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服务机器人

搜索文档
★商业化路径渐明 资本竞逐家用机器人赛道
证券时报· 2025-07-03 09:56
家用机器人赛道融资与IPO动态 - 卧安机器人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专注于AI具身家用机器人系统 [1] - 乐享科技完成亿元级天使+轮融资,天使轮总金额近3亿元,专注于家庭通用小具身智能机器人 [1] - 鹿明机器人半年内完成三轮融资,天使轮累计融资近2亿元,聚焦家庭场景具身智能机器人 [1] - 云鲸智能完成1亿美元融资并启动Pre-IPO轮融资,与科沃斯、石头科技、追觅科技并称扫地机器人"四小龙" [2] 家用机器人公司背景与产品 - 卧安机器人由李泽湘孵化,产品矩阵覆盖7种品类42款产品,应用于智能操控、家务劳动等多场景 [2] - 乐享科技创始人郭人杰曾任追觅科技中国区执行总裁,开发小型机器人Z-Bot和履带式W-Bot [3] - 鹿明机器人创始人喻超为前追觅科技人形机器人业务负责人,推出全尺寸人形机器人LUS并实现核心零部件全自研 [3] - 云鲸智能专注于收纳和清洁功能,布局AI双目视觉、机械臂等技术板块 [5] 家用机器人形态与功能争议 - 卧安机器人产品形态多样,包括类人形服务机器人、宠物机器人及非人形功能机器人 [3] - 乐享科技与鹿明机器人代表两种派别:通用小型机器人和全尺寸人形机器人 [3] - 行业争议机器人形态,宇树科技和熊友军认为非人形设计更实用,但人形机器人市场前景更广 [4] - 云鲸智能强调产品设计以用户需求为先,而非追求人形形态 [5] 家用机器人商业化前景 - 全球AI具身家用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59亿元增至2029年624亿元,CAGR达60.2% [5] - 专用家用机器人比通用人形机器人更早商业化,因技术难度低且需求刚性 [6] - 云鲸智能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超130%,海外增长近700%并实现稳定盈利 [7] - 卧安机器人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2.75亿元、4.57亿元和6.1亿元,亏损逐年收窄 [7] 行业技术发展与互补关系 - 通用人形机器人与垂类机器人是互补关系,技术经验可相互借鉴 [6] - 通用人形机器人在运动控制、环境感知等技术上仍面临挑战,商业化需突破多重瓶颈 [6] - 垂类家用机器人技术成熟,在清洁效率、安全性能等方面已达到稳定水平 [6]
2025年中国家庭服务机器人行业产业链、政策汇总、市场现状、竞争格局及未来趋势研判:国内外企业产品研发及商业化落地持续加快,产业规模加速扩容[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7-03 09:15
行业概况 - 家庭服务机器人是为人类服务的特种机器人,能够代替人完成家庭服务工作,包括行进装置、感知装置、控制装置等核心组件 [2] - 按智能化程度可分为初级小家电类机器人、幼儿早教类机器人、人机互动式家庭服务机器人 [2] - 按功能可分为家政服务机器人、教育服务机器人、娱乐服务机器人、养老助残机器人、安全监控机器人等 [2] 产业链分析 - 上游为核心零部件与技术供应环节,包括芯片、传感器、伺服电机、减速器、控制器等硬件,以及人工智能算法、SLAM技术、云服务等技术 [4] - 中游为生产制造环节,代表品牌包括科沃斯、云鲸、小米、石头、美的、海尔等 [4] - 下游应用场景涵盖家庭清洁、儿童教育、老年人陪伴、娱乐休闲、安防监控等领域 [4] 国内市场 - 2024年行业规模达1275.6亿元,成为千亿级蓝海市场 [1][10] - 预计2027年市场规模将增长至3000亿元 [10] - 老龄化加速推动需求增长:2024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2亿(占比15.6%),失能老人达4500万但认证护工仅50万,供需缺口达千万级 [6] 政策支持 - 2024年8月工信部提出推进智能家居领域机器人集成应用 [8][9] - 2024年11月发改委鼓励加强家庭服务机器人研发和技术升级 [8][9] - 2024年1月七部门联合推动人形机器人等高端装备产业化落地 [9] 竞争格局 - 第一梯队(CR4>40%):科沃斯(市占率40%)、云鲸、小米、石头 [12] - 第二梯队(市占率10%):美的、海尔、iRobot、360 [12] - 第三梯队(市占率5%):哇力、云米、追觅、浦桑尼克 [12] 重点企业 - 科沃斯2024年总收入165.42亿元(+6.71%),服务机器人收入80.82亿元(+4.39%) [14] - 石头科技2024年总收入119.45亿元(+38.03%),2025年Q1收入34.28亿元(+86.22%) [16] 发展趋势 - 技术创新:AI、物联网、大数据推动自主导航、语音识别、智能家居生态构建 [18] - 场景拓展:从清洁/陪伴延伸至教育、健康护理、家庭安全等多元化领域 [19][20] - 竞争加剧:头部企业主导市场,新进入者通过差异化策略争夺份额,外资加速本土化布局 [21]
中国AI应用场景加速推进,机器人何时走进家门
北京商报· 2025-06-26 22:33
中国AI发展路径论坛核心观点 - 未来所有行业都将被AI重塑,企业需与AI合作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1][7] - 中国AI生态系统加速崛起,优势在于注重实际应用、提升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而非仅追求前沿模型突破 [6] - 中美在AI领域走出两条不同创新路径,中国展现出关注场景落地的特点 [6] - "人工智能+"是国家实现科技突破和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支点,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及持续推进该行动 [6] 机器人进入家庭的挑战 - 人形机器人在家庭场景应用面临安全性挑战,近距离人机交互的安全问题比技术本身更突出 [3] - 伦理道德因素制约人形机器人打开家用市场 [3] - 家庭服务机器人虽具潜力,但用户对其替代人力仍存疑问 [4] - 现阶段更现实的普及路径可能是多个小型化、家电化的专用机器人各司其职 [4] AI应用落地关键要素 - AI落地需要平衡技术创新与现实需求,基础不牢就推进市场会很麻烦 [4] - 数据质量、场景价值和执行主体是AI应用落地的三大重要要素 [7] - 需要利用数据智能辅助决策,但真正创造性成果仍需由人产生 [7] 企业合作动态 - 海尔集团和宇树科技表现出合作意愿,共同探索场景落地可能 [4][5] - 宇树科技期待与海尔等大集团合作推进应用场景 [5] - 海尔未来可能布局人形机器人,考虑与宇树科技合作 [5] 中国AI发展优势 - 强大制造能力能快速生产支持AI的硬件,推动机器人等应用落地 [6] - 庞大消费市场形成良性循环 [6] - 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是大模型广泛应用的基础 [6]
出海卖货年入6亿元 卧安机器人能否顺利在港IPO?
