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制裁
搜索文档
 看不见的武器:黄金、石油与美元之网
 虎嗅APP· 2025-11-01 22:11
 美元霸权的历史演变 - 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美元与黄金挂钩(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奠定美元中心地位 [7][8][9] - 1971年尼克松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美元成为无锚信用货币,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12] - 1973年石油危机后,美国与沙特达成石油美元协议,要求石油以美元计价结算,并将石油美元盈余投资美国国债,使美元锚定全球刚需的石油资源 [13][15]   全球美元清算与控制体系 - SWIFT系统作为全球银行间金融电报网络,覆盖11000家银行,负责传递支付指令而非资金 [18][20] - 全球95%的跨境美元交易通过纽约的CHIPS系统清算,日均处理超过1.8万亿美元,完全受美国法律管辖 [22][23] - 代理行体系要求外国银行在美国银行开设账户,为美元交易提供"美国关联",使美国获得长臂管辖权 [24]   金融制裁的执行机制 - 美国财政部海外资产控制办公室(OFAC)通过特别指定国民名单(SDN名单)实施制裁,冻结名单实体在美资产并禁止美国主体与其交易 [25] - 2014年法国巴黎银行因违反制裁被罚89.7亿美元,相当于其当年全部利润,并暂停部分美元清算业务,产生全球寒蝉效应 [28][30][31] - 制裁引发全球银行业过度合规,形成价值千亿美元的合规行业,银行主动切断与敏感国家业务以规避风险 [32]   金融武器的实际应用与影响 - 对伊朗制裁导致人道主义物资流通受阻,全球银行因恐惧罚款而拒绝所有伊朗相关交易,形成金融绞杀 [34][35] - 2022年俄乌冲突后,美国联合盟友将俄罗斯主要银行踢出SWIFT系统,并冻结俄罗斯央行约3000亿美元外汇储备 [36][37] - Visa、万事达卡、苹果支付等美国公司暂停在俄罗斯服务,导致俄罗斯国内支付系统瘫痪,引发民众挤兑 [38][39]   去美元化趋势与体系反噬 - 2022年后全球央行加速增持黄金,中国人民银行连续多月购入,以对冲美元资产政治风险 [42][43] - 中国推出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作为SWIFT和CHIPS的替代方案,截至2024年底覆盖上百个国家 [44][46] - 数字人民币(e-CNY)具备点对点支付潜力,可绕过SWIFT和代理行体系,对美元霸权构成结构性挑战 [47][48]
 美元霸权松动?美方巨头上门,中方抛美债囤黄金踩中全球节奏
 搜狐财经· 2025-10-25 04:44
 地缘政治与美国战略压力 - 美国在东欧和中东面临的地缘政治挑战分散了其战略资源,制约了其在亚太地区的战略推进 [1] - 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和国务卿布林肯于2024年4月先后访华,从经济和外交层面施压,策略从对话转向实质性干预 [1][2] - 布林肯访华期间强调台湾海峡和平稳定,并呼吁中方限制对俄罗斯的能源采购和关键物资供应 [2]   美国对华施压与制裁措施 - 美国国会推进《无限制法案》,要求中国企业在180天内退出与俄罗斯军工相关的业务,否则面临全面经济封锁,覆盖范围从高科技扩展至民用汽车供应链 [2] - 美国财政部计划将部分与俄罗斯军工存在所谓“支持”关系的中国企业隔离出全球金融体系,措施涉及银行结算监控和第三方转口贸易审查 [3] - 美国试图通过SWIFT系统阻断中俄银行间资金流动,并将制裁范围从2023年的清单扩展到包括电子和机械部件在内的500项 [9]   中国外汇储备与资产配置调整 - 2025年7月,中国减持价值257亿美元的美债,总持有量降至7307亿美元,创2009年以来新低,与2012年峰值1.3万亿美元相比缩减近半 [3][13] - 截至2025年9月,中国黄金储备总量达到2303吨,连续第10个月增持,较2024年10月末增加122万盎司 [5] - 中国购金渠道从单一伦敦市场扩展至多边协议,月均购金量超过20吨,远超过去年均约200吨的水平 [5][7]   中俄经贸与金融合作深化 - 2024年中俄贸易额达2448亿美元,2025年保持稳定增长,超过95%的交易采用本币结算 [9][13] - 结算平台从以美元为主导转向上海与莫斯科构成的“双中心”模式,交易效率较2022年翻倍 [9] - 通过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扩展,本币结算惠及中小企业,结算时效从平均三天缩短至实时到账 [9]   中国产业供应链韧性提升 - 中国军工企业供应链国产化率从50%大幅提升至90%,关键零部件自给能力显著增强 [11] - 电动汽车出口企业实现全链条本土化生产,电池和电机等核心部件国产化率达100%,出口量从百万辆级别跃升至500万辆 [11] - 中国本土黄金矿业发展,内蒙古和新疆地区黄金开采量年增长率达15%,逐步从进口主导转向产供销平衡 [13]   全球黄金市场动态与影响 - 2025年国际金价从年初平均每盎司3067美元攀升至超过4000美元 [10] - 2025年上半年,全球央行共计购入415吨黄金,中国是重要贡献者,推高金价创下26次新高,最高逼近每盎司3434美元 [11] - 中国央行运用数字化工具对金库实时监控,并将黄金储备从沿海向内陆分散存储,提升安全性 [10]
 俄罗斯对华卖气暴涨39%,还要合并3能源巨头,借此打破欧盟制裁
 搜狐财经· 2025-10-25 00:40
10月22日,丹麦首相办公室的一则声明打破了国际能源市场的平静,欧盟27国终于就第19轮对俄制裁达 成一致,这份涵盖能源、金融的"组合拳"将于23日峰会后正式落地。 鲜有人知的是,就在前一天,斯洛伐克还在拿着否决权"卡脖子"。 作为俄气进入欧洲的"中转站",这个东欧国家70%的天然气依赖俄罗斯,每年5亿欧元的过境费更是财 政刚需。 直到欧盟承诺包下其能源价格补贴、放宽减排目标,还额外给汽车产业砸了扶持资金,斯洛伐克才终于 松口。 北京语言大学研究员董一凡点破关键:"有的国家盯着经济账本,有的盯着政治立场,欧盟这盘棋早有 裂痕。" 制裁大拆解:能源断供+金融围堵的狠招 此次制裁的狠劲藏在细节里。 能源领域堪称"釜底抽薪":欧盟不仅首次将俄罗斯LNG纳入全面禁令(2027年正式生效),还把俄原油 价格上限压到47.6美元/桶,比现有水平再降一截。 要知道,即便2024年俄气在欧占比已从40%跌到13%,LNG每年仍给俄方带来150亿欧元收入,这根"钱 袋子"算是被盯上了。 更狠的是精准打击产业链:俄罗斯石油公司、俄气石油被全面禁购,117艘"影子舰队"运油船被拉黑, 这些船此前一直在公海偷偷转运俄油,如今成了"过 ...
 投行:金价大跌只是短期超卖,未来还有上涨空间
 格隆汇· 2025-10-22 17:41
格隆汇10月22日|现货黄金21日一度暴跌6.3%,创12年来最大单日跌幅。对此,瑞士银行Lombard Odier全球外汇策略师Kiran Kowshik和投资策略主管Luca Bindelli在21日的报告中表示,尽管黄金短期内 严重超买,但根本的供需动能仍强,未来涨势依旧可期。他们表示,央行仍在创造更高的金价下限,对 美国金融制裁、地缘政治风险扩大以及特朗普政府无法预测关税政策的担忧,将成为央行扩大需求的动 力。总体经济和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可能会继续有利于进一步的黄金需求。他们将未来12个月的黄金 目标价从3900美元/盎司,调高至4600美元/盎司。 ...
 江宇舟:反击美国制裁,我们做得怎样?为什么会是一场持久战?
 观察者网· 2025-10-21 09:08
 中美经贸冲突态势分析 - 中美马德里会谈后,美方在20余天内出台了20项对华打压措施,包括出台出口管制实体清单“穿透性规则”将数千家中国企业纳入清单,以及宣布对华造船“301”调查港口费措施[2] - 作为反制,中方近期实施了稀土产业链管制、对美国持股超过25%的航运公司收取特别港务费、将配合美国对华301调查的韩华海洋五家美国子公司纳入反制范围,并对墨西哥发起反倾销调查[3][7][8] - 美国财长贝森特在应对中方反制时表现出政策混乱,例如在同一采访中既声称“不会迁就进行谈判”又表示“将进行谈判”,暴露其市场预期管理存在缺陷[13]   中国反制措施的特点与效果 - 本次反制是继4月反击“对等关税”后又一次多部门协同行动,商务部、交通运输部、市场监管总局在一线出台措施,已形成反制裁的初步框架[3] - 反制手段具有精准对标美方规则的特点,例如对含稀土成分超过0.1%的产品实施审批管理,是对美国技术溯源规则的借鉴;要求美国公司申请许可的文件必须以WPS格式提交,则是在规则制定领域进行测试[6] - 