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件设备
搜索文档
券商自营业绩“冰火两重天”:哪些个股备受青睐?哪些遭减持?
贝壳财经· 2025-11-05 18:39
今年以来,券商自营业务整体表现强劲,收入大幅提升,但上市券商之间的业绩分化显著,呈现"冰火 两重天"格局。前三季度已有6家券商自营业务收入超过百亿元,同时,多家券商自营业务收入实现翻倍 增长,然而,也有部分券商自营业务收入逆势下滑。 在这背后,领先的券商是如何精准把握投资机会,实现自营业务的显著增长?哪些行业个股成为他们的 布局重点? 自营业务成业绩增长核心引擎,6家券商自营收入破百亿 近年来,自营业务(主要包括以自有资金开展证券及衍生金融工具的投资交易等)已逐渐成为券商业绩 的重要支撑,这一趋势在2025年尤为明显,多家券商在该业务上表现亮眼。 自营业务再度成为拉动券商业绩增长的主引擎。 从行业分布看,按照Wind行业分类,在券商本期所持重仓股中,硬件设备行业个股最多,达到41只, 化工行业个股数量紧随其后,达到33只,医药生物、机械等行业的个股数量均超20只。 相比之下,消费零售行业、工业贸易与综合、石油化工、银行、房地产、纺织服装等行业个股数量均不 足5只。 11家券商重仓个股超过10只,其中,华泰证券重仓的股票数量最多,达到50只;中信证券以39只位居第 二,国信证券则重仓了36只;国泰海通、广发证券 ...
三季报“答卷”透视:有色金属量价提升 AI催生多只龙头科技股
新华财经· 2025-11-05 13:17
A股整体业绩概览 - 截至11月4日,5439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2025年三季报,营业收入合计53.42万亿元,同比增长1.39%,归母净利润达4.70万亿元,同比增长5.62%,经营性现金流同比大幅改善46%至13.52万亿元 [1] - 前三季度近6成公司营收正增长,超7成公司实现盈利,其中686家公司净利同比翻倍,58家公司业绩实现超10倍增长 [2] - 归母净利润排行前20名中多以银行、保险等金融股为主,宁德时代以490.34亿元位居第16位,同比增长36.2% [2] 行业业绩亮点 - 钢铁行业超7成公司业绩回暖,呈现“减量提质”态势,首钢股份归母净利润9.53亿元同比增长368.13%,方大特钢和柳钢股份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89亿元和6.59亿元,同比增长317.39%和314.50% [3] - 水泥行业头部企业业绩突出,海螺水泥实现归母净利润63.05亿元同比增长21.28%,华新水泥归母净利润20.04亿元同比增长76.01%,塔牌集团和上峰水泥归母净利润分别增长54.23%和30.56% [4] - 有色金属行业普涨,稀土企业盛和资源、北方稀土、中国稀土的归母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748.07%、280.27%、194.67% [6] - 黄金板块所有公司均实现营收与净利正增长,11家金矿股合计营业收入5451亿元同比平均增长47%,归母净利润合计524亿元同比平均增长52% [7] - AI硬件扩张和算力需求旺盛带动通信设备、消费电子板块爆发,寒武纪前三季度营业收入达46.07亿元同比大增2386.38%,并实现扭亏为盈,归母净利润16.05亿元 [8] 龙头公司表现 - 工业富联第三季度营收达2431.72亿元同比增长42.81%,归母净利润单季度首次突破100亿元达103.73亿元同比增长62.04,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高达224.87亿元 [8] - 立讯精密前三季度营业收入突破2000亿元达2209.15亿元同比增长24.69%,归母净利润突破100亿元达115.18亿元 [9] - 光模块企业新易盛第三季度营收60.68亿元同比大增152.53%,净利润23.85亿元同比大增205.38%,中际旭创第三季度营收102.16亿元同比增长56.83%,净利润31.37亿元同比增长124.98% [10] 市场表现与资金动向 - 多只科技股股价显著上涨,寒武纪股价在8月28日达到历史最高点1595.88元/股,工业富联股价在10月30日触及历史最高点83.88元/股,年内涨幅达248.52% [10] - 新易盛年内股价涨幅达323.28%,中际旭创年内涨幅超过280%,天孚通信涨幅超过130% [11] - AI硬件和算力方向成为公募基金布局主战场,三季度公募基金前十大重仓股包括宁德时代、腾讯控股、新易盛、中际旭创、工业富联等 [12]
