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内需促消费
搜索文档
10月CPI同比转正 “反内卷”行业价格积极改善
第一财经· 2025-11-09 12:05
核心观点 - 10月份中国通胀数据释放积极信号,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与环比均上涨0.2%,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环比实现年内首次上涨,多项指标显示经济活力增强与内需改善 [1]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 CPI同比由上月下降0.3%转为上涨0.2% [3] - 食品价格同比下降2.9%,降幅比上月收窄1.5个百分点,影响CPI下降约0.54个百分点,其中猪肉、鸡蛋和鲜菜价格降幅在7.3%至16.0%之间且均有收窄 [3] - 核心CPI同比上涨1.2%,涨幅连续第6个月扩大,为2024年3月以来最高水平 [4] - 扣除能源的工业消费品价格上涨2.0%,涨幅连续第6个月扩大,其中金饰品和铂金饰品价格分别上涨50.3%和46.1%,家用器具、文娱耐用消费品和家庭日用杂品价格涨幅在2.4%至5.0%之间 [4] - 服务价格同比上涨0.8%,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其中飞机票和宾馆住宿价格分别上涨8.9%和2.8%,医疗服务和家政服务价格分别上涨2.4%和2.3% [4]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 - PPI同比下降2.1%,降幅比上月收窄0.2个百分点,连续第3个月收窄 [1][6] - PPI环比由上月持平转为上涨0.1%,为年内首次上涨 [1] -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同比降幅收窄1.2个百分点,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电池制造、汽车制造业价格降幅分别收窄1.4、1.3和0.7个百分点 [6] -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同比上涨6.8%,电子专用材料制造价格上涨2.3%,微波通信设备价格上涨1.8% [6] - 工艺美术及礼仪用品制造价格上涨18.4%,运动用球类制造价格上涨3.3%,营养食品制造价格上涨2.1%,饮料制造价格上涨0.4% [6] 行业供需与政策效应 - 物价数据改善反映经济活力稳步增强、内需潜力释放,是宏观政策效果显现、供需关系趋向平衡的综合结果 [1][4] - 重点行业产能治理推进与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带动相关行业价格变化 [6] - 扩内需促消费、反内卷优供给等政策措施效果显著,体现在家用器具、文娱耐用消费品等领域的价格涨幅上 [4]
10月CPI同比转正,“反内卷”行业价格积极改善
第一财经· 2025-11-09 11:59
通胀数据总体表现 - 10月CPI同比由上月下降0.3%转为上涨0.2%,环比上涨0.2% [2][4] - 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1.2%,涨幅连续第6个月扩大,为2024年3月以来最高 [2][5] - PPI环比由上月持平转为上涨0.1%,为年内首次上涨,同比下降2.1%,降幅连续第3个月收窄 [2][7]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驱动因素 - 食品价格下降2.9%,降幅比上月收窄1.5个百分点,其中猪肉、鸡蛋和鲜菜价格降幅在7.3%~16.0%之间,降幅均有收窄 [4] - 扣除能源的工业消费品价格上涨2.0%,涨幅连续第6个月扩大,金饰品和铂金饰品价格分别上涨50.3%和46.1% [5] - 家用器具、文娱耐用消费品和家庭日用杂品价格涨幅在2.4%~5.0%之间,燃油小汽车价格降幅收窄至2.3% [5] - 服务价格上涨0.8%,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其中飞机票和宾馆住宿价格分别上涨8.9%和2.8%,医疗服务和家政服务价格分别上涨2.4%和2.3% [5]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行业表现 -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同比降幅比上月收窄1.2个百分点 [7] - 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电池制造、汽车制造业价格降幅分别收窄1.4个、1.3个和0.7个百分点 [1][7] -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同比上涨6.8%,电子专用材料制造价格上涨2.3%,微波通信设备价格上涨1.8% [7] - 工艺美术及礼仪用品制造价格上涨18.4%,运动用球类制造价格上涨3.3%,营养食品制造价格上涨2.1%,饮料制造价格上涨0.4% [7] 政策效果与行业供需 - 扩内需促消费、反内卷优供给等政策措施效果显著,宏观经济态势、社会预期和行业供需关系改善 [2] - 重点行业产能治理持续推进,市场竞争秩序持续优化,落后产能逐步退出 [7] - 科技创新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向好 [7]
“2025昆明市商贸资源(上海)推介会”在沪成功举办
搜狐财经· 2025-11-08 13:41
