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
搜索文档
数字人民币领域,又传好消息
搜狐财经· 2025-09-14 08:22
政策推动电子单证与数字人民币应用 - 国家网信办牵头起草《促进和规范电子单证应用规定(征求意见稿)》 旨在提升货物贸易和运输数字化水平 降低物流成本 保障电子单证活动合法权益 [1][3] - 鼓励金融机构在合规前提下探索数字人民币等新型支付方式开展跨境支付 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 [2][3] - 支持电子单证系统运营者依法向境内外提供跨境业务服务 促进国际贸易和运输领域电子单证应用 [3] 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实践进展 - 重庆首笔中新数字人民币双边跨境结算业务落地 建行重庆市分行服务科技公司向境外发起数字人民币跨境汇款 [6] - 招商银行北京分行完成首单数字人民币钱包出款+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清算的跨境汇款 金额达21亿元 [7] - 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Bridge)由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联合中国香港、泰国、阿联酋央行推出 旨在提升跨境支付效率并降低交易成本 [7] 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拓展 - 国务院办公厅提出优化体育消费支付服务 加快拓展数字人民币体育消费应用场景 鼓励发放数字人民币体育消费红包 [2][7] - 探索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预付资金管理方案 防范体育预付式消费风险 [7] - 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具有高效、安全、低成本优势 有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金融对外开放 [6][7] 电子单证技术发展与数据合规 - 鼓励企业、科研机构等在电子单证技术创新、风险防范方面协作 推动技术发展与应用 [3] - 加强电子单证领域标准制定 推进行业标准向国家标准转化 推动国内标准国际化 [3] - 电子单证相关数据出境若不含个人信息或重要数据 可免予申报安全评估或订立标准合同 [4]
刚刚,利好来了!
券商中国· 2025-09-13 23:07
政策支持与监管框架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起草《促进和规范电子单证应用规定(征求意见稿)》,旨在提升货物贸易和运输数字化水平,降低物流成本[1] - 鼓励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探索使用数字人民币等新型支付方式开展跨境支付,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2][3] - 鼓励电子单证系统实现信息可追溯、不可篡改、识别签发人等功能,并支持电子与纸质单证转换时信息一致[4] - 在符合国家数据出境规定前提下,允许特定电子单证相关数据向境外提供时免予申报安全评估或订立标准合同[5] 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进展 - 重庆首笔中新数字人民币双边跨境结算业务落地,由中国建设银行重庆市分行联动新加坡分行完成,经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和新加坡金融监管局审批同意[6] - 招商银行北京分行落地招行体系内首单数字人民币钱包出款+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清算的跨境汇款业务,金额达21亿元[7] - 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具有高效、安全和低成本优势,有助于提升企业跨境结算效率并推进人民币国际化[6][7] 应用场景拓展 -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文件提出优化体育消费支付服务,加快拓展数字人民币体育消费应用场景,鼓励发放数字人民币体育消费红包[2][7] - 探索实行体育预付式消费资金托管模式,推广应用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预付资金管理方案[7] - 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Bridge)由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联合中国香港地区、泰国、阿联酋央行推出,旨在提升跨境支付效率和安全性[7] 行业协作与技术标准 - 鼓励企业、科研机构、行业组织在电子单证技术创新、风险防范等方面开展协作,分享实践经验[3] - 国家有关部门加强电子单证领域标准制定,推动行业标准向国家标准转化,并促进国内标准向国际标准转化[3] - 鼓励电子单证系统运营者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身份验证服务,保障货物贸易和运输的安全便利[4]
