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XR(扩展现实)
icon
搜索文档
智能穿戴设备密集上新,消费电子赛道迎新增长引擎
中国证券报· 2025-10-22 16:37
行业市场前景 - 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预计在2025年达到1451.8万台,同比增长42.5% [2] - 中国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预计在2025年达到290.7万台,同比增长121.1% [2] 主要公司动态与产品发布 - Rokid与京东科技达成战略合作,购物智能体JoyGlance将于11月登陆其智能眼镜,实现“所见即所购”功能,下单支付功能预计明年1月上线 [1] - 三星电子发布基于安卓XR平台的XR头戴设备Galaxy XR,集成Gemini大模型,续航2.5小时,适用于娱乐和制造业场景,公司正在开发包括AI眼镜在内的多种XR终端 [1] - Meta与Oakley合作推出运动型AI智能眼镜Oakley Meta Vanguard,具备高防尘防水等级,续航9小时,起售价499美元 [2] 产业链关键环节与主要厂商 - 智能眼镜SoC主控芯片市场由高通主导,已推出多款XR专用计算平台,国内厂商如恒玄科技、瑞芯微聚焦低功耗与垂直场景需求 [2] - 光学模块领域有国内企业鸿蚁光电、惠牛科技、耐德佳、歌尔股份、玉晶光电、欧菲光等布局 [2] - 屏幕方面国内主要厂商为京东方和TCL华星 [2]
亿道信息拟收购朗国科技、成为信息 复牌首日股价涨停,次日下跌6.62%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21 20:59
重大资产重组计划 - 公司于10月20日复牌并公告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朗国科技和成为信息的100%股权 [1] - 计划向不超过35名特定投资者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以支撑收购 [1] - 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发行价格确定为38.55元/股 不低于定价基准日前120个交易日公司股票交易均价的80% [1] 收购战略目标 - 交易旨在深化公司在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领域的布局 快速切入智能交互显示和RFID射频识别领域 [1] - 交易完成后 上市公司将与标的公司在产品形态、技术能力、应用场景、销售渠道、供应链管理上形成优势互补与深度协同 [3][4] 标的公司业务概况 - 朗国科技是以交互控制与设备互联为核心的智能设备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 核心业务包括智能交互平板控制模块、智慧商显控制模块等 [4] - 朗国科技已与BenQ、鸿合、海信、京东方、三星、TCL等国内外行业头部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 [4] - 成为信息是物联网行业数字化解决方案提供商 核心业务为智能数据采集终端、超高频RFID模组及组件 是国内少数拥有超高频RFID核心技术自主能力的设备厂商之一 [4] 公司现有业务 - 公司是以产品定义、研发设计为核心的智能电子产品及方案提供商 产品和解决方案覆盖消费类及工业类使用场景 [3] - 交易前 公司主营业务涵盖消费类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加固智能行业终端、XR扩展现实、人工智能物联网及其他智能硬件的产品与服务 [3] 交易进展与股价表现 - 复牌后公司股价波动剧烈 10月20日公司股价涨停 但次日公司股价便大跌6.62% [2] - 本次交易目前仍处于初步阶段 面临诸多不确定性 [1] 交易不确定性 - 与本次交易相关的审计、评估工作尚未完成 标的资产的最终交易价格尚未确定 [5] - 因交易价格尚未确定 与交易定价紧密相关的业绩承诺和补偿安排也尚未落地 [6] - 本次交易尚需履行多项决策和审批程序 包括上市公司再次召开董事会审议通过正式方案、股东大会审议通过、深交所审核通过及中国证监会同意注册等 [6]