推介会概况 - 2025年11月6日在上海举办"2025昆明市商贸资源(上海)推介会",主题为"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礼遇春城" [1] - 旨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深化沪滇对口合作,面向长三角地区优质企业招商 [1] - 活动汇聚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百余家知名企业、行业协会与投资机构 [11] 昆明发展战略定位 - 全力打造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和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核心 [1] - 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 [7] - 以"宜居宜旅,宜内宜外,宜产宜业"为框架,展现生活、消费、开放与产业综合优势 [4][5] 对外开放路径 - 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三大路径:聚力提质增效培育外贸新动能,依托开放平台打造沿边开放新高地,畅通国际物流通道提升企业竞争力 [7] - 充分发挥会展平台集聚效应,承接举办国际性展会、论坛及商贸活动 [3] - 为国内外企业提供高效对接与深度合作桥梁,助力"老字号"与特色产品走向更广阔市场 [3] 扩内需促消费举措 - 积极推动多元消费业态融合发展,围绕咖啡消费等新兴领域打造全国影响力消费新场景 [3] - 依托本地丰富"老字号"资源,推动传统品牌焕新升级,激发各类消费潜力 [3] - 从抢抓服务消费发展新机遇、构建大宗商品配置新体系、培育消费增长新引擎三个维度展示发展潜力 [4] 产业与投资机遇 - 聚焦跨境电商、会展平台等特色领域 [1][10] - 28家优质企业集中设展,涵盖特色消费、咖啡饮品、老字号创新等领域 [10] - 组织22家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及各行业领军企业代表与参展企业洽谈交流 [10] 活动成果 - 多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并完成签约,成功搭建高效务实产销对接平台 [10] - 推动政企资源精准链接与产业协同发展 [10] - 两地企业家围绕国际供应链合作、消费市场共建、产业协同发展进行深入洽谈,多项合作意向初步达成 [11]
2025昆明市商贸资源(上海)推介会在沪举办
搜狐财经· 2025-11-08 01:16
推介会概况 - 2025年11月6日在上海举行"2025昆明市商贸资源(上海)推介会",主题为"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礼遇春城" [1] - 活动旨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深化沪滇对口合作,展示昆明区位优势与营商环境,面向长三角地区企业招商 [1] - 活动汇聚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百余家知名企业、行业协会与投资机构 [8] 昆明发展战略定位 - 昆明定位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和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核心,正全力打造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 [3] - 城市发展战略紧扣"对外开放"与"扩内需促消费"两大主线 [3] - 昆明市委常委、副市长陈凯杰从服务消费、大宗商品配置、消费增长新引擎三个维度展示城市发展潜力 [5] 重点发展领域 - 精准聚焦跨境电商、咖啡消费、会展平台等特色领域 [3] - 积极推动多元消费业态融合发展,围绕咖啡消费等新兴领域打造全国影响力的消费新场景 [3] - 依托丰富"老字号"资源推动传统品牌焕新升级,激发消费潜力 [3] - 充分发挥会展平台集聚效应,承接国际性展会论坛,助力"老字号"与特色产品走向更广阔市场 [3] 产业生态与对接成果 - 昆明综保区、昆明市跨境电子商务协会等7家重点单位代表进行重点推介 [6] - 28家来自特色消费、咖啡饮品、老字号创新领域的优质企业集中设展 [6] - 活动组织22家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及行业领军企业与参展企业洽谈交流,多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并完成签约 [6] - 两地企业家围绕国际供应链合作、消费市场共建、产业协同发展进行深入洽谈,多项合作意向初步达成 [8] 城市综合优势 - 昆明市商务局副局长陈莉以"昆明宜居·宜旅,宜内·宜外,宜产·宜业"框架推介城市,强调其作为"中国春城"的生活魅力和开放枢纽的区位优势 [5] - 昆明具备雄厚的产业基础和优越的营商环境 [5] - 与会嘉宾认为昆明不仅拥有"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独特魅力,更具备"礼遇春城"的广阔商业胸怀与发展诚意 [10]
1623.9亿元、263.2万亿元、506亿人次,活跃!“数”看中国经济三季报
央视网· 2025-10-30 11:31
农业农村经济 - 2025年前三季度农业农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1] - 夏粮稳产丰收,早稻实现增产,秋粮面积增加且收获已过八成半 [3] - 乡村建设行动新增入库项目32.4万个,落实投资资金1623.9亿元 [7] 就业与社会保障 - 2025年1至9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57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88% [7] - 截至9月底,全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0.74亿人、2.48亿人、3.04亿人 [9] - 全国社保卡持卡人数达13.9亿人,覆盖98.9%的人口,其中11亿人领用电子社保卡 [9] 物流行业运行 - 前三季度全国社会物流总额为263.2万亿元,同比增长5.4% [10] - 工业品物流总额同比增长5.6%,对物流总额增长贡献率达81% [10] - 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同比增长6.6% [13] - 进口物流需求回升,机床与集成电路等机电产品进口物流量增速分别为13%和8.9% [12] 高端制造与新能源物流 - 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3D打印设备、工业机器人等产品物流量增长超过30% [10] - 新能源汽车、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能源产品生产物流量分别增长29.7%、46.9%、14.0% [14] 交通运输与投资 - 前三季度我国完成跨区域人员流动量506亿人次,同比增长3.1% [11][15] - 铁路和民航客运量分别完成35.4亿人次和5.8亿人次,同比分别增长6%和5.2% [15] - 前三季度完成营业性货运量432.5亿吨,同比增长3.89% [16] - 前三季度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2.6万亿元 [18]
