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饮出海

搜索文档
独家|对话柠季汪洁:深度剖析出海节奏与东南亚战略
虎嗅APP· 2025-08-03 11:48
柠季出海战略与全球化布局 - 柠季已成为本土手打柠檬茶品牌海外门店量最多的公司,海外已开业3家门店(美国、马来西亚、柬埔寨),签约18家门店(覆盖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西亚、新加坡等)[6] - 出海战略强调"节奏至上",国内与海外扩张节奏相反:国内以"1.5年500家、3.5年2000家"速度扩张,海外采取"饱和式攻击"慢节奏打磨细节[8] - 香港市场被作为出海"前置窗口",2023年开设10多家店后,2024年底才进入东南亚市场[8] 美国市场开拓策略 - 首家海外直营门店"BOBOBABA"位于洛杉矶,面积超100平方米,主打珍珠奶茶,7月正式开业[4][12] - 美国开店面临效率挑战:审批流程需邮件来回一周(国内1天),装修图纸需双语版本并补充施工图/结构图,部分材料需从国内定制海运[16][18] - 品牌名改为"BOBOBABA"适配本地认知,产品调整如取消3/5/7分糖选项改为双倍糖,特许经营法案研究达80页[17] 东南亚市场扩张模式 - 东南亚采取加盟模式快速落地,已开业2家门店(马来西亚柔佛新山KSL店、柬埔寨金边CG财富中心店),签约10家(马来西亚4家、新加坡5家、柬埔寨1家)[21][22] - 首店选址策略:避开核心商圈(如吉隆坡TRX商场),选择租金较低但覆盖目标客群的区域(如柔佛州吸引新加坡打工族周末回流消费)[23] - 产品本地化调整:马来西亚推出彩虹酱料、清真认证雪顶/冰沙,买饮品加1马币换甜筒吸引穆斯林消费者[25][27] 组织架构与团队建设 - 核心团队跨界配置:包括新浪微游戏前CTO负责数字化、鹿角巷合伙人操盘品牌运营[30] - 海外团队采用"传承+本土化"模式:总部派核心成员带标准,当地招属地人才落地,0-1阶段不设KPI[31] - 美国团队高管长期驻场搭建1.0版本,东南亚由经理负责且配置微调[30] 行业趋势与未来战略 - 茶饮行业将出现头部聚集和并购潮,供应链/人才/资金向头部集中,未来2-3年整合明显[37] - 柠季核心战略为出海与并购并行:东南亚持续开放加盟,美国打磨直营模型,考察墨西哥/巴西市场,已收购咖啡品牌RUU(现有十几家店)[38] - 全球化节奏强调"慢慢来",先打磨1.0版本的团队/产品/店型,不急于设定具体目标[41]
独家|对话柠季汪洁:深度剖析出海节奏与东南亚战略
虎嗅· 2025-08-03 07:05
柠季出海战略与全球化布局 - 柠季首家海外直营门店"BOBOBABA"在美国洛杉矶开业 面积超100平方米 主打珍珠奶茶 蓝色为主基调[1] - 公司已成为本土手打柠檬茶品牌海外门店量最多的企业 已开业3家门店(美国 马来西亚 柬埔寨) 已签约18家门店(覆盖澳大利亚 新西兰 马来西亚 新加坡等)[1] - 出海战略强调"节奏至上" 采取与国内扩张相反的策略 国内以"1 5年500家 3 5年2000家"快速扩张 海外则保持"饱和式攻击"的慢节奏[3] - 香港被视为出海"前置窗口" 2023年先开10多家店磨合流程 去年底才进入东南亚 美国为首个海外开拓市场[3] 美国市场开拓策略 - 美国门店从签约到开业耗时9个月 原计划2024年开业延期至2025年7月 