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H溢价指数

搜索文档
AH溢价指数创年内新低多只龙头股获外资增持
证券时报· 2025-07-19 01:19
恒生AH溢价指数走势 - 恒生AH溢价指数7月18日盘中触及12623点创年内新低 [1] - A+H板块160只个股AH溢价率均低于200%最高为晨鸣纸业19954% [1] - 2024年末有10只个股溢价率超200%目前最高溢价率较当时下降11951个百分点 [1][2] 个股溢价率变化 - 当前A+H板块溢价率超100%个股降至32只较2024年末57只减少25只 [2] - 宁德时代A股对H股折价幅度最大达2463%恒瑞医药招商银行药明康德也出现折价 [2] - 亿华通等4只个股溢价率低于5%而2024年末无个股溢价率低于5% [2] H股强势表现 - 年内7只H股涨幅翻倍荣昌生物H股暴涨391%山东墨龙H股涨259% [3] - 创新药板块领涨荣昌生物A股涨145%但AH溢价率从12580%骤降至1453% [3] 外资增持动向 - 威灵顿管理公司增持恒瑞医药114万股每股7475港元持股比例升至541% [5] - 摩根大通增持宁德时代8516万股均价34063港元持股比例升至526% [5] - FMR LLC增持药明康德17198万股每股8554港元持股比例升至1404% [6] 市场结构性变化 - 港股新经济板块崛起创新药新能源消费电子获全球投资者长期配置偏好 [4] - 大市值企业市盈率溢价率普遍低于小市值反映机构对行业龙头认可度提升 [4] - 南向资金成交占比提升至50%险资大量买入银行H股推动AH溢价指数下行 [7] AH溢价趋势判断 - 优质A股赴港上市提升港股流动性缓解H股折价推动两地估值差距收窄 [1][7] - AH溢价中枢或趋势性下行港股长期折价局面有望逐步改变 [7]
内地低利率驱动AH溢价指数下行,港股价值重估正当时
环球网· 2025-07-18 10:52
AH溢价指数走势 - 2025年以来AH溢价指数持续走低 主要受内地政策转向和低利率环境影响 [1] - 2024年"9.24"行情后AH溢价指数中枢下移 多次触及2019年以来均值以下一倍标准差低位 [3] - 截至2025年7月4日 南向资金与中资在AH股H指数持仓占比接近50% [3] 南向资金动态 - 南向资金大幅涌入港股 成交占比阶段性跃升 市场流动性显著改善 [3] - 资金主要集中流入红利板块 银行板块占比超35% 险资成为主要流入力量 [3][4] - 险资投资H股银行无需缴纳红利税 红利板块A/H溢价有望进一步收敛 [4] 行业权重与结构 - 按自由流通市值计算 银行板块占AH溢价指数权重超35% [4] - 港股市场呈现大金融与科技消费两头重格局 同时拥有A股稀缺的海外资产 [6] - 2025年初至7月9日已有10起A to H上市案例 包括宁德时代和恒瑞医药等 [5] 优质资产上市影响 - 2024年下半年美的集团和顺丰控股H股上市并被纳入指数 推动AH溢价指数跳空下行 [4] - 约40家A股企业H股上市申请处于聆讯阶段 将持续为AH溢价指数打开下行空间 [5] - 宁德时代和恒瑞医药H股价格已高于对应A股 未来纳入指数将压低AH溢价 [5] 市场趋势与建议 - 港股流动性提升和内地"资产荒"背景下 预计将持续吸引资金南下配置 [6] - A股企业加速赴港上市将完善港股市场结构 显著增强流动性 [6] - 建议关注AI软件 创新药 非银金融和银行等港股稀缺资产及H股折价板块 [6]
中信证券:AH溢价指数持续走低 反映内地低利率环境下的H股重估
快讯· 2025-07-18 08:34
AH溢价指数走势 - 2025年以来AH溢价指数持续走低 反映内地政策转向和低利率环境下南向资金对H股的重新定价 [1] - 自2024年"9 24"行情起 南向资金大幅流入港股 成交占比显著提升 显示港股低估绩优龙头对内地资金吸引力增强 [1] 资金结构与配置 - AH股H指数中南向与中资持仓占比达50% 险资大量买入银行板块是AH溢价指数下行主因 [1] - 险资配置银行H股动力充足 银行板块AH溢价仍有下行空间 预计会持续压低指数 [1] 市场流动性改善 - 优质A股赴港上市扩大溢价指数下行空间 提升港股流动性 缓解H股因流动性不足带来的折价 推动两地估值差距收窄 [1] - 内地政策调整 南向资金结构变化以及优质资产持续上市 共同驱动AH溢价指数持续下行 反映港股市场流动性改善和价值重估趋势 [1] 投资关注方向 - 建议关注产业趋势显著 业绩能见度高 市场有催化的港股稀缺资产以及存在H股折价的板块 [1] - 具体板块包含:1 AI软件 2 创新药 3 非银金融 4 银行 [1]
港股新手速成课堂——港股概念梳理和框架介绍
2025-05-12 09:48
