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子信息
搜索文档
中国光谷加快打造世界级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中国新闻网· 2025-05-22 15:10
光博会概况 - 第二十届"中国光谷"国际光电子博览会汇聚全球近200位顶尖专家、300余位企业家、390家企业,近百项前沿技术和创新成果集中亮相[1] - 展览面积约2.5万平方米,首次推出"光+智能终端应用"融合展区及光电子信息产业成就主题展,覆盖激光技术、精密光学等六大应用领域[3] - 20余场会议及特别活动,国际顶尖专家探讨光子学与光通信、面向AI及智能应用的VCSEL激光芯片等课题[3] 产业合作与签约 - 东湖高新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光日"指导委员会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未来将通过活动联动、公众科普深化合作[3] - 20个重大招商项目签约,总金额达195.2亿元,涵盖光通信、集成电路、化合物半导体等领域[7] - 10个重大技术贸易合作签约,首次规模化引入13个境外采购团,定向释放需求清单[7] 技术创新与成果 - 1000多项创新成果发布,近百项前沿技术为"首发首展",包括全球最先进制程"1.6T单模光模块"和工业级半导体直接泵浦单模万瓦激光器[4] - 光通信板块展示最新基础器件与智能终端核心组件,激光光学板块展示湖北龙头企业自主创新成果[5] - "光+智能终端应用"融合展区展示机器人动作转角精度极高、通信延迟控制在毫秒级的技术[5] 光谷产业地位 - 光谷光纤光缆产业规模居世界第一,激光设备品种占中国激光设备品种的70%以上[7] - 光谷是中国最大的光芯片、光模块研发制造基地,也是中国最大的中小尺寸显示面板研发生产基地[7] - 截至2024年,中国光谷聚集1.6万家光电子信息领域企业,形成全球最完整的光电子信息产业链,湖北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跨越万亿级规模,占据全国"半壁江山"[8] 未来发展规划 - 中国光谷将实施创新引领、产业升级、空间优化和品质提升四大战略,力争到2030年综合实力进入全国高新区前五,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光谷"[9]
牢记嘱托 建成支点︱扩投资、促消费、强市场,百亿级项目在汉加速推进
长江日报· 2025-05-22 09:42
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 - 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7566亿元 正向万亿级产业集群迈进[1] - 第二十届"中国光谷"国际光电子博览会吸引全球12个国家和地区390家顶尖企业参展[1] 重大产业项目投资 - 全市推进575个市级重大项目 年度计划投资近3000亿元 一季度已完成898.6亿元(超年度计划30%)[3] - 小米智能家电工厂施工进度超80% 预计11月投产 未来将建设万人研发中心及全球总部[3] - 加速推进海康威视武汉智慧产业园(二期) 华星第6代半导体显示器件扩产 小鹏汽车智造基地等百亿级项目[3] - 2024年计划推进2400个亿元以上项目 1050个10亿元以上项目 90个百亿元以上项目[3] 消费市场表现 - 1-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60亿元 同比增长8.1%(高于全国3.4个百分点)[6] - 智能家电类商品零售额同比激增160% 京东MALL 山姆江岸店等新业态陆续落地[6] - 开展600余场"夏日荟聚"促消费活动 涵盖商文旅体多领域融合[6] 服务业发展 - 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519家 总数突破5300家[7] - 新增纳税亿元以上商务楼宇10栋 总量超120栋[7] - 梯度培育百亿特色园区 百亿服务业聚集区及千亿产业大道[7] 市场主体培育 - 一季度新登记经营主体15.69万户 同比增长30.2%(月均超5万户)[10] - 建立1200家"小进规" 23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培育库 新增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621家[10] - 推出110项涉企"集成办"服务 企业信用报告办理时间从15天缩短至3分钟[9][10] - 构建九大供应链平台 带动超5万家企业融通发展[10]
引导“就业长在产业”上——看湖北如何多措并举稳就业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5-21 07:51
