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12英寸晶圆
icon
搜索文档
高盛上调中芯国际H股目标价15%,预计国内需求将支撑产量和平均售价
华尔街见闻· 2025-09-16 14:50
目标价与评级调整 - 高盛将中芯国际H股12个月目标价上调15%至73.1港元 维持买入评级 A股目标价维持160.1元人民币[1] - 目标价调整基于A股和H股的估值溢价差异[1] 盈利预测变化 - 维持2025-2027年盈利预测基本不变 上调2028与2029年营收和每股收益预测[1] - 2028年每股收益预测上调3% 营收预测上调0.4% 2029年每股收益预测上调7% 营收预测上调2%[1] 增长驱动因素 - 中国IC设计公司需求增长和人工智能趋势推动长期增长 支撑产量和平均售价[1] - 人工智能应用需求快速增长和中国本土芯片设计公司对先进制程工艺需求提升[2] - 高性能芯片需求推动代工厂商产能利用率和定价能力[2] 短期业绩展望 - 2025年第三季度营收指引环比增长5%-7% 可能成为短期股价催化剂[1][2] - 渠道加紧备货和补库存情况预计持续到三季度[3]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22.0%至44.56亿美元[2] - 毛利率提升至21.4% 净利率达10.5%[2] - 晶圆代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4.6%至42.29亿美元[2] 产能与技术发展 - 上半年新增近2万片12英寸标准逻辑月产能[3] - 专注于差异化平台建设 包括28纳米超低漏电平台、40纳米嵌入式闪存、65纳米射频绝缘体上硅等技术平台[3] 收入结构优化 - 工业与汽车应用占比从去年同期7.7%提升至10.1%[3] - 12英寸晶圆收入占比从去年同期74.5%提升至77.1%[3] - 消费电子和智能手机仍是重要贡献领域[3] 行业前景 - 全球供应链重构和技术自主可控趋势下 本土芯片代工企业战略价值凸显[2] - 公司全年目标超过可比同业平均水平[3]
晶合集成:8月29日接受机构调研,嘉实基金、深圳市尚诚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机构参与
证券之星· 2025-09-01 23:45
核心观点 - 公司下半年计划扩产2万片/月产能[2] - 55nm CIS已量产 40nm OLED驱动芯片开始贡献营收 28nm OLED驱动芯片预计2025年底风险量产[3] - 2025年上半年营收51.98亿元同比增长18.21% 归母净利润3.32亿元同比增长77.61%[9] 产能扩张 - 下半年计划扩产约2万片/月[2] - 扩产设备均已下单 将根据计划陆续进厂[9] 技术研发进展 - 55nm堆栈式CIS已量产且预期产量持续扩大[3] - 40nm OLED显示驱动芯片已量产 2025年上半年开始贡献营收 下半年逐步放量[3] - 28nm OLED显示驱动芯片预计2025年底进入风险量产阶段[3] - 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同比增长13.13% 未来几年增幅基本稳定[8] 产品应用领域 - 部分DDIC、CIS、PMIC及MCU产品已成功应用于汽车领域并实现量产[6] - OLED显示驱动芯片需与面板厂配套 验证周期较LCD更长[5] 战略合作 - 华勤入股有助于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整合与产业协同[4] - 部分客户产品可应用到华勤终端产品 助力产品验证和快速上量[4]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主营收入51.98亿元同比上升18.21%[9] - 归母净利润3.32亿元同比上升77.61%[9] - 扣非净利润2.04亿元同比上升115.3%[9] - 第二季度单季主营收入26.31亿元同比上升21.24%[9] - 单季归母净利润1.97亿元同比上升82.52%[9] - 单季扣非净利润8123.28万元同比上升117.4%[9] - 毛利率25.96% 负债率48.95%[9] - 财务费用1.87亿元 投资收益1357.56万元[9] 机构预测 - 2025年净利润预测区间6.97-13.21亿元[12] - 2026年净利润预测区间10.00-17.19亿元[12] - 90天内2家机构给出评级 1家买入1家增持 目标均价32.22元[10] - 近3个月融资净流入3.41亿元 融券净流出87.13万元[12] 产能利用率 - 近期各项业务经营正常 产能利用率处于高位水平[7]
国产晶圆代工双雄现并购分野:中芯国际停牌收购子公司,华虹半导体复牌吸并“兄弟”资产
国际金融报· 2025-09-01 18:32
