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
搜索文档
法人如何毁掉一家私募
36氪· 2025-09-29 15:49
公司事件概述 - 靖奇投资两位创始人范思奇与唐靖人发生公开权力斗争,涉及公司控制权、资产处置和经营理念冲突 [2] - 范思奇指控唐靖人利用基金申赎环节反复收取申购费,并将公司账上500万资金转空仅剩两千多块 [2] - 唐靖人对范思奇将大额借款转为分红的行为提出质疑,并指出其未经股东许可发布清仓、清盘指令 [2] - 双方争夺公众号控制权,范思奇称公司被搞成"犯罪窝点"并被踢出公司,唐靖人则称公司只是走了一位Quant [2] - 范思奇删除公司源代码库,公司方面采取措施阻止其搬走电脑和服务器硬盘,并召开股东会罢免其职务 [7] 公司治理与股权结构 - 靖奇投资股权结构为范思奇持有44%,唐靖人和茅诺平各持有27%,范思奇未达到绝对或相对控股比例 [11] - 公司公章、U盾、银行卡等重要物件由范思奇交给唐靖人保管,范思奇2023年定居日本后远离公司管理 [5] - 量化私募法人拥有极大权限,包括变更托管、操作分红、清盘基金、停止备案等,足以让公司业务瞬间停滞 [4] - 范思奇重新备案法人章后,指控唐靖人非法使用伪造法人章成立新产品,并操纵产品重复申购赎回收取费用 [6] 量化行业特征与风险 - 量化私募的商业根基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法人行为风险难以通过模型预测,一句不当言论可能毁掉公司 [3] - 量化行业比拼核心代码、策略或顶尖人才背景,核心投研离开或代码删除会使公司失去灵魂 [7] - 行业存在双人组股权结构模式,常见策略老板占绝对控股权,或对核心投研给予充足股权激励如明汯、平方和等案例 [12] - 市场负责人股权占比过高可能威胁投研控股权,利益不一致会导致权力斗争,如2021年鸣石抢公章事件 [14] - 合格量化私募的管理特征为策略老板掌握控股权,并对核心投研给予充分股权激励以减少内部冲突 [13]
法人如何毁掉一家私募
远川投资评论· 2025-09-29 15:04
文章核心观点 - 量化私募行业的商业根基高度依赖创始人之间的信任与权力制衡,但靖奇投资两位创始人的公开冲突暴露了行业在公司治理、股权结构和内部控制方面的脆弱性 [5][7][11] - 量化私募的核心命门在于代码(决定盈利能力)和公章/法人权限(决定利益分配),一旦失控将导致公司瞬间停滞甚至崩溃 [7][9] - 成功的量化私募管理结构通常由策略出身的创始人掌握控股权,并对核心投研给予充足的股权激励,以避免因分工和利益不一致引发的内斗 [17][18][20] 靖奇投资权力斗争事件 - 2024年6月22日,靖奇投资两位创始人范思奇与唐靖人公开决裂,范思奇发布《十年努力,一朝背刺》控诉唐靖人利用基金申赎环节反复收取申购费,并将公司账上500万资金转空仅剩两千多块 [3] - 唐靖人则质疑范思奇将大额借款转为分红的行为,并指出其未经股东许可发布清仓、清盘指令 [3] - 冲突持续三个月,从争夺公众号控制权到在小红书开小号互相揭底,范思奇称唐靖人看不懂代码并将公司变成“犯罪窝点”,唐靖人则称范思奇删除源代码库,公司采取行动拔走服务器硬盘并冻结其代码访问权 [4][9][10] 量化私募的脆弱性分析 - 量化私募作为合伙企业,其脆弱性源于“黑箱”属性,市场评价完全建立在信任之上,法人一句不当言论或对数字资产的轻微破坏都可能导致信任大厦顷刻坍塌 [5][11] - 法人权限过大且缺乏有效制约,可操作基金清盘、变更托管、停止备案、影响申赎甚至转移资产,靖奇案例中范思奇曾将公章、U盾、身份证等重要物件交予唐靖人保管,为后续冲突埋下隐患 [7][8] - 核心投研人员与代码是量化私募的灵魂,一旦核心代码被删除或投研团队离开,公司即面临生存危机,靖奇投资在发现范思奇删除源代码库后立即采取紧急措施保护资产 [9][10] 股权结构与分工失衡的风险 - 靖奇投资股权结构为范思奇持股44%,唐靖人与茅诺平各持27%,范思奇未达到绝对控股(67%)或相对控股(51%),在远离公司管理后易遭其他股东联合抵制而被踢出局 [15] - 公司分工上,范思奇(策略背景)主管投研,唐靖人(市场背景)主管市场,两者诉求本质不同:市场追求规模扩张,投研追求策略稳定,在压力下难以相互共情 [14] - 2024年1月量化危机期间,范思奇抱怨唐靖人抗压能力弱,“被客户数落两句就在办公室地上哭”,而唐靖人则指出范思奇看衰中国经济并欲关闭公司,理念分歧加剧 [8][14] 行业对比与成功案例 - 成功的量化私募多由策略出身的创始人掌握控股权,如明汯裘慧明转让49%股权给解环宇、平方和吕杰勇授予方壮熙49%股权、宽德和佳期分别给予徐御之60%和吴霄霄56%股权,这些公司产品近一年业绩表现不俗 [18] - 九坤与黑翼的创始人选择股权对半平分,但双方均为策略背景且彼此知根知底(九坤创始人在World Quant相识,黑翼创始人为斯坦福校友兼前同事),确保了权力平衡与相互理解 [18][19] - 行业教训表明,若市场负责人股权占比过高可能威胁投研控股权,2021年鸣石投资抢公章事件即因市场方代持50%股权引发权力斗争,投研方收复控股权后公司业绩才逐步改善 [20] 内部控制的普遍挑战 - 美国量化巨头Two Sigma同样面临内控问题,研究员吴舰在2022年通过14次篡改模型参数跟踪公司最强模型“抄作业”,当年获得2325万美元奖金并全款购入曼哈顿价值660万美元的公寓 [13] - Two Sigma两位创始人西格尔与奥弗德克因职位、理念、股权差异难以达成重大决策,最终于2023年9月双双辞去联席CEO职务,反映出量化公司普遍存在的治理风险 [13]
顶级量化机构的分红“阳谋”
36氪· 2025-09-29 08:43
在A股上行行情演绎之际,一家头部量化大厂却抛出了令人意外的动作:分红"净值归一"。 数月前,类似操作模式曾将一家量化新贵推至风口浪尖。 表面上,这像是一次对客户的"慷慨"——把账面上的收益全部分给投资者。 对投资者而言,这是一份"落袋"的安慰,还是一次被动的"账面重置"? 对私募理人来说,这是机制上的巧思,还是分红背后的"小心思"? 当净值与分红被重新排列组合,真正被放到台面上的,或许不是现金流,而是利益分配的权力游戏。 至于"谁赢谁输",还要读者细细品味。 01 "净值归一"分红登场 9月中旬,A股在年内刚刚走完一波上行行情,一家管理规模超过600亿元的头部量化私募——我们称它为量化私募J,突然 抛出了一个"特别操作":旗下某只基金宣布分红。 | 权益登记日 | 2025年09月17日 | | --- | --- | | 分配对象 | 权益登记日登记在册的本基金的份额持有人 | | 收益分配基准日 | 2025年09月17日 | | 除权除息日 | 2025年09月17日 | | 收益分配发放日 | 预计 2025 年 09 月 22 日 | | 基准日基金可供分 | 以收益分配基准日账面实际可分利润为准 ...
