Workflow
南向资金流入
icon
搜索文档
刷新纪录!年内南向8200亿扫货,阿里美团最吸金
天天基金网· 2025-07-28 19:43
港股市场南向资金动态 - 7月25日南向资金净买入201.84亿港元,年内累计净买入超8200亿港元(约7638亿元),刷新2024年8079亿港元(约7470亿元)的纪录 [1] - 中金公司预计今年南向资金累计流入将超万亿港元,年内相对确定增量约2000亿-3000亿港元(公募约1000亿+保险约2000亿) [2] - 若各类资金在当前港股配置比例基础上提升2%~3%,可能带来500亿-1000亿港元的额外流入 [2] 个股资金流向 阿里巴巴 - 年内南向资金净买入720亿港元,持股市值1852亿港元 [1] - 相比5月中旬峰值875亿港元,近两个月累计净卖出超150亿港元 [1] - 年内累计涨幅从56%收窄至46% [1] 美团 - 年内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506亿港元,持股市值超1316亿港元 [1] - 受外卖补贴大战影响,今年股价下跌14% [1] - 高盛预计未来一年EBIT将减少250亿元 [1] 建设银行 - 年内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453亿港元,持股市值超2784亿港元 [2] - 持股数从年初不足265亿股升至近331亿股,增幅25% [2] - 股价今年累计上涨约37% [2] 其他个股 - 中芯国际、中国移动、招商银行、腾讯控股、中国银行等年内净买入均超200亿港元 [2] - 腾讯一季度净买入达582亿港元,二季度后收窄至236亿港元 [2]
港股通50ETF(159712)涨超1.2%,市场关注结构性机会与流动性变化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28 11:13
港股市场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港股在AI科技重估带动下开局强劲,新消费、创新药、非银金融等板块轮动支撑 [1] - 金融与科技板块最受市场青睐,南向资金持仓以金融(尤其是银行)为核心,近期开始多元化配置信息技术、通讯服务 [1] - 外资偏好金融、可选消费及信息技术 [1] - 下半年结构性牛市韧性料将延续,人民币升值和南向资金持续流入是重要支撑 [1] 行业分析 - 金融板块因低波动、高股息特性受险资青睐 [1] - 科技成长板块受益于融资成本降低 [1] - 长期看港股作为人民币核心资产代表,"国家风险溢价"收敛潜力大,内资定价权上升将放大重估高度 [1] 港股通50ETF - 港股通50ETF(159712)跟踪港股通50指数(930931),由符合港股通资格的50家大型企业组成 [1] - 指数成分股覆盖多个行业,侧重于金融、信息技术和消费等关键领域,具有较强的市场代表性及流动性 [1] - 没有股票账户的投资者可关注国泰中证港股通50ETF发起联接A(014689)和国泰中证港股通50ETF发起联接C(014690) [1]
港股投资周报:资源行业领涨,港股精选组合年内上涨50.61%-20250726
国信证券· 2025-07-26 15:38
量化模型与构建方式 1. **模型名称**:港股精选组合模型 - **模型构建思路**:基于分析师推荐事件(上调盈利预测、首次关注、研报标题超预期)构建股票池,再通过基本面和技术面双重筛选选出超预期股票[13][14]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1. 事件筛选:捕捉分析师上调盈利预测、首次覆盖或标题含“超预期”的研报事件 2. 基本面筛选:从事件股票池中选取盈利增速、估值等指标优于行业的个股 3. 