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自主可控
搜索文档
 特讯!中国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打破美日垄断,日本厂商闻讯赶紧降价37%
 搜狐财经· 2025-11-03 03:33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成功实现超纯铁技术突破,制备出杂质含量仅0.00008%的产品,改写了长期由美日企业垄断的全球市场格局 [1][3] - 技术突破引发国际市场强烈反响,日本企业宣布相关产品创纪录地降价37%,国内制造业供应链安全与成本竞争力显著提升 [5] - 该突破不仅是一个产品的成功,更标志着中国在基础材料领域具备世界顶尖竞争力,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宝贵范本和信心 [7][10]   超纯铁市场格局 - 过去数十年全球超纯铁市场被美国和日本企业牢牢掌控,建立了严密的技术壁垒和供应链体系 [1] - 2022年日本政府以保障供应链安全为由收紧对华超纯铁出口限制,直接影响国内芯片制造企业生产,凸显关键技术自主可控的重要性 [1] - 中国技术突破后,日本企业率先作出反应,宣布相关产品降价37%,创下行业纪录 [5]   技术突破细节 - 研发团队采取两步走策略:先解决有无问题,继而追求卓越,初期采用火法冶金技术,后期转向真空区熔技术以突破更高纯度瓶颈 [3] - 团队经历上千次失败,最终于2024年6月成功制备出杂质含量仅0.00008%的超纯铁,相当于十万吨原料中仅含八公斤杂质 [1][3] - 使用国产超纯铁制造的光刻机零部件,其振动幅度显著降低,直接带来了芯片良品率的大幅提升 [5]   产业链影响 - 国内相关企业不再需要为进口材料支付高昂溢价,也不再担心供应链突然中断的风险,为企业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7] - 技术突破打破了国外企业的技术神秘主义光环,建立了国内研发人员攻克高难度技术难题的信心 [7] - 超纯铁的国产化为其他关键材料的自主研发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将加速整个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升级进程 [8]   未来战略意义 - 研发团队已将目标瞄准纯度99.9999%的更高标准 [10] - 该突破有力支撑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在《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新材料的成功实践为其他关键材料突破提供范本 [10] - 技术突破的价值体现在整个产业生态的重构上,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过程中的宝贵经验 [10]
 国产GPU上市潮,沐曦接棒
 搜狐财经· 2025-10-30 15:52
 公司上市与财务表现 - 沐曦股份科创板上市申请在提交116天后通过审议,预计将募集近40亿元人民币资金 [2] - 公司当前估值高达210亿元人民币,但过去三年多累计归母净利润亏损超32亿元人民币 [2][9] - 公司营收呈现爆炸式增长,从2022年不足50万元人民币飙升至2024年的7.43亿元人民币,并在2025年第一季度延续强劲势头 [9]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持续为负且流出规模扩大,2024年净流出高达21.48亿元人民币 [9]   公司发展战略与资源投入 - 公司制定了“1+6+X”发展战略,聚焦算力基础设施市场、六大重点行业及未来潜在机会 [6] - 战略优先瞄准受政策影响较大的信创领域,如政府、金融、电信等行业,以建立“根据地”市场 [7] - 研发是公司最主要支出,2024年研发投入达9.01亿元人民币,占营业收入比例为121.24% [9] - 为保障稀缺上游资源供应,公司进行大规模战略备货,截至2025年3月末预付款项达11.07亿元人民币,存货达8.02亿元人民币 [9]   行业背景与竞争格局 - 公司发展受益于全球AI算力需求、美国对华高端GPU出口管制以及中国推动技术自主的坚定决心 [4] - 全球市场面临英伟达凭借CUDA生态构建的软件护城河,这是所有挑战者需翻越的关卡 [11] - 在国内市场,华为昇腾系列芯片是主要竞争对手,其具备从芯片到应用的软硬件垂直整合生态 [11] - 本土市场竞争激烈,存在包括壁仞科技、摩尔线程、天数智芯在内的多家资金雄厚、技术背景强大的初创公司 [11]   技术优势与未来展望 - 公司创始人陈维良在AMD拥有近二十年GPU设计经验,团队技术背景资深 [5] - 公司凭借高兼容的MXMACA软件栈搭建桥梁,以降低用户从英伟达CUDA生态迁移的门槛 [13] - 上市所获充裕资本将用于下一代芯片研发、市场扩张和吸引全球顶尖人才,以加速技术优势向市场优势转化 [13] - 公司已规划清晰盈利路线图,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实现盈亏平衡,后续产品将采用国产供应链以融入国内产业链 [14]
 中海达:目前公司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无美国引进技术
 证券日报网· 2025-10-14 18:41
 核心技术自主性 - 公司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无美国引进技术 [1] - 从美国进口原材料占比极少,国内有同类替代产品 [1]   国际业务与市场分布 - 公司国际业务主要市场为亚洲、南美、欧洲等地区 [1] - 在美国地区无销售,暂不受美国加征关税政策的影响 [1]
