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食品产业
icon
搜索文档
南疆近二十一万平方公里土壤地球化学调查发现—— 沿天山南麓,有条千公里“硒腰带” 全面摸清南疆土壤的五十四种元素和指标数据
人民日报· 2025-07-02 06:07
近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资源厅、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调中心历时9年,完成南疆近21万平方公 里土壤地球化学调查,首次全面摸清了南疆土壤的54种元素和指标数据,发现一条沿天山南麓横跨千公 里的"硒腰带",划定优质耕地90.81万亩,为推进南疆耕地保护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特色农业、健 康食品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次土壤地球化学调查以绿洲区为重点,获取了2.4万条涵盖养分元素、重金属元素及生命健康元素等 54种元素和指标的数据,形成了南疆迄今为止最为系统、空间精度最高、指标最全的土壤地球化学填图 国情实测数据。尤其是发现了一条东起焉耆盆地、经阿克苏地区,西至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长度 近千公里的土壤硒富集区——"硒腰带",富硒土地近4900万亩,其中富硒耕地1130万亩,占南疆耕地面 积的27%。 调查数据覆盖南疆97%的耕地。评价显示,南疆耕地均为碱性土壤,其中强碱性土壤占比33.4%; 99.8%的耕地土壤属于优先保护类的清洁土壤。土壤全磷、全钾含量以中等—较丰富为主。基于土壤养 分丰缺程度,划定优质耕地90.81万亩、绿色食品产地土壤适宜区210.27万亩,主要分布在焉耆盆地、库 拜盆地、阿克苏河沿线 ...
各地加速培育地方特色食品产业—— 发扬饮食文化 打通增值链条
经济日报· 2025-06-29 05:56
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发展 - 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是食品工业重要发展载体和关键增长引擎 [1] - 各地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优势食品产区和产业,将小特产做成大产业,带动农民增收和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1] 特色食品产业发展格局 - 广西柳州螺蛳粉产业2024年全产业链销售收入达759.64亿元,同比增长13.4% [2] - 贵州刺梨产业年综合产值超百亿元,种植面积超过200万亩 [2] - 山西沁州黄小米种植面积达10万亩,年产量超过3万吨,带动3万多户农户 [3] 现代化产业集群建设 - 柳州螺蛳粉产业形成"生产+加工+科技+文旅"现代化产业集群,吸引100多家上下游企业入驻园区 [4] - 贵州刺梨产业推进"种植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强化产研结合,打造全产业链一体化平台 [4] - 山西沁州黄小米构建集种植、加工、仓储、物流、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绿色发展体系 [6] 科技创新与政策支持 - 柳州建成全国首家"螺蛳粉产业学院",深化与10多家科研院校技术合作 [4] - 贵州省完成44项刺梨研究课题,实施15个科技项目,提升刺梨功效成分利用和精深加工 [5] - 山西沁县近3年累计投入6731万元支持重点农业企业,推广"冬播谷子"技术 [6] 品牌建设与市场拓展 - 柳州螺蛳粉推动文旅融合,打造文化体验精品线路和"非遗"体验目的地 [7] - 贵州刺梨提升"贵州刺梨"公共品牌影响力,打造"刺柠吉"等拳头品牌 [7] - 山西沁州黄小米通过地理标志保护和有机认证提升品牌知名度,线上销售占比达30% [8]
周红波在高淳区调研时强调
南京日报· 2025-06-27 09:52
6月26日,市委书记周红波在高淳区调研并研究支持高淳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措施。他强调,高淳区 要统筹"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谋划,更好立足区情实际、发挥比较优势、提升发展能级,更高水平推 动生态立区、创新兴区、产业强区、特色富区,努力在新一轮发展中争先进位、赶超跨越。 水阳江是高淳防汛的重中之重。周红波来到水碧桥泵站察看水阳江水位,详细了解防汛准备和措施 落实情况,强调要保持"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的警惕,做实做细各项工作,确保防汛安全。 会上,高淳区汇报了今年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十五五"规划的初步考虑,有关部门就支持高 淳区加快发展的思路举措提出意见建议。周红波指出,高淳区是南京的南部门户,也是推动市域协调发 展的重要板块,近年来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谋划"十五五"发展,要充分发挥战略叠加、苏皖交界的 区位优势,充分挖掘生态资源蕴含的潜力,进一步融入重大战略、深化改革探索、加快动能培育,着力 提升综合承载力和发展活力。 市委常委、秘书长黎辉参加。 周红波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定不移抓住产业不放松,持续打造符合高淳实际的产业体 系。要攻坚主导产业,推动汽车零部件、医疗器械、食品产业等有基础、有 ...