逾六成私募计划高仓位过节 科技成长主线迎长假“压力测试”
中国证券报· 2025-09-29 04:54
私募机构仓位水平 - 超过六成(65.38%)的私募机构选择重仓或满仓(仓位大于七成)迎接十一长假 [1][2] - 股票私募平均仓位已升至78.41%,创今年以来新高水平 [2] - 计划在长假期间持有的平均股票仓位计算为71.44% [2] 私募机构对后市态度 - 占比70.19%的私募对节后A股市场持乐观态度,认为市场经过节前蓄势后有望逐步回升 [3] - 20.19%的私募持中性态度,认为指数层面震荡概率较大但存在结构性机会 [3] - 9.62%的私募持谨慎态度 [3] 市场风格与结构观点 - 62.50%的私募认为节后市场风格趋于均衡,科技成长与价值蓝筹将轮动表现 [4] - 23.08%的私募认为成长风格会继续强势 [4] - 14.42%的私募认为市场可能出现“高低切”,前期滞涨的传统行业及高股息品种有更好表现 [4][5] 行业配置偏好 - 科技成长方向(如AI、半导体、人形机器人、智能驾驶、创新药)是私募业内心头好,59.62%的私募表示看好 [5] - 21.15%的私募看好新能源、房地产产业链等估值修复方向 [5] - 看好高股息、周期股和泛消费等投资方向的私募占比均不足10% [5] 代表性机构策略与观点 - 黑崎资本首席战略官认为美元降息周期开启,全球流动性转向宽松,对资本市场形成长期利好 [3] - 中欧瑞博维持较高股票仓位,认为A股慢牛处于春夏之间,市场温度在40度到50度区间 [3] - 安爵资产提出“核心+卫星”策略,以AI算力、国产半导体为核心,搭配低估值防御品种 [5] - 星石投资认为节前市场震荡是资金在等待更明确信息,对节后A股保持乐观,认为处于慢牛趋势中 [7] - 优美利投资提醒关注第四季度市场风格切换可能性,建议均衡轮动配置并警惕节后量能不及预期 [6]
量化行业再现“私奔私”团队稳定性成为“成长的烦恼”
上海证券报· 2025-09-28 23:12
量化行业人才流动现象 - 量化行业出现“私奔私”现象,即量化私募人才自立门户成立新私募 [1] - 上海华耀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于9月12日完成登记,实控人李光曾在知名量化私募磐松资产担任重要角色 [1] - 今年以来多位曾任职于量化私募的投研人才选择自立门户,“私奔私”情况频现 [3] 具体案例 - 华耀私募成立于2025年3月,注册资本1000万元,现有全职员工5人,管理规模0至5亿元,暂无在管基金产品 [1] - 李光持有华耀私募70%股份,为公司实控人,其于2022年11月至2025年5月就职于磐松资产 [2] - 9月22日,良源(南京)私募完成登记,实控人代绍礼此前就职于北京中金量化 [3] - 8月,宁波智策盛源私募完成登记,实控人张磊曾于2016年2月至2022年1月就职于灵均投资 [3] - 4月登记的深圳九木私募实控人余浩曾任海南盛冠达私募的合伙人 [3] - 2月登记的上海正合私募实控人葛陈亮曾就职于百亿级量化私募,担任研究总监 [3] 行业背景与原因 - 量化私募快速发展必然伴随着人才流动的加速 [1] - 量化私募管理规模持续扩张,大量人才涌入行业,流动性提升 [3] - 在量化私募愈发受到资金青睐的过程中,核心人才自立门户的成功概率提升 [3] - 近年来量化管理人普遍面临团队稳定性难题 [1] 人才保留策略 - 行业认为未来量化私募的竞争是人才之争、技术之争,留住优秀人才已成为每家管理人的必答题 [4] - 半鞅私募建议提供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薪酬、年终奖和分红激励,并高度重视员工职业发展,明确晋升路径 [5] - 明汯投资认为应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注重员工职业发展,规定明确的晋升路径,提供多样化项目 [5]
