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养旅游
搜索文档
营养健康服务正逐步融入社会多层面
海南日报· 2025-11-13 09:42
行业趋势与消费者需求转变 - 海口市民饮食目标从“吃饱吃好”向注重营养均衡与科学搭配转变,饮食目标更注重“吃出健康” [2] - 公众健康意识提升,营养健康服务正逐步融入社会多层面,会员扩展至企业方和服务方 [1][2] - 健康理念正向全年龄段扩展,学会内青年群体稳步增长,中青年群体成为健康理念践行者与传播者 [2] 行业发展机遇与核心竞争力 - 海南自贸港政策红利不断释放,为健康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2] - 行业具有独特自然资源禀赋核心竞争力,可依托森林、温泉、湿地、海洋等场景对接全球前沿康养技术与产品 [2] - 推动产业融合,支持营养健康服务与康养旅游、银发经济融合 [3] 具体业务与实践探索 - 学会携手“农家乐”推出“海口营养健康之旅”特色线路,将营养服务融入旅游体验 [3] - 加快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径,与培训机构合作长期开展公共营养师、健康管理师技能培训 [3] - 建议设立营养健康专项基金,建立社区膳食营养驿站,增加健康科普讲座频率 [3] 产业支持与未来发展建议 - 建议重点支持本地特色物产营养研发型、科技型企业孵化,推动健康食品获权威认证以助力产品出海 [3] - 加大人才培育力度,定向培育产业急需人才 [3] - 海南国际健康产业博览会将于2025年12月19日至22日举办,为全球健康产业搭建交流合作桥梁 [4]
雅安市凸显康养旅游特色系统推进银发经济产业链发展
新华财经· 2025-10-31 17:48
雅安市康养旅游资源优势 - 雅安市森林覆盖率达69.42%,居四川省第一,被誉为“天府之肺”和“动植物基因库” [2] - 雅安境内有野生大熊猫近400只,圈养大熊猫60多只,大熊猫国家公园面积占其市域面积的39.45%,是占比最高的地区 [1] - 雅安是世界茶文化发源地,拥有221处红色旅游资源及13个红色旅游景区,是川藏公路零公里起点和国道318中心点 [1] 雅安市康养旅游产业布局 - 雅安正着力打造海子山、龙苍沟等森林康养度假区,周公山“西蜀第一汤”、贡嘎金汤等温泉康养度假区,以及蒙顶山、云峰山等禅茶文化康养胜地 [2] - 推动“石棉温泉阳光城”和“汉源阳光花海”融入攀西地区冬季阳光康养旅游路线 [2] - 推动医养旅游协同发展,打造川西药谷·禾茂田园、大岗山中医药康养旅游园等基地,成功创建3个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 [2] 雅安市银发经济发展战略 - 雅安市构建以养老服务为基础、康养旅游为引擎、银发相关产业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2] - 推动养老产业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凸显康养旅游特色,是系统推进银发经济产业链发展的关键举措 [2] - 雅安致力于建设世界大熊猫文化旅游重要目的地、世界茶文化旅游重要目的地、成渝地区高品质康养目的地等六大目标 [1]
常州多措并举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银发浪潮涌动发展新动能
扬子晚报网· 2025-10-27 17:55
人口老龄化现状 - 截至2024年底,常州市户籍老年人口较2023年增加4.72万人 [1] - 全市常住老年人口达129.47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24.04% [1] 养老保障与待遇 - 2024年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调至每月490元,城镇退休人员养老金同步增长 [1] - 全年发放尊老金约1.1亿元 [1]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 全市109家养老机构拥有床位2.2万余张,社会力量运营占比达95% [1] -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覆盖全市,建成68家综合养老服务中心、930个社区服务站,为15万余名高龄老人提供居家援助 [1] - 老年助餐体系日益健全,435个助餐点中98个具备综合功能,并创新推出助餐补贴"同城共享" [1] 老年健康服务优化 - 全市建成省级老年营养病房5家、老年友善医疗机构122家 [2] - 推行80岁以上老人"零等待"就医,已惠及31.2万人次 [2] - 全年为57.75万名老年人提供健康体检 [2] 银发经济新业态发展 - 