从放电影到造场景 院线企业开打大屏创新战
北京商报· 2025-10-16 08:42
行业战略转向 - 多家院线公司近期密集推出针对大银幕的创新业务计划,核心方向为在影院创造体验式场景,包括扩展现实体验、直播体育赛事和演唱会等[1] - 横店影视的XR体验业务布局已于近期在部分试点影院逐步落地[1] - 中国公司与腾竞体育合作,将在全国部分影院直播"2025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1] - 万达电影与IMAX中国深化战略合作,计划在2029年底前将27个特效厅升级改造为IMAX影厅,并已在旗下6家IMAX影院直播2025年F1西班牙大奖赛[1] - 金逸影视在2025年半年度报告中披露,公司在奥运赛事、音乐综艺、游戏赛事直播基础上继续探寻"影院+"创新项目,并鼓励影院利用闲时影厅进行脱口秀、音乐会等多场景合作[1] 业务转型成效与行业背景 - 万达电影2025年半年度报告显示,IMAX单厅产出同比增长111%,票房市场份额达58%,同比增长33个百分点,带动公司二季度市场份额显著提升[2] - 专家观点认为,院线拥有成熟的区块选择、运营和管理模式,为创新场景应用提供了良好基础,且传统观影收入难以平衡巨大的院线建设基础投资[2] - 2025年国庆档电影票房为18.35亿元,观影人次5007万,场次314.66万场同比增长12.82%,平均票价36.64元同比下降9.28%[2] - 截至10月8日,全年电影总票房达437.89亿元,同比增长18.98%,超出2024年全年总票房12.87亿元,观影人次10.35亿同比增长19.39%[2] - 2024年城市院线净增银幕数4658块,银幕总数达到90968块[2] 新场景发展前景与挑战 - 国庆档"电影+"联动消费规模在票房数据基础上叠加升级,成为假期消费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3] - 新场景能否成为院线新增长支点取决于经营策略调整,如提供相配套的服务业态,以及线下大空间能否适应XR等新技术带来的视听模式[3]
记者怎么敢从“30楼”一跃而下?
金融时报· 2025-09-25 16:40
公司技术与产品 - 公司专为恐高症患者设计虚拟现实脱敏疗法,属于认知功能恢复训练[1] - 通过配套头盔使患者置身虚拟高空环境,经反复刺激提高对高度的耐受性[2] - 虚拟环境真实度高,能引发手抖腿软和短暂失重感等生理反应,有效“欺骗”大脑[3] - 产品线涵盖血液恐惧、巨物恐惧、深海恐惧等多种心理障碍的场景模块[3] - 将XR沉浸式硬件与AI深度学习算法融合,为神经内科、精神科、外科及康复医学科提供数智化解决方案[3] - 开发虚拟现实认知康复训练、心理疏导等数字疗法产品,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并记录治疗数据[3] - 数智化解决方案帮助医生化主观诊疗为客观分析,提高诊疗效率并实现康复方案定制化[3] 公司业务与认证 - 公司为杭州虚之实科技有限公司的子公司,于2022年被招引至海南生态软件园[4] - 公司申报的“认知功能障碍评估与训练软件”获批中国二类医疗器械证、欧盟CE认证和英国MHRA认证,并获泰国医疗器械证书[4] - 产品已远销东南亚以及欧洲多地[4] 行业政策与发展 - 数字疗法被纳入海南自贸港健康产业布局,2022年印发国内首个全周期数字疗法产业支持政策[4] - 海南累计发布30余条支持政策,推动其成为数字疗法创新热土[4] - 截至2025年7月末,在海南落地的数字疗法企业达73家,近一半落地海南生态软件园[4] - 海南生态软件园作为核心承载园区,围绕“场景+基金+政策”思路推动数字疗法产业培育[4] - 一批数字疗法产品在海南推广应用或试验探索,提高了可及性和质量,有效降低服务费用[4] 行业应用前景 - 数字疗法应用广泛,正探索创伤后应激障碍、成瘾治疗、自闭症儿童社交训练、老年痴呆症认知恢复性训练等新边界[5]
