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分红险转型
icon
搜索文档
利率周期轮回 险企再战分红险
经济观察网· 2025-07-12 10:51
行业趋势 - 利率下行环境下保险公司纷纷发力分红险产品,以应对传统固收类产品收益下降的挑战[2][5][8] - 2024年起中大型寿险公司推动产品结构转型,分红险保费实现正增长,中国平安、阳光人寿分红险保费分别增长3.60%,太保人寿因基数低增幅显著[7] - 2025年第一季度新报备寿险产品中分红型、万能型占比近四成,中英人寿、中意人寿等公司密集推出分红险产品[7] 产品特性 - 分红险采用"保底收益+浮动分红"机制,预定利率可较低设定以压缩负债成本,红利分配根据实际经营成果动态调节[9] - 可分配盈余按不低于70%比例分配给客户,收益来源包括死差、费差和利差,涵盖寿险、年金险等长期险种[7][9] - 相比增额终身寿险等固定收益产品,分红险销售复杂度更高,需解释分红原理、不确定性及利益演示[4][5] 市场表现 - 某大型寿险公司个险渠道分红险占比达65%,代理人通过轮训掌握销售逻辑[6] - 上市保险公司高管预测未来分红险占比将超50%,行业形成"回归保障+转向分红险"的转型路径[6][8] - 2001-2010年为分红险黄金十年,保费复合增速43.80%,2011年占比超九成后因监管调整回落[11] 监管动态 - 监管部门强化分红险红利水平监管,要求审慎确定分红水平并"限高",禁止以历史收益承诺未来分红[14][15] - 新规要求加强分红原理披露,销售中需说明红利不确定性,避免早期销售误导问题重演[14][15] - 监管推动完善分红险报备规则、红利实现率披露机制及标准化演示模型[16] 历史沿革 - 分红险首次崛起于2000年利率下行周期,中国人寿推出首款产品应对存款利率从11%降至2.25%的环境[10] - 2008年股市调整后分红险凭借稳健优势逆势增长,会计准则调整使其保费计入优势进一步凸显[12] - 2013年后因年金险预定利率放开至4.025%及增额终身寿险兴起,分红险占比逐渐下滑[11] 公司策略 - 大型险企依托资本实力构建"保障+分红"并行体系,中小险企面临万能险路径依赖转型困难[16] - 保险公司通过低门槛个人养老金产品(年缴12000元)稳定代理人队伍留存率[6] - 销售培训重点转向公司经营能力介绍,强化客户对偿付能力、投资能力的认知[14]
71家寿险公司分红险保费!十年前vs十年后:谁在坚持分红险?泰康、国寿、平安等保费高,友邦、中宏等增速快...
13个精算师· 2025-06-30 23:46
分红险市场概况 - 行业分红险保费预计将重回50%以上占比水平[1][46] - 2013-2023年行业整体分红险保费复合增长率为-1.4%,2023年总规模达7090亿元[7] - 分红险曾长期占据人身险市场60%份额,但2023年占比降至21%[8][48] 头部公司表现 - 泰康人寿2023年分红险保费达1222.5亿元,十年复合增长率8.6%,市场份额17.2%[3][19] - 中国人寿、平安寿险、太保寿险2023年分红险保费分别为836.3亿、627.3亿、592.5亿[3] - "老六家"合计市场份额从57.5%降至20.6%,但仍是行业转型基础[22][24] 外资公司发展 - 友邦人寿分红险保费131.4亿元,十年复合增长率15.2%[33] - 中宏人寿、招商信诺、交银人寿复合增长率均超17%[33][34] - 外资公司在前20名中占据6席,其中5家排名显著上升[32] 2024年新趋势 - 中邮人寿2款新产品2024年保费已超200亿元[40][43] - 平安分红险实现正增长,新华、太保新单快速增长[27][28] - 31家公司已将分红险新产品列入前五大热销产品[42] 产品结构变化 - 健康险十年复合增长率18%,市场份额从11%提升至19%[48] - 分红险产品从短期转向长期,如泰康主推产品保险期间延长[20] - 行业预计分红险占比将回升至50%但难达历史峰值[49]
保险行业月报(2025年1-5月):寿险提速,财险稳健增长-20250629
