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粉丝经济
icon
搜索文档
“歌迷捧红自己的LABUBU”,五月天、周深衍生IP杀入热卖榜
36氪· 2025-06-19 18:46
行业趋势 - 2024年天猫平台「跨界玩家」开店入局潮玩的数量激增4倍,其中娱乐圈明星成为新势力[1] - 明星衍生IP周边销售起势迅猛,如周可可旗舰店上新当日实现千万成交,成为618首个破千万的明星周边商品[1] - 明星艺人周边和影视剧周边销售快速增长,五月天衍生品牌STAYREAL和胡萝卜造型IP"卜卜"已成为电商热卖榜常驻嘉宾[3] 明星IP商业化案例 - 周深原创OC形象"周可可"通过天猫旗舰店实现单链接销售额约129万,毛绒玩偶超4万人加入购物车[3] - 五月天胡萝卜IP"卜卜"线上官方旗舰店历史成交估算达3262万元,仅线上单一渠道[4] - 张杰独立音乐厂牌「行星文化」通过快闪活动发售周边商品,现场排队人气旺盛[6] - 苏打绿演唱会周边在线上开售,受欢迎度不逊于唱片[7] IP开发模式 - 明星衍生IP走粉丝和偶像共创模式,如"周可可"和"卜卜"通过话题共创实现情感积淀,再进行品牌化开发[8] - "周可可"IP起源自2022年爆款综艺《开始推理吧》,通过音乐与创意维护角色存在,逐步推动IP品牌化[11] - 五月天"卜卜"IP脱胎于粉丝圈层,由官方收编后通过插画艺术家再设计,赋予人格化特征[15] 粉丝经济迭代 - 1.0阶段为肖像简单授权,如明星印花T恤、演唱会应援物[18] - 2.0阶段为角色开发,基于明星真人形象开发动漫形象、虚拟偶像[19] - 3.0阶段转向以情感陪伴为纽带,产品商品化程度更高,与泛潮玩、泛二次元文化融合[19] 国际案例借鉴 - 韩国男团BTS推出角色IP家族"BT21",成员参与创作过程,合作方IPX规划内容开发和运营体系[22] - 韩国女子组合NewJeans与艺术家村上隆合作推出卡通形象,周边商品在快闪店掀起抢购风潮[24] - 韩娱公司MG财报显示,MD和IP授权业务2020-2024年复合增长率超40%,单季度最高创收5120亿韩元[24] 商业化潜力 - 明星衍生IP打破"明星附属品"局限,拓展到日常生活领域,如卜卜与星巴克联名马克杯首周销量突破1.2万件[15] - IP情感陪伴串联复合商业模式,如五月天演唱会+IP快闪店+文旅联动形成内循环模式[21] - IP化开发超越娱乐,内容创作价值通过多元化平台实现,提升商品化能力[26]
漫展内卷,卖掉热爱
36氪· 2025-06-18 20:23
行业现状 - 非一线城市商业漫展收益不稳定,部分展会保本或亏损,如石家庄NCE漫展五一档仅赚两三万元[1] - 行业面临成本攀升、竞争加剧、盈利模式单一三大冲击[2] - 疫情后线下活动不确定性增加,部分主办采取"老板打工+团队待命"的运营模式[1] 商业模式 - 收入结构:非一线城市漫展90%收入依赖门票,头部展会则依靠展位费和商业赞助[4] - 商业展与同人展区别:前者侧重官方产品展示和嘉宾活动,后者侧重创作者交流[4] - 头部展会优势明显:Bilibili World 2024年61.5万预约量,2.7万张优先购门票30秒售罄[7] 市场竞争 - 展会数量激增:杭州年办展量达30+场,数量增2倍但客群仅增1.2倍[5] - 新进入者冲击:资金充裕的主办开出10万元/场高价争夺嘉宾资源[18] - 同质化严重:内容相似导致观众审美疲劳,小型酒店展分流客群[5][7] 成本结构 - 支出构成:场地40%、嘉宾40%、其他20%[10] - 嘉宾费用暴涨:疫情前5000元/位,现在涨4-5倍至2-2.5万元[16] - 头部Coser报价达疫情前10倍水平,2010年3000元现在3万元+[16] 运营挑战 - 票务平台抽成:B站会员购抽取预售票10%、现场票6%佣金[23] - 隐性成本:年均7万元关系维护费用,举报投诉风险增加[23] - 场地制约:核心地段场馆议价能力弱,部分垄断配套服务[20] 政策环境 - 2023年国务院文件明确支持动漫节等业态发展[25] - 监管趋严:2022年南京"夏日祭"事件后审批难度加大[26] - 执行落差:补贴标准与漫展特性不匹配,十年未获政府补贴[25] 消费趋势 - 客群年轻化:主力消费者变为初高中生,消费能力有限[8] - 价格敏感:成本上涨但票价仅敢"按个位数"调整[8] - 维权意识增强:不满意即通过12345投诉[23] 行业演变 - 从亚文化社群转向粉丝经济,签售成为新盈利点[17] - 出现有偿代签服务,价格区间几十至上百元[17] - 国企入局加剧竞争,部分地方主办考虑转型专业展会[23]