“新意”刷屏,暑期文化消费热度持续攀升
新华日报· 2025-08-25 15:09
文旅项目创新与市场表现 - 常州市滑稽剧团通过“守正创新”策略,新推古装爆笑喜剧《王老虎抢亲》暑假上座率达八成以上,同时经典剧目《陈奂生的吃饭问题》假期全国巡演20多场 [1] - 南京夫子庙刘老根大舞台借助品牌知名度,日常上座率稳定在六七成,周末上座率达九成以上,推动南北喜剧艺术交流 [2] - 淮安方特东方欲晓乐园推出“复古风情节”及“0元畅玩方特”活动,游客量日均同比增长20%,单日最高入园人数达2万人次 [4] 新场景与沉浸式体验开发 - 玄武湖景区新开放4处文化场馆,包括梁洲蒲仙岛水文化主题园、中华美学之皇家园林文化廊等,融合传统与现代互动设施如喷水动感单车 [3] - 无锡博物院推出XR扩展现实体验,涵盖七大主题场景如《登月奇旅》,超4000人参与体验,实现“一步一景”的沉浸式漫游 [5] - 行业推出21个精品收费展览展演项目,如南博“观天下·坤舆万国全图”等,彰显“文博+消费”模式对暑期文旅消费的驱动效应 [6] 文创产品与消费拓展 - 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新推饮品文创“能喝的墨水”,瓶身仿墨水瓶设计,近一个月销售已超3000瓶 [5][6] - 淮安方特景区通过复古街区NPC互动机制,游客可获得“银票”参与复古消费场景,提升参与度与消费活力 [4]
苹果Vision Pro销量遇冷 vivo为何逆势押注MR?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1 16:17
产品发布与定位 - vivo于8月21日正式推出vivo Vision 成为国内主流手机厂商中首个明确对标苹果Vision Pro的混合现实(MR)头显设备 [1] - 产品采用VST(视频透视)方案 通过摄像头捕捉外界画面并渲染虚拟内容 实现虚实融合体验 外观与交互方式与Vision Pro相似(前置多摄像头/双指捏合操作/外置电池) [1] - 与华为Vision Glass(2022年11月发布)/小米AI眼镜(2024年6月发布)/OPPO Air Glass(2024年6月发布)等侧重AR或特定功能的智能眼镜不同 vivo Vision是首个以MR为核心定位的国产硬件方案 [2] 市场背景与行业动态 - 苹果Vision Pro于2024年初发售时引发轰动 其核心差异在于实现虚拟信息与现实环境的无缝融合 但随后陷入销量困境 [2] - 2024年10月底消息称苹果大幅削减Vision Pro产量 可能于年底前停产该版本 并暂停第二代开发 转向开发更具性价比的版本 [2] - 苹果Vision Pro起售价达29999元 高昂价格与贫瘠的内容生态导致市场接受度低 [1] 战略布局与技术储备 - vivo执行副总裁胡柏山表示MR是连接物理与数字世界的桥梁 强调硬件体验基础对生态正循环的重要性 [3] - 公司混合现实团队规模已达500人(截至2023年底) 且MR能力将作为长期机器人战略的支撑 [4] - vivo已成立机器人实验室(2024年3月) 专注于家庭机器人产品孵化与研究 目标通过MR技术攻克家庭非结构化场景下的感知-决策难题 [4] 产品推进与行业观点 - vivo Vision暂不进入公开市场销售 但将开放线下体验预约以收集用户反馈并优化产品生态 [4] - 行业专家认为MR可解决机器人领域缺乏训练数据与依赖遥控操作的痛点 既是数据桥梁也是交互工具 [5] - vivo强调其在用户洞察、场景识别、影像能力及AI大模型等MR关键技术领域具备储备 MR与机器人的结合是未来五至十五年的战略方向 [5]
镜像世界、手机消失、人类爱上AI:“硅谷精神之父”凯文·凯利的2049预言
创业邦· 2025-07-14 17:57
