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投入
搜索文档
去年北京科技经费投入强度稳居全国第一,连续6年保持在6%以上
新京报· 2025-09-30 18:08
北京研发投入强度与规模 - 2024年北京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为6.58%,连续多年保持在6%以上,稳居全国首位 [1] - 北京基础研究经费比重在16%左右,比肩创新领先国家水平 [1] - 2024年全国研发活动三大执行主体经费分别为:企业28211.6亿元(增长8.8%)、政府属研究机构4231.6亿元(增长9.7%)、高等学校3065.5亿元(增长11.3%) [1] 政府科技投入与支持 - 2024年北京市科学技术领域支出465.4亿元,市级科技经费支出占比居全国省级第一 [3] - 2024年上半年北京市科技经费安排584.9亿元,同比增长3.5%,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 [3] - 2024年北京新设8只政府投资基金,对145个项目出资137.1亿元,其中60%以上项目为领投 [3] 企业研发与创新主体地位 - 企业是拉动研发经费增长的主要力量,占全社会经费投入比重连续多年保持在75%以上,贡献率达77.1% [4] - 2024年北京市规模以上大中型重点企业研发费用合计3958.0亿元,比上年增长5.1% [4] - “三城一区”内大中型重点企业研发费用合计2718.9亿元,占全市比重近七成 [4] 专精特新企业发展 - 截至今年9月底,北京市实现市级专精特新企业突破1万家、总营收突破1万亿元、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突破1000家 [5] - 北京连续3年保持全国专精特新“小巨人”第一城的地位 [5] - 2024年上半年为1131户“专精特新”企业提供72.8亿元融资担保支持 [4] 产业集群与未来产业培育 - 北京市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业、医药健康3个万亿级产业集群 [6] - 北京市已形成智能制造与装备、人工智能等7个千亿级产业集群,重点培育商业航天、生物制造等23个未来产业 [6] - 2024年北京高技术产业增加值1.49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56.9%;数字经济增加值突破2.2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53.1% [6] 创新生态与资源集聚 - “三城一区”集中了北京市近三成的企业和六成的研发人员、研发经费 [3] - 北京拥有全国最密集的高校、科研院所和头部企业,形成完整创新链条 [2] - 高研发投入企业积极融入产业技术联盟、创新联合体等协同平台 [5]
电科网安: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呈上升趋势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9-26 18:07
研发投入趋势 - 研发投入金额有所波动但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重呈上升趋势 [1] - 公司重视研发投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核心业务能力 [1] - 资源向核心产品聚焦全力提升自有产品能力把握市场竞争关键 [1] - 加大前沿技术研究以提升公司技术竞争力 [1]
海伦哲:公司2024年研发人数占比为15%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9-26 17:43
研发投入 - 2022至2024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4.33%、3.73%和4.08% [1] - 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占比提升至4.69% [1] - 2024年研发人员占比达15%且队伍稳定 构成公司核心竞争力 [1] 股权激励 - 2023年推出股权激励计划 覆盖91名激励对象 [1] - 授予2080万股激励股票 约占当时总股本的2% [1] - 公司将持续丰富激励手段 [1]
调研速递|鸿路钢构接受8家机构调研,聚焦智能化与业务拓展要点
新浪财经· 2025-09-26 16:06
公司调研活动 - 9月24日公司接待8家机构调研 包括上海海楚资管和长江证券等机构 [1] - 机构参观视频监控中心并了解生产基地运作及智能制造生产线情况 [1] - 董事会秘书吕庆荣和证券事务代表杜建俊参与接待 [1] 智能化与研发进展 - 以项目管理平台为核心实现OA/HR/NC系统互联互通 开发报工质检小程序提升效率 [2] - 规模化投入近2500台焊接机器人和工作站 取得57项软著证书及38项专利 [2] - 自主研发焊接工业机器人已少量外销 未来将根据业务发展制定销售策略 [2] 生产经营与订单 - 目前生产经营正常且订单饱和 后续情况需关注公司公告 [4] - 间接出口业务上半年逐步增长 未来视市场情况考虑拓展海外业务 [3] 财务与资金规划 - 可转债因转股率极低将于明年下半年到期 公司面临资金赎回压力 [3] - 公司将通过提升业绩和合理安排资金计划应对赎回压力 [3]
高视医疗(2407.HK):自有产品收入提升 研发投入持续增加
格隆汇· 2025-09-26 04:25