犀牛财经· 2025-06-11 16:33
公司概况 - 卧安机器人主营智能家庭机器人业务 产品包括家庭服务机器人 管家机器人 宠物机器人 运动陪打机器人等专用机器人产品 [1] - 按2024年零售额计算 公司是全球最大的AI具身家庭机器人系统提供商 市场份额为11.9% 也是唯一一家在家庭生活场景全面布局家庭机器人品类的AI具身家庭机器人系统提供商 [1] - 公司研发团队由219名研发人员组成 占总员工数的50.7% 拥有全球超过269项专利 包括43项核心创新发明专利 [2] 财务表现 - 2022年至2024年营收分别为2.75亿元 4.57亿元和6.10亿元 复合年增长率为49.0% [2] - 同期毛利分别为0.94亿元 2.31亿元和3.16亿元 复合年增长率为83.1% 毛利率从34.3%提升至51.7% [2] - 2024年经调整净亏损率为0.5% 接近盈亏平衡 经调整EBITDA在2023年转正 2023年和2024年分别为581万元和2608万元 [2] - 2022年至2024年研发开支总额分别为0.62亿元 0.89亿元和1.12亿元 复合年增长率为34.7% [2] 市场分布 - 2024年日本市场收入占比57.7% 欧洲21.4% 北美15.9% [3] - 2022年至2024年日本市场收入占比从61.4%微降至57.7% 欧洲从16.8%增至21.4% 北美从17.3%略降至15.9% [4] - 2024年因日元贬值导致汇兑损失650万元 相当于同年净利润的21% [4] 销售渠道 - 2024年来自亚马逊渠道的收入占比高达64.2% 其中35.8%来自亚马逊VC批发模式 28.4%依赖亚马逊SC第三方卖家渠道 [5] 供应链与竞争 - 原材料采购90%集中在中国 全球供应链韧性不足 [7] - 谷歌 亚马逊等科技巨头加码家庭机器人赛道 公司年营收刚突破6亿元 面临维持技术领先优势与平衡研发投入的挑战 [7] 产品创新 - 公司2022年至2024年平均每年发布10款新产品或升级现有产品 [2] - 全球首款"对抗级"AI网球机器人Acemate出自公司产品线 [2]
营收超6亿元,接近盈亏平衡,卧安机器人的海外生意经
北京商报· 2025-06-10 17:09
公司概况 - 公司成立于2015年,由哈尔滨工业大学两位校友创立,2024年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2] - 若成功上市将成为全球AI具身家庭机器人第一股 [2] - 2024年按零售额计在AI具身家庭机器人系统领域全球市场份额达11.9%,位居第一 [2]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2.75亿元、4.57亿元、6.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48.9% [2] - 2024年接近盈亏平衡,经调整净亏损率0.5% [2] - 经调整EBITDA 2023年扭亏为581.4万元,2024年增至2608.1万元 [2][5] - 净亏损逐年收窄:2022年8693.4万元→2023年1628.7万元→2024年267.4万元 [5] 产品与业务 - 产品分为AI具身家庭机器人系统(含灵巧型技巧机器人和增强型移动机器人)和其他智能家庭产品与服务 [2] - 已形成7大品类42款SPU的产品矩阵,包括SwitchBot家庭服务机器人、管家机器人等 [3] - 产品销往全球90+国家及地区 [3] 市场分布 - 日本、欧洲及北美市场合计贡献95%营收(2022年95.5%、2023年95.6%、2024年95%) [2][3] - 日本为最大单一市场,2022-2024年营收占比分别为61.4%、62.3%、57.7% [3] 销售渠道 - Amazon渠道(含VC和SC)贡献64.2%总营收 [2] - 销售网络包含DTC渠道(电商平台+自营网站)、零售商渠道(Amazon VC等)、分销渠道 [3] 行业定位 - 属于具身智能赛道,发展路径为家庭场景机器人提供解题思路 [4] - 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参与者包括硬件和软件出身的企业 [4]
【IPO前哨】大疆导师站台,高瓴押注,卧安机器人乘风奔跑
金融界· 2025-06-10 10:57
公司上市计划 - 卧安机器人计划在港交所主板上市,联席保荐人为国泰君安国际和华泰国际 [1] - 上市募资将用于提升研发能力、扩大销售渠道及地区覆盖、提升品牌全球知名度以及偿还银行贷款 [1] 行业地位与产品 - 卧安机器人是全球最大的AI具身家庭机器人系统提供商,2024年市场份额为11.9%,领先于小米集团的9.8% [3] - 公司产品覆盖七种品类共42款SPU,销往全球超过90个国家及地区,主要市场为日本、欧洲及北美 [2] - 公司SwitchBot管家机器人是系统的智慧中枢,SwitchBot家庭服务机器人能完成洗衣、洗碗、烹饪等日常琐事 [2] 用户与融资情况 - SwitchBot App注册用户超过310万名,连接设备超过910万台 [3] - 公司C轮融资后估值约为40.48亿元人民币,投资者包括高瓴资本、源码资本、松山湖机器人研究院等 [3] - 非执行董事李泽湘曾指导孵化大疆科技、李群自动化等机器人领域企业 [3] 财务表现 - 2022年至2024年收入从2.75亿元增长至6.1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49.0% [4] - 同期毛利从9413.9万元提升至3.16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83.1%,毛利率从34.3%提升至51.7% [4][5] - 2024年亏损额下降至307.4万元,但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5721.2万元,流动负债高达1.57亿元 [5] 市场策略与研发计划 - 公司2024年来自日本的收入占比达57.7%,并在日本市场连续三年零售额第一 [5] - 计划在欧洲采取精准扩张策略,加强北美业务,巩固日本零售合作伙伴关系 [5] - 计划在香港和中国内地建立AI具身研发中心,香港基地占地约1000平方米,专注于具身机器人控制算法研究 [5]
“具身家庭机器人第一股”,为何不产人形机器人?