华创证券· 2025-06-29 11:12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保险Ⅲ行业投资评级为推荐(维持),预期未来3 - 6个月内该行业指数涨幅超过基准指数5%以上 [4][24]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保费收入持续提速,寿险增幅显著走扩,财险稳健增长,负债端抬升或构成人身险标的估值修复原因之一,Q3预定利率再度下调预期或催化6月寿险保费保持提速趋势,财险车险增速稳中有升,增量主要来自新能源车车险 [2][7]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行业表现 - 2025年1 - 5月,保险行业实现原保费收入30602亿元,同比+3.8%,环比+1.6pct,其中人身险合计保费24473亿元,同比+3.7%,财产险保费6129亿元,同比+4.0% [7] - 1 - 5月累计赔付支出11657亿元,占原保费收入38.1%,环比-0.5pct,其中财产险赔付比例59.4%,环比+1.1pct,人身险32.8%,环比-1.2pct [7] - 截至2025年5月底,保险行业资产总额达38.42万亿,较上年末+7%,净资产3.6万亿,较上年末+8.3% [7] 人身险公司 - 2025年1 - 5月,人身险公司实现原保费收入22797亿元,同比+3.3%,其中寿险同比+3.9%,健康险同比+0.9%,意外险同比-5.7% [7] - 以万能险为主的保护投资款1 - 5月累计新增交费同比-4.3%,降幅环比收窄0.5pct,投连险独立账户1 - 5月累计新增保费同比-17.9% [7] 财产险公司 - 2025年1 - 5月,财产险公司实现原保费收入7805亿元,同比+5.2%,增速环比持平,其中车险占比48%,健康险18%,农险9%,责任险8%,意外险3% [7] - 1 - 5月汽车销量合计1274万辆,同比+10.8%,新能源车销量合计561万辆,同比+43.8%,非车险1 - 5月累计保费同比+6%,环比+0.1pct [7] 重点公司盈利预测、估值及投资评级 | 简称 | 股价(元) | 2025E EPS(元) | 2026E EPS(元) | 2027E EPS(元) | 2025E PE(倍) | 2026E PE(倍) | 2027E PE(倍) | 2025E PB(倍) | 评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太保 | 36.96 | 4.87 | 4.99 | 5.10 | 7.58 | 7.41 | 7.25 | 1.08 | 推荐 | | 新华保险 | 58.53 | 6.39 | 6.93 | 7.60 | 9.15 | 8.45 | 7.70 | 2.09 | 推荐 | | 中国人寿 | 41.16 | 3.09 | 3.19 | 3.25 | 13.31 | 12.92 | 12.67 | 2.27 | 推荐 | | 中国平安 | 56.96 | 7.56 | 8.14 | 9.08 | 7.53 | 7.00 | 6.28 | 1.11 | 强推 | | 中国人保 | 8.76 | 1.05 | 1.12 | 1.25 | 8.36 | 7.82 | 7.03 | 1.36 | 推荐 | [3] 相对指数表现 | % | 1M | 6M | 12M | | --- | --- | --- | --- | | 绝对表现 | 7.5% | 6.7% | 47.2% | | 相对表现 | 5.4% | 8.2% | 33.7% | [5]
估值体系重塑,长期配置价值凸显 - 2025年保险中期策略
2025-06-26 23:51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保险行业 - **公司**:平安、人保寿险、新华保险、中国人寿、中国太保、中国人保、中国太平、阳光保险、友邦保险、众安在线、泰康保险、邮储银行、农业银行、招商银行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1. **寿险公司新业务价值增长**:2025 年第一季度寿险公司新业务价值普遍双位数或正增长,得益于“以价补量”策略使新业务价值率提升,如多数公司下调定价利率 50 个基点,平安和人保寿险拉长缴费期限;预计二季度因价值率持续提升保持较高增长,部分公司增速或超一季度[1][2] 2. **分红险转型成趋势**:2025 