今年前三季度全国社会物流总额为263.2万亿元,同比增长5.4%
央视新闻· 2025-10-29 09:21
物流总额整体表现 - 前三季度全国社会物流总额263.2万亿元,同比增长5.4% [1] - 物流运行呈现稳中加快、质效双升的发展态势 [1] 工业品物流需求 - 工业品物流总额同比增长5.6%,对社会物流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81% [1] - 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3D打印设备、工业机器人等产品物流量增长超过30% [1] 进口物流需求 - 进口物流运行呈现回升势头,高端制造元器件进口物流需求旺盛 [2] - 机床与集成电路等机电产品进口物流量增速维持13%和8.9%的较高水平 [2] 消费相关物流需求 - 前三季度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同比增长6.6% [2] - 三季度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同比增长8.0%,较二季度加快1.8个百分点 [2] - 线上新型消费物流需求加快增长,对单位与居民物流的拉动作用持续增强 [2] 新能源产业链物流需求 - 新能源汽车、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能源产品生产物流量分别增长29.7%、46.9%、14.0% [2] - 在大规模设备更新等政策推动下,相关物流需求增长迅猛 [2]
四中全会公报,十大信号
华西证券· 2025-10-24 09:40
宏观政策基调 - 政策基调从“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转变为“积极识变应变求变”,从“应对挑战”提升为“战风险、迎挑战”,体现出更积极的态度和主动出击的信心[1] - 十五五规划重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经济建设在未来五年的重要地位[2] - 十五五发展目标要求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至少2万美元),隐含未来十年平均经济增速需保持在4.4%左右[3] 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 - 坚持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特别强调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3][4] - 产业强国目标新增航天强国和交通强国,数字中国调整到科技部分,并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产业转型升级方向[3] 科技创新 - 科技创新的要求从“科技自立自强”提升至“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和“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预示着在前沿领域将加大投入[4] 内需与市场 -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未来着力点首推消费,其次是有效投资,并提及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6] - 隐含反内卷导向,通过坚决破除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卡点堵点,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6] 金融、地产与收入分配 - 会议未提金融,但提及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十五五规划建议全文将有专门段落[7] - 收入分配制度从“提高人民收入水平”转向“完善分配制度”,更侧重于调节收入[7] 工作重点排序 - 产业体系从第二位调整至第一位,科技创新调至第二位,对外开放从第九位调至第五位,绿色转型从第八位调至第十位,反映工作重点变化[7] 当前经济目标 - 全会强调坚决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即要保5%的增长目标[7]
沈建光:从国庆长假看消费前景
搜狐财经· 2025-10-22 20:30
国庆中秋假期消费表现 - 国庆中秋假期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累计24.33亿人次,日均3.04亿人次,日均同比增长6.3% [3] - 假期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仅增长2.7%,低于五一假期的6.3%和春节假期的4.1% [3] - 全国消费相关行业日均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5%,显著弱于五一假期的15.2%和春节假期的10.8% [3] - 国内出游8.88亿人次,国内出游总花费8090.06亿元,但人均消费仅为911元,低于2024年同期的916元,仅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97.4% [4] 三季度消费增速放缓 - 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为3.4%,较7月回落0.3个百分点,是2024年12月以来最低增速 [6] - 8月商品零售同比增速降至3.6%,餐饮收入同比增速仅为2.1% [6] - 家电、家具、通讯器材等以旧换新相关品类增速明显放缓 [6] - 9月狭义乘用车零售同比增速为6.3%,低于7月的7.3%及上半年的10.8% [6] - 9月前3周4类大家电零售额同比下降32%,大幅低于8月前4周的5.5%增速 [6] - 预计三季度社零同比增速约为3.4%,明显低于二季度的5.4%和一季度的4.6% [7] 四季度消费下行压力因素 - 四季度面临去年同期社零同比均值3.8%的较高基数 [8] - 以旧换新政策效果减弱,多地优化调整政策,部分品类暂停或限额限量 [8] -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当季同比为5.1%,低于一季度的5.5%,较疫情前8-9%的增速有较大差距 [8] - 70大中城市新建、二手住宅价格环比已连续27、28个月负增长,居民财产净收入累计同比仅2.5% [9] - 8月消费者信心指数为89.2,连续29个月低于90,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比降至23.3% [9] 政策促消费建议 - 短期建议继续扩大以旧换新支持品类,如将母婴用品等新品类纳入补贴范围 [10] - 加大对服务消费的财政支持力度,通过消费券等形式对旅游、健康、文体等服务进行补贴 [10] - 鼓励新型消费,例如游艇消费,2024年中国游艇保有量约4.5万艘,泊位近1.5万个,远低于发达国家 [11][12] - 中长期建议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将国有资金划拨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12]
中国经济再现回暖信号,宏观政策发力持续转向扩内需促消费
第一财经· 2025-10-15 21:14
宏观经济政策效果显现 - 宏观政策效果持续显现,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稳固,企业生产经营活跃度提升,行业价格呈现积极变化,个人消费和投资需求出现回暖信号 [1] -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深入推进,对企业低价无序竞争的治理力度加大,社会需求持续回暖 [1]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分析 - 9月CPI环比由上月持平转为上涨0.1%,同比下降0.3%,降幅比上月收窄0.1个百分点 [2] - 核心CPI同比上涨1.0%,涨幅连续第5个月扩大,为近19个月以来涨幅首次回到1% [1][2] - 核心CPI上涨主要由工业消费品价格和服务价格回升带动,扣除能源的工业消费品价格上涨1.8%,服务价格上涨0.6% [2][3] - 医疗服务和家庭服务价格分别上涨1.9%和1.6% [2]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分析 - 9月PPI环比连续两个月持平,同比下降2.3%,降幅比上月收窄0.6个百分点 [2][4] - 部分行业价格同比降幅显著收窄,煤炭加工、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降幅分别收窄8.3、3.4和3.0个百分点 [4] - 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带动飞机制造价格同比上涨1.4%,电子专用材料制造价格上涨1.2% [5] - 提振消费政策效应显现,工艺美术及礼仪用品制造价格上涨14.7%,运动用球类制造价格上涨4.0% [5] - 四季度PPI同比降幅有望收窄至-2.0%以内 [5] 金融数据与货币环境 - 9月末M2余额为335.38万亿元,同比增长8.4% [6] - 9月末M1余额为113.15万亿元,同比增长7.2%,增速比今年2月末的年内低点提升7.1个百分点 [6] - M1-M2剪刀差继续收窄至-1.2%,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跃度提升、个人投资消费需求回暖 [6] - 社会融资规模存量超过430万亿元,M2余额超过330万亿元,人民币存款余额超过320万亿元,贷款余额超过270万亿元 [6] - 四季度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保持对实体经济的较强支持力度 [7] 政策导向与需求结构 - 政策思路已明显转向惠民生、促消费,强调持续用力扩大内需、做强国内大循环,统筹促消费举措,扩大有效投资 [3][7] - 未来财政支出将继续侧重补短板,重点放在民生消费问题,包括居民的养老、医疗、教育和住房保障等 [7]
1-8月,济南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319.2亿元
齐鲁晚报网· 2025-09-24 17:58
整体市场表现 - 1-8月份济南市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达1319.2亿元,同比增长2.1% [1] - 消费市场保持平稳运行,扩内需促消费政策效果显现 [1] 线上消费 - 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1.2% [1] - 线上零售额拉动全市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增长4.8个百分点 [1] - 线上零售额占限额以上零售额比重由去年全年的23.2%提升至26.7% [1] 基本生活类商品 - 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5.8% [3] - 饮料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8.9%,日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8.4% [3] - 以上三类商品零售额合计占限额以上零售额比重为13.3%,拉动增长0.9个百分点 [3] 新能源汽车 - 限额以上单位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同比增长12.8% [3] - 新能源汽车零售额拉动全市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4个百分点 [3] - 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占汽车类商品零售额比重达41.1%,较去年全年提高3.6个百分点 [3] 以旧换新相关商品 - 限额以上单位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4.7%,拉动增长1.8个百分点 [3] - 文化办公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2.5%,拉动增长0.5个百分点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