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创新药

搜索文档
公募基金、ETF最新榜单来了!
搜狐财经· 2025-08-04 14:21
今年以来,港股创新药迎来史诗级爆发!带动多只基金净值翻倍。 截至7月31日,规模超1亿的基金中有8只年内净值翻倍。这些翻倍基二季度末的重仓股均属创新药赛道,且多数是港股创新药。 张韡管理的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A以138.23%的净值增长率,夺得年内冠军。 梁福睿管理的长城医药产业精选A年内净值增长率127.05%,位居第二;郑宁管理的中银港股通医药A年内净值增长率113.51%,位居第三。 年内翻倍基还有永赢医药创新智选A、华安医药生物A、汇添富国证港股通创新药ETF、华泰柏瑞恒生创新药ETF、万家中证港股通创新药ETF。 公募基金业绩榜重磅出炉! | 序号 | 14685 | 名称 | 年初至今净值增长率 | 基金规模(亿元) | 基金经理 | 晨播公司 | | --- | --- | --- | --- | --- | --- | --- | | ل | 470888.OF | 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A | 138.23% | 2.02 | 张萍 | 汇添富基金 | | 2 | 022286.OF | 长城医药产业精选A | 127.05% | 2.04 | 梁福容 | 长城基金 | | 3 | 020397. ...
年内诞生12只业绩“翻倍基”港股配置成制胜关键
证券日报· 2025-08-01 00:16
公募基金市场表现 - 截至7月31日公募基金市场涌现12只年内净值增长率超过100%的"翻倍基" [1] - 业绩亮眼产品多数聚焦创新药、医药生物、医疗保健等主题 [1] - 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A以143.24%的年内净值增长率暂居榜首 [2] - 长城医药产业精选A、中银港股通医药A等6只主动权益类基金年内净值增长率超100% [2] - 汇添富国证港股通创新药ETF等5只指数基金跻身"翻倍基"行列 [2] - 另有18只基金年内净值增长率超过90%且多数布局港股或创新药领域 [2] 港股创新药板块驱动因素 - 跨国药企"专利悬崖"带来合作需求激增与中国创新药企收获期形成供需匹配 [3] - 生物科技公司未来三到五年内有望迎来盈亏平衡拐点 [3] - 从研发到支付端的全方位政策支持为行业发展注入动力 [3] - 2025年以来中国创新药企"出海"步伐加快多笔大额海外授权交易落地 [3] - 港股头部创新药企业盈利改善预期增强叠加市场认可度提升 [3] 港股市场整体表现 - 恒生指数上半年涨幅超20%显著跑赢全球主要市场 [4] - 南下资金净流入超7000亿元创同期新高 [4] - 港股上市企业自由现金流持续改善回购规模不断扩大 [4] - 景顺长城中证港股通创新药ETF年内净值增长率为99.28% [4] - 港股相较A股折价优势明显且整体估值处于历史较低位置 [4]
年内诞生12只业绩“翻倍基” 港股配置成制胜关键
证券日报· 2025-08-01 00:12
公募基金市场表现 - 截至7月31日公募基金市场涌现12只年内净值增长率超过100%的"翻倍基" [1] - 这些产品多数聚焦创新药、医药生物、医疗保健等主题 [1] - 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A以143.24%的年内净值增长率暂居榜首 [2] - 长城医药产业精选A、中银港股通医药A等6只主动权益类基金年内净值增长率均超100% [2] - 汇添富国证港股通创新药ETF等5只指数基金也跻身业绩"翻倍基"行列 [2] - 另有18只基金年内净值增长率超过90%多数布局港股或创新药领域 [2] 港股创新药板块驱动因素 - 跨国药企面临"专利悬崖"带来合作需求激增与中国创新药企进入收获期形成供需匹配 [3] - 诸多生物科技公司未来三年到五年内有望迎来盈亏平衡拐点 [3] - 从研发到支付端的全方位政策支持为行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3] - 