霉霉之后,邓紫棋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重制版《I AM GLORIA》上线
36氪· 2025-06-13 09:18
邓紫棋与蜂鸟音乐版权纠纷 - 蜂鸟音乐声明拥有邓紫棋103首歌曲的词曲、录音及表演者权,禁止未经授权使用,威胁其演唱代表作合法性[1] - 邓紫棋通过重录专辑《I AM GLORIA》反击,收录10首经典+2首Bonus曲,由个人工作室"G Nation"发行[2] - 合约漏洞导致邓紫棋创作歌曲著作权归属蜂鸟音乐,仅享有版税分成,且"邓紫棋"和"G.E.M."被注册为商标[7] - 邓紫棋利用大陆《著作权法》第42条第二款"法定许可"条款合法重录,支付报酬即可无需原著作权人许可[9][23] - 14岁加入CASH协会的举动成为关键,协会代管的公开表演、广播、网络传播权不受蜂鸟音乐合约约束[10][24] 邓紫棋市场表现与商业价值 - 2024年以25亿票房总收入成为年度演唱会票房冠军,2025年"IAMGLORIA"巡演票房达4.24亿美元(约30.4亿人民币),全球女性艺人巡演票房第四[4] - 演唱会门票溢价率超300%,远超纯唱将型歌手[4] - 2024年大型营业性演唱会票房排名第一,超越五月天、张杰等歌手[5] - 粉丝群体庞大忠诚,二三四线城市渗透力强,演唱会片段如贵阳哽咽视频24小时播放量破亿[15] 音乐行业合作模式反思 - 艺人与经纪公司矛盾本质是资源分配权、控制权与个人发展诉求的多维度博弈[7] - 建议引入阶梯式分成模式,不同阶段分成比例不同,或采用工作室投资模式/资本合伙人制[17] - 重大决策需建立共同机制,通过坦诚交流解决潜在矛盾,转向利益深度捆绑的合作伙伴关系[17] 邓紫棋职业生涯关键节点 - 13岁创作首支完整作品《睡公主》,16岁签约蜂鸟音乐并获香港乐坛最年轻新人奖[6] - 2014年通过《我是歌手第二季》迅速走红内地[6] - 2019年解约后商演综艺锐减,2022年发行全创作专辑《启示录》创三年最长空档期[9] - 2023年12月重启个人演唱会,2025年推出重录专辑《I AM GLORIA》[2][9]
稀缺IP+粉丝经济=爆款制造机?乐华娱乐(02306)联手Wakuku解码潮玩炼金术
智通财经网· 2025-06-12 10:28
乐华娱乐与Wakuku合作 - 乐华娱乐与潮玩平台Wakuku深度合作,构建"明星IP-稀缺潮玩-粉丝经济"黄金闭环,有望复制Labubu的成功路径[1][3] - 乐华旗下王一博等顶流艺人为Wakuku提供原生IP富矿,王一博定制款SKU在48小时内售罄并引发二级市场溢价[3] - Wakuku通过Z世代精准触达、AR互动技术及社区生态,实现"展示-种草-转化-社交"闭环,特别款产品"胖哒哒"2小时内售罄[3] 谷子经济布局 - 2024年中国谷子经济规模达1689亿元,同比增长40.63%,预计2029年突破3089亿元[5] - 乐华娱乐将传统粉丝消费与谷子经济融合,2023年与TOPTOY合作的盲盒系列首日销售额破千万,二手市场溢价率300%[5] - 谷子产品标准化生产毛利率高,艺人活跃期内销售可持续变现,衍生性强[6] 股价表现与回购 - 乐华娱乐股价月内涨幅342.42%,最高达3.09港元,最低0.66港元,换手率24.067%[8][9] - 6月前10天累计回购460.8万股,耗资1089.6万港元,5月共回购11次总金额1863.4万港元[10][11] - 机构持股比例达25.32%,港股通持股比例从3%升至5%,散户持股比例从40%降至32%[12] 虚拟偶像业务 - 国内虚拟偶像周边市场规模2022年1866.1亿元,预计2025年达6402.7亿元,CAGR50.8%[14] - 乐华虚拟偶像A-SOUL年收入超1.5亿,AI技术将单曲制作成本从200万压缩至80万[16] - 公司向"粉丝运营商"升级,参考日本会员制经济及韩国HYBE模式,布局东南亚文化输出[16] 长期战略展望 - IP开发从单一代言向虚拟偶像、经典角色等多维度拓展,构建"乐华潮玩宇宙"[4] - 借助Wakuku跨境渠道及海外艺人影响力,复制模式至东南亚市场[4] - 中金认为自建渠道与数据反哺能力构成护城河,估值逻辑需重估[4][17]
