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汽车

搜索文档
小米集团-W(01810):业绩再创新高,经营效率提升,关注中长期战略持续兑现
国投证券· 2025-05-28 11:03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投资评级为“买入 - A”,12 个月目标价为 73.23 港元 [3][7]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小米 2025Q1 业绩再创新高,经营效率提升,产品力增强,各业务板块表现良好,后续关注中长期战略兑现拉动估值提升 [1][6]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业绩表现 - 2025Q1 收入 1112.93 亿,同增 47.4%;经调整后利润 106.75 亿,同增 64.5% [1] 各业务板块情况 手机业务 - 2025Q1 收入 506.12 亿,同增 8.9%;出货量 4180 万台,同增 2.7%;中国大陆出货量 1330 万部,同增 40%,市场份额 18.8% 重回第一;ASP 为 1210.6 元,同增 5.8%;推动互联网收入达 91 亿,同增 12.8% [2] IoT 业务 - 2025Q1 收入 323.4 亿,同增 58.7%;毛利率提升至 25.2%,环比提升 4.7pct;平板出货量同增 56.1% 跻身全球前三 [2] 智能汽车及 AI 等创新业务 - 2025Q1 收入 185.8 亿,毛利率 23.2%,环比提升 2.8pct;经营开支 48 亿,经营亏损 5 亿,亏损幅度缩窄;交付量 7.6 万台,ASP 提升至 23.8 万元,收入占比 16.7% [1][3] 投资建议及估值 - 预计 2025 - 2027 年收入为 5015/6344/7332 亿;手机 xAIOT 分部采用 PE 估值法,给予 25 倍 PE;汽车分部采用 PS 估值法,给予 3 倍 PS;2025 估值 14404.8 亿港元,2026 年估值 18389.3 亿港元 [7] 财务预测 - 主营收入、净利润等指标在 2023 - 2027 年有相应增长及变化;各业务收入预测也呈现不同增速 [8][9]
小米Q1爆赚百亿后,卢伟冰揭秘:下个造芯难点,IoT才刚起飞,汽车还没对手
36氪· 2025-05-28 08:21
核心业绩表现 - 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1113亿元,同比增长47.4%,净利润107亿元,同比增长64.5%,均创历史新高[1][3] - 手机×AIoT业务营收927亿元,同比增长22.8%,占总营收83.3%,智能电动汽车及创新业务营收186亿元,占比16.7%[6] - 智能手机平均销售单价(ASP)达1211元,同比增长5.8%,创历史新高[11] 手机业务 - 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4180万台,同比增长3.0%,市场份额14.1%,连续19个季度全球前三[9] - 中国大陆4000元及以上价位段手机销量市占率9.6%,同比提升2.9个百分点,其中4000-5000元价位段以24.4%市占率排名第一[10] - 未来5年将重点攻克6000元以上超高价位段,高端化战略从手机、汽车延伸至其他品类及海外市场[7] AIoT与生态业务 - AIoT平台连接设备数增至9.437亿,同比增长20.1%[10] - 智能大家电营收同比增长113.8%,空调/冰箱/洗衣机出货量分别超110万/88万/74万台,同比增速65%/65%/100%[12] - 平板全球出货量同比增长56.1%首次进入前三,可穿戴腕带设备全球出货量第一,TWS耳机全球第二[12] 