2025年以来我国创新药企"出海"步伐明显加快多笔大额海外授权交易落地 [3] - 港股头部创新药企业盈利改善预期增强市场认可度提升资金持续流入 [3] 投资布局方向 - 产品具有全球竞争力和成长空间的创新药企包括大型制药公司和生物科技企业 [3] - 进口替代率低技术壁垒高的优质医疗设备耗材龙头企业 [3] - 汇添富国证港股通创新药ETF精准捕捉医药板块中最具科技属性的创新药产业链投资机会 [3] 港股市场整体表现 - 恒生指数上半年超20%的涨幅显著跑赢全球主要市场 [4] - 南下资金超7000亿元的净流入创下同期新高 [4] - 港股上市企业自由现金流持续改善回购规模不断扩大 [4] - 景顺长城中证港股通创新药ETF年内净值增长率为99.28% [4] - 港股相较A股的折价优势明显整体估值处于历史较低位置 [4]
被动指数基金一周涨幅榜:景顺长城中证港股通创新药ETF联接基金位列第一
犀牛财经· 2025-07-22 16:25
港股创新药ETF基金表现 - 近期港股创新药概念股活跃,带动相关ETF基金净值大幅上涨 [2] - 截至7月18日,一周涨幅前十的被动指数基金均为港股医药医疗ETF,涨幅均超13% [3] - 景顺长城中证港股通创新药ETF联接A基金以13.98%的周涨幅位列榜首 [3] 基金产品详情 - 景顺长城中证港股通创新药ETF联接基金成立于2025年3月14日,二季度末资产净值约4.93亿元 [4] - 该基金A类份额成立以来跑输基准4.76个百分点,但二季度跑赢基准3.69个百分点 [4] - 富国恒生港股通医疗保健ETF发起式联接基金是唯一医疗保健类ETF,成立于2023年12月5日 [5] - 该基金A类份额成立以来跑输基准0.76个百分点,过去一年跑输基准7.43个百分点 [5] 基金类型分布 - 跟踪标的包括沪深指数、行业主题、大盘指数和中小盘指数 [3] - 跟踪方式涵盖被动指数型和增强指数型 [3] - 基金类型分布中,混合型占比最高(8630只),其次为指数型(3962只)和股票型(1042只) [3]
海外股市又在新高,这些权益类QDII基金赢麻了!上半年20强均跑赢全球主要股指!
私募排排网· 2025-07-19 11:35
全球股指表现 - 2025年7月15日,纳斯达克、标普500、加拿大S&P/TSX、富时新加坡海峡时报、英国富时100等多个海外股指创历史新高 [3] - 2025年上半年,韩国综合指数、俄罗斯RTS、西班牙IBEX35、德国DAX等股指涨幅超20% [4] - 近三年(截至2025年6月30日),德国DAX、纳斯达克、标普500等股指涨幅超60% [4] - 德国DAX指数近一年涨幅31.12%,近三年涨幅87.03%,2025年7月10日创历史新高 [5] - 纳斯达克指数近三年涨幅84.70%,2025年7月14日创历史新高 [5] QDII基金概况 - QDII基金主要投向中国香港和美国市场,部分布局越南、印度等新兴市场 [7]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权益类QDII基金共525只,占QDII基金总数77.43%,总规模约6828亿元 [8] - 权益类QDII基金2025年上半年收益均值13.46%,中位数9.72%;近三年收益均值36.21%,中位数24.85% [9][10] 2025上半年QDII基金20强 - 上榜门槛接近32%,前10强均重仓港股创新药板块 [10] - 冠军基金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混合(QDII)A上半年收益86.48%,规模2.65亿元,重仓荣昌生物、信达生物等港股创新药公司 [11][12][15] - 亚军易方达全球医药行业混合(QDII)A收益53.47%,规模9.11亿元 [12] 近一年QDII基金20强 - 上榜门槛超46%,港股医药主题基金占比过半 [17] - 冠军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混合(QDII)A近一年收益92.59% [18][19] - 季军南方中国新兴经济9个月持有期混合(QDII)A收益76.05%,重仓腾讯控股、泡泡玛特等港股互联网及新消费公司 [18][22] 近三年QDII基金20强 - 上榜门槛超67%,美股科技主题基金占比近半 [24] - 冠军易方达标普信息科技指数(QDII-LOF)A收益121.45%,规模19.30亿元 [25][26] - 季军建信纳斯达克100指数(QDII)A人民币收益104.59%,重仓苹果、微软等纳斯达克科技巨头 [25][28]
