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铁路装备制造
icon
搜索文档
这颗“国产轮轴”的“含金量”有多大?
新浪财经· 2025-11-20 02:16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当"复兴号"以风驰电掣的速度穿梭在祖国大地时,很少人会留意到,承 载着千钧重担的小小轮轴。 可别小看这对轮子,轮轴是高铁列车最重要的安全部件之一,需要应对复杂的轨道冲击和高温摩擦。曾 几何时,这至关重要的轮轴,不得不依赖进口,是我国高铁产业链上"卡脖子"的一环。 如今,国产更高强度轮轴装备的列车,跑出了时速450公里的新速度。这背后,是一场历时十八年的科 技"长征"。 钢自主研发的高铁车轮正在生产中 时间回拨到2018年。中国工程院与安徽省人民政府携手,共同成立了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安徽研究院 (以下简称"安徽研究院")。作为中国工程院在全国成立的第七家地方研究院,安徽研究院从诞生之 初,就肩负着国家顶级战略科技力量与工程科技领域区域性高端智库的重任。 安徽研究院一经成立,便敏锐捕捉到高铁产业的技术痛点,在干勇院士的领衔下,一项名为"高速列车 轮对产品产业化战略研究"的重大项目迅速启动。 "这不是一次技术研发的'单打独斗',而是多方协同的'系统工程'。"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安徽研究院 副院长徐溪红表示,高铁轮轴的研发涉及材料、机械、热处理等多个学科,需要科研机构、生产企业、 用户单 ...
“一带一路”旗舰工程马东铁路机车在中车大连下线 预计2027年年初启用
中国经营报· 2025-11-18 21:16
中车大连人士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此次下线的动车组以"智能化、高端化、轻量化"为核心设计 理念,搭载具备双重冗余保护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构建起覆盖全车的"智慧神经网络",可实时监测牵 引、高压、辅助等关键系统运行状态。 就具体交付日期,上述人士透露,马东铁路机车项目是2022年8月中车大连与中国交建签订的,项目包 括11列时速160公里动力集中电动车组和12台HXD3C电力机车,此次首批下线2列动车组和2台机车, 2026年中车大连将陆续交付剩余的9列动车组和10台机车,保证马东铁路2027年顺利运营。 作为中马共建"一带一路"的旗舰工程,中国企业海外在建的最大单体交通基础设施项目——马来西亚东 海岸铁路项目(East Coast Rail Link,简称ECRL,以下简称"马东铁路")动车组和电力机车11月18日在 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大连")下线。 马东铁路动力集中型客运动车组和货运电力机车分别依托CR200J动力集中型动车组技术平台和HXD3C 电力机车技术平台制造,并进行了适应性改进。其中,动车组动力车为中车大连制造,中车南京浦镇车 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浦镇")负责车厢和 ...
以创新成果推动发展服务民生
陕西日报· 2025-11-06 07:07
中铁宝桥自动化生产线投产 - 国内首条道岔钢轨胶接绝缘接头自动化生产线正式投产,产品质量、工艺装备和生产效率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1] - 该生产线使生产效率提升约30%,钢轨对正精度达到0.1毫米/米,温度波动控制在±3℃范围内 [1] - 生产线配套全自动绿色涂装系统,大幅降低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并引入信息化系统实现生产实时监控与智能分析 [2] - 公司是国内最大铁路道岔研发企业,年生产各类铁路道岔6000余组,高速道岔国内市场份额约50% [2] 第二届中国具身智能与系统大会 - 大会在西安召开,汇聚院士、专家及产业界代表,研讨具身智能基础模型、世界模型、智能计算架构等前沿方向 [2] - 大会设立15场专场论坛,涵盖具身智能各尖端领域与应用场景,并特设博士生论坛以促进行业人才交流 [3] - 中国工程院院士就人工智能、智能无人系统等前沿主题作报告,阐述智能科学技术最新进展 [3] - 西安交通大学表示将继续在具身智能领域布局,发挥学科融合优势,加大投入培育人才并推动合作 [3] 主动型直肠癌辅助诊疗系统研发 - “主动型直肠癌辅助诊疗系统”获得国家版权局颁发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 [4] - 系统依托云HIS平台与AI深度算法,通过解析患者数据并结合最新诊疗指南,为医生提供精准化诊疗路径 [4] - 系统核心创新在于通过算法优化缩短诊断时间,并生成可视化证据链以支持诊疗决策 [4] - 该系统已于今年5月在渭北中心医院完成试点应用,被医生反馈为“专家级助手”,大幅提升诊疗效率 [5]
中车大连电牵公司为新成昆线机车造“最强心脏”
辽宁日报· 2025-11-05 09:37
本报讯 记者11月4日获悉,近日,被誉为"西南交通大动脉"的新成昆线(成昆铁路复线)迎来和谐2型 电力机车的正式配属投用。这条横贯素有"地质博物馆"之称的横断山脉的铁路干线,此次迎来的现代化 大功率牵引装备,其"心脑"核心——牵引控制单元与网络控制系统,由中车大连电牵公司配套。 和谐2型电力机车此次服务的新成昆线沿线,曾因"坡陡、隧长、弯急"的复杂地质条件,被外国专家判 定为"修建铁路的禁区"。面对极端线路环境对机车牵引性能、效率与可靠性提出的严苛要求,中车大连 电牵公司为该机车量身打造升级版"强劲心脏"(牵引控制单元)与"智慧大脑"(网络控制系统),通过 核心部件自主创新与关键控制单元升级,实现性能全方位跃升,成功保障机车在复杂工况下实现高效、 平稳、安全运行。 在功能层面,新增带电自动过分相、互联互通、自动挂车等实用功能,同步升级事件记录能力,让机车 运行更智能、更可靠。在技术适配性上,通过优化粘着利用算法与主控单元冗余切换机制,进一步提升 系统的稳定性。同时,预留辅助驾驶与无线重联接入能力,为未来轨道交通智能化升级奠定坚实基础。 为保障机车安全稳定运行,中车大连电牵公司组建"技术+服务"专业保障团队,提 ...