康复辅具、智慧养老等产业集聚发展,7家企业产品入选国家级推广目录 [2] - 适老化改造拓展至全体有需求老年人,全年改造1.4万余户 [2] - 康养旅游融合发展,6家单位入选长三角旅居养老地 [2] 老年精神文化生活 - 老年人社区教育活动参与率达32% [2] - "智慧助老"培训累计服务超百万人次 [2] - 创新建立"银发顾问"制度,构建四级服务网络 [2]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 实行城乡一体政策,累计已有5.47万人享受待遇,其中60岁以上老人占比83.27% [2] 未来发展展望 - 将继续深化政策创新、优化服务供给、强化社会参与,加快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 [3]
江苏整体迈入“长寿时代”
新华日报· 2025-10-21 06:12
人口老龄化现状 - 2024年江苏省60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达217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5.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 [1] - 2024年江苏省65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1594万人,占比18.7%,高于全国3.1个百分点 [1] - 2024年全省新增老年人口86万,增量较上一年略有回调 [1] - 全省80岁及以上户籍高龄老年人口为325.42万人,占户籍老年人口的15.29% [2] - 10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达8811人,较上年增加128人,南通市每百万人中拥有百岁老人206人 [2] 老年人口结构特征 - 截至2024年末,全省60—64岁低龄老年人口为581万人,较上年增加65万人,占全省老年人口增量的75.6% [2] - 老年人口中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达15.87%,较10年前提升4.5个百分点 [2] - 2024年江苏省人均预期寿命已超过80岁,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 [2] 银发经济与产业发展 - 重点推动老年产品制造、养老服务、抗衰老产业三大领域十大方向发展 [3] - 全省已有19家单位申报建设银发经济特色园区 [3] - 共有59项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和服务入选国家推广目录,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3] - 康养旅游融合业态蓬勃发展,6个项目入选2024年江苏省重点文化和旅游产业项目名录 [3] - 确立长三角旅居养老基地100家、健康养老目的地25个 [3] 社会保障体系完善 - 全省13个设区市已实现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全覆盖,参保人数超过6344万人,规模为全国之最 [4] -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由208元提高至228元,实现十四连增 [4] - 城镇退休人员养老金按人均3%的幅度上调,惠及全省1106万退休人员 [4] - 对25.4万低保家庭老年人实现应保尽保,保障金按不低于低保标准10%的比例上浮 [4] - 全年向12.87万经济困难老年人发放护理与服务补贴共计1.08亿元 [4] - 在全国首创养老护理职称制度 [4]
剑指千亿规模!成都发布银发经济三年行动
搜狐财经· 2025-09-22 19:01
总体目标与规划 - 到2027年,银发经济产业规模目标达到1100亿元以上 [1][4] - 争创一家国家级高水平银发经济产业园,打造15家以上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知名企业和一批品牌产品 [1][4] - 推动30项以上产品(服务)进入国家推广目录 [1][4] - 推动形成“1+3+7+N”的银发经济发展格局,即1个国家级产业园引领,3个主要承载地,7个协同发展地,N个其他区县合理布局 [1][5] 区域发展布局 - 温江区重点围绕医药研发、智能制造、康养医养,打造智能制造区、品质消费区、康养服务区 [1][5] - 锦江区立足金融、文旅、生物科技等产业资源,推动医养、康养、金融联动发展体系 [1][5] - 武侯区依托川渝医疗、文化、科技等资源,创建川渝银发经济产业园 [1][5] - 