研发与技术创新 - 研发支出67亿元,同比增长30.1%,研发人员21731人,占比47.7%,全球专利超4.3万件[10] - 发布自研芯片玄戒O1/T1,重点突破手机旗舰SoC及5G基带[7][10] - 推出开源大模型"Xiaomi MiMo",70亿参数规模在数学推理和代码测评中表现优异[10] 新零售与全球化 - 中国大陆线下零售店达16000家,预计2025年底扩至20000家,线下渠道手机市占率12.1%[11] - 未来五年计划新增境外小米之家约10000家[6][11] 战略方向 - 核心聚焦底层技术投资,AI与芯片为两大重点领域[6] - 汽车业务强调产品力优势,SU7车型暂无直接竞品[7] - 推动基座大语言模型研发,强化AI与操作系统融合[7][14]
小米集团20250527
2025-05-27 23:28
纪要涉及的公司 小米集团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1. **业绩表现** - 2025年第一季度总收入1113亿元,同比增长47.4%;单季度经调整利润首次突破100亿元,达107亿元,同比增长64%;毛利率22.8%,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0.5个百分点[3] - 智能手机业务收入506亿元,占总收入45.5%,同比增长9%;全球出货量4180万台,市场份额14.1%,稳居全球前三;中国大陆出货量排名重返第一,市场份额达18.8%,同比提高4.7个百分点;高端手机出货量占比提升至25%[2][10] - IoT及生活消费产品收入323亿元,同比增长59%;大家电业务收入同比翻倍增长,空调、冰箱、洗衣机等产品出货量均实现65%以上高速增长[2] - 互联网服务业务收入91亿元,同比增长12.8%;中国大陆互联网收入创历史新高,广告收入66亿元,同比增长19.7%[3][12] - AI及创新业务收入186亿元,其中智能电动汽车销售收入181亿元,综合毛利率达23.2%[3][13] 2. **硬核科技成果** - AI方面,小米大模型Code团队发布首个为推理而生的大模型小米IM,参数规模为7B,在数学推理和代码竞赛公开测评集上表现优异[5] - 芯片方面,发布首款自主研发设计的3纳米旗舰手机SoC芯片玄界O1,采用第二代3纳米工艺制成,有191亿个晶体管,性能全球领先;还推出长续航4G手机芯片玄界7,是基带技术重要突破[5] 3. **汽车业务发展** - 2025年第一季度交付796万台新车,苏7系列累计交付超25.8万台,4月交付超2.8万台,是20万元以上价格段销量冠军[2][7] - 小米17定位豪华高性能SUV,全系标配多项先进配置,通过多项安全测试,将于7月正式上市[7] - 一季度汽车业务毛利率超过23%,得益于产品力、规模经济和高效渠道[2] 4. **研发投入计划** - 2026 - 2030年投入2000亿元用于研发,重点发展AI和芯片等底层核心技术[2][8] - 过去四年累计投入135亿人民币用于芯片研发,团队规模超2500人;自2021年以来的小十年间,计划至少投资500亿人民币于大芯片项目[8] 5. **渠道拓展举措** -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大陆地区新增超1000家小米之家,总数达16000家;新增235家汽车销售门店[3][9] - 一季度,中国大陆线下渠道智能手机占有率提升至12.1%,同比提高3.2个百分点[3] 6. **各业务板块亮点** - 智能手机:全球出货量连续7个季度同比增长,手机ASP达1211元,同比增长5.8%,创历史新高[10] - IoT业务:2025年第一季度收入与利润双重突破,收入323亿元,同比增长55%;毛利率25.2%,同比大幅提升5.4个百分点;全球月活数达17.19亿,同比增长9.2%;中国大陆月活数达1.8亿,同比增长13%[11] - 