公募“中考”业绩出炉!医药基金霸占七强
天天基金网· 2025-07-01 13:05
公募基金业绩排名 - 2025年上半年公募基金业绩十强中七只为医药主题基金,仅三只非医药主题基金(中信建投北交所精选、华夏北交所精选、广发成长领航)[2][3] - 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以86%收益率夺冠,中信建投北交所精选(82.45%)和长城医药产业精选(75.18%)分列二三名,十强最低收益率超61%[3] - 前十基金中九只采用单一赛道策略,仅广发成长领航(排名第七,收益率68.29%)采取均衡配置策略,覆盖变频器/电商/消费品等多行业[4] 医药主题基金特征 - 港股创新药仓位成关键: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86%仓位顶配港股医药股,长城医药产业精选港股仓位达35.2%,平安核心优势港股仓位近40%[5] - 基金合同对港股仓位约束度影响业绩,如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因合同定位港股基金得以全仓港股医药[6] - 创新药赛道受政策红利/资本注入/产业动能三重驱动,2025年成为领涨主线并改变市场预期[7] 创新药投资逻辑 - 肿瘤/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病三大赛道因需求刚性具备更大投资机会,需重点把握重磅炸弹潜力大单品[2] - 港股与A股创新药板块风险收益特征趋同,估值差收窄,沪港深创新药指数能更全面反映市场收益[8] - 行业处于量变到质变关键阶段,具备核心研发能力与大单品潜力企业将创造长期价值[9]
公募“中考”业绩出炉!医药基金霸占七强
新浪财经· 2025-07-01 09:02
2025年公募基金产品"中考"业绩分析 核心观点 - 医药主题基金成为2025年上半年公募基金业绩十强的主导力量,前十名中有七只为医药主题基金 [1][2] - 港股创新药仓位对基金业绩至关重要,多只排名靠前的基金产品大比例配置港股医药股 [5][6] - 单一赛道化投资策略(尤其是医药赛道)成为业绩领先的核心打法,仅有一只前十基金采取均衡配置策略 [3] 业绩排名与基金类型 - 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基金以86%的收益率位列上半年业绩冠军,其86%的股票仓位集中在港股医药股 [2][5] - 中信建投北交所精选基金(82.45%)、长城医药产业精选基金(75.18%)分列第二、第三名 [2] - 前十名中非医药主题基金仅有三只:中信建投北交所精选、华夏北交所精选、广发成长领航基金 [2] 投资策略分析 - 十强基金中有9只采取单一赛道集中持仓策略,仅广发成长领航基金(收益率68.29%)采用跨行业均衡配置 [3] - 长城医药产业精选基金港股仓位达35.2%,平安核心优势基金港股仓位接近40% [5] - A股基金通过港股通规则大比例配置港股医药股,导致A股与港股基金界限模糊化 [5][6] 医药赛道驱动因素 - 创新药行业领涨逻辑:政策红利、资本注入、产业动能三重叠加,尤其关注肿瘤、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病三大领域 [8][10] - 港股创新药企业因全球定价属性、流动性改善及估值差收窄,成为资金配置重点 [9] - 临床试验节点和政策导向是选股关键,具备大单品潜力的企业更受青睐 [8][10] 市场趋势 - 人形机器人赛道基金完全退出十强,显示市场热点从科技硬件向医药赛道转移 [1][2] - 创新药资产因IP授权模式与关税关联度低,在中美博弈背景下表现抗跌 [9] - 沪港深创新药指数成为跨市场配置的重要参考工具 [9]
