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
搜索文档
寒露 秋风起,舌尖上的“蟹经济”有多香?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09 06:45
市场概况与消费趋势 - 2024年中国螃蟹消费量预计突破200万吨,市场规模达174亿美元[3] - 2024年大闸蟹在电商平台的销量环比增长214%[6] - 活蟹进口占据中国蟹类进口总值的约90%,反映市场对鲜味的高要求[11] 品牌化与标准化发展 - 阳澄湖大闸蟹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和行业标准打造品牌,头部品牌提出覆盖养殖、品控、物流的9S标准[6] - 2024年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水产)区域公用品牌声誉TOP100中,共有17个螃蟹产品上榜,其中大闸蟹占据6席[6][7] - 除大闸蟹外,南沙青蟹、深沪梭子蟹等产品也已形成标准化体系[6] 进口市场动态 - 2024年中国共进口蟹类13.3万吨,价值达21亿美元[8] - 2020至2024年间,中国自俄罗斯进口螃蟹产品额从4.3亿美元增至12.3亿美元,年均增长29.8%[8] - 俄罗斯帝王蟹、雪蟹等在中国高端蟹类市场优势显著,与本土蟹形成互补[11] 养殖技术与产业升级 - 2019至2023年,中国螃蟹捕捞年产量持续保持在60万吨以上[12] - 养殖环节应用数字技术,如智能蟹塘通过无人机投饵、传感器监测水质,实现手机App远程调控[12] - 养殖地域扩展,内蒙古利用冷水资源试养高原蟹,新疆依托冰川融水打造天山雪蟹品牌[12] 物流保障体系 - 顺丰、京东、中通等物流企业升级科技保障,通过全程温控、实时追踪技术实现螃蟹快速送达[12] - 阳澄湖大闸蟹预计2025年产量约1.035万吨,10月中下旬大量上市,品蟹季持续至12月左右[3]
阳澄湖大闸蟹何以领“鲜”
苏州日报· 2025-10-09 06:41
产业规模与基础 - 巴城镇大闸蟹产业拥有养殖户及经营户3700多户,年销售额突破40亿元 [1] - 产业带动形成500余个交易码头和1300余家餐饮饭店 [2] - 江苏三水古月公司总经理邢金元透露,去年大闸蟹总销售额达2000多万元,今年开捕前预售订单已完成八成 [5] 科技创新与生态养殖 - 产业园区采用数字化监测,今年增设14套池塘养殖水质监测设施,覆盖外源水、养殖区和尾水区 [2] - 阳澄湖软水型水质富含钙、镁离子,有利于大闸蟹蜕壳及壳质形成,大闸蟹从蟹苗到开捕需蜕壳15至18次 [2] - 联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成立产业研究院、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推进产业创新中心建设 [2] 市场拓展与销售渠道 - 昆山市阳澄湖大闸蟹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等2家企业已获批出口资质,准备拓展海外市场 [3] - 公司通过直播电商销售,旺季日发货量破万单,单日销售额突破500万元 [5][6] - 邢金元自2008年起步,逐步整合农户资源,成立专业合作社并制定九大标准体系,在各大电商平台布局品牌旗舰店 [5] 品牌建设与文旅融合 - 通过中国品牌日、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活动,强化“品阳澄湖大闸蟹,在昆山巴城”的品牌认知 [7] - 结合“昆韵蟹肥”片区规划,将大闸蟹全产业链发展与文化场景创新深度融合,将文旅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 [7] - 今年“十一”假期推出“为了一只蟹,奔赴一座城”系列活动,并匠心打造六大品蟹场景及多场竞技趣味赛事 [8] 社会效益与就业带动 - 邢金元的合作社常年为当地农民提供150多个就业岗位,蟹季销售高峰期工作人员超200名,绝大部分为五六十岁村民 [6] - 预计合作社社员人均可增收3万元 [6]
山东东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布公司章程,全方位规范公司运作
新浪财经· 2025-10-08 16:55