创始人汪洁亲自研究80页特许经营法案[6][7] - 美国市场定位为"饮"而非特定茶饮类别 通过珍珠奶茶培养用户习惯 从植脂末产品过渡到大单品[7] - 美国开店最大挑战是效率 审批流程需邮件来回一周(国内仅需1天) 装修图纸需补充施工图等双语材料 部分工艺需从国内定制海运[9] - 门店招牌审批被打回四次 涉及名称长度 重量标注 保险要求等细节 最终耗时5个月完成审批[10] - 美国市场被定义为"10年才入行" 需长期投入 首家门店选址非核心区以测试模型[12] 东南亚市场扩张路径 - 东南亚采取"速度战"策略 已开业3家门店中2家位于东南亚(马来西亚柔佛新山KSL店 柬埔寨金边CG财富中心店)[13] - 东南亚通过加盟模式快速落地 已签约18家门店中马来西亚4家 新加坡5家 柬埔寨1家[13][14] - 马来西亚为首攻市场 人均GDP与中国相当且华人占比高 首店选址柔佛州测试模型 覆盖新加坡回流客群[14][15] - 东南亚产品强调本地化融合 如马来西亚推出彩虹酱料 调整产品命名("鸭屎香"改为"乌龙柠檬茶")[17] - 针对穆斯林消费者推出清真认证产品 如雪顶 冰沙 及"饮品+1马币换甜筒"促销策略[19] 组织架构与团队建设 - 核心团队具有跨界背景 包括新浪微游戏前CTO负责数字化 鹿角巷合伙人操盘品牌运营[21] - 美国团队配置高管长期驻场 东南亚由经理负责 总部派核心成员带标准 当地招募属地人才[21][22] - 招聘不限定餐饮经验 更看重"皮实 聪明 有韧性"的素质 0-1阶段不设KPI允许自由生长[21][22] 行业趋势与未来战略 - 创始人判断行业将出现头部聚集和并购潮 5000家店以上品牌通过并购第二梯队实现增长[27] - 公司核心战略为出海与并购并重 东南亚持续开放加盟 美国打磨直营模型 考察墨西哥 巴西市场[28] - 2022年已收购咖啡品牌RUU(现有十几家店) 参考丹纳赫并购模式 等待团队和模型成熟后再发力[28] - 全球化组织需要跨文化管理能力 从区域深耕到全国扩张再到全球化分阶段迭代能力[25]
野村东方国际:寻求出海增量,新茶饮企业路在何方
野村· 2025-07-02 23:49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中国茶饮市场成熟度高、内卷化程度高,出海成为龙头公司增长策略,海外市场营收增速快、盈利能力强 [1][2] - 茶饮行业经历工业化产品主导、原材料多样化缓慢发展、消费者对高品质原料要求高的成熟期三个阶段 [1][4] - 不同地区对中国茶饮品牌接受度不同,茶饮公司需根据当地市场特点制定东南亚规模化扩张、日韩精细化运营、欧美高端化定位三大战略 [1][5][6] - 茶饮行业未来将健康化升级和全球化扩张,消费需求更多样化,供应链需平衡产品性价比,经营思路要因地制宜 [19] - 投资中国茶饮行业建议关注增长潜力、分层需求及供给升级、供应链支撑、数字化技术应用,根据市场差异制定策略 [20] 各部分总结 茶饮公司出海情况 - 蜜雪冰城 2022 和 2023 年海外营收同比增速分别达 900%和 175%,远超国内水平,在东南亚有近 5000 家门店,已在四个国家建立本土化仓储体系 [1][2][10] - 霸王茶姬 2025 年一季度海外有 169 家门店,新加坡 10 家门店平均月销售额约 180 万元,高于中国大陆平均水平 43 万元 [1][2][3] 茶饮行业发展阶段 - 