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变革

搜索文档
AI大于互联网,英伟达大于AI
36氪· 2025-07-11 15:35
核心观点 - AI市场规模被预测将比移动互联网大十倍,但目前仍以移动互联网企业为主导[3][4] - 英伟达市值突破4万亿美元,超过部分机构对2025年全球生成式AI市场规模的预测[4] - 英伟达的业务边界已超越AI,边缘计算平台(如自动驾驶、机器人)成为新增长引擎[4][5][10] - 英伟达的本质是通用算力公司,其GPU需求不受限于单一市场[18] - 科技公司市值突破历史边界(如苹果、英伟达)源于商业模式的革命性变革[20][24][31] 英伟达的市值与业务突破 - 7月9日英伟达市值突破4万亿美元,成为全球首家达到此规模的公司[4] - 汽车和机器人业务收入达5.6亿美元,增速超70%[11] - 边缘计算平台(Jetson、Drive等)覆盖自动驾驶、工业机器人等场景,客户包括特斯拉、小鹏、奔驰等[10][13][14] - 低单价芯片(如99美元教育版Jetson模块)护城河深,利润率可能高于高端芯片[15][16][17] 边缘计算生态优势 - Jetson平台提供全套软硬件解决方案,客户迁徙成本高,竞争烈度低于AI领域[12][13] - 十年生态积累使英伟达在机器人领域几乎无对手,宇树、UBTECH等头部厂商均依赖其技术[13][14] - 边缘计算与CUDA生态共享底层技术,强化锁定效应[12] 商业模式革命 - 移动互联网打破企业市值6000亿美元上限,苹果2023年市值突破3万亿美元[20][22] - 科技公司(如苹果、谷歌)毛利率达50%-60%,远超传统工业巨头(如GE)[28][29] - 英伟达通过CUDA垄断计算机语言,硬件销售+软件生态创造高变现效率[30][31] - 算力需求无上限,推动英伟达市值增长超越传统商业模式限制[18][31] 行业对比与趋势 - 92年美股市值前十企业(如埃克森美孚、沃尔玛)商业模式落后于科技公司[25][26] - 巴菲特从投资可口可乐转向苹果,反映科技商业模式的优势[27][28] - 英伟达利润率已超越苹果,预示科技商业模式的持续进化[31]
AI大于互联网,英伟达大于AI
36氪· 2025-07-10 19:23
英伟达市值突破与商业模式革命 - 英伟达市值突破4万亿美元,成为历史上首家达到此市值的公司 [1][3] - 市值已超过部分机构对2025年全球生成式AI市场规模的预测 [1] - 盈利能力远超全球LLM盈利之和(头部LLM普遍亏损) [1] AI与移动互联网对比 - AI 2.0被李开复认为将比移动互联网大十倍的市场机会 [1] - 当前移动互联网企业(苹果/谷歌/Meta)仍是全球最赚钱的公司 [1] - 英伟达成为AI领域唯一实现大规模盈利的企业 [1] 边缘计算平台布局 - 自动驾驶和机器人业务构成新增长点,最新财报显示该业务收入5.6亿美元(增速超70%) [9] - Jetson平台覆盖机器视觉/自动驾驶/机器人场景,单价最低仅99美元 [12] - 边缘计算领域客户包括特斯拉/Figure AI/UBTECH等头部机器人厂商 [9] 商业模式变革 - 从6000亿到4万亿美元市值突破仅用9年,体现科技企业边际扩张优势 [17] - 移动互联网企业实现传统工业巨头无法达到的利润率(苹果毛利率近50%) [20] - CUDA生态形成软硬件协同的垄断性商业模式 [22] 行业竞争格局 - 机器人领域缺乏有效竞争者,英伟达生态积累超10年 [9] - 边缘计算领域竞争烈度低于AI,客户迁徙成本更高 [12] - 低单价芯片反而可能获得更高毛利率(如联发科/博通案例) [12] 技术通用性 - GPU算力已成为比特币挖矿/AI/自动驾驶等多领域通用资源 [13] - 业务边界超越AI,定位"硅基世界的石油" [2] - 需求增长不受单一市场限制,与人类算力需求正相关 [14]
零部件巨头拆分,一站式供应商宣告死亡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6-27 08:15
核心观点 - 大陆集团宣布2026年正式出售康迪泰克业务部门,战略转型为纯轮胎制造商,以提升盈利能力与现金流 [4][5] - 拆分决策源于对多元化业务模式的反思,旨在应对汇率波动、贸易壁垒等复杂市场环境,集中资源发展高利润轮胎业务 [5][7][9] - 资本市场积极回应拆分计划,股价自宣布以来上涨46%,估值显示拆分后股权价值有30%上升空间 [10] - 业务战略从工业/汽车多领域覆盖转向聚焦轮胎制造,超高性能轮胎占比达39%-48%,重点开拓北美和亚洲市场 [14] - 分拆将分两阶段进行:汽车子集团欧摩威9月上市,康迪泰克明年出售,预计轮胎业务EBITDA利润率达13%-16% [16][22] 战略转型背景 - 全球经济波动与贸易壁垒迫使公司调整战略,汽车行业正应对中国竞争和电动化转型 [5] - 原三支柱架构(汽车/轮胎/康迪泰克)协同效应有限,汽车子集团2019-2022年持续亏损,2023年才扭亏 [16][19] - 轮胎业务2024年营收139亿欧元,EBITDA利润率13.7%,显著优于汽车(2.5%)和康迪泰克 [19][20] - 投资者偏好专注业务,多元化模式导致资源分散,难以快速应对市场变化 [9][13] 财务与估值分析 - 2025年集团销售额预期下调至195-220亿欧元,调整后EBITDA利润率12%-14.5% [7][9] - 轮胎业务目标利润率13%-16%,按5倍EBITDA估值约150亿欧元,占拆分后总价值245亿欧元的61% [9][10] - 汽车业务估值50亿欧元(2倍EBITDA),工业橡胶部门估值45亿欧元(1倍市销率) [10] - 当前股价涨幅46%远超米其林等纯轮胎同行,反映市场认可战略转向 [10] 业务重组细节 - 康迪泰克出售后80%销售额来自工业客户,彻底剥离汽车相关业务 [14] - 轮胎业务依托20家工厂,重点发展超高性能轮胎(大陆品牌占比48%) [14] - 汽车子集团欧摩威计划关闭6家工厂至50家,目标2020年代末EBITDA利润率达8% [19] - 分拆后大陆集团员工将从18.8万人缩减至约5.7万人(仅保留轮胎业务) [19][20] 行业影响 - 标志德国企业从"一站式服务"转向专业化模式,类似戴姆勒/大众的拆分趋势 [5][6] - 为行业提供转型范本,可能加速汽车供应链电动化/智能化时代的重组 [25][26] - 推动行业重新评估多元化战略,促进资源向高竞争力核心业务集中 [26][28] - 分析师认为汽车业务分拆"正确但晚了五年",对增长潜力释放有限 [23]
上声电子:2024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点评业绩承压,25年关注产能爬坡及内部增效-20250507
华创证券· 2025-05-07 15:30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推荐”评级,目标价 34.9 元 [2][8]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新产能爬坡情况下,业绩近两个季度承压,但全年维度看表现并不弱,且行业增配、公司增长的逻辑仍在兑现 [8] - 公司的核心投资要点在于市场扩容、ASP 提升、国产替代及商业模式变革 [8]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业绩情况 - 2024 年营收 27.8 亿元、同比+19%,归母净利 2.35 亿元、同比+48%;1Q25 营收 6.4 亿元、同比+6%,归母净利 0.27 亿元、同比-53% [2] - 4Q24 公司实现营收 7.82 亿元、同环比+7%/+3%,归母净利 0.46 亿元、同环比-12%/-42%;1Q25 营收 6.36 亿元、同环比+6%/-19%,1Q25 归母净利 0.27 亿元、同环比-53%/-40%;4Q24 净利率为 6.0%、1Q25 为 4.1%,而 3Q24 超过 10% [8] 具体指标分析 - 毛利率:4Q24 毛利率 22.1%、同环比-5.7PP/-6.7PP,1Q25 为 20.6%、同环比-4.0PP/-1.5PP,一方面是年降、另一方面合肥工厂爬坡折旧人工成本较高、捷克工厂延续亏损。2024 年全年合肥工厂 2200 万营收、2400 万亏损;捷克工厂 1.1 亿营收、1400 万亏损 [8] - 费用率:4Q24 三费率 13.3%、同环比-2.3PP/-2.9PP,1Q25 三费率 15.2%、同环比-1.8PP/+1.9PP。1Q25 人民币兑欧元 1Q 贬值,汇兑收益测算约 1200 万、1Q24 为亏损 300 万 [8] - 减值:1Q25 损失 700 万、1Q24 为盈利 400 万、4Q24 为损失 1900 万 [8] - 非经:1Q25 政府补助 340 万、同环比-1600 万/+130 万 [8] 核心投资要点 - 车载扬声器随消费升级不断增配从而推动行业扩容。上声 2024 年全球市场份额已超 15%,国内份额第一,远期销量有望从当前 9000 万只进一步升至 1 亿只+ [8] - 高端声学系统上车,公司成为国产替代先锋、推动行业趋势。公司目前基本覆盖大部分新能源头部客户,未来客户及项目有望进一步扩大 [8] - 随产品升级,商业模式有望变化,壁垒及 ROE 有望提升。