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念

搜索文档
学习手记 |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读懂“两山”理念的辩证思维
新华社· 2025-08-12 22:36
忍痛关掉矿山和水泥厂后,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短时间内出现下滑。未来出路在哪里?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来到这里调研,在关键时刻指明方向:"你们关矿停厂, 是高明之举!""过去我们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本身,它有含 金量。" 8月的浙江安吉余村层峦叠嶂、流水潺潺,游客纷至沓来,尽享生态之美。 20年前,余村曾靠着开采山里优质石灰岩成为"富裕村",但伴随而来的是溪流浑浊、烟尘弥漫的巨大环 境代价。 绿色GDP旨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优化经济结构,改变传统单纯追求GDP的经济发展模式。"速度再快 一点,非不能也,而不为也",要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 力"的正确发展观。 2012年以来,中国以年均3.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超过6.1%的经济增长,构建起全球最大、发 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 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如何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转化为金山银山?"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探索多样化的生态产品价值实 现路径,方能不断塑造经济发展的绿色新动能、新优势。 ...
“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从“环境之痛”到“人居之福”,小山村绘就“存绿取金”生态画卷
央视网· 2025-08-12 17:00
经济转型 - 浙江安吉从"石头经济"转型为绿色经济 二十年前以70多处矿区和水泥厂为主 如今高污染工厂消失 生态价值显著提升[1][3] - 生态旅游收入大幅增长 改造后的生态度假区单日咖啡销量达8000杯 相当于当年矿产开采近一年收入[9] - 年度生态产品总价值达910亿元 彻底取代传统工业模式[11] 生态监测技术 - 安吉县部署22000多个传感器实时监测生态环境数据 碳通量监测塔精准测算竹林碳汇能力[7] - 高光谱相机定期检测溪流水质 氨氮污染物指标从四类提升至二类 红色污染区域完全消失[9] 碳汇经济 - 竹林碳汇能力显著增强 每公顷碳汇量提升至6.6吨 年碳汇交易为竹农创收2800万元[7] 乡村旅游产业 - 生态改造后全年吸引游客超120万人次 漂流点衍生20余个 单夏季旅游收入突破2亿元[9] - 咖啡馆密度超越上海 形成特色"村咖"文化 选址覆盖半山腰/麦田/溪流等自然场景[1] 生态修复成果 - 石灰岩矿坑复绿改造为生态度假区 卫星影像显示矿区污染完全消除[9] - 溪流水质监测影像显示污染物红色区域彻底消失 水体透明度显著提升[9]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如何突破“四难”,多方专家支招
第一财经· 2025-08-11 14:53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 生态产品面临"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四大难题 [3] - 2021年国家提出到2025年解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障碍的目标 [6] - 需要从权属确定、交易体系构建和市场主体培育三方面建立市场平台 [7] 两山理念实践路径 - 东北地区发展林下经济(人参/木耳种植)和森林康养产业实现生态经济双赢 [5] - 浙江经验证明生态优势可转化为经济优势 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可借鉴 [5] - "两山"转化需经历自然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经济绿色化三次转化过程 [6] 绿色产业发展方向 - 新质生产力本质是绿色生产力 需发展绿色制造业/服务业/能源产业 [9] - 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需绿色金融牵引和政策工具箱支持 [9] - 产业经济数字化智能化与自然生态产业化构成"两山论"两大实践领域 [9] 区域特色发展模式 - 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构建多维治理框架 [5] - 不同区域需科学激活生态生产力 如东北侧重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 [5] - 湖州作为理念诞生地 高校正搭建智库平台服务国家战略 [9]
奏响山水富民乐章——“两山”理念发源地浙江安吉走访见闻
新华社· 2025-08-10 21:13
茶产业转型 - 安吉县黄杜村通过白茶种植实现从贫困村到富裕村的转变 安吉白茶品牌价值突破50亿元[1] - 茶旅融合模式成功 茶饮空间结合观光体验 吸引游客消费白茶衍生饮品[1] - 安吉地区生产总值20年内增长近3倍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09缩小至1.53[1] 竹产业链发展 - 峰晖竹木制品公司开发近2000种竹制品 年产值达1.3亿元[2] - 全县推广竹制替代品 包括竹浆纸吸管和竹餐具 累计减少500万套一次性塑料用品[2] - 竹产业成为生态价值转化典范 覆盖酒店民宿等消费场景[2] 青年返乡创业 - 2022年以来安吉吸引4.3万青年返乡 年均新增常住人口约1万人[2] - 返乡青年开设复合业态店铺 如丁储潇的茶咖文创店年收入超10万元[2] - 861个青创项目落地 催生乡村咖啡 露营等新业态 形成长三角露营天堂等旅游IP[3] 县域经济升级 - 村民旅游收入占比超20% 青年创业带动业态更新与收入结构优化[3] - 政府计划强化创业支持 发展生命健康 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3] - 推动传统产业如生态旅居 绿色家居转型升级 吸引青年人才[3]
东西问丨何志鹏:“两山”理念蕴含怎样的环境权观念?