美联储投下“深水炸弹”,人民币变盘,美专家:两种资产将崩溃
搜狐财经· 2025-09-13 16:13
全球货币体系重构与美联储政策挑战 - 美联储9月议息会议临近 市场预期降息概率接近100% 甚至存在降息50个基点的可能性[10][12] - 特朗普持续施压美联储降息 以降低新发美债成本 若利率下降1个百分点 政府每年可节省数千亿美元利息支出[5][8] - 美国联邦债务规模突破7万亿美元 国会预算办公室预计30年内债务将达到150万亿美元[5] 美元霸权体系面临冲击 - 美元在外汇市场走弱 非美货币对美元汇率大幅上涨[12] - 国际储备管理人员因美国政治环境恶化减少美元投资 转向多元化储备资产[16] - 比特币市值突破2万亿美元 部分国家已将其列为法定货币[16] 人民币国际化重大进展 - 中国央行与欧洲央行 瑞士国家银行和匈牙利国家银行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3] - 中欧本币互换规模达3500亿元人民币(450亿欧元) 中瑞规模1500亿元人民币(170亿瑞士法郎) 中匈规模400亿元人民币(1.9万亿匈牙利福林)[5] - 货币互换协议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迈进 人民币资产成为全球资本价值洼地[5][14] 中美利差变化带来的资本流动 - 美联储降息将使中美利差迅速减小 推动中国制造业海外资金快速回流[12] - 人民币汇率和人民币资产预计快速上涨 高盛预测一年内人民币兑美元升值至7.0[12] - 中国经济韧性增强和产业升级加速 使人民币资产具备长期竞争优势[16] 市场参与者应对策略 - 巴菲特通过伯克希尔囤积创纪录的3250亿美元现金 减持苹果67%及其他科技股[14] - 前桥水首席执行官警告高利率易引发严重衰退和股市暴跌20%[14] - 全球加速推进"去美元化"进程 中国继续推进"中国+1"供应链布局[16]
深圳金融史,一个波澜壮阔的中国金融改革奇迹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9-13 11:58
文章核心观点 - 深圳金融业从1979年GDP仅1.96亿元的边陲农业县崛起为2024年GDP超36800亿元、金融业增加值超4700亿元的全国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其发展历程是中国改革开放和金融改革的缩影[5][8][34] 初创与探索:改革开放的"试验田"(1979-1990) - 1979年宝安县存款余额仅1.01亿元,贷款余额0.75亿元,金融机构数量寥寥[5] - 1982年南洋商业银行深圳分行开业,成为新中国第一家外资银行分支机构[9] - 1987年招商银行成立,深圳发展银行上市并创股价从1元涨至180元(复权价)的资本市场神话[9] - 1988年深圳平安保险公司成立,最初仅有13名员工[9] - 1983年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发行新中国第一张股票筹资1300万元,深发展1987年公开发行普通股筹资793万元[9] 跨越与成长:资本市场擎旗,金融中心初现(1990-2004) - 1990年12月1日深交所成立,至2004年底深交所上市公司达536家,总市值1.1万亿元,年成交金额1.6万亿元[11] - 深成指、深综指成为中国经济重要"晴雨表",万科、招商银行、平安等通过深交所上市成长为行业巨头[11] - 1999年深创投成立,到2004年累计投资项目超100个,投资金额超20亿元[11] 调整与转型:中小板、创业板与金融创新(2004-2019) - 2004年深交所推出中小企业板,至2009年上市公司达327家,累计融资3000多亿元[13] - 2009年创业板启动,至2019年公司数量从首批28家增长至近800家,总市值超6万亿元(2024年达1365家、12.45万亿元)[13] - 2010年前海合作区设立,截至2019年底注册金融企业5.2万家,跨境人民币贷款累计提款金额超400亿元[16] - 2014年微众银行作为国内首家互联网银行开业,至2019年末有效客户数突破1亿,管理贷款余额超4400亿元[16] 升华与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2019年至今) - 2020年创业板注册制改革至2025年第一季度新增上市公司超400家,IPO融资总额超5000亿元,其中超90%为高新技术企业[18] - 2021年深市主板两板合并至2025年7月新增上市公司超160家,IPO融资额超3000亿元,截至2025年7月末深市主板公司总数近1600家,总市值近40万亿元[18] - 