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6G网络
icon
搜索文档
聚焦6G、AI与智能系统 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举办三场专题论坛
环球网资讯· 2025-07-07 22:05
6G技术创新与未来产业发展 - 产业界专家学者围绕6G未来发展方向、机遇与挑战、前沿技术及6G研发成果展开深入讨论 [3] -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发表《以AI为引擎探6G创新路》主旨报告,强调AI对6G创新的驱动作用 [3] - 中国移动集团首席科学家王晓云提出《面向6G的无线接入网架构思考》,探讨6G网络架构设计 [3] - 中国电信首席科学家毕奇分析《从移动通信的趋势探6G发展的潜力》,揭示6G技术演进路径 [3] - 华为未来网络架构实验室主任武绍芸分享《基于Agentic AI的未来网络展望》,提出AI与网络融合的前景 [3] - 青年专家学者在"6G创新生态构建"环节讨论6G技术人才培养与生态建设 [4] AI时代网络技术创新 - 产学研专家围绕AI时代网络技术创新和实践展开讨论,涵盖光电融合网络、新型互联网等方向 [6] - 紫金山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刘韵洁提出《光电融合确定性网络助力AI高质量发展》,强调网络确定性对AI的支撑作用 [6] - 中国移动集团科技委副主任高同庆发表《网络AI加速融合,启幕智慧新纪元》,分析AI与网络技术融合趋势 [6] - 专家探讨《智算网络的TOP挑战》《基于大语言模型的网络论文复现框架》等议题,聚焦AI大模型与网络部署实践 [6] - 青年人才代表讨论"AI+COM"和网络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涉及中国联通、中国移动研究院等机构实践 [7] 智能系统建模、控制与优化 - 老中青科学家代表讨论智能系统前沿热点,包括智能机器人、分布式光伏控制、深海机器人等应用 [8] - 专家报告《新工业革命与智能机器人》《工业大模型+具身智能:驱动未来工业世界》,揭示智能系统在工业领域的变革潜力 [8] - 圆桌会议聚焦工业数字化转型,华东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专家参与讨论 [8] - 青年科学家在"应用创新实践"环节探讨智能系统技术落地,涉及浙江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机构研究成果 [8]
研发水平处于全球第一梯队 中国6G,迈向全域智能(瞰前沿·@科学家)
人民日报· 2025-06-28 05:48
6G技术发展现状 - 中国6G研发水平处于全球第一梯队 截至2024年6月中国6G专利申请数量保持全球前列 [2] - 紫金山实验室提出"空时二维信道编码"理论 为破解无线通信"不可能三角"难题提供新思路 [2] -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平成功搭建国际首个6G通信与智能融合外场试验网 [3] - 中国移动联合研究院研制基于云原生的6G原型系统 单用户速率超8Gbps 建成10个站点规模试验网 [3] - 中国发射全球首颗6G架构验证星 搭载首个采用6G理念设计的星载核心网系统 [3] 6G技术特点 - 传输速率有望达100Gbps以上 时延小于1毫秒 支持更广泛设备接入 [1] - 具备"三个一体"特点:通感一体(通信信号兼具感知环境功能) 空天一体(整合多维通信资源) 通智一体(通信与计算功能融合) [2] - 将解锁更多应用场景 赋能数字化智能化 带来行业生态变革 [4] 6G应用场景 - 优化低空无人机设计 提升续航时间 [4] - 为具身智能机器人提供开放支撑网络 降低终端算力需求 使设备更轻便廉价 [5] - 支持XR设备将渲染计算任务卸载到云端 提升用户体验 [5] - 促进车路协同 实现自动驾驶和智能交通治理 [5] 6G发展路径 - 需实现网络与应用协同发展 秉持"场景牵引 需求导向 商业闭环"理念 [4] - 中国更注重通信 计算 人工智能 感知 安全等技术融合创新 [7] - 欧洲运营商更关注降低成本 提高能效 减少碳排放 [7] - 全球需加强沟通形成技术共识 推动标准统一 [7] 6G标准化进展 - 中国工信部2025年标准工作要点要求加快6G标准研究 [8] - 6G技术标准研究已正式启动 预计2030年具备商用能力 [8] - 3GPP在韩国举办6G标准研讨会 全球研发进入标准化阶段 [8] - 中国召开全球6G技术与产业生态大会 推动标准制定与产业协同 [8]
专家访谈汇总:6G重塑未来,哪些公司将成为下一个华为?