财务表现 - 2025H1营业总收入6.53亿元 同比增长1.72% [1] - 归母净利润0.38亿元 同比增长33.37% [1] - 毛利率提升1.86个百分点 [1] - 自有产品收入2.03亿元 同比增长14.04% 占总收入比重31.09% [1] - 经销产品收入3.27亿元 同比下降6.81% 占比50.09% [1] - 技术服务收入1.19亿元 同比增长8.26% 占比18.24% [1] 产品结构 - 自产人工晶体收入1.71亿元 同比增长11.4% [1] - 人工晶体增长受益于国采政策带来的客户覆盖度提升及海外业务稳定增长 [1] - 大中华区技术服务团队拥有135名技术工程师 累计服务近14,000人次 [1] - 大中华区设立13个技术服务中心 含香港1个 [1] 研发创新 - 研发生产人员252名 占总员工数28.0% [2] - 境内研发基地覆盖深圳/苏州/无锡/温州 境外布局荷兰及德国 [2] - 研发重点包括人工晶体/OK镜/眼科手术设备/眼电生理设备/手术刀/视光设备等领域 [2] - 2025H1研发开支4340万元 同比增长23.6% 占自有产品收入21.4% [2] 战略布局 - 公司实施"全球4+2"研发布局 [1] - 通过持续研发投入扩大自有产品组合 [1] - 研发生产基地覆盖中国及欧洲主要地区 [2]
万孚生物拟最高6000万回购用于股权激励加码创新三年半研发投入累达15.13亿
长江商报· 2025-09-25 10:55
公司股份回购计划 - 公司拟使用自有资金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部分股份 回购资金总额不低于3000万元且不超过6000万元 回购价格不超过34.66元/股[2] - 预计回购股份数量约为86.56万股至173.11万股 约占公司总股本的0.18%至0.37% 回购期限为董事会审议通过方案之日起6个月内[2] - 按回购资金上限6000万元测算 回购金额占总资产69亿元的0.87% 占净资产55.51亿元的1.08% 回购股份将全部用于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2] 财务表现与行业状况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2.46亿元 同比下降20.92% 净利润1.89亿元 同比降幅达46.82%[3] - 体外诊断行业面临多重挑战 市场环境复杂严峻 竞争加剧与需求承压并存[3] - 公司总资产为69亿元 净资产为55.51亿元(截至2025年6月30日)[2] 研发投入与技术成果 - 2022年-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分别为4.47亿元 4.22亿元 4.38亿元 2.06亿元 三年半累计达15.13亿元[3] - 各期研发投入占总营收比率分别为7.87% 15.26% 14.3% 16.53%[3] - 推出LA-6000实验室智能化流水线 优化单人份化学发光平台产品性能 在门急诊 胸痛中心等终端逐步替代传统检测方案[4] 知识产权与行业地位 - 公司是中国体外诊断领域领军企业 国内POCT行业龙头 构建覆盖免疫荧光 化学发光 分子诊断等多技术平台的全产品线矩阵[3]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共拥有授权有效专利490件 其中发明专利141件 实用新型专利264件 外观设计85件[4] - 公司成立于1992年 2015年在深交所上市[3]
万孚生物拟最高6000万回购用于股权激励加码创新三年半研发投入累达15
长江商报· 2025-09-25 10:54
公司股份回购计划 - 公司拟使用自有资金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股份 回购资金总额不低于3000万元且不超过6000万元 回购价格上限34.66元/股 [2] - 预计回购股份数量86.56万股至173.11万股 约占公司总股本0.18%至0.37% 回购期限为董事会审议通过后6个月内 [2] - 回购金额上限6000万元占公司总资产69亿元的0.87% 占净资产55.51亿元的1.08% 回购股份将全部用于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 [2]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2.46亿元 同比下降20.92% 净利润1.89亿元 同比下降46.82% [3] - 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累计达15.13亿元 各期研发投入分别为4.47亿元/4.22亿元/4.38亿元/2.06亿元 [3][4] - 研发投入占营收比率持续提升 从2022年7.87%升至2025年上半年16.53% [3][4] 研发与技术成果 - 公司为国内POCT行业龙头企业 构建覆盖免疫荧光/化学发光/分子诊断等多技术平台的全产品线矩阵 [3] - 2025年上半年推出LA-6000实验室智能化流水线 优化单人份化学发光平台性能 提升试剂灵敏度与稳定性 [4]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共拥有授权有效专利490件 其中发明专利141件 实用新型专利264件 外观设计85件 [4] 行业环境与公司战略 - 2025年上半年体外诊断行业面临多重挑战 市场环境复杂严峻 竞争加剧与需求承压并存 [3] - 公司将研发作为核心应对策略 通过持续研发投入在战略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3][4] - 新产品在门急诊/胸痛中心等终端逐步替代传统检测方案 满足即时化/小型化检测需求 [4]
一年1797亿,华为公司为啥在研发上狠砸钱?任正非比很多人看得远
搜狐财经· 2025-09-24 10:02