技术面筛选:结合股价动量、突破新高等技术指标进一步精选 - **模型评价**:兼顾基本面逻辑与技术面趋势,长期超额收益显著[14] 2. **模型名称**:平稳创新高股票筛选模型 - **模型构建思路**:从创250日新高的股票中筛选具备持续动量的个股,结合分析师关注度与价格路径平滑性[19][21]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1. 初筛条件: - 样本池:上市超15个月的港股 - 分析师关注度:过去6个月≥5份买入/增持评级研报 - 股价强度:过去250日涨幅前20%[22] 2. 精细筛选: - 价格路径平滑性:计算位移路程比 $$ \text{平滑性} = \frac{\text{过去120日涨跌幅绝对值}}{\text{过去120日日涨跌幅绝对值加总}} $$ - 创新高持续性:过去120日250日新高距离的均值[21] - 趋势延续性:过去5日新高距离的均值[22] 量化因子与构建方式 1. **因子名称**:250日新高距离因子 - **因子构建思路**:量化股价接近历史高点的程度,捕捉趋势延续性[21]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 $$ \text{250日新高距离} = 1 - \frac{\text{Closet}}{\text{ts\_max(Close, 250)}} $$ 其中`Closet`为当日收盘价,`ts_max(Close, 250)`为过去250日最高价[21] - **因子评价**:有效识别处于强势趋势的股票,但需结合其他指标避免追高 模型的回测效果 1. **港股精选组合模型**: - 年化收益19.11%,超额收益18.48%(vs恒生指数) - 最大回撤23.73%,信息比率(IR)1.22,跟踪误差14.55%[18] - 2025年收益50.61%,超额24.05%[16] 2. **平稳创新高股票筛选模型**: - 2025年医药板块16只入选股票平均涨幅276.6%(如诺诚健华),科技板块9只平均涨幅193.0%(如OSL集团)[27] 因子的回测效果 1. **250日新高距离因子**: - 入选股票平均250日涨幅215.3%(如心动公司226.7%),20日涨幅中位数18.6%[27] - 创新高后5日内平均延续涨幅12.4%(传媒板块最高达18.9%)[27]
AH溢价持续缩窄 南向资金年内净买入额超2024年全年
上海证券报· 2025-07-26 02:21
南向资金流入情况 - 7月25日南向资金合计净买入201.84亿港元(沪市港股通114.74亿港元 深市港股通87.1亿港元)[1] - 今年以来南向资金合计净买入8200.28亿港元 超过去年全年的8079亿港元 创历史同期最高纪录[1] - 南向资金连续25个月净买入港股 国泰海通预计全年净流入额有望超万亿港元[1] - 7月以来南向资金合计净买入888.35亿港元 呈现"高位不惧 低位抢筹"特点[1] 港股市场表现 - 恒生指数年内累计上涨26.56% 领涨全球主要股指[2] - 南向资金成交额占港股成交额比例达约35%[2] - 主动公募基金港股持仓占比从去年底的25.8%提升至32.5% 配置规模增加1000-1200亿港元[2] - 保险资金稳步买入港股高股息板块 特别是分红比例较高的银行板块[2] 资金配置方向 - 近一个月南向资金重点买入互联网龙头、医药、银行、保险等公司[1] - 7月以来南向资金大幅买入快手-W、美图公司、地平线机器人-W等[3] - 南向资金持有快手-W 6.55亿股 较7月初增加2347万股[3] AH股溢价变化 - 恒生沪深港通AH股溢价指数7月25日跌至123.4点 创2020年6月以来新低[3] - 今年以来AH股溢价指数累计下跌超13%[3] - 南向资金流入推动港股流动性改善 与A股流动性差距趋势性收窄[3] - 南向险资对港股红利的偏好是AH溢价缩窄的重要驱动因素[3]
“赚钱效应”持续!港股,两大资金共振→
证券时报· 2025-07-24 21:31