公司基本情况 - 公司全称为山东东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山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登记 [1] - 公司注册资本为195,894.65万元,于2006年11月28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1] - 公司经营范围涵盖海水动植物养殖、食品加工、水产技术研发推广、进出口业务、货运代理、仓储租赁、生物制品及医药研发生产等多个领域 [1] 公司章程与股份结构 - 公司章程于2025年9月公布,对公司组织与行为、股东与管理层权利义务等多方面进行详细规范 [1] - 公司股份总数为1,958,946,500股,全部为人民币普通股,发行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1] - 章程对股份发行、增减、回购及转让作出明确规定,包括增加或减少资本的方式、股份回购的情形及程序 [1] 公司治理结构 - 股东会作为权力机构,拥有选举董事、审议利润分配方案、决定公司重大事项等职权 [1] - 董事会对股东会负责,由九名董事组成,负责公司经营决策、管理机构设置、高级管理人员聘任等事务 [1] - 公司设立党组织,明确其机构设置与职责,在公司发展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 [1] 财务会计与利润分配 - 公司需按规定编制并披露年度和中期报告,依法进行利润分配,提取法定公积金和任意公积金 [2] - 利润分配政策遵循重视投资者回报、兼顾股东利益与公司发展的原则,明确现金分红、股票股利的条件及决策程序 [2] - 公司章程的公布将有助于公司规范运作,保障股东、职工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为公司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2]
从“南鱼北养”到“国产良种”,山东水产全链条创新
大众日报· 2025-10-08 09:00
文章核心观点 - 山东通过全链条技术创新,成功实现了“南鱼北养”和“国产良种”的突破,显著提升了海水鱼和大闸蟹的养殖效率与品质 [1][2][5][8] 技术创新与模式突破 - 在国内首创海水鱼全封闭循环水养殖模式,采用电厂蒸汽、温排水实现恒温养殖,相较传统流水养殖节水90%、节能69%、减少尾水排放90%以上 [3] - 养殖车间配备鱼类生物量估算系统、行为识别系统及水质传感器,实现24小时监测,单位水体养殖容量达50公斤,是传统流水养殖的5倍 [3] - 通过“陆海接力”模式,将鱼苗或中鱼送至“蓝钻一号”等生态围栏海上养殖,解决传统养殖无法容纳大规模成鱼的难题 [3][7] 种业研发与良种创制 - 公司联合科研机构在国内首次实现东星斑、红瓜子斑的室内全人工繁育,培育东星斑苗种300余万尾、红瓜子斑苗种100余万尾 [4] - 二十多年来成功实现20多个海水鱼类的人工繁育和产业化生产,每年投入科研经费1000万元以上,与10余家科研单位合作 [5] - 采用全基因组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前沿技术,对2000多尾野生亲本进行遗传背景解析,筛选优质亲本 [6] 产业规模与市场供应 - 北繁基地计划建设29座数字型工厂化育养车间,目前A1、A3、B3、B4、B5等车间已投入使用 [3] - 今年国庆中秋双节前,有3万多斤东星斑、2万多斤红瓜子斑上市,销往全国各地 [4] 大闸蟹良种选育进展 - 东营合作选育耐盐碱、成熟早、品质高的“黄河口1号”大闸蟹良种,目前已选育到第3代,个头变大、成熟期更早、品质更稳定 [8] - 采用全基因组和分子选育技术,基于黄河野生大闸蟹群体进行精准筛选,计划通过4-6年选育后申报国家级良种,在沿黄省区盐碱地推广 [9]
寒露·秋风起,舌尖上的“蟹经济”有多香?|财经二十四节气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08 07:51
廿四节气织经纬,山河万象话 财经 29 10 量 08 FING "蟹" 寒露秋风起, 寒露时节,秋风吹来了蟹的鲜美,也吹热了"蟹经 济"。2024年,中国螃蟹消费量预计突破200万吨, 在哪些了 下行我在带动更后可用的能够的好用我只 今日寒露(2025年10月8日),正值菊黄蟹肥时。9月26日,2025苏州阳澄湖大闸蟹正式开捕,预计全年产量在1.035万吨左右,并将在10月中下旬大量上 市,品蟹季将一直持续到12月左右。 消费者对螃蟹产品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我国进口螃蟹都从哪里来?螃蟹产业链又如何高效运作?本期《财经二十四节气》带你看。 01 品牌化标准化成趋势 小螃蟹如何"横行"大市场 "秋风起,蟹脚痒",中国人有多爱吃蟹?从庞大的消费规模可见一斑。 随着消费者对食材的产地真伪、新鲜度等品质需求日益提高,螃蟹消费市场也在加速分化与升级。 作为蟹界"顶流",大闸蟹品牌化和高端化表现尤为突出。以阳澄湖大闸蟹为例,其不仅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还通过《苏州阳澄湖大闸蟹质量 等级》等打造行业标准。头部品牌如"蟹状元"更提出9S标准,覆盖养殖、品控、物流等环节。 据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数据,2024年大闸 ...