"牛市旗手"重仓股曝光!三季度新进206股
证券时报· 2025-11-03 17:51
随着三季报披露完毕,作为重要机构投资者,券商在A股市场的最新持仓全景图也浮出水面。 此外,券商也在三季度对部分股票进行减持。例如,中信建投减持新诺威,申万宏源减持宏达股份,东 吴证券减持中南传媒,财达证券减持华北制药,天风证券减持铜冠矿建等等。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不少 股票上涨较多,一些券商减持后持仓市值反而有所增加。例如,申万宏源减持了光启技术、藏格矿业, 不过由于公司股价上涨,申万宏源的持仓市值不降反升。 自营业务营收贡献率超四成 从持仓市值来看,截至三季度末,券商共对118只A股股票持仓市值超1亿元。从排名来看,中信建投持 有牧原股份的市值高达19.84亿元,排名第一;申万宏源对于光启技术的持仓高达10.79亿元;其后是申万 宏源、招商证券分别持有9.28亿元、9.23亿元的藏格矿业市值。此外,广发证券对于吉林敖东的最新持 仓达8.65亿元,中信证券对上海莱士的最新持仓达8.32亿元(剔除中信证券持有约3.8亿股中信建投、华 泰证券持有约9.2亿股江苏银行、财通证券持有约4.4亿股永安期货)。 三季度新进206股 值得一提的是,第三季度,券商新进206股的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主要集中在有色金属、医药生物、 ...
买买买!险资,持续加仓股市!
券商中国· 2025-11-03 09:53
险资权益投资总体趋势 - 今年以来险资持续加仓A股,三季度末重仓A股流通股数量较上年末增长19%,持仓市值较上年末增长18% [1][2] - 仅三季度单季,险资重仓A股流通股数量较上季末增长14% [2] - 截至三季度末,保险机构重仓A股持仓市值超6500亿元,较上年末增加约1000亿元 [3] 险资行业配置偏好 - 金融股是险资投资压舱石,三季度末重仓金融股持仓市值超3000亿元,占比近50% [3] - 制造业位列第二,险资三季度末重仓制造业个股市值总计超1300亿元 [3] - 公用事业、软件信息技术和服务、交通运输、采矿等行业险资重仓持股均超200亿元 [4] 险资新进重仓股分析 - 三季度险资新进重仓股票超300只,截至三季度末持仓市值1000多亿元 [5] - 制造业在新进重仓股中占比最高,超200只,持仓市值超450亿元,集中于半导体、医疗设备、汽车零部件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5] - 金融业新进重仓股8只,持仓市值430亿元,其中平安人寿持有农业银行49.13亿股,持仓市值达327.73亿元 [5] 投资收益对业绩贡献 - 受益于资本市场回暖,险企投资收益大幅上升,推动业绩创新高 [7] - 中国人寿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1678.04亿元,同比增长60.5%,总投资收益3685.51亿元,同比增长41.0% [7] - 新华保险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328.57亿元,同比增长58.9%,年化总投资收益率为8.6% [7] - 上市险企将更多权益资产计入交易性金融资产,股票市值增加大部分体现到当期利润中 [7] 未来展望 - 分红险的浮动设计使投资策略更灵活,预计随着分红险保费增长,保险公司权益投资占比有望进一步提升 [8]
2025三季报:券商A股持仓活跃,自营收入占比超四成,布局有看点!