7个协同发展地(成华区、龙泉驿区、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大邑县、金堂县)在高端养老、旅居养老、银发中医药、银发绿色食品等领域形成特色 [2][5] 重点产业领域 - 养老服务业:加快布局发展医养结合机构和“医养综合体”,争取70家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开设安宁疗护病区或病床 [7] - 智慧养老产业:聚焦智能穿戴设备、健康监测设备、服务机器人等细分赛道,力争每年培育6项产品和服务进入省级及以上推广目录 [7] - 康复辅具产业:瞄准运动与行动辅具、老年居家辅具等赛道,到2027年培育康复辅具规上企业4家 [7] - 抗衰老产业:加强基因技术、再生医学等技术研发应用,支持举办2025年世界美容抗衰老大会(中国) [7] - 老年生物医药产业:鼓励企业围绕阿尔兹海默症、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领域开发创新药 [7] - 康养旅游产业:打造高端旅居康养目的地,推出银发文旅主题线路60条以上,力争培育新产品、新场景30个以上 [7][8] - 老年中医药产业:确保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率保持在78%以上,支持发展中药保健品和特医食品 [8] 关键行动与项目 - 科技创新赋能行动:推进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西部脑谷、西部睡谷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8] - 领军企业壮大行动:构建四级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培育3—5家银发经济规上企业 [8] - 品牌产品培育行动:到2027年,力争20项以上产品(服务)进入国家智慧健康养老推广目录,10项以上产品进入国家老年用品推广目录 [8] - 标杆项目引建行动:到2027年累计实施重点项目60个以上,完成投资300亿元以上,争取全国知名企业来蓉投资重点项目20个以上,完成投资100亿元以上 [9] - 银发场景创新行动:打造四川省银发经济场景应用中心,建设3个银发经济消费特色商圈,每个区县至少建有1个适老化产品体验馆 [9] 支撑保障措施 - 完善经济政策:在未来产业投资基金下设立银发经济子基金,支持发行养老产业专项金融债券和公募REITs,支持符合条件的养老服务企业上市融资 [9][10] - 强化用地用房保障:新建居住区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0.1平方米的标准设置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常住人口达到中度以上老龄化的区县应上调配建标准 [10] - 加强人才培养:加强医养结合人才培育,每年培训不少于100人,引导在蓉高校优化设置银发经济相关专业 [10]
贵州兴义:北纬25度的康养“引力场”
新京报· 2025-09-12 14:01
文章核心观点 - 兴义市凭借其独特的自然与气候优势,正从传统旅游观光地向康养旅居目的地转型,通过发展康养旅居新业态,“康养胜地、人文兴义”的城市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1][9] 康养资源与自然环境 - 兴义市地处北纬25度黄金气候带,平均海拔在1000米至1500米的黄金海拔区间,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1] - 万峰林景区作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拥有被认证的半程马拉松智慧赛道,全长约21公里,连接两个国家级旅游景区,并配备智能设施 [2] - 纳具·和园康养小镇所在地森林覆盖率超过90%,年均气温18℃,具备“养眼、养胃、养心、养身、养肺”的康养特色 [5] 康养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 - 纳具·和园康养小镇是政府招商重点工程,规划总面积6000亩,项目总投资约8.5亿元,以康养为核心打造综合性旅游胜地,一期已改造40多栋传统民居为特色民宿 [5] - 小镇内设施丰富,包括首都名中医工作室、中医理疗区、药膳餐厅、生态种植区及环山康养步道等,2024年接待游客超12万人次 [6] - 兴义市围绕康养业态出台多项政策方案,着力构建完善“康养+”产业体系,并落地建设云山印、春风十里等一批高品质房地产项目 [8][9] 市场需求与人口流入 - 由马拉松爱好者建立的“兴义梦想之家”交友群已有超过4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成员,部分人已定居或计划前来旅居 [3] - 旅游博主“小龙侠兜兜”通过短视频推介,近三年来已带动超过500人来兴义购房定居 [7] - 今年以来,州外人员购房占比达到22.75%,反映出强劲的外部需求 [9] 典型案例与品牌效应 - 来自天津的郎荣淑因气候和环境优势定居兴义,并投资二手房做民宿,体现了旅居消费带动当地房产及民宿市场发展 [2][3] - 来自湖北和湖南的老年游客在纳具·和园康养小镇从计划短期旅居延长至至少一个月,显示康养服务对银发族的吸引力 [4][5][6] - 博主“小龙侠兜兜”因被当地人文环境治愈而举家迁入并创业,成立公司持续推广兴义康养品牌 [7]
