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网红品牌
icon
搜索文档
网红瑞士卷the Roll'ING热潮渐退 与兄弟品牌合体能否扛住洗牌
北京商报· 2025-10-27 21:32
品牌现状与战略调整 - 网红瑞士卷品牌the Roll'ING与兄弟品牌KUMO KUMO在北京合生汇以"合体"形式回归,通过共享门店实现共同发力 [1][5] - the Roll'ING在北京的门店数量已从高峰期至少7家(包括首店及在合生汇、华熙LIVE和新中关购物中心等热门商圈开出的6家门店)锐减至仅剩2家加盟店 [1][5] - 品牌热度显著下滑,门店前大排长龙的盛况消失,部分门店通过增加外卖业务和提供试吃来招揽顾客 [1][5] 品牌历史与市场表现 - the Roll'ING去年3月进入北京市场时引发抢购热潮,朝阳大悦城首店排队超一小时属正常现象,原价每条40-50元的手作瑞士卷被黄牛炒至周末120元/条 [5] - 品牌在上海也曾因消费者排队90分钟及被指"磨洋工"和"饥饿营销"而登上热搜,创始人姜浩文否认饥饿营销,称排队与产品制作流程有关 [10] 加盟模式与经营压力 - 加盟商透露,开设一家the Roll'ING门店的投资成本高昂,约需80万至100万元,包括约20万元品牌前期费用及房租等,回报周期预计为12-14个月 [10][11] - 品牌总部对加盟商的支持力度被指不足,有加盟商表示身边多数同行已处于亏损状态,仅少数具备资源且在品牌高峰期开业的加盟商能够盈利 [1][11] - 招商经理坦言,热门商圈虽利于品牌打响知名度,但高租金并不适合加盟商长期经营,加盟商在享受前期红利后若未达诉求会及时更换项目 [6] 行业背景与竞争环境 - 2024年中国烘焙(专门店)市场规模同比增长5.2%,达到1105亿元,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增长至1160亿元 [14] - 烘焙行业竞争加剧,迭代洗牌加速,茶饮品牌、老字号及正餐餐饮等多方势力均欲分羹市场,初代网红品牌85度C近期也出现关店调整 [15] - 专家指出,网红烘焙品牌初期凭借时尚定位、视觉体验和制造稀缺感形成效应,但新鲜感消退后易出现业绩下滑,核心在于持续创新并满足消费需求 [12][15] 合体战略的潜在效益 - the Roll'ING与KUMO KUMO合体开店可丰富产品线,实现互补延伸,并通过共享门店降低租金成本、提升平效,优化运营成本 [12] - 两个网红品牌联动有望带来流量和关注,但能否有效"救场"并帮助品牌长期立足市场仍属未知 [1][12]
对话尼尔森IQ:新消费浪潮下中小企业要从渠道与消费者找突破口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3 17:39
消费市场总体表现 - 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4%,1-8月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9.6% [1] - 快消品全渠道零售额在2025年二季度同比增长4.7% [2] - 科技耐用消费品2025年上半年全渠道零售额增速达12.5%,远高于年同期的3.6% [2] 零售渠道格局演变 - 零售渠道格局重构,线上和线下渠道融合更加紧密 [2] - 线下渠道企稳,会员仓储店增速达25%表现亮眼 [2] - 线上渠道继续高速扩张,内容电商增速27%表现最为突出 [2] - 科技耐用消费品线上与线下形成动态平衡格局 [2] 新锐品牌成功特质与挑战 - 行业关键转变是从“网红”品牌变为“长红”品牌,重视长期品牌建设和产品特质以抓住消费者底层需求 [3] - 企业成功需围绕“人、货、场”核心要素:满足变化的消费者需求、以产品力为立身之本、实现全渠道融合 [4] - 国内中小企业面临三大挑战:渠道变革冲击(约42%受访企业视为主挑战)、建立消费者忠诚度(约30%)、有效吸引消费者首次消费(约28%) [5] - 成本压力包括运营成本与原材料成本上升是第四大挑战 [5] 线上线下渠道策略 - 新兴企业受资金与组织能力限制难以大规模铺货线下,大型企业线下体系易受线上价格体系扰动导致渠道失衡 [6] - 中小企业线上突破口在于依靠优质产品形成“自来水”口碑效应,线上口碑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再切入线下渠道更具成功概率 [6] - 产品力是驱动渠道联动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单纯资本投入难以构筑长期竞争力 [6] 消费趋势洞察与企业策略 - 企业需把握两类趋势:长期“河流型趋势”和短期“浪花型趋势” [7][8] - “河流型趋势”具有明确方向性和较长周期性,包括技术进步(人工智能、物流、大数据)、人口结构变化(各代际价值观差异影响10-15年消费走向)、中国经济发展阶段转型(未来10-20年消费者更重情绪价值与价值认同) [7] - “浪花型趋势”周期短暂,如某些品牌爆红仅持续三至五个月,反映特定人群短期对情绪价值或新鲜体验的需求 [8] - 企业需兼顾长期宏观趋势确定发展方向,并灵活应对短期趋势以满足消费者即时需求 [9]
实探主理人网红店TWOI:有爆款二手价炒5倍 进店需预约
新京报· 2025-08-24 12:46
品牌热度与市场反应 - 公司上海首店开业引发极端消费者热情 开业首日出现顾客排队8小时及因高温晕倒送医事件 随后因安全原因被要求立即闭店 [1] - 品牌主理人于8月17日发布道歉声明 并于次日公布补偿方案 同时实施分时段预约进店模式以控制客流 [1] - 热门产品werwer发夹在二手平台出现显著溢价 中号款原价78元转售价达459元(溢价488%) 大号款原价88元转售价达168元(溢价91%) [7] 门店运营现状 - 上海门店采用预约制后客流大幅减少 现场无需排队 记者预约后仅40分钟即可进店 观察两小时未见排队现象 [3] - 商场设置回形走廊应对潜在客流压力 每小时预约名额从初始30人提升至100人 但实际到店顾客不足预约量30% [5] - 店内呈现店员数量多于顾客状况 热门产品werwer发夹缺货且补货时间不确定 但其他货品供应充足 [5][7] 公司背景与发展历程 - 公司为设计师女装品牌TWOI 创立于2018年 目标客群为18-28岁女性 所属公司为壹贰伍文化创意(北京)有限公司 [8] - 2022年进入电商市场 2024年5月在北京开设全国首家长时间运营线下门店 同年10月在北京三里屯开设第二家门店 [8] - 2024年618期间电商旗舰店GMV达2000万元 远超团队预期 销售来源呈现多元化均衡发展态势 [8]
从“雪糕刺客”到破产:那些不把消费者当人的品牌,终被市场抛弃
搜狐财经· 2025-07-25 02:22
钟薛高发展历程 - 2018年以"中式高端雪糕"定位进入市场,单支售价达60-70元,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2] - 通过新颖包装设计和独特口味迅速打开市场,并与泸州老窖、娃哈哈等品牌进行跨界合作提升热度[2] - 创始人林盛凭借广告营销背景将品牌打造为网红爆款,但过度依赖营销策略埋下隐患[4] 产品与质量问题 - 2019年因虚假宣传"特级红提"、"不加一滴水"等卖点被市场监管局处罚,实际添加大量增稠剂[4] - 2022年"火烧不化"事件曝光,产品被检测出含卡拉胶、瓜尔胶等添加剂,导致品牌形象崩塌[4] - 高端定价与低质原料形成"德不配价"反差,健康意识增强的消费者转向蒙牛、伊利等平价品牌[4] 渠道与定价策略失误 - 高价产品与平价雪糕混放销售且未明确标价,引发"雪糕刺客"争议,损害消费者信任[4] - 线下运营策略失误导致消费者结账时产生价格落差,进一步削弱品牌好感度[4] 豪华车行业对比案例 - 2023年上半年宝马X3车型价格从40万元降至25万元,销量同比大幅下滑[5] - 传统豪华车品牌(林肯、保时捷、路虎)销量普遍下跌,被小米、乐道等国产新能源品牌超越[5] - 奔驰通过改进GLC设计响应市场需求,相较宝马更有效保持客户黏性[5] 会员制零售行业案例 - 山姆会员店因引入卫龙、好丽友等普通品牌导致商品质量下降,60元会员费价值遭质疑[6] - 消费者对"买不到优质独家商品"的不满导致会员续费率下降[6] 行业共性教训 - 成功品牌常见三大失误:虚假宣传(钟薛高)、闭门造车(宝马)、降低标准(山姆)[6] - 缺乏对市场与消费者的敬畏心是共同败因,反观踏实做产品的老字号更具生命力[6] - 网红品牌生命周期普遍较短,诚信缺失会导致被市场淘汰成为负面案例[7]
