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港股价值重估
icon
搜索文档
恒生AH溢价指数创年内新低!A股相对H股溢价收窄,4只个股现折价
金融界· 2025-07-19 07:34
恒生AH溢价指数变化 - 恒生AH溢价指数持续下行并创出年内新低,7月18日盘中一度触及126.23点,A股相对H股溢价现象正在收窄 [1] - A+H板块160只个股中AH溢价率均已降至200%以下,溢价率最高的晨鸣纸业为199.54%,相比2024年最后一个交易日溢价率超过200%的个股多达10只 [3] - 截至7月18日收盘,A+H板块150只个股中溢价率超过100%的个股降至32只,比亚迪股份和弘业期货溢价率分别为185.83%和185.47%,而2024年最后一个交易日时溢价率超过100%的个股达到57只 [3] AH溢价率结构变化 - 目前已有4只个股出现A股相对H股折价现象,宁德时代折价幅度最大达到24.63%,恒瑞医药、招商银行和药明康德也呈现折价 [3] - 亿华通、潍柴动力、紫金矿业和美的集团的溢价率均在5%以下 [3] - 高溢价率个股数量呈现明显下降态势,市场结构分化特征日益明显 [3][5] H股市场表现 - 今年共有7只H股累计涨幅翻番,荣昌生物H股涨幅高达3.91倍,山东墨龙和诺诚健华的H股年内涨幅分别达到2.59倍和2.05倍 [4] - 创新药板块大幅上涨成为推动力量,A+H板块涨幅居前的生物医药股表现突出 [4] - 宁德时代H股自5月20日上市以来股价累计涨幅已达50.19% [4] 外资机构动向 - 威灵顿管理公司7月11日增持恒瑞医药114万股,每股作价74.50港元,总金额约8493.01万港元,持股比例升至5.41% [4] - 摩根大通7月3日以均价340.63港元增持宁德时代85.16万股,涉资约2.9亿港元,持股比例由4.71%上升至5.26% [4] - FMRLLC7月11日增持药明康德171.98万股,每股均价85.54港元,涉资约1.47亿港元,持股比例由13.60%上升至14.04% [4] 港股市场结构性变化 - 港股市场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新经济板块快速崛起,以创新药、新能源、消费电子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更受全球投资者青睐 [5] - 大市值企业溢价率显著低于小市值企业,反映出机构投资者对行业龙头和基本面良好企业的认可度持续提升 [5] - GIC Private Limited于6月底增持海天味业115万股,每股作价35.88港元,总金额约4126.56万港元 [5]
内地低利率驱动AH溢价指数下行,港股价值重估正当时
环球网· 2025-07-18 10:52
AH溢价指数走势 - 2025年以来AH溢价指数持续走低 主要受内地政策转向和低利率环境影响 [1] - 2024年"9.24"行情后AH溢价指数中枢下移 多次触及2019年以来均值以下一倍标准差低位 [3] - 截至2025年7月4日 南向资金与中资在AH股H指数持仓占比接近50% [3] 南向资金动态 - 南向资金大幅涌入港股 成交占比阶段性跃升 市场流动性显著改善 [3] - 资金主要集中流入红利板块 银行板块占比超35% 险资成为主要流入力量 [3][4] - 险资投资H股银行无需缴纳红利税 红利板块A/H溢价有望进一步收敛 [4] 行业权重与结构 - 按自由流通市值计算 银行板块占AH溢价指数权重超35% [4] - 港股市场呈现大金融与科技消费两头重格局 同时拥有A股稀缺的海外资产 [6] - 2025年初至7月9日已有10起A to H上市案例 包括宁德时代和恒瑞医药等 [5] 优质资产上市影响 - 2024年下半年美的集团和顺丰控股H股上市并被纳入指数 推动AH溢价指数跳空下行 [4] - 约40家A股企业H股上市申请处于聆讯阶段 将持续为AH溢价指数打开下行空间 [5] - 宁德时代和恒瑞医药H股价格已高于对应A股 未来纳入指数将压低AH溢价 [5] 市场趋势与建议 - 港股流动性提升和内地"资产荒"背景下 预计将持续吸引资金南下配置 [6] - A股企业加速赴港上市将完善港股市场结构 显著增强流动性 [6] - 建议关注AI软件 创新药 非银金融和银行等港股稀缺资产及H股折价板块 [6]
