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英寸晶圆
搜索文档
UMC25Q3跟踪报告:Q3产能利用率环比提升至78%,指引2026年晶圆出货量持续增长
招商证券· 2025-11-05 15:59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给出对行业或公司的具体投资评级 [1][2][3][4][5][6][7][8][9][10][12][14][15][17][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 核心观点 - 联华电子25Q3业绩稳健,产能利用率环比提升至78%,超出指引预期,主要得益于厦门12英寸晶圆厂的贡献 [1] - 公司22nm技术平台持续获得市场认可,营收占比已超过10%,预计2026年22/28nm收入将实现双位数增长 [2][24][26][39] - 管理层指引25Q4产能利用率约为75%,2025年全年晶圆出货量预计实现低十位数百分比增长,并对2026年全年晶圆出货量持续增长抱有信心 [3][25][26][33] - 公司维持2025年资本支出指引为18亿美元,其中90%用于12英寸晶圆厂,12i P3新产能预计于2026年1月开始量产爬坡 [3][22][40] - 在先进封装领域,公司正聚焦DTC和晶圆对晶圆堆叠技术,预计相关需求将在2026年末至2027年开始放量 [35][36][48][57] 财务业绩总结 - **25Q3营收**:591.27亿新台币,同比-2.25%,环比+0.63%,环比增长主要因晶圆出货量增加 [1][20] - **25Q3毛利率**:29.8%,同比-4.0个百分点,环比+1.1个百分点,环比提升系产能利用率改善 [1][20] - **25Q3归母净利润**:149.8亿新台币,同比+3.52%,环比+68.28% [1][21] - **25Q3产能与出货**:晶圆出货量1000千片(折合12英寸),环比+1.16%;产能利用率78%,环比+2个百分点;ASP为862美元(折合8英寸),同比-9.0%,环比-6.7% [1][21] - **25Q4业绩指引**:晶圆出货量环比持平,以美元计价ASP保持稳定,毛利率预计27%-29%,产能利用率预计75% [3][25][28] 业务分项表现 - **分行业收入占比**:25Q3通讯/消费类/电脑/其他占比分别为42%/29%/12%/17%,环比变化为+1个百分点/-4个百分点/+1个百分点/+2个百分点 [2][21] - **分制程收入占比**:25Q3 40nm及以下收入占比52%,环比-3个百分点;其中22/28nm收入占比为35%,环比-5个百分点;22nm收入占比持续提升至超过10% [2][21][24] - **分地区收入占比**:25Q3 亚洲/北美/欧洲/日本收入占比分别为63%/25%/8%/4%,环比变化为-4个百分点/+5个百分点/持平/-1个百分点 [2][21] 技术与产能规划 - **技术进展**:22纳米技术平台在图像信号处理、Wi-Fi、高端智能手机显示驱动IC等领域动能强劲;55纳米BCD平台已具备商用条件,可拓展至汽车和工业领域 [24][26] - **产能扩张**:厦门12英寸晶圆厂月产能已接近3.2万片;新加坡12i P3厂按计划将于2026年1月开启量产爬坡 [3][21][40] - **先进封装**:公司正开发2.5D硅中介层方案及3D封装技术,当前2.5D封装产能维持在6000片/月,未来技术路线将以DTC为核心 [35][46][48] 行业与市场数据 - **电子行业规模**:股票家数512只,占比9.9%;总市值13244.6十亿元,占比12.5%;流通市值11816.7十亿元,占比12.3% [4] - **电子行业指数表现**:近1月绝对表现-4.5%,相对表现-4.0%;近6月绝对表现43.1%,相对表现20.6%;近12月绝对表现51.2%,相对表现34.1% [6]
中美休战,荷兰成了炮灰!
金投网· 2025-11-04 21:25
本文由"金投网"(ID:wxcngold)编辑,欢迎下载"金投网APP",看行情,聊行情,了解金银走势,欢迎留言! 替美国打压中国半导体的荷兰政府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是场上唯一的小丑。 此外,江苏无锡、上海均建设了半导体生产基地,其中无锡主攻功率半导体芯片的研发和制造,引进了全球最先进的12英寸晶圆生产线,上海临 港建设的也是12英寸晶圆厂,一期规划产能为每月3万片12英寸晶圆,目前产能为每月2万片,预计2025年底满产。 也就是说,荷兰第一次挥剑伤敌程度未知,先狠狠的背刺了一把自己人。 所以这次荷兰很可能是恼羞成怒,才直接下了一个断供令。很多人不知道,虽然安世半导体早在7年前就已经被闻泰科技花300多亿收购了,但是 荷兰安世和中国安世在分工上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安世被闻泰收购后,产业布局大致是这样的。在欧洲有两家晶圆厂,分别位于德国和英国,前者用6吋晶圆生产沟槽型晶体管,后者是混线生产 二极管。说实话,都属于落后产能,在国内可能都过不了审批。 而芯片的封测则主要放在广东省东莞市黄江镇的一家工厂,这家工厂现有雇员4000人、占地面积约为100000平米,占了安世60-70%的封测产能, 其余封测产能,一部分放 ...
