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电动化转型
icon
搜索文档
20万的BBA,不能再降了
新浪财经· 2025-06-15 14:20
核心观点 - BBA旗下走量车型"34C"(宝马3系、奥迪A4L、奔驰C级)终端售价跌破20万元,但实际成交门槛较高,需附加金融贷款、保险等条件 [1][3][7] - 价格战导致BBA品牌溢价下滑,销量同比下降,经销商库存压力增大 [11][12] - BBA通过产品改款、停产低端车型、与中国科技企业合作等方式应对市场挑战 [14][15][18] 裸车价跌破20万元 - 奔驰C200L运动版指导价33.48万元,北京地区裸车价降至16.74万元,降幅近50% [3] - 奥迪A4L入门款裸车价跌破20万元,部分区域下探至18万元,高配车型45 TFSI quattro臻选动感型维持在23万元以上 [5] - 宝马325Li裸车价跌破20万元,但消费者更倾向选择动力更强的330Li版本 [7] 实际成交门槛 - 奔驰C260L落地价约25万元,需包含金融贷款、保险等附加条件 [3] - 奥迪A4L豪华版裸车价18.8万元,落地价约24万元 [5] - 宝马5系525Li优惠后裸车价26.83万元,实际成交价超31万元 [9] 销量与库存压力 - 2025年奔驰C级、奥迪A4L销量同比下滑16%、27%,宝马3系微增 [12] - 5月豪华品牌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53.9%,高于荣枯线 [12] - 奔驰计划2025年削减百家以上经销商 [13] 产品与战略调整 - 奔驰C级2025款升级高通骁龙8295芯片和L2+智驾系统 [14] - 宝马3系取消低功率版本,全系标配2.0T发动机 [14] - 奥迪与上汽合作推出新品牌AUDI,首款量产车E5 Sportback搭载宁德时代三电系统 [16][17] 中国本土化合作 - 宝马与阿里、华为合作推出AI大模型和数字化服务 [18] - 奔驰与Momenta合作开发CLA纯电车型,计划2027年发布7款中国专属车型 [18] - 奥迪A5L将搭载华为乾崑智能辅助驾驶系统 [16]
丰田与戴姆勒卡车业务合并,将带来些什么?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13 10:25
业务合并协议核心内容 - 丰田汽车与戴姆勒卡车达成最终协议,计划2026年4月完成日野汽车与三菱扶桑卡客车的业务合并,新公司以控股形式运营 [2] - 双方各自持有新公司25%股份,日野汽车将发行新股并以1500亿日元(约10亿美元)转让羽村工厂给丰田 [3] - 合并后新公司将全资持有日野和三菱扶桑,年销量合计超23万辆(日野15万辆+三菱扶桑8万辆),成为亚洲卡车市场领军者 [5] 合并动因分析 - 外部驱动:应对全球商用车行业电动化、自动驾驶及排放合规压力(如欧盟Stage VI、中国国七标准),分摊高额研发成本 [6] - 内部协同:日野在亚洲轻卡市场(东南亚)占优,三菱扶桑依托戴姆勒技术储备在重卡及电动化领先,合并后可降低零部件成本15%-20% [6] - 戴姆勒卡车目标:改善三菱扶桑的盈利表现(此前拖累整体业绩) [4] 战略与资源整合 - 技术路线:未来5年投入200亿美元研发电动卡车技术,目标2030年实现800公里续航、L4自动驾驶及40%电动化车型销量占比 [7] - 生产整合:共享电动卡车底盘技术及采购体系,加速氢燃料电池卡车落地 [6] - 资本运作:计划2026年东京上市募资500-800亿日元,用于工厂智能化改造(引入1000台协作机器人)及东南亚布局5000个快充站 [8] 市场与竞争影响 - 区域覆盖:合并后日本本土市占率超60%,东南亚份额提升至35%,借助戴姆勒欧美网络及丰田渠道拓展全球市场 [7] - 产品布局:形成"纯电-混动-氢燃料"全技术路线,填补中重型电动卡车空白 [7] - 生态构建:结合丰田移动出行生态与戴姆勒数据平台,打造"车-货-场-云"一体化服务(2027年服务收入占比目标15%) [8] 合并历程与行业意义 - 时间线:2023年5月达成意向→2024年2月因排放丑闻推迟→2025年重启谈判并最终敲定 [5] - 行业趋势:标志商用车领域从单打独斗转向战略联盟,未来5年或现更多并购整合 [8] - 专家观点:此次合并是电动化与智能化浪潮下资源深度整合的典型案例 [8]
电动豪华的下半场,新世代宝马iX3能否重塑“德系标杆”?
