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净零排放
icon
搜索文档
线上研讨会回放 | BNEF独家分享亚太市场前景:《2025年新能源市场长期展望报告》
彭博Bloomberg· 2025-07-07 18:01
全球能源转型趋势 - 政策风险和地缘政治紧张加剧了能源转型的复杂性 [1] - 清洁能源技术势头强劲且成本竞争力提升推动全球能源转型 [1] - 亚太地区在用电量增长和电力基础设施投资方面存在重大机遇 [5] 亚太地区能源发展 - 亚洲、中东和非洲经济体用电量增长显著 数据中心需求到2035年将增长6-16倍至260TWh [5] - 可再生能源、储能技术、氢能与新兴技术是亚太观众关注焦点 [1] 清洁能源投资潜力 - 2025-2035年可再生能源总投资潜力接近6万亿美元 2025-2050年为10 55万亿美元 [6] - 实现经济转型情景需投资185万亿美元 净零情景需213万亿美元 两者差距仅15% [7] 技术发展与减排路径 - 清洁电力和交通电气化普及将推动2050年整体排放下降22% [7] - 需扩大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电池储能、氢能等关键技术规模以实现净零 [7] - 全球排放有望首次出现结构性下降 [7] 能源需求演变 - 天然气需求增长 煤炭和石油使用将长期下降 [7] - 主要经济部门能源消耗和排放模式正在发生显著变化 [7]
21对话|亚洲能源论坛主席陶菲克:能源转型如何危中掘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30 23:08
全球能源转型挑战与机遇 - 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导致部分能源巨头政策倒退,全球能源转型面临艰巨挑战[1] - 2024年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水平高1.55摄氏度,突破历史纪录[2] - 亚洲需在能源转型中发挥关键作用,其净零排放是实现全球目标的前提[1][4] 亚洲能源需求与现状 - 亚太地区人口达48亿(占全球60%),2050年将增至52亿并占全球能源需求的50%[4] - 当前亚洲化石燃料占比超80%,但可再生能源投资持续增长[5] - 亚太地区存在严重能源不平等:3.5亿人用电受限,1.5亿人无电可用,人均GDP差距达9.3万至1200美元[5] 能源安全与技术创新 - 霍尔木兹海峡冲突导致国际油价飙升,能源体系承压[2] - 数据中心电力需求2030年将达945太瓦时(较2024年415太瓦时增长128%),占全球新增需求的20%以上[6] - 亚洲需构建多元化能源结构,包括低排放石油、可持续航空燃料、氢能及碳捕获技术[3] 经济与投资前景 - 全球GDP在2022年首破100万亿美元,能源是核心驱动力[6] - 亚洲2050年前需88.7万亿美元能源投资以实现净零排放目标[7] - 2024年全球清洁电力占比首次突破40%(达40.9%),可再生能源成为新增需求主力[6]
从能源转型先锋到收购传闻主角 英国石油怎么了?
金十数据· 2025-06-30 17:02
壳牌否认收购英国石油传闻 - 壳牌出面否认正在洽购英国石油的报道 结束了市场传言 [2] - 壳牌CEO表示对并购门槛非常高 目前更倾向于股票回购 [4] - 分析师质疑收购英国石油的价值 除非估值极具吸引力 [5] 英国石油战略转型与业绩变化 - 2020年新任CEO伯纳德·鲁尼宣布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战略 提出"边转型 边盈利"口号 [2] - 2020年因疫情导致原油需求骤降 公司录得十年来首次全年亏损 [3] - 2021年利润恢复至76亿美元 2022年因俄乌战争油价飙升利润暴增至276 5亿美元 [3] - 公司计划在本十年内追加80亿美元用于能源转型 同时追加80亿美元用于油气业务 [3] - 预计化石燃料在全球一次能源占比将从2019年80%降至2050年最低20% [3] 管理层变动与战略调整 - 2023年9月CEO鲁尼因未充分披露职场关系突然辞职 任职不足四年 [3] - 2024年1月原CFO奥金克洛斯正式接任CEO [3] - 2024年新管理层宣布战略调整 加大油气投资 降低对可再生能源关注 [4] - 战略调整后公司股价下跌15% [4] 市场对英国石油的评估 - 连续两年利润下滑 CEO离职 股价跑输同行 引发市场对其独立性的质疑 [4] - 除壳牌外 雪佛龙 埃克森美孚和阿联酋国家石油公司均被传有意收购 [4] - 2024年2月激进投资者Elliott Management增持公司股份 [4] - 现任CEO奥金克洛斯强调公司是"强大 独立的公司" [4]