第一阶段奶精、茶粉等工业化产品主导,供给创造需求;第二阶段 1996 - 2015 年,原材料多样化缓慢发展,小料多样化;第三阶段 2016 年至今,消费者对原材料要求苛刻,高价鲜水果、代糖及高加工小料成趋势 [4] 不同地区市场情况 - 东南亚:气候和人口结构适合茶饮发展,年轻群体多、冷饮需求旺且无季节性,新茶饮年消费额接近 40 亿美元,印尼 16 亿美元领先,蜜雪冰城门店多,市场渗透率有提升空间 [10] - 日韩:相对发达,咖啡文化浓厚,需打破咖啡壁垒,蜜雪冰城在日韩分别开 5 家和 7 家门店,选高端商业区 [11][12] - 欧美:消费力强,中高端品牌溢价明显,但消费群体集中在亚裔,对本土白人渗透空间大,美欧分别有 4000 多家和 8000 多家门店,人均覆盖密度低于中国内地 [5][13] 出海变化与策略 - 出海经历从试水到快速扩张阶段,早期依托华人市场试水东南亚,现品质提升进入扩张期,新茶饮品牌多从东南亚起步再拓展至其他地区 [2][7][9] - 供应链需本土化调整原料、构建全球化采购策略,为加盟商提供产品设备是主要收入来源 [14][15] - 应对东南亚小国分散性挑战,与当地大经销商合作盘活本地资源 [16] - 海外本地化策略包括与当地合资合作、放宽选址和降低加盟费、以海外华人为切入点创新及把握私域流量 [17] - 不同地区定价根据居民收入水平而异,东南亚人均 GDP 低,茶饮价格不超 10 元,日韩新茶饮定价符合当地收入水平 [18] 行业未来趋势与投资建议 - 未来趋势是健康化升级和全球化扩张,消费需求多样化,供应链平衡性价比,经营思路因地制宜 [19] - 投资建议关注健康化与全球化驱动、消费需求分层与供给升级、供应链支撑、数字化技术应用,根据市场差异制定策略 [20]
必选消费行业|寻求出海增量,新茶饮企业路在何方
野村东方国际证券· 2025-06-27 17:47
现制茶饮行业现状与趋势 - 国内茶饮市场已步入成熟阶段,产品趋势向健康化升级,消费者偏好低糖、低脂的轻乳茶系列,行业从"口感驱动"转向"健康导向" [2] - 国内市场竞争呈现头部效应,同质化竞争导致下沉市场饱和,出海成为突破增长瓶颈的核心战略,海外营收增速显著,有望形成第二增长曲线 [2] - 茶饮出海形成梯度化布局策略:东南亚规模化、日韩精细化、欧美高端化,针对不同市场特性制定差异化路径 [2][14][15] 供应端发展与区域适配 - 中国茶饮品牌出海经历从"2 0时代"试水到"3 0时代"快速扩张的跃迁,早期因供应链跨境依赖、产品本土化不足陷入低毛利扩张陷阱,2018年后新茶饮出海开启新篇章 [3] - 东南亚地区具备现制茶饮高密度复制的可行性,人口达6 9亿且年轻群体庞大,全年冷饮需求旺盛,2023年新茶饮消费额达36 6亿美元,印尼以16亿美元占比近半,泰国7 49亿美元次之 [5] - 日韩市场需打破咖啡壁垒,2025年韩国咖啡店人均密度18 44家/万人(上海3 68家/万人),奶茶店仅0 39家/万人;欧美市场处于发展初期,2025年美国奶茶店人均密度0 23家/万人,远低于咖啡店1 25家/万人 [8] 需求端策略与产品创新 - 定价需适配海外居民收入水平,注重本土化迭代与消费者认知培养 [9] - 产品创新围绕健康升级(低糖、高纤维、益生菌)、地域特色(区域水果茶、新中式茶底)及情绪价值(联名IP、季节限定),避免同质化 [11] - 文化创新结合新中式元素及地域食材(油柑、黄皮等)打造稀缺性产品矩阵 [11] 核心竞争壁垒构建 - 供应链全球化通过建立采购网络+本土化中央工厂降低物流成本,保障原料稳定供应,实现品质与性价比平衡 [12] - 数字化重构用户运营与渠道效率,依托全域会员体系提升复购率,通过销售预测系统动态调节原料采购降低损耗 [13] - 梯度化出海战略在东南亚利用人口红利快速复制平价模型,在日韩提高客群渗透率,在欧美以茶文化体验店切入培养消费习惯 [14][15]