文章核心观点 - 在高科技行业,长期成功依赖于通过持续研发投入构建核心技术竞争力和品牌,而非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或简单的市场平替策略 [3][9][11] - 企业创始人的远见和战略选择决定了公司的发展格局,追求市场地位比追求利润最大化更能构建长期竞争优势 [9][11][12] - 品牌建设和原创技术是制造业升级的关键,华为为此树立了榜样 [12] 华为的研发战略与投入 - 华为长期坚持高比例研发投入,近十年累计研发费用超过人民币12,490亿元,2024年单年研发费用为人民币1,797亿元,约占全年收入的20.8% [3] - 公司研发员工数量庞大,截至2024年12月31日约有11.3万名研发员工,占总员工数量的54.1% [3] - 华为将研发视为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早在《华为基本法》中就明确规定保证按销售额的10%拨付研发经费,并可根据需要加大比例 [3][9] 研发投入与长期竞争力的关系 - 在高科技行业,没有核心技术的领先就无所谓品牌,持续创新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11] - 企业需要比竞争对手投入更多研发,才能构建长期竞争优势并驾驭市场价格竞争 [11] - 不冒风险才是企业最大的风险,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技术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生存下去 [11] 短期效率策略的局限性 - 追求短期效率的最佳策略是向一流品牌"致敬",通过平替产品快速吸引价格敏感型客户 [5] - 这种策略虽能短期成功,但长期来看发展上限低,难以赢得市场和消费者的尊重 [6][7] - 企业若只追求利润最大化,在竞争维度上会输给那些追求市场地位的企业 [11] 企业家的远见与战略格局 - 企业创始人不同的认识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格局,追求成为世界级领先企业需要建立客户信赖和团队的远大目标 [9] - 华为在弱小之时就认识到,必须有世界领先的概念,才能解决客户对产品未来升级和技术进步的担忧 [9] - 一流企业强调产品的市场份额和市场地位,其市场行为核心在于构建商业格局 [11]
统联精密分析师会议-20250923
洞见研报· 2025-09-23 22:1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5年上半年报告研究的具体公司持续深化拓展客户合作关系,营收40,208.08万元同比增长10.01%,但因新增投入与收入转化有时间差、部分业务未实现全流程工艺自制化,净利润2,706.00万元同比下降54.52%,后续盈利水平波动状况有望扭转 [23] - 未来公司将顺应行业轻量化创新趋势,加大投入完善多样化零组件平台建设,打造业务矩阵,通过工艺创新与制程优化控制成本,增强核心竞争力与市场响应能力 [2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调研基本情况 - 调研对象为统联精密,所属行业是电子元件,接待时间为2025年9月23日,上市公司接待人员有董事长、总经理杨虎,董事、财务总监侯灿,董事会秘书黄蓉芳,独立董事胡鸿高 [16] 详细调研机构 - 接待对象为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上证路演中心参与公司2025年半年度业绩说明会的投资者,接待对象类型为其它 [19] 调研机构占比 未提及 主要内容资料 - 董事长开场介绍2025年上半年公司经营情况,营收增长但利润承压,后续盈利水平波动有望扭转 [23] - 公司以创新引领发展,研发投入围绕行业前沿技术和客户需求,加大对新材料、新技术研发投入 [25] - 2025年上半年公司盈利能力波动,原因包括新增产能未达规模效应、业务未实现全流程自制化、管理费用增长、股份支付费用增长、财务费用增长,后续盈利水平有望改善 [25] - 湖南、越南新工厂已完成相关手续并通过部分核心客户审核,正分批购入设备逐步投产,后续将根据客户需求铺产转化效益 [26]
比亚迪自研的仰望U9X登顶时速榜,国产新能源品牌转向技术战
北京商报· 2025-09-23 18:17
公司技术突破 - 仰望U9X以时速496.22公里刷新全球汽车极速纪录 超越布加迪赤龙极速版490.48公里 [2][3] - 搭载100%自研技术方案 包括全球首个量产全域1200V超高压平台 易四方+云辇-X技术架构 30C放电倍率赛道级刀片电池及4个3万转电机 整车马力超3000匹 [3] - 纽博格林北环赛道圈速达6分59秒157 成为全球纯电车领域极速与圈速双第一车型 [4] 研发投入与成果 - 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309亿元 同比增长53% 稳居A股首位 累计研发投入超2100亿元 [2][6] - 12万名研发工程师团队支撑电池 电机 电控等核心技术全栈自研能力 [6] - 高端化战略推进 仰望U9上市价168万元 U9X定位更高且全球限量30台 [4][6] 行业竞争态势 - 新能源汽车行业从价格竞争转向技术比拼 车企通过自主研发构建品牌护城河 [2][8] - 工信部等多部门反对无序价格战 推动行业突破汽车芯片 操作系统 人工智能及固态电池等关键技术 [7][8] - 长安汽车发布北斗天枢2.0计划 2025年起不再开发非智能化新产品 三年推35款数智新车型 [7] - 吉利汽车发布智驾解决方案千里浩瀚 实现全系车型智驾平权 [7] 公司战略布局 - 比亚迪2024年以427万辆销量登顶全球新能源车市场 秦PLUS荣耀版指导价7.98万元起 首周订单达23590辆 [5] - 2025年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36.35% 二季度增速放缓至14.04% 净利润同比下滑近三成 [6] - 发布仰望U8L鼎世版与腾势N9 以云辇-P+智能液压系统及易三方平台等技术升级为核心卖点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