公募“中考”业绩出炉!医药基金霸占七强
券商中国· 2025-06-30 23:24
公募基金业绩排名 - 2025年上半年公募基金业绩十强中,医药主题基金占据七席,非医药主题仅有三只(中信建投北交所精选、华夏北交所精选、广发成长领航)[1][2] - 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以86%收益率位列冠军,中信建投北交所精选(82.45%)和长城医药产业精选(75.18%)分列二三名,十强最低收益率均超61%[2] - 前十名基金中9只采取单一赛道策略,仅广发成长领航(排名第七,收益率68.29%)采用均衡配置策略,覆盖变频器、电商、消费品等多个行业[3] 医药主题基金持仓特征 - 港股创新药仓位成为关键因素: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港股医药仓位达86%(顶格配置),长城医药产业精选港股仓位35.2%,平安核心优势港股仓位近40%[4] - A股基金通过港股通规则大比例配置港股医药,导致A股与港股基金界限模糊化,主要因港股创新药在基本面、估值和弹性上显著优于A股[4][5] - 基金合同对港股仓位的约束度直接影响业绩表现,例如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因合同定位港股基金而实现全仓港股医药配置[5] 创新药行业投资逻辑 - 2025年创新药领涨的底层驱动为政策红利、资本注入与产业动能三重叠加,行业展现出高收益和持续性[6] - 中国创新药产业赶超国际具备必然性,受益于工程师红利和工程化能力释放,与机器人、六代机等科技领域同属科技发展版图[6][7] - 港股与A股创新药板块风险收益特征趋同(估值差收窄),因创新药属全球定价资产,且IP授权模式使其成为关税博弈中的政策避风港[7][8] 基金经理策略分析 - 诺安价值精选基金经理唐晨强调需重点布局肿瘤、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病三大刚性需求赛道,尤其是具备重磅炸弹潜力的单品[1][6] - 创新药投资需通过分散持仓、跟踪临床数据节点和优化持仓结构来规避临床试验失败等风险,聚焦核心研发能力企业[8]
FOF系列研究之七十六:广发中证香港创新药ETF投资价值分析
东方证券· 2025-06-22 10:11
根据提供的研报内容,以下是关于量化模型和因子的总结: 量化模型与构建方式 1. **模型名称**:中证香港创新药指数模型 **模型构建思路**:通过选取香港市场中主营业务涉及创新药研发的上市公司证券,构建反映香港市场创新药主题上市公司证券整体表现的指数[37]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 样本空间:中证香港300指数与中证港股通综合指数的样本空间并集[38] - 选样方法: 1. 流动性筛选:过去一年日均成交金额不低于1000万港元[38] 2. 行业筛选:选取业务涉及创新药研发及为制药企业提供药物研发服务的上市公司证券[38] 3. 市值排序:按过去一年日均总市值由高到低选取前50只证券[38] - 加权方式:自由流通市值加权,个股权重不超过10%[38] - 定期调整:每半年调整一次(6月和12月)[38] **模型评价**:该指数集中反映港股创新药龙头企业表现,具有行业纯度高、成分股集中度高的特点[42][44] 2. **模型名称**:广发中证香港创新药ETF跟踪模型 **模型构建思路**:通过完全复制法紧密跟踪中证香港创新药指数[54]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 投资标的:指数成分股及备选成分股[54] - 跟踪误差控制:日均跟踪偏离度≤0.35%,年化跟踪误差≤4%[54] - 运作方式:采用实物申赎机制,最小申赎单位100万份[54] 模型的回测效果 1. **中证香港创新药指数模型** - 年化收益率:8.54%(2019/1/1-2025/5/31)[50] - 年化夏普比:0.41[50] - 年化波动率:35.93%[50] - 最大回撤:-68.18%[50] - 