和讯网· 2025-06-10 10:30
公司概况 - 卧安机器人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拟冲刺"具身家庭机器人第一股",国泰君安国际和华泰国际为联席保荐人 [1] - 公司定位为全球领先的AI具身家庭机器人系统提供商,致力于构建以智能家庭机器人产品为核心的生态系统 [1] - 公司自有品牌为"SwitchBot",主要面向日本、欧洲及北美等海外市场,在日本市场表现尤为突出 [6] 产品与技术 - 公司产品包括灵活型技巧机器人和增强型移动机器人,前者包括门锁机器人、窗帘机器人等,后者以扫地清洁机器人为主 [2] - 2025年推出Fusion平台,可将扫地机器人进化为"增强型移动机器人",并拥有智能传感器、智能摄像头等感知决策系统 [3] - 自主研发三大核心AI具身技术:机器人定位与环境构建技术、AI机器视觉控制技术、分布式神经控制网络技术 [10] - 核心技术主要为机器人的"小脑"相关技术,任务级决策能力融入基于多层机器人任务架构生态系统 [12] 市场表现 - 2024年全球市场份额为11.9%,为唯一一家在家庭生活场景全面布局的AI具身家庭机器人系统提供商 [6] - 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75亿元、4.57亿元和6.1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49.04% [7] - 2024年经调整净利润为110.7万元,同比扭亏为盈 [7] - 2024年增强型移动机器人产品销售收入为1.1亿元,同比增长94.36% [9] 研发与创新 - 2022-2024年研发开支分别为680万元、8920万元和1.12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34.7%,占收入约两成 [10] - 在研产品包括AI陪伴机器人、家务机器人和运动机器人,计划于2024年第三、四季度研发完成 [4] - 基于数百万注册用户反馈数据持续优化算法,形成数据飞轮效应 [12] 行业趋势 - 具身智能机器人定义为具备物理实体并能与真实环境持续交互的智能系统 [3] - 家用机器人需在通信中枢或智能决策中枢控制下完成日常工作 [3] - 人形机器人尚处发展初期,面临研发瓶颈,家用场景对感知、决策和执行功能要求更高 [4] - 家用机器人在感知能力、运动灵活性、自主决策等方面仍存在明显局限 [12]
宇树科技新海报:新机器人即将亮相,有26关节自由度
快讯· 2025-05-30 19:41
公司动态 - 宇树科技发布新机器人剪影海报 配文"26joint DOF(6*2+2+5*2+2)" [1] - "26joint DOF"指26个关节活动度 暗示新产品可能具备高灵活度 [1] - 网友猜测新产品为家庭服务机器人 但未获官方证实 [1] 产品技术 - 新机器人关节活动度达26个 采用"6*2+2+5*2+2"结构设计 [1]
从科幻到现实,青岛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如何突围
齐鲁晚报网· 2025-05-15 15:39
行业动态 - 2025青岛市具身智能机器人生态发展大会启幕 会上发布《青岛市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2025年行动方案》并成立高端智库和产业发展联盟 同时发起百亿基金 [1] - 青岛将人形机器人作为创新型"10+1"产业体系重点发展的细分赛道之一 具身智能上下游企业正加速聚集 [5] - 青岛算力总规模超过4800P 已培育50余个大模型产品 其中4款通过国家备案 [6] - 青岛市启动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场"一场三区"建设 包括通用场景区 康复场景区和海洋场景区 [12] - 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人才政策 每年市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和科技示范工程向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倾斜 分别给予最高500万元和1000万元支持 [13] 公司进展 - 乐聚机器人"夸父"能够灵活双腿行走 精准执行手部动作 进行自然流畅对话 已应用于展厅解说 线下导购 流水线工人等多种场景 [2] - 乐聚机器人与海尔合作推出国内首款专为家庭场景设计的服务通用人形机器人 能够完成洗衣 浇花 插花 晾衣服等家务任务 [3] - 海尔家庭服务机器人已形成4大场景下的多种解决方案 包括洗护机器人 陪伴机器人 外骨骼机器人和清洁机器人 [3] - 卓业医疗自主研发AI经皮穿刺手术导航机器人 是世界首台3D结构光肿瘤微创手术机器人 可实现亚毫米级精准移动 [4] - 优必选Walker S进阶版在汽车工厂中通过多模态感知技术识别零部件并完成高精度装配 [4] - 国华智能装备在人形机器人关节设计上实现国产替代 目前与小米合作研发人形机器人机械臂 [7] - 丰光精密开发的特微型谐波减速器为国内首创 目前为特斯拉人形机器人零部件供应商提供精密结构件 [7] 技术突破 - 人工智能大模型爆发式发展为具身机器人带来新想象空间 通过大规模数据采集和神经网络训练让机器人掌握更多隐性知识 [6] - 青岛拥有一批领先的电机 减速器 传感器 关节模组等关键部件企业 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占有70%以上市场份额 [7] - 围绕具身智能机器人关键技术 山东科技大学 青岛大学等高校已有一定专利布局 海尔 海信分别筹建山东省服务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山东省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 [8] 应用场景 - 新发布具身智能超级场景覆盖民政 智慧家庭 工业制造 智慧城轨等8个超级场景60多个细分场景 [12] - 乐聚智家尝试与养老机构探讨合作 "夸父"正在接受送水 送饭 送药等任务训练 [4] - 工信部指导意见提出人形机器人三方面应用场景:服务特种领域需求 打造制造业典型场景 加快民生及重点行业推广 [10]
“Z世代”机器人工程师弓利剑:找到劳动的乐趣 享受劳动的过程
杭州日报· 2025-05-06 10:48
5.jpg 电脑后台调试完毕,按下启动键,机器人双手便轻扣键盘、奏响钢琴,一曲《就是哪吒》,旋律流 畅、打动人心。 记者注意到,工作台上散落着不少机械零件和电路板,电脑屏幕上则是满屏代码。要让机器人在舞 台上稳定、流畅地弹奏一曲,需要反复测试、迭代更新。弓利剑主要负责软件算法开发,并与硬件团队 密切配合。当测试发现机械手无法完成特定和弦时,硬件团队即刻优化关节自由度;当新传感器提升触 觉反馈精度后,软件团队又连夜重写代码规划模型。开发过程中,这种"发现问题、硬件迭代、算法升 级"的闭环,往往要经历上百次。 这些看似"艺术化"的调试,实则是为未来家庭服务机器人积累核心能力。弓利剑说:"今天让机器 人学会处理琴键的触感差异,明天它就可能精准抓取不同材质的餐具;现在解决乐器跑调时的动态调 整,未来就能应对家庭环境的突发状况。" 当被问及如何看待"劳动者"身份时,这位"Z世代"工程师给出了独特答案:"找到劳动的乐趣,享受 劳动的过程。"弓利剑说,自己是幸运的,能把兴趣和工作结合在一起,能与机器人"共事"。也正是这 样的同频共振,让劳动不再是生存手段,而成了文明向前的永恒动力。 "本科学的是物理和自动化,研究生转向人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