亏7.4亿美元卖了,喜马拉雅投资人举杯庆祝“流血逃亡”
公司发展历程 - 喜马拉雅成立于双创时期后快速发展,两年后获得首轮融资,投资方包括海纳亚洲创投基金和KPCB凯鹏华盈中国 [6][7][9] - 公司提出PUGC生态战略,吸引6000位自媒体大咖入驻,孵化草根主播并推动粉丝经济,逐步成为音频领域头部项目 [9][10] - 2015-2018年资本持续加码,2018年E轮融资时估值达200亿人民币(或40亿美元),但上市传闻被公司否认 [12][13] 财务与资本困境 - 2023年首次盈利但负债高企:总资产42亿,总负债144亿,2021-2022年净资产连续为负(-155亿和-138亿) [15][17][18] - 四次IPO冲击失败,投资人退出无门,老股长期无人接盘,腾讯音乐收购成为唯一流动性出口 [19][20][21] - 十年累计融资20亿美元,此次收购价12.6亿美元,早期投资人亏损但仍庆幸获得退出机会 [3][22][25] 行业与资本环境变化 - 互联网平台模式遇冷,融资难度加剧,头部项目亦难退出,流动性成为投资人首要诉求 [3][15][22] - 重要股东戴志康2020年被捕,创始人余建军曾通过贷款承接老股后低价抛售,加剧债务压力 [23] - 腾讯音乐收购后腾讯股价上涨,交易为行业提供罕见退出案例,反映当前一级市场困境 [25] 核心数据摘要 - 估值变化:2018年峰值40亿美元(254.64亿人民币)→2023年收购价12.6亿美元 [13][22] - 股权结构:挚信资本(9.94%)、腾讯(5.33%)、泛大西洋(4.1%)等为主要股东 [20] - 运营里程碑:2023年首次盈利,但负债率达242.8%(144亿/42亿) [17][18]
100亿明星收藏卡市场,腾讯阿里芒果都在布局,“明星小卡”到底有什么魔力?
新浪财经· 2025-06-06 09:27
明星小卡市场概况 - 2025年中国收藏卡行业市场规模预计达276.6亿元,其中球星卡/明星卡市场规模接近100亿,消费者规模约358.7万人 [1] - 明星小卡在二手平台闲鱼日均浏览量近千万,2024年明星周边成交量同比增长22倍 [6] - 韩国人气组合BLACKPINK成员朴彩英的小卡被炒至1.4万元,时代少年团宋亚轩小卡拍卖价达3.3万元 [8] 产业链与商业模式 - 明星小卡通过"配套营销"(如搭配专辑、活动获取)制造稀缺性,盲抽和限量机制进一步推高溢价空间 [8] - 娱乐公司通过小卡营销显著提升业绩,2023年韩国销量最高专辑达1600万张,Kpop全球化与小卡策略共同推动增长 [9] - 腾讯音乐以12.9亿元收购HYBE持有的SM娱乐股份,计划合作开发实体/数字小卡等IP业务 [1] 细分市场与衍生业务 - 卡套、卡膜等配套周边年销10万+,商家在尺寸、设计上激烈竞争 [10] - 自印小卡业务成本极低,10张小卡售价不足4元,依靠销量实现高利润 [12] - 视频平台如优酷推出16个影视IP小卡项目,总GMV超5000万,其中《永夜星河》卡牌GMV达1600万 [17] 品牌营销案例 - 瑞幸咖啡与易烊千玺联名小卡带动微博话题阅读量上亿,粉丝为集卡购买40杯饮品 [14][15] - 妮维雅与孙颖莎联名礼盒(含小卡)售价189元售罄,总销量超6万 [15] - 2024-2025年超20个品牌(如安慕希、茶百道、PUMA)通过礼盒、抽奖等方式开展小卡营销 [13] 消费者行为分析 - 小卡满足"陪伴感"需求,年轻人携带小卡旅行、合影并装饰生活空间 [20] - 收集属性驱动复购,粉丝倾向集齐全套,形成"被三寸小卡困住的人生"现象 [23] - 作为社交货币,小卡帮助粉丝建立圈层认同,通过同好交流提升幸福感 [23] 行业挑战与趋势 - 部分小卡价格崩盘,盲抽和二手机制消耗粉丝信心,稀缺性维护成难题 [29] - 二次元卡牌市场增速显著,卡游2024年营收100.57亿元,同比增长277.8% [19] - 2019-2024年中国集换式卡牌市场规模从28亿增至263亿,CAGR达56.6%,2025年预计299亿 [19]
