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公共服务体系

搜索文档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五部门:进一步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
中国证券报· 2025-07-03 09:56
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 - 提出20条服务举措,旨在健全均等普惠、功能完备、帮扶精准、基础巩固、数字赋能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 [1] - 提高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专业化水平 [1] 均等普惠的就业公共服务机制 - 明确属地服务责任,为城乡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就地就近提供就业公共服务 [1] - 统一服务事项标准,制定省级统一的服务清单,推行全国统一的标识标语等视觉识别系统 [1] 功能完备的就业公共服务内容 - 全面发布就业信息,精准开展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 [1] - 广泛组织"小而专"现场招聘会 [1] - 加强专业化创业服务功能建设,推进培训、孵化、服务协同 [1] 帮扶精准的就业公共服务模式 - 完善发现识别机制,主动、及时将服务对象纳入就业帮扶范围 [1] - 实施求职就业画像,综合采取面对面倾听交流、运用职业素质测评工具等方式,精准判定就业困难类型和程度 [1] - 开展分层分类服务 [1] 基础巩固的就业公共服务格局 - 提升市县综合服务能力,提供全链条就业公共服务 [2] - 将基层就业公共服务融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在乡镇(街道)履行职责事项清单中落实 [2] - 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 [2] 数字赋能的就业公共服务方式 - 加强就业信息资源库建设,加快建立全国集中管理、部省协同联动、数据实时更新的工作新模式 [2] - 推进"人工智能+就业"应用,优化智能化就业服务平台,打造数智就业服务模式 [2] 其他要求 - 开展前瞻性研究、推进社会保障卡应用、加强网络和数据安全管理、宣传引导 [2]
黑龙江省人社厅等5部门提出18项服务举措 进一步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7-03 08:32
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 - 提出18项服务举措,目标建立均等普惠、功能完备、帮扶精准、基础巩固、数字赋能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 [1] - 明确属地服务责任,统一服务事项标准,制定发布统一服务清单和视觉识别系统 [1] - 促进区域服务协同,拓宽劳务协作机制范围,打造"龙字号"劳务品牌矩阵 [1] 完善就业公共服务内容 - 高效落实就业政策,深入开展法规政策宣传 [1] - 完善就业失业管理,畅通失业求助渠道,动态调整就业援助对象范围 [1] - 加强企业薪酬调查信息发布,强化岗位推荐和用人推荐 [1] - 持续优化创业服务,加强创业能力培训和专业化创业服务能力建设 [1] 推行针对性帮扶模式 - 完善发现识别机制,支持失业登记与低收入人口信息共享比对 [2] - 探索构建求职就业分级分类模型,精准判定就业困难类型和程度 [2] - 实施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强化后续跟踪回访 [2] 打造基础巩固服务格局 - 提升市县综合服务能力,提供全链条就业公共服务 [2] - 健全基层就业服务网点,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 [2] - 加强职业指导师等专业化队伍建设,扩大社会力量服务供给 [2] 强化数字赋能服务方式 - 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知识图谱等技术开发求职招聘信息智能分析功能 [2] - 强化就业大数据分析利用,推动就业数据"回流"地方 [2] - 支持开发智能招聘、政策评估等应用场景,打造数智就业服务模式 [2] 其他工作要求 - 统筹用好失业保险基金、各类产业引导基金促进就业 [3] - 完善政府购买就业公共服务制度 [3]
畅通人岗匹配“高速路”
经济日报· 2025-06-23 06:02
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5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20条服务举措 着力健全均等普惠 功能完备 帮扶精准 基础巩固 数字赋能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 [1] - 福建省一季度职业供求状况显示快递员 营销员等岗位需求缺口较大 会计专业人员等工种市场登记缺口为负数 反映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 [1] - 人力资源服务业通过手机程序 AI面试官 订单式技术培训等方式提升人岗匹配效率 架起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高速路 [1] 政策发展历程与行业现状 - 2018年《关于推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的指导意见》 2020年《关于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意见》 2024年《关于推动公共就业服务下沉基层的意见》等政策持续优化就业公共服务 [2] - 截至2024年10月全国共有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6 99万家 从业人员105 84万人 [2] - 当前就业公共服务存在区域分布不均 农村地区资源匮乏 新就业形态对服务专业性要求更高等挑战 [2] 服务优化方向 - 《意见》围绕为谁服务 服务什么 怎样服务 谁来服务 服务提效5方面明确实施路径 [2] - 推行就业服务包 根据服务对象不同情形实施分层分类就业服务 促进人岗相适 [2] - 健全基层就业服务网点 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 提升服务可及性与便利性 [2] 行业价值定位 - 就业公共服务连接经济发展与民生福祉 为各行各业输送人才 助力家庭稳定就业 [3] - 需持续提升服务便捷性 可及性 精准性 高效性 完善高水平就业公共服务体系 [3]
中经评论:服务“触手可及”,托起“家门口”就业梦
中国经济网· 2025-06-06 07:12