市盈率TTM:27.16倍(历史分位数19.42%)[45] - 市净率LF:2.60倍(历史分位数38.94%)[45] 2. **广发中证香港创新药ETF** - 规模:101亿元(截至2025/5/31)[53] - 日均成交额:27.51亿元(近1个月)[53] - 跟踪误差:未披露具体数值但符合合同约定[54] 量化因子与构建方式 (注:报告中未明确提及单独的量化因子构建,主要采用指数成分股的基本面因子) 1. **隐含因子**:创新药研发能力因子 **构建思路**:通过成分股的License-out交易数量/金额反映研发成果转化能力[26][29] **数据来源**: - 2024年License-out交易100起,总金额518亿美元[26] - 2025Q1交易金额已达去年70%[29] 2. **隐含因子**:商业化潜力因子 **构建思路**:通过FDA获批药品数量衡量国际化能力[36] **具体表现**: - 截至2025年4月共有8个国产创新药获FDA批准[36] - 百济神州泽布替尼2024年全球销售额26亿美元[33] 因子的回测效果 1. **创新药研发能力因子** - 头部成分股2025年平均收益:59.44%[42] - 最佳个股收益:三生制药209.54%[42] 2. **商业化潜力因子** - 创新药指数年化收益显著高于恒生医疗保健指数(8.54% vs -1.49%)[50] - 指数前十大权重股平均市值超1100亿港元[42] 注:本报告为ETF投资价值分析,未涉及传统多因子模型的详细构建,主要采用指数编制规则和成分股基本面数据作为量化依据[37][54]
近六成主动权益基金年内收益转正,医药主题强势领跑半程业绩榜
第一财经· 2025-06-18 20:42
基金业绩表现 - 自4月7日触底反弹以来,万得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反弹超过11%,近六成主动权益产品净值修复明显,年内回报实现由亏转盈 [1] - 截至6月17日,上证指数反弹近10%(9.44%),万得普通股票型基金指数和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分别上涨11.36%和11.68%,年内回报率回升至5.28%和5.32% [2] - 在有可比数据的4462只主动权益类基金中,3079只年内收益飘红,占比69%,较4月7日的10.8%大幅提升 [2] - 392只主动权益类产品区间涨幅超过20%,20只产品区间收益突破40%,2600只产品由亏转盈,占比58.31% [2] 医药主题基金领先 - 业绩排名前十的产品中,医药主题基金占据六席,港股创新药个股成为"业绩密码" [1] - 长城医药产业精选A以75.69%的年内回报领跑,中信建投北交所精选两年定开A、永赢医药创新智选A分别以74%、70.8%紧随其后 [3] - 6只医药主题产品合计重仓25只个股,其中港股创新药个股占比近半(12只),科伦博泰生物-B、康方生物等被多只产品共同重仓 [3] 其他表现突出主题 - 北交所主题基金表现不俗,华夏北交所创新中小企业精选两年定开、万家北交所慧选两年定开A等跻身前十 [3] - 广发成长领航一年持有A是前十强中唯一重仓新消费主题的产品,通过配置泡泡玛特、老铺黄金等标的实现业绩跃升 [3] 市场热点与回调 - 港股通创新药年初至今累计上涨59.18%,人形机器人指数、港股通消费等指数年内涨幅超过20% [5] - 近期港股通创新药和万得创新药指数分别下跌7.26%、6.41%,新消费板块部分标的出现单日超6%的回调 [5] - 机构认为回调属技术性调整,港股创新药指数市盈率仍处于近5年较低分位,长期逻辑(政策支持、出海加速、老龄化需求)稳固 [5][6] 行业前景展望 - 国际化竞争力提升、新技术推动、政策鼓励等因素支撑创新药行业发展 [6] - 新消费行业景气度仍在,618消费数据印证基本面,回调后仍有配置价值 [6] - 业绩确定性强、高分红性质的资产将受追捧,创新药、新消费、AI相关、有色、非银等行业有望率先见底 [6] - 中国制造(高端机械、汽车、军工、医药等)和新消费将成为中期主线,部分新消费公司海外拓展顺利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