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化转型
搜索文档
东本发动机50%股权挂牌 广汽集团增资支持广汽本田收购
经济观察网· 2025-09-30 22:02
交易概述 - 广汽集团董事会同意合营企业广汽本田收购东风集团股份持有的东风本田发动机有限公司50%股权,挂牌底价约为11.72亿元 [2] - 收购资金来源为广汽集团对广汽本田的现金增资,收购完成后本田汽车将使用其持有的东本发动机50%股权对广汽本田进行增资 [2] - 交易完成后,广汽集团与本田汽车在广汽本田的持股比例保持50%:50%不变,东本发动机将成为广汽本田的全资子公司 [2] 交易背景与标的公司 - 东风集团股份出售东本发动机50%股权的信息于8月18日在广东联合产权交易中心官网公示 [3] - 东本发动机成立于1998年5月,注册资本约1.2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73亿元),拥有职工827人 [3] - 东本发动机股东原为东风汽车(50%)、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40%)及本田中国(10%) [3] - 截至2025年6月30日,东本发动机资产总额为52.30亿元,净资产为25.12亿元 [3] 财务表现 - 2024年,东本发动机实现营收95.66亿元,净利润为-2.28亿元 [3] - 2025年上半年,东本发动机实现营收38.07亿元,净利润3.71亿元 [3] 战略动机与影响 - 此次收购旨在快速实现广汽本田在发动机领域的一体化运营,提高供应链稳定性和自主性 [2] - 收购有利于提升管理效率、降低成本、提升经营效益,并为加快智能化、电动化转型奠定基础 [2] - 广汽本田指出,收购将丰富发动机产品矩阵,夯实混动领域和燃油车事业基盘,强化企业竞争力 [3] - 全资控股东本发动机是广汽本田2024年7月发布的"蕴新智远"企业战略转型升级计划中,提升制造能力和效率的重要一环 [4] 公司运营近况 - 广汽本田1至8月在华累计销售19.11万辆,同比下滑30.27% [6] - 除本次收购外,广汽本田还在持续推进本地化研发与生产、产能调整以及深化与科技企业合作 [5]
广汽本田将收购东风本田发动机50%股权,挂牌底价为11.72亿元
巨潮资讯· 2025-09-30 21:31
交易概述 - 广汽集团董事会审议通过广汽本田收购东风本田发动机有限公司50%股权的议案 [2] - 收购通过广东联合产权交易中心以公开受让方式进行,挂牌底价为117,248.54万元 [2] - 资金来源为广汽集团对广汽本田的现金增资 [2] 交易结构与股权安排 - 广汽本田成功收购后,广汽集团将对广汽本田实施现金增资,同时推动Honda以其持有的标的企业50%股权对广汽本田进行增资 [2] - 交易完成后,广汽集团与Honda在广汽本田的持股比例保持50%:50%不变 [2] - 标的企业将成为广汽本田的全资子公司 [2] 交易目的与战略意义 - 标的企业主要为广汽本田供应发动机及零部件 [2] - 交易有利于快速实现广汽本田发动机领域的一体化运营 [2] - 交易将提高供应链的稳定性和自主性,提升管理效率、降低成本,提升经营效益 [2] - 交易为广汽本田进一步加快智能化、电动化转型奠定坚实基础 [2]
欧洲车企,走上一条偏裂之路
虎嗅· 2025-09-30 07:46