行业与就业结构性矛盾 -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领域到2025年人才缺口预计达103万人,人才总量预计120万人[2] - 学科设置与人才培养存在"缝隙",学校培养的复合型人才难以满足研发生产一线需求[2] - 部分中专、大专学生毕业后放弃技术岗位选择销售工作,认为工厂生产一线环境差[2] - "望城市畏县乡"就业观普遍,多数大学生倾向省会及二三线城市就业而非基层[3] 湖北省就业促进措施 - 开发"荆楚就业"等信息化平台,将就业与产业发展结合[4] - 举办"百县进百校联万企"等活动,2025年专场招聘提供近9000个岗位[5] - 打造224个区域劳务品牌如恩施茶艺师、大冶殷祖古建师带动就业[5] - 80所院校与800多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开设150个订单班[7] - 华中科技大学与华为合作成立"华为学院",武汉理工与东风共建"东风汽车学院"[7] 技能人才培养 - 湖北省技能人才总量达1028万人,占全省就业人员30%[8] - 104所技工院校就业率常年超97%,动态调整专业如新增微电子技术[8] - 推行"新八级工"制度,3200多名技能人才获评专业技术职称[8] - 9万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取得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8] 青年创业支持体系 - 湖北青创园(汉阳)累计孵化企业180余家,"青创贷"支持近200个小微企业[9] - 汉阳区整合1.9万余套青年公寓,近5年新增留汉大学生超10万人[9] - 荆门高新区建设3个青年社区,年均吸引7000余名大学生就业落户[10] 人才培养优化建议 - 加强通识教育与技能培养结合,完善实习实训体系[10] - 建议基础教育增加AI素养课程以适应人工智能发展[11] - 建立覆盖校内外、专兼职结合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11]
工信部:一季度国家高新区规上工业增加值估算达1.7万亿元
人民网· 2025-05-20 10:25
经济发展 - 2024年国家高新区园区生产总值(GDP)19.3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7.6%,相较2012年年均增速达11% [1] - 2024年工业增加值约9.8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5.8% [1] - 2024年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万亿元,同比增长7.1% [1] 产业科技创新 - 国家高新区聚集70%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80%的全国重点实验室 [1] - 国家高新区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拥有发明专利数均占全国50%左右 [1] - 具身通用人工智能系统原型、片上脑机接口智能交互系统等原创技术、首发产品不断涌现 [1]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 中关村新一代信息技术跻身万亿级产业集群 [2] - 上海张江集成电路产业、武汉东湖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分别占全国的20%、50% [2] - 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下一代互联网等未来产业已初步形成发展优势 [2] 优质企业竞争力 - 国家高新区集聚全国33%的高新技术企业、46%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67%的独角兽企业 [2] - 企业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 [2] 未来发展方向 - 推动国家高新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2] - 打造一流高科技园区和产业创新高地 [2] - 加快建成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新质生产力引领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2]
锚定“世界一流”,东湖科学城有雄心
长江日报· 2025-05-19 09:23
近日,市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推动东湖科学城建设,提出锚定目标定位,加快建设进 度,奋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科学城。 2021年9月3日,《东湖科学城建设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东湖科 学城在武汉东部,横跨高新大道、纵贯未来大道,浓缩了光谷"精华";七大功能区如弦上的 科技创新利箭,铆足了劲,蓄势待发。 值得一提的是,与相对独立、专门设置管理机构的北京怀柔科学城、上海张江科学城等 不同,东湖科学城的建设主体是东湖高新区,由光谷统筹推进重大科创平台、重大创新园 区、重要基础设施建设。 《规划》明确总体发展目标:"建成科学特征凸显、创新要素集聚、策源能力突出、科 创活力迸发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科学城。" 中国科学院院士徐红星在东湖科学城建设之初表示,当今世界不断涌现新的前沿科技, 我们必须掌握核心科技,才能在产业发展中实现自主可控,这就需要形成建制化的科研力 量,东湖科学城建设正当其时。 锚定"世界一流"目标,东湖科学城为什么? 因为使命必达。 重镇武汉正勇担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使命,抢抓人工智能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 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东湖科学城势必锚定"世界一流"。 作为武汉打造具 ...
