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柠檬水
icon
搜索文档
蜜雪冰城门店买不到柠檬水?知情人士:柠檬缺货情况将很快恢复
新京报· 2025-09-17 19:51
公司运营情况 - 蜜雪冰城部分门店出现柠檬水产品供应短缺现象 [2] - 原料供应波动源于进口柠檬受天气影响延期到港及川渝柠檬处于采摘后口感优化储存期 [2] - 公司柠檬整体储备充足 进口柠檬即将到港 储存柠檬已通过评测并开始下发门店 [2] 原材料价格变动 - 柠檬批发价格同比显著上涨 从去年9月7.83元/公斤升至今年9月15元/公斤 涨幅约92% [2] - 价格数据来源于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系统监测的单一品种全国平均价 [2] 供应链恢复进展 - 公司预计柠檬缺货情况将很快得到缓解 [2] - 供应链中断为区域性及阶段性现象 主要影响个别地区部分门店 [2]
蜜雪冰城进军纽约,一平方英尺租金约300杯柠檬水
36氪· 2025-09-17 13:12
美国市场拓展 - 蜜雪冰城首进美国市场 首店选址纽约曼哈顿266 Canal Street 原为粤菜餐厅富瑶所在地 目前尚未启动装修 [1][3] - 纽约首店面积达2100平方英尺(约195平方米) 租约为十年 店面租金为每平方英尺165美元(约合人民币1175元) [3] - 以4元一杯柠檬水计算 每天需卖出近300杯才能覆盖一平方英尺租金 [3] - 租赁过程由CBRE协助完成 房东由Augenbaum Realty代理 美国租店需对接物业/房东/中介/尽调公司/押金托管公司等多方角色 [3] - 另有消息称公司将于11月在洛杉矶开设门店 纽约法拉盛王子街店也在筹备中 [4] 门店选址分析 - 纽约首店地处唐人街与SoHo区交界 辐射纽约华人生活圈及游客聚集地 周边商业生态以咖啡厅与餐厅为主 现制茶饮品牌相对稀缺 [3] 海外业务发展现状 - 2025年上半年海外门店总数达4733家 较去年同期增长128家 但环比2024年底减少162家 [3] - 印尼与越南市场进行门店优化 搬迁后门店日均营业额平均提升超过50% [4] - 自2024年下半年起安排海外员工到中国总部培训运营及营销技巧 2025年将成立全球业务支持中心 [4] 新市场开拓进展 - 4月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首店开业 首月营业额突破43万元人民币 较最初预期翻倍 [4] - 5月与巴西签订40亿元咖啡豆等农产品意向采购订单 [4] - 8月幸运咖海外首店亮相马来西亚 巴西首店正在圣保罗购物中心装修 预计年内开业 [4] 运营挑战 - 海外市场面临更高昂的运营成本 包括原材料/人工/租金等因素 可能限制定价空间 国内低价模式难以直接复制 [6]
看见·活力河南丨甜蜜蜜,从河南到马来西亚
河南日报· 2025-09-16 07:37
市场进入与本地化策略 - 蜜雪冰城在马来西亚市场采用高质平价定位 产品价格显著低于当地预期水平[1] - 实施深度本土化策略 包括推出符合当地口味的饮品和获得Halal清真认证[2] - 马来西亚团队本地化率超过95% 管理层明确表示要真正融入本地市场[2] 品牌建设与消费者互动 - 通过雪王IP开展线上线下活动 包括年度绘画大赛和饮品制作课堂增强品牌亲和力[3] - 品牌被当地消费者视为朋友般的存在 超越单纯饮品销售功能成为快乐传递者[3] - 保持全球统一品牌形象的同时 灵活融入本地元素建立情感连接[2] 运营规模与市场表现 - 门店网络已覆盖马来西亚多个州 在都市商圈和社区街头均可见排队购买现象[2] - 提供超过3000个本地就业岗位 涵盖门店服务、运营管理、物流配送等多领域[3] - 与本地装修商等合作伙伴建立良好关系 