昔日奶茶排队王,年轻人不想陪它演戏了
36氪· 2025-07-24 08:00
茶颜悦色品牌发展现状 - 公司2013年创立于长沙,以中国风包装和鲜奶原茶差异化定位快速崛起,定价15元具备性价比优势[8][9][12] - 2018年借社交媒体热度出圈,成为长沙文旅标志性品牌,但长期固守本地市场未扩张[12][13] - 2023年以785家门店实现约5亿净利润,单店盈利能力显著高于奈雪(2090万/1500家)[13][26] - 2024年加速扩张,新开268家门店创纪录,覆盖5省26城但仍未进入北上广[25][26] 市场竞争格局变化 - 新茶饮行业竞争加剧,霸王茶姬等同类品牌一年内在长沙开出50+门店[21] - 茶百道(8000家店)、蜜雪冰城等竞品通过规模化与性价比抢占市场[13][40] - 消费者偏好转向便捷性,外卖渠道和即取模式成为行业标配[31][40] 品牌运营痛点 - 点单流程冗长复杂,需三次排队且强制现场核销,与行业便捷化趋势背道而驰[31] - 员工服务标准化过度,强制产品讲解和饮用指导引发消费者反感[32] - 产品迭代缓慢,经典款调整为季节限定引发老用户不满[19][21] - 2021年员工降薪争议和2022年英文名争议事件损害品牌形象[32][35] 消费者行为变迁 - 本地消费者新鲜感消退,排队现象仅存于核心商圈[14][22] - 外地游客仍视其为打卡项目,但复购意愿受繁琐流程影响[16][18] - 年轻群体转向果茶等新品类,奶茶消费频次整体下降[40] - 品牌"古风氛围"从差异化优势逐渐演变为过度包装的负担[38] 行业趋势挑战 - 新茶饮赛道进入产业链整合阶段,数字化和供应链建设成竞争关键[41] - 地域特色品牌异地扩张普遍遇阻,文和友等案例显示文化移植难度[40][41] - 消费者对仪式感容忍度降低,"简单喝奶茶"成为核心需求[42]
“雪糕刺客”钟薛高跌落谷底 昔日网红品牌为何不再受宠?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20 21:00
公司动态 - 钟薛高食品(上海)有限公司因无法清偿到期债务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被债权人申请破产 [1] - 公司2018年以"中式高端雪糕"定位进入市场,2021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2022年因"烧不化"舆情导致销量断崖式下跌,2023年推出3.5元平价产品但最终走向破产 [1] - 公司曾因虚假宣传被曝光,在"酿红提雪糕"产品营销中宣称使用特级红提但实际检验结果为一级 [4] 行业趋势 - 中国消费者已完成理性化教育,除功能或保健品类外,大众快消品难以再收"智商税" [1][2] - 企业生存逻辑转向重视现金流和利润,依赖融资和上市预期的发展模式不再适用 [2] - 网红品牌同质化竞争严重,创新多停留在包装或营销层面 [4] 品牌策略分析 - 钟薛高采用"三高"策略(高毛利、高定价、高格调),以60元定价对标哈根达斯但缺乏可感知品质差异 [2] - 网红品牌营销三大共性:锚定高溢价、打造沉浸式场景、注重社交裂变 [3] - 真正的高端国货应利用中国供应链效率优势,以适宜价格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产品体验和服务 [1][2] 供应链管理 - 供应链短板直接影响消费者信任和产品交付能力 [4] - 代工和外包模式存在较高风险,需要强大供应链管理能力平衡 [4] - 传统品牌用几十年建立护城河,网红品牌短期密集投放难以复制 [4] 发展建议 - 未来成功品牌需具备四重底座:产业链完整度、稳定高品质输出、严格食品安全管控、升级服务体系与客户黏性运营 [5] - 四大解法:研究市场案例、转向经营性现金流、重视供应链、注重用户沉淀和复购 [5] - 需实现性价比与质价比双重优势,匹配消费端刚性需求与核心痛点 [5]