金融界· 2025-11-03 08:03
券商持仓总体情况 - 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44家券商出现在361只A股的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中,合计持股51.95亿股,对应市值超过666亿元 [1] - 硬件设备行业有41只个股被券商重仓,化工行业有33只,医药生物和机械行业分别有26只和20只 [1] - 券商对118只A股的持仓市值超过1亿元,其中中信建投持有牧原股份市值最高,达19.84亿元,申万宏源持有光启技术市值为10.79亿元 [1] 券商三季度持仓动态 - 三季度券商新进入206只个股的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新进个股主要集中在有色金属、医药生物、硬件设备、化工等行业 [2] - 国泰海通新进邮储银行持仓市值7.27亿元,中信建投新进神火股份持仓市值3.52亿元,中信证券新进汇绿生态持仓市值3.44亿元 [2] - 共有63只个股获得券商增持,东方证券增持内蒙华电2194万股,持仓市值增长超8800万元,中信建投增持牧原股份50.75万股,持仓市值增加约4.33亿元 [2] - 三季度券商对部分股票进行减持,例如中信建投减持新诺威、申万宏源减持宏达股份 [3] - 部分股票因股价上涨,券商减持后持仓市值反而增加,例如申万宏源减持光启技术和藏格矿业,但持仓市值不降反升 [3] 券商自营业务表现 - 华泰证券持有的个股数量最多,为50只,中信证券和国信证券分别持有39只和36只,位列第二和第三 [4] - 2025年前三季度,上市券商合计自营业务收入为1868.57亿元,占整体营收比重超过44% [4] - 中信证券前三季度自营收入为316.03亿元,同比增长约46%,国泰海通自营收入为203.7亿元,同比增长超90% [4] - 中国银河、申万宏源、中金公司、华泰证券的自营收入均超过100亿元 [4]
券商三季度新进206只个股重点布局有色金属、医药生物板块
证券时报· 2025-11-03 02:19
券商持仓总览 - 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44家券商出现在361只个股的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中,合计持有51.95亿股,对应市值超过666亿元 [1][2] - 券商重仓股行业分布以硬件设备(41只)和化工行业(33只)数量最多,医药生物(26只)和机械行业(20只)紧随其后 [2] - 券商共对118只A股持仓市值超过1亿元,其中中信建投持有牧原股份市值达19.84亿元,为最高持仓 [2] 三季度持仓变动 - 三季度券商新进入206只个股的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主要集中在有色金属、医药生物、硬件设备、化工等行业 [3] - 国泰海通新进入邮储银行前十大流通股东,持仓市值7.27亿元;中信建投新进入神火股份,持仓市值3.52亿元;中信证券新进入汇绿生态,持仓市值3.44亿元 [3] - 三季度共有63只个股获得券商增持,东方证券增持内蒙华电2194万股,市值增长超8800万元;中信建投增持牧原股份50.75万股,持仓市值增加约4.33亿元 [3] 券商自营业务 - 上市券商前三季度合计实现自营业务收入1868.57亿元,占上市券商整体营收比重超过44%,为第一大主营收入来源 [5] - 中信证券前三季度自营收入316.03亿元,同比增长约46%,稳居第一;国泰海通自营收入203.7亿元,同比增长超90%,排名第二 [5] - 中国银河、申万宏源、中金公司、华泰证券的自营收入也均在100亿元以上 [5][6]
险资“买买买” 持仓A股市值超6500亿元
证券时报· 2025-11-03 02:04
据证券时报记者统计,三季度险资新进股票超300只。截至三季度末,险资对这些个股持仓市值达1000多亿元,显 示险资今年以来主动调仓规模不小。 从险资新进股的分布来看,制造业占比最高,涉及个股数量超过200只,截至三季度末的持仓市值超450亿元。若 进一步细分这些新进个股的所属领域,不少个股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涵盖半导体、医疗设备与 服务、汽车与零部件、硬件设备等领域。 紧随其后的是金融业,险资新进8只金融股,截至三季末持仓市值为430亿元。其中,平安人寿投资农业银行是险 资新进力度最大的股票。截至三季度末,平安持有农业银行49.13亿股,持仓市值达到327.73亿元。此外,险资新 进投资较多的还有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服务等行业。 证券时报记者 邓雄鹰 今年以来,险资权益投资"买买买"模式备受关注。随着A股上市公司三季报披露结束,险资权益布局细节浮出水 面。 证券时报记者根据Wind数据统计,剔除中国平安集团及控股子公司对平安银行的持股以及中国人寿集团对中国人 寿的持股(下同),截至三季度末,保险机构对A股的持股股数较二季度末增长14%,总持仓市值超6500亿元。 拉长时间看,今年以来,保险机构重 ...