2024茶饮出海篇,国内竞争加剧,海外市场成第二增长曲线
搜狐财经· 2025-06-02 23:04
中国新茶饮行业出海战略分析 国内市场竞争现状 - 市场规模从2017年422亿元增至2023年193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8.87%,但增速回落[2][27] - 连锁化率从2020年41.2%升至2022年55.2%,核心商圈超80%,同质化严重挤压独立店生存空间[2][38] - 2023年下半年至2024年7月行业上新超2000款新品,平均每品牌每季度推新11款,但保鲜期仅半个月[2][40] - 头部品牌业绩承压:2024H1茶百道营收降10%、净利降59.7%,奈雪收入降1.9%且转亏[2][41] 出海核心挑战 - 供应链成本高企:原材料占成本近90%,跨境运输及设备进口限制(如印尼不锈钢配额)推高运营压力[3] - 咖啡巨头竞争:与星巴克等功能属性重叠,需差异化突破成熟咖啡市场格局[3] - 欧美消费习惯差异:美国奶茶店数量占比仅5%,定价普遍高于星巴克,香芋/泰式奶茶更受欢迎[3][7] 海外市场机遇 - 政策支持:RCEP降低贸易壁垒,中国与157国互免签证,"新马泰"全面免签便利商务拓展[4] - 东南亚基础优势:印尼奶茶市场规模16亿美元,蜜雪冰城已布局近4000家门店,但本土品牌低价竞争激烈[5] - 文化输出助力:中国茶文化国际认知度提升,个人文化服务出口额持续增长[4] 区域市场特征 - **东南亚**:蜜雪冰城低价策略主导,喜茶/奈雪瞄准高端;本土化调整如榴莲/咸蛋黄口味产品[5][6] - **欧美**:聚焦东西海岸亚裔聚集区,巴黎快闪店成欧洲探索样本,但人力租金成本高企[7] - **日韩**:台系品牌贡茶主导,大陆品牌门店稀少;25-54岁女性用户基础与茶饮客群契合[8][10] 未来发展趋势 - 健康化转型:40%海外消费者关注食品安全,霸王茶姬推"热量计算器",零卡糖成标配[11] - 供应链本土化:海外建种植基地(如立顿模式)、仓储物流中心(星巴克模式)降本增效[12] - 数字化赋能:从点单到供应链全链条数字化,降低海外门店运营成本[12] - 行业协作: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团体标准,推动"组团出海"模式[13] 行业结构演变 - 上游:茶叶/水果/奶制品等原材料及制冰机等设备[18] - 中游:蜜雪/喜茶/奈雪等品牌,产品涵盖水果茶/鲜奶茶/气泡茶等六大类[18] - 下游:小程序/外卖平台占线上销售76%,线下门店及商超为辅[18] 历史发展阶段 - 1.0时代(1980-1990):粉末勾兑奶茶,春水堂首创珍珠奶茶[20] - 2.0时代(1990-2010):COCO/快乐柠檬成立,现制茶饮标准化[20] - 3.0时代(2010-):鲜果鲜奶原料创新,喜茶/茶颜悦色强化品牌IP[20]
蜜雪集团(02097.HK):茶饮下沉与出海标杆 未来成长空间几何?