港股市场表现 - 恒生指数年内涨幅接近28%,在全球主要市场中涨幅居前 [1] - 恒生科技指数、恒生中国企业指数年内涨幅分别为28.53%、26.99% [11] - 医疗保健、金融、通信服务三大行业涨幅居前,分别为62.10%、51.28%、48.01% [11] - 信息技术行业上涨42.55%,能源行业涨幅32.28%,工业、可选消费、材料等多个行业涨幅超20% [11] - 中国生物制药、周大福、中国宏桥等个股年内涨幅超100%,翰森制药、快速-W、石药集团等上涨超80% [13] 资金流向 - 南向资金年内净流入港股市场达7998.45亿港元,接近2024年全年8078.69亿港元的净买入额 [6] - 南向资金成交占比达35%,个人投资者(ETF)和交易型资金贡献大量超额增量 [8] - 上半年外资净增持境内股票和基金101亿美元,扭转过去两年净减持态势,五六月份净增持规模增至188亿美元 [3] - 韩国投资者年内对A股和港股的累计交易额超54亿美元,中国市场成为其第二大海外投资目的地 [3] 外资回流逻辑 - 中国经济保持稳健复苏态势,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3] - 美国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及债务负担加重,促使全球投资者将资金从美元和美债转移至亚洲市场 [3] - 人民币资产受益于全球货币体系加速碎片化、多元化,港股作为离岸人民币资产直接受益 [4] - 美股估值高企、不确定性增加,资金开始流向亚洲市场,中国资产因低估值和经济面企稳重新受关注 [4] 南向资金驱动因素 - 港股估值较低,相比A股具有明显估值折价优势,恒生指数滚动市盈率为11.37倍 [9] - 港股存在独特投资标的,如大型科技股、高息股、新消费标的等 [9] - 科技突破(如DeepSeek)提振中国科技股及整体资产价值重估热情,阿里等AI标的入选港股通提供投资机会 [9] - 中国内地利率持续走低,机构资金寻求高息优质港股资产 [9] 后市展望 - 南向资金、外资和港股公司回购或为市场提供3000亿港元左右增量资金 [9] - 港股估值仍有提升空间,低PB和低PE公司具备成长性想像空间,高股息资产吸引力强 [13] - 资金流入、政策支持及赚钱效应将推动市场震荡上行,企业利润率见底后有望修复盈利 [13] - 下半年潜在机会包括互联网及泛消费、科技自主及先进制造业、粮食及能源安全等领域 [14]
北水动向|北水成交净买入17.44亿 北水追捧大金融板块 全天加仓中国平安(02318)超5亿港元
智通财经网· 2025-07-11 17:59
港股通资金流向 - 7月11日北水成交净买入17.44亿港元 其中港股通(沪)净卖出21.97亿港元 港股通(深)净买入39.41亿港元 [1] - 北水净买入前三个股为美团-W(03690) 中国平安(02318) 港交所(00388) 净卖出前三为小米集团-W(01810) 阿里巴巴-W(09988) 腾讯(00700) [1] - 美团-W获净买入7.15亿港元 阿里巴巴-W遭净卖出1.83亿港元 [4] 个股交易数据 - 中州证券(01375)买卖总额85.75亿港元 净流入2.29亿港元 [2] - 国泰君安买卖总额83.76亿港元 净流出1314.07万港元 [2] - 阿里巴巴-W买卖总额37.09亿港元 净流出9.13亿港元 [2] - 美团-W买卖总额23.18亿港元 净流入4.02亿港元 [2] - 中芯国际买卖总额21.18亿港元 净流出1.47亿港元 [2] - 泡泡玛特买卖总额20.68亿港元 净流出3.51亿港元 [2] - 腾讯控股买卖总额19.89亿港元 净流出1.10亿港元 [2] - 小米集团-W买卖总额11.76亿港元 净流出3151.82万港元 [4] - 中国平安买卖总额11.70亿港元 净流入5.24亿港元 [4] - 香港交易所买卖总额9.78亿港元 净流入2.55亿港元 [4] 行业与公司动态 - 大摩预测美团外卖市场份额可能从70%-75%降至65%以上 预计2030年即时电商市场总额超2万亿元人民币 [4] - 阿里巴巴第一财季在外卖和闪购投入约100亿元人民币 预计第二财季投入或翻倍至200亿元 [4] - 财政部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 增加5年周期指标 南向通扩容将打开险资出海新通道 [5] - 港交所受益于南向资金持续流入 25Q2新增上市公司27家 IPO募资880.43亿港元同比增906.67% [5] - 6月IPO受理量达150家占上半年总量85% 上交所新开户人数同比高增 [6] - 小米汽车上市15个月累计交付超30万台 6月交付25459辆 [6]