互联网服务:毛利率持续优化,本季度达76.9%,同比增长2.7%;广告业务带动增长,本季度广告收入66亿元,同比增长19.7%[12] - AI及创新业务:本季度经营亏损继续收窄,为5亿元;小米SU7系列总计交付15860台奔驰新车,平均单价238000元[13] 7. **应对策略与规划** - 手机业务:适当放缓对销量要求,更关注产品结构改善;在西欧区聚焦中高端机型;在非洲采用规模优先策略,目标占有率达20%以上;2025年目标出货量接近1.8亿[21] - 汽车业务:通过技术发布和策略调整确保预期与初期销量,避免降价促销;利用产品力、规模经济和高效渠道提升毛利率[22] - 高端化发展:继续加大投入,提升品牌竞争力和市场份额;在AI手机领域推进高端化战略,提升超级小爱的功能,融合AI与操作系统;提升6000元以上手机市场占有率[23][24] - 自研芯片:专注旗舰芯片研发与应用,中长期再考虑非旗舰系列;未来3 - 5年逐步应用于人车家生态系统[26] - IoT业务:根据市场情况调整价格策略应对618价格竞争;按既定战略推进,补齐能力以实现更好发展[26][29]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1. **ESG进展与目标**:2025年4月连续第七年发布ESG报告;计划到2026年回收3.8万吨电子废弃物,已完成目标95%以上;设定供应商碳排放和绿电使用比例目标;入选工信部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名单[15] 2. **家电行业策略**:认为家电行业存在问题,希望成为行业价值创造者和产业进步推动者;大家电业务高速增长刚起步,将建设新工厂、自研核心器件[16][17] 3. **国内外市场策略差异**:国内新零售更成熟,海外刚起步;竞争环境有差异,但用户需求本质相同,打法无太大区别[18] 4. **生产效率与盈利能力**:小米智能制造平台有共性,可提升不同品类生产效率;未来将走向全球;产品力强可保证竞价权和合理利润率[20][21] 5. **内存价格趋势**:二季度内存成本从下降转为上涨,不同类型内存价格变化不一;预计三四季度内存价格缓慢上涨,小米手机整体毛利率可控且平稳[31] 6. **海外市场情况**:印度市场有意控制量以降低风险;欧洲市场主动放弃部分极端产品供应,重点放中高端;非洲市场有很大增长空间,全球分八个大区实现本地化精细化经营[33][34]
大利好!创新高
中国基金报· 2025-05-27 19:57
【导读】小米集团单季营收和经调整净利均创历史新高 中国基金报记者 卢鸰 2025年第一季度,小米集团收入和盈利均创单季历史新高。 值得注意的是,一季度小米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分部总收入为186亿元,经营亏损为5亿元。 单季营收、经调整净利均创历史新高 小米集团5月27日晚发布2025年一季报显示,今年一季度,小米集团的总营收、核心业务收入、经调整净利润等多项数据均创单 季度历史新高;小米集团整体毛利率达22.8%,同比提升0.5个百分点,同样创历史新高。 其中,小米集团单季营收连续2个季度突破千亿元,连续6个季度强劲增长,经调整净利润首次破百亿元;同时,手机、汽车、 大家电三大增长曲线再创新高。 一季度,小米在中国内地的出货量排名时隔十年重返第一,份额同比提升4.7个百分点,达18.8%,连续5个季度保持增长;其出 货量增速高达40%,显著超越内地手机市场4.6%的同比增速。在全球市场,小米连续19个季度位居全球前三,连续7个季度同比 增长,市占率达14.1%,并持续拉大与第四名的差距。 创新业务分部经营亏损为5亿元 2025年第一季度,小米大家电业务收入实现翻倍增长。 其中,空调出货量超110万台, ...