中信证券:AH溢价指数持续走低 反映内地低利率环境下的H股重估
快讯· 2025-07-18 08:34
AH溢价指数走势 - 2025年以来AH溢价指数持续走低 反映内地政策转向和低利率环境下南向资金对H股的重新定价 [1] - 自2024年"9 24"行情起 南向资金大幅流入港股 成交占比显著提升 显示港股低估绩优龙头对内地资金吸引力增强 [1] 资金结构与配置 - AH股H指数中南向与中资持仓占比达50% 险资大量买入银行板块是AH溢价指数下行主因 [1] - 险资配置银行H股动力充足 银行板块AH溢价仍有下行空间 预计会持续压低指数 [1] 市场流动性改善 - 优质A股赴港上市扩大溢价指数下行空间 提升港股流动性 缓解H股因流动性不足带来的折价 推动两地估值差距收窄 [1] - 内地政策调整 南向资金结构变化以及优质资产持续上市 共同驱动AH溢价指数持续下行 反映港股市场流动性改善和价值重估趋势 [1] 投资关注方向 - 建议关注产业趋势显著 业绩能见度高 市场有催化的港股稀缺资产以及存在H股折价的板块 [1] - 具体板块包含:1 AI软件 2 创新药 3 非银金融 4 银行 [1]
投资港股的QDII领跑市场,18只QDII基金年内收益率超50%
格隆汇· 2025-07-07 15:47
港股市场表现 - 上半年恒生指数上涨20%,恒生科技指数涨幅达18.68%,大幅跑赢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市场主要指数 [1] - 港股在4月回调后迅速回升进入"技术性牛市",个股如泡泡玛特、蜜雪集团、老铺黄金等持续飙升 [1] - 年内港股基金包揽QDII基金涨幅榜前十,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以97%收益领跑 [1] QDII基金表现 - 18只QDII基金年内收益率超50%,重仓创新药的港股QDII基金净值领跑 [7] - 年内QDII基金平均净值上涨12.8%,部分欧洲市场相关QDII基金净值涨超20% [8] - 港股成为QDII新发产品重要领域,今年以来成立的24只QDII基金多为港股主题 [11] 资金流向 - 南向资金年内净买入7398.65亿港元,较去年同期翻倍,逼近2024年全年历史峰值 [9] - 新发行QDII基金持续带来增量资金,机构扎堆布局港股主题QDII基金 [10][11] 行业驱动因素 - 港股基本面修复、资金面改善推动价值重估,出现两波行情:第一次由恒生科技驱动,第二次由南下资金和全球资金流入引爆 [12] - 科技板块投资价值凸显,外资持续加码信息技术板块,多空分歧收敛预示波动性降低和趋势性机会酝酿 [12] - 当前科技板块拥挤度适中,配合资金面积极信号,向上弹性空间较大,有望成为下一轮上涨重要引擎 [12] 个股及基金表现 - 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A年内涨幅97.16%,华泰柏瑞恒生创新药ETF涨幅67.37%,广发中证香港创新药ETF涨幅67.18% [3] - 创新药重仓股如信达生物、荣昌生物、科伦博泰生物-B等出现翻倍涨幅 [6] - 恒生医疗保健相关ETF如大成恒生医疗保健ETF、博时恒生医疗保健ETF等涨幅均超50% [4]
QDII基金“新玩家”接连入场 港股布局热情居高不下
上海证券报· 2025-07-01 03:10
港股市场价值重估 - 港股资产在基本面修复和资金面改善背景下正面临价值重估 [1] - 今年以来港股主题QDII基金业绩亮眼 新上报的公募QDII基金均为港股主题 [1] - 重点关注港股市场中具备稀缺优势、能穿越周期的优质企业以及低利率环境下的红利资产 [1][4] QDII基金加速布局港股 - 西部利得基金将于7月9日发行西部利得恒生科技指数(QDII) 为该公司获得QDII资格后首只产品 [2] - 永赢基金5月获批永赢恒生消费指数型发起式(QDII) 部分公募先成立QDII专户产品如上银基金 [2] - 今年以来成立的24只QDII基金多为港股主题 公募申报的QDII产品均为港股类且多采用发起式模式 [2] - 新一轮QDII额度落地或进一步推升港股行情 多家基金公司已收到外汇局QDII额度批复通知 [2] 港股行情驱动因素 - 港股两波行情分别由恒生科技为代表的新经济产业趋势和南下资金、全球资金流入驱动 [3] - 南向资金今年以来累计流入6794亿元 接近2024年全年水平 [3] - 港股新经济结构占比高 互联网、新消费、创新药、新能源车等产业趋势向上 [3] 港股后市展望 - 港股整体估值仍低于历史平均水平 相对亚洲及欧美市场具有投资性价比 [4] - 外资对中国资产仍未超配 未来随着企业盈利修复有望持续流入 [4] - 港股上市企业今年通过份额提升、加速渗透、成功出海等因素业绩表现出色 [4] - 投资策略关注稀缺优质企业和低利率环境下红利资产需求上升机会 [4] - 核心科技资产在AI突破下长期向好 部分优质资产仍处于相对低估状态 [4]
港股价值重估、电力货币化、理财大变局!这场会议说透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5 19:48
宏观市场分析 - 预计今年美联储维持2-3次减息 [2] - 消费模式转型聚焦高增值领域如AI、互联网、机器人、医疗等 [2] - 中国核心能力包括勤奋劳动者、工程师、人工智能、国外市场大、资金成本低、创业文化兴盛 [2] - 中国市场乐观情绪源于毛利率提升潜力 [2] - 中国经济看弱不弱 美国经济看强不强 [3] - 2025年流动性将成为基本面核心 市场参与主体变化对股市影响大于客观基本面 [3] 大类资产展望 - 人民币汇率长期升值趋势开启 伴随中国资产重构 [4] - 黄金市场长期看好 驱动因素包括去美元化、通胀预期、地缘变动 [4] - 电力成本优势将成为行业先机 可能成为准货币并与人民币挂钩 [4] - 数字资产或成10-20年后最值钱资产 [5] - 债券市场高质量产品是未来大趋势 [5] 港股投资未来 - 港股估值锚从美国十年期国债利率转向中国十年期国债利率 [6] - 港股将成外资配置中国资产第一站 先于A股上涨 [7] - 南下资金增量推动港股市场再平衡 [7] - 新生代消费估值逻辑:情感溢价、女性消费、全球共性 [7] - 港股新消费领域将面临分化 [8] 多资产配置趋势 - 理财子加速多资产业务扩张应对低利率环境 [9] - 银行理财子优势在于信贷领域和企业生命周期研究 [9] - 理财行业规模达31万亿 需向多资产领域转型 [9] - 财富管理模式从单一产品转向组合投顾 [10] - 多资产产品呈现指数化发展特征 [11] - 量化模型结合前瞻预判是风控优选 [12] - 理财策略聚焦低回撤、低波动、高胜率、高容量 [12] - 风险预算管理是控制波动的根本方法 [13] - 多资产配置需深度绑定中国制造业产业链 [14] 含权产品布局 - 含权3%以内产品可通过债券达基准 超过10%难保正收益 [15] - 含权产品偏好权益指数ETF和REITs [15] - 养老理财是银行含权产品重要方向 [15] - 固收+产品经历报价、单一资产、目标波动三阶段演进 [16] - 大类配置在低利率环境下更具优势 [17] - 产品结构短期化明显 一年以上产品发行困难 [18] 理财客户演变 - 客户风险偏好转向"稳中求进" 接受适度波动 [19] - 个人投资者被动指数基金规模突破1.3万亿 二级债基占比上升 [19] - 理财产品投资者对净值波动接受度逐步提高 [19] - 客户分层需求:普通客户重保本、企业客户重基准、同业客户重策略 [20] - 产品成功关键在客户体验优化 [20] - 需将权益类产品固收化以降低波动 [20]
港股开盘 | 恒生指数高开0.01% 快手(01024)涨超6%
智通财经网· 2025-05-28 09:35