年起寿险公司加大分红年金和分红增额终身寿险销售,设定风险保障型产品最低销售比例,部分渠道全销分红险;因风险渠道培训、客户和代理人接受度需时间,转型进程各公司有差异;三季度预定利率进一步下调,分红险占比将提升[1][2] 3. **银保渠道集中度提升**:2025 年一季度银保渠道增速显著,头部险企银保渠道保费增速超 100%,代理人渠道低迷;“报行合一”政策使大小公司费用投放差异缩小,“1 + 3”网点合作限制放开,大公司资源投入和战略合作优势凸显,银行倾向与大公司合作,推动头部公司市场份额提升[1][3] 4. **银保渠道保费变化**:2025 年一季度行业银保渠道新单规模保费同比降约 20%,期缴保费同比降 3%,但头部公司保费增速快,行业集中度提升[4] 5. **负债成本有望下降**:2024 年新单保费收入因“报行合一”和预定利率下调下降,但有效业务价值的保单利润率平稳或微升,因新进保费含 3.0%和 3.5%预定利率续期保单;预计 2026 年迎来存量负债成本下降拐点[1][6] 6. **保险公司加仓权益资产**:低利率环境使保险公司加仓权益资产诉求强烈,需维持净投资收益率和平补综合投资收益;监管放松限制,如股票风险因子打九折等,分红险占比提升也支持配置;2025 年一季度险资股票投资配置近 4000 亿元[1][7][8] 7. **险资举牌偏好高股息**:2025 年险资举牌节奏加快,已披露 16 次举牌公告;偏好高股息个股,银行股最受青睐,如平安多次举牌邮储银行等,2025 年增持大型银行港股近 600 亿港元,公用事业和交通运输等高股息行业也受关注[1][10] 8. **新准则下净资产估值变化**:新准则下保险公司净资产被低估,以市净率等于 1 估值不合理;现行准则下保险公司除计提履约现金流,还计提首日利得,新保单初期不直接贡献利润和净资产,合同服务边际是未来利润贴现,逐年摊销释放为利润沉淀至净资产;中国平安等公司 CSM 累计规模大,是未来核心利润重要来源[1][11] 9. **市场对传统 P/EV 估值信任度下降**:EV 计算中“调整后净资产”与市场利率联动性差,负债评估利率由公司自主调整且偏高;有效业务价值投资收益假设 4%,市场认为难实现[15] 10. **新估值体系更合理**:采用归母净资产加调整后 CSM 的估值体系更合理,因净资产能及时反映市场利率变化,CSM 更保守且与市场利率联动敏感;对 CSM 调整,如用 0.85 税率折扣和七折折扣[17] 11. **保险股关注度提升**:公募新规出台后,市场对保险股关注度显著提升,源于长期低配,投资者重新审视;中国平安等公司被低配程度高,估值低[20] 12. **保险股隐含投资收益假设低**:从 PEV 框架看,当前保险股隐含投资收益假设普遍低,A股中国人寿和新华保险约 3%,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低于 2.5%,港股公司普遍低于 2%,部分低于 1.5%,保险公司估值持续低估[21][22] 13. **利率下行影响及上涨空间**:利率快速下行使市场担忧利差损,对保险公司估值大幅折价;若投资收益率恢复至 3.5%,A股中国平安等有上涨空间,港股公司上涨空间更大[22] 14. **保险行业长期基本面**:保险行业长期基本面偏左侧,驱动因素是配置资金长期视角;负债成本去年提升,今年预计微升或平稳,明年有望下降;头部公司利差厚,未来几年利差绝对额预计平稳[23] 15. **保险产品销售端情况**:销售端处于产品转型期,从刚性兑付保本产品向浮动收益产品转变,单一渠道销售低迷,预计销售队伍适应和培育客户后整体销售恢复;线上渠道表现突出,市占率大幅提升且趋势将延续[24]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1. **长期股票投资试点规模扩大**:长期股票投资试点规模扩至 2220 亿元,新华和国寿 500 亿元基金基本投资完并申请后续投资,其他公司积极申请额度,预计 2025 年内超 1700 亿元资金落地投资,投资有偿付能力因子打七折等优惠政策[9] 2. **2025 年险资投资收益及利润预期**:2025 年一季度和二季度市场结构性行情使各公司投资表现分化,二季度债市和 A 股优于去年同期,港股略弱;预计二季度单季度利润平稳,高增长可能性小,利润增长基数压力不大,主要压力在三季度[10] 3. **利率对净资产影响及平稳性因素**:新准则下净资产更灵敏反映资产负债受利率影响,利率下降准备金增提冲击净资产,准备金评估曲线更灵敏;保险公司配置长债可对冲部分影响,保单中 