第三大硅片厂,不卖了?
半导体芯闻· 2025-10-31 18:18
如果您希望可以时常见面,欢迎标星收藏哦~ 来源 :内容来自半导体芯闻综合 。 有迹象表明,SK集团已放缓出售旗下半导体晶圆专家SK Siltron经营权的步伐。该公司已委托一 家咨询公司对SK Siltron的合理企业价值进行全面评估。由于SK集团董事长崔泰源对Siltron有着 深厚的感情,一些分析人士认为,SK集团甚至可能重新考虑是否出售该公司。 据投资银行界消息,SK集团近期委托麦肯锡公司重新评估旗下SK Siltron的企业价值。SK Siltron 是全球12英寸晶圆市场第三大生产商。 此前,SK集团计划出售SK Siltron,作为集团业务组合重组计划的一部分。此次出售的目标是SK 集团持有的SK Siltron 70.6%的管理股份。董事长持有的29.4%股份不在出售范围内。董事长此前 曾表示,如果他与艺术中心Nabi的董事卢素英(Roh Soh-yeong)的离婚诉讼最终败诉,他可能会 出售其持有的股份。但最高法院作出有利于董事长的裁决后,这一选项已不复存在。 据报道,董事长也反对出售SK株式会社持有的SK Siltron股份。他认为与潜在买家讨论的公司估 值低于他的预期。 点这里加关注,锁定 ...
全国60强城市GDP洗牌:成都逼近苏州,南京升至第10,烟台增速7.77%!
搜狐财经· 2025-10-09 03:57
全国经济总体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全国GDP排名前60位的城市经济总量达到48万亿元,同比增速为5.8% [1] - 头部城市格局稳定,上海(26222.15亿元)、北京(25029.2亿元)、深圳(18322.26亿元)稳居前列 [2][9] - 有24座城市的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显示出显著的增长分化现象 [2] 城市竞争格局与趋势 - 第5至第15名城市间的经济总量差距不足千亿元,区域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 [2] - 成都与苏州的经济差距从去年的1200亿元缩小至894亿元,成都经济总量为12108.21亿元,苏州为13002.35亿元 [1][10] - 南京经济总量突破9179.18亿元,跃升至全国第十位 [1][10] 高增长城市案例分析 - 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实现15%的增长,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元,天府新区每秒钟下线3台高性能笔记本电脑 [3] - 南京江北新区台积电晶圆厂每分钟产出500片12英寸晶圆,芯片制程突破7纳米,生物医药谷每小时研发出一款新药 [13] - 烟台以7.77%的增速领跑,万华化学每分钟产出5吨MDI新材料,全球市场占有率达35%,带动当地规上工业利润增长22% [16] 重点产业发展动态 - 成都航空航天产业崛起,成飞集团每月组装2架“翼龙”无人机,产品远销全球20个国家 [3] - 烟台杰瑞股份每30分钟下线一台压裂设备,页岩气开采技术打破国外垄断 [16] - 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公司每季度交付一座深海钻井平台,订单已排至2028年 [16] 基础设施与区域协同效应 - 成渝中线高铁开通使成都与重庆通勤时间压缩至50分钟,双城经济圈日均经济往来金额突破百亿元 [5] - 天府国际机场新增12条国际航线,促进跨境电商交易额飙升40% [5] - 南京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300万标箱,长江-12.5米深水航道贯通使万吨巨轮可直达,宁滁城际开通使南京都市圈1小时通勤人口达千万 [14] 其他亮点城市表现 - 西安凭借“硬科技”积累实现11.21%的高速增长 [2][11] - 温州民营经济活力驱动经济增长达12.42% [2][11] - 沈阳作为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初见成效,增速达到10.76% [2][11]
看好产能释放+技术迁移,高盛半月内三次上调华虹目标价
华尔街见闻· 2025-09-30 15:13