上半年香港IPO市场募资额全球登顶
金融时报· 2025-07-10 11:11
港股IPO市场表现 - 2024年6月港交所共有15只新股上市 募资净额达265 59亿港元 并有超200家企业排队IPO [1] - 6月26日周六福 圣贝拉 颖通控股3家公司在港交所集体鸣锣 6月27日16家内地企业在主板递表 6月30日8家港股公司同时招股 [1] - 2024年上半年港股IPO市场募资额达1070亿港元 较去年全年增长约22% 位居全球第一 [2] 大型IPO项目贡献 - 宁德时代以355亿港元募资额成为2024年全球最大IPO 恒瑞医药 海天味业 三花智控分别募资100亿 97亿 92亿港元 [2] - 港股IPO募资额时隔4年重回全球第一 主要受A股龙头公司赴港二次上市拉动 [2] 政策支持与制度优化 - 中国证监会2024年4月发布五项举措支持内地龙头企业赴港上市 2025年5月提出优化境外上市备案机制 [3] - 香港联交所推出上市规则19C和18C 为中概股回流及特专科技企业上市提供便利 并简化A股公司赴港流程 [4] - 香港拟议调整A+H公司H股公众持股比例 允许基石投资者分阶段解禁 优化灵活定价机制 [6] 资金流动与市场表现 - 2024年上半年恒生指数累计上涨20% 涨幅超4000点 科技股及衍生品交投活跃 [5] - 2025年上半年南向资金净流入港股7300亿港元 创历史同期新高 接近去年全年水平 主要流向高息股及科技 新消费 创新药板块 [5] 未来展望 - 香港已收到约200宗IPO申请 较年初倍增 包括中东和东南亚企业 反映上市计划加速推进 [5] - 市场期待扩大港股通范围 建立境内投资者通过港股通参与香港IPO认购的机制 [6]
港股基金包揽QDII涨幅榜前十!创新药持续上攻,资金或面临“高低切”?
券商中国· 2025-07-05 07:08
港股市场表现 - 年内港股走势亮眼,恒生指数上半年上涨20%,恒生科技指数涨幅18.68%,跑赢纳指、标普、日经等全球主流权益市场指数 [2][3] - 港股主题基金包揽QDII涨幅榜前十,重仓创新药的产品表现尤为突出,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以85.64%的年内收益位居主动权益基金榜首 [2][4] - 港股经历两轮上涨:一季度受国内AI领域突破推动科技和互联网企业布局,二季度在中美关税战预期消化及国家队稳市场背景下快速反弹 [3] 创新药板块表现 - 创新药板块成为港股基金主要收益来源,荣昌生物、科伦博泰生物-B、信达生物等重仓股年内翻倍 [4] - 基金经理认为医药行业未来2~3年将展现较好的抗周期性和科技属性,组合持续聚焦创新药及进口替代率高的设备耗材龙头 [4] - 易方达全球医药行业人民币等QDII基金同样重仓创新药企业,如科伦博泰生物-B、信达生物等 [5] 港股估值水平 - 恒生指数2025年预测市盈率为11倍,市净率1.2倍,股息率3.2%,银行、电信等高股息板块股息率普遍超5%,估值显著低于美国市场 [6] - 恒生A/H溢价指数约为130点,显示港股估值优势仍存,南向资金持续流入有望收窄A/H价差 [6] - 恒生科技指数市盈率远低于纳斯达克指数,港股通互联网和医疗板块因AI商业化及创新药发展估值快速修复 [6] 资金流向与配置 - 中金测算年内南向增量资金为2000亿—3000亿港元,全年累计流入可能超万亿港元,港股在分红、新消费、AI科技及创新药领域更具优势 [7] - 国内过剩流动性推动南向资金长期配置需求,港股处于"资金盛+资产荒"的结构性行情中 [6][7] - 华夏基金认为资金可能转向拥挤度较低的板块,恒生科技估值有望持续提升,高弹性特性具备向上动能 [8] 下半年投资主线 - 中欧基金关注三条主线:高确定性低估值资产(如港股央企建筑、保险)、创新敏感型资产(如互联网、电子)、全球通胀型资产(如电解铝、黄金) [8] - 博时基金看好消费领域(宠物、医美、免税)、科技板块(互联网巨头)及红利板块(银行、能源、电信) [9] - 创新药到达高位后,公募认为资金可能转向其他板块,如港股科技、消费细分领域等 [2][8]