寒露?秋风起,舌尖上的“蟹经济”有多香?|财经二十四节气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08 07:14
行业核心观点 - 中国螃蟹消费市场呈现规模化、品牌化与智能化升级趋势,2024年消费量预计突破200万吨,市场规模达174亿美元 [3][4] - 进口螃蟹与本土产品形成互补,2024年进口量达13.3万吨,价值21亿美元,其中活蟹进口占比约90% [9][10] - 产业链从养殖到物流全面技术革新,数字技术应用于智能养殖,冷链物流保障高效配送 [12][13] 消费市场趋势 - 大闸蟹品牌化与高端化表现突出,例如阳澄湖大闸蟹获得地理标志认证并建立行业标准 [5] - 2024年大闸蟹在京东平台的销量环比增长214% [6] - 市场出现多品类标准化体系,南沙青蟹、深沪梭子蟹等产品已形成涵盖等级规格与加工工艺的标准 [7] - 2024年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水产)区域公用品牌声誉百强中,螃蟹产品占据17席,其中大闸蟹占6席 [7] 进口市场分析 - 俄罗斯是中国螃蟹进口的重要来源国,2020至2024年进口额从4.3亿美元增至12.3亿美元,年均增长29.8% [10] - 进口蟹类以帝王蟹、雪蟹等高端品种为主,与本土蟹形成市场互补 [10] - 活蟹进口在中国蟹类进口总值中占据主导地位,反映消费者对鲜味的高度需求 [10] 养殖与供应链升级 - 国内螃蟹捕捞年产量稳定在60万吨以上(2019-2023年),推动养殖向精准化、智能化发展 [12] - 江苏高淳、山东东营等地应用无人机投饵、传感器监测水质、物联网技术提升螃蟹蜕壳同步率与存活率 [12] - 养殖地域扩展,内蒙古利用冷水资源试养高原蟹,新疆依托冰川融水打造天山雪蟹品牌 [13] - 顺丰、京东、中通等物流企业升级冷链技术,通过全程温控与实时追踪实现螃蟹快速送达 [13]
苏州多管齐下助推大闸蟹出海
中国新闻网· 2025-10-06 23:39
行业概况与产量 - 苏州市吴中区作为太湖大闸蟹主产地,2023年养殖面积为5500亩,预计产量为550吨 [1] - 吴中区预计今年“六月黄”大闸蟹的海外发货量约为30吨 [1] - 苏州市已出台《2025年阳澄湖大闸蟹产业发展和品牌提升工作方案》,旨在鼓励大闸蟹出口 [2] 公司业务拓展 - 江苏太湖水产有限公司自2023年6月起开始出口“六月黄”大闸蟹,目前已成功运抵日本等国市场 [1] - 苏州湖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针对东南亚市场需求,自9月初开始出口阳澄湖大闸蟹熟制蟹产品,已接到马来西亚等地订单,预计全年出口量可达5吨 [1] - 苏州蟹源坊蟹业进出口有限公司在马来西亚吉隆坡新设阳澄湖大闸蟹海外专卖店,并根据试点效果考虑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扩大销售网络 [1] 政府与基础设施支持 - 昆山市巴城镇已设立大闸蟹出口基地和中转场,并获得大闸蟹出口资质证书,以支持其进入更广阔的海外市场 [2]
各类现代化新型农机装备“护航”秋粮颗粒归仓 科技赋能让“蓝色粮仓”提产量
央视网· 2025-10-05 11:03