“美国最大雇主”未来三年“不加人”!沃尔玛CEO“坦言”:AI将改变所有岗位
华尔街见闻· 2025-09-28 09:44
公司AI战略与劳动力影响 - 沃尔玛高管明确表示AI技术将淘汰部分工作岗位并重塑整个员工队伍 计划在未来三年保持约210万全球员工的总体规模不变但岗位构成将发生重大变化[1] - 公司已开始在高层规划会议中审视AI对员工队伍的影响 追踪哪些工作类型会减少、增加或保持稳定 并构建了面向客户、供应商和员工的聊天机器人代理[2] - 近年来在AI相关技术帮助下实现许多仓库自动化引发岗位削减 同时创建新岗位如代理构建者专门构建AI工具帮助商家 预计在送货上门或高接触客户服务等领域增加人员[2] 行业AI转型趋势 - 包括福特、摩根大通和亚马逊在内的多家公司已开始直接预测AI相关裁员 福特汽车CEO表示人工智能将取代美国一半的白领工作者[1][5] - 埃森哲正在淘汰无法为AI时代重新培训的员工 农业公司先正达确定了研发和供应链功能等领域的AI改革灯塔项目[4] - OpenAI首席经济学家预测AI将在18到36个月内对就业市场产生更大影响 但许多高管表示美国劳动力市场仍然健康不预期AI导致大规模失业[5]
牛市催生新一轮“公奔私”浪潮!头部私募老将复胜陆航、望正王鹏辉三连榜
私募排排网· 2025-09-27 09:30
“公奔私”现象概述 - 2025年以来公募基金经理离任人数达307人,创近五年新高,多位明星基金经理如华商基金周海栋、景顺长城基金鲍无可、交银施罗德刘鹏离职[1] - “公奔私”趋势升温受公募行业激励机制变化、“去明星化”加速及市场走牛等因素驱动[1] - 部分离职明星基金经理选择加入私募行业,如鲍无可与周海栋加入高瓴资本旗下瓴仁投资[1] - 具备公募背景的基金经理共859位,其中今年来、近1年、近3年至少有3只产品符合排名规则的基金经理平均收益分别为28.26%、57.63%、58.89%[1] 今年以来业绩十强基金经理 - 今年以来“公奔私”基金经理十强上榜门槛为***%,头部私募(管理规模50亿元以上)旗下基金经理仅占2位[2] - 主观私募基金经理占9位,量化私募基金经理仅1位[2] - 望正资产王鹏辉夺冠,旗下3只产品今年来及近1月平均收益均领先[2][4] - 翰荣投资聂守华是唯一上榜的量化基金经理,位列第4[2][5] - 王鹏辉具有24年证券、基金从业经验,公募期间管理基金规模高峰时超200亿元,望正资产当前布局核心优质蓝筹及卫星创新成长方向,包括互联网、电子、AI算力、AI应用等行业[4] 近一年业绩十强基金经理 - 近一年“公奔私”基金经理十强上榜门槛为***%,主观私募基金经理占8位[6] - 管理规模不足50亿的私募机构占8家,并包揽前5名[6] - 北京真科私募曾维江以明显优势夺冠,近1年及近3年业绩均位列第1[7] - 曾维江具有18年从业经验,本硕博毕业于清华大学,擅长利用“新高”理论挖掘新兴产业龙头公司[7] - 申九资产欧阳沁春位列第3,曾管理权益资产最高约400亿元[8] 近三年业绩十强基金经理 - 近三年“公奔私”基金经理十强上榜门槛为***%,头部私募基金经理占3位,复胜资产陆航、望正资产王鹏辉三度上榜[9] - 主观私募基金经理占9位,量化私募基金经理仅睦沣投资李振岳1位[9] - 北京真科私募曾维江近三年业绩位列第1[10] - 津育投资张文龙位列第3,秉持价值投资理念,上半年通过全球化配置及消费行业布局,利用AI情绪波动进行波段操作实现稳健业绩[10][11] - 华安合鑫袁巍位列第5,具有16年基金行业经验,擅长通过自主研究挖掘优质股获取长期绝对收益[11]
股票私募最新仓位指数达78.41% 刷新今年以来最高纪录
证券时报网· 2025-09-26 17:18