2024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2.0版本实施,至2024年4月末深圳地区67家银行参与试点,账户开立数超4.5万个,跨境汇划金额突破35亿元[19] - 2024年初深圳数字人民币受理商户超300万家,累计开立钱包超6000万个,交易金额突破6000亿元[19] 成就和实力:全国三大金融中心之一 - 2024年末深圳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35778.02亿元,贷款余额94830.33亿元,银行业资产总额13.57万亿元[21] - 2024年末深交所上市公司2852家,市价总值33.04万亿元,交易量全球第三、市值全球第六,IPO数量稳居全球第一[21][24] - 深圳辖区共有A股上市公司422家,总市值8.79万亿元;境外上市公司超160家,总市值超10万亿港元[23] - 2024年深圳保费收入1958.21亿元,保险法人总资产7.3万亿元[25] - 2024年深圳市金融业增加值4710.5亿元,增长4.2%,占GDP比重约12.8%[25] - 深圳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榜排名第9位,金融科技专项排名全球第三[27][30][31] - 截至2022年底深圳财富管理机构资产管理规模超26.6万亿元(2024年增长至29万亿元)[30] - 深圳金融科技专利申请量全球前5大机构中2家来自深圳,平安连续2年全球居首,腾讯位列全球前五[30] - 深圳知识产权证券化累计发行规模超230亿元,规模位居全国第一[32]
中国光大银行以更实举措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
搜狐财经· 2025-09-13 07:57
绿色金融业务发展 - 2025年上半年公司落地15笔绿色/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总额43.1亿元人民币[1] - 境外机构协助发行19笔绿色债券总规模444亿元人民币 并成功发行17笔可持续发展债券/2笔气候转型融资债券/1笔社会责任债券总规模265亿元人民币[1] - 将ESG理念深度嵌入授信/投资/风控全流程 为传统行业绿色技术改造提供长期资本[1] 跨境金融战略布局 - 香港分行落地1亿港元贷款支持香港北部都会区和交椅洲人工岛建设项目[2] - 境外五家分行开立人民币同业往来账户 累计发生额37.87亿元人民币拓展跨境融通渠道[2] - 深度参与债券通交易并连续五年获"北向通优秀投资者"称号[2] 一带一路金融服务 - 聚焦基础设施/能源转型/高端制造业/数字经济等领域服务出海企业[3] - 完善"阳光易汇"8大产品体系 提升境外保函/跨境并购/出口信贷等本外币融资组合[3] - 截至6月末跨境直贷余额161.4亿元人民币 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贷款余额约40.3亿元人民币[3] 境外业务协同机制 - 通过NRA账户/FT账户/境外机构账户差异化功能提供定制化融资方案[3] - 按照"全行做一家"思路整合境内外资源服务出口客户[3] - 将跨境金融服务与国家战略深度对接包括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及人民币国际化[2]
帮主郑重:8月金融数据暗藏玄机!M2增速放缓,这些信号股民必须看懂
搜狐财经· 2025-09-13 06:38
M2货币供应与信贷流向 - M2广义货币余额331.98万亿元 同比增速降至8.8% 反映货币供应节奏调整 [3] - 企业中长期贷款前8个月增加7.38万亿元 资金集中流向制造业和科技领域 [3] - 进出口银行1-4月向制造业投放1800亿元贷款 政策支持高端制造产业链发展 [3] 居民储蓄与资产配置 - 住户存款前8个月增长9.77万亿元 日均增加400亿元 反映消费信心待恢复 [4] - 非银存款(理财、基金)增长5.87万亿元 资金向权益市场转移趋势显现 [4] - 一年期定存利率降至1.29% 低利率环境推动资金寻求更高收益投资渠道 [4] 利率环境与企业融资 - 银行间拆借利率1.4% 回购利率1.41% 均创历史新低 [5] - 企业贷款利率较去年下降0.37个百分点 每百万元贷款年省3700元融资成本 [5] - 国有大行绿色贷款余额增长超10% 绿色建筑与节能改造领域受益明显 [6] 科技与高端制造投资 - 低融资成本推动科技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半导体设备与AI算力领域获双重利好 [7] - 政策明确支持制造业升级 高端装备与新材料领域存在长期投资机会 [9] 跨境金融与数字货币 - 8月跨境人民币结算额1.47万亿元 其中货物贸易占比1.11万亿元 [8] - 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扩至50个国家 跨境支付系统技术服务商受益 [8] - CIPS系统开发企业如四方精创、神州信息等获市场关注 [8] 外汇与外资动向 - 外汇储备达33222亿美元 创近年新高 [9] - 北向资金8月净流入超500亿元 重点加仓消费龙头与科技白马股 [9] - 美元指数下跌2.2% 推升人民币计值资产吸引力 [9] 绿色能源与碳交易 - 碳交易市场8月成交量环比增长29.5% 绿电与储能赛道迎政策机遇 [10] - 碳捕捉技术获政策补贴与市场需求双驱动 形成新兴投资领域 [10] 地产与消费市场 - 住户中长期贷款仅增1.08万亿元 房地产及相关产业链复苏缓慢 [11] - M1增速6%与M2增速形成倒挂 反映企业短期投资意愿不足 [12]