江南布衣(03306.HK):品牌稳健增长 重视长期发展
格隆汇· 2025-06-05 09:02
公司业绩概览 - FY25H1营收31.6亿元,同比+5% [1] - FY25H1净利6亿元,同比+5.5% [1] - FY25H1毛利率65.1%,同减0.1pct [1] - FY25H1净利率19.1%,同减0.1pct [1] - 宣派中期股息0.45港元/股(约0.43元/股) [1] 分品牌表现 - 成熟品牌(JNBY)营收17.6亿元,同比+4% [1] - 成长品牌(速写、LESS、jnbyby JNBY)营收12亿元,同比-2% [1] - 新兴品牌营收2亿元,同比+149% [1] 分渠道表现 - 线下自营营收11.2亿元,同比-8% [1] - 线下经销营收14.4亿元,同比+14% [1] - 线上营收6亿元,同比+12% [1] 会员运营数据 - 会员贡献零售额占零售总额逾八成 [1] - 活跃会员账户数54万个,较2023年略减 [1] - 年度购买超5000元会员账户数逾33万个,消费额46.8亿元 [1] - 高价值会员贡献超六成线下渠道零售总额 [1] 门店网络 - 截至24年12月31日全球独立实体零售店总数2126家 [1] - 收入增长源于线上销售增长及线下门店扩张 [1] 战略规划 - 通过自我孵化或并购优化设计师品牌及品类组合 [2] - 增强国内外零售网络,布局多元化社交电商和新零售渠道 [2] - 以数据驱动、技术为载体提升粉丝经济运营 [2] - 持续投入店铺视觉及形象开发 [2] 未来展望 - 预计FY25-27年收入分别为55亿、60亿、66亿元人民币 [2] - 预计FY25-27净利分别为8.8亿、9亿、9.9亿元人民币 [2] - 预计FY25-27EPS分别为1.69、1.74、1.91人民币/股 [2] - 对应PE为8X、8X、7X [2]
从卖酒到“圈粉” 白酒进入粉丝经济时代
北京商报· 2025-06-03 21:32
白酒行业粉丝节营销趋势 - 白酒行业竞争加剧,头部酒企如洋河股份、贵州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等通过粉丝节活动强化品牌黏性,活动形式包括美酒品鉴、美食体验、非遗互动、音乐节等[1][2] - 粉丝节活动从单纯促销转向多元化体验,融入文化特色、艺术展陈、AR互动等创新形式,如洋河股份的"梦想奇妙夜"巡回活动、茅台的"黄小西"AR互动装置[2][3] - 行业从"渠道驱动"向"消费者驱动"转型,粉丝节成为获取消费者数据、优化产品研发和市场策略的重要工具[1][6] 年轻化消费趋势 - 年轻人占白酒消费34%,酒饮市场规模达4000亿元,潜在年轻消费人群4.9亿,推动酒企营销策略年轻化[4] - 酒企通过打卡集章、音乐节、抖音挑战赛(如汾酒大家都爱汾酒挑战赛播放量14.1亿次)等方式触达年轻群体[4][5] - 产品端推出低度酒系列,如茅台、泸州老窖、洋河股份布局年轻化、健康化产品线,并加大新媒体宣传力度[5] 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 粉丝节从头部品牌"独角戏"发展为行业"大合唱",竞争核心转向消费者运营能力,如泸州老窖将会员体系与粉丝节结合,建立精准营销数据库[6] - 行业进入消费者主权时代,企业需结合产品品质、文化内涵(如汾酒杏花节挖掘历史脉络)与体验创新提升竞争力[3][7] - 中国酒业协会指出年轻消费者偏好"微醺美学""国潮表达",消费升级推动行业从物质向精神需求转型[7]
财经观察|儿童节“谷子”又热!一块“吧唧”被炒到7万元,炒股不如“炒谷”?