股票私募仓位动态 - 截至2025年9月19日,股票私募仓位指数为78.41%,环比前一周上升0.37个百分点,为今年以来最高水平 [1] - 百亿级私募加仓意愿最为坚决,单周仓位指数大幅上升1.73个百分点 [1] - 50亿—100亿元规模私募仓位指数为85.56%,环比微降,其他规模私募仓位普遍提升 [1] 私募仓位结构分析 - 仓位在80%以上的私募占比为60.01%,仓位在50%至80%之间的私募占比为23.68% [2] - 中等仓位占比明显提升,低仓占比大幅下降,显示仓位指数上涨主要由低仓私募向中等仓位迁移驱动 [2] 机构对市场板块观点 - 太平洋证券认为科技板块上涨出现分化,资金畏高态势明显,板块筹码较为拥挤,建议已有持仓的投资者可适当获利了结 [2] - 湘财证券预计四季度A股延续"慢牛"态势,宽幅震荡中逐级抬升,建议关注人工智能、反内卷相关行业及"十五五"规划方向 [2] 四季度经济与政策展望 - 汇丰晋信基金表示,美联储开启新一轮降息周期及国内增量政策加码,有望释放内需和新动能潜力 [3] - 四季度进入消费旺季,叠加中秋国庆双节及促销活动,旅游、餐饮、文娱等服务消费预计保持活跃 [3] - "反内卷"政策推进有望带动部分行业价格回升和利润改善,超长期特别国债将为制造业技术改造和高技术产业投资提供政策保障 [3]
私募仓位指数创年内新高,百亿私募连续2周大幅加仓
经济观察网· 2025-09-26 10:55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仓位指数的上涨主要由低仓私募向中等仓位的迁移所驱动,预示着私募整体乐观情 绪正在扩散。 经济观察网据人民财讯消息,随着市场赚钱效应的持续显现,股票私募仓位创年内新高。根据私募排排 网最新数据,截至2025年9月19日,股票私募仓位指数为78.41%,较前一周上升0.37个百分点,实现连 续第二周上涨。同时,在经历持续加仓后,当前股票私募仓位指数已刷新今年以来的最高水平。百亿级 私募加仓意愿最为坚决,单周加仓1.73%,连续两周大幅加仓。 ...
“星耀领航计划”走进知名量化私募鸣石基金 树立“科技赋能+守正发展”行业标杆
中国证券报· 2025-09-26 09:06
搭建资源对接桥梁 对于"星耀领航计划"的平台作用,周晟给予了积极评价。他认为,证券公司与媒体作为"知根知底的资 源整合者",在连接私募机构与科创企业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中国银河证券等机构不仅能够理解私募管 理人的技术需求,也同样清楚管理人能输出什么内容。这种精准对接,远比通用型平台更高效。 中国银河证券财富管理总部私募同业客户部负责人盖彬表示,鸣石基金在科技投入、合规治理与社会责 任等方面的实践,为行业树立了"领航"标杆。"星耀领航计划"正是要通过赋能式投资,推动更多私募机 构支持科技创新、践行守正发展。 据悉,"星耀领航计划"致力于打造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科创类私募赋能平台,聚焦挖掘并培育兼具科技创 新能力与合规治理水平的私募管理机构。本次调研旨在进一步推动"领航者"经验的行业共享,助力构建 科技、资本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的生态体系。 从金融场景到科技外溢 鸣石基金董事总经理周晟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量化投资天生具备科技基因。"我们的方 法论是建立在数据和实证基础上,从早期依赖经典理论,到近年来广泛应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人工 智能(AI)技术,科技已成为行业进化的核心驱动力。"他说。 据了解,鸣石基金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