VFA 模型占比高有助于平滑净资产波动;2023 - 2025 年一季度 10 年期国债收益率降超 100 个基点,除新华保险外上市公司归母净资产正增长[12] 4. **不同公司利率下降影响程度**:利率进一步下降 50 个基点,考虑税后影响,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净资产影响小,中国人寿约 -10%,泰康保险约 -8%,新华保险影响更大[14] 5. **CSM 与 VIF 计算差异**:CSM 是保单未来现金流贴现值,未考虑准备金提转差,以保单生效时国债收益率曲线加溢价折现,隐含债权投资收益,不考虑税收和资本成本;VIF 是业务未来可分配利润现值,计算含 4%投资收益假设和准备金提转差,考虑税收和资本成本[15][16] 6. **基于新估值体系的 P/B 估值**:A股市场中,中国人寿和新华保险 P/B 估值与调整后 CSM 指标接近或高于 1,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约 0.7 倍;港股市场中,中国人寿等公司该指标有不同数值,新华保险净资产近年折损大[17] 7. **保险公司潜在上涨空间**:若 P/B 估值与调整后 CSM 指标等于 1 为合理估值上限,A股中国平安有 30%上涨空间,港股公司整体上涨空间大,中国太平超 200%[18] 8. **保险公司合理 P/B 估值区间**:保险公司整体 P/B 估值应在 1.5 至 2 倍之间,而非简单 P/B 等于 1[19] 9. **保险行业投资建议**:建议关注保险行业长期配置价值;推荐中国太平,头部寿险公司如中国平安 A/H 等;财险板块关注众安在线调整后布局机会,传统财险业务板块逢低配置[25]
分红水平进入动态约束框架:险企如何掌握弹性空间
中国证券报· 2025-06-26 05:08
产品转型与市场策略 - 多家险企计划在三季度调整保险产品预定利率,分红险将成为下半年核心任务,替代传统险成为主力产品 [1] - 头部险企已推出分红型终身寿险和分红型年金保险,目标是在2025年业务盘子中分红险比例不低于30% [1] - 险企同步开展队伍技能转型,避免销售误导和客户需求错配 [1] - 预定利率调整后,固收类保险产品吸引力下降,分红险因"1.5%保底利率+分红"的灵活性更受青睐 [2] - 分红险综合收益率可能高于同期传统险预定利率,险企推广动力足 [2] 监管政策与行业规范 - 金融监管部门下发意见函,要求险企强化资产负债统筹联动,提升分红保险可持续经营水平 [3] - 监管核心逻辑是通过动态约束分红水平,避免险企透支未来和恶性竞争,促进行业长期稳健经营 [3] - 险企需根据账户资产配置特点和实际投资收益率审慎确定分红水平,不得随意抬高分红搞"内卷" [3] - 监管将加强数据监测,对违规行为采取约谈、整改、评级扣分等措施 [4] - 分红水平需与险企实际能力相匹配,防止分红透支和恶性竞争 [5] 分红机制与经营考量 - 分红险收益由保底收益和分红两部分组成,保底收益写入合同,分红是非保证收益 [2] - 分红水平受投资收益率、死亡率等营运经验与评估假设差异影响,历史包袱也会间接影响 [5] - 分红特别储备用于平滑未来分红水平,其权益属于保单持有人和股东 [5] - 险企需平衡红利分配对公司未来分红水平、投资和偿付能力的影响 [6] - 评级较高、投资表现好、分红储备丰厚的险企将在合规框架内争取更多分红 [6] 市场竞争格局 - 分红能力和分红意愿高的险企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 [2] - 实力较强的险企在销售渠道和服务生态上的优势将进一步凸显 [6] - 中小险企面临更严峻挑战,需在差异化发展上下功夫 [6] - 消费者应关注险企投资能力、偿付能力、监管评级等多个维度 [6]
中国太平(00966):新上任管理层为寿险老将,分红险先发优势确立