焦点访谈|创新成果竞相涌现 中国制造交出亮眼成绩单
央视网· 2025-10-27 21:19
CR450动车组技术突破 - CR450动车组样车测试跑出单列时速453公里、相对交会时速896公里的纪录[1] - 车头长度增至15米且更尖 车体高度从4050毫米降至3850毫米 车下全包覆以减小运行阻力[3] - 试验速度达450公里/小时 运营速度达400公里/小时 成为全球最快高铁[3] 制动与安全系统创新 - 从时速400公里制动至0 制动距离要求为6500米 与CR400动车组时速350公里制动距离相同[5] - 时速400公里制动时制动盘最高温度达700℃ 通过提升制动盘和闸片性能保证系统可靠性[5] - 实验室进行1000万次疲劳试验 证明结构设计满足400公里高速运行需求[7] 轻量化与性能优化 - 牵引系统在保证功率提升基础上减重15% 制动系统在满足更高要求下减重10% 车体减重10%[7] - 整体实现减重10%、“瘦身”50吨的目标[7] - 时速400公里运行时整体噪声水平与现有复兴号时速350公里运行时相当[7] 产业链与经济影响 - 单列动车组由50多万个零件组成 涵盖机械、冶金、材料、电力电子等众多技术领域[11] - 设计生产零部件的主要企业超100家、参与企业超2100家 覆盖国内20多个省区市[9] - 形成千亿级产业规模 带动装备制造业上下游产业链整体技术提升[9][11] 中国高铁行业地位 - 截至2024年底中国高速铁路营业里程达4.8万公里 占世界高速铁路总里程70%以上[13] - 是世界上高速铁路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商业运营速度最高的国家[13] - “十四五”以来高铁基础设施和移动装备水平总体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部分领域达世界领先[13] 国家交通基础设施发展 - 截至2024年底铁路营业里程比“十三五”末增加约1.6万公里 其中高铁增加1万公里[15] - 公路总里程增加约29万公里 其中高速公路增加3万公里 高等级航道通航里程增加1600公里[15] - 国内航线达4513条 通航264个城市 覆盖全国91.2%的人口[15]
走近青年工匠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0-16 09:00
高铁装备制造 - 沈白高铁正式通车,采用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复兴号”高寒智能动车组[13] - 高铁装配是核心工序,涉及近2万根线缆和4万多个零部件的组装,线束布局至关重要[14] - 为应对CR450动车组轻量化要求带来的线束布局空间压缩挑战,团队通过功能分区和三维电气模型规划,实现了精准高效的零差错铺设[14][15] 电力与网络安全 - 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通过技术革新,开发调度日报自动生成系统,提升工作效率和数据准确度[16] - 在网络安全领域参与超过300次应急响应,为系统内外企事业单位避免超10亿元资金损失风险[16] - 通过组建工匠工作室,推行“头雁引领、青年托举”模式,培养数字技术安全人才[17] 能源装备与技术服务 - 庆阳长荣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通过技术改造,解决长庆油田设备老化问题,如数字化油气混输撬改造和单井立式加热炉伴生气改电[18][19] - 研发的移动式自循环导热油加热撬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9] - 技术团队具备在恶劣环境下(如冬季零摄氏度以下)完成35天紧急抢修的能力[18] 建筑工程与装饰 - 中建深圳装饰有限公司参与广州白云国际机场T3航站楼等重大工程装饰,运用BIM逆向建模技术实现异形“大花瓣”值机岛的定制化生产和精准安装[24] - 装饰施工将石材组装平整度控制在±2毫米内,实现无缝拼接效果[24][25] - “邓永吉青年突击队”获评“全国青年文明号”,青年员工在项目中发挥关键技术作用[25][26] 环保技术与技能发展 - 中原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运营郑州新区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行业正向现代化、精密化、智能化发展[27][28] - 中国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首次设立污水处理赛项,要求药剂投加精度在0.1毫升内,设备校准误差不超过发丝直径,体现行业高技术标准[27][28] - 大赛推动公众认知转变,展示该行业为技术密集型的绿色事业[28]
多角度感受科技创新“推背感” 中国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轨道上跑出多个“加速度”
央视网· 2025-10-10 14:47