香港运输及物流局与中集安瑞科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
证券时报网· 2025-06-26 17:47
香港绿色船用燃料生态圈合作 - 香港运输及物流局与中集安瑞科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推动绿色船用燃料领域业务,建立沟通合作机制 [1] - 合作内容包括稳定绿色船用燃料供应、建立交易市场、促进相关业务发展等全方位合作 [1] - 根据《绿色船用燃料加注行动纲领》,香港计划到2030年实现每年为远洋船舶提供超过60次加注服务,年供应绿色船用燃料超过20万吨 [1] - 香港力争2026年注册船舶碳排放量较2019年减少11%,2050年前后实现国际航运净零排放 [1] 中集安瑞科业务布局 - 公司是全球领先的清洁能源关键装备、核心工艺、综合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 [2] - 旗下南通中集太平洋海洋工程是全球市占率领先的海洋LNG运输加注船制造商 [2] - 已在广东湛江建立粤港澳大湾区首座绿色甲醇工厂,预计2024年第四季度投产 [2] - 首期年产能5万吨绿色甲醇,计划2027年达到25万吨总产能 [2] 绿色船用燃料发展计划 - 香港将紧随国际海事组织全球净零排放愿景 [1] - 中集安瑞科将在粤港澳大湾区探索绿色甲醇加注、交易、金融结算等多业务场景 [1] - 香港作为主要国际航运中心,正在大力推动船用燃料绿色变革 [1]
全球CCS发展重心转移
中国化工报· 2025-06-25 10:32
全球CCS发展格局 - 碳捕集与封存(CCS)是实现净零排放的关键技术 尤其对钢铁 水泥和化工等难以减排行业至关重要 [2] - 美国长期通过财政激励主导全球CCS发展 但欧洲近期政策动向可能改变领导地位格局 [2] 美国CCS发展现状 - 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强化45Q税收抵免 提供地下封存每吨二氧化碳85美元抵免 直接空气碳捕集项目每吨180美元抵免 [2] - IRA推动美国清洁能源投资超3200亿美元 其中许多项目将CCS作为关键脱碳工具 [2] - 政治不确定性导致超140亿美元清洁能源投资搁置 重大CCS项目被取消或延迟 [3] 欧洲CCS政策突破 - 欧盟《净零产业法案》强制要求石油天然气公司在2030年前共同开发年5000万吨二氧化碳封存能力 按历史产量比例分配义务 [3] - 欧盟将CCS项目列为"净零战略项目" 加快审批流程并解锁创新基金等资金支持 [4] 欧美模式对比 - 美国依赖财政激励但面临政策不稳定性 欧洲转向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监管驱动模式 [4] - 欧洲政策框架提供稳定投资环境 通过强制封存能力建设确保多行业脱碳基础设施 [4] - 美国CCS市场需求旺盛但监管不稳定 欧洲正成为CCS创新新重心并可能被其他地区效仿 [4]
中国的能源突破与净零幻象:谢钦在2025年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上的愿景
搜狐网· 2025-06-23 09:50
中国能源战略与地位转变 - 中国已实现能源独立,并正从全球最大能源进口国向主要能源出口国之一转变 [1] - 中国采取双轨制能源策略,包括对可再生能源和电池储能的创纪录投资、强劲电网扩建以及持续推进燃煤发电,近60%电力仍由煤炭提供 [1] - 该战略将能源安全与意识形态教条脱钩,通过电动汽车兴起和合成燃料项目取得实际成果 [1] 全球能源体系结构性变革 - 全球能源体系变革由经济与技术必然性驱动,关键力量包括国家能源安全需求、发达国家政府债务不可持续性、亚非人口爆炸性增长及数字革命带来的电力需求 [2] - 电力正在成为新的石油,人工智能和数据中心的用电量巨大,单个数据中心用电量可相当于10万户家庭,可能大幅推高全球能源消耗 [2] - 核能正迎来复兴,铀价在近年翻了三倍,中国和印度加速扩大核电规模,俄罗斯是唯一拥有完整核能循环的国家并积极出口技术 [2] 对净零排放议程与能源转型的批评 - 净零排放议程被批评为一种能源倒退,因其抹去几个世纪以来的进步,历史上的能源转型均朝着单位能量密度更高的方向发展 [3] - 太阳能和风能的能量密度分别为每平方米6.6瓦和1.8瓦,远低于天然气、石油和核能,结构上无法支撑现代经济体大规模运行 [3] - 主张将传统能源与替代能源相结合,优先考虑技术成熟度、能量密度和国家利益,认为目前完全放弃化石燃料是危险的幻想 [3]