搜狐财经· 2025-06-02 11:18
谷子经济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4年中国谷子经济市场规模达1689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超40% 预计2029年将超3000亿元 [1] - 谷子经济已成为国内多个一线城市经济发展中的新业态和增长点之一 [3] 谷子经济定义与消费现象 - 谷子由"Goods"音译而来 泛指漫画、动漫、游戏等IP为原型制作的二次元周边商品 [1] - 购买谷子被称为"吃谷" 年轻人热衷用谷子装点生活 点亮线下新消费场景 [1] - 谷子经济又被称为IP经济 是一种围绕二次元IP周边商品的新型消费现象 [3] 限量款与二手市场表现 - 《排球少年!!》西谷夕角色徽章全球限量5枚 二手平台被炒至7.2万元 [5] - 同IP中及川彻角色"队旗麻将"最高成交额达8.3万元 [5] - 日谷中知名漫画IP衍生品价值普遍达上万元 多为古早、限量或特别款式 [8] 消费者行为与情感价值 - 谷子成为连接虚拟与现实的情感桥梁 为年轻人输送情绪价值 [10] - 粉丝愿意为限定款支付高溢价 因其成为身份认同的物化象征 [11] - 《光与夜之恋》通过剧情元素限定徽章和"谷子交流会"强化情感连接 [11] - IP方开发"周边故事卡"系统 使限定品成为承载集体记忆的情感容器 [12] 行业运营策略与挑战 - 厂商控制产量以平衡短期收益与长期品牌价值 但需警惕过度饥饿营销 [13] - 行业面临授权溢价、金融化泡沫、炒作乱象及涉黄等法律风险 [10] - 国内缺乏专业化、标准化评估体系 易滋生虚假交易和黄牛炒作 [14] - 监管体系尚未形成协同机制 管理部门分属多个领域导致碎片化矛盾 [15] 未成年人保护与社会责任 - 上海规定8岁以下未成年不得单独购买二次元产品 涉黄暴内容受严格管控 [14] - 闲鱼报告显示二次元品类在"00后""05后"人群中渗透率极高 [14] - 行业需建立分级制度 设置购买限制并避免刺激非理性消费 [15] - 企业应引入ESG价值观加强自律 学校和家长需进行消费行为引导 [15]
雪王都去港交所敲钟了,品牌增长只看流量明星能成吗?
36氪· 2025-05-30 18:55
品牌代言市场现状 - 2024年品牌代言市场持续升温,全年官宣代言人品牌数达1222家,较上年增长11% [2] - 头部艺人单年代言报价普遍突破1000万元,相当于许多中小型企业全年净利润总额 [2] - 顶流明星+重金投放组合拳能为品牌带来立竿见影的销量增长,但需配一亿左右预算才能最大化效果 [4] 明星代言效果分析 - 珀莱雅官宣顶流易烊千玺为代言人后,单条官宣微博斩获百万级互动数据,全平台曝光量达6亿+ [2] - 炫迈官宣代言人时代少年团后,销售额环比激增23.6%,市占率飙升8.7个百分点 [6][8] - 炫迈品牌社交媒体声量72%由00后群体贡献,微博声量同比增长197% [10][12] 非真人代言趋势 - 动物代言成为品牌标配,天猫黑猫、京东白狗Joy等IP形象深入人心 [18] - 大熊猫萌兰代言良品铺子、Tims天好咖啡等品牌,微博前十熊猫超话粉丝数突破300万 [18][20] - 蜜雪冰城雪王IP通过魔性神曲和周边产品成为顶流,2025年带七个兄弟走进港交所敲钟仪式 [30][32][34] 虚拟数字人代言 - 抖音虚拟美妆达人柳夜熙代言欧莱雅、芭比布朗等品牌 [40] - 阿里超写实数字人厘里实现"商业代言+影视演出+音乐制作"多维发展 [40] - 虚拟人带货美妆产品面临消费者质疑,无法真实呈现化妆品与人类肤质的适配效果 [44] 可持续代言策略 - 多邻国绿鸟多儿通过社交平台抽象整活带动营收达2.096亿美元,同比增长39% [47][50] - 欧莱雅采用多元化代言策略,构建真人明星+虚拟偶像"欧爷"的矩阵 [51] - 美团启用自有IP袋鼠团团作为全新"袋"言人,转向自有IP开发战略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