中国企业的效率和创新获得认可[4] 人力资源发展与培训 - 为当地员工提供赴中国培训机会 促进跨文化企业管理能力提升[3] - 员工通过跨文化协作获得职业发展信心 典型案例显示从消费者转变为员工的成长路径[3] - 本地团队成员在职业发展中获得显著提升 人力资源体系得到合作伙伴高度评价[3][4] 区域合作与集团扩张 - 受益于郑州-吉隆坡双枢纽建设 豫马经贸合作为品牌提供良好发展环境[4] - 蜜雪集团旗下幸运咖海外首店在马来西亚开业 显示集团层面的国际化扩张[4] - 与眷茶等河南品牌共同开拓马来西亚市场 形成区域品牌集群效应[4]
当代消费现状:左手Labubu,右手拼好饭
虎嗅· 2025-09-04 21:02
核心观点 - 中国消费市场呈现性价比与情价比并行的双轨模式 消费者在不同场景和品类中寻求价值平衡 [4][50][55] - 性价比模式强调极致供应链效率和成本控制 满足理性消费需求 [9][11][25] - 情价比模式通过情绪价值和社交属性满足感性消费需求 [29][33][47] - 市场向哑铃型结构演变 中间定位品牌面临挑战 [55][56] 性价比消费趋势 - 消费者进行价值重估 削减高溢价产品 LVMH在华销售额下滑16% 全聚德营收下降7% 周大福销售额下跌12% [7][8] - 追求有品质的低价 要求价格低且品质可靠 [12][26][27] - 蜜雪冰城通过深度控制价值链构建成本壁垒 提供3元冰淇淋和4元柠檬水 [14][15][16] - 胖东来通过超预期服务提升体验性价比 提供去皮称重 免费熨烫等增值服务 [17][18][19] - 餐饮品牌通过极致效率实现亲民价格 米村拌饭SKU精简至20个 农小锅将火锅打到人均三四十元 [21][22][23] - 人均二三十元可享受环境服务俱佳的餐饮 过去只能选择街边餐馆 [24] 情价比消费趋势 - 近三成年轻人因情绪价值疗愈身心进行消费 [30][31] - 情价比=情绪价值/价格 高情绪价值产品可抵消价格因素 [32][33][34] - Labubu玩偶通过丑萌设计击中反叛心理 限量款二级市场溢价超30倍 拍卖价达108万元 [1][36][38] - 成为年轻人缓解压力 表达自我的精神符号和社交货币 [37][39] - 博物馆文创满足文化认同需求 将历史转化为日常美学符号 [40][43][44] - 消费从炫耀性转向悦己性 满足深层心理需求和理想人格共鸣 [45][46][47] 商业模式演进 - 性价比品牌需构建供应链护城河 情价比品牌需强化情感连接 [58][59] - 胖东来将服务体验转化为高情价比 蜜雪冰城通过雪王IP注入情感资产 [58] - 市场呈现哑铃型结构 极致性价比与极致情价比两端发展 [55] - 定位模糊的中间品牌面临最大生存挑战 [56] - 未来品牌需成为消费者"成为更好的自己"的价值合伙人 [67][68] 行业影响 - 性价比趋势推动行业回归产品本质 加速市场整合 [60] - 情价比趋势催生新兴业态 重塑品牌价值并强化用户粘性 [60] - 品牌需精准定位核心战场 明确服务大众或特定圈层 [61] - 通过价值链重塑 情感IP构建和服务体验差异化实现竞争优势 [61]
左手Labubu,右手拼好饭,当代消费的冰与火之歌
36氪· 2025-09-04 18:59
核心观点 - 中国消费市场呈现"性价比"与"情价比"双轨并行模式 消费者在不同场景中分别追求极致理性消费和情感价值消费[3][4][28] - 性价比模式通过供应链效率优化和成本控制实现品质低价 代表企业包括蜜雪冰城、胖东来、米村拌饭等[8][9][12] - 情价比模式通过情绪价值、IP文化和社交属性满足精神需求 代表现象包括Labubu潮玩、博物馆文创等[17][21][22] - 市场向哑铃型结构演变 中间定位品牌面临生存挑战 未来趋势是性价比与情价比的价值融合[30][31][32] 性价比消费趋势 - 消费者进行价值重估 