格隆汇· 2025-05-29 02:27
公司概况 - 蜜雪集团成立于1997年,聚焦2-8元高性价比产品,2024年底全球门店数达46479家,为全球规模最大现制饮品企业 [1] - 2024年公司营收248.3亿元(同比+22.3%),归母净利润44.4亿元(同比+41.4%),2021-2024年收入/利润CAGR达33.9%/32.4% [1] - 加盟模式为主导,2024年末国内三线及以下门店占比57.4%,商品销售/设备销售/加盟服务收入占比分别为94.5%/3.0%/2.5% [1] - 创始人兄弟持股83%拥有绝对话语权 [1] 行业地位 - 现制茶饮行业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3109亿元,2023-2028年复合增速19.7% [1] - 2023年行业CR5为49%(GMV口径),蜜雪冰城以20.2%份额居首 [1] - 海外市场方面,2023年蜜雪冰城在东南亚出杯量市占率约19.5%排名第一 [1] 商业模式 - 成长公式=单店创收*门店规模*供应链赋能 [2] - 单店创收=单店GMV*成本抽成(约40%),预计2025-2027年单店GMV为145.4/149.3/152.7万元 [2] - 预计2025-2027年门店净增7700/8855/8930家,主要来自蜜雪下沉(年净增5.5/5.2/4.8k家)、蜜雪出海(0.2/1.5/1.8k家)及幸运咖(2/2.2/2.3k家) [2] - 供应链规模效应下,预计2025-2027年毛利率分别为32.5%/32.6%/32.7% [2] 未来展望 - 5年期维度测算,蜜雪集团门店规模有望达10万家,其中蜜雪国内6.5万家、海外1.5万家、幸运咖1.5-2万家 [3] - 中性偏乐观假设下,2030年公司收入/归母净利润有望达645/119亿元 [3] - 公司正在孵化"雪王"IP,现制茶饮业务之外的IP商业化值得期待 [3]
财报会说话:真实的茶饮出海现状
FBIF食品饮料创新· 2025-05-12 00:14
行业趋势 - 全球现制饮品市场预计2028年突破1.1万亿美元,2023-2028年复合年增长率7.2% [4] - 东南亚茶饮市场规模将从2023年201亿美元增至2028年495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19.8%,为全球增长最快地区之一 [4] - 中国茶饮品牌出海进入深水区,面临供应链、文化适配与商业模式的对决 [5] 核心观点 - 蜜雪冰城通过规模化扩张和供应链优势打造茶饮帝国,海外门店年增564家至4895家 [10][11] - 奈雪的茶采取高端化策略,海外门店复购率达45%,但2024年亏损9.19亿元 [7][19][21] - 茶百道以差异化产品(如水果茶)切入韩国市场,古茗专注国内下沉市场 [7][31] - 资本市场态度分化:蜜雪冰城市值达1900亿港元,奈雪的茶股价跌超90% [37] 蜜雪冰城 - 海外扩张速度:2024年海外门店达4895家,平均每周新增10家 [10] - 供应链优势:核心饮品食材100%自产,柠檬采购成本降低25%,商品销售毛利率31.6% [13] - 本土化营销:雪王IP在各国差异化设计(如日本传统头饰、韩国RAP形象) [17] 奈雪的茶 - 高端定位:泰国门店单日营业额突破30万泰铢,旗舰店三日销售额近100万泰铢 [20] - 价格策略:海外售价平均比国内高25%-30%(马来西亚15.9-19.9林吉特,新加坡5-7.7新元) [21] - 直营模式痛点:单店人力成本为加盟品牌2-3倍,2024年净利率-18.64% [22] 茶百道 - 韩国市场:开发本土化产品(如汉拿峰水果茶),建立茶饮师培训体系 [27] - 供应链调整:韩国市场改用南美苹果芒果替代台农芒果,调整冰块量 [28] - 海外布局:2024年海外门店14家(韩国7家、马来西亚2家等) [28] 古茗 - 国内策略:80%门店位于二线及以下城市,暂缓出海计划 [31] - 未来规划:优先渗透已布局的17个省份,对海外市场保持观望 [32] 行业挑战 - 环保法规:东南亚多国禁用一次性塑料,纸吸管成本是塑料吸管5倍 [34] - 本土竞争:印尼品牌Tehbotol通过降价20%对抗中国品牌 [35] - 供应链瓶颈:需平衡本地化采购与产品一致性,建立跨国物流体系 [36] 资本市场表现 - 蜜雪冰城市值最高达1900亿港元,古茗市值翻倍至600亿港元 [37] - 奈雪的茶股价跌超90%,茶百道股价下跌46% [37] - 沪上阿姨港股上市首日涨40%,超额认购3400倍 [37]
财报会说话:真实的茶饮出海现状
36氪· 2025-05-09 18:08
行业趋势 - 全球现制饮品市场预计2028年突破1.1万亿美元,2023-2028复合年增长率7.2% [1] - 东南亚茶饮市场规模将从2023年201亿美元增长至2028年495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19.8%,为全球增长最快地区之一 [1] - 中国茶饮品牌出海呈现差异化策略:蜜雪冰城规模化、奈雪的茶高端化、茶百道差异化、古茗区域深耕 [3] 蜜雪冰城 - 截至2024年底海外门店达4895家,较2023年增加564家,平均每周新开10家店 [4] - 海外定价维持"极致性价比"策略:越南3-6元/杯,印尼3.7-4.6元/杯 [6] - 供应链优势显著:核心饮品食材100%自产,2023年柠檬采购量11.5万吨,采购成本低于行业25% [6] - 商品销售毛利率从2023年28.8%提升至2024年31.6%,远超行业均值25% [7] - 营销本土化:雪王IP在各国进行形象改造(如日本传统头饰、韩国RAP造型) [9] 奈雪的茶 - 海外采用"奢侈品化"策略:泰国Centralworld旗舰店开业三日营业额近100万泰铢 [11] - 海外定价高于国内:泰国90-145泰铢/杯,马来西亚比国内高25%,新加坡高30% [13] - 2024年营收49.21亿元同比下降4.7%,经调整净利润由盈2090万元转亏9.19亿元 [11] - 直营模式成本压力大:海外单店员工数为加盟品牌2-3倍,2024年净利率-18.64% [13] - 2025年战略调整为"扭亏",计划在泰国新增20家门店 [10][16] 茶百道 - 韩国市场成功关键:开发3-5款本土化SKU,如汉拿峰水果饮品 [19] - 建立茶饮师培养体系,解决韩国无专业茶饮师问题 [19] - 供应链本土化调整:韩国用南美苹果芒果替代台农芒果 [19] - 截至2024年底在5个海外地区共开设14家门店 [19] - 2025年明确将"出海"列为首要战略 [20] 古茗 - 专注下沉市场:2023年底二线及以下城市门店占比79%,2024年9月升至80% [22] - 出海态度谨慎:年报表述为"持续评估机会",优先关注增长潜力市场 [23] - 国内战略为提升17个已布局省份的门店密度 [23] 行业挑战 - 环保法规增加成本:泰国/马来西亚/印尼推行限塑令,可降解吸管成本比塑料高5倍 [25] - 本土品牌反击:印尼Tehbotol推出价格低20%的同类产品 [26] - 供应链难题:需平衡本地化采购与产品一致性,建立跨国物流体系 [27] - 资本市场分化:蜜雪冰城市值最高达1900亿港元,奈雪的茶股价跌超90% [29]
港股迎第五杯“奶茶”:沪上阿姨能否复制“蜜雪”资本盛宴?
