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I for Science
icon
搜索文档
访清华孙茂松:中国“强音”推大模型开源,全球大模型文化正在扭转
环球网资讯· 2025-04-30 16:51
中国大模型开源浪潮 - 中国科技公司在大模型领域掀起开源浪潮,向全球发出"强音",技术获得国际认可并扭转全球大模型文化 [1] - DeepSeek和通义千问系列开源产品推动国际大模型开源路线,突破技术垄断,促进技术平权,提升AI普惠性 [1] - 阿里通义已开源200余个模型,全球下载量超3亿次,衍生模型数超10万个,超越美国Llama成为全球第一开源模型 [2] 技术性能与国际认可 - 在国际学术研究中,许多论文基于千问模型,同等尺寸下千问小模型性能优于LLaMA [1] - 以DeepSeek、Qwen为代表的中国开源模型实现参数权重、推理逻辑和工具链条全开源,打开AI商用新局面 [2] - DeepSeek在人工智能反馈强化学习方面是开源大模型中走得最远的,将人类反馈变为人工智能反馈 [2] 小模型的价值与意义 - 小模型可降低应用成本,拓展普及度,同时帮助高校科研机构应对资源约束的研究挑战 [2] - 大模型发展越好,越能衍生优秀小模型,而小模型研究也能为大模型发展提供重要启发 [2] AI for Science前沿领域 - AI for Science成为重要突破口,大模型对复杂系统的处理能力远超传统方法 [3] - AI for Science定位为启发人类科研工作者,弥补人类思考不足或成百倍、千倍提高效率 [3] 未来发展挑战 - 中国AI领域在并驾齐驱后将面临更高层次能力考验,需提出更深刻学术思想和根本性解决方案 [4] - 需在保持技术创新的同时,注重"从0到1"原创性思想的培育和激发 [4]
志特新材(300986) - 2025年4月30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4-30 15:16
公司业绩情况 - 2025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5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3.65% [1] - 2025年一季度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2461万元,同比大幅增长236% [1] - 2025年一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16亿元,同比增幅达207% [1] - 2025年一季度境外新签订单量同比大幅增长,业务版图开拓了西非、中亚及南亚等新兴市场 [1] 公司未来规划 - 公司近两年布局新兴材料研发领域,锚定“AI + 量子计算”材料研发新范式方向 [1] - 公司欲打通产业资源,塑造通过前沿范式进行新材料研发的平台,可自研产品管线、与龙头企业合作 [2] - 微观纪元提供量子算法能力,精准智能实验室提供新范式材料研发“项目池” [2] AI与量子计算作用 - AI for Science和量子计算在化学研发里作用高度互补,AI是加速器,量子是突破维度瓶颈的“指南针” [3] 微观纪元情况 - 微观纪元是国内稀缺的聚焦量子模拟方式进行化学研发的企业,对标美国谷歌孵化的Sandbox [4] - 量子计算未来有望成长为数千亿美金级市场,医药、材料等化学研发是重要下游 [4] 新业务商业模式 - 公司打造“AI + 量子”前沿范式的材料研发平台,微观纪元贡献量子模拟算法能力,解决材料定制化研发问题并交付成熟产品管线给合资公司 [5] - 精准智能化学实验室进行精准化、智能化范式革新,孵化机器化学家平台,有项目储备,与公司战略合作后共同产业化 [5] 潜在孵化材料 - 微观纪元已研发出MOF材料、生物酶等产品管线 [6] - 精准智能实验室有用于建筑、汽车玻璃的防晒隔热材料等数十条产品管线 [6][7] 海外业务优势与分布 - 公司自2014年出海,海外业务收入从千万元级跃升至亿元级,有先发优势,依托国内成本优势构建价格竞争力,提供技术指导、定制方案、售后及增值服务,推动海外业务增长 [8] - 海外业务区域贡献上,东南亚市场最高,港澳台次之,中东、非洲、南美等构成增量 [9] - 2025年境外收入目标为10亿元,东南亚为核心,加速拓展新兴东南亚市场,沙特市场是中东突破点 [9]
2025年中国AIforScience行业概览:创新驱动:AI如何助力科学创新的无限可能
头豹研究院· 2025-04-29 21:2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报告旨在了解和分析中国AI for Science的驱动发展、范式变迁、产业应用,深入了解其发展历程、核心技术及产业应用深度[2][6] - AI for Science通过结合人工智能与传统科学领域,展现出推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巨大潜力,其发展需技术创新、政策支持等多方面配合[49]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行业综述 - AI for Science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加速科学研究和发现,有数据驱动、模型驱动等范式,范式变迁推动科技进步,其发展从初步探索到广泛应用,未来将深度融合[9][25][29] - 