公司产品/业务从扬声器到声学系统,再到调音,价值量走高,商业模式从单一零件制造到系统部件制造,再到人力服务,壁垒相应变化、投资回报也有望相应变化,是当前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少有的三段模式变化型发展企业 [8] 投资建议 - 根据 2024 年年报及 2025 年一季报,将公司 2025 - 2026 年归母净利预期由 3.39 亿、4.18 亿元调整为 2.84 亿、3.55 亿元,并引入 2027 年归母净利预期 4.31 亿元,对应增速+21%、+25%、+21%,对应当前 PE 16 倍、13 倍、10 倍 [8] - 维持公司 2025 年目标 PE 20 倍,目标价相应调整为 34.9 元 [8] 主要财务指标预测 |指标|2024A|2025E|2026E|2027E| |----|----|----|----|----| |营业总收入(百万)|2,776|3,356|3,921|4,522| |同比增速(%)|19.3%|20.9%|16.9%|15.3%| |归母净利润(百万)|235|284|355|431| |同比增速(%)|47.9%|20.7%|25.0%|21.5%| |每股盈利(元)|1.44|1.74|2.18|2.65| |市盈率(倍)|19|16|13|10| |市净率(倍)|2.8|2.6|2.3|1.9| [9]
上声电子(688533):2024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点评:业绩承压,25年关注产能爬坡及内部增效
华创证券· 2025-05-07 12:03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推荐”评级,目标价 34.9 元 [2][8]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新产能爬坡情况下,业绩近两个季度承压,但全年维度看表现并不弱,且行业增配、公司增长的逻辑仍在兑现 [8] - 公司的核心投资要点在于市场扩容、ASP 提升、国产替代及商业模式变革 [8]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业绩情况 - 2024 年营收 27.8 亿元、同比+19%,归母净利 2.35 亿元、同比+48%;1Q25 营收 6.4 亿元、同比+6%,归母净利 0.27 亿元、同比-53% [2] - 4Q24 公司实现营收 7.82 亿元、同环比+7%/+3%,归母净利 0.46 亿元、同环比-12%/-42%;1Q25 营收 6.36 亿元、同环比+6%/-19%,1Q25 归母净利 0.27 亿元、同环比-53%/-40%;4Q24 净利率为 6.0%、1Q25 为 4.1%,而 3Q24 超过 10% [8] 具体指标分析 - 毛利率:4Q24 毛利率 22.1%、同环比-5.7PP/-6.7PP,1Q25 为 20.6%、同环比-4.0PP/-1.5PP,一方面是年降、另一方面合肥工厂爬坡折旧人工成本较高、捷克工厂延续亏损。2024 年全年合肥工厂 2200 万营收、2400 万亏损;捷克工厂 1.1 亿营收、1400 万亏损 [8] - 费用率:4Q24 三费率 13.3%、同环比-2.3PP/-2.9PP,1Q25 三费率 15.2%、同环比-1.8PP/+1.9PP。1Q25 人民币兑欧元 1Q 贬值,汇兑收益测算约 1200 万、1Q24 为亏损 300 万 [8] - 减值:1Q25 损失 700 万、1Q24 为盈利 400 万、4Q24 为损失 1900 万 [8] - 非经:1Q25 政府补助 340 万、同环比-1600 万/+130 万 [8] 核心投资要点 - 车载扬声器随消费升级不断增配从而推动行业扩容。上声 2024 年全球市场份额已超 15%,国内份额第一,远期销量有望从当前 9000 万只进一步升至 1 亿只+ [8] - 高端声学系统上车,公司成为国产替代先锋、推动行业趋势。公司目前基本覆盖大部分新能源头部客户,未来客户及项目有望进一步扩大 [8] - 随产品升级,商业模式有望变化,壁垒及 ROE 有望提升。公司产品/业务从扬声器到声学系统,再到调音,价值量走高,商业模式从单一零件制造到系统部件制造,再到人力服务,壁垒相应变化、投资回报也有望相应变化,是当前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少有的三段模式变化型发展企业 [8] 投资建议 - 将公司 2025 - 2026 年归母净利预期由 3.39 亿、4.18 亿元调整为 2.84 亿、3.55 亿元,并引入 2027 年归母净利预期 4.31 亿元,对应增速+21%、+25%、+21%,对应当前 PE 16 倍、13 倍、10 倍 [8] - 维持公司 2025 年目标 PE 20 倍,目标价相应调整为 34.9 元 [8] 主要财务指标预测 |指标|2024A|2025E|2026E|2027E| |----|----|----|----|----| |营业总收入(百万)|2,776|3,356|3,921|4,522| |同比增速(%)|19.3%|20.9%|16.9%|15.3%| |归母净利润(百万)|235|284|355|431| |同比增速(%)|47.9%|20.7%|25.0%|21.5%| |每股盈利(元)|1.44|1.74|2.18|2.65| |市盈率(倍)|19|16|13|10| |市净率(倍)|2.8|2.6|2.3|1.9|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