公司股价表现与市场评级 - 30日周二A股半导体产业链持续爆发 华虹公司股价上涨超过17% 市值突破2000亿元人民币再创新高 [1] - 高盛在半个月内三次上调华虹公司目标价 并将其评级调升至“买入” [3] - 截至发稿 华虹半导体股价已涨至80港元/股 [8] 产能扩张战略与规划 - 公司正通过“先投产能 后收效率”的战略进入成长曲线加速阶段 [3] - 新建的12英寸晶圆厂Fab9设计产能为每月83000片 目前产能上线约50% 目标在2026年中期实现满产 [4] - 公司拟收购另一座12英寸厂Fab5 该厂拥有每月38000片产能 计划在2027年切入28纳米技术节点 [3][4] 财务业绩预测 - 高盛预测华虹公司收入在2026年至2028年间有望实现18%至20%的年复合增长 [3] - 预计2026年营收将达32.20亿美元 净利润2.67亿美元 到2028年营收有望增至45.84亿美元 净利润达到4.80亿美元 [8] - 毛利率中枢将向20%靠拢 预计2025年末毛利率由2024年9.2%升至12.0% [3][5] 技术升级与盈利能力 - 随着Fab9爬坡及28nm新节点量产 公司产品结构将由55/65nm为主逐步迁移至40nm和28nm [5] - 2024年Q3至2025年Q2间 公司产能利用率持续100%以上 预计2025年Q3起平均销售价格环比回正 [5] - 结构升级带来的规模效应及本土装备导入率提升 有望进一步摊薄单位成本 释放利润弹性 [5] 行业需求驱动因素 - AI产业链快速扩容为华虹创造持久增量空间 AI服务器GPU热设计功耗从2023年700W提升至2025年1400W 加大了对功率管理IC和功率半导体的需求 [7] - 边缘AI设备应用日益广泛 赋能蓝牙/WiFi 模拟芯片 MCU等领域 主要采用成熟制程 [7] -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三期规模约470亿美元 对本土设备等环节投资持续加码 华虹受益于国产装备成熟度与可获得性提升 [7] 估值展望 - 高盛采用将2028年预期每股收益折现至2026年的模型 基于2028年每股收益0.280美元和47倍市盈率的基准假设 得出华虹合理价值区间为每股78至82港元 [8] - 在更积极的情景下 其估值有望达到每股95港元 [8]
高盛上调中芯国际H股目标价15%,预计国内需求将支撑产量和平均售价
华尔街见闻· 2025-09-16 14:50
目标价与评级调整 - 高盛将中芯国际H股12个月目标价上调15%至73.1港元 维持买入评级 A股目标价维持160.1元人民币[1] - 目标价调整基于A股和H股的估值溢价差异[1] 盈利预测变化 - 维持2025-2027年盈利预测基本不变 上调2028与2029年营收和每股收益预测[1] - 2028年每股收益预测上调3% 营收预测上调0.4% 2029年每股收益预测上调7% 营收预测上调2%[1] 增长驱动因素 - 中国IC设计公司需求增长和人工智能趋势推动长期增长 支撑产量和平均售价[1] - 人工智能应用需求快速增长和中国本土芯片设计公司对先进制程工艺需求提升[2] - 高性能芯片需求推动代工厂商产能利用率和定价能力[2] 短期业绩展望 - 2025年第三季度营收指引环比增长5%-7% 可能成为短期股价催化剂[1][2] - 渠道加紧备货和补库存情况预计持续到三季度[3]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22.0%至44.56亿美元[2] - 毛利率提升至21.4% 净利率达10.5%[2] - 晶圆代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4.6%至42.29亿美元[2] 产能与技术发展 - 上半年新增近2万片12英寸标准逻辑月产能[3] - 专注于差异化平台建设 包括28纳米超低漏电平台、40纳米嵌入式闪存、65纳米射频绝缘体上硅等技术平台[3] 收入结构优化 - 工业与汽车应用占比从去年同期7.7%提升至10.1%[3] - 12英寸晶圆收入占比从去年同期74.5%提升至77.1%[3] - 消费电子和智能手机仍是重要贡献领域[3] 行业前景 - 全球供应链重构和技术自主可控趋势下 本土芯片代工企业战略价值凸显[2] - 公司全年目标超过可比同业平均水平[3]
晶合集成:8月29日接受机构调研,嘉实基金、深圳市尚诚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机构参与
证券之星· 2025-09-01 23:45