核心观点 - 凯文·凯利在新书《2049:未来10000天的可能》中描绘了25年后充满希望的未来世界,包括交通、就业、互联网、娱乐等领域的发展 [9][10] - 他强调构建情境而非预测未来,目的是帮助人们想象并主动实现理想的未来 [12][13] - 技术发展将带来教育、职业、内容创作等领域的重大变革 [16][17][24][25] AI时代的教育与职业 - 未来教育体系将发生根本性改变,AI助手将使学习更加个性化和定制化 [17] - 教育的核心将转向"学会学习"和"学会提问",而非特定知识的掌握 [19][20] - AI不会取代工作,而是改变工作性质,接管部分任务 [22] - 职业选择建议追随热情而非经济回报,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 [23] AI内容产业变革 - 生成式AI将颠覆内容产业,但人类记者仍将负责内容管理和质量把控 [28] - 未来内容形式将更加多样化,包括沉浸式体验新闻 [30] - 小型内容公司比大型媒体更有适应新趋势的优势 [32] - YouTube等视频平台可能成为下一个重要内容平台 [33] 镜像世界与智能眼镜 - 25年后智能手机将被智能眼镜取代,现实世界将与虚拟世界叠加 [35] - 镜像世界包含四个层次:VR体验、数字孪生、自动驾驶感知层和本地AI处理层 [37][38] - AI情感交互将成为未来25年最大的技术冲击之一 [40][41] - 智能眼镜的最终赢家可能是一家中国公司,因其硬件优势和快速迭代能力 [47][48] 五大关键技术预测 机器人 - 人形机器人将先在工作场景普及,家庭应用可能还需25年 [52] - 机器人性能提升缓慢,主要变化是成本降低 [54] 无人驾驶 - 25年后人类驾驶将变得稀有且难度增加 [56] - 部分城市区域可能禁止人类驾驶 [56] 太空科技 - 火星不会出现城市,最多建立科研站 [59][60] - 太空探索的经济价值主要在近地轨道活动 [60] 生命科学 - 延长健康寿命是可行目标,但延长最大寿命进展缓慢 [65] - 全球人口将在2046年开始缩减,带来社会结构挑战 [68] 脑机接口 - 25年内可能实现非侵入式脑机连接 [71] - 医疗应用前景明确,但消费级应用尚不清晰 [71] 硅谷未来 - 真正的技术颠覆仍将来自初创公司而非科技巨头 [74] - 硅谷在全球创新中的特殊地位将保持,但创新路径可能改变 [74][75]
康耐特光学(02276.HK):业绩盈喜 产品结构优化
格隆汇· 2025-07-11 11:00
业绩预告 - 公司预计2025H1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不低于30%,归母净利润不低于2.71亿元,主要得益于高折射率产品及功能性产品销量增长强劲,产品组合带动平均售价上升 [1] 产品结构优化 - 公司产品体系丰富,研发创新实力领先,产品结构向高折化、定制化方向发展,是少数能提供1.74折射率树脂镜片的制造商之一 [2] - 2024年标准镜片、功能镜片、定制镜片收入增速分别为8.8%、32.4%、11.8%,验证产品结构持续优化 [2] - C2M模式有效保障定制化眼镜交付效率 [2] 全球战略布局 - 公司拟通过日本子公司Asahi Lite Optical Co., Ltd.投资400万美元建设自动化车房树脂镜片产线,专注于高端定制化镜片生产与销售,预计2025年7月31日前投产 [2] - 新建产线采用全自动化设备,首期投产后年产能可比现有车房定制片提升20%,可覆盖北美市场 [2] - 日本产线将与中国江苏和上海两大生产基地发挥协同效应,降低综合生产成本 [3] - 日本本土化生产可对冲中美贸易摩擦导致的关税成本上升风险,确保对美国市场稳定供应 [3] - 日本产线的区位优势将提升亚太地区客户响应速度 [3] XR业务布局 - XR业务(包括AR和AI眼镜)正与美国多家头部科技和消费电子企业持续合作,并积极拓展国内外其他客户 [3] - 公司配合客户推进现有研发项目,并积极开拓新项目,为未来AR或AI眼镜批量生产做准备 [3] - 公司规划新建XR研发中心,持续投入强化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协同效应 [3] - 公司不断研发不同折射率、不同功能叠加的创新产品,积极改进和升级现有产品 [3] 盈利预测调整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6亿、6.7亿、7.9亿元(前值分别为5.4亿、6.6亿、7.8亿),对应PE为31X、26X、22X [3]