模型驱动结合传统理论与现代计算技术,可在无实际实验时探索复杂系统特性,应用于火箭模拟等场景[13][14] - 数据驱动利用大数据和分析技术,使科学家无需深入理论背景探索复杂系统行为,应用于基因等场景[16][17] - 数据与模型融合驱动结合两者优点,构建更可靠可解释模型,应用于能源系统等场景[20][21] 技术分析 - 核心技术包括高性能算力、数据管理基础设施、科学计算软件、预训练大模型和高通量实验,共同加速科学研究[31] - 算力基础设施提供计算资源,中国超算数量多、有国家级超算中心,低能耗设计可降低成本[36][37] - 软硬件数据基础设施提供计算和数据管理能力,中国科学数据涵盖多领域且总量增长[39] - 高通量实验集成自动化设备,快速执行实验方案,生成大量数据,在材料研发等领域成效显著[41][43] 产业发展实践分析 - AI for Science在多个科学领域展现潜力,推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发展需多方面支持[49] - 在生命科学领域,AI加速药物研发、优化基因组学研究等,预计为人类健康带来更多福祉[50][52] - 在药物研发中,AI应用贯穿流程,提高成功率、降低成本、缩短上市时间[53][55] - 在地球科学领域,AI应用广泛,帮助解决复杂问题,如改进气候模型等[58][59] - 在材料化学领域,AI应用广泛,提升材料性能、效率和可持续性,如预测新材料性能等[61][63]
2025年中国AI for Science行业概览:创新驱动:AI如何助力科学创新的无限可能
头豹研究院· 2025-04-29 20:23
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提及行业投资评级 [1][2][3][4][5][6] 核心观点 - AI for Science是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加速科学研究的过程,通过数据驱动和模型驱动的方法挖掘数据中的模式和规律 [9][12] - 科学范式经历了从经验科学到理论科学、计算科学、数据密集型科学,再到AI辅助科学的五次变迁 [24][25][26] - 中国AI for Science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0阶段以计算模拟为主,2.0阶段深度学习广泛应用,3.0阶段将实现AI与科学的深度融合 [29][30] - 核心技术包括高性能算力基础设施、软硬件数据基础设施、科学计算软件、预训练大模型和高通量实验技术 [32][35][39][42] 技术分析 算力基础设施 - 中国拥有226台超级计算机,占全球份额超45%,建有14座国家级超算中心 [36][37] - 2017-2023年中国算力中心机架规模从166万架增长至810万架 [36] - 海底数据中心利用海水冷却,PUE值可低至1.1,实现低能耗设计 [37] 数据基础设施 - 中国科学数据资源总量已超过100PB,涵盖物理学、生命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40] - 国家科学数据中心体系包含20家中心,其中11家由中国科学院负责 [40] 高通量实验 - 高通量实验技术可显著缩短新材料研发周期,是"材料基因组计划"的核心组成部分 [43][44] - 在材料研发中,传统模式需要33个相对成本/项目/年,而采用高通量技术后降至20个 [66] 产业发展实践 生命科学 - AI在生命科学领域应用包括药物研发、基因组学研究、蛋白质结构预测等 [53][54] - 全球生物技术领域融资金额从2019年50亿美元增长至2022年88亿美元 [54] 药物研发 - AI可加速药物靶点识别、化合物筛选和优化,Exscientia公司AI平台在8个月内完成传统需数年的药物发现 [58] - 预计2028年中国药物使用量将达到1222亿个限定日剂量 [58] 地球科学 - AI在地球科学中应用于气候变化预测、地震分析、地质勘探等领域 [62][63] - 2016-2020年"地质+人工智能"领域发表文献达391篇,较2011-2015年增长51% [63] 材料化学 - AI在材料化学中用于材料设计、催化剂优化、性能预测等方面 [65][67] - 材料研发采用AI技术后,发现/设计阶段的成本可从12降至1个相对成本/项目/年 [66]
中关村论坛丨李鑫宇:打破三个界限,AI for Science为科研创新“加速度”
环球网资讯· 2025-04-02 18:42
文章核心观点 AI for Science成为当代科学潮流,在多领域应用潜力巨大,能提升科研效率、改变范式、加速发现,还为科研创新和产业发展带来机遇 [1][3][5] AI for Science特点与优势 - 打破学科、理论与实验、产业界和学术界的界限 [1] - 与传统人工智能差异大,可提升科学发现和科技产出能力,提升生产力 [3] - 形成“平台化”模式,打通上下游和产业链,推动各方协同,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3] AI for Science对科研工具的影响 - 科研工具效率显著提升,如Science Navigator能提供跨学科知识支持,效率较传统工具提升数倍 [3] - AI与海量文献数据库结合,可快速检索并凝练总结文献,优化科研流程,为跨学科研究提供更多可能 [3] AI for Science的发展前景 - 将赋能千行百业,为能源、材料、化工、生物医药等领域带来深刻变革 [5] - 在工业软件领域,AI技术引入可能催生效率提升数百倍的新型工具 [5] - 为科研领域补齐短板和“弯道超车”提供历史性机遇 [5]