慕尼黑车展的定位与市场现实 - 慕尼黑车展的规模和影响力被部分中国车企高估,其整体规模仅为上海车展的一半,被戏称为“中国二线车展规模”[1][29] - 车展对缺乏知名度的企业而言,租用展台的实际商业效果有限,更多价值在于向投资人进行广告宣传[31] - 车展的核心受益者始终是财力雄厚的海外车企与外资Tier1供应商,许多欧美车企并未参展[30] 中国车企参展策略与表现差异 - 部分中国车企如比亚迪、小鹏、零跑被视为“少数调研派”,其策略侧重于与欧洲政商界联络感情,而非直接面向消费者[33][34][35] - 比亚迪在车展期间举办了针对政商界高净值人士的沟通会,旨在传播其“工程师价值观”[36][37] - 部分中国车企如广汽、东风柳汽、问界的参展策略被批评为“生搬硬套”,直接将国内展台与车型移植过来,未针对欧洲市场进行调整[40][42][43] - 在面向普通消费者的Open Space展区,仅有比亚迪、小鹏、零跑和阿维塔四家中国OEM参与[54] 中国车企在欧洲市场面临的挑战与差距 - 中国车企展台主要吸引中国访客与中国媒体,与欧洲本地观众存在隔阂[9][21] - 部分中国公司参展准备不足,出现展台无人接待、工作人员无所事事、无法回答当地媒体专业问题等情况,导致资源浪费[23][24] - 中国车企在展台布置、细节处理(如车辆露天放置、电线裸露)上与海外品牌(如现代汽车)存在显著差距,显示出对产品展示和本地消费者体验缺乏重视[57][58][59][61][62] - 中国主机厂被指出在欧洲市场缺乏对汽车发自内心的喜爱,展示出的野心较为单一,即“只想卖车”,与欧洲品牌展现出的音乐艺术品味和工程美学形成对比[56][69][70][73] 欧洲汽车供应链与技术生态现状 - 欧洲充电基础设施分布松散且建设进程缓慢,车展上的大功率充电桩多来自欧洲创业公司,如Alpitronic和Eko energetyka[14][15][16] - 在智能化领域,从零部件到算法的整个链条都存在对应的“海外镜像版”公司,但其技术能力被认为仅相当于中国电动车供应链的“初始阶段”[17][18] - 欧洲市场由博世、Mobileye等传统Tier1主导智驾领域,但其技术水平(如仅具备主动安全功能、不会变道)相对落后[74][77][103] - 欧洲产业界更倾向于信任本土供应链,存在“去中国供应链化”的讨论,且欧洲主机厂的竞标体系更青睐本土或英美公司(如Wayve),即便其技术不成熟[89][101][104][105] - 高通、谷歌云、亚马逊云构建的全球车载生态圈中,中国公司参与度极低,取而代之的是松下、Electrobit、Micware等日欧企业[107][108] 欧洲市场的独特性与进入策略反思 - 欧洲市场存在深厚的历史“傲慢”与思想固化,自上而下的电动化改革未见显著成效,2024年欧洲整车与Tier1供应商裁员超5万人并出现电动车工厂产能过剩[3][4][6][7] - 欧洲本土品牌如欧宝、菲亚特在当地市场依然活跃,与中国车企的境况形成鲜明对比,显示出两个不同的汽车世界[114] - 进入欧洲市场需要摒弃“我很强大”的心态,主动融入当地文化审美和商业体系,充分理解本地消费者[120]
28岁的奇瑞,还在用油车利润养电车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09-29 12:18
以下文章来源于知危 ,作者知危编辑部 作为老牌自主造车企业,奇瑞汽车还是很强的。 产品方面,奇瑞汽车旗下有五大品牌: 导语:成立 28 年后,奇瑞汽车终于在港股上市了。 奇瑞主品牌:面向大众家庭用户,年销超百万辆; 捷途:专注越野旅行,三年复合增长率超过80%; 星途:定位豪华性能,出口量居中国高端自主品牌第一; iCAR:聚焦年轻用户的纯电产品; 智界:与华为合作的新能源汽车,拥有很大潜力。 从销量上看,奇瑞汽车在 2022 年首次突破百万辆销售大关,全年销量达到 123 万辆,2023 年增长到 188 万辆;2024 年增长到 260 万辆, 是全球销量第 11 名的乘用车品牌。 知危 . 提供敏锐、独到的商业信息与参考,重点关注TMT、出海、新消费、新能源。 同为国产自主汽车品牌,长城汽车早在 2003 年就登陆港股,吉利汽车也在 2005 年成功上市,奇瑞汽车比他们晚了近 20 年。 如今,A股和港股上市的汽车公司已经有十余家,姗姗来迟的奇瑞汽车有什么立身之基呢? 所以,奇瑞汽车有别于同行的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它在出海方面很强。当车企在国内大卷特卷的时候,奇瑞汽车相对来说可以坐山观虎斗。 但出海有利也有 ...