印度4GWh光伏储能项目招标!强制配储新政下,中国企业的机遇与布局
印度太阳能公司招标项目 - 印度太阳能公司启动2GW并网光伏项目招标 配套1GW/4GWh储能系统 采用建设-拥有-运营模式 可在印度境内任意选址建设 [1] - 储能配套比例为每1MW光伏容量需配置至少500kW/2MWh储能容量 储能设施可自持或通过第三方协议保障 [2] - SECI将与中标方签署25年期购电协议 [3] - 单个光伏项目投标容量最低50MW 最高1GW 须以10MW倍数递增 需在高峰时段按额定容量每兆瓦输送2兆瓦时交流电能 [4] 印度电力部储能政策 - 印度电力部规定光伏项目招标需按10%/2h配备储能系统 旨在缓解光伏间歇性问题 支持高峰用电 [5][6] - 电池成本下降可能降低太阳能弃光率 节省夜间购电费用 预计至2030年新增储能容量14GW/28GWh [7] - 截至2024年底印度储能总装机4.86GW 其中抽水蓄能占4.75GW 新型储能仅0.11GW [8] 印度储能商业模式与补贴 - 印度确立储能系统法律地位 推出可行性资金缺口计划 免收输配电价 将储能纳入高电价日前市场 [9] - 创新商业模式包括电池即服务(BaaS)和存储即服务(SaaS) 降低进入门槛 提供可扩展解决方案 [9] - 储能开发商可获得30%资金或2700卢比/kWh补贴 提前投产可获得装机投资12%奖励 [10] 印度太阳能开发潜力 - 印度太阳能开发总潜力达10,830GW 较2014年评估的748GW实现数量级突破 [11] - 细分领域潜力包括荒地地面光伏4,909GW 漂浮式光伏100GW 城乡屋顶光伏960GW 农业光伏4,177GW 交通基建与建筑光伏684GW [18] - 至2070年印度电力需求将激增至9,362TWh 凸显太阳能在电力行业脱碳中的战略地位 [14] 中国储能企业在印度布局 - 远景能源为印度JGE提供1GW风电机组和320MWh储能系统 [15] - 南都电源中标印度242.5MW/245.26MWh光伏配储项目 [16] - 楚能新能源签署5GWh储能系统合作协议 智光电气与Adani集团探讨储能合作 力神储能交付48MWh液冷项目 [16][17] - 晶科储能签订印度纺织行业首个10MWh大型储能项目 与Adani集团签署722MWh电网侧储能项目 [19] - 赢科储能与印度GE energy合作推动公共加油站能源管理革新 与MMI公司签署储能合作框架协议 [19]
英国考虑中企海上风电项目之际,美国又搞小动作炒作“中国威胁”
观察者网· 2025-06-19 18:39
明阳集团海外风电项目受阻 - 明阳集团作为中国最大风力涡轮机制造商之一,计划在苏格兰建厂并参与欧洲首个商业规模浮式海上风电场"Green Volt"项目[1][3] - 该项目将取代燃气和柴油涡轮机产生的电力,为英国电网提供可再生能源,是英国实现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的重要贡献者[1][6] - 明阳集团2023年曾成功拿下德国北海海上风电机组项目大订单[1] 美英政府干预情况 - 美国政府就明阳集团在苏格兰建厂涉及的"潜在国家安全风险"向英国政府表达关切,并向德国政府传达类似立场[1] - 部分英国政客考虑阻止工厂建设,声称可能使英国"依赖中国技术"并威胁海域安全和能源基础设施[3] - 英国政府内部存在分歧,反对者主张阻止投资,支持者认为风险可通过监管控制且美国干预不合适[3] 行业现状与反应 - 英国目前缺乏重工业制造能力在国内生产风力涡轮机,尝试联系欧洲制造商未成功[6] - 风能行业人士指出美国未投资自身风力涡轮机供应链,无权干涉他国选择[3] - 苏格兰政府欢迎国际公司参与海上风电行业,认为中英务实经济关系具有创造就业和增长潜力[6] 项目进展与影响 - 2024年4月明阳集团被列入苏格兰海上风电发展项目"优先"候选名单[1] - 英国能源安全和净零排放大臣2024年3月刚访华讨论能源气候合作,叫停投资将意味着与中国为敌[4] - 中国驻英使馆强调清洁能源合作是机遇而非威胁,能支持英国实现气候目标并带来全球增长机遇[6]
