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
搜索文档
上市公司大额订单密集涌现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9-05 00:10
公司订单动态 - 罗博特科子公司ficonTEC签署金额约946.50万欧元(折合人民币约7867.02万元)的全自动硅光子封装整线设备或服务合同 占公司2024年度经审计营业收入比例超过7.11% [1] - 远东智慧能源子公司8月中标/签约千万元以上合同订单合计16.89亿元 涵盖智能电网线缆和绿色建筑线缆等品类 [1] - 航天宏图签署9.9亿元(不含税)卫星及地面系统采购合同 履行期限1200天 创公司单个项目合同额新高并首次承接国际客户卫星在轨交付业务 [1] - 天津滨海能源子公司签订锂电负极材料项目工程总承包合同 暂估总价9.10亿元(含税) [2] 行业趋势分析 - 光电子封测领域需求受5G基站扩建 AI算力中心建设及数据中心规模化布局直接拉动 具备核心技术专利企业成为市场首选 [3] - 新能源领域因"双碳"目标下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 锂电产业链从上游材料到下游应用扩张需求明确 负极材料产能扩建项目密集落地 [3] - 航天领域因商业卫星应用场景拓展及国际市场对卫星发射与地面系统需求增长 为具备完整技术方案企业创造订单机会 [3] 产业发展特征 - 技术壁垒构筑竞争护城河 各细分领域订单资源向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企业集聚 研发投入强度与持续性为核心支撑 [4] - 赛道分化加剧 新能源与光电子等战略性新兴领域订单规模快速增长 传统行业订单集中于智能化改造与绿色转型需求 [4] - 全球化布局成头部企业战略选择 高端设备与航天领域跨国订单表明国内企业技术服务水平达国际竞争水准 [4] - 大额订单集中在高端制造与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带动产业链上下游投资扩张与就业吸纳 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4]
《2025年中国低压电能质量行业市场白皮书》发布 盛弘股份多维度稳居第一梯队
证券日报网· 2025-09-04 21:10
行业市场规模与增长趋势 - 2024年中国低压电能质量整体市场规模达128亿元 在双碳目标推进 新能源大规模接入及智能制造升级背景下呈规模扩容与结构升级双趋势 预计2028年市场规模增长至152.8亿元 [1] - 工业项目 数据中心 新能源发电成为核心增长领域 [1] 公司市场地位与营收表现 - 盛弘股份为行业内唯一低压电能质量产品营收突破5亿元的企业 稳居市场第一梯队 [1] - 公司在SVG APF AVC三大有源产品线全部跻身第一梯队 正持续替代传统无功补偿装置 [2] - 半导体 数据中心 新能源发电等多个高端应用领域将公司作为首选品牌 [2] 产品技术优势与创新 - 碳化硅SiC技术成为行业最新发展趋势 公司率先实现新一代SiC产品研发与规模化应用 [3] - SiC产品相比传统Si基方案效率提升2个百分点 体积缩小50% 整体性能达市场领先水平 [3] - 公司以高效能 高可靠性优势引领行业实现从技术跟随到引领创新的关键跨越 [3] 应用场景覆盖与行业解决方案 - 产品全面覆盖半导体 新能源发电 石油化工 医院 船舶 轨道交通等关键领域 [2] - 在数据中心领域成为三大运营商及头部互联网企业供应商 [2] - 在半导体行业成为少数可为高端芯片制造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的本土企业 [2] - 在光伏 轨道交通 船舶 医疗等复杂场景提供定制化治理解决方案 [2] 政策驱动与未来发展 - 国家《电能质量管理办法》全面实施推动发电 电网和用电侧需求迅速释放 [3] - 公司成为多个国家级与省级重点项目优选合作伙伴 [3] - 未来将持续聚焦技术研发 推动产品智能化与绿色化升级 为构建高质量新型电力系统提供技术支撑 [3]
天华新能(300390.SZ):公司研制的离子交换膜已通过国内多家知名液流电池企业单电池验证测试
格隆汇· 2025-09-04 20:29