中国新闻网· 2025-08-10 15:18
两山理念的核心观点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境权观念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并带来国际人权保障启示 [3] 环境自身价值的认知 - 将绿水青山视为金山银山体现对环境经济价值的重视 要求经济发展规划必须充分考虑环境影响 [5][6] - 环境成本外部化让公众承担企业经济增长消耗的环境成本 既违背道德也反噬经济效益 [6] - 环境立法和监督机制要求环境成为整体发展框架的重要部分而非附属品 [6] 环境保护的预防性措施 - 事先采取预防性措施保护环境优于污染后补偿 因环境资源存在不可逆损失如渡渡鸟灭绝和土壤荒漠化 [8] - 诉讼和金钱无法换回良好环境或健康 片面强调制裁维护环境权会忽视幸福生活核心要素 [8] - 理性选择是充分预见行动环境后果 避免漠视环境导致不可挽回损失 [9] 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因果关联 - 良好自然环境提升居民健康水平并减少医疗成本 从而提升效益 [9] - 环境优美地区易吸引投资和企业入驻 带动经济增长 [9] - 优美环境成为可消费资源 年轻一代推动环境资源富集地成为网红打卡地并带动交通餐饮服务等产业发展 [9] - 维护蓝天白云和青山绿水能吸引大量游客 将环境资源转化为经济动能 [9] 环境权的国际合作路径 - 环境问题具有长期性广泛性和流动性 任何地区无法单独保证自身环境优美 [11] - 污染破坏后果会反噬行动主体 全球臭氧层空洞和气候变化等议题印证污染跨国界性和环境权共享属性 [11] - 国际社会需深化环境权认知并强化合作 审慎评估行为对跨域环境权影响 提升发展中国家环境治理能力 [12] - 应倡导预先规划与污染防控减少环境损失 同时加强知识共享实现可持续清洁发展 [12] - 中欧领导人联合声明展现以务实行动推动气候合作的决心 [14]
好风景带来好“钱景” 高“颜值”催生高价值
南京日报· 2025-08-10 09:40
生态旅游转型成效 - 汤山矿坑公园和牛首山文化旅游区从废弃采石宕口转型为热门"网红打卡地",累计接待游客量超600万人次[2][5] - 黄龙岘、苏家等乡村通过生态旅游开发成为示范村,黄龙岘年接待游客量超百万人次,苏家理想村年旅游收入近3000万元[6][7] - 2024年江宁区接待海内外旅游者4311.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83.1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和9.4%[7] 生态修复与产业融合 - 汤山矿坑通过人工清理、灌浆回填等修复12万平方米裸露山体,并植入商业配套打造矿坑体验公园[3][4] - 牛首山文化旅游区经生态修复后成为南京城市新名片和江苏文旅新地标[5] - 江宁区探索"生态修复+文旅融合"模式,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5] 乡村经济升级案例 - 佘村发展12家精品民宿,"望山餐厅"开业两月营收达8.7万元,2024年接待游客54.5万人次,村集体收入683.45万元[8] - 黄龙岘村民人均年收入从1.8万元提升至11.1万元,开设50多家民宿和农家乐[9] - 江宁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484元,同比增长5.2%,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02比1[10] 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 江宁形成西部生态、中部水乡、东部温泉和南部山地四大乡村游片区,涌现多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7] - "五朵金花"试点(世凹桃源、石塘人家等)成为南京乡村旅游热门选择,带动区域客流激增[6] - 生态资源通过休闲、文创、康养等多元业态转化,实现"美丽颜值"向"经济价值"的高效转化[7]
【看见美丽中国】带你看“两山理念”发源地余村的颜值之变、内涵之变
央视网· 2025-08-10 00:37
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与实践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于2005年由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浙江安吉余村首次提出,标志着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的转型方向 [1] - 余村作为理念发源地,20年间从依赖矿山开采转向生态经济,实现产业结构根本性变革 [3][15] 传统产业转型与生态修复 - 2005年前余村依靠石灰石矿和水泥厂成为"首富村",但导致环境严重破坏:毛竹生长受阻、空气粉尘污染严重、水体污染(洗脸水呈黑色) [6][8][9] - 2005年后陆续关停矿山和水泥厂,投入矿山复绿、污水治理和农房改造,将工业遗址转化为文化设施(如文化礼堂、碳中和图书馆)和旅游景点(遗址公园、露营地) [14][15] 生态经济模式创新 - 旅游业成为核心产业:2024年接待游客122万人次,创造旅游收入600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5年8000元增至7.4万元 [17] - 产业形态多元化:发展民宿(葛叔民宿)、生态农场、骑行俱乐部(年接待上海/江苏/国际骑友)、文创空间(国漫茶咖、英语角活动) [17][20][15] 人才引进与新业态孵化 - "大余村"景区计划吸引全球合伙人,3年内落地60多个项目,涵盖研学教育、数字经济和文创领域 [22] - 1200名新村民入驻,推动乡村创新创业(如数字游民基地开发APP、骑行俱乐部The Mountain Is Calling品牌运营) [22][23] 基础设施与空间重构 - 废弃工业设施功能性改造:化工厂→铂金级碳中和图书馆(配备光伏发电)、羽绒厂→文化礼堂、矿渣场→竹海景区 [15][10] - 形成"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空间:保留乡村风貌同时提供城市级便利设施(WiFi、咖啡吧、共享办公) [19][23]