公募、私募前三季度对有色金属、硬件设备等行业青睐有加
证券日报之声· 2025-11-03 01:08
机构持仓规模与覆盖 - 公募基金总规模突破36万亿元,重仓持有3700余家A股公司,持仓市值达4.43万亿元 [2] - 私募基金总规模达20.74万亿元,重仓持有1100余家A股公司 [2] - 公募基金与私募基金共同持有696只个股,覆盖硬件设备、化工、有色金属等33个行业 [3] 公募基金持仓重点 - 宁德时代、贵州茅台、中际旭创和新易盛4只个股获公募基金持有市值均超1000亿元 [2] - 紫金矿业、寒武纪、中国平安、东方财富等个股持股市值也位居前列 [2] - 有色金属行业的铜陵有色获公募基金增持最多,增持数量为3.18亿股 [2] 私募基金持仓重点 - 海康威视获私募基金持股市值最大,达88.26亿元 [3] - 紫金矿业获私募基金持股市值为53.01亿元 [3] - 超30只个股获私募基金持仓10亿元以上 [3] - 消费领域的华孚时尚、永辉超市获私募基金增持数量位居前列,分别增持8363.65万股和6721.83万股 [3] 机构共同青睐的行业与个股 - 有332只个股已连续三个季度被公募基金及私募基金同时持有 [1][5] - 这些个股主要分布于有色金属、硬件设备等行业 [1] - 有色金属行业中,公募与私募对紫金矿业、赤峰黄金、兴业银锡等标的持仓市值较高 [5] 有色金属行业投资逻辑 - 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兴科技行业的发展有望继续驱动有色金属需求的增加 [1] - 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领域的快速发展已成为铜等有色金属需求的重要新增驱动力 [5] - 在美联储连续降息可期,算力、新能源汽车与太阳能等下游需求扩张下,有色金属长期价格中枢有望继续抬升 [5]
中小盘周报:国有“三资”改革大幕拉开,国资并购重组未来已来-20251102
开源证券· 2025-11-02 21:44
国有“三资”改革与市场动态 - 湖北省提出国有“三资”改革三项原则,即一切国有资源尽可能资产化、一切国有资产尽可能证券化、一切国有资金尽可能杠杆化[3] - 安徽省发布《推进“大资产”统筹管理总体工作方案》,明确2025年9月至12月开展5个专项行动[3] - 国有“三资”改革核心目的是化债,假设一个省有10万亿元国有“三资”规模,5%转化为资金可化解5000亿元地方债务[17] - 资产证券化是改革重点方向,并购重组相比直接上市、REITs、ABS等工具效果更优,有望开启新一轮国资并购潮[3][17] 投资策略与标的筛选 - 央企并购重组关注两类主体、七大行业及四类公司旗下的上市公司[4][24] - 地方国企并购重组关注有股权变动、资本运作、并购意向、稀缺性定位及具备并购紧迫性的五类上市公司[4][24] 本周市场表现 - 本周(10月27日至10月31日)A股普涨,万得全A指数上涨0.41%,日均成交额23,253.35亿元,环比上涨29.38%[27] - 中小盘指数表现优于大盘,中证500、中证1000、国证2000指数涨幅分别为+1.00%、+1.18%、+1.18%[30] - 锂电电解液指数本周涨幅最大,达17.12%,其中天际股份涨幅为+41.86%[30][33] 资本市场活动 - 本周4家公司登陆A股,4家公司登陆港交所;1家公司IPO获受理,3起IPO审核通过,2家公司注册生效[5][41][43][45] - 本周新增5例竞价定增预案,融资规模78.00亿元;发行1例竞价项目,募资3.00亿元,平均折价率11.8%,平均收益率19.6%[5][49][54] - 本周2家公司首次披露重大资产重组,6家公司涉及实控人变更;披露9例股权激励预案,58家公司推出回购预案,公告回购金额合计64.57亿元[5][57][66][69]
2025年上半年中国上市公司业绩大起底:牛市真相,是业绩复苏还是情绪驱动?