 富奥股份:拟1元收购一汽-法雷奥公司36.5%股权和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持有的一汽-法雷奥公司12.5%股权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9 20:30
 公司技术突破 - 公司自主研发能力持续提升,旗下热系统事业部凭借自主研发的技术方案成功获得客户德国大众认可 [2] - 该成果实现了乘用车热系统领域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打破了外方在该领域的长期技术垄断 [2] - 技术突破为一汽-法雷奥汽车空调有限公司的独立发展与战略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2]   公司战略与交易 - 为提升热系统业务资源整合能力与管理决策效率,公司拟进行股权收购 [2] - 公司拟以人民币1元的交易价格收购法雷奥冷却系统公司持有的一汽-法雷奥公司36.5%股权 [2] - 公司拟以人民币1元的交易价格收购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持有的一汽-法雷奥公司12.5%股权 [2]
 富奥股份:拟1元收购法雷奥公司36.5%股权和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持有的一汽-法雷奥公司12.5%股权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9 20:13
 公司技术突破 - 公司自主研发能力持续提升,旗下热系统事业部凭借自主研发的技术方案成功获得客户德国大众认可 [1] - 该突破实现了乘用车热系统领域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打破了外方在该领域的长期技术垄断 [1] - 技术突破为一汽-法雷奥汽车空调有限公司的独立发展与战略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1]   公司股权收购 - 公司拟以人民币1元的交易价格收购法雷奥冷却系统公司持有的一汽-法雷奥公司36.5%股权 [1] - 公司拟以人民币1元的交易价格收购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持有的一汽-法雷奥公司12.5%股权 [1] - 收购旨在进一步提升热系统业务资源整合能力与管理决策效率 [1]
 广哈通信(300711) - 2025年9月19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9-19 17:52
 业务与市场表现 - 子公司易用视点在抽水蓄能数字化市场占比超过65%,服务超60家抽蓄电站 [2]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94亿元,同比增长28% [4] - 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2444万元,同比增长70% [4] - 连续多年实现经营业绩双位数增长 [4]   技术研发与创新 - 自主研发基于大模型的调度语音智能应用方案,已落地国家电网分部级电力调度中心 [2][3] - 5G核心网实现软硬件100%国产化适配,打造国产化5G网络加密体系 [5] - 完成冷阴极射线机自主开发,打破国外厂商在耐张线夹射线检测设备的垄断 [5] - 启动电力设备状态大数据图谱库平台技术研究 [5] - 数字基建系统国产化项目落地 [5]   资本运作与战略发展 - 市值管理已纳入公司管理层考核指标 [4] - 2025年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事项已于9月15日获股东大会通过 [5] - 再融资将用于补充业务发展资金、加快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5] - 聚焦电力、国防、铁路、政府应急、石油石化等行业市场拓展 [4]
 创新体系深化 一组数据看中国清洁能源装备如何“装备世界”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9-18 09:28
 清洁能源装备生产与市场表现 - 前7个月太阳能电池产量达4.7亿千瓦,同比增长19.6% [2] - 上半年新增发电装机中,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占比高达89.9% [2] - 前7个月风电机组出口至108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金额稳步提升 [2]   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进展 - 全国70%的气电机组、60%的核电机组、40%的水电机组的关键核心技术在德阳研发制造 [3] - 自主G50重型燃气轮机实现从0到1的突破,为商业化及国际竞争力奠定基础 [4] - 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设备国产化率达93.4%,机组可利用率达75%,目标提升至90%以上 [4] - 500兆瓦冲击式水电机组转轮采用机器人焊接,一次合格率超99% [4]   重点项目效率与产出 - 浙江安吉843兆瓦燃气机组发电效率达64.15%,预计全年发电量约70亿度,可满足600万居民用电 [5] - 安吉电厂项目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86万吨,节约标煤约67万吨 [5]   国际业务与产业生态输出 - 参建柬埔寨上达岱1000兆瓦抽水蓄能电站,支持该国清洁能源梯级开发并上网 [6] - 高端屏蔽泵成功完成欧洲用户制造验收,标志技术及标准体系逐步建立 [6] - 推动从产品出口向技术、标准、服务综合输出转型,筹建全球清洁能源装备产业联盟 [6]   标准体系建设与引领 - “十四五”期间制定和修订64项风电全产业链标准,有效规范行业发展 [7] - 主导或参与制定多项清洁能源装备国际标准,国际话语权显著提升 [8] - 清洁能源装备领域实现从“市场换技术”向“技术输出标准”的转型 [8]