佟欧福:秉持“奔驰标准”携手中国合作伙伴突破电动时代技术边界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29 10:59
9月27日,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董事会成员、负责大中华区业务的佟欧福出席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并致辞。他表示,身处电动化转型中 的汽车行业需要符合市场和客户需求的多元发展模式,而梅赛德斯-奔驰将继续秉持"奔驰标准",与中国合作伙伴一起在电动智能时代不断突破技术 边界,带来超越中国客户期待的豪华产品。 会上,凭借创新轴向磁通电机技术,梅赛德斯-奔驰获评组委会发布的"前沿技术创新突破企业",该技术已应用在最新的梅赛德斯-AMG GT XX概念车 上。就在8月,梅赛德斯-AMG GT XX概念车一举创下25项世界记录,在8天内以几乎300公里/小时的恒速疾驰40075公里,约等于绕地球一周。作为首款搭 载源自F1®驱动科技、首款应用轴向磁通电机和电芯直接冷却技术的纯电车型,梅赛德斯-AMG GT XX概念车展现了梅赛德斯-奔驰强大的纯电驱动实力和 在电动时代突破技术极限的能力。本次大会,梅赛德斯-奔驰还展出了丰富的新能源车型阵容,覆盖不同驱动形式和细分市场。 佟欧福表示:"我很荣幸代表梅赛德斯-奔驰出席大会,并与业界同仁共话多元路径与协同发展。梅赛德斯-奔驰致力于以创新科技打造最令人向往的汽 车。我们近期宣布继续 ...
上汽奥迪E5上市:订单超预期,传统豪华品牌打响“反击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9 08:23
奥迪E5 Sportback上市表现 - 奥迪E5 Sportback以23.59万元起售价上市 半小时内订单突破10153台 [1] - 配备quattro四驱版本订单占比超过50% 反映用户对奥迪传统驾控技术的认可 [3] 产品定位与战略 - 奥迪E5 Sportback定价区间23.59万-31.99万元 在豪华纯电轿跑中极具竞争力 [2] - 公司称该车型"没有直接竞品" 试图开辟"德系智能电动轿跑"新细分市场 [2][3] - 采用"AUDI"字母标识而非传统四环Logo 面向年轻心态用户强调智能与先锋 [3] 研发与生产 - 从立项到量产仅用24个月 创传统豪华品牌罕见速度 [1] - 采用中德"24小时无缝接力"开发模式 德国团队设计与中国团队工程反馈无缝衔接 [1] - 车辆测试在欧洲和中国同步进行 包括中国黑河和瑞典的极端环境测试 [2] - 上汽奥迪制造基地有生产奥迪车型经验积累 非从零开始构建生产能力 [2] 合作模式与分工 - 德方团队主导造型定义和操控质感调校 依托奥迪品牌积淀 [2] - 中方团队深度融入本土智慧 应用对中国用户需求的洞察及智能互联经验 [2] - 中德双方在质量和安全方面严格遵循奥迪全球统一标准 [2] 渠道与销售策略 - 上汽奥迪今年将开设超过240家全功能用户中心 是目前唯一还在扩展门店的合资豪华品牌 [3] - 销售环节设计"纪念瞬间"如车内香氛体验和二次交车仪式 强化数字化时代情感链接 [4] 市场挑战与机遇 - 中国电动车市场进入"本土定义产品"阶段 外资品牌仅靠品牌溢价或技术移植难以立足 [5] - 奥迪正以更开放态度融入本土生态 包括与Momenta合作开发智驾系统和搭载火山引擎AI语音助手 [5] - 首波订单多来自品牌忠诚用户和早期尝鲜者 真正考验在于第二 三波消费群体的转化能力 [5]
奥迪中国:以“双品牌”战略坚定推进在华电动化转型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28 23:38
公司战略与市场定位 - 奥迪在第七届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重申“在中国,为中国”战略,强调深耕中国市场的坚定决心 [1] - 公司提出坚守三大核心原则:以可信赖技术构筑安全保障、深度融入中国本土智能解决方案、传承品牌卓越性能基因 [3] - 面对中国本土制造商占据近90%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的竞争格局,进一步深耕中国市场被视为奥迪赢得产业变革的惟一选择 [3] - 依托双品牌、多平台战略,公司在保持强劲燃油车产品阵容的同时加速电动化布局,在50天内成功推出5款新车型(3款纯电、2款内燃机) [8] 产品与技术亮点 - 奥迪Q6L