政策覆盖范围广泛,从初级产品(稀土、锂电池、石墨)到终端产业,从有形航运(港务费)到无形标准(文件格式),甚至延伸至金融结算(要求必和必拓以人民币结算),形成体系化效果[8] - 反制措施已产生实际影响,例如英伟达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从95%直降到0%;墨西哥在中方发起调查后,总统紧急表态将先与中国“磋商”再推进立法[3][7]   美国潜在进攻方向与中方应对建议 - 金融领域可能成为美国下一步重点攻击方向,被列入SDN黑名单的中国企业占比从2024年底的四分之一增至2025年半年的四成,增速惊人;美方还暗示可能在稀土、半导体等7个产业增持政府股权,演变为对中资企业的股份劫夺[21] - 美国正通过与原盟国达成贸易协议(如与欧盟、英国、日韩的框架协议)构建排他性联盟,协议内容多涉及原产地回溯等可能事实上制裁中国的条款[22] - 为完善反制裁体系,建议推动基于顶层设计的跨部门协同机制,建立高效的内外信息搜集机制以总结应对经验与教训,并开发完善的反制裁法律体系与司法执行能力[27][28] - 建议利用中国在商品贸易上的优势拓展人民币国际化,打造一篮子商品与人民币的锚定关系,完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以稀释美国通过SWIFT系统进行干预的影响[28] - 需对关键产业(如涉及海外布局的科技企业)提前做好防御预案,并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反制裁政策研判与执行的广度及精度[30]
 欧洲打算亮出最后底牌,动用俄罗斯海外资产,可让乌克兰再撑五年
 搜狐财经· 2025-10-08 02:55
战局第三年,欧洲猛然惊醒:俄军的"金库"竟藏在自家楼下 战火延烧至第三个年头,欧洲各国才后知后觉地意识到,俄罗斯的"钱袋子"竟被安放在了自家楼宇的阴影之下。那笔高达2100亿欧元的巨额资产,沉睡在比 利时一栋毫不起眼的楼宇深处,宛如一箱被时间遗忘的巨款。这并非哪个隐秘的私人宝藏,而是俄罗斯中央银行被施加"暂停键"的海外储备金。如今,欧盟 将目光锁定于此,意图动用这笔资金,为基辅的持续抵抗再续五年"续命之源"。这听起来像是一个精心编排的荒诞剧本,但其推进速度已然迈入第二幕:以 冻结资产作为抵押,在国际市场上发行债券,为乌克兰注入军备与维生资金。 第一幕:无本之利,巧取"利息" 初期的操作相对"温和"。俄罗斯的资产一旦被冻结,其内部持有的债券、股票等仍在持续产生收益,每年的利息收入便高达数十亿欧元。欧盟毫不犹豫地先 行一步,将这笔"活钱"截流,划拨给乌克兰用于基础设施重建和民生支持。面对这种情况,莫斯科只能徒劳地干瞪眼,毕竟账户已被层层锁死,连输入密码 的权限都被剥夺。 第二幕:釜底抽薪,铸造"重建之债" 比利时率先跳了出来,表达了强烈的反对。其立场直截了当地暴露了风险:"钱的物理存在在我家地下室,你们凭什么可以 ...
 普京突改口否认去美元化?宣布不反美元,普京这步棋究竟下给谁看
 搜狐财经· 2025-10-06 12:12
 普京立场转变的原因与背景 - 普京公开表示俄罗斯并非主动推动去美元化,而是因美国禁止使用美元才选择本币结算[1] - 立场转变可能源于特朗普的强硬立场,特朗普曾表示对挑战美元地位的国家加征100%关税[1] - 美国已对俄罗斯实施严厉金融制裁,包括冻结海外资产、排除出SWIFT系统及限制美元交易[1]   俄罗斯当前面临的货币困境 - 俄罗斯与中国本币结算率高,但人民币大多仅能用于从中国进口,无法作为全球储备货币[3] - 与印度贸易复杂,俄罗斯出口石油收回卢比,但卢比国际流通性差,迫使俄罗斯采用“以物易物”方式[3][8] - 俄罗斯能自由使用的国际货币主要只剩美元和欧元,但欧盟制裁严格,几无解除可能[3][8]   普京的外交策略与潜在意图 - 普京的“改口”被视为一种外交策略,向特朗普传递俄罗斯并非故意与美元为敌的信息[4] - 策略意图是通过示弱为双方谈判创造机会,讨论解除制裁,类似此前在军控问题上的退让[4][6] - 核心目标是争取美国在制裁上的松动,如允许美元结算部分能源贸易或解冻部分海外资产[6]   去美元化的全球趋势与未来展望 - 全球范围内对美元的质疑增加,美国将美元作为制裁工具引发反感,多国央行增持黄金[9] - 去年全球央行黄金购买量创下历史新高,反映出对美元信用的担忧和去美元化趋势[9] - 尽管普京目前有所退让,但全球去美元化趋势被认为不可逆转,美元霸权面临严峻挑战[9]
 普京对“去美元化”改口,宣布不反美元,俄罗斯选择临阵退缩?