为人民币离岸市场提供稳定流动性 央行优化人民币跨境同业融资业务管理
上海证券报· 2025-09-13 02:42
政策核心内容 - 央行发布《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民币跨境同业融资业务有关事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 将融出方向人民币跨境同业融资业务纳入统一管理框架 [1] - 政策旨在支持境内银行自主开展业务 为离岸市场提供稳定人民币流动性并促进人民币跨境使用 [1][2] - 政策平衡发展与安全关系 通过宏观审慎管理引导在岸人民币有序流出 [3] 市场背景与需求 - 人民币已成为我国对外收支第一大结算货币和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 [1] - 2024年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达64万亿元 境外主体持有和使用人民币意愿持续提升 [1] - 离岸市场对人民币流动性需求明显增强 需提高政策透明度和规则性 [1][2] 业务管理机制 - 允许境内银行在净融出上限内自主开展各类人民币跨境同业融资业务 [2] - 将银行业务空间与资本水平、资金实力挂钩 实行能力与业务规模匹配原则 [2] - 针对外资银行资本情况作出合理化安排 提升其业务发展空间 [2] 政策优化特点 - 改变按业务品种分别制定规则的模式 采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统一管理各类业务 [3] - 引入逆周期调节机制 风险管理因子初始值为0.06 宏观审慎调节参数初始值为1 [3] - 通过参数调整实现宏观审慎管理和逆周期调节 稳定有序向境外提供流动性 [4] 预期影响 - 减少银行因规则模糊产生的展业顾虑 提升业务发展空间和积极性 [2] - 有利于促进离岸市场人民币供求平衡 形成离岸市场流动性稳定预期 [1][2] - 支持人民币同业融资业务持续健康发展 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 [2][3]
关于「通证化」:一场外滩大会带来的随想
华尔街见闻· 2025-09-12 21:35
黄金通证化提案 - 世界黄金协会计划在伦敦推出由实物黄金支持的数字代币 旨在改变黄金的交易、结算和抵押方式[2] - 该提案针对规模达9300亿美元的全球最大实物黄金交易中心 被视为RWA实体资产通证化迄今规模最大的实验[2] 通证经济发展现状 - 2022年全球RWA市场规模仅5亿美元 但截至2025年7月已增长至255亿美元 实现3年5倍的高速增长[8] - 私人信贷、美国国债与商品合计占比近95% 反映发展早期阶段以安全资产为主的特征[8] - 全球Web3原生资产规模超3.8万亿美元 但绝大部分仍以投机交易和价值存储为主 与实体产业交互深度不足[4] 监管政策动向 - 美国政府2025年提出"Project Crypto" 公开支持通证化创新 推动SEC、CFTC等监管机构表态[3] -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发布《数字资产发展政策声明2.0》 明确鼓励RWA发展并提供更清晰监管框架[3] - 欧洲MiCA框架于2025年5月生效 对加密资产提出更高要求 香港建立通证化牌照制度和创新沙盒[11] 技术演进与创新 - 蚂蚁数科推出"智能代理合约(Agentic Contract)" 引入AI智能体驱动智能合约 实现环境感知和动态决策[5] - 该技术为通证化资产的高效、灵活与合规处理提供新的基础设施可能性[6] - 区块链技术让资产通证化及通证支付成为可能 为交易效率提升带来新应用前景[8] 应用案例与实践 - 香港多家持牌机构探索发行黄金、基金、债券、新能源等通证化产品 已有实际案例落地[3] - 朗新集团充电桩项目成为新能源业内首家落地RWA资产 通过通证化获得新流动性[3] - Visa联合汇丰银行探索通证化存款应用 SWIFT尝试与瑞波币合作试点实时数字资产交易[13] 市场前景与挑战 - 2025年跨境支付市场规模将达194.6万亿美元 区块链和AI驱动解决方案将占据重要份额[13] - 通证化需要解决"哪些金融服务适合去中心化"和"哪些资产有必要通证化"等根本性问题[4] - 行业需要平衡价值探索与风险防控 建立既包容创新又守住底线的实践路径[14] 战略意义 - 全球数字资产市场发展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新应用场景 可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步伐[13] - 通证经济有望为人类经济增长找到新引擎 与国际格局、全球贸易和支付体系变革相呼应[13] - 技术变革最终应为人类社会找到更高效率的解决方案服务 与"重塑创新增长"内涵一致[14]
