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全球气候治理
icon
搜索文档
新预测:美国气候政策转向拖累全球气候治理
新华网· 2025-09-16 17:21
荣鼎咨询公司发现,在最好的情况下,即化石燃料变得更加昂贵,廉价的可再生能源得到迅速部 署,到2040年,美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也只能减少43%,远低于美国上届政府承诺到2035年在2005年基 础上减排61%至66%的目标。而在最糟糕的情况下,即清洁能源发展严重受到经济和政治因素制约,到 本世纪30年代末,美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甚至可能有所上升。 《卫报》日前引用美国荣鼎咨询公司发布的最新预测指出,美国总统特朗普重返白宫以来,该国能 源和气候政策出现了近些年来"最急剧的转变",将使美国减排速度降至过去20年所实现速度的一半,对 全球气候危机产生深远影响。 新华社伦敦9月16日电(记者郭爽)英国《卫报》等多家媒体近期指出,今年上半年,美国温室气 体排放激增,导致全球排放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一项新预测说,美国新一届政府气候政策突然转向支持 化石燃料将拖累全球气候治理。 ...
科技领航智绿融合:第四届生态环保产业服务“双碳”战略院士论坛举行
中国经济网· 2025-09-15 12:48
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15日讯(记者杨秀峰)9月10日至14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在首钢园举办。作为2025服贸会的重要主题论坛,第四届生态环保 产业服务"双碳"战略院士论坛在此期间举行。院士论坛以"服务双碳战略、服务生态文明、服务美丽中国、服务美丽世界"为永恒主题,以"科技领航启新 程,智绿融合创未来"为年度主题,汇聚全球顶尖智慧,通过科技创新与智能化、绿色化的深度融合,为产业绿色变革注入新动能,全面服务国家"双碳"战 略和生态文明建设。 与会人士表示,本届论坛不仅关注技术迭代和场景创新,更注重构建面向未来的绿色科技产业生态和治理体系。其前瞻性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推动人工智 能、数字技术、新材料与绿色技术深度融合,布局"智能+绿色"新赛道;二是探索区域、行业、企业三级减排协同机制,助力构建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创新体 系;三是深化国际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支持共建绿色"一带一路",增强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环境基准标准与风险管控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吴丰昌在致辞中表示,"双碳"目标的提出为国内各行各业的发展指明了绿色转型 发展的方向。科技创新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驱 ...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会见联合国气候变化贝伦大会执行主任安娜·托尼
证券时报网· 2025-09-12 22:38
全球气候治理合作 - 中国生态环境部部长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30)执行主任举行会谈 [1] - 双方围绕全球气候治理多边进程及COP30大会成果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 [1]
AI赋能、遥感监测……服贸会热议“双碳”新路径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2 12:12
论坛核心观点 - 科技赋能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路径,应通过强化可再生能源、AI监测等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绿色转型与国际合作 [1] - 中国始终是全球气候治理的积极参与者和重要贡献者,双碳目标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 [1] - 未来需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加大产业绿色转型、深化国际合作交流三大方向以继续参与全球能源转型与气候治理 [2] 环保产业成果与转型 - 大气治理技术推动煤电/钢铁超低排放改造,助力PM2.5浓度降至30微克/立方米以下 [3] - 水环境治理实现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超90%,城市污水治理率近99% [3] - 固废处理城市垃圾无害化率近100%,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超60%,土壤修复使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0% [3] - 2024年环境技术专利申请量约10万件,监测技术国产化加速,碳汇交易推动环境成本向绿色资产转变 [3] - 中国环保产业正从跟随者向引领者转型 [3] 前沿技术与未来方向 - 重点突破可再生能源、新型储能、智能电网、氢能、CCUS等关键技术,建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 [2] - 需构建多维度大气环境综合研究系统,提升大气成分立体监测能力,发展AI数据融合技术 [4] - 人工智能在环境监测中仍处于小场景应用阶段,走向大范围的关键在于数据开放和监测手段升级 [4] - 论坛聚焦能源转型、AI赋能、遥感、智能水处理、降碳减污等核心议题,揭示数智科技赋能的战略价值 [3]
刘振民: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完善绿色低碳标准体系
第一财经· 2025-09-11 09:13
在9月10日召开的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第四届生态环保产业服务"双碳"战略院士论坛上,中 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作了上述表示。 刘振民说,当前,气候变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影响着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自应对气候变化 谈判启动35年来,在联合国的推动下,各国达成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等 法律文件,奠定了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法律框架。 "这三个文件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理念,确定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以及各自能力原则,明确了发达国家 和发展中国家不同的义务,确定了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原则。这些都是国际社会基于科学研究政治 和法律共识,是全球治理的基石,是当今各国要坚守的原则。"他说。 当前全球气候治理面临新的挑战,地缘政治冲突、能源安全危机、经济复苏乏力等因素,给全球气候合 作带来了不确定性。 中国将加大绿色低碳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投入,重点突破可再生能源、新型储能、智能电网、氢能等关 键技术,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完善绿色低碳标准体系。 他说,中国提出"双碳"目标以来,持续推动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截至今年7月底,中国可再生能源 总装机量达到21.7亿千瓦,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规模的 ...