e-tron作为基于PPE平台本土生产的首款车型,在驾驶性能、充电表现及效率上树立新标准,配备107千瓦时宁德时代电池,CLTC续航达765公里,充电10分钟可补充294公里续航 [4] - 奥迪E5 Sportback是全新AUDI品牌首款车型,搭载由AI驱动的座舱系统,配备支持触控与语音交互的AI虚拟形象和中国专属的AUDI OS操作系统 [5] - 奥迪Q6L e-tron搭载深度定制的华为乾崑智驾®技术,提供专为中国路况打造的高级驾驶辅助系统,使奥迪成为首个在燃油和纯电车型上均搭载该系统的国际豪华品牌 [7] - 奥迪E5 Sportback搭载与Momenta共同开发的“德系电动豪华标准+飞轮大模型”高级驾驶辅助方案,提供三种辅助模式,全面覆盖城市、高速与泊车场景 [7] 本土化合作与安全标准 - 公司通过与头部本土供应商合作实现德国精工与中国智慧的融合,例如奥迪Q6L e-tron搭载宁德时代电池并配备Bank Charging技术,可实现800V/400V充电桩全域智能适配 [4] - 在动力电池安全上,公司已在新国标明年实施前率先达成其安全要求,并进行了大量极端环境测试,包括温度测试、碰撞测试以及远超行业标准的热失控测试 [7] - 公司表示已全面进入全速交付模式,今年年底前将有更多新车型推出,以推进品牌史上最大规模产品布局 [8]
销量转型双承压,福特中国重启“渠道整合”能否破局?
贝壳财经· 2025-09-28 18:35
公司战略调整 - 福特中国成立全资子公司福特汽车销售服务(上海)有限公司 负责福特品牌乘用车和皮卡车型在华营销、销售和服务业务 10月1日起正式运营 [2] - 整合江铃福特与长安福特的销售服务业务 实现两家合资公司销售渠道统一 [3][7] - 任命陈晓波担任福特销售服务公司总裁 向福特中国及福特国际市场集团总裁吴胜波汇报 [5][6] 渠道整合背景与目标 - 整合旨在强化福特品牌形象 提升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 应对激烈市场竞争 [6][9] - 江铃汽车委托新公司进行销售运营管理并制定考核目标 强调不存在话语权降低问题 [7] - 福特销售服务公司将统一销售长安福特、福特进口车、江铃福特乘用车及皮卡车型 但福特全顺仍由江铃渠道销售 [8] 历史整合尝试 - 2018年福特曾通过NDSD尝试渠道整合 但因资源整合能力有限失败 江铃福特于2020年脱离该体系 [9] - 2021年江铃福特科技成立 专注越野细分市场 采用轻资产运营模式 [9] - 此次整合是福特6年后再度尝试 反映市场下行周期中提升规模效应的需求 [9][10] 市场表现与经营压力 - 长安福特2024年前5个月累计销量76983辆 同比下跌16.43% 自6月起停止公布销售数据 [12] - 江铃福特乘用车2022-2024年最高年销量未超5万辆 持续徘徊在3万-4万辆规模 [13] - 江铃福特科技2022-2024年累计亏损超16亿元 需通过增资清偿负债 [13] 产品与电动化挑战 - 电动车型福特电马市场表现低迷 2024年前8个月月销量均为个位数 [13] - 基于新能源技术架构的福特智趣烈马预计年底交付 尝试扭转电动化劣势 [13] - 行业分析指出 福特需在技术和产品层面加强本土化("更中国")以提升竞争力 [14]
尹同跃21年终圆“上市梦” 港股今年最大车企IPO诞生
中国经营报· 2025-09-28 17:15
上市概况与市场表现 - 奇瑞汽车于9月25日登陆港交所,股票代码9973 HK,以招股价上限30 75港元每股定价,募资规模达91 4亿港元,成为年内港股最大规模车企IPO [1] - 公司引入十余家基石投资者,累计认购约45 73亿港元(约5 87亿美元),投资者包括混改基金、高瓴、景林等知名机构及产业链企业 [1][3][4] - 上市后股价上涨,市值一度突破2000亿港元,截至9月27日股价为32 80港元每股,市值约为1891亿港元 [1] 上市历程与背景 - 公司历经近20年、共7次尝试才最终成功上市,此前在2004年、2006年、2009年、2012年、2016年和2023年的上市计划均未果 [2] - 公司于2025年2月28日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并于8月27日获得中国证监会备案通知书,8月28日因首次递表六个月有效期失效后,于8月29日迅速重新递交招股书并更新财务数据至2025年第一季度,展现出强烈上市决心 [2] - 公司于9月7日通过港交所聆讯,标志着第七次冲击资本市场取得实质性突破 [3] 财务与运营业绩 - 公司营业收入从2022年的926 