贺州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广西日报· 2025-08-27 10:04
交通扩能 - 构建水陆空并进、多式联运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加快补齐铁、公、机、水短板,实施一批重大互联互通项目 [1] - 开工建设连贺等6条高速公路,“十四五”期间实现5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 [1] - 目前有3条高速公路直连大湾区,每天往返大湾区的高铁动车超100趟次,是全区第4个高铁直达香港的设区市,实现高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经济圈 [1] 产业振兴 - 积极开展精准招商,推动重点产业补链强链延链,培育高端碳酸钙新材料等7条循环产业链 [1] - 承接大湾区黄金珠宝、电子信息等产业组团落户,打造大湾区产业转移承接地、协同发展新高地 [1] - 2021年至今年上半年,全市新签约项目864个,计划投资总额近2780亿元,其中大湾区项目数量占比52.43%、计划投资总额占比48.76% [1] 创新驱动 - 与大湾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打造创新平台、培优创新主体,推动大湾区科研成果在贺州转化应用 [2] - 新增认定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5家、自治区级科技创新平台27家,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较“十三五”期末增长66.7% [2] - 17项科技成果获广西科学技术奖,累计登记科技成果877项 [2] 环境优化 - 以大湾区一流标准为标杆,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升级,实施并联审批、容缺受理、一窗通办等创新举措 [2] - 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上可办率达99.58% [2] 绿色发展 -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加强生态保护 [2] 人文交流 - 推动两地人员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互鉴,在全区率先开展粤桂跨区域协同立法 [2] - 携手肇庆共建“粤桂一家亲·肇贺好邻里”省际睦邻廊道 [2] - 来自大湾区的游客占区外游客比重常年保持七成左右,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康养旅游首选地 [2] 经济表现 - 2021—2024年GDP年均增长6.2%,今年上半年增长7.2%,增速排全区第2 [2]
让生态资源更好转化为富民资产(治理者说)
人民日报· 2025-08-26 06:03
核心观点 -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需超越简单资源变现 通过产业升级和文化赋能实现可持续转化 提升生态资源的经济效益 [1][2][3] 生态资源保护与开发 - 森林覆盖率超56% 通过发展林下经济打造"森林粮库" 茯苓、菖蒲、竹笋等绿色产品畅销全国 [1] - 发展山区稻渔综合种养 探索绿色种养循环和林药林菌复合产业模式 提升初级产品溢价能力 [1] - 在资源环境可承载前提下取用有节 避免竭泽而渔的开发方式 [1] 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 发展康养旅游产业 打造集科普研学、旅游观光、康养食疗于一体的药博园 [2] - 建设栖凤峡等康养旅游示范地 推出天然温泉疗养和山地运动健身等20余种健康养生套餐 [2] - 挖掘蜀道文化和三国文化 开发古蜀道徒步游品牌 开展追觅蜀地的绿野仙踪活动 [2] - 通过研学旅游和乡村旅游带动农产品加工和手工艺制作等业态发展 延伸产业链 [2] 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 - 推进生态产业化 提升生态品质和产品量质 科学评估开发中的环境风险 [3] - 推进产业生态化 对一二三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 发展生态工业 [3] - 建设环保产业园区 吸引中粮油脂和冰鸟矿泉水等生态企业落户 提升产业结构生态绩效 [3] 可持续发展路径 - 通过产业化经营、品牌化打造、数字化赋能和多元化参与扩大生态产品价值 [3] - 保护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实现生态致富和旅游致富的可持续性 [3]