山东城市观察 | 持续擦亮“大河之上·新城济阳”城市名片 “闻韶圣地”迎来新规划
新浪财经· 2025-06-24 11:45
空间规划与区域定位 - 济阳区将全面对接济南市中心城区 南向对接起步区 北向辐射商河 东向对接滨州 西向联动临邑 打造"大河之上·新城济阳"城市名片 [1] - 济阳区位于京沪发展轴 是济南市主城北门户 与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毗邻 全境水绿平原风貌鲜明 [3] - 济阳区将建设海峡两岸新旧动能转换产业合作高地 济南沿黄生态赋能发展示范区 济南主城北部产城融合与都市生态农业发展示范区 [5] 产业发展与布局 - 第二产业以食品产业为主导 医药制造 装备制造发展较快 拥有全省首家台湾工业园和淮河以北首个国家级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 [3] - 形成"4+4"现代产业体系 四大主导产业为食品饮料 智能制造 生物医药 新一代信息技术 四大赋能产业为都市农业 文旅康养 科技服务 现代物流 [8] - 构建"一区两园 一轴双廊"产业空间布局 推进山东济北经济开发区与其他工业园区协同发展 打造跨区域产业合作窗口 [5][8] 区域协同发展 - 南向对接起步区 打造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基地 发展高时效性高附加值产业 延链补链起步区产业体系 [6] - 东向依托济滨高铁加强与滨州及环渤海湾城市合作 西向与临邑县协同发展 在基础设施 教育 医疗等领域实现同城化 [8] - 北向建设黄河以北区域性消费中心 增强消费辐射力 与商河经济开发区合作打造特色产业集聚区 [6] 长期发展目标 - 到2050年 济阳区将与济南市中心城区实现全面一体化 形成人居 产业 农业 生态空间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8] - 全面建成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区 持续提升国土空间竞争力 [5][8]
江西吉安培育壮大千亿产业集群 去年电子信息产业营收突破2000亿元
中国新闻网· 2025-06-19 21:00
中新网南昌6月19日电 (朱莹)"我们打培育壮大千亿产业集群攻坚战,去年以来,我们深化招商引资体制 机制改革,新签约投资或产值过百亿的'双优'项目19个。2024年,吉安电子信息产业营收突破2000亿 元。"19日,江西举行"以改革精神打好'十大攻坚战'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吉安篇章"新闻发布会,吉安 市委书记罗文江在会上透露。 吉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孕育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有着敢闯新路、敢为人先的光荣改革传统。去年以 来,吉安市研究出台《中共吉安市委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吉安篇章的实施 意见》,提出了319项改革任务,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吉安路径。 图为新闻发布会现场。朱莹摄 牌位列中国农业形象品牌影响力指数第7位,产品年销售额超130亿元、增长61%,平均溢价21.8%,带 动50多万名农户增收。 罗文江介绍,吉安围绕打好培育壮大千亿产业集群、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提升、文旅高质量建设高 水平运营、重点改革突破、招才引智人才集聚、做强做旺中心城区、重点民生品质提升、"两山"转化突 破、水运经济高质量发展、党员干部能力作风提升等"十大攻坚战",将改革精神贯穿到每一个攻坚战, 形成以改 ...