6G技术 - 6G首次被写入2025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 成为未来产业重要组成部分 与量子科技和生物制造并列 [1] - 6G将大幅提升网络速度 推动智能网络普及 实现地面到太空全域通信 [1] - 基站天线 通信测试 网络设备等6G技术公司有望获得可观增长 [1] - 与中国移动 华为等巨头合作的公司凭借技术优势 将在6G商业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1] 城中村改造 - 城中村基础设施不完善 社会治理复杂 是外来人口聚集的第一站 [1] - 改造面临征迁难度大 居民预期差异 改造成本高等挑战 [1] - 建筑 金融 地产开发等企业是投资重点 需关注创新融资方式和产业带动效应 [1] 光纤通信技术 - 中国光纤通信进入千兆普及 万兆启航阶段 宽带光接入 高速光传输 光模块器件三大技术快速演进 [2] - 万兆光网 AI大模型 6G网络 智算中心将推动光通信全产业链结构性成长 [2] - 建议聚焦具备技术壁垒和市场份额的核心企业 跟踪800G/1.6T/空芯光纤等技术产业化进展 [2] 通信设备战略价值 - 无线通信设备如基站 对讲机 滤波器 天线 雷达在战时具备决策通信保障作用 [2] - 安全自主可控的国产通信设备获得更高战略溢价 [2] - 地缘不稳定背景下 市场将重新评估通信设备的军民两用属性和安全级别 [2] 工程机械行业 - 2025年行业或进入第四轮复苏周期 受内需强劲 出口韧性 政策加码 更新换代多重驱动 [2] - 当前具备左侧布局价值 周期 政策 更新 外需多重共振 或迎来新一轮黄金5年 [2] - 行业处于周期拐点前夕 基本面数据持续验证 2025年复苏趋势确定 [2]
6G如何支撑未来智能社会发展?“网络架构及关键技术”会议献计献策
扬子晚报网· 2025-04-13 15:12
6G网络架构核心挑战与设计原则 - 6G网络架构面临"柔、智、简"三大核心挑战 需强化端到端协同、构建智算融合生态、推进平台化架构 [2] - 6G架构设计应遵循统一、简化、模块化原则 注重可持续性、韧性和安全性 [3] - 需从"以网络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转换 提供定制化服务和一致性体验 [4] 关键技术驱动要素 - AI与机器学习(AI+ML)成为6G关键驱动力 优化网络运营、频谱效率和移动性管理 [3] - 智能体通信(ACN)是6G与AI双向奔赴的核心技术 需构建服务框架和体系 [3] - 通感算融合、云原生演进、频谱复用与载波聚合、灵活拓扑和接口优化是Hexa-X-II提出的关键方向 [3] 产业生态与商业化路径 - 6G发展需凝聚产业共识 化解技术路线分歧 实现商业闭环能力 [2] - 开源节流双驱动:通过AI业务扩展(如智能体、元宇宙)和通感算融合实现"开源" 通过模块化设计、能耗感知架构和资源池化实现"节流" [5] - 需运营商、设备商、终端厂商等多方协同达成跨界共识 推动6G商业成功 [5] 技术创新与实验进展 - 大模型与6G融合趋势明显 模型切割系统在性能、训练时间、内存需求等方面具优势 [5] - 6G应用需与环境相关的射频传播模型支持数字孪生和硬件测试 多天线系统需更精细波束控制 [4] - 分层服务框架(网络功能层、应用平台层、服务层)通过AIaaS和智能编排优化能效与性能 [3]
如何应对网络威胁和确保系统高可用性?南京这场“网络弹性”会议给出答案
扬子晚报网· 2025-04-12 18:15