就业服务创新 - 多地加快"15分钟就业服务圈"建设 通过技能培训 直播带岗 智能岗位推送等方式为求职者提供便利 [1] - 当前就业结构性矛盾凸显 部分求职者技能与岗位需求错位导致"有人无岗" 同时企业面临"有岗无人"困境 [1] - "15分钟就业服务圈"旨在将就业服务资源直接送到居民身边 通过精准匹配助力求职者在居住地附近就业 [1] 政策支持与数字化 -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5部门发布意见 提出20条服务举措 包括健全基层就业服务网点 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 [1] - 政策强调要强化数字赋能的服务方式 提升信息服务全面性 职业指导专业性 就业创业服务精准性 [1] - 杭州依托"大数据+铁脚板"服务模式 提供智能化 精细化 实时化就业服务 [2] 地方实践案例 - 北京石景山区试点建设零工驿站 开设电商直播 视频剪辑等实用性技能培训 [2] - 内蒙古创新"就业+"模式 将招聘会搬进商场 夜市 庙会 社区 校园等场景 [2] - 浙江杭州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家门口"就业服务 [2] 服务效果与价值 - 精准高效的就业公共服务能降低求职招聘成本 提升人岗对接效率 缓解结构性矛盾 [2] - 就业服务站点推动惠民政策与优质服务"触手可及" 提升人力资源供给与企业用工需求匹配度 [2] - 技能培训如视频剪辑 直播带货 烘焙 收纳等帮助劳动者获得一技之长 增加就业选择 [2] 未来优化方向 - 需根据不同地域资源禀赋 社区人员结构 劳动者年龄层次与技能水平差异因地制宜提供服务 [3] - 农民工返乡就业集中地区可依托地方特色产业开发岗位 工业化城镇化发达地区可侧重职业技能培训 [3] - 通过多层次 个性化技能培训帮助求职者提升竞争力 实现"好就业""就好业" [3]
政策高频 |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申万宏观·赵伟团队)
申万宏源宏观· 2025-06-04 22:28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 李强总理访问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出席东盟-中国-海合会峰会,提出中方愿同东盟、海合会商讨制定三方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行动计划,加强基础设施、市场规则、支付体系等对接联通,探讨建立区域商业理事会,深入推进经济一体化 [1][2] 反垄断与公平竞争 - 国务院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委员会专家咨询组召开2025年全体会议,强调要围绕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加强竞争监管执法等重点任务,提升公平竞争治理能力 [3][4][5] 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 - 中办国办发布《关于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意见》,提出经过5年左右推动企业普遍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到2035年制度更加完善,企业国际竞争力全面提升 [7][8][9] - 完善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推动企业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建立科学的高管薪酬和绩效考核制度,深化国企工资分配制度改革,推动上市公司开展中长期激励和稳定现金分红政策 [8] 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 - 中办国办发布《关于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的意见》,提出到2027年碳排放权、用水权交易制度基本完善,排污权交易制度建立健全 [10][11][12] - 健全配额分配和出让制度,优化碳排放配额分配方案,推行免费和有偿相结合的分配方式,完善用水权初始分配制度,加快构建排污权核定技术体系 [11][12] 就业公共服务体系 - 人社部等5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推行帮扶精准的就业公共服务模式,实施求职就业画像,开展分层分类服务,强化后续跟踪回访 [13][14][15] - 健全均等普惠的就业公共服务机制,完善功能完备的就业公共服务内容,打造基础巩固的就业公共服务格局,强化数字赋能的就业公共服务方式 [15] 数智供应链发展 - 商务部等8部门发布《加快数智供应链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在农业、制造业、批发业、零售业等重点领域加快数智供应链发展,培育数智供应链领军企业和供应链中心城市 [16][17] - 鼓励关键企业加快数智技术与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整合数据资源,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转型,推动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 [16][17]
“烟火气”里促就业!就业服务+夜市经济开辟稳就业新场景
央广网· 2025-06-04 15:53
夜市招聘会模式创新 - 突破传统招聘形式 将招聘场景融入夜市、庙会、商场等生活化场所 实现"逛街求职两不误"[1][5] - 呼和浩特市在宽巷子美食街举办夜市招聘会 结合烧烤摊位与招聘席位 吸引毕业生现场应聘[1] - 招聘会提供1140个岗位 涵盖餐饮、科技信息、物联网、文化创意等领域 包含基础岗位与专业技术岗位[3] 企业招聘策略与效果 - 企业采用非传统方式 通过微信直接与求职者建立联系 单场招聘会添加20多名求职者微信[3] - 夜市场景降低沟通门槛 求职者与企业互动更轻松愉悦 提升招聘效率[3] - 技能培训专区同步开放 展示学员手工艺品并承接订单 形成"培训-就业-销售"闭环链条[3] 目标人群与覆盖规模 - 主要服务三类人群:在职寻求兼职/跳槽者、夜间活动的大学生、社区本地劳动力[5] - 呼和浩特已举办15场特色场景招聘会 覆盖11个商圈景区 累计提供4.12万个岗位 吸引28.66万人次参与[5] - 通过生活场景结合 提升求职者与企业双向了解深度 显著提高招聘成功率[5] 数字化服务集成 - 现场投屏5个功能二维码 包括实时岗位需求表与欠薪投诉通道 实现就业服务一体化[6] - 岗位需求码直接关联2025年第二季度呼和浩特市岗位发布数据[6] 政策支持与未来规划 - 人社部等5部门联合发文 要求推广"小而专"现场招聘会模式[8] - 计划高频次组织精细化招聘会 同步推进高校专场与助企行动 通过企业活力提升创造优质岗位[8]