甘肃通渭:擘画“四大名片”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中国发展网· 2025-08-20 14:28
文旅产业发展战略 - 以四大文旅名片(书画艺术、温泉康养、红色文化、耕读传统)为核心引领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1] - 深化四大名片融合工程 打造书画文创和温泉康养两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8] 书画艺术产业生态 - 拥有1.2万人的书画创作群体和280万件民间书画收藏量 年交易额突破10亿元 [2] - 文房四宝交易规模占西北市场60%以上 培育30余家文创企业开发百余种衍生品年产值达5000万元 [2] - 建成12个国家级书画培训基地汇聚800余家画廊 每年举办艺术节吸引千余名艺术家 [2] - 2025年正式上线数字书画交易平台推动传统艺术与科技融合 [1][2] 温泉康养产业建设 - 温泉日涌量6000吨水温53℃ 氟离子含量达8.7mg/L对皮肤病关节炎有效率超过85% [3] - 2025年3月启动总投资18亿元温泉康养综合体 融合温泉游乐+中医养生+书画文创三大业态 [1][3] - 建设西北首座温泉博物馆 重现明代"温泉冬涨"盛景 [3] - 设计"品书画+泡温泉+游乡村"复合型旅游线路 推动温泉经济成为县域增长新引擎 [3] 红色文化旅游体系 - 拥有30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年均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 [4] - 以榜罗镇会议纪念馆为核心构建全域红色教育网络 其中国家一级文物"红军宣传标语门板"具重要历史价值 [4] - 创新红色+研学+文旅融合模式 推出"如意甘肃'研'途乡遇"主题线路 [4] - 2025年启动革命遗址景区升级工程 建设长征步道和情景剧场等项目 [4] 乡土文化传承发展 - 耕读传家传统融入血脉 村落间"耕读第""清平居"门匾彰显昼耕夜读文化传承 [6][7] - 刚强兄弟五十余年植树400亩打造黄土旱塬"小江南" 同步开展书画雕刻艺术创作 [7] - 将质朴生活与艺术创作相结合 守护乡愁文化底蕴 [7]
追星逐雾 气象游成新风尚
经济日报· 2025-06-29 05:56
气象与文旅融合 - 气象与文旅深度融合正成为拉动旅游市场增长的新引擎,拓宽旅游场景边界、丰富产品供给、提升目的地吸引力[1] - 气象旅游资源包括天气景观资源、气候环境资源和人文气象资源,具有极高观赏和利用价值,可直接转化为旅游生产力[2] - 中国气象服务协会已分三批发布"天气气候景观观赏地"名单,涵盖云雾、彩虹、冰雪、星空等自然奇观,延伸出地域特色鲜明的新IP[3] 气象赋能特色旅游IP - 重庆利用"烟雨巴渝指数"预报未来3日雨雾情况,助力游客规划路线体验烟雨风情[3] - 福建平潭推出"蓝眼泪"气象条件预报,提供未来5天发生概率预测[3] - 吉林长白山开展天池开冰、可见度监测,破解"十次九不见"难题,预报云海出现概率[3] - 气象部门推动气候要素成为生产要素,打造"一地一特色"绿色发展模式,激活区域经济[3] 气候资源与农产品价值提升 - 咸丰白茶在19℃至23℃冷凉气候下形成独特品质,气象部门通过数据分析赋予其"特优"气候品质标签,提升市场竞争力[4] - 咸丰白茶种植面积达15万亩,年综合产值突破20亿元,通过茶旅融合打造非遗展演、森林茶海等场景,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5] - 气象部门量化分析农产品生育期数据、关键气象因子,为创建区域品牌提供科学依据[5] 气象康养新业态发展 - 气象康养以气象资源、自然生态为依托,融合医疗、文旅等产业,配套康养设施提升健康管理水平[6] - 全国69%的县至少具备1种气象康养资源,气象部门确立11种特色气候康养资源分型,编制《气候康养资源评价技术规范》[6] - 浙江磐安建立气象医养中心实时监测负氧离子,贵州安顺发展避暑康养产业,河南嵩县打造"气象+全季康养"融合场景[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