削减高溢价商品 LVMH在华销售额下滑16% 全聚德营收下降7% 周大福销售额下跌12%[5] - 追求优质平替 美团拼好饭单日峰值订单突破900万单[3] - 蜜雪冰城通过垂直整合供应链实现极致成本控制 3元冰淇淋和4元柠檬水[9][10] - 胖东来提供超预期服务体验 包括商品去皮称重、免费熨烫等增值服务[10] - 餐饮品牌通过标准化提升效率 米村拌饭SKU精简至20个 谷田稻香采用中央厨房模式 喜家德聚焦5款核心产品[12] - 农小锅将火锅品类客单价压至人均三四十元[13] 情价比消费趋势 - 近三成年轻人因"情绪价值疗愈身心"进行消费[17] - Labubu限量款二级市场溢价超30倍 香港拍卖会拍出108万元天价[1][21] - 盲盒机制创造惊喜感和稀缺性 成为社交货币和圈层身份象征[21][22] - 博物馆文创通过文化转译实现文化认同 甘肃博物馆文创店消费旺盛[23] - 消费动机从炫耀性转向悦己性 满足情感支撑和理想人格投射[24][25] 市场结构演变 - 消费行为高度场景化 工作日追求效率节约 周末追求个性表达[29] - 哑铃型市场结构形成 极致性价比与极致情价比两端强化[30] - 中间定位品牌价值主张模糊 面临严峻生存挑战[31] - 胖东来服务体验兼具情价比 蜜雪冰城雪王IP注入情感资产 体现价值融合趋势[32] 企业战略方向 - 性价比品牌需构建全链路效率优势 建立成本护城河[35] - 情感连接与IP构建成为差异化利器 如蜜雪冰城雪王IP[36] - 服务体验能有效对冲价格敏感度 胖东来式服务提供高附加值[37] - 品牌需明确核心定位 选择大众解决方案或圈层精神慰藉赛道[34]
从奶茶杯到黄金柜:新消费浪潮中,那些被忽略的投资密码
搜狐财经· 2025-08-22 18:17
新消费投资机会分析 - 新消费投资机会隐藏在奶茶、金饰等日常消费场景中 需要从生活细节中解读商业本质 [1] 蜜雪冰城商业模式 - 蜜雪冰城以4元柠檬水、6元奶茶的极致低价策略精准击中大众高性价比需求 [4][5] - 通过规模化采购、自建冷链和集中生产将单杯成本压至极致 原料成本降低30% [5] - 国内门店超3万家 通过密集开店摊薄物流与管理成本 在10元以下价格带几乎没有对手 [5] - 出海策略呈现差异化:东南亚市场凭借低价+本土化调整成功 澳大利亚市场因4.8澳元定价失去价格优势 [7] 老铺黄金商业模式 - 采用"一口价"古法金饰定位 重新定义黄金为文化载体而非保值工具 [8][9] - 产品纹饰源自故宫藏品 工艺采用非遗古法鎏金 门店设计如博物馆 [9] - 客群从传统买金人群扩展至为审美和文化买单的年轻人及高净值人群 [9] - 通过柔光照明、无推销服务、"小黑屋"鉴赏区等体验营造奢侈品感 产品溢价达50% [10] - 采取克制扩张策略 早期门店极少 通过稀缺性维持高端定位 后期进驻恒隆等高端商场 [11] 茶饮行业竞争格局 - 10元以下价格带由蜜雪冰城凭借供应链优势独霸市场 [11] - 10-20元价格带为竞争红海 品牌间比拼水果茶供应链效率和上新速度 [11] - 20元以上价格带面临向下渗透压力 喜茶等品牌被迫降价或推出子品牌 [12] - 行业关键竞争要素在于冷链物流能力 需实现36小时内将海南芒果送至北方门店 [13] 新消费投资方法论 - 避免先入为主偏见 低价不等于低端 传统不等于过时 需通过亲身体验验证 [15] - 关注供应链隐形战争 包括冷链、工艺和采购体系等看不见的护城河 [15] - 理解文化与场景溢价 消费升级本质是为精准需求买单而非单纯购买高价商品 [15] - 坚持"看见再相信"原则 通过观察门店排队时长、客群年龄变化等生活细节发现投资信号 [16] 行业本质特征 - 新消费品牌成功关键在于读懂消费者真实需求并以极致方式满足 [18] - 商业本质是生活的镜像 投资机会始终隐藏在生活褶皱之中 [18]