钛媒体APP· 2025-06-13 07:20
宝马电动化战略 - 宝马首款新世代纯电车型BMW iX3试装车在法国米拉马斯测试场亮相,测试更接近量产语境,是检验电动化驾控哲学的关键练习 [2] - BMW iX3针对纯电常见驾驶问题如低速顿挫、刹车拖拽做出改进,通过"驾控超级大脑"系统实现加速、减速、转向一体化控制,提升驾驶顺滑度 [2] - 车辆在高速变道、湿滑弯道等场景下表现出稳定性与灵敏度,显示智能底盘与车身协调控制技术积累 [2] 中国市场定位 - BMW iX3是首款明确"中国专属智能、中国专属驾控与中国专属豪华"定位的新世代车型,未来将在沈阳国产投产 [2] - 中国市场已成为宝马全球最大单一市场,宝马将"中国专属"视为品牌突围关键,沈阳基地从"制造中心"升级为"创新前哨" [4] - 新世代产品本土化研发、测试、投产体现宝马在华"深扎根"战略,标志合资品牌向技术合作和价值共创迈进 [4] 行业影响与产品意义 - BMW iX3测试亮相是行业风向标,传统豪华品牌需系统性重新定义核心价值而非仅电驱动"补课" [7] - 该车型既是宝马对操控基因的延续,也是电驱架构和底层逻辑的重构,标志品牌向电动智能时代迈进 [4] - 2026年量产的BMW iX3将成为宝马新世代起点或纯电转型过渡节点,其市场表现值得关注 [7]
车企们打得越凶,越能理解“华为不造车”的含金量
36氪· 2025-06-12 18:11
最近这几天,比亚迪、吉利、长城之间的公关战打得实在太火热了。 先是"车圈恒大"让吃瓜群众纷纷猜测这到底在说谁,然后是"人咬狗,狗咬人""人吹鬼灯,鬼吹人灯"这样的禅机谜语。 这些话可不是什么普通自媒体说的,说话的可都是中国汽车行业里的超级大佬。 一般来说,大佬们在聚光灯下都是非常注重言辞尺度的。但现在,连大佬们在镜头前都已经绷不住了。可想而知,关起门来,只怕是要拍桌子摔茶杯了。 从前几年的价格战,到今天的口水公关战,可以说,2025年的今天,中国的汽车行业已经迎来一个新的转折点了。 车企大战背后的深意 从老局个人的角度来看,这次的车企大战有几点值得说的。 这种极度惨烈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纵观德国日本的汽车行业发展历程,最终的结局一定会走向五六家品牌控制绝大部分市场的"寡头垄断"格局。而现在 中国市场上的车企,显然还是太多太零散了,这并不符合汽车行业的发展规律。 这种情况下,出现"大逃杀"是必然,只是早晚的问题。 把中国的汽车行业和外国的汽车行业进行横向对比,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事情。 同样是汽车市场,同样是最大的五家车企的市场份额: 日本市场上,丰田、本田、日产、三菱、马自达,各自的市场份额加起来,常年都维 ...
通用汽车(GM.US)斥资40亿美元押注美国制造 汽车关税倒逼产业链回流
智通财经网· 2025-06-11 11:46
生产布局调整 - 通用汽车宣布向美国三家装配厂投入40亿美元,将雪佛兰Blazer和Equinox两款主力车型的生产从墨西哥转回美国本土 [1] - Blazer将完全撤出墨西哥拉莫斯阿里斯佩工厂,转由田纳西州斯普林希尔工厂生产 [1] - Equinox采取"本土增产+墨西哥保留"策略,美国产能由堪萨斯州费尔法克斯工厂承接,墨西哥工厂继续为其他市场供货 [1] - 密歇根州奥赖恩装配厂将被改造为燃油版SUV和卡车生产基地,预计2027年投产 [1] 关税政策影响 - 特朗普政府对进口整车及零部件加征25%关税,直接推高跨国车企运营成本 [2] - 通用汽车通过供应链优化抵消30%-50%的关税成本 [2] - 关税压力实质性改变公司生产决策,加速本土化投资 [2] 产能与投资规划 - 此次本土化投资将使通用汽车美国年产能突破200万辆 [2] - 奥赖恩工厂改造后将成为通用在美国的第二座纯电动车专用工厂,形成"燃油+电动"双线并进格局 [2] - 2025年资本支出预算维持在100亿-110亿美元区间,2027年预期上调至100亿-120亿美元 [2] 战略定位与市场影响 - 投资既是对美国制造承诺的兑现,也是对消费者多元化需求的响应 [2] - Blazer和Equinox两大畅销车型回归将显著提升通用汽车在北美市场的本土化率 [2] - 墨西哥工厂的未来定位仍悬而未决 [2]
车圈南橘北枳记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6-10 10:50
中国汽车市场结构性调整 - 2024年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1797万辆,占乘用车总销量65.2%,同比提升9.2个百分点,外资品牌份额压缩至不足35% [4] - 2025年4月自主品牌零售115万辆,同比增长31%,市场份额达65.5%,同比增8个百分点;1-4月累计份额64%,同比增7.9个百分点 [4] - 外资品牌面临双重挤压:燃油车受自主品牌性价比冲击,新能源领域难以抗衡自主先发优势,二线合资品牌集体衰退 [4] 外资品牌在华困境案例分析 起亚 - 电动化滞后:2024年电动车型仅占全球销量21.5%,在华仅EV5/EV6两款在售,与中国市场超40%新能源渗透率脱节 [6] - 产品线混乱:EV5月销长期三位数,EV6进口价26.28万元缺乏竞争力;多款车型定位重叠,K5等主力车型存在发动机异响等质量问题 [8] - 2025年1-5月累计销量100782辆中出口占比52.6%,本土品牌吸引力大幅衰减 [8] 斯柯达 - 2024年全球销量92.66万辆(+6.9%),但在华仅售1.75万辆(-23.1%),受大众品牌价格下探和自主品牌向上突破双重挤压 [9] - 电动化缺位:大众集团资源倾斜ID系列,斯柯达缺乏竞争力电动车型,2024年中国业务已并入上汽大众体系 [10] Jeep - 产品策略错位:过度专注SUV四驱系统,忽视城市用户对内饰和工艺需求;大指挥官起售价较竞品汉兰达高3万元 [11] - 质量问题:2.4L发动机烧机油、7速双离合顿挫引发大规模投诉,电动化产品线薄弱 [11] - 广汽菲克销量从2017年20多万辆骤降至2021年不足2000辆,2022年解散 [12] 铃木与三菱 - 铃木固守小型车战略,未跟进SUV/MPV趋势,2018年退出中国;三菱因帕杰罗等硬派SUV未转型城市/新能源赛道,2023年广汽三菱停产 [13][16] - 技术断代:铃木电动化进展缓慢,三菱在插混/纯电领域全面掉队 [15][16] 外资品牌全球表现对比 - 起亚2024年全球销量超300万辆:韩国电动化占比35.6%,欧洲混动车型贡献52.9万辆,北美占全球销量1/3 [20] - 斯柯达2024年全球交付92.66万辆,明锐等车型在欧洲受捧,德国(18.71万辆)为最大市场 [21] - Jeep北美市场占全球销量90%,牧马人等车型位列美国最畅销中型SUV;菲亚特2024年全球120万辆中巴西占52万辆 [23][24] - 铃木2024年日本销量67万辆,印度市场占165万辆;三菱在东南亚表现强劲,2023年菲律宾销量第二 [26] 行业启示 - 中国汽车产业从"市场换技术"转向"技术创市场",外资品牌困境源于电动化误判、产品迭代迟缓、品牌定位模糊及本土化不足 [28] - 全球化需深度本地化:涉及产品定义、技术路线、供应链等全方位适配,需聚焦与自身基因契合的主战场 [29]
Stellantis到任新CEO,“马尔乔内门徒”能否力挽狂澜?