公司战略布局 - 公司面向国家能源和双碳需求深入布局液流储能电池领域离子交换膜的核心技术 [1] 技术研发进展 - 公司研制的离子交换膜已通过国内多家知名液流电池企业单电池验证测试 [1] - 该膜技术未来可延伸至电解水制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领域 [1] 行业应用前景 - 离子交换膜技术覆盖液流储能电池、电解水制氢及燃料电池三大新能源领域 [1]
调研速递|长华化学接受华泰证券等2家机构调研,上半年净利润大增62.71%
新浪财经· 2025-09-04 18:42
公司业绩与战略 - 2025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112.85万元,较上年同期上升62.71% [1] - 公司优化产品与客户结构,实施差异化竞争及降本增效策略,经营业绩取得较好增长 [1] 二氧化碳聚醚项目 - 项目主要建设年产8万吨二氧化碳聚醚装置,属于特种聚醚业务规模扩大 [1] - 项目顺应行业绿色发展趋势与国家"双碳"政策,对现有业务有提升作用 [1] - 二氧化碳聚醚下游应用市场与传统聚醚多元醇部分重合,还因其优异物理性能可用于胶黏剂等多个领域 [1] 产品应用与竞争优势 - 在汽车复合绵应用上相比传统多元醇体系性能改善且具绿色低碳优势,对进口特种聚酯多元醇有替代效应 [1] - 在普通聚醚海绵中添加可优化物性、提升多种性能,在践行"双碳"政策的家居、服装、汽车行业有添加价值 [1] - 在水性聚氨酯分散体和合成革领域可替代进口聚碳酸酯二醇,具备物理性能接近、增强柔软度、降成本或增强绿色低碳属性优势 [1] 市场前景 - 二氧化碳聚醚兼具高性能、碳中和及可循环特性,应用领域广泛,潜在客户群体包括有绿色低碳、提升性能或降低成本需求的客户 [2] - 全球化工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加速,随着碳减排政策强化,绿色低碳化学品市场需求有望增长 [2] - 二氧化碳聚醚制备的聚氨酯材料性能优异且易降解再生,预计未来在聚氨酯行业市场容量持续扩大 [2]
长华化学(301518) - 2025年9月4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9-04 18:16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112.85万元,较上年同期上升62.71% [2] 二氧化碳聚醚项目(一期) - 建设年产8万吨二氧化碳聚醚装置,属于特种聚醚业务规模扩大 [2] - 项目顺应绿色经济政策导向,响应"双碳"政策,实现产品迭代升级 [2] - 有助于提升技术水平、优化产品结构、扩大经营规模并提高竞争力 [3] 产品应用优势 - 下游应用覆盖火焰复合绵、聚酯绵、内衣绵、慢回弹绵及胶黏剂、弹性体、涂料等十余个领域 [4] - 在汽车复合绵中兼具高性能、碳中和及可循环特性,可替代进口特种聚酯多元醇 [4] - 添加后能优化海绵物性,提升耐水解性、抗氧化性和抗黄变性 [4] - 在水性聚氨酯分散体和合成革领域可替代进口聚碳酸酯二醇,降低成本并增强绿色属性 [4] 市场前景与特性 - 具有低温柔顺性、耐水解性、力学强度、耐磨性、耐热性等物理优势 [6] - 分子链含碳酸亚丙酯键,更易降解再生,支持可持续循环 [6] - 全球化工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加速,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推动需求增长 [5] - 聚氨酯行业市场容量预计持续扩大 [6]
协鑫科技2025年上半年颗粒硅现金成本持续下降至25.31元/公斤 低碳力量越发放大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04 16:50