香港老牌餐饮店收缩背后:北上消费分流、供应链比拼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8-13 21:09
香港餐饮业现状 - 香港餐饮业正面临转型期 多家老字号茶楼酒家陆续结业或缩减规模 包括营业35年的名都酒楼将于9月底关闭[1][2][7] - 2025年第一季度餐厅总收入为280亿港元 中式餐厅收入同比下降49%[7] - 超过十家知名餐饮品牌宣布结业 包括鸿星海鲜酒家 海皇粥店 大班面包西饼 金装炖奶佬 稻香集团和莲香楼也关闭部分门店[7] 新兴餐饮模式 - 平价快餐"两餸饭"模式快速崛起 价格区间在17至60港元 香港热门区域此类店铺数量显著增多[7][9] - 部分茶餐厅转型推出两餸饭业务 如敏华冰厅定价28港元[9] - 内地品牌凭借供应链优势实现价格优势 同类产品比本地餐厅便宜1/5 如蜜雪冰城柠檬水定价8港元仅为本地三分之一[16][17] 经营成本压力 - 经营成本占营业额比例升至68% 较疫前增幅达15个百分点[13] - 租金成为关店直接原因 如上环老店"球哥炖汤"因业主加租两成结业 富东阁也因租金太贵结业[11] - 铜锣湾 旺角等商业区出现多宗提前退租案例 部分业主主动降租两成仍难挽颓势[13] 支付与运营模式变革 - 传统现金支付 手写单据模式效率低 数字化支付体系使时间效率提升约1倍[14] - 2024年港澳商户微信支付交易笔数同比增长22.8% 金额增长12.3%[14] - 内地品牌采用"内地采购食材供港"模式 部分环节内地预制 节省在港食材和人工成本[16] 北上消费影响 - 2024年经深圳口岸入境香港居民超7700万人次 其中餐饮消费占比达九成以上[18] - 港元对人民币汇率处于高位 2025年4月一度突破0.95关口 近期回落至0.91左右[20] - 港人在深圳人均餐饮消费60港元 同等金额在香港仅能点主食 且能品尝香港没有的新口味[19] 行业转型举措 - 部分餐厅引入扫码点餐 调整菜单结构控制成本 推出"港式两餵饭"等亲民产品[22] - 优化供应链 推出更具性价比套餐 通过调整营业时间 精简菜单等方式控制成本[23] - 可能出现跨境合作餐饮模式 如香港品牌在内地建立中央厨房[23]
当代人手中的"甜蜜陷阱":研究揭示含糖饮料与340万慢性病例的致命关联
GLP1减重宝典· 2025-08-13 18:02
含糖饮料与慢性疾病关联 - 全球2020年因含糖饮料导致新增220万例2型糖尿病(占全球新发病例9 8%)和120万例心血管疾病(占3 1%)[8] - 含糖饮料与约34万例死亡相关,其中糖尿病相关死亡80,278例,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257,962例[8] - 含糖饮料定义为每240毫升含至少50千卡添加糖的饮品,包括软饮料、能量饮料等,不含纯果汁或零卡饮料[9] 中国含糖饮料健康危机 - 1990至2019年中国因含糖饮料导致的死亡人数激增95%,达46,633例,占总死亡比例从0 34%升至0 46%[11] - 男性死亡人数26,826例(较1990年翻倍),女性19,807例(增幅87%),女性死亡占比增速更快(39% vs 男性35%)[11] - 缺血性心脏病和糖尿病是主要死因,2019年分别导致42,098例和4,534例死亡(均较30年前增长95%)[12] - 山东、河南、河北死亡人数最高(山东年死亡4,337例),重庆、青海、甘肃死亡率增长最快(241%、160%、156%)[12] 含糖饮料与呼吸系统疾病 - 每日饮用超500ml含糖饮料使哮喘风险增加19%,慢性阻塞性肺病风险增加53%[13] - 人工甜味饮料危害更大,每日两杯使慢性阻塞性肺病风险升34%,哮喘风险增10%,哮喘-慢阻肺重叠综合征风险涨45%[13] - 适量饮用特定果汁(如橙汁)可降低11%慢性阻塞性肺病风险,但过量仍有害[14] - 饮料对呼吸系统危害排序:人工甜味饮料>含糖饮料>天然果汁,每多喝一杯整体呼吸疾病风险增15-16%[14]