稳岗扩岗,就业市场需要更多“绣花功夫”
南方都市报· 2025-05-31 23:40
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 五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20条举措,旨在健全均等普惠、功能完备、帮扶精准、基础巩固、数字赋能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 [1] - 当前就业市场存在结构性矛盾,核心在于劳动者技能供给与企业需求错配,完善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有助于疏通供需错位堵点 [1] - 就业公共服务越精细、政策"针脚"越密,越能扩大服务受益范围和效果,对稳岗扩岗作用更明显 [1] 就业公共服务具体措施 - 推动劳动力市场就业信息和数据共享,为劳动者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指导等服务 [1] - 要求就业公共服务因地制宜、发挥能动性,明确"为谁服务"、"服务什么"、"怎样服务"、"谁来服务" [1] - 深圳已建成80家标准化就业服务驿站,提供公共就业服务超100万人次,精准对接企业招聘需求并提供技能培训等服务 [2] 政策支持与成效 - 中小微企业作为就业主力军,面临招聘成本高、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2] - 国家连续出台"稳就业"政策,释放就业补贴、稳岗返还、社保降费等红利 [2] - 稳岗扩岗专项贷款已帮助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530多万个 [2] 服务目标与方向 - 公共就业服务需触及每一个"神经末梢",促成企业和劳动者双向奔赴 [3] - 以高质量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进一步织密就业服务网 [3]
强调均等普惠、帮扶精准!五部门发文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华夏时报· 2025-05-28 10:42
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政策升级 - 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20条服务举措 旨在构建均等普惠 功能完备 帮扶精准 基础巩固 数字赋能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 [2] - 政策强调通过提升就业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 降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信息不对称 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 [2] - 专家指出政策将推动构建全国"一张网"就业服务体系 对连接经济发展与民生福祉 产业与就业具有深远影响 [4] 当前就业市场现状 - 1-4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2%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但总量压力仍存 [3] - 结构性矛盾凸显 促进人力资源供需信息匹配成为就业公共服务基本功能 [3] - 政策要求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体现对困难群体精准帮扶 有助于释放潜在劳动力资源 [5] 数字化就业服务创新 - 政策明确加强就业信息资源库建设 推进"人工智能+就业"应用 打造数智就业服务模式 [6] - 直播招聘 企业探访短视频等新兴模式快速普及 数字化平台实现岗位信息实时更新和快速推送 [6] - 大数据分析实现人岗精准匹配 提高就业成功率 同时促进服务均等化 缩小区域差距 [7]
落实1200万就业目标!“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解读→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5-27 15:04
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 - 5部门联合印发20条举措明确新时代就业公共服务实施路径[1] - 核心目标是健全均等普惠机制 强化常住地 用工地服务责任 推行全国统一标识和省级服务清单[1] - 重点布局国家公共就业服务区域中心 促进跨区域协同合作[1] 服务内容优化 - 完善职业介绍 创业服务 失业登记 就业援助等高频事项标准化内容[3] - 建立闭环服务模式 覆盖需求识别 内容匹配 效果跟踪全流程[5] - 强化市县机构全链条服务能力 建设基层"15分钟就业服务圈"[7] 数字化与服务创新 - 应用大数据 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服务智能化水平[9] - 试点"大数据+铁脚板"模式 建设就业信息资源库[19] - 打造智能化人岗匹配平台 培养职业化服务队伍[19] 政策实施重点 - 2023年城镇新增就业目标设定为1200万人以上[9] - 将推出重点群体个性化"就业服务包" 开展分层分类服务[14] - 建立部级经验推广机制 加强顶层设计[15]
就业服务20条重在落实
证券时报· 2025-05-27 02:13
政策核心内容 -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20条服务举措,覆盖就业市场多个关键痛点 [1] - 政策强调"信息匹配"和"精准服务",推出"政策计算器""直补快办"等创新模式,旨在提高政策触达效率 [1] - 政策回应当前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包括高校毕业生"求职难"与企业"招工难"并存的现象 [1] 均等普惠措施 - 政策明确要求"就地就近服务",统一服务标准,缩小城乡、区域间就业服务差距 [1] - 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将获得更公平、更便捷的就业支持 [1] 数字赋能举措 - 政策提出通过大数据匹配岗位、AI职业指导等智能化手段提升就业服务效率 [2] - 强调线上服务必须与线下支持相结合,避免技术成为新的门槛 [2] 区域协同机制 - 政策要求建立公共就业服务联动机制,解决跨地区就业信息不对称、保障不衔接等问题 [2] - 旨在打破地域壁垒,促进劳动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高效配置 [2] 政策落实重点 - 需强化基层服务能力,避免政策执行中的"上头热、下头冷"现象 [2] - 建议建立动态反馈机制及时调整政策偏差,并加强监督考核杜绝形式主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