国金证券· 2025-06-25 17:25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5]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中国太平低估值、分红险转型优秀,且预计利润双位数增长,继续大力推荐 [4] 事件 - 6月23日,太平人寿官网显示,公司副总经理王旭泽已于6月出任公司临时负责人,临时负责公司党委和经营班子工作 [2] 经营分析 - 新任临时负责人王旭泽为太平内部培养,业务经验丰富,拥有至少20年的管理经验,曾任职于太平人寿多家分支机构,2020年1月调往总部,2022年4月升任公司副总经理,分管电商、经代、社保商办、服务拓展、高客业务等工作 [3]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 - 截至2025年6月24日,公司PEV估值仅0.29X,PB(mrq)为0.78X,PB + 调整后CSM(2024年)为0.30X,估值较低,建议关注配置机会 [5] 主要财务指标 |项目(港币)|12/23|12/24|12/25E|12/26E|12/27E| |----|----|----|----|----|----| |保险服务收入(百万元)|107,489|111,268|115,036|118,682|122,456| |保险服务收入增长率|-1.30%|3.52%|3.39%|3.17%|3.18%| |归母净利润(百万元)|6,190|8,432|10,564|12,341|13,596| |归母净利润增长率|44.05%|36.22%|25.29%|16.83%|10.16%| |每股收益(元)|1.72|2.35|2.94|3.43|3.78| |每股内含价值(元)|56.51|48.57|52.59|55.93|59.24| |ROE|6.92%|9.26%|12.04%|13.77%|14.71%| |P/E|8.98|6.59|5.26|4.50|4.09| |P/EV|0.27|0.32|0.29|0.28|0.26| [10] 附录:三张报表预测摘要 损益表(百万港元) |项目|2023A|2024A|2025E|2026E|2027E| |----|----|----|----|----|----| |保险服务收入|107,489|111,268|115,036|118,682|122,456| |保险服务费用|-86,255|-86,433|-87,432|-88,973|-90,538| |持有的再保险净费用|-2,702|-2,811|-2,924|-3,042|-3,165| |保险服务业绩|18,531|22,024|24,680|26,667|28,754| |利息收益|35,717|40,240|-|-|-| |金融资产减值净额|-1,738|-1,332|-|-|-| |应占联营公司及合营公司业绩|-163|2,665|-|-|-| |投资回报|33,566|66,543|62,328|66,121|69,480| |承保财务费用|-36,012|-61,035|-60,757|-64,321|-68,066| |分出再保险财务收益|253|388|279|279|279| |投资合约负债变动净额|355|-65|-85|-127|-190| |净投资业绩|-1,838|5,831|1,765|1,952|1,503| |其他收益|5,740|4,647|4,182|4,880|4,517| |行政及其他费用|-7,011|-6,917|-6,997|-7,121|-7,246| |其他财务费用|-3,764|-3,457|-3,315|-3,224|-2,921| |除税前溢利|11,658|22,128|20,315|23,154|24,607| |税项支出|-1,381|-9,330|-4,063|-4,168|-3,691| |除税后溢利|10,277|12,798|16,252|18,987|20,916| |本公司股东权益|6,190|8,432|10,564|12,341|13,596| [11] 资产负债表(百万港元) |项目|2023A|2024A|2025E|2026E|2027E| |----|----|----|----|----|----| |法定存款|6,127|6,431|8,866|9,576|10,342| |固定资产|66,203|68,964|66,755|66,686|66,256| |金融投资|1,223,910|1,442,317|1,589,099|1,716,227|1,853,526| |于联营公司及合营公司的权益|27,875|28,919|30,930|31,548|31,066| |再保合同资产|11,295|10,794|10,694|10,869|10,762