多只产品份额创新高 6月以来逾200亿元涌入港股主题ETF
上海证券报· 2025-07-05 03:00
资金流向港股ETF - 6月以来超200亿元资金涌入港股主题ETF 净申购额达209 68亿元 [2][3] - 创新药ETF获大额申购 汇添富港股通创新药ETF净申购44 4亿元 广发港股创新药ETF净申购23 05亿元 银华港股创新药ETF净申购12 35亿元 [3] - 科技主题ETF受追捧 华夏恒生科技指数ETF净申购16 03亿元 富国港股通互联网ETF净申购15 29亿元 华泰柏瑞恒生科技指数ETF净申购13 84亿元 [3] ETF份额与上市动态 - 多只港股主题ETF份额创新高 包括广发港股通非银ETF 华夏港股通金融ETF 工银瑞信港股通科技30 ETF等 [4] - 新发港股ETF集中上市 鹏华港股消费50 ETF 汇添富港股通科技30 ETF已上市 工银瑞信港股汽车ETF等将于7月7日上市 [4] - 公募加速布局港股 6月以来20只港股主题基金上报 涵盖科技 创新药 红利 消费等领域 [4] 南向资金与市场支撑 - 南向资金持续净流入 今年以来净流入超6900亿元 达去年同期2倍 [5] - 南向资金定价权强化 成为支撑港股表现的重要力量 [5] - 机构对港股下半年持乐观态度 认为科技资产重估 资金流入 估值洼地等因素共振 [6] 机构观点与投资方向 - 港股中长期配置价值凸显 将成为内资出海和外资配置中国资产的重要市场 [6] - 科技 创新药 高股息资产为核心主线 AI技术商业化 创新药国际化 高股息资产配置偏好推动估值修复 [7] - 新消费细分领域如潮玩 新型餐饮连锁 美妆医美等仍具弹性 [7]
上半年南向资金净流入超7300亿港元 持续坚定加仓港股 成交占比超40%
证券时报· 2025-07-03 02:10
南向资金流入港股市场 - 今年以来南向资金净流入超7300亿港元,多项指标创历史新高 [1] - 上半年南向资金合计净流入7311.93亿港元,创历史同期新高,仅次于2024年全年8078.69亿港元 [2] - 1~4月连续4个月净流入超1000亿港元,4月单月净流入1666.72亿港元,历史第二高 [2] 南向资金交易活跃度 - 上半年115个交易日中96天为净流入,占比83.48% [2] - 4月9日单日净流入355.86亿港元,创港股通开通以来新高 [2] - 南向资金买卖总额占比从2015年2.98%提升至2024年34.63%,今年前5个月达43.12% [4] 南向资金投资策略 - 呈现"越跌越买"态势,上半年30个交易日净流入超百亿港元,其中16天恒指收跌 [3] - 4月7日恒指大跌13.22%时仍净流入153.73亿港元 [3] - 政策支持包括扩大互联互通标的范围(2023年纳入外国公司股票)和延续税收优惠至2027年 [4] 银行板块表现 - 南向资金对银行、医药生物等29个行业持股市值增长,银行板块增持超1000亿港元 [6] - 港股通持股市值超1000亿港元的11只个股中4只为银行股(建行、工行、汇丰、中行) [6] - 中银香港、渣打集团、招商银行持股数量较去年末翻倍,增幅分别达289.73%、142.65%、114.23% [6] 银行股估值优势 - 恒生港股通中国内地银行指数上半年上涨25.94%,青岛银行等5只个股涨幅超40% [6] - "A+H"银行股H股普遍折价,15只中有13只A股溢价率超10%,郑州银行溢价率93.61% [7] - H股市净率普遍低于A股(如郑州银行A股0.43倍 vs H股0.22倍),股息率更高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