搜狐财经· 2025-06-09 11:41
公司高层变动 - Stellantis集团任命Antonio Filosa为新任CEO 接替前任唐唯实 任期五年但薪酬仅为前任一半(1020万美元 vs 2390万美元) [3][6][19] - 新CEO出身菲亚特集团 在北美任职期间通过缓和经销商关系 重组产能等举措稳定基本盘 [13][15] - 董事会全票通过任命 Filosa被视为内部"稳定器" 兼具马尔乔内时代的成本控制理念与温和管理风格 [13][15][17] 财务表现恶化 - 2024年净营收1569亿欧元同比下滑17% 净利润55亿欧元暴跌70% 调整后经营利润率从12 8%降至5 5% [7][8] - 工业自由现金流从+128 58亿欧元恶化至-60 45亿欧元 经营活动现金流骤降82%至40亿欧元 [8] - 稀释后每股收益1 84欧元同比降69% 调整后每股收益2 48欧元同比降61% [8] 区域市场困境 - 北美市场销量暴跌36% 一季度销量续跌20% 受关税政策及产能削减计划双重打击 [7][8][9] - 欧洲市场销量下滑5% 市占率跌至16 4% 电动化转型缓慢导致份额被中国品牌蚕食 [9] - 中国市场仅保留神龙汽车 电动车型示界06市场反响平淡 基本退出新能源竞争 [11][12] - 南美成唯一亮点 销量逆势增4 21% 市占率达22 9% 一季度增速19% [15] 战略调整动向 - 终止与亚马逊的车载软件合作项目 展现开源节流决心 [19] - 可能延续品牌精简策略 传闻考虑出售玛莎拉蒂等低利润品牌 [17] - 新CEO薪酬中900万美元为股票激励 与股价表现直接挂钩 [21] 核心挑战 - 需同步解决电动化转型滞后 财务复苏 市场竞争三大难题 [21] - 北美政策不确定性持续 墨西哥及加拿大工厂面临关税风险 [9] - 14个品牌资源分散 电动产品线薄弱制约转型速度 [9][12]
泰国电动车市场是蓝海还是红海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09 11:41
中国电动汽车在泰国市场布局 - 中国电动汽车在泰国市场占比高达75% 中国车企在当地电动汽车工厂建设日益普遍 [4] - 泰国电动汽车产能规划超50万辆 但年注册量仅7万余辆 存在产能过剩风险 [4] - 中国车企在泰国未来产能规划超60万辆 包括比亚迪、哪吒汽车、广汽埃安等7家车企 [5] 中国车企在泰国的产能规划 - 哪吒汽车泰国工厂2024年3月规模化生产 产能2万辆 计划未来5年持续合作并启动哪吒X本地化生产 [5] - 比亚迪泰国工厂2024年7月竣工 产能15万辆 主要生产海豚车型 未来覆盖BYD ATTO 3、宋PLUS DM-i等 [5] - 广汽埃安泰国智能工厂一期产能5万辆 未来扩至10万辆 支持AION V、AION Y Plus等车型共线生产 [6] - 长安汽车泰国罗勇工厂产能10万辆 未来扩至20万辆 将投产长安、深蓝、阿维塔三大品牌车型 [6] - 奇瑞汽车泰国工厂初始产能5万辆 2028年扩至8万辆 生产纯电、混动车型 计划出口东盟、澳大利亚等市场 [6] - 上汽集团泰国工厂产能20万辆 2023年建设动力电池工厂 推动纯电动车NEW MG4 ELECTRIC本地化生产 [7] - 长城汽车泰国工厂产能8万辆 2024年下线首款本地生产纯电车型欧拉好猫 计划出口巴西、澳大利亚等 [7][10] 泰国汽车市场现状 - 2024年泰国汽车销量57 27万辆 同比下滑26 09% 产量146 9万辆 同比下滑20% 为4年来最低水平 [8] - 2024年泰国电动汽车注册量7 01万辆 同比下降8 1% 2024年1-2月纯电动汽车销量1 52万辆 同比下降2% [8] - 中国车企电动车在泰国汽车市场占比仅12 2% 比亚迪一季度销量8800辆 为泰国电动汽车市场销冠 [8] 产能过剩与市场潜力 - 泰国电动汽车协会警告 现行EV 3 0政策可能导致供应过度 实际产量或超市场需求逾60% [9] - 泰国大城银行预测2024年纯电动汽车注册量7 5万辆 插混注册量1万辆 电动化趋势不可逆转 [9] - 中国车企在泰国产能规划不仅服务泰国市场 还将辐射东南亚、澳新等右舵车市场 [10] - 中国车企产能建设审慎 实际产能可能少于宣传数量 无需过度担忧当前产能数据 [10] 本土化战略与竞争格局 - 中国车企需深耕本土化 包括产品规划、供应链开发、销售体系等长期出海战略 [11] - 整车企业可带动供应商共建泰国电动汽车产业 产品需符合当地法规和消费者偏好 [11] - 中国车企与泰国政府、高校合作 创造就业岗位 培训技术工人 推动中泰产业共赢 [12] - 日系车企在燃油车时代占泰国80%市场份额 现面临中国车企电动化转型挑战 丰田、宝马等加速布局 [10]
精锻科技(300258):精密齿轮行业龙头,布局减速器卡位机器人核心部件