5月英新车市场恢复增长,折扣刺激推动电动汽车注册量上升
商务部网站· 2025-06-18 01:47
新车市场表现 - 英5月新车注册量同比增长1 6%至150 070辆 为2021年以来5月最佳表现 但仍较2019年疫情前水平低18 3% [1] - 今年仅第二个月实现增长 反映消费者信心脆弱及经济动荡 [1] - 车队和商业用户注册量分别增长3 7%和14 4% 占总注册量62 6% 私人买家连续第二个月下降2 3% [1] 动力类型分化 - 汽油车和柴油车交付量分别下滑12 5%和15 5% [1] - 电动化车型(HEV/PHEV/BEV)合计占据47 3%市场份额 [1] - 混合动力车(HEV)销量增长6 8%至20 351辆 插混车(PHEV)增长50 8%至17 898辆 [1] - 纯电动车(BEV)注册量增长25 8% 市场份额达21 8% 厂商通过优惠措施刺激销售 [1] 电动车发展挑战 - 年初至今BEV市场份额20 9% 低于法规强制要求的28%目标7个百分点 [2] - 尽管新车型上市且价格下降 行业仍需持续大幅折扣促销 成本压力不可持续 [2] - 行业呼吁政府将BEV增值税减半 预计三年可新增26 7万辆BEV 减少年碳排放600万吨 [2] - 建议免除BEV昂贵汽车附加税 统一公共/家用充电增值税率以释放市场信号 [2] 行业诉求 - 制造商投入数十亿资金推动零排放转型 但消费者响应规模不足 [2] - 厂商折扣活动削弱新产品开发投资能力 影响长期脱碳目标 [3] - 呼吁政府通过财政激励提振需求 巩固行业竞争力 [3]
IEA国际能源署:能效政策工具包2024
搜狐财经· 2025-06-14 16:10
国际能源署能效政策工具包2024核心观点 - 报告旨在通过综合性政策工具组合推动全球能效提升速度倍增,助力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1][7] - 能效提升可改善生活质量、增强能源安全、创造就业并支撑经济韧性增长[1][6] - 政策框架聚焦监管法规、信息、激励三类关键政策协同实施,覆盖建筑、家电、工业、车辆等终端部门[1][12] - 提出12项"倍增政策工具"作为实施抓手,包括建筑节能法规、家电能效标识等[28][29] 政策框架设计原则 - 十项战略原则指导政策制定:包括发挥公共机构引领作用、动员社会参与、利用数字化创新等[10][11] - 政策组合需结合国情优先选择高影响力领域,工业占比大国可重点突破工业能效[15][17] - 监管法规类政策需定期更新标准,信息类政策需基于行为学理论设计,激励类政策需降低技术应用成本[12][13] 建筑部门政策 - 新建建筑需强制零碳排放转型,既有建筑设定翻新率目标并配套能源性能证书制度[1][16] - 高效热泵替代化石燃料锅炉可节能75%,智能技术可优化建筑用能行为[16][27] - 关键工具:建筑节能法规、能源性能证书、节能改造补助[16][29] 家电部门政策 - 最低能效标准需对标国际最佳实践,2030年目标使市场平均家电耗能减少25%[18] - 能效标识应展示全生命周期成本信息,配合返利优惠可推动能效水平翻倍产品普及[18] - 关键工具:家电最低能效标准、能效标识、贷款和返利优惠[18][29] 工业部门政策 - 加强能源管理措施可在1-2年内实现15%节能效果,电机标准是技术升级关键[20] - 能效网络促进知识共享,能效责任制结合碳交易机制可加速工业脱碳[20] - 关键工具:电机最低能效标准、工业能效网络、能效责任制[20][29] 车辆部门政策 - 燃油经济性标准配合电动车补贴,2030年目标使电动车销量占比达60%[22] - 能效标识需覆盖新车和二手车,驾驶行为优化可显著降低燃油消耗[22] - 关键工具:燃油经济性标准、车辆能效标识、电动乘用车补贴[22][29] 跨领域政策 - 数字化工具可提升城市能效系统管理,清洁烹饪政策需结合电气化与健康改善[23][24] - 能效融资需简化审批流程,公共资金通过担保基金吸引社会资本,2050年能效投资占比需从20%提升至50%[25] - 热泵政策需统一能效标识并配备智能控制,大规模应用可创造就业[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