一个网红奶茶开始落寞
投资界· 2025-07-19 16:11
行业竞争格局 - 新茶饮市场竞争加剧,茶百道、蜜雪冰城、古茗、沪上阿姨等品牌相继上市,抢占市场份额 [5] - 霸王茶姬等竞品以相似中国风鲜奶茶定位快速扩张,长沙市场一年内新增50+门店 [15] - 行业普遍采用小程序提前点单模式提升效率,但茶颜悦色仍坚持现场排队核销的复杂流程 [23] 品牌发展历程 - 2013年创立于长沙,凭借中国风设计、鲜奶原茶配方及15元均价差异化突围 [7] - 2018年因社交媒体事件意外出圈,成为长沙文旅标志性品牌,引发全国代购热潮 [7][9] - 2020年启动省外扩张,截至2024年6月覆盖5省26城,门店总数达785家 [18][19] - 2023年净利润约5亿元,单店盈利能力显著高于奈雪的茶(2090万元/1500+店) [12] 产品与运营痛点 - 经典产品调整为季节限定引发老用户不满,主辅料变更导致口味变化 [14] - 点单流程冗长需三次排队,店员强制口播推荐引发消费者疲劳 [23] - 打包需先现场饮用等规则被质疑反效率,与便捷消费趋势背离 [23] - 员工高强度服务流程(如NPC式话术)引发舆论对其管理方式的批评 [24] 市场声量变化 - 2023-2024年负面热搜占比提升,涉及产品分量、排队规则等争议 [20] - 海外扩张(北美周边销售)及新一线城市拓店未再现早期排队盛况 [19][20] - 消费者从"打卡必喝"转向理性选择,本地用户复购率因竞品增多下降 [13][27] 行业趋势洞察 - 仪式感红利消退,消费者更看重性价比与便捷性 [5][27] - 长沙文旅标签品牌普遍面临异地扩张难题,如文和友、虎头局等案例 [28] - 头部品牌加速供应链与数字化布局,茶颜悦色扩张节奏相对滞后 [16][28]
昔日奶茶排队王,年轻人不想陪它演戏了
虎嗅· 2025-07-16 15:56
茶颜悦色品牌发展历程 - 2013年12月在长沙开出首家门店 主打中国风包装和诗意产品命名 如"幽兰拿铁""声声乌龙" [6] - 早期差异化策略:使用鲜奶和原茶原料 定价15元/杯 提供"不满意重做"、雨天半价等服务 [7][8] - 2018年因粉丝"吊打喜茶奈雪"微博意外出圈 成为长沙旅游打卡项目 出现高铁代购现象 [9][12][13] - 2018-2021年获4轮头部机构融资 2023年以732家店实现约5亿净利润 单店盈利能力超奈雪(2090万/1500家) [17] - 2024年新开266家门店创纪录 覆盖5省26城 湖北江苏门店超百家 但未进北上广 [30][31] 市场竞争格局变化 - 竞品快速扩张:霸王茶姬2023年入长沙1年开50+店 茶百道/蜜雪冰城/古茗全国门店达3500-8000家 [26][48] - 模仿者涌现:茶颜观色等山寨品牌全方位复制其风格 公司通过法律手段维权 [14] - 产品同质化加剧:独特鲜奶茶优势被竞品追赶 价格战和出餐效率成新竞争维度 [45][51] 消费者行为变迁 - 排队经济退潮:消费者拒绝冗长流程(点单/核销/取餐三排队) 更倾向小程序提前下单 [37][38][47] - 仪式感反噬:1分钟产品口播、强制现场饮用等"古风服务"从特色变为负担 [39][40][46] - 需求多元化:果茶品类崛起 消费者从"打卡消费"转向日常便捷需求 [48] 品牌运营挑战 - 扩张困境:异地开店出现水土不服 如武汉门店核销流程与当地快节奏冲突 [50] - 产品迭代滞后:经典款改为季节限定 主辅料调整引发口味争议 两年无新爆款 [24][26] - 管理争议:2021年高管降薪风波 员工高强度服务流程被指"固定NPC" [41][40] - 营销失误:英文名Sexy Tea及擦边宣传语损害国风形象 [45] 行业趋势观察 - 地域网红品牌普遍面临扩张难题:文和友异地折戟 虎头局破产 墨茉点心局闭店 [49] - 头部企业转向产业链整合:布局上游原料 推进数字化 茶颜悦色在这些领域进展缓慢 [51] - 新茶饮进入效率竞争阶段:性价比和标准化服务取代情怀营销成为核心壁垒 [46][52]