收购交易核心信息 - 华虹半导体计划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华力微97.5%股权 发行股票价格为43.34元/股 较停牌前收盘价78.50元/股折让44.8% [1] - 交易对方包括华虹集团、上海集成电路基金、大基金二期及国控先导基金 并拟向不超过35名特定对象募集配套资金 [1] - 华力微聚焦先进逻辑工艺晶圆代工 核心资产为华虹五厂(65nm/55nm/40nm)和华虹六厂(28nm-14nm) [4] - 华虹半导体专注特色工艺平台(嵌入式存储、功率器件、模拟电源) 工艺覆盖0.35μm至65nm 拥有三座8英寸厂和两座12英寸厂 [4] 同业竞争与整合背景 - 华虹半导体与华力微为兄弟公司 均属华虹集团体系 此次收购为解决65nm/55nm/40nm制程业务同业竞争问题 [4] - 华虹半导体2023年科创板上市时承诺3年内将华力微注入上市公司体系 [5] 中芯国际相关交易 - 中芯国际9月1日停牌 计划发行A股收购中芯北方49%少数股权 交易对象包括大基金一期等机构 [5] - 中芯北方专注12英寸晶圆制造 工艺覆盖65nm至28nm 拥有两条月产能各3.5万片生产线 总月产能7万片 [7] - 收购完成后中芯国际持股比例将从51%升至100% 实现对中芯北方全资控股 [8] - 中芯北方及中芯京城项目上半年营收88.67亿元 净利润1.26亿元 上年同期营收72.8亿元 净利润6.06亿元 [8][9] 交易动机分析 - 中芯国际收购旨在将盈利资产收回上市公司增厚利润 中芯北方产线折旧基本完成 盈利能力较强 [8] - 满足大基金一期等股东退出需求 大基金一期成立于2014年9月 已进入回收延展期 [8] 市场动态 - 9月1日晶圆代工龙头企业出现不同动向 中芯国际停牌 华虹半导体复牌 [3]
港股异动丨官宣重磅收购,中芯国际高开超6%再创历史新高
格隆汇· 2025-09-01 09:37
公司行动 - 中芯国际A股停牌 港股高开6.67%报64.75港元再创历史新高 [1] - 公司拟发行股票收购控股子公司中芯北方49%股权 [1] 收购标的分析 - 中芯北方为公司重要12英寸晶圆厂 [1] - 该子公司是公司当下重要利润贡献方 [1] 行业背景 - 公司新建四座12英寸晶圆厂尚处产能爬坡和折旧高峰期 [1]
官宣重磅收购,中芯国际高开超6%再创历史新高
新浪财经· 2025-09-01 09:37
公司行动 - 中芯国际A股停牌 港股高开6.67%报64.75港元再创历史新高 [1] - 公司拟发行股票收购控股子公司中芯北方集成电路制造(北京)有限公司49%少数股权 [1] - 中芯北方是公司重要的12英寸晶圆厂 为当下重要利润贡献方 [1] 业务影响 - 收购标的为中芯国际重要的12英寸晶圆厂 [1] - 近年来新建四座12英寸晶圆厂尚处产能爬坡和折旧高峰期 [1] - 中芯北方在当前阶段承担重要盈利贡献角色 [1]
芯片巨头宣布:停牌!
中国经济网· 2025-08-30 15:30
公司重大交易 - 公司拟通过发行A股方式收购控股子公司中芯北方49%的少数股权 [1][3] - 交易对方初步确定为包括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在内的5家机构 [3] - 公司A股股票自2025年9月1日起停牌 预计停牌时间不超过10个交易日 [1][3] 子公司信息 - 中芯北方成立于2013年7月12日 注册资本48亿美元 [3] - 中芯北方为公司重要的12英寸晶圆厂 经营范围涵盖28纳米及以下大规模数字集成电路制造 [3][4]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323.48亿元 同比增长23.14% [6] - 归母净利润23.01亿元 同比增长39.76% [6] - 经营现金流净额58.98亿元 同比增长81.7% [6] 行业与经营状况 - 智能手机市场稳中有增 个人电脑市场换机周期开启 [6] - 消费电子和智能穿戴设备受端侧AI驱动持续扩张 [6] - 晶圆代工需求回流本土 产业链渠道加紧备货补库存 [6] - 公司新增近2万片12英寸标准逻辑月产能 产能利用率业界领先 [6] - 公司继续位居全球晶圆纯代工第二位置 [6]
9000亿元市值巨头中芯国际,官宣重磅收购!业内:主要是想增加利润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30 00:56
收购交易核心信息 - 中芯国际拟发行股票收购控股子公司中芯北方49%少数股权 [1] - 中芯北方为中芯国际重要12英寸晶圆厂 专注于成熟工艺平台(28纳米及45纳米制程)[2][3] - 交易对方包括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等5家机构 目前处于筹划接洽阶段 [5] 标的资产财务表现 - 中芯北方2021年净利润达20.20亿元 是中芯国际重要利润贡献方 [3] - 中芯北方与中芯京城合并财务数据:2022年净利润23.11亿元 2023年4.60亿元 2024年5.26亿元 [3] - 产线折旧接近尾声(投产超9年 按10年折旧处尾部阶段) 有望提升盈利能力 [4] 产能布局与战略意义 - 中芯国际在北京拥有三座12英寸晶圆厂(中芯北京、中芯北方、中芯京城)[2] - 新建四座12英寸晶圆厂(中芯深圳4万片/月 中芯临港/中芯京城/中芯西青各10万片/月)均处于产能爬坡与折旧高峰期 [2] - 收购将提升归母净利润 因中芯京城爬坡期财务拖累效应被规避 [3][5]