|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42,554|44,389|51,549|55,673|60,127| |其他资产|131,534|132,530|131,407|145,148|167,366| |资产总计|1,509,497|1,734,342|1,889,300|2,035,727|2,199,444| |保险合同负债|1,196,541|1,413,410|1,554,751|1,679,132|1,813,462| |其他负债|180,361|198,524|210,775|229,456|254,422| |负债总计|1,376,902|1,611,935|1,765,527|1,908,587|2,067,884| |股本|40,771|40,771|40,771|40,771|40,771| |归属于母公司股东权益|94,980|87,071|88,409|90,814|93,971| |少数股东权益|37,616|35,337|35,364|36,326|37,588| |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合计|1,509,497|1,734,342|1,889,300|2,035,727|2,199,444| [11] 主要财务指标(港元) |项目|2023A|2024A|2025E|2026E|2027E| |----|----|----|----|----|----| |每股指标(元)| | | | | | |每股收益|1.72|2.35|2.94|3.43|3.78| |每股净资产|26.43|24.23|24.60|25.27|26.15| |每股内含价值|56.51|48.57|52.59|55.93|59.24| |每股新业务价值|2.09|2.53|2.79|3.06|3.37| |价值评估(倍)| | | | | | |P/E|8.98|6.59|5.26|4.50|4.09| |P/B|0.59|0.64|0.63|0.61|0.59| |P/EV|0.27|0.32|0.29|0.28|0.26| |VNBX|7.40|6.10|5.54|5.05|4.59| |盈利能力指标| | | | | | |总投资收益率|2.66%|4.57%|3.80%|3.70%|3.60%| |净资产收益率|6.92%|9.26%|12.04%|13.77%|14.71%| |总资产收益率|0.44%|0.52%|0.58%|0.63%|0.64%| |盈利增长| | | | | | |净利润增长率|44.05%|36.22%|25.29%|16.83%|10.16%| |集团内含价值增长率|2.54%|12.87%|8.27%|6.35%|5.91%| |寿险内含价值增长率|1.13%|13.92%|10.75%|10.77%|10.79%| |新业务价值增长率|0.72%|90.01%|10.11%|9.84%|9.93%| |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 | | | | | |偿付能力充足率(寿险)|284%|298%|270%|250%|250%| |偿付能力充足率(财险)|216%|239%|210%|200%|190%| |偿付能力充足率(再保险)|277%|245%|230%|210%|200%| |内含价值(百万元)| | | | | | |寿险调整后净资产|158,964|155,443|157,832|162,125|167,762| |寿险有效业务价值|86,411|51,308|71,152|91,517|113,238| |寿险内含价值|245,375|206,751|228,984|253,643|281,000| |核心内含价值回报率|10.6%|11.6%|12.0%|12.0%|11.9%| |集团调整后净资产|185,712|182,917|196,465|207,812|218,538| |集团有效业务价值|86,411|51,308|55,554|60,217|65,343| |集团内含价值|272,123|234,225|252,018|268,029|283,881| |核心内含价值回报率|9.6%|10.2%|10.9%|11.3%|11.8%| [11]
中国平安,突发!刚刚,全线暴涨!