湖北加快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奋勇争先,决战决胜“十四五”)
人民日报· 2025-05-19 06:02
枢纽能级提升与物流体系重塑 - 湖北鄂州花湖国际机场实现"一夜达全国、隔日达全球"的货运效率,平均每两分钟起降一架货机,运输电子产品等"中国造"和南美三文鱼等进口商品 [1] - 阳逻港开通"印尼拉博塔港—武汉阳逻港"直航航线,降低镍湿法冶炼中间品物流成本,该港口已拥有35条集装箱航线,成为长江中上游最大集装箱码头 [5] - "长江班列+汉亚直航"国际多式联运通道开通,铁江海联运"一箱制"模式下日韩货物经阳逻港转中欧班列(武汉)至欧洲,时间节省55%、成本降低15% [6] 汽车产业升级与外资布局 - 东风汽车云峰工厂实现每118秒下线一辆新能源车,2024年见证我国年产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 [2] - 法雷奥武汉工厂三次扩建后布局全球最大研发中心,武汉经开区集聚400余家制造型外资企业,形成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 [2] - 湖北吸引325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外商投资企业突破1万家,聚焦光电子信息、汽车制造与服务、大健康等优势产业 [2] 高技术产业突破与出口增长 - 华工科技核心产品海外订单量超越国际品牌,高端激光装备实现进口替代,研发投入年增30%以上,产品海外销售年增35% [3] - 湖北光电子信息、汽车制造与服务、大健康三大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元,2024年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18.1%,占出口总额超50% [3] 营商环境优化与成本控制 - 湖北试点工业用地"先租后让"模式,企业首付20万元即可启动项目,2024年全省为企业降低综合成本1010亿元 [7] - 孝感市推行"五证同发"审批改革,企业材料从27项减至9项,审批时间从120天压缩至40天,洋田集团1亿元扩产项目当月完成手续 [8][9] - 湖北实现1000项全省通办事项、200项承诺即办事项,100种高频事项证照"免提交" [9]
实探第20届“中国光谷”国际光电子博览会 “首发”“首展”扑面来 光电子信息产业“逐光”前行
证券日报· 2025-05-18 23:44
行业概况 - 中国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已领先欧洲、北美、日韩等地,位列全球第一,正处于从规模领跑到技术引领的转型阶段 [1] - 产业在光纤技术、光传输技术方面不断突破,部分核心领域正逐步向技术引领的高阶形态转型 [8][9] - 政府高度重视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如《"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等,武汉每年争取国家和省市对光电子信息产业的政策支持类资金50亿元 [9] 细分领域创新 - 激光、光模块以及红外传感器是我国在光电子信息产业中具有创新先发优势的细分领域 [2] - 华工科技全球首发灵动系列TriLaser激光打印设备,将清洗、深雕、标记三大功能集成于背包大小的主机中,国产化率基本达到100% [2] - 武汉高德红外行业首发500万像素高温中波制冷红外探测器与制冷型多光谱热成像重型云台,推动行业向高精度、大视场、长距离检测方向发展 [3] - 武汉光迅科技国内首次展出1.6TOSFP224DR8光模块,功耗较行业标准低30%,性能全球领跑 [3] 产业集群 - 武汉"中国光谷"已集聚超1.6万家光电子信息企业,长三角地区以上海为核心汇集多家在光电子器件、光模块等领域发展突出的企业 [7] - 珠三角地区在光电子信息消费终端应用方面表现出色,聚集众多中小微企业围绕产业链下游进行创新 [7] - 长飞光纤已成为全球唯一一家同时自主掌握三种主流光纤预制棒制备技术并实现产业化的企业 [9] - 京东方等企业在全球面板市场中份额名列前茅,形成了完备的产业集群 [8] 技术融合应用 - 光电子信息传感器在机器人中提供高精度、高可靠性和高灵敏度的监测,实现动作的高精度控制和低延迟响应 [5] - 灏存科技自主研发运动神经中枢系统,动作转角精度0.001度,动作延迟控制在3毫秒以内,软件及硬件国产化率100% [5] - 光电子技术通过激光雷达、传感器、光模块等核心器件,赋予无人机产品高精度感知、智能决策与协同控制能力 [6]
国际之“光” ——世界级创新的光谷使命
长江日报· 2025-05-13 08:25
光电子产业发展历程 - 世界首台红宝石激光器诞生65周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5月16日定为"国际光日",标志着现代光电子纪元开启[1] - 2000年3月全国政协九届三次会议上,许其贞等10余位委员递交第1331号提案,建议在武汉建立"中国光谷"[4] - 2001年东湖高新区获批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同年12月中国"入世"后,光谷代表中国站上世界产业舞台[5] 武汉光谷产业地位 - 武汉成长为全球最大光纤光缆生产基地、中国最大光器件和激光器件研发生产基地、中国最大中小尺寸显示面板研发生产基地之一[5] - 光谷518平方公里土地上集聚5家国家创新中心、5个国家大科学装置、6家湖北实验室[7] - 存储芯片、光电集成芯片、空芯光纤、心肌旋切、电磁能弹射等自主创新技术世界领先[7] 企业创新与国际拓展 - 中国信科掌握"世界第一"的单模多芯光纤技术,光纤传输速率和能效翻倍[7] - 华工科技自主研发首款轮胎模具激光清洗智能装备畅销全球,新增5家海外工厂[7] - 长飞光纤在6国布局8个生产基地,海外业务收入超10倍增长,墨西哥工厂投产[8] 光博会国际影响力 - 第20届光博会被纳入"国际光日"系列活动,全球390家企业参展,近百款新品全球首发,17项国际领先技术集中展示[9] - 成功举办19届,召开330余场国际峰会,累计吸引30余国6800余家顶尖企业参展[11] - 俄罗斯、尼日利亚、马来西亚等13个境外采购团参与,各国嘉宾深入顶级实验室和生产线洽谈合作[11] 产业战略规划 - 湖北《加快"世界光谷"建设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打造全球光电子信息产业地标和世界知名科技新城[6] - 光谷在光电子细分领域已具备领跑全国、部分领先世界的实力,肩负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重任[6] - 15万光谷企业家提出"光谷倡议",目标打造世界级企业和产业集群[7]