滨州市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打造高质量发展新标杆
中国发展网· 2025-06-17 14:12
产业结构与转型 - 滨州市拥有38个工业大类、128个工业中类、506个工业小类,67项产品产量或市场占有率全国第1,16项全球第1 [1] - 转移退出1247亿元产值的大体量产能,包括电解铝、地炼等产业 [1] - 实施"制造业强市"三年攻坚行动,高端铝、高端化工、粮食食品3个产业集群入选省支柱性雁阵集群,智能纺织入选省先进制造业集群 [1] - 2024年18项主要经济指标中15项增速全省前五,6项全省第1 [1] 产能替代与新增 - 电解铝产能转移148.8万吨(2025年再转移44.8万吨,影响产值184.45亿元),新上275万吨再生铝项目,2024年新增产值300亿元 [2] - 地炼产能转移970万吨,落地化工新材料项目(京博集团投资221亿元、滨化集团"北鲲计划"),2024年开工9个项目投资101亿元,新增产值270亿元 [2] - 2024年五大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总营收超1.27万亿元,规上工业营收首次破万亿,同比增长7.7%,增速全省第2 [2] 科技创新与研发 - 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7%,连续四年全省第1 [3] -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速和占比提高幅度均列全省第1,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8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963家(同比增长14.7%) [3] - 设立"工业智能制造联合基金",建成全省首家市级科技大市场,成立首个低空飞行服务中心 [3] - 拥有国家级科创平台2个、省级49个,滨州铝产业先进制造山东省实验室为全省首家以企业为主体承建的省实验室 [3] 数字化转型 - 推动650家企业"智改数转",打造省级数字经济"晨星工厂"376家(全省第3) [4] - 建成3家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7家省级"产业大脑",数量均居全省第1 [4] - 魏桥国科智算中心二期投用,智能算力超2000P(规模全省第三) [4] 绿色发展与能源 - 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5家、绿色工业园区2家(全省第1),省级绿色工厂17家、绿色工业园区2家 [5] - 魏桥创业集团电解铝吨铝能耗和排放全球最低 [5] - 2024年万元GDP用水量44.75方(较2020年下降24%),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27.13方(下降20%) [5] - 新能源装机总量820.15万千瓦(同比增长29.67%),1-4月新能源发电量46.5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4.5%) [5] 企业竞争力与营商环境 - 2024年7家企业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9家入选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18家入选山东民营企业200强 [6] - 全国首创工程建设项目"十证联发"模式,"滨周到"营商环境品牌全国知名 [6] - 创新实施"心安民营"工程,发布《"心安企业"建设标准》 [6]
潮州市饶平县致力于将山海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动能 开辟食品产业全域融合新路径
中国发展网· 2025-06-12 17:06
编制了《饶平县养殖水域滩涂规划》,进一步对整个饶平的海域做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规划,逐步鼓励养殖户往柘林湾的外湾区,水质好、水流畅通的地 方去发展深水网箱,逐步腾退内湾区密度过大的一些木质网箱。 中国发展网讯 林少丽 黄思程 聂金秀 记者罗勉从潮州市饶平县了解到,近年来,该县以省委实施"百千万工程"为抓手,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关于"下定决心 把食品工业搞上去"的部署要求,以"抓一产、带二产、促三产"系统思维,在锻造食品工业强劲引擎的同时,延伸产业链附加值,激活三产融合"新动 能"。 该县立足山海资源禀赋优势,以"山海协同"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单丛茶产业,积极探索市场茶、拼配茶、生态茶、富硒茶发展新路子,扩大"广东饶平单 丛茶"品牌影响力。抓好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创建省级花鲈良种场,推进近海传统渔排"木改塑"和深远海重力式深水网箱养殖,引领我县渔业高质量发 展。同时,充分发挥各镇独特的自然资源、产业基础优势,"一镇一品"做好浮山柿饼、汫洲大蚝、海山紫菜、浮滨单丛茶和狮头鹅、联饶荔枝等"土特 产"文章,推动镇域特色食品产业发展。 龙头企业在强化产业链整合、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我县以 ...