核心财务表现 - 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57.35亿元 毛亏7亿元 EBITDA为3.8亿元 同比增长325.8% [1] - 光伏材料业务外部客户收入56.65亿元 占总营收98.8% 同比下降35.4% [2] - 分销及销售开支1.04亿元 同比下降21.9% 行政开支6.25亿元 同比下降8.5% [9] 颗粒硅业务突破 - 现金成本从28.17元/公斤降至25.31元/公斤 半年降幅超10% [1][5] - 市占率从14.58%跃升至24.32% 平均不含税售价30.17元/公斤 [1] - 7月颗粒硅成交价首次超过传统N型致密料 N型颗粒硅成交均价4.70万元/吨 周环比上涨2.17% [4] 产能与出货规模 - 多晶硅出货量位列全球第二 颗粒硅产能达48万吨 [2] - 库存严格控制在1万吨 库存周转天数小于7天 远低于行业2个月平均水平 [1][9] 技术品质升级 - 更新"901AS"品质标准 粒径控制从1.5-1.6mm提升至2.2-2.3mm [5] - 五元素总金属杂质≤0.5ppbw产品占比稳定95% 全元素杂质≤1ppbw产品占比从55.8%提升至91.8% [6] - 平均浊度≤70NTU产品占比达57.4% 远高于2024年三季度的25% [6] 能耗与环保优势 - 颗粒硅能耗为12-15kWh/kg 基于1kWh≈0.1229kgce计算 [9] - 碳足迹指标41kgCO₂e/kg(从摇篮到大门)和16kgCO₂e/kg(从大门到大门) 远低于棒状硅81kgCO₂e/kg [14] - 符合国家拟修订能耗1级标准(≤5kgce/kg)的60万吨产能主要来自公司颗粒硅 [10] 行业政策环境 - 工信部开展多晶硅行业专项节能监察 41家企业被纳入范围 [13] - 新版《反不正当竞争法》10月实施 明确禁止低于成本价销售 [12][13] - 多晶硅行业开工率仅34% 政策推动行业去产能和有序竞争 [1][7] 钙钛矿新业务布局 - 钙钛矿叠层组件认证效率达29.51% 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16] - GW级产业基地投产 预计11月完成首片下线 2026年目标量产效率26%且出货超100MW [16] - 7月完成C2轮近2亿元融资 正式进入商业化运营阶段 [16]
东江环保:深耕价值逻辑,多维度破局危废行业转型期
证券时报网· 2025-09-04 12:19
行业背景 - 环保产业正经历深刻变革 危废行业从规模逻辑向价值逻辑深度切换 市场竞争格局重塑 经营压力加剧成为普遍挑战[1] - 行业面临政策趋严 技术标准提升的外部要求 同时受市场竞争加剧 原材料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1] - 企业纷纷寻求业务升级与技术突破以抢占发展先机[1] 公司经营表现 - 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约15.00亿元 同比下降3.40%[2] - 资源化产品销售额达6.46亿元 新产品销量同比激增272% 成为业务增长核心动力[2] - 通过深化内部经营改革 在资源化业务领域实现关键突破[2] 技术创新与研发 - 设立1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10个省部级创新技术平台[3] - 构建"试验验证-优化升级-产业推广"完整研发模式 加速科研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3] - 自主研发碱式碳酸铜制备方法获美国发明专利授权[3] - 成功开发纳米级碱式硫酸铜 氢氧化铜 超细铜粉 氯化亚铜等高端铜产品[3] - 以含铜蚀刻废液为原料开发高纯碱式碳酸铜 无水氯化铜等产品并实现投产[3] 新产品与业务拓展 - 昆山净化试产纳米级碱式硫酸铜 填补高端铜盐材料领域空白[2] - 江门东江自主研发"江循"硝基漆稀释剂实现量产 产品具有行业领先溶解性与环保性[2] - 切入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赛道 组建合资公司整合汽车拆解厂 再制造企业及修理厂资源[2] - 组建标准化产业联盟 注册"东江再生" "东江焕新" "东江新绿"三大品牌[2] 未来发展战略 - 持续深化"三极四强"改革 强化成本控制 提升运营效率[4] - 加大市场开发协同力度 建立国内-海外营销体系联动机制[4] - 聚焦资源化业务高端化 差异化发展 加大高难危废处理 矿山冶炼废渣等领域探索[4]
从“1.0版本”到“3.0版本”,九江如何打造长江最美岸线升级版?