人民币跨境同业融资新规征求意见 离岸市场流动性有“新保障”
第一财经· 2025-09-12 21:27
政策背景与目标 - 央行起草《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民币跨境同业融资业务有关事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以支持境内银行开展人民币跨境同业融资业务并促进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 [1] - 新规旨在为离岸市场提供稳定流动性 满足境外主体对人民币流动性需求显著增强的现状 2024年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达64万亿元 [2] - 政策遵循"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方向 通过提升规则透明度与预期稳定性激发银行展业积极性 [2] 业务管理框架优化 - 将融出方向账户融资和债券回购业务纳入统一框架管理 解决以往"正面清单式"管理导致的规则不清晰与覆盖不全面问题 [3] - 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涵盖境内银行与境外机构间存在实质债权债务关系的各类人民币资金融入融出业务(不含投资债务工具业务) [4] - 建立净融出上限与一级资本净额挂钩机制 境内外资银行可选择与上年人民币存款余额挂钩 实行"有多大能力做多大业务"原则 [5] 机制设计与风控措施 - 引入逆周期调节机制作为"总阀门" 央行通过参数调整实现宏观审慎管理 初始参数充分考虑银行实际业务情况并预留发展空间 [6] - 要求展业银行具备国际结算能力 业务由总行归口管理 并建立完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确保风险可控 [4] - 通过统一框架管理形成离岸市场人民币流动性稳定预期 支持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有序满足境内外主体跨境使用人民币需求 [3][6]
人民币跨境同业融资新规征求意见,离岸市场流动性有“新保障”
第一财经· 2025-09-12 20:56
政策背景与目标 - 央行起草《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民币跨境同业融资业务有关事宜的通知》以支持境内银行开展人民币跨境同业融资业务并促进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 [1] - 新规旨在为离岸市场提供稳定人民币流动性 满足境外主体持续提升的人民币使用需求 2024年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达64万亿元 [2] - 政策出台重要动因包括提升跨境同业融资政策透明度与规则性 稳定政策预期以激发境内银行展业积极性 [2] - 新规兼顾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 平衡发展和安全关系 对跨境资金双向流动进行宏观审慎管理 [2] 业务管理框架优化 - 将融出方向账户融资和债券回购等业务纳入统一框架管理 解决以往"正面清单式"管理导致的规则不清晰、管理不透明问题 [3] - 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将境内银行与境外机构间存在实质债权债务关系的各类人民币资金融入融出业务纳入统一框架 [4] - 建立全覆盖业务管理体系 内容覆盖人民币跨境同业融资各类业务 既满足业务创新需求又实现规范管理 [4] - 引入逆周期调节机制 统一净融出上限管理 通过参数调整实现宏观审慎管理逆周期调节作用 [6] 银行展业机制设计 - 境内银行可在净融出上限内自主开展业务 大幅减少因规则模糊产生的展业顾虑 [4] - 净融出余额上限与银行一级资本净额挂钩 境内外资银行还可选择与上年人民币存款余额挂钩 [5] - 展业银行需为依法设立且具备国际结算业务能力的机构 要求业务由总行归口管理并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 [4] - 央行设定的初始参数充分考虑银行开展业务实际情况 为未来预留较为充分的发展空间 [6] 市场影响与意义 - 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顺应市场需求开展业务 促进人民币跨境使用 [1] - 有助于形成离岸市场人民币流动性保持稳定的预期 促进离岸市场供求平衡 [3][4] - 引导金融机构树立风险中性理念 遵循"有多大资本做多大业务"原则 [1][5] - 支持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人民币已成为我国对外收支第一大结算货币和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