核心观点 - 公司下半年计划扩产2万片/月产能[2] - 55nm CIS已量产 40nm OLED驱动芯片开始贡献营收 28nm OLED驱动芯片预计2025年底风险量产[3] - 2025年上半年营收51.98亿元同比增长18.21% 归母净利润3.32亿元同比增长77.61%[9] 产能扩张 - 下半年计划扩产约2万片/月[2] - 扩产设备均已下单 将根据计划陆续进厂[9] 技术研发进展 - 55nm堆栈式CIS已量产且预期产量持续扩大[3] - 40nm OLED显示驱动芯片已量产 2025年上半年开始贡献营收 下半年逐步放量[3] - 28nm OLED显示驱动芯片预计2025年底进入风险量产阶段[3] - 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同比增长13.13% 未来几年增幅基本稳定[8] 产品应用领域 - 部分DDIC、CIS、PMIC及MCU产品已成功应用于汽车领域并实现量产[6] - OLED显示驱动芯片需与面板厂配套 验证周期较LCD更长[5] 战略合作 - 华勤入股有助于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整合与产业协同[4] - 部分客户产品可应用到华勤终端产品 助力产品验证和快速上量[4]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主营收入51.98亿元同比上升18.21%[9] - 归母净利润3.32亿元同比上升77.61%[9] - 扣非净利润2.04亿元同比上升115.3%[9] - 第二季度单季主营收入26.31亿元同比上升21.24%[9] - 单季归母净利润1.97亿元同比上升82.52%[9] - 单季扣非净利润8123.28万元同比上升117.4%[9] - 毛利率25.96% 负债率48.95%[9] - 财务费用1.87亿元 投资收益1357.56万元[9] 机构预测 - 2025年净利润预测区间6.97-13.21亿元[12] - 2026年净利润预测区间10.00-17.19亿元[12] - 90天内2家机构给出评级 1家买入1家增持 目标均价32.22元[10] - 近3个月融资净流入3.41亿元 融券净流出87.13万元[12] 产能利用率 - 近期各项业务经营正常 产能利用率处于高位水平[7]
国产晶圆代工双雄现并购分野:中芯国际停牌收购子公司,华虹半导体复牌吸并“兄弟”资产
国际金融报· 2025-09-01 18:32
收购交易核心信息 - 华虹半导体计划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华力微97.5%股权 发行股票价格为43.34元/股 较停牌前收盘价78.50元/股折让44.8% [1] - 交易对方包括华虹集团、上海集成电路基金、大基金二期及国控先导基金 并拟向不超过35名特定对象募集配套资金 [1] - 华力微聚焦先进逻辑工艺晶圆代工 核心资产为华虹五厂(65nm/55nm/40nm)和华虹六厂(28nm-14nm) [4] - 华虹半导体专注特色工艺平台(嵌入式存储、功率器件、模拟电源) 工艺覆盖0.35μm至65nm 拥有三座8英寸厂和两座12英寸厂 [4] 同业竞争与整合背景 - 华虹半导体与华力微为兄弟公司 均属华虹集团体系 此次收购为解决65nm/55nm/40nm制程业务同业竞争问题 [4] - 华虹半导体2023年科创板上市时承诺3年内将华力微注入上市公司体系 [5] 中芯国际相关交易 - 中芯国际9月1日停牌 计划发行A股收购中芯北方49%少数股权 交易对象包括大基金一期等机构 [5] - 中芯北方专注12英寸晶圆制造 工艺覆盖65nm至28nm 拥有两条月产能各3.5万片生产线 总月产能7万片 [7] - 收购完成后中芯国际持股比例将从51%升至100% 实现对中芯北方全资控股 [8] - 中芯北方及中芯京城项目上半年营收88.67亿元 净利润1.26亿元 上年同期营收72.8亿元 净利润6.06亿元 [8][9] 交易动机分析 - 中芯国际收购旨在将盈利资产收回上市公司增厚利润 中芯北方产线折旧基本完成 盈利能力较强 [8] - 满足大基金一期等股东退出需求 大基金一期成立于2014年9月 已进入回收延展期 [8] 市场动态 - 9月1日晶圆代工龙头企业出现不同动向 中芯国际停牌 华虹半导体复牌 [3]
港股异动丨官宣重磅收购,中芯国际高开超6%再创历史新高
格隆汇· 2025-09-01 09:37
公司行动 - 中芯国际A股停牌 港股高开6.67%报64.75港元再创历史新高 [1] - 公司拟发行股票收购控股子公司中芯北方49%股权 [1] 收购标的分析 - 中芯北方为公司重要12英寸晶圆厂 [1] - 该子公司是公司当下重要利润贡献方 [1] 行业背景 - 公司新建四座12英寸晶圆厂尚处产能爬坡和折旧高峰期 [1]
官宣重磅收购,中芯国际高开超6%再创历史新高
新浪财经· 2025-09-01 09:37
公司行动 - 中芯国际A股停牌 港股高开6.67%报64.75港元再创历史新高 [1] - 公司拟发行股票收购控股子公司中芯北方集成电路制造(北京)有限公司49%少数股权 [1] - 中芯北方是公司重要的12英寸晶圆厂 为当下重要利润贡献方 [1] 业务影响 - 收购标的为中芯国际重要的12英寸晶圆厂 [1] - 近年来新建四座12英寸晶圆厂尚处产能爬坡和折旧高峰期 [1] - 中芯北方在当前阶段承担重要盈利贡献角色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