科技创新总体成就 - 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从2020年的第10位进一步巩固[7] - 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20年基础增长至2024年超3.6万亿元,接近2020年的1.5倍[23] - 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过77%,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50万家,较2020年增加83%[3][32] 人工智能与数字产业 - 人工智能企业数量从1400余家增长到超5000家,相当于平均约11小时新增一家企业[5] - 智能制造成效显著,建成基础级智能工厂超3.5万家、卓越级智能工厂230多家[5] 高端装备制造突破 - 高速磁浮列车实现时速600公里,从零加速至600公里仅需3分半钟,采用碳纤维材料减轻重量并改善震动控制[8][9][13] - 我国已基本实现高速磁浮交通全系统的自主研制能力,并计划在“十五五”期间推动落地应用[14] - 全球功率最大永磁直驱重载电力机车最大功率达10400千瓦,可拉动上万吨煤,首次采用永磁电机和碳化硅变流器提升能效[14][18] 产业效率与智能化升级 - 高铁智能制造工厂将订单智能拆分为1089道工序,实现生产环节和供应商物流全数字化管控[21] - 相比“十三五”末,生产效率提升20%,生产人员减少30%,整个生产周期缩短5天[21] - 在朔黄铁路应用自主新技术后,单台机车运量每趟提升1200吨,每列车整年可提高33万吨运量[20][21] 新能源汽车与“三新”经济 - 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超过8倍,达到1300多万辆,年均增速高达73%[30] - “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在“十四五”期间上升接近一个百分点[30] 体制机制与创新生态 - 通过“揭榜挂帅”、“包干制”等改革举措深化落地,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33] - 5G通信、人工智能等新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有力支撑科技创新指标优化[33]
铁建装备 (01786.HK):维持铁建装备“推荐”评级目标价4.39港元
格隆汇· 2025-10-02 20:00
公司业务与市场地位 - 公司是铁路道岔和掘进机领域的龙头企业,产品包括铁路道岔、掘进机、紧固件和挖掘机等 [1] - 公司2016年净利润达到9.63亿元人民币,是中国铁建设备2016年利润的2.1倍 [1] - 公司2016年净资产为69亿元人民币,是中国铁建设备2016年净资产的1.25倍 [1] 公司整合计划 - 中国铁建计划整合铁建设备和铁建重工,以增强其制造业务 [1] - 整合计划目前仅为初步提出,尚未制定具体方案或明确时间表,因此存在不确定性 [2] - 若整合计划执行,中国铁建可能率先整合两家公司的研发、制造和营销业务 [2] 行业需求与公司业绩 - 铁路养护机械业务景气度仍然很低,中国铁路总公司是公司该业务的唯一大客户 [3] - 2017年上半年,中国铁路总公司的新订单有限,公司业绩承受巨大压力 [3] - 预计2017年下半年中国铁路总公司有望释放更多项目招标,2018年可能继续增加招标 [3] 财务预测与估值 - 维持公司2017年每股盈利预期为0.36元人民币,2018年每股盈利预期为0.41元人民币 [4] - 维持推荐评级和目标价4.39港元,该目标价对应11倍的2017年预期市盈率 [4]
内蒙一机(600967.SH):签订1.86亿元的《铁路货车采购项目合同》
格隆汇APP· 2025-09-15 16:55
合同签署 - 全资子公司北创公司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签订铁路货车采购项目合同 [1] - 合同涉及X70型集装箱专用平车采购 总金额1.862亿元人民币(含税) [1] 业务影响 - 获得国铁集团采购订单体现公司在铁路装备领域的市场地位 [1] - 专用平车采购项目直接贡献装备制造业务收入 [1]
铁路装备与钢铁产业加强供需对接
中国经济网· 2025-08-15 14:08
行业融合发展背景与战略意义 - 铁路装备制造业加速迈向高端化智能化 钢铁产业深化产品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1] - 两大产业融合发展是落实制造强国战略的必然路径 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核心举措[1] - 形成研发协同化 供需精准化 标准一体化 物流高效化的融合发展路径[1] 当前面临的发展挑战 - 供需结构性矛盾凸显 创新链与产业链衔接不畅[1] - 标准体系协同性有待提升 绿色低碳协同转型任重道远[1] 产业协同发展方向 - 以创新为驱动深化研发协同 以标准为引领贯通产业脉络[1] - 通过数智赋能重塑供需生态 实现绿色联动探索绿色物流解决方案[1] - 倡导生态共建拓展合作维度 建立更紧密更长期更稳定的伙伴关系[1] 企业具体合作实践 - 钢铁企业需以开放态度拥抱新技术新装备 主动提出需求并参与标准制定与联合研发[2] - 装备制造企业应聚焦用户痛点 提供技术更先进 运行更可靠 成本更经济 维护更便捷的解决方案[2] - 本溪北营钢铁与合肥工大高科签约区域计算机联锁铁路信号设备项目[2] - 宝武集团欧冶工业品与秦皇岛山海关工务器材签约铁路道岔材料采购项目[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