更名不到一年,“星纪魅族科技”改回原名“魅族科技”
国际金融报· 2025-07-01 22:41
品牌更名与战略调整 - 公司官方社交平台账号名称从"星纪魅族科技"改回"魅族科技",去掉了"星纪"二字,距离上次大规模更名不到一年[1] - 去年8月"魅族科技"更名为"星纪魅族科技"被认为是品牌整合的重要举措,此次回归引发外界对公司战略调整的猜想[1] - 公司人员信息发生变动,珠海星纪魅族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由苏静变更为黄质潘,黄质潘是魅族创始人黄章的亲弟弟[2][3] 公司股权与业务发展 - 2022年7月星纪时代战略投资魅族科技,持有79.09%控股权并取得单独控制权[4] - 2023年3月星纪魅族发布第一代Flyme Auto车机系统,截至2024年5月合作车型总销量超过116万辆,连续8个月新增用户数行业第一[4] - XR业务已推出多款AR智能眼镜产品,但国内智能眼镜市场尚未出现百万级销量爆款,行业仍处于发展初期[5] 智能手机业务转型 - 2023年3月发布魅族20系列,目标三年内回到国内中高端市场TOP5,计划三年内建设1000家汽车手机一体化体验店[6] - 2024年2月宣布停止传统智能手机新项目,转向"All in AI"战略,发布魅族21 PRO开放式AI终端[6] - 2023年11月至2024年5月发布三款AI手机,其中两款主打"AI平权"价格不到千元[7] 产品规划与市场动态 - 官方透露魅族22系列将不计成本投入影像,定位"AI时代小屏旗舰",挑战行业最好握的小屏旗舰[7] - 2024年7月华为、小米等厂商已发布多款新品,魅族22系列预计本月发布[7] - 品牌更名恰逢吉利收购魅族三周年,公司从手机扩展到车机、XR技术、芯片和操作系统等前瞻技术[4]
研发水平处于全球第一梯队 中国6G,迈向全域智能(瞰前沿·@科学家)
人民日报· 2025-06-28 05:48
6G技术发展现状 - 中国6G研发水平处于全球第一梯队 截至2024年6月中国6G专利申请数量保持全球前列 [2] - 紫金山实验室提出"空时二维信道编码"理论 为破解无线通信"不可能三角"难题提供新思路 [2] -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平成功搭建国际首个6G通信与智能融合外场试验网 [3] - 中国移动联合研究院研制基于云原生的6G原型系统 单用户速率超8Gbps 建成10个站点规模试验网 [3] - 中国发射全球首颗6G架构验证星 搭载首个采用6G理念设计的星载核心网系统 [3] 6G技术特点 - 传输速率有望达100Gbps以上 时延小于1毫秒 支持更广泛设备接入 [1] - 具备"三个一体"特点:通感一体(通信信号兼具感知环境功能) 空天一体(整合多维通信资源) 通智一体(通信与计算功能融合) [2] - 将解锁更多应用场景 赋能数字化智能化 带来行业生态变革 [4] 6G应用场景 - 优化低空无人机设计 提升续航时间 [4] - 为具身智能机器人提供开放支撑网络 降低终端算力需求 使设备更轻便廉价 [5] - 支持XR设备将渲染计算任务卸载到云端 提升用户体验 [5] - 促进车路协同 实现自动驾驶和智能交通治理 [5] 6G发展路径 - 需实现网络与应用协同发展 秉持"场景牵引 需求导向 商业闭环"理念 [4] - 中国更注重通信 计算 人工智能 感知 安全等技术融合创新 [7] - 欧洲运营商更关注降低成本 提高能效 减少碳排放 [7] - 全球需加强沟通形成技术共识 推动标准统一 [7] 6G标准化进展 - 中国工信部2025年标准工作要点要求加快6G标准研究 [8] - 6G技术标准研究已正式启动 预计2030年具备商用能力 [8] - 3GPP在韩国举办6G标准研讨会 全球研发进入标准化阶段 [8] - 中国召开全球6G技术与产业生态大会 推动标准制定与产业协同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