 高盛上调中芯国际H股目标价15%,预计国内需求将支撑产量和平均售价
 华尔街见闻· 2025-09-16 14:50
 目标价与评级调整 - 高盛将中芯国际H股12个月目标价上调15%至73.1港元 维持买入评级 A股目标价维持160.1元人民币[1] - 目标价调整基于A股和H股的估值溢价差异[1]   盈利预测变化 - 维持2025-2027年盈利预测基本不变 上调2028与2029年营收和每股收益预测[1] - 2028年每股收益预测上调3% 营收预测上调0.4% 2029年每股收益预测上调7% 营收预测上调2%[1]   增长驱动因素 - 中国IC设计公司需求增长和人工智能趋势推动长期增长 支撑产量和平均售价[1] - 人工智能应用需求快速增长和中国本土芯片设计公司对先进制程工艺需求提升[2] - 高性能芯片需求推动代工厂商产能利用率和定价能力[2]   短期业绩展望 - 2025年第三季度营收指引环比增长5%-7% 可能成为短期股价催化剂[1][2] - 渠道加紧备货和补库存情况预计持续到三季度[3]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22.0%至44.56亿美元[2] - 毛利率提升至21.4% 净利率达10.5%[2] - 晶圆代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4.6%至42.29亿美元[2]   产能与技术发展 - 上半年新增近2万片12英寸标准逻辑月产能[3] - 专注于差异化平台建设 包括28纳米超低漏电平台、40纳米嵌入式闪存、65纳米射频绝缘体上硅等技术平台[3]   收入结构优化 - 工业与汽车应用占比从去年同期7.7%提升至10.1%[3] - 12英寸晶圆收入占比从去年同期74.5%提升至77.1%[3] - 消费电子和智能手机仍是重要贡献领域[3]   行业前景 - 全球供应链重构和技术自主可控趋势下 本土芯片代工企业战略价值凸显[2] - 公司全年目标超过可比同业平均水平[3]
 高盛上调中芯国际H股目标价15% 预计国内需求将支撑产量和平均售价
 华尔街见闻· 2025-09-16 12:13
 目标价与评级调整 - 高盛将中芯国际港股H股12个月目标价上调15%至73.1港元 维持买入评级 [1] - A股目标价维持160.1元人民币 基于A股和H股的估值溢价考虑 [1] - 2028与2029年每股收益预测分别上调3%与7% 营收预测分别上调0.4%和2% [1]   财务表现与业务数据 - 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22.0%至44.56亿美元 毛利率提升至21.4% 净利率达10.5% [2] - 晶圆代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4.6%至42.29亿美元 [2] - 工业与汽车应用收入占比从去年同期7.7%提升至10.1% [3] - 12英寸晶圆收入占比从去年同期74.5%提升至77.1% [3]   增长驱动因素 - 中国IC设计公司需求和人工智能趋势推动长期增长 支撑产量和平均售价 [1] - 人工智能应用需求快速增长和中国本土芯片设计公司对先进制程工艺需求提升 [2] - 国内集成电路设计需求持续增长带来更多订单机会 [1]   产能与技术进步 - 上半年新增近2万片12英寸标准逻辑月产能 [3] - 专注于差异化平台建设 包括28纳米超低漏电平台、40纳米嵌入式闪存、65纳米射频绝缘体上硅等技术平台 [3]   短期前景与行业趋势 - 预计2025年第三季度营收指引环比增长5%-7% 成为短期股价催化剂 [2] - 渠道加紧备货、补库存情况预计持续到三季度 四季度为行业传统淡季但产能供不应求 [3] - 全球供应链重构和技术自主可控趋势下 本土芯片代工企业战略价值日益凸显 [2]
 华人学者:中国造船、无人机,美国再不改,公厕都建不成
 观察者网· 2025-09-16 12:11
 中美治理模式差异 - 中国以工程思维主导治理 领导层多拥有工程学背景 擅长统筹建设和务实高效解决问题 [3][5][6] - 美国演变为律师主导型社会 程序优先于结果 制度设计系统偏向富裕群体 联邦政府由律师掌控 [3][5] - 治理差异导致美国基建成效低下 如高铁建设进度远落后于中国 [7][10]   中国工业与技术成就 - 到2030年中国将占全球工业产能45% 高收入经济体总和仅38% [11] - 京沪高铁3年建成通车 加州高铁延迟至2030年且造价飙升至1280亿美元 [10] - 在电动汽车 半导体制造 新型服务业等高科技制造业领域表现突出 占经济总量5% [15]   产业政策对比 - 中国长期为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提供资金支持 坚持至目标达成 如"中国制造2025"计划 [18] - 美国曾因Solyndra破产事件保守15年 近期才推出半导体行业扶持政策 [17] - 中国明确技术自主可控目标 在汽车 航空 半导体等高端产业追求技术主导地位 [19]   技术竞争与制裁影响 - 美国制裁倒逼中国自主创新 企业加速替换美国设备 如半导体领域 [19][20] - 中国通过工程创造应对法律手段 聚焦建造更好汽车 城市和发电厂 [19] - 贸易战促使中国企业支持技术自主 此前因商业利益依赖美国技术 [20]   全球格局展望 - 中美民众在追求目标和欣赏技术成就方面高度相似 均具快速行动特质 [21] - 欧洲和日本节奏缓慢追求完美 未来全球格局将由中美主导 [22][23] - 英国 加拿大 日本和欧盟等经济体可能被中美超级大国甩在身后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