18亿元攀升至2024年的2698 97亿元,净利润从2022年的58 06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43 34亿元 [4] - 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收入实现682 23亿元,同比增长24 2%,净利润为47 26亿元,同比增长90 9% [4] - 以2024年全球乘用车销量计算,公司是中国第二大自主品牌乘用车公司、全球第十一大乘用车公司,其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速达49 4%,位居全球前二十大乘用车公司之首 [4] - 公司自2003年起连续22年位居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出口量第一,2025年上半年整体销量突破126万辆,同比增长14 5%,日均销量近7000辆,创同期历史最佳业绩 [4] 业务转型与战略规划 - 公司正加速电动化转型,2024年燃油车收入占比为69 6%,较2022年的75 9%有所下降,但仍为主导 [5] - 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新能源汽车收入占比提升至27 3%,2025年1至8月,累计销售汽车172 73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49 6万辆,占比提升至28 7% [6] - 公司于2022年9月发布"瑶光2025"战略,计划未来5年研发投资超1000亿元,涵盖火星架构、鲲鹏动力、雄狮科技、银河生态四大核心领域 [6] - 公司将智能化作为核心发力方向,目标在2025年使智能化进入行业头部,并明确上市后四大战略方向:深化品牌向上、加大技术研发、拥抱全球出行变革、巩固全球化优势 [7]
奔驰三大高管轮舞,留下最大悬念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9-28 07:07
公司高管人事调整 - 梅赛德斯-奔驰进行一系列高管人事变动,首席技术官薛夫铭功成身退,由约尔格·伯泽接任 [3] - 迈克尔·希贝将接替伯泽留下的生产、质量与供应链管理职位,其原AMG负责人职位目前空缺 [3] - 此次人事调整旨在实现“连续性与新视角相结合”的战略平衡,将于2025年12月1日生效 [3][6] 新任高管背景与战略意图 - 约尔格·伯泽长期扎根生产制造一线,曾管理梅赛德斯-奔驰全球30多家整车、动力总成和电池生产基地,并监督了与微软合作的MO360数据平台的推出 [9][11] - 伯泽的任命旨在确保公司电动化、数字化的技术愿景能高质量落地,其执行力与技术发展和工业实现相结合的能力受到肯定 [11] - 迈克尔·希贝的职业生涯横跨战略产品规划、市场营销、销售等多个岗位,使其成为对产品到客户全链条有深刻理解的高管 [13] - 希贝的调任是让最懂客户的人来重塑制造流程,旨在将AMG部门对性能、品质和效率的极致追求带入全品牌生产体系 [13] 行业背景与公司战略调整 - 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结束高速增长期,需求增速明显放缓,促使多家主流车企重新评估其电动化节奏 [5] - 中国本土品牌凭借快速迭代能力与成本优势持续扩大全球市场份额,加剧了国际竞争态势 [5] - 梅赛德斯-奔驰计划到2027年将生产成本降低10%,固定成本降低20%以上,并重新定义产品战略 [5] - 新款电动CLA级轿车将成为首款基于梅赛德斯-奔驰模块化架构打造的车型,并率先搭载自主研发的MB.OS操作系统 [5] AMG品牌面临的挑战与未来方向 - AMG品牌因新一代C63舍弃经典V8发动机转而搭载四缸混合动力系统而引发市场广泛批评,在德国市场起售价从114,887欧元调整至115,174欧元,实际成交价一度下探至105,960欧元 [15][17] - AMG One超跑因主动式后扰流板缺陷导致高达80%的已售车辆被召回,使品牌技术光环蒙上阴影 [17] - AMG采取“两条腿走路”策略,一款符合欧7标准的新V8发动机已箭在弦上,同时正研发基于GT XX概念车的电动超级轿车和SUV [18] - AMG聘请声学专家致力于在电动车上复制V8引擎声浪并模拟换挡感受,目标是让电动车也能带给驾驶员“特殊的机械连接”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