健全碳市场制度 加快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碳市场建设解读②
中国环境报· 2025-09-01 08:12
政策部署与战略意义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明确提出健全碳市场交易制度 [1] - 中办、国办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 明确全国统一碳市场建设重点任务和行动路线图 [1] - 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应对气候变化、优化碳排放权配置的政策工具 是我国碳定价机制的主体形式 [2] 市场建设必要性 - 完善碳市场是适应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新阶段要求 需将碳价格信号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 [2] - 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扎实推进 全国碳市场已启动并平稳运行 积累中国特色发展经验 [3] - 碳市场展现我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决心 当前全球地缘政治复杂背景下成为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定力的重要体现 [3] 经济与产业影响 - 碳市场覆盖电力、钢铁、水泥等行业 碳排放总量接近全国总量的70% [4] - 通过可再生能源使用、节能技术、数字化管控等工艺升级 推动重点排放企业形成绿色市场竞争力 [4] - 碳价格激励绿色低碳技术创新 引导企业及科研院所以市场为导向持续迭代技术 [4] 区域协调与金融机制 - 全国统一碳市场实现跨地区资源优化配置 为西部可再生能源创造市场空间 提升中西部碳汇资源价值转化渠道 [5] - 碳金融帮助履约企业降低经济风险 完善碳市场价格形成机制 引导资金投向绿色低碳项目 [5][6] - 碳金融市场降低高碳行业资金配置导致的搁置资产和资产泡沫风险 [6] 机制建设关键关系 - 需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 坚持市场经济规律 用政策确定性对冲转型不确定性 [7] - 需协调全国与地方试点碳市场 统一配额管理、交易、监管、数据及对外合作 地方可先行先试扩大覆盖范围与创新监管 [7] - 需统筹生态环境部门与发改、能源、金融等部门协作 实现数据共享、政策衔接及碳金融产品开发 [8] - 需兼顾对内转型与对外合作 在全国制度设计中坚持国际标准并预留对外接口 推动绿色技术及解决方案走出去 [8]
福田汽车亮相第七届中阿博览会:以绿色创新之笔绘就中阿合作新图景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8-31 17:13
参展概况 - 公司携欧曼银河、欧马可、风景等新能源与智能化产品亮相第七届中阿博览会 [2] - 公司以"本地化制造+区域化服务"布局为中阿合作注入新动能 [2] 绿色创新技术 - 公司构建覆盖纯电、混动、氢燃料的"全能源矩阵" [3] - 形成重、中、轻、微全品类绿色产品梯队 [3] - 智能化技术融入产品基因提升运输安全与效率 [5] 中东市场表现 - 沙特市场上半年销量近3000台,同比增长超170% [5] - 沙特市场占有率同比提升超10个百分点 [5] - 图雅诺产品市场占有率突破40% [5] - 阿联酋市场上半年销量同比增长近60% [5] - VAN类产品在中系品牌中保持出口优势地位 [5] 本地化战略 - 在沙特实现从产品出口到属地化制造的三级跳 [6] - 针对高温干燥气候优化产品设计 [6] - 与沙特投资部等机构签署备忘录建设海湾国家首座完整商用车工厂 [6] - 工厂将生产重型卡车、轻型卡车和客车 [6] 合作拓展 - 与北京一路智行科技达成FORLAND品牌海外业务合作 [8] - 通过订单合作、经销授权等方式整合资源 [8] - 构建制造-服务-金融全链条生态 [9] - 在沙特布局6处维修车间和200+加油站服务网络 [9] 展会成果 - 吸引阿联酋、沙特、卡塔尔等国物流企业现场洽谈 [11] - 达成整车采购、区域经销、售后合作等多领域合作意向 [11] 未来规划 - 2030年目标实现海外销量30万辆,新能源占比30% [6][12] - 加速沙特工厂建设以覆盖中东、辐射非洲 [12] - 构建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市场销售-金融服务全生态 [12]
钟寰平:进一步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
中国环境报· 2025-08-28 09:57
政策背景与目标 - 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 明确全国碳市场中长期发展的时间表 路线图和任务书 [1] -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建成更加有效 更有活力和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 [1] -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要求进一步发展全国碳市场 稳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 丰富交易品种和方式 建设完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1] 市场现状与成就 - 中国已建立全球覆盖排放量最大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同时推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1] - 具有中国特色的碳市场制度体系初步建成 以碳市场为主体的中国碳定价机制正在逐步形成 [1] 发展挑战与完善空间 - 全国碳市场处于建设初期阶段 在制度体系 覆盖行业 市场功能发挥和数据质量管理能力等方面仍有不断完善和提升的空间 [2] 战略意义与功能定位 - 