36氪· 2025-05-09 08:40
公司上市及市场表现 - 沪上阿姨于5月8日登陆港股,发行241.13万H股,开盘价190.6港元,较发行价上涨超60%,市值一度突破206亿港元 [2] - 香港公开发售获3616.83倍认购,国际发售获2.57倍认购,全球发售净筹约1.95亿港元 [2] - 引入两位基石投资者累计认购921.55万美元,包括盈峰集团(644.04万美元)和华宝股份(277.41万美元) [2] - IPO火爆带动茶饮股集体走高,奈雪的茶涨超12%,古茗涨近8%创历史新高 [3] 业务发展与财务数据 - 公司以"现煮五谷茶"起家,定价7-15元,首月营业额突破30万元 [4][5] - 2014年转向三四线城市及北方市场,成立两年门店达280家,销售额破2亿 [6] - 2021-2023年GMV分别为41.61亿元、60.68亿元、97.32亿元,总营收16.40亿元、21.99亿元、33.48亿元,增速最高达60.4% [6] - 2024年营收32.85亿元(同比降1.88%),年内溢利3.29亿元(同比降15.21%),净利率10.1% [8] - 2024年加盟店关闭987家(占比10.78%),2023年关店370家(占比4.77%) [8] 门店布局与市场定位 - 截至2024年底门店总数9176家,加盟店占比99.7%,二线及以下城市门店6593家(占比71.85%) [8] - 三线及以下城市门店占比50.4%,2022-2024年该区域营收从9.45亿元增至15.83亿元(占比43%→48.2%) [8] - 产品定位中端市场,2023年推出"轻享版"(定价2-12元)主攻县级市场 [6] - 消费者品牌喜爱度排名第九(15.3%),低于蜜雪冰城、古茗等竞品 [9] 行业竞争格局 - 按2023年GMV计算,沪上阿姨市场份额4.6%,排名第五,前四名为蜜雪冰城(20.2%)、古茗(9.1%)、茶百道(8.0%)、霸王茶姬(5.0%) [10] - 蜜雪冰城市值突破1800亿港元,霸王茶姬美股上市首日涨幅超50% [10] - 行业增速将从2023年44.3%降至2025年12.4%,进入存量竞争阶段 [13] - 蜜雪冰城供应链优势显著(60%食材自产),沪上阿姨依赖第三方供应链 [13] 海外扩张战略 - 东南亚为出海首选,预计2028年市场规模近500亿美元(5年CAGR约20%) [14] - 蜜雪冰城海外门店达4792家(印尼2667家),霸王茶姬、喜茶等品牌已布局东南亚 [15] - 欧美市场面临成本压力、文化差异及本土竞争挑战 [16]
古茗、蜜雪冰城、霸王茶姬,为什么扎堆上市?
36氪· 2025-04-28 18:23
行业趋势 - 2024年茶饮行业出现扎堆上市现象,霸王茶姬、古茗、蜜雪冰城相继登陆资本市场,沪上阿姨也在排队等待IPO [2][3][4] - 蜜雪冰城港股上市首日打破"茶饮破发魔咒",市值从千亿冲向两千亿人民币,8%的一手中签率创港股认购纪录 [3] - 行业上市潮本质是为海外扩张储备资金,目标指向东南亚市场,预计未来20年竞争将从国内转向国际 [1][37][45] 商业模式 - 头部茶饮品牌普遍采用加盟模式:蜜雪冰城加盟店占比超99%,古茗87亿营收中直营仅千万级,茶百道加盟率99%,霸王茶姬97% [11][17] - 蜜雪冰城2023年终端零售额583亿元,但公司营收仅250亿元,差额来自加盟商采购设备及原料的240亿元收入 [8][13] - 行业呈现"卖铲人"特征:品牌方通过向加盟商销售原料设备盈利,而非直接赚取终端消费利润,类比淘金热中的李维斯和AI浪潮中的英伟达 [11][18] 供应链价值 - 资本市场为供应链整合能力定价:蜜雪冰城等品牌作为"链主"企业,其价值在于整合分散的供应商资源,而非单一产品生产 [30][33] - 供应商高度依赖头部品牌:田野股份75%营收来自五大茶饮客户,鲜活饮品25%营收依赖蜜雪冰城 [31] - 东南亚市场供应链建设需要重投入:蜜雪冰城在越南建糖浆厂(自给率80%),古茗建立区域分装中心,霸王茶姬抢占核心商圈 [42] 海外扩张 - 东南亚成为战略要地:预计2028年市场规模达500亿美元,5年复合增长率20%,蜜雪冰城已布局5000家海外门店,霸王茶姬在马来西亚有百家门店 [37][41] - 不同品牌采取差异化策略:蜜雪冰城复制国内供应链体系,古茗采用混合供应链+加盟费减免,霸王茶姬走高端旗舰店路线 [42][43] - 上市融资主要用于海外供应链建设和门店扩张,为即将到来的国际市场竞争储备资金 [3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