 搜狐财经· 2025-10-04 11:54
几天后,特朗普直接对巴西宣布加征50%的关税,解释道:"金砖国家本身并不是威胁,但他们正在削弱美元的主导地位,试图推动新的国际货币规则。如 果美元失去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美国将遭遇巨大的损失。我作为总统,必须维护美元在全球的主导地位,这绝不会在我的任内发生。" 普京为何在"去美元化"问题上改口,俄罗斯在关键时刻为何选择退缩? 近期,俄罗斯总统普京在"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的讲话中指出,俄罗斯并没有实施"去美元化"政策,也没有组织相关运动。他解释道,俄罗斯并非主动放 弃美元,而是因为"在国际上无法使用美元支付",因此才选择使用本国货币进行交易。 他进一步回应了特朗普关于金砖国家"去美元化"的指控,强调金砖国家的政策仅与其自身成员国相关,不会对任何第三方施加此类措施。普京明确表 示:"我们没有反美元的政策,也没有去美元的运动。我们完全没有!我们只是被阻止使用美元,因此只能转向本国货币。" 从中可以看出,尽管美俄关系僵局重重,普京并不希望在这个问题上与特朗普产生直接冲突,特别是在当前美国对俄罗斯的制裁背景下。普京深知"去美元 化"是特朗普非常敏感的外交议题之一,因此在公开讲话时选择了尽量避免激怒特朗普,为日后可能的 ...
 从凯恩斯到特朗普:金融为何再次成为国家武器?
 伍治坚证据主义· 2025-10-03 14:48
 地缘经济学时代的到来 - 经济正成为地缘政治的延伸,市场定价逻辑从单纯供需转向地缘政治主导[2] - 美国威胁对欧盟、韩国、日本和巴西加征关税,并限制中国企业购买美国农地,中国以稀土出口作为反制工具[2] - 金融体系本身可能被"武器化",如特朗普顾问提出"Mar-a-lago Accord"要求使用美元体系国家交"过路费",财政部官员暗示盟友应被迫买入长期美债[5]   历史钟摆与思想转变 - 1914年前全球化盛极,一战打断全球化,保护主义与民族主义兴起[3] - 1945年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多边合作框架出现,国家间强调合作[4] - 1980年代里根和撒切尔推行新自由主义,自由市场成为信仰[5] - 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家强力介入救市,资本主义披上国家主义外衣[5] - 当前趋势类似上世纪30年代"战略国家主义"时代,钟摆式思想转变往往持续十年以上[6]   对投资逻辑的影响 - 市场定价逻辑已变,政治变量从噪音转为主旋律[7] - 行业和资产类别"战略化",稀土、能源、芯片成为国家安全筹码而非单纯商品[7] - 不确定性上升,波动性和风险溢价可能长期维持高位[7] - 投资者错误在于认为规则永恒,自由市场阶段只是历史中的一个片段[6]   债务与政策风险 - 美国36万亿美元债务已不可持续,债务螺旋由国内政治撕裂和地缘对抗导致[3] - 地缘政治绑架财政和货币政策,影响市场的不仅是经济数据还有国会争吵和总统推文[3]
 欧洲准备打出最后底牌,启用俄罗斯海外资产,够乌克兰再打5年
 搜狐财经· 2025-10-02 19:42
乌克兰战场炮火未歇,欧洲正悄然策划一场更具战略深远意义的反击——不是派遣士兵,也不是输送武 器,而是动用被冻结的俄罗斯国家资产,为乌克兰提供长达五年的财政支持。 乌克兰战场的硝烟仍未消散。欧洲正酝酿一场足以改变战争格局的战略行动。不是增派士兵,也不是追 加武器,而是动用被冻结的俄罗斯国家资产,为乌克兰提供长达五年的财政支持。 这场金融战的核心,是俄罗斯央行存放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欧洲清算系统(Euroclear)的2100亿欧元海外 储备。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这笔资金一直被欧盟冻结。 «——【·前言·】——» «——【·2100亿欧元的战争基金·】——» 如今,欧盟与七国集团(G7)正推动一项极具争议的计划:以这些资产为抵押发行"乌克兰重建贷 款",总额预计达1400亿欧元,分期拨付给基辅政府。 更关键的是,这笔贷款并非无偿援助,而是设计了"战后追偿机制"——未来若俄罗斯支付战争赔偿,需 优先偿还贷款,剩余部分才可能解冻原始资产。 这一计划的逻辑链条看似严密,却在国际社会引发轩然大波。俄罗斯将其斥为"金融海盗行为",欧盟内 部也因法律风险和政治分歧争论不休。但在乌克兰财政濒临崩溃的当下,欧洲似乎已将这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