半导体龙头再现巨额并购 中芯国际拟收购中芯北方49%股权,或显著增加归母净利润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9 22:49
收购交易概述 - 中芯国际拟发行股票收购控股子公司中芯北方49%的少数股权 [1] - 中芯北方为中芯国际重要的12英寸晶圆厂 是公司当前重要利润贡献方 [1] - 交易尚处于筹划阶段 初步交易对方包括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等机构 [5] 标的资产概况 - 中芯北方成立于2013年7月 运营12英寸成熟制程产线于2016年年中投产 [2] - 该产线为28纳米和45纳米工艺平台 是中芯国际28纳米制程的主力生产线 [3] - 中芯北方及中芯京城合并财务数据显示:2022年净利润23.11亿元 2023年4.60亿元 2024年5.26亿元 [3] - 产线折旧期接近尾声 若按5年折旧已完毕 按10年折旧也处于尾部阶段 [3] 产能布局背景 - 中芯国际在北京拥有三座12英寸晶圆厂:中芯北京、中芯北方和中芯京城 [2] - 2021年以来新建四大12英寸晶圆厂:中芯深圳(4万片月产能)、中芯临港/中芯京城/中芯西青(各10万片月产能) [3] - 新建晶圆厂尚处于产能爬坡和折旧高峰期 而中芯北方已进入稳定运营阶段 [1][3] 财务影响分析 - 2021年中芯北方单独净利润达20.20亿元 [3] - 收购完成后将显著增厚上市公司归母净利润 [4] - 中芯京城正处于产能爬坡及折旧高峰期 对合并财务表现产生拖累 [4]
中国经营报数字报刊平台
中国经营报· 2025-08-25 20:24
公司产能布局 - 华虹半导体在无锡拥有两座12英寸晶圆厂(华虹七厂和九厂) 华虹七厂工艺节点覆盖90纳米至65/55纳米 华虹九厂聚焦车规级芯片制造 规划月产能8.3万片[1] - 华虹五厂产能规模与七厂接近 收购后整体12英寸产能有望大幅增加 预计满产后年新增营收超5亿美元[2] 技术发展与战略 - 公司从8英寸扩展至12英寸 坚持以特色工艺技术比例为锚 力争关键技术平台突破并丰富产品组合[1] - 收购华虹五厂有助于统一成熟制程节点产线布局 为与六厂、七厂协同创造更完整的12英寸平台基础[2] - 华虹五厂具备成熟客户基础和运营能力 将加快12英寸代工市场产能兑现与客户转化速度 强化国内成熟工艺市场主导地位[2] 财务表现 - 2025年第二季度12英寸晶圆营收占比59.0% 较2024年同期的48.7%提升10.3个百分点[1] - 2025年第二季度12英寸晶圆营收达3.34亿美元 较2023年同期的2.33亿美元增长43.3%[1] - 2025年第二季度8英寸晶圆营收占比41.0% 较2024年同期的51.3%下降10.3个百分点[1] 产能建设进展 - 华虹无锡二期项目(九厂)于2023年6月开工 目前处于产能爬坡阶段[1][2] - 随着无锡新12英寸产线产能稳步爬坡 公司将实现从产能规模到技术生态的全面升级[1]
华虹半导体拟收购成熟制程资产 整合进度低于市场预期
中国经营报· 2025-08-23 04:34
收购背景与动因 - 华虹半导体筹划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华力微控股权 旨在解决IPO承诺的同业竞争问题[2] - 收购标的为华力微旗下华虹五厂股权 不含先进制程的华虹六厂[4][7] - 华虹集团曾承诺自2023年8月7日科创板上市起三年内将华力微注入发行人[3] 市场反应与担忧 - 公告后H股四日累计下跌7.37% 市场担忧股权稀释和收购不确定性[2] - 投资者质疑交易低于预期 因未包含28/22纳米先进制程的华虹六厂[7][9] - 发行股份收购可能导致每股收益短期承压 且需经监管审批存在不确定性[3] 同业竞争解决效果 - 标的资产华虹五厂与华虹半导体在65/55纳米和40纳米制程存在同业竞争[4] - 交易后65/55纳米独立式/嵌入式非易失性存储器工艺由华虹半导体承接 逻辑与射频工艺由华力微承接[4] - 通过成熟制程优先整合实质性消除关键节点同业竞争 符合监管要求[5][7] 战略与产能影响 - 收购将优化公司12英寸成熟制程产能结构 增强中端制程生产保障与议价能力[6][11] - 华虹半导体12英寸晶圆营收占比从2024年第二季度48.7%升至2025年第二季度59.0% 营收从2.33亿美元增至3.34亿美元[10] - 华虹五厂满产后预计年新增营收超5亿美元 强化公司在成熟工艺市场主导地位[11][12] 集团资产整合路径 - 华虹半导体将专注特色工艺与成熟制程 华力微聚焦先进逻辑工艺 形成互补产业布局[6] - 成熟制程产线整合在产业协同性、审批可控性方面更具可行性[7] - 先进制程产线可能在后续条件成熟时以结构化方式推进整合[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