晶泰科技2024年营收突破商业化企业门槛:持续深耕「AI for Science」,全球化提速
IPO早知道· 2025-03-28 20:38
财务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3%至2.66亿元,超过Bloomberg一致预期8.4个百分点,超过富途一致预测9.1个百分点 [3] - 2024年下半年营收同比增速高达73% [3] - 提前达成港交所对商业化企业的收入门槛要求(2.5亿港币) [4] - 经调整净亏损收窄13%至4.57亿元,优于Bloomberg一致预期22个百分点 [6] - 2024年研发投入4.18亿元 [6] - 月均现金消耗同比下降22.6% [6] - 账上现金或已超过60亿元人民币 [6] 商业化进展 - 与某领先biopharma达成多项新药研发项目合作 [11] - 与东亚多个biotech龙头企业合作发现针对高难度靶点的先导化合物 [11] - 与全球领先制药公司达成2.5亿合作并扩展到固态研究等领域 [11] - 与辉瑞共同开发XFF力场模型并计划2025年继续研发合作 [11] - 与阿联酋王室谢赫·哈马德办公室签署3000万美元合作 [11] 技术突破 - 打造"高通量实验-高质量数据-高智能模型"飞轮 [9] - 机器人实验室覆盖80%以上常见药化反应类型,每月积累20+万条反应过程数据 [9] - 新建20+种AI反应性/实验条件预测模型,准确率超过80% [9] - 自建UV谱图预测模型和LCMS谱图产率预测模型,准确率超过90% [9] - 与IDEA研究院共同开发PatSight专利数据挖掘平台 [9] - 开发Multi-Agent实现从分子设计到数据分析全流程智能化 [9] 业务拓展 - 在剑桥晶体数据库中心7th CSP blind test中表现最优异 [11] - 与协鑫集团、方大炭素等新能源材料、碳基材料企业签署战略合作 [11] - 孵化深度原理(Deep Principle)和战略投资赋澈生物(Future Bio) [11] - 实现沙漠土壤改良并与多家企业合作推动农业产业升级 [11] - 与工信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达成战略合作赋能多个行业 [11]
Flagship 创始人:AI for Science 的下一步是 Multi-Agent
海外独角兽· 2025-03-13 19:19
Flagship Pioneering概况 - 创立于1999年 已孵化约100家创新企业 涉及生物医药 信息科技 农业和能源等领域 [1] - 从2003年起 已有25家公司成功IPO 48家通过收购或并购继续发展 [1] - 采用"company-creation"模式 自行识别机会并从零构建公司 而非投资已有团队 [11] - 目前拥有550名员工 其中200多名是科学家 工程师和医生 每年申请600-700项专利 [15] 核心商业模式 - 偏好bio-tech领域的平台型公司 而非asset-based模型 已支持的110家公司全部采用平台模式 [21][22] - 平台型公司更适合前沿未开发领域探索 asset-based模式适合已验证路径的价值放大 [2] - 筛选孵化流程包含四个阶段:Explorations(每年80-100项) ProtoCos(每年8-10个) NewCos(每年6-8家) GrowthCos [8][9][10] - 最新孵化的Lila Science完成2亿美元种子资金 采用AI驱动的自主实验室平台 [2][20] AI for Science战略 - 重点关注AI4S领域 认为这是RL范式下最具前景的应用方向 [3] - 探索multi-agent systems 可实现类似Waymo的科研自动化 [19] - 25年前已开始AI布局 2001年成立Affinnova公司 使用机器学习进化算法开发产品 [16][17] - Generate Biomedicines公司利用AI设计蛋白质药物 已有15+项目进入临床试验 [26][27] 投资哲学与方法论 - 提出"涌现式创新"理论 强调变异 选择和迭代的自然法则 [12][13] - 区分"风险"与"不确定性" 更倾向于拥抱不确定性领域 [39][40] - 采用"实验精神"探索新领域 失败5个项目即考虑转向 [35] - 提出"polyintelligence"概念 构建人类 机器与自然的三方智能系统 [44][46] 重点投资案例 - Moderna:2010年孵化 专注mRNA技术 疫情前已创造大量价值 [41][43] - Joule Unlimited:2007年创立 开发光合细菌生产燃料技术 后因市场变化停止 [36][37] - Quotient Therapeutics:2022年创立 应用AI分析体细胞基因组学 [47] - Abiologics:开发超自然蛋白质Synteins™ 突破传统中心法则 [28] 行业趋势判断 - 生物技术行业正经历变革 单一资产公司面临商品化风险 [23] - AI可缩短药物研发周期 但临床试验阶段仍需传统方法 [30] - 提出"生物分期"概念 建议通过精准分类优化临床试验设计 [32] - 认为可再生能源领域创新难以获得溢价 已停止相关投入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