东吴证券· 2025-06-09 08:15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1][7][9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报告研究的具体公司是国内乘用车精锻齿轮龙头,深耕行业30余年,以精锻齿轮起家,产品涵盖差速器锥齿轮、变速器结合齿齿轮等,近年来拓展差速器总成、铝合金轻量化锻件、机器人减速器业务,有望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和机器人行业的发展 [7][12][13] - 预计公司2025 - 2027年实现营收23.06/26.52/31.19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2.41/2.90/3.59亿元,EPS分别为0.45/0.52/0.67元/股,当前市值对应2025 - 2027年PE为30/25/20倍 [7][89][9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精锻齿轮领军者,布局轻量化&拓展差速器总成带来新活力 - 公司成立于1992年,2011年上市,实际控制人为夏汉关、黄静夫妇,主营业务包括汽车差速器锥齿轮等,客户覆盖国内外知名主机厂及Tier 1供应商 [12] - 2024年受燃油车业务下滑影响营收小幅下滑,但总成业务进入收获期,海外基地投产在即,费用管控稳定,客户结构向新能源切换 [20][22][24] 精锻齿轮领军企业,锥齿轮核心地位尽显 - 差速器是汽车驱动系统重要部件,行星齿轮和半轴齿轮是核心,乘用车差速器锥齿轮用量4 - 8个,商用车4 - 6个,公司为差速器锥齿轮行业龙头,技术领先 [35][37][40] - 差速器总成ASP较锥齿轮大幅提升,预计2025/2030年市场规模分别为71.51/83.81亿元,公司扩充产能,产销两旺,卡位新能源客户 [50][53][55] 拓展铝锻轻量化部件,新能源业务未来可期 - 双碳背景和补能焦虑使汽车有轻量化需求,铝合金性能优异,单车用铝量逐年提升 [57][63][66] - 公司拓展转向节和控制臂铝合金锻件,规划产能破百万,电驱动产品已投产,新能源营收占比有望提高 [69][71][73] 布局机器人减速器赛道,打开第二成长曲线 - 精密减速器是机器人动力传动系统核心部件,公司较早布局行星减速器赛道,制造工艺与厂房设备有协同性,已开发出样品 [74][75] - 2025年3月成立合资子公司,6月入股格蓝若智能机器人,格蓝若人形机器人进展超预期,应用场景广泛,公司有望成为人形机器人智能关节供应商 [79][81][84]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 预计齿轴类2025 - 2027年营收增速分别为12.44%/10.33%/10.28%,毛利率分别为23.00%/23.50%/24.00%;总成类营收增速分别为20.75%/30.01%/36.77%,毛利率分别为25.00%/25.50%/26.00%;其他业务增速均为1.00%,毛利率均为97.00%;其他乘用车齿轮等增速均为 - 5.00%,毛利率均为8.00% [86][87][89] - 选取双环传动、豪能股份、三联锻造作为可比公司,公司估值高于可比公司均值,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89][90][91]
日系三杰需要“断舍离”
新浪财经· 2025-06-07 09:54
日系车市场现状 - 东风日产N7上市仅一个多月即推出至高19888元购车补贴和8000元置换补贴 [1] - 东风本田S7上市一个月后直降6万元至19.99万元起 [3][4] - 本田CR-V价格从加价3万元降至跌破12万元 丰田汉兰达部分地区优惠达7-10万元 [4] 市场份额变化 - 日系车2020年在中国市场份额近25% 2024年相比下跌超10个百分点 [5] - 2024年1-4月日产中国销量16.76万辆同比下滑24.6% 本田销量20.2万辆同比下滑28% [6] - 丰田1-4月销量53.01万辆同比增长7.7% 但主要依靠主力车型全系降价维持 [9] 企业结构调整 - 日产3月进行高层大换血 计划到2027财年全球裁员2万人(占员工15%) 工厂从17家缩减至10家 [8] - 广汽本田5月启动大规模裁员预计上千人 [9] - 日产传出可能变卖总部大楼筹措资金的消息 [8] 新能源车型表现 - 东风日产N7 4月零售量665辆 东风本田S7首月373辆 广汽本田P7首月437辆 [11] - 广汽丰田铂智3X上市85天累计交付1.5万辆 远低于小鹏MONA M03等竞品月销过万表现 [11] 转型困境分析 - 日系车2020年对电动化持观望态度 丰田曾公开质疑纯电动车发展 [13] - 受困于传统燃油车技术优势 难以快速建立电动化技术壁垒 [13] - 产品技术落后 燃油经济性优势被"电比油省"取代 内饰和智能配置不及自主品牌 [13] 中国化转型举措 - 丰田将在上海独资设立雷克萨斯电动车研发生产公司 2027年投产年产能10万辆 [14] - 本田与宁德时代深化合作 新品牌"烨"搭载华为智驾 [15] - 东风日产联合华为研发智能座舱 引入鸿蒙技术 [15] - 本田5月突然宣布将电动化投资从10万亿日元缩减至7万亿日元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