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是适应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必然要求 需将碳价格信号充分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 [2] - 碳市场建设是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 涉及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 健全碳市场交易制度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制度 [3] - 中国碳市场规模大 对全球碳价水平和碳交易机制成效具有重要影响力 加强建设可为全球碳市场机制创新提供中国方案 [3] 实施路径与工作要求 - 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统筹市场和政府 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 整体和局部以及国内和国际等关系 [4] - 要以建设更加有效 更有活力和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为目标 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 [4]
21专访|生态环境部气候司司长夏应显:中国碳市场迈新阶 坚定参与全球气候治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8 00:40
全国碳市场建设进展 - 全国碳市场顶层设计政策落地 明确中长期发展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1] - 全国碳市场运行四周年 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行业扩围 CCER方法学拓展至生物质发电和油气甲烷回收领域 新版方法学增至十个[1] - 截至2025年6月30日配额累计成交量6.69亿吨 成交额459.3亿元 其中2024年成交额180.44亿元创历史新高[1][6] 法规制度体系建设 - 形成多层级较完备法规制度体系 制定30余项制度和技术规范[5] - 国务院颁布实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5] - 持续加强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 运用大数据手段智能预警数据质量风险[5] 市场扩容与行业覆盖 - 2025年完成首次扩围 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纳入 可管控全国60%以上碳排放量[5] - 编制三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报告和核查指南等6项技术规范 建立核算报告核查政策体系[7] - 下一步将有序扩大民航、石化、化工、造纸等行业覆盖范围[8] 自愿减排市场发展 - 2024年1月启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累计开户5787家[6] - 截至2025年6月30日登记项目23个 减排量948万吨[1][6] - CCER累计成交量219.38万吨 成交额1.85亿元 成交均价屡次超过100元/吨[6] 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 - 2024年5月联合14部门印发《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2] - 发布《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和指南》国家标准 编制《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编制工作指引》[2] - 2025年1月发布2023年电力碳足迹因子数据 上线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3] 碳金融市场发展 - 取得碳排放权交易资格的金融机构至少18家[10] - 各地方基于碳排放配额和CCER开展碳金融业务探索 为企业提供新融资渠道[10] - 将推进金融机构参与强制碳市场 自愿碳市场拟引入自然人交易[10] 气候投融资试点成效 - 23个试点地区累计出台超200项配套政策文件[12] - 项目库入库和储备项目超5400个 总投资突破3万亿元 累计授信总额逾5000亿元[12] - 碳减排支持工具累计支持发放碳减排贷款超1.1万亿元 带动年度碳减排量近2亿吨[12] 国际参与与合作 - 积极参与《巴黎协定》第六条机制规则制定[15] - 全球3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碳排放权交易机制[15] - 开展跨境碳交易研究 建立管理制度 探索实施路径[16]
国际期刊《自然》聚焦中国南极考察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20 08:59
中国南极科研发展 - 过去10年中国南极科研实力显著提升并于2024年启用第五座科考站秦岭站[3] - 秦岭站是中国首个面向太平洋扇区的国际一流科研平台[3] - 科考站配备清洁能源系统预计满足超50%能源需求[3] 科研价值与国际评价 - 秦岭站特别适合研究南极深底水形成机制及极地生物多样性[3] - 新西兰学者指出该站在全球热量储存与碳吸收研究中发挥关键作用[3] - 韩国专家肯定中国科研投入将填补美国预算削减造成的全球科研空白[4] 清洁能源成效 - 清洁能源系统累计发电超26万千瓦时[4] - 预计年节省燃油超150吨[4] - 系统包含太阳能板、风力发电机与氢储能装置[3] 未来科研规划 - 正开展越冬考察任务及设备调试工作[4] - 将进行海洋生态、地球物理等多领域研究[4] - 致力于全球气候治理和人类可持续发展[4] 国际科研地位 - 中国持续投入确保关键科研任务连续性[4] - 南极科研被定义为跨越国界的紧迫任务[4] - 中国参与为全球科学界注入新希望并推动国际合作[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