投中网· 2025-11-02 15:04
核心观点 - 当前中国企业的全球牛市主要由流动性和信心驱动,而非业绩复苏,市值增速远超利润增速 [3][4] - 未来市场走势的关键在于政策落地效果以及企业利润能否追上当前估值水平 [4] - 中国上市公司PEG显著高于美国,显示估值实质上更贵,A股估值扩张痕迹最为明显 [3][10][21] 全球中国上市企业概况 - 全球主板中国上市企业总数达到8,070家,总市值153万亿元人民币,上半年总收入46.7万亿元人民币,占中国同期GDP的70% [8] - A股企业在数量、总市值和总营收上占据主导地位,占比分别为67.4%、76.1%和74.9% [8] - 境外上市公司在数量、营收及市值规模上占据总量的24-32% [8] 上半年财务表现分析 - 全球中国上市企业上半年总营收同比增长0.89%,总净利润同比增长3.88%,企业平均利润率为8.26% [13] - 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同比增长42%,达到2.7万亿元人民币,现金流改善显著 [13][17] - 美国中概股表现最佳,收入同比增速达11.9%,利润同比增速高达20.6% [11] 市值与业绩错配分析 - 中国上市企业总市值较一年前大涨25%,但市值增速与利润增速严重脱节 [21] - A股市值增速是利润增速的9.3倍,港股为5.8倍,中概股为1.5倍,A股估值扩张最明显 [21] - 科创板和北交所估值泡沫风险最高,市值增速分别是收入增速的16.3倍和18.2倍,但净利润同比下跌 [22] 行业四象限表现 - 同步增长行业:半导体、硬件设备、有色金属等18个行业实现营收与净利润同步增长,营收占全体上市中企的52% [27] - 增收不增利行业:国防军工、企业服务、可选消费零售3个行业营收增长但利润下滑,营收占比6% [29] - 营收向下利润向上行业:医药生物、化工、日常消费零售等5个行业在营收收缩背景下净利润大幅增长,营收占比9% [30] - 双降行业:建筑、房地产、煤炭等9个传统行业面临营收利润双重下滑,营收占比33% [32] 中美估值对比 - 中国上市企业动态市盈率为21.2倍,低于美国的31.2倍,但PEG为5.47倍,远高于美国的2.39倍 [40] - A股PEG高达7.78倍,显示中国公司估值实质远高于美国企业 [40] - 美股市值增长中约2/3来自盈利增长,而中国市值增长中21%来自估值扩张 [38] 估值分化成因 - 投资者结构差异:A股散户贡献约80%成交额,平均持股周期不足3个月,决策更依赖政策信号和短期热点 [42] - 政策逻辑不同:中国政策预期驱动风险偏好,美国政策直接推动企业盈利释放 [43] - 货币环境迥异:中国通过降息降准刺激经济,美国维持高利率抑制流动性扩张 [44][45] - 估值基数差异:中国经历低位修复,美股在高位消化 [46] IPO制度启示 - 中国上市公司营收占GDP比重已达69%,逼近美国的75%,大利润准上市公司日益稀缺 [49] - A股IPO企业净利润中位数达1.4亿元,过去三年仅2%的IPO来自亏损企业,而美股接近60% [55] - A股高利润IPO上市后业绩表现不佳,净利润总额连续出现同比下滑10%的现象 [58] - 近年新上市A股公司12个月的平均回报率为-14.4%,中位数为-26.5%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