“两山”理念重塑美丽中国
新华网· 2025-08-09 10:21
"两山"理念实践成果 - 浙江省控以上断面优良水质比例从41.9%升至98.6%,设区城市PM2.5平均浓度从61微克/立方米降至26微克/立方米[8] - 浙江实施五轮"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01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44万家[3][10] - 浙江以全国1%土地创造6.7%GDP,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45缩小至1.83[11] 生态价值转化机制 - 丽水生态产品交易中心累计成交3137宗生态产品,金额达131.01亿元[3][14] - 浙江GEP核算标准覆盖30余市县,建成126条超10亿元"土特产"全产业链,总产值3216亿元[13][14] - "蓝色循环"项目吸引62300人次参与,首笔2200吨碳汇以10万元成交[3][15] 绿色产业发展 - 2024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000万辆,占全球65%[4][23] - 2025年一季度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7675万千瓦,占新增装机90%[4][23] - 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促成交易1989项,金额49.26亿元[15]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 全国地表水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达87.9%,PM2.5浓度十年下降57%[21] - 建立中央环保督察等30余项生态环境制度,修订法规100余件[24] - 中国国际湿地城市达22个,全球最多[26] 全球环境治理贡献 - 中国光伏风电装机连续10年全球第一,贡献全球非化石能源消费增量超45%[27][28] - 推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为世界提供80%光伏组件和70%风电装备[28] - "中非绿色技术公园"项目为非洲荒漠化防治提供模式[28]
千年古树焕新机:乐陵绘就“两山”转化生态画卷
齐鲁晚报· 2025-08-08 12:33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李殷婷 纪培振 "再等俩月,这些绿珠子就该变成金疙瘩了。"德州乐陵市朱集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孟洪沁的声音从枣林深处传来。8月6日, "践行 '两山'理念 建设美丽山 东" 媒体行队伍,踏入了有着 "中国金丝小枣之乡"美誉的乐陵市。 3 8 ▲ 许多饱经风霜的古枣树干上,都悬挂着特别的"身份铭牌"。凑近细看,保护级别、专属编号、科属信息、沧桑树龄……清晰在列。"它们是活着的'绿色化 石'。"孟洪沁轻抚着斑驳的树皮解释道。 在这片枣林中,每棵树都挂着巴掌大的木质铭牌——"树龄 800 年""一级保护" 的字迹清晰可见。"你们看这棵……" 孟洪沁介绍,"光绪年间的县志里就提过 它,现在每年还能结两百多斤枣子。" 这些铭牌是身份证,诉说着这片枣林的过往。 "我们对每一棵百年以上的古树都进行挂牌保护。这不仅是为了实施更精准的养护,更是让每一位走进枣林的人,都能认识并珍视这份来自历史的珍贵馈 赠。"孟洪沁说,这片占地达30万亩的景区,是全国最大的千年原始人工结果林,其中1400余棵跨越千年的古树与1.4万余棵五百岁的"寿星",共同构成了这 片生态奇迹的核心。 为守护好这些"活历史",乐陵筑起了坚实的 ...
青州仰天山“点绿成金”:千亩林下参园绘就“两山”新画卷
齐鲁晚报· 2025-08-08 12:33
生态种植模式创新 - 潍坊青州仰天山建成规模逾千亩的生态人参种植基地,实现人参从移栽到自然繁殖的完整生命周期[1] - 采用林下药材生态种植模式,推动"林""参"深度融合,成为精准开发林下空间资源的典范[1] - 人参种植成功的关键在于仰天山独特的"森林小气候":夏季最高温28度、郁闭度0.8、pH值5-6的微酸性腐殖质土壤[5] 产业链延伸与价值提升 - 人参种植从原料销售延伸至保健品、药品、护肤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开发[6] - 通过食品厂、实验室、化妆品研发中心等多渠道释放人参价值,实现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转化[6] - 林下经济模式形成种植、养殖、采集与森林旅游相结合的复合产业体系[6] 区域经济发展示范 - 仰天山人参基地的成功带动更多林下经济项目在青州市落地,形成产业集群效应[7] - 林下经济成为连接"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黄金纽带,投入轻巧且回报较快[6] - 该模式是深化林权改革、推动绿色增长的有效实践,为乡村振兴注入绿色动能[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