盐城:打造长三角“飞地经济”示范区
新华日报· 2025-06-11 08:28
飞地经济模式 - "飞地经济"指两个经济发展存在落差的行政地区打破行政区划限制,通过跨空间合作实现资源互补和协调发展[1] - 盐城拥有307平方公里的"上海飞地",是上海域外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和产能合作基地[1] - 盐城作为苏北唯一纳入长三角中心区的城市,具备深水良港、河海联动及大量成片建设用地优势[1] 项目发展现状 - 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为核心项目,规划面积33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新能源、新基建、新农业及新兴产业[2] - "十四五"期间该集聚区工业开票销售年均增长43.4%,规上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08.5%[2] - 常盐工业园聚焦高端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新能源及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2] - 苏盐沿海合作园区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临港制造业[2] 产业推动作用 - 2022年盐城近80%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来自长三角地区[3] - 引入正泰新能源等项目推动光伏产业链升级,带动上下游配套发展[3] - 与上海机器人研究院及上海交大合作建立研发平台,提升机器人产业创新能力[3] 区域协同机制 - 承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溢出效应,强化与南京、苏锡常、杭州等都市圈联动[4] - 产业协同方面精准对接上海产业链,承接转移和辐射[5] - 交通协同推进盐泰锡常宜轨道交通项目,融入上海港物流体系降低物流成本[5]
华统股份(002840.SZ)拟参与投资供赢基金 投资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
智通财经网· 2025-06-02 16:21
基金设立与合作 - 华统股份拟与银河资本、京亚资本、绿色食品基金、金扁担投资、歙州农文旅、黟县国投共同投资设立供赢基金,基金规模为10亿元 [1] - 公司作为有限合伙人拟认缴3亿元,占比30% [1] - 基金投资方向涵盖现代种养业、现代种业、乡村富民产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农业科技创新等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 [1] 份额转让安排 - 公司于2025年5月30日以零对价受让华统集团持有的供赢基金30%财产份额,对应认缴出资3亿元 [2] - 转让份额尚未实缴出资 [2]
研判2025!中国食品产业园区行业产业链、相关政策及行业现状分析:政策助力与消费升级双轮驱动,食品产业园区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4-30 09:33
行业概述 - 食品产业园区是食品产业及相关配套产业和服务机构在一定区域内的集聚体,具备生产、加工、销售、研发等功能,分为综合性和专业性两类 [2] - 行业上游包括食品企业与投资商、地产商等,中游为食品产业园运营管理企业,下游涉及销售渠道、物流配送等环节 [7] 行业发展历程 - 20世纪80年代为起步阶段,园区集中在农产品加工领域,产业集中度低 [4] - 20世纪90年代进入转型阶段,政府加强规划管理,园区向规范化发展 [4] - 21世纪初至2015年为快速发展阶段,形成完整产业链,科技含量较高的项目增多 [4] - 2015年至今为创新发展阶段,引入智能化生产线、大数据分析平台等技术,推动绿色转型和智能化升级 [5] 行业现状 - 2024年中国食品产业园区销售收入达27078亿元,同比增长13.20% [14] - 智能化生产线、自动化仓储系统等技术应用提升加工效率和质量控制能力 [14] - 数字化营销和电商平台成为增长新引擎,拓展市场空间 [14] - 2024年食品制造业工业产能利用率为69.8%,同比下降0.46个百分点,反映结构性矛盾 [9] 政策支持 - 2024年10月工信部印发《关于开展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重点培育工作的通知》,推动特色产业集群发展 [11] - 2024年3月六部门联合发布预制菜产业支持政策,鼓励集聚区建设和品牌培育 [13] - 2024年8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62项《食品安全风险管控清单》,强化企业主体责任 [13] 代表园区与企业 - 山东省莱阳食品工业园:华东重要加工基地,集聚68家企业,包括龙大集团、春雪食品等龙头企业 [16][18] - 重庆市綦江食品工业园:火锅全产业链突出,入驻40家企业,2023年预计产值40亿元 [19] - 内蒙古草原牧业产业园区:探索"工业园区+文旅+乳制品"模式,成为3A级工业旅游景区 [16] - 福建泉州海洋食品加工园:依托海洋资源发展生物医药和休闲食品 [16] 发展趋势 - 技术创新驱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优化生产流程,推动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 [21] - 绿色发展:推行循环经济模式,加强节能减排和食品安全溯源体系建设 [22][23] - 产品升级:消费者需求推动高端、健康、功能性食品研发,线上线下渠道融合加速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