券商中国· 2025-06-24 14:51
中国平安认购证暴涨 - 中国平安在香港市场的认购证全线暴涨,平安中银五七购C大涨138%,平安花旗、平安法巴、平安摩利、平安摩通都一度实现单日翻倍[2][4] - 友邦保险的认购证亦大幅上涨,友邦法巴五七购大涨超270%,友邦花旗大涨超77%[2] - 中国平安H股午后涨幅超过3.7%,已实现三连阳[2][5] 暴涨原因分析 - 金融监管总局就2024年分红保险分红水平提出监管意见,督促公司提升分红保险可持续经营水平,预计利好头部企业[2][9] - 低利率环境下,居民财富通过银保渠道从储蓄存款向分红险迁移,形成支持资本市场的链条[2][12] - 中国平安完成发行117.65亿港元零息可转换债券,有助于优化资本结构并提升资本实力[6][7] 行业利好因素 - 分红险转型是行业推动产品结构向浮动收益型产品转化的第一年,预计7月底预定利率将再度调整,可能进一步提升分红险地位[9] - 监管意见有助于规范分红险浮动成本水平范围,控制行业"利差损"风险,大型头部险企预计将形成竞争优势[10] - 分红险转型使保险公司盈利对投资收益率敏感性下降,估值体系有望从PB走向PEV体系[12]
保险行业周报(20250616-20250620):险企提前筹备利率换挡,分红险“限令”预计利好头部-20250623
华创证券· 2025-06-23 16:01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推荐(维持)[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近期长端利率低位震荡,预计资产再配置压力减小,保险行业全面转型深化驱动负债端经营质量改善,资产端利差风险收敛,资负两端修复预期催化板块估值回升,中期险企业绩增速有望环比改善,推荐中国太保、中国财险、中国平安、新华保险、中国人寿 [5] 本周行情复盘 - 保险指数上涨 0.24%,跑赢大盘 0.69pct,个股表现分化,众安+4.81%、新华+3.27%、太平+0.57%、平安+0.48%、人保+0.24%、国寿 -0.74%、财险 -1.06%、太保 -1.48%、友邦 -1.88%、阳光 -2.04%,10 年期国债收益率 1.64%,较上周末持平 [1] 本周动态 - 2025 年 6 月 12 日,秦港股份获长城人寿增持 100 万股,涉资约 231.71 万港元,增持后持股数目为 2.58 亿股,持股比例由 30.97% 升至 31.09% [2] - 多家保险公司业务部门进行新产品开发备案,为适应利率换挡后新老产品切换节奏做了多方面准备 [2] - 6 月 19 日,金融监管总局人身保险监管司向各人身保险公司下发《关于分红险分红水平监管意见的函》 [2] 分红险《意见函》点评 - 2025 年是行业推动产品结构向以分红险为代表的浮动收益型产品转化的第一年,受多种因素影响行业保费增速曾承压,4 月寿险累计保费增速转正,预计 7 月底预定利率研究值将再度低于当前最高预定利率 25bps 以上触发调整,或提升分红险地位,少数险企可能用更高分红演示水平吸引客户 [3] - 《意见函》有助于规范分红险浮动成本水平范围,督促险企审慎确定分红水平,提升资产负债匹配水平,控制“利差损”风险 [3] - 对于公司监管评级为 1 - 3 级且分红险账户拟分红水平超过人身险业过去 3 年平均财务收益率(3.20%),以及评级为 4 - 5 级且分红险账户拟分红水平超过产品预定利率的,需充分论证并提交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审定后实施,大型头部险企资管能力领先,预计“以资促负”形成竞争优势 [4] 投资建议 - 长端利率低位震荡,预计资产再配置压力减小,保险行业转型深化驱动负债端经营质量改善,资产端利差风险收敛,资负两端修复预期催化板块估值回升,中期险企业绩增速有望环比改善 [5] - 当前 PEV 估值:友邦 1.28x、国寿 0.81x、平安 0.7x、保诚 0.7x、新华 0.68x、太保 0.61x;PB 估值:财险 1.19x、人保 A1.35x、人保 H0.84x、众安 1.25x [5] - 推荐顺序为中国太保、中国财险、中国平安、新华保险、中国人寿 [5] 重点公司盈利预测、估值及投资评级 | 简称 | 股价(元) | 2025E EPS(元) | 