市场表现 - 恒生指数高开0.01%,恒生科技指数涨0.52% [1] - 快手涨超6%,小米集团涨超2% [1] 资金流向 - 南向资金净流入银行行业规模超165亿港元,资讯科技行业净流出规模超205亿港元 [2] - 资金在科技股获利了结,因资本市场"买预期、卖现实"及关税不确定性 [2] 港股结构性变化 - 科技、消费产业市值占港股半壁江山,业绩增长性或重塑港股估值框架 [3] - 外资长线资金关注中国,港股具备承接条件 [3] - 港股迎来优质企业上市潮,海内外增量资金持续流入 [3] 配置策略 - 科技+消费是配置主线,关注人民币升值受益板块及大市值互联互通标的 [3] - 白马低估值行业具左侧布局价值,影视院线、调味发酵品等有操作价值 [4] - 科技成长、高端制造、新消费行业值得持续重视 [4] 估值分析 - 恒生指数PE从7.5倍修复至10.5倍,与近十年均值相当,较2018年、2021年高位仍有提升空间 [4] - 港股估值修复仍在进行中 [4] 港股IPO市场 - 2025年港股IPO市场将大复苏,香港为国内企业提供募集外资重要窗口 [4] - 港交所成为链接科技产业与国际资本的"超级纽带" [5] 政策支持 - 香港特区政府出台下调印花税、优化交易机制等政策提升市场流动性 [6] - 红利类资产在ETF互联互通制度下配置渠道拓宽,红利税改革预期增强吸引力 [6] 国际金融地位 - 港股市场吸引力系统性提升,资产供给结构和质量持续提高 [5] - 港股流动性在海外资金回流背景下趋势性改善 [5] - 港股红利类指数因抗压性与稳定性或成中长期资金青睐方向 [6]
国内唯一单药适应症的CDK4/6抑制剂上市,四环医药(0460.HK)尽显创新研发硬实力
格隆汇· 2025-05-16 19:00
乳腺癌治疗领域突破 - 四环医药旗下轩竹生物自主研发的吡洛西利片(轩悦宁)获批乳腺癌单药及联合氟维司群双适应症,成为国内唯一拥有单药适应症的CDK4/6抑制剂,填补国产创新药临床空白 [2] - 吡洛西利通过"CDK2/4/6/9四靶点作用"机制,精准阻断肿瘤细胞增殖通路,显著降低血液学毒性发生率,实现对肿瘤的强效持续抑制并提升治疗耐受性 [3] - 临床研究精准匹配中国乳腺癌患者特征:纳入既往接受晚期化疗患者23.9%,原发耐药患者25.6%,绝经前患者37%,内脏转移患者68.2% [3] - 联合用药使二线治疗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达14.7个月(研究者评估),BIRC评估达17.5个月,单药后线治疗无进展生存期长达11个月,刷新全球同类疗法纪录 [4] 医美业务增长 - 2024年医美板块收入同比飙升65.4%至7.44亿元 [6] - 年内获批7款新产品,包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的黑曜双波射频微针Sylfirm X,自研少女针和童颜针两款重磅产品2025年获批 [6] - 产品矩阵覆盖填充、塑形、光电设备及皮肤管理等60余款产品,实现轻医美基础类别全覆盖 [6] - 医美销售渠道渗透全国6200家医美机构,与近150家机构达成深度战略合作 [6] 创新药管线进展 - 2024年创新药及其他药品收入同比激增388.1%至5760万元 [7] - 轩竹生物自研一类新药安奈拉唑钠获批上市并贡献收入,XZP-3287(吡罗西尼片)及XZP-3621(ALK靶点抑制剂)两大核心品种已提交NDA [7] - 惠升生物司美格鲁肽注射液降糖适应症完成临床III期试验,减重适应症于2025年1季度完成临床III期入组 [8] - 德谷胰岛素和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注射液为国产首仿品种 [8] 财务与研发状况 - 2024年研发开支约4.74亿元,同比下降18.0%因多款产品完成三期临床试验 [9] - 期末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2.44亿元,在手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达35.22亿元,叠加理财产品后可用资金近40亿元 [9] - 公司总市值约57亿元人民币,与其持有的近40亿现金等资产几乎持平 [10] 行业与市场表现 - 2025年港股医药板块结构性复苏,恒生医疗保健指数年内涨幅超30% [10] - 南向资金年内持续净流入超6000亿港元,港股正经历价值重估关键转折 [10] - 东吴证券指出在美联储降息周期启动、中美利差收窄宏观环境下,港股流动性改善具备持续性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