湖北聚力“支点建设”推进中部崛起
经济日报· 2025-05-11 06:24
经济表现 - 2024年湖北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8%,经济总量迈上6万亿元台阶 [1] - 2024年一季度湖北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3%,创近12个季度最高增速 [1] 科技创新 - 湖北打造科技力量矩阵,包括1家国家实验室、8个大科学装置、10家湖北实验室、16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525家新型研发机构 [2] - 武汉纺织大学徐卫林院士团队研发高仿生人造血管,生产全流程自主可控,成本大幅降低 [2] - 湖北在心肌旋切、北斗通导遥一体化等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取得国际首创8英寸硅基氮极性氮化镓衬底等成果 [2] - 湖北聚集82位院士、1120余万技能人才,132所高校在校大学生超200万人 [3] - 湖北实施"十百千万"人才行动,计划培养引进10名战略科学家、100名科技领军人才、1000名卓越工程师、10000名青年科技人才 [3] 产业发展 - 湖北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实施产业倍增战略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 [4] - 湖北诺德锂电研发3微米铜箔,较传统6微米铜箔能量密度提升10%-15%,铜箔用量减少50% [5] - 湖北形成"51020"先进制造业集群,光电子信息、汽车制造与服务、大健康三大产业迈入万亿元级 [5] - 湖北拥有16个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66种重点工业产品领跑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中部第一 [5] - 湖北是全国最大光电子芯片研发生产基地、中小尺寸显示面板制造基地,重要商业航天基地和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基地 [5] 开放合作 - 湖北一季度新开通8条国际货运航线、2条国内货运航线,花湖机场拥有57条国内、38条国际货运航线 [7] - 一季度中欧班列(武汉)发送97列,同比增长7.8% [8] - "赏樱花"活动签约重点项目80个,总金额超1900亿元 [8] - 3月武汉天河机场查验出入境人员11.5万人次,其中外籍2.54万人次占比22% [8] 绿色发展 - 湖北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67.8%,规上工业能耗强度持续下降 [11] - 中碳登市场碳配额累计成交5亿吨,排名全球第一 [11] - 湖北中碳资产签约全国最大碳普惠项目,总装机量200兆瓦,预计年均碳资产收益400万元 [10] 区域协同 - 武汉都市圈、襄十随神城市群、宜荆荆恩城市群联络增强 [12] - 武汉经济总量超2万亿元,襄阳、宜昌均超6000亿元,"金三角"协同发展态势形成 [12] - 湖北规划将武汉都市圈打造成人口超3000万、经济总量突破4万亿元的世界级都市圈 [13]
市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推动东湖科学城建设:锚定目标定位 加快建设进度、奋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科学城
长江日报· 2025-05-10 08:40
东湖科学城建设规划 - 核心定位为打造具有科学特征、创新要素集聚、策源能力突出、科创活力迸发的世界一流科学城 [1][2] - 目标是为武汉实现"三个优势转化"、重塑城市战略地位提供科技支撑 [1] - 集中了武汉优质创新资源,是建设全国科技创新高地的核心载体 [2] 重点发展方向 - 深化与高校院所、科技领军企业合作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3] - 强化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 [3] - 聚焦人工智能引领的科研范式变革和关键技术攻关 [2][3] 产业创新布局 - 巩固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 [3] - 加快发展人工智能、先进半导体、下一代网络、量子信息等新兴产业 [3] - 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建设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 [3] 人才与机制创新 - 重点引进战略科学家、青年科学家等高端科创人才 [3] - 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和人才发展环境 [3] - 深化科技金融、成果转化激励等体制机制改革 [3] 实施保障措施 - 采用清单化管理和项目化推进方式确保重点任务落地 [4] - 加强跨部门统筹协调形成建设合力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