钟薛高破产,一次社会性死亡
创业邦· 2025-06-19 11:16
钟薛高品牌现状 - 钟薛高旗下子公司钟茂食品被申请破产清算 原因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 [5] - 公司被执行总金额超8296万元 有多条限制消费令和失信被执行人信息 [24] - 创始人林盛已被列入限制高消费名单 [25][26] - 天猫旗舰店仍在营业 产品价格段位在116-178元不等 但销售情况惨淡 [26] 品牌发展历程 - 2019年销售额突破1亿元 全渠道销量突破1500万支 [18] - 2020年销量破3400万支 [18] - 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卖出1.52亿根雪糕 [18] - 从66元高价定位到2.5元低价策略均引发负面舆论 [6][10] - "火烧不化"事件引发重大品牌危机 [21] 品牌问题分析 - 高端定位未能获得消费者认可 被冠以"雪糕刺客"称号 [20] - 产品力不足 未能让消费者感受到"贵有所值" [32][36] - 过度依赖营销 但缺乏产品实质支撑 [37][44] - 品牌口碑持续恶化 评论区出现"好走不送"等负面评价 [12] 高端冰淇淋行业现状 - 2024年单价20元以上高端产品占比从15%提升至25% [46] - 50元以上超高端市场年增速达25% [46] - 哈根达斯等国际品牌通过情感化叙事保持溢价能力 [48][49] - 行业面临消费紧缩 茅台冰淇淋出现多地闭店情况 [50] - 哈根达斯2025财年第三季度中国区销售额同比下降3% [50] 行业发展趋势 - 消费者更加关注配料表"干净"程度而非网红光环 [58] - 部分品牌通过降价策略应对竞争 但可能损伤品牌调性 [56] - 行业正经历洗牌 回归理性发展轨道 [57][59] - 品质问题和虚假宣传频发 导致高端滤镜破碎 [54]
钟薛高子公司被申请破产 网红冰淇淋生存困局待解
中国经营报· 2025-06-14 04:12
公司现状 - 钟薛高旗下子公司钟茂食品因无法清偿到期债务被申请破产清算 [1] - 公司法定代表人林盛已被限制高消费 全资控股的14家子公司中已有6家显示注销状态 [2] - 公司当前参保人数仅为2人 官方旗舰店在售产品仅剩3种口味 [2][3] 经营困境 - 经销商数量从鼎盛时期的580余家锐减至100多家 [2] - 线下渠道萎缩 成都多家大型商超便利店冰柜中未见钟薛高产品 [2] - 线上渠道品类萎缩明显 相比巅峰时期20余种SKU 当前仅剩3种经典口味 [3] 财务与融资 - 公司首年营收突破1亿元 2021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大关 [2] - 2018-2021年完成4轮融资 其中A轮融资额达2亿元 [2] - 冷链成本保持在46% 远高于32%的业内平均水平 [5] 市场定位与策略失误 - 产品定价普遍超过10元 部分限量款高达88元/支 [2] - 6元以上雪糕仅占15.16%市场份额 2-4元价位占比高达41.53% [6] - 下沉市场扩张过快 四、五线市场未准备好承接高端产品 [6] 行业竞争 - 传统乳企如伊利、蒙牛已建立完善的全产业链布局 [5] - 国际品牌哈根达斯频频传出闭店消息 玛氏、雀巢等外资品牌加速本土化布局 [7] - 即时零售、直播电商等新渠道的价格透明化加剧市场竞争 [7] 专家建议 - 应利用产业链采购优势进入新式茶饮产业和冷饮品牌授权经营 [7] - 高端品牌应坚持少而精的渠道布局策略 重点覆盖高端消费场景 [6] - 需重新审视品牌定位 构建与高价匹配的品牌价值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