2026E EPS(元) | 2027E EPS(元) | 2025E PE(倍) | 2026E PE(倍) | 2027E PE(倍) | 2025E PB(倍) | 评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太保 | 35.38 | 4.87 | 4.99 | 5.10 | 7.26 | 7.09 | 6.94 | 1.03 | 推荐 | | 中国人寿 | 40.20 | 3.09 | 3.19 | 3.25 | 13.00 | 12.62 | 12.37 | 2.22 | 推荐 | | 新华保险 | 56.57 | 6.39 | 6.93 | 7.60 | 8.85 | 8.17 | 7.44 | 2.02 | 推荐 | | 中国平安 | 54.74 | 7.56 | 8.14 | 9.08 | 7.24 | 6.72 | 6.03 | 1.07 | 强推 | | 中国财险 | 14.94(港元) | 1.69 | 1.86 | 2.08 | 8.08 | 7.36 | 6.55 | 1.06 | 推荐 | [10]
险企年内新推出403款寿险产品 分红险占比37%
证券日报· 2025-06-15 23:56
分红险市场动态 - 今年以来保险公司共新推出403款人寿保险产品,其中分红险产品有151款,占比为37%,较2024年全年提升9个百分点 [1] - 分红险"固定+浮动"的收益机制既提供保证收益,也具有一定的向上收益弹性,是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的选择 [1] - 加强分红险布局有利于防范利差损风险,优化保费结构,提升产品吸引力 [1] 分红险产品特点 - 分红保险是指保险公司按照保险合同在向被保险人提供保障的同时,根据公司实际经营情况向客户分配一定比例红利的保险产品 [2] - 红利的分配主要有现金红利和增值红利两种方式 [2] - 人寿保险(包括定期寿险、终身寿险和两全保险)和年金保险都可以设计成分红保险产品 [2] 政策与市场环境 - 自2024年9月1日起,新备案的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调整为2.5% [2] - 自2024年10月1日起,新备案的分红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调整为2.0% [2] - 预定利率差异使得分红险能够为保险公司提供更多降低刚性负债成本的空间 [2] - 客户对分红险的需求正在持续增长,这与低利率环境下客户对"保证+浮动"类产品的需求提升有关 [2] 险企战略调整 - 新华保险从二季度开始将分红业务结构转型和调整作为重要方向,全面聚焦在10年期分红销售方面 [3] - 中国平安表示在预定利率持续下降的基础上,分红险在公司产品结构的占比会持续增加 [3] 行业转型趋势 - 分红险已成为人身险行业今年产品转型的重点方向 [4] - 长端利率持续走低背景下,寿险产品结构向分红险转型 [4] - 预计下一阶段各个公司将大力推动分红型增额终身寿险、年金险销售,负债端刚性成本有望继续降低 [4] - 分红型产品能够降低刚性负债成本,缓解利差损风险 [4] 产品吸引力 - 分红险等储蓄型保险兼具了保障和储蓄两种功能,这些特点增强了储蓄型寿险产品的吸引力 [4] - 在市场利率持续下行的背景下,保险公司应推出更多收益浮动型产品,特别是分红险和万能险产品 [4] 长期发展趋势 - 从短期来看,随着利率中枢下行态势延续,分红险等储蓄型保险仍具替代优势 [5] - 从长期来看,预计保险行业会向"保障+长期规划"转型,保险产品设计将更侧重风险覆盖与保障 [5]
中信证券:分红险转型 提升行业估值
快讯· 2025-06-15 18:03
行业趋势 - 低利率环境确立推动居民财富通过银保渠道从储蓄存款向分红险迁移 [1] - 分红险转型形成耐心资本并支持资本市场的链条正在形成 [1] 商业模式变革 - 分红险转型标志着保险公司商业模式再次发生质变 [1] - 盈利对投资收益率的敏感性将大幅下降 [1] 估值体系 - 保险公司估值体系有望从PB走向PEV体系 [1] 投资价值 - 上市保险公司均具备较大配置价值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