狂开门店8000家,蜜雪“平替”甜啦啦加盟商的血与泪
商业洞察· 2025-08-12 17:25
核心观点 - 甜啦啦通过模仿蜜雪冰城的低价策略和加盟模式快速扩张,门店数突破8000家,但加盟商面临装修陷阱、高额罚款等困境 [5][7][11] - 在蜜雪冰城的围剿下,甜啦啦加盟商利润被严重挤压,生存空间受限 [19][20][22] - 甜啦啦的低价策略依赖下沉市场选址,但面临品牌知名度不足与产品创新受限的双重挑战 [25][26][27] 低价策略与加盟模式 - 甜啦啦采取"蜜雪冰城卖什么,我就卖类似产品"的跟随策略,如4元柠檬水、2元冰淇淋 [10] - 加盟模式复制蜜雪冰城,单店投资宣称15-20万元,实际需30万元以上 [14][15] - 截至2024年门店超8000家,覆盖全球318个城市,三线及以下城市占比43.4% [11][25] 加盟商困境 - 装修费用不透明,强制使用总部材料且价格虚高,如定制筒灯50元/个 [15] - 总部强制要求进新品并开展促销活动,变相增加进货量 [16] - 高额罚款普遍,如未发报表罚1000元、卫生不达标罚5000元 [16] - 实际利润远低于宣传的20%-30%,部分门店日营业额低至100多元 [15][16] 市场竞争与选址内卷 - 蜜雪冰城通过高价租店挤压甜啦啦生存空间,有案例显示房租从3万涨至8万 [20] - 外卖订单量增加但利润微薄,有加盟商日接千单仍无盈利 [22] - 甜啦啦43.4%门店位于三线及以下城市,一线占比仅0.99%,显著低于行业平均30% [25][26] 品牌发展瓶颈 - 产品创新受限,10元饮品需将成本控制在4元以内 [26] - 81.45%门店位于下沉市场,品牌知名度与规模不匹配 [27] - 面临低价策略与品牌升级的两难选择,难以突破价格敏感型客户群体 [27]
最低3元/杯、和6家蜜雪PK,这家“神店”营收连涨13年
36氪· 2025-08-12 10:11
公司商业模式 - 产品价格定位极低 提供2元鲜奶冰淇淋 3元茉莉翠芽 4元柠檬水等低价产品 杯均价维持在6-7元[1][5] - 门店网络覆盖400多家 其中安阳地区180家 60%位于县城 40%位于乡镇 实现安阳地区0闭店率[3] - 采用高密度区域深耕策略 拒绝全国扩张 优先在乡镇市场布局后再进入县城和地级市[21][23] 产品策略 - 产品开发注重差异化口感 通过捶打柠檬20-30次使柠檬水呈现浑浊状态以提升风味[11] - 60%产品使用统一茉莉茶底降低运营成本 但通过不同萃取方式实现口味差异化[13] - 原材料采购坚持品质导向 冰淇淋使用0植脂末乳粉 鲜果茶采用定点采购的冷冻水果[11][13] - 年上新频率较低仅3-7款 坚持"碰见好的产品才会上"的精选策略[5] 运营管理 - 采用精细化督导体系 每个督导仅管理20家门店 远低于行业30-50家的管理幅度[18] - 创始人持续13年亲自主导采购和研发 对产品所有环节进行决策[18] - 坚持口碑营销而非广告投放 招商团队仅3人且2人负责审核 依赖熟人社会口碑裂变[15][17] 市场表现 - 单店日均营收3000多元 部分门店日均营收过万 最高日销2000杯[1][3] - 在6家蜜雪冰城包围下仍实现连续13年营收增长[1] - 爆款产品茉莉霸王桶(18.8元含1.5L水杯)累计销售数十万杯 形成重复消费模式[8] 目标客群 - 核心客群涵盖村里大妈 货车司机 外卖小哥等基层消费者[5][8] - 3元茉莉翠芽成为农村赶集必买单品 满足低决策成本消费需求[1][5] - 产品设计考虑实用场景 提供免费加热水 1元加冰水等服务吸引固定客群[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