中国环境报· 2025-09-04 11:18
长江岸线生态治理与绿色发展 - 九江依托152公里长江岸线和三分之二鄱阳湖水域资源 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提升 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协同发展 [1] 生态治理举措 - 拆除沿江非法码头74座和泊位87个 腾出岸线7529米 治理废弃矿山1.1万余亩 建成18座绿色矿山且矿区绿化与边坡治理率达100% [2] - 沿江堤岸种植绿植700余万株 铺植草皮33万平方米 新建改造60个小景点小游园 [2] - 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制 创新长江生态管护机制 武宁县"多员合一"生态管护制度入选国家生态文明推广清单 [3] 产业升级与循环经济 - 通过省级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试点 利用三级帮扶资金推动产业升级 推进"五化"园区建设(环境景观化 企业环保化 生产安全化 产业循环化 管理智能化) [2] - 开展"盘碳""盘能"行动 建立能耗指标预算管理等5项制度 强化能耗双控 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 [4] - 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合作成立碳综合管理公司 指导传统产业低碳转型 [4] 生态价值转化机制 - 武宁县建立全市首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运用GIS与大数据技术 引入金融保险行业赋能价值转化 [4] - 开展修河全流域全要素GEP核算试点 推动生态产品向经济价值转化 [4] 生态旅游与区域推广 - 融合传统与新兴媒体创办"玩转最美岸线"真人秀节目 推广沿江生态旅游资源 [4] - 武宁县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瑞昌市入选国家首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试点 [2]
服务国家“双碳”战略 中国进出口银行北京分行赋能金隅集团低碳水泥新材料产业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9-04 10:53
公司战略与定位 - 公司作为国企改革先锋和建材行业领军企业 聚焦低碳水泥研发与产业化 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1] - 公司是京津冀地区最大的绿色建材供应商 低碳水泥产品已支撑京雄高铁 北京城市副中心等多个国家重大项目工程 [1] 产品与技术发展 - 低碳水泥是水泥工业实现绿色建材体系低碳发展的关键环节 公司推动产品向低能耗 低排放 高性能方向升级 [1] - 公司依托自身技术积累和产业基础 加大科技研发投入 实现新材料领域转型升级 [1] 金融支持与合作 - 中国进出口银行北京分行为公司低碳水泥板块提供专项流动资金贷款支持 通过金融与产业深度融合助力绿色转型 [1] - 中国进出口银行北京分行将继续深化与公司合作 共同推动水泥行业向高端化 智能化 绿色化迈进 [1] 行业背景与政策导向 - 在国家双碳目标引领下 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1] - 国家对绿色低碳产业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坚实支撑 [1]
运机集团再推激励计划 业绩考核要求进一步提升
证券时报网· 2025-09-04 10:36
股票期权激励计划 - 公司向31名激励对象授予498万份股票期权 行权价格17.32元/份 激励对象包括7位董事高管及24名中层管理人员[1] - 行权分三期实施 比例分别为40% 30% 30% 考核期为2025-2027会计年度[1] - 行权价格采用自主定价方式 综合考虑激励力度 业绩状况和员工贡献程度等因素[1] 业绩考核目标 - 以2024年净利润1.57亿元为基数 2025年净利润累计增长率不低于50%[2] - 2025-2026年两年净利润累计增长率不低于275% 2025-2027年三年累计增长率不低于567.5%[2] - 对应考核期净利润指标分别为2.36亿元 5.89亿元和10.48亿元[2] - 按年度分解需实现净利润2.36亿元 3.53亿元和4.59亿元[2] 历史激励计划对比 - 2024年激励计划以2023年净利润1.02亿元为基数 要求2024年增长率不低于50%[3] - 2024-2025两年累计增长率不低于275% 2024-2026三年累计增长率不低于612.5%[3] - 对应净利润考核指标分别为1.53亿元 3.83亿元和7.27亿元[3] 公司经营业绩 - 2024年实现营收15.36亿元同比增长45.8% 盈利1.57亿元同比增长53.8%[3] - 2024年上半年营收8.8亿元同比增长48.5% 盈利7337.97万元同比增长20.35%[3] - 海外业务重大突破 非洲地区营收4.38亿元同比增长34.22%[4] - 研发投入2762.63万元同比增长28%[4] 行业发展态势 - 输送机械行业呈现稳健增长与结构优化并重的发展态势[4] - 智能制造规划与双碳目标为行业需求提供有力支撑[4] - 一带一路沿线需求增长带来新发展机遇[4] 公司战略定位 - 主要从事带式输送机为核心的节能环保型输送机械成套设备[3] - 产品应用于电力 冶金 建材 煤炭 港口 化工等多个行业[3] - 通过智能化数智化升级推动行业转型升级[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