全国秋粮收获进度与农机应用 - 全国秋粮收获进度已近三成 [1] - 东北主产区秋粮面积占全国秋粮面积的35%,已陆续开始收获 [1] - 黑龙江2.2亿亩粮食作物长势整体好于去年,玉米、水稻、大豆成熟期同比提前3至5天 [3] - 北大荒投入新研制的大马力、大喂入量收割机加快机收进度,一台无人收割机24分钟可装满一台运粮机,2000亩玉米地48小时内可全部收完 [3] - 黄淮海秋粮面积占全国秋粮面积的27% [5] - 安徽亳州谯城区调配200多台履带式收割机应对阴雨天气加快抢收,并协调3家烘干设备防止玉米霉变 [5] - 甘肃定西使用新研发的丘陵山地履带式马铃薯联合收获机,适应梯田地形并同步完成挖掘、分离、输送工作,将原本两个多月的收获期缩短 [7] - 新疆巴州推广籽粒收获机261台,覆盖玉米收获总面积的65%,每亩地节本增效超过50元 [9] - 今年秋季农业生产期间全国将投入各类农机具3000万台(套) [11] 水产品供给与特色养殖模式 - 我国稻渔综合种养水产品产量占全国淡水养殖水产品产量的12.55% [12] - 四川泸县拥有17万亩稻渔综合种养基地,发展“水稻+小龙虾”、“水稻+鳜鱼”等共生模式 [12][16] - 泸县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17万亩,小龙虾产量达1.38万吨,产值达7亿元 [16] - 四川泸县专合社双节期间预计有2000多斤大头虾销往市场,价格达60多元一斤 [14] - 山东烟台企业养殖4万尾虹鳟鱼苗,使用自动控制系统实现生物杀菌、投放饵料等自动化操作 [18] - 该企业将虹鳟鱼养殖扩大到4个深远海网箱,产量将同比增加两倍多,网箱可承受百年一遇的8.6米浪高和1.6米每秒最大海水流速,仅需两三人运营 [18][20] - 我国预计水产品总产量保持稳定,当前鱼、虾、蟹、贝等品种丰富、供应充足 [22]
太火爆!日均交易近300吨!你也爱吃
搜狐财经· 2025-10-04 17:57
行业销售表现 - 全国最大小龙虾交易中心潜江"中国虾谷"在国庆中秋长假期间交易火爆[1] - 假日期间日均交易量近300吨[1] - 商户发往全国各地的日出货量约3000斤[3] 物流保障与运营效率 - 冷链物流全线加班加点保障运输效率[5] - 虾谷云仓开启"一件代发"高效模式处理大量订单[5] - 工作人员从早到晚马不停蹄确保订单及时发出[5] 市场覆盖范围 - 产品运往上海、江苏、浙江等全国各地[1][3] - 凌晨三点开始分拣打包确保消费者及时品尝[1]
“舌尖”美味助力文旅消费 “小”鱼鲜串起数亿元“大”产业链
央视网· 2025-10-04 17:06
核心观点 - 成都新津区以黄辣丁等特色鱼鲜为核心,通过科技赋能生态养殖、集群加工和文旅融合,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现代渔业产业链,经济总产值达7.7亿元 [18][22] 餐饮与文旅消费 - 不足一公里的“黄辣丁一条街”汇集20家主打餐厅,用餐高峰时日销黄辣丁超2000斤 [1][6] - 全区拥有超过1000家鱼鲜餐饮企业,形成“品过新津鱼,方知成都味”的金字招牌 [8][24] - 通过举办鱼头火锅节、龙舟会等活动,“渔养+文旅”模式拉动消费超亿元 [5][8][24] 养殖与供应链 - 全区养殖水面8055亩,采用高位池养殖、智能检测等技术,使鱼类产量提升五倍以上,年产鱼鲜1.28万吨 [9][11][12] - 水产饲料年产量超90万吨,科学配比保障鱼类营养 [14][15] - 构建生态循环模式,将鱼类粪便和残渣加工成有机肥饼,实现“渔养+种植”闭环 [14][17] 加工与销售 - 水产食品加工线将鲜鱼制成鱼丸、鱼片等15种速食产品,年产值突破4.3亿元 [17][22] - 加工产品销往国内多个省份及海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 [17][22] 产业链经济规模 - 水产业经济总产值高达7.7亿元,其中核心渔业产值突破2.4亿元 [22] - 产业链涵盖上游饲料生产、中游加工、下游餐饮文旅,实现经济与生态共赢 [17][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