6G网络弹性技术发展 - 6G网络弹性是确保复杂环境下持续可靠运行的关键内在质量属性,需应对故意攻击、意外事件或自然灾害的破坏[1] - 欧美已在系统工程、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领域引入弹性概念,强调高可用性和可靠性[1] -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提出超融合网络架构基础设施,支持生成式网络模态动态加载,解决网络安全、功能安全和数据安全三重问题[2] 6G安全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 - 6G存在空天地一体、人机物网一体等核心难题,需验证愿景可行性并实现弹性网络[2] - 中国信通院卢丹强调设备安全是移动通信网基础,建议启动6G内生安全及终端安全关键技术攻关[4] - 中国电信基于"主动免疫、健壮可信、自适弹性"理念构建智能+内生安全体系架构[4] AI与6G安全融合 - 大语言模型在6G安全中展现潜力,需推动从被动防御向主动演进转型,但面临鲁棒性和模型隐私挑战[5] - 中国移动以"至简高效"原则设计6G安全架构,通过网元内置安全能力等三维度构建防护体系[5]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曹进提出AI融合可增强网络韧性,需突破模型可追溯性及生成式AI集成等挑战[5] 行业合作与未来布局 - 中国联通徐雷提出提升网络韧性和容灾能力,促成弹性内生安全共识,系统化布局安全新技术[5] - 圆桌论坛探讨安全、网络弹性、AI话题,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6G科技成果转化[6] - 会议为6G网络弹性和内生安全研究提供技术方向,贡献全球网络空间治理的中国方案[6]
2025全球6G技术与产业生态大会聚焦网络弹性 共探未来通信安全新路径
证券时报网· 2025-04-12 14:36
6G网络弹性技术发展 - 2025全球6G技术与产业生态大会在南京召开,聚焦6G网络弹性、内生安全等技术趋势,探讨应对复杂网络威胁和确保系统高可用性的解决方案 [1] -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提出超融合网络架构,以多模态智能网络环境为指导,探索网络安全、功能安全和数据安全的三重突破 [1][2] - 6G面临两大核心难题:空天地一体等愿景的可行性问题,以及网络弹性的实现路径问题 [2] 6G网络架构与安全挑战 - 6G网络体制存在"SMV困境",即服务承诺性、复用性、多样性三要素无法同时达到最优 [2] - 网络安全威胁从信息域扩大到信息域+物理域+认知域,传统安全方法无法应对,需解决新质安全问题 [2] - 超融合网络架构支持生成式网络模态动态加载,为6G核心弹性网络提供创新路径 [2] 设备安全与标准建设 - 设备安全是移动通信网安全的基础,需建立全球共识的统一设备安全标准 [3] - 建议启动6G内生安全及终端安全关键技术攻关,前瞻布局数据隐私保护、身份认证等融合安全设备研究 [3] - 设备安全基线决定网络防御能力下限,需提前谋划6G设备安全技术要求和测评体系 [3] 运营商实践与技术方向 - 中国电信提出通过智能内生、安全内生技术实现6G网络弹性定制和快速重构,构建"威胁自感知—防御自执行"的弹性闭环 [4] - 中国联通提出全网安全能力原子服务机制和自适应智能安全编排技术,实现安全能力的弹性部署 [4][5] - 北京邮电大学展示大语言模型在6G安全中的应用,构建物理层攻击防御和零信任协同防御体系 [4] 未来6G安全发展展望 - 需提升网络韧性和容灾能力,推动弹性安全架构标准化进程 [5] - 对安全新技术需进行系统化、体系化布局,促成6G弹性内生安全业内共识 [5] - 人工智能在扩大安全面的同时带来鲁棒性和隐私等新挑战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