纪要涉及的行业或公司 涉及港股市场整体,以及金融、社会服务、传媒、农林牧渔、化工、军工、汽车、公用事业、医药生物、电子、食品饮料、商贸零售、地产、纺织服装、通信、银行等行业,还提及阿里巴巴、京东、腾讯、网易、美团等公司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1. **AH 溢价指数** - 核心观点:不能全面衡量 A 股与港股整体估值差异,对不同投资目的有不同参考价值 [1][15][17] - 论据:金融板块权重占比高达 70%,主要反映中资金融公司价格差异;加权平均权重集中于中资金融股,对其他行业代表性低;获取高额分红时高位表明 H 股更具吸引力,捕捉价格回归时并非完美指标 2. **港股公司类型差异** - 核心观点:H 股、红筹股和中资民营企业在注册地、控股结构和红利税上存在差异,影响投资决策 [1][5][8] - 论据:H 股注册地在内地,红筹股注册地在境外且国资控股,中资民营企业有中资背景非国有控股且多注册在境外;港股通投资 H 股红利税 20%,红筹股 28%,A股 持有满 12 个月免征 3. **AH 股价差** - 核心观点:长期存在且缩小过程漫长,受行业特性和红利税差异影响 [1][9] - 论据:顺周期行业中香港主流外资投资者偏好盈利稳定公司,强顺周期公司盈利波动大不适合其策略;内地 A 股持有满 12 个月免征红利税,港股通投资 H 股和红筹股分别需缴纳 20%和 28%红利税 4. **港股与 A 股总市值及行业市值** - 核心观点:总市值约为 1:2,行业结构差异显著 [1][16] - 论据:社会服务、传媒等行业港股市值远大于 A 股,农林牧渔、化工、军工等板块港股可选范围小于 A 股 5. **港股通纳入机制** - 核心观点:要求股票先进入恒生综合指数,同时满足市值和成交量标准,入通股票表现通常优于出通股票,但涨幅受市场情绪影响 [1][19][22] - 论据:市值要求过去 12 个月日均市值排在市场前 94%,成交量要求过去 12 个月中至少 10 个月达标,过去 6 个月中至少 5 个月达标,达标比例为 0.05% 6. **港股与 A 股机制差异** - 核心观点:在财年安排、业绩披露、盈利预警、再融资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23][24][25][26] - 论据:港股公司财年安排灵活,年报截止日期为 3 月 31 日,半年报和年报披露前分别有 30 天和 60 天禁售期;港股公司可自愿披露盈利预警,无业绩预告制度;港股非 H 股公司再融资灵活性大,有闪电配售和供股份额 7. **恒生指数成分变化** - 核心观点:2020 年 9 月编制改革后,新经济行业权重上升,提升了恒指代表性和绝对估值水平 [28] - 论据:个别股票权重上限从 10%降至 8%,同权不同权及第二上市公司被纳入,选股票标准按行业赛道分布 8. **港股市场投资者结构与估值** - 核心观点:投资者结构以机构为主,南向资金流入增加影响板块估值,港股估值与中美利差相关 [3][29][31] - 论据:非香港本地投资者中内地比例提升,内资和外资配置思路不同;2023 年四季度前后中美利差与港股估值关系转变 9. **南向资金流入影响** - 核心观点:将逐步消除港股离岸市场折价,提高整体估值水平 [32] - 论据:全球主要股票市场隐含风险溢价底部 1% - 2%,港股最低 4%,南向资金流入使港股基本面和资金面趋于一致 10. **港股市场情绪指标** - 核心观点:可用恒生指数隐含 ERP 衡量市场情绪和估值水平 [33][34] - 论据:通过计算隐含风险溢价评估投资者情绪和要求的额外风险补偿水平 11. **港股走势与基本面预期** - 核心观点:港股走势与基本面预期密切相关,需坚实基本面支撑 [37][38] - 论据:基本面预期向上修正利于市场上涨,保持稳定能维持涨幅,明显下修难推动上涨 12. **港股通投资者特点** - 核心观点:是坚定长期投资者,持仓占比攀升,对高息股票和成长类板块有明显偏好 [39] - 论据:每日成交量占港市总成交量约 20% - 25%,资金流向高息股票和互联网、医药生物等成长类板块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1. 内地保险公司通过 OSA 账户投资 H 股无需在分配环节缴纳 20%额外红利税,通过港股通渠道投资红筹股红利税实际税率为 10% [11][12] 2. 绝大多数 AH 两边上市公司中,A股 自由流通比例低,H 股几乎 100%自由流通,导致供需结构不同,AH 价差难收敛 [13][14] 3. 恒生综合指数每半年检讨一次,分别在 3 月和 9 月调整,有快速纳入机制 [21] 4. 港股市场隐含 ERP 通常在 6% - 8%波动,随投资者增多波动区间可能下移,长期市场估值中枢将下降 [36] 5. 2023 年 7 月 ETF 纳入互联互通交易后,内地投资者投资香港 ETF 对每日净流入净流出数据产生扰动 [39] 6. 内地主动管理型公募基金更偏好成长类板块,在高息板块持仓市值偏低,整体南向资金更倾向电子、零售等行业 [40] 7. 过去十年港股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结构变化,导致历史经验不可比,未来南向资金涌入将降低离岸折价提高估值 [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