资金动向 | 北水豪掷近120亿港元扫货港股,加仓美团、中国移动
格隆汇APP· 2025-05-27 18:55
南下资金流向 - 净买入盈富基金52 58亿港元 美团-W 19 19亿港元 恒生中国企业11 31亿港元 地平线机器人-W 10 58亿港元 中国移动5 93亿港元 中国银行3 73亿港元 泡泡玛特2 14亿港元 建设银行1 78亿港元 小米集团-W 1 14亿港元 [1] - 净卖出腾讯控股11 79亿港元 阿里巴巴-W 7 07亿港元 理想汽车-W 2 01亿港元 巨子生物1 74亿港元 [1] - 南下资金连续16日净卖出腾讯共计209 3514亿港元 连续6日净卖出阿里巴巴共计43 0674亿港元 [1] - 连续11日净买入建设银行共计78 041亿港元 连续8日净买入美团共计78 6759亿港元 连续2日净买入地平线机器人共计17 8808亿港元 [1] 个股表现与资金动向 - 盈富基金涨0 6% 净买入36 54亿港元 成交额36 63亿港元 [3] - 美团-W涨2 1% 净买入13 18亿港元 成交额36 62亿港元 [3] - 小米集团-W涨0 5% 净买入0 47亿港元 成交额24 96亿港元 [3] - 阿里巴巴-W涨0 9% 净卖出3 89亿港元 成交额18 22亿港元 [3] - 腾讯控股涨0 4% 净卖出5 37亿港元 成交额14 83亿港元 [3] - 泡泡玛特涨5 4% 净买入0 17亿港元 成交额13 16亿港元 [3] - 建设银行涨0 1% 净买入1 78亿港元 成交额11 89亿港元 [3] - 地平线机器人-W涨11 4% 净买入3 94亿港元 成交额11 14亿港元 [3] - 中国银行涨0 2% 净买入3 73亿港元 成交额14 02亿港元 [3] - 中国移动涨0 6% 净买入5 93亿港元 成交额10 96亿港元 [3] 公司动态与市场观点 - 美团联合百大餐饮零售品牌启动618大促 首次覆盖餐饮外卖+购物全品类 [4] - 美银证券上调泡泡玛特2025及2026年non-IFRS净利润预测5%和6% 目标价上调至275港元 维持买入评级 [4] - 小米集团2025年Q1营收1113亿元 同比增长47 4% 经调整净利润107亿元 同比增长64 5% [5]
卢伟冰:截至5月26日,小米SU7 Ultra锁单量达到2.3万辆
快讯· 2025-05-27 18:46
5月27日,在小米集团的财报电话会上,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透露,小米SU7Ultra锁单量达到2.3万辆, 小米YU7技术发布会之后,留资用户是小米SU7技术发布会的三倍,首次留资用户占比60%。(新浪财 经) ...
北水动向|北水成交净买入119.75亿 北水重新加仓港股ETF 抢筹盈富基金(02800)超52亿港元
智通财经网· 2025-05-27 18:01
港股通资金流向 - 5月27日北水成交净买入119.75亿港元,其中港股通(沪)净买入81.67亿港元,港股通(深)净买入38.08亿港元 [1] - 北水净买入最多的个股是盈富基金(02800)、美团-W(03690)、恒生中国企业(02828) [1] - 北水净卖出最多的个股是腾讯(00700)、阿里巴巴-W(09988)、理想汽车-W(02015) [1] 个股资金流动详情 - 盈富基金获净买入36.54亿港元,美团-W获净买入13.18亿港元,小米集团-W获净买入4663.92万港元 [2] - 阿里巴巴-W遭净卖出3.89亿港元,腾讯控股遭净卖出5.37亿港元 [2] - 泡泡玛特获净买入1652.33万港元,建设银行获净买入1.78亿港元,地平线机器人获净买入3.94亿港元 [2] 港股通(沪)活跃股 - 泡泡玛特获净买入1.98亿港元,理想汽车-W遭净卖出2.02亿港元,巨子生物遭净卖出1.74亿港元 [4] 行业及公司动态 - 美团-W获净买入19.19亿港元,建银国际认为其第一季度财报超预期,管理层承诺捍卫市场份额 [5] - 地平线机器人-W获净买入10.58亿港元,被调入深港通下的港股通标的,华泰证券看好其受益于车企推动高阶辅助智驾功能 [5] - 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分别获净买入3.73亿和1.78亿港元,国盛证券认为银行板块受益于政策催化 [5] - 泡泡玛特获净买入2.14亿港元,美银证券上调其2025及2026年净利润预测5%和6%,目标价上调17%至275港元 [6] - 小米集团-W获净买入1.14亿港元,第一季度总收入达111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7.4%,经调整净利润10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4.5% [6] - 巨子生物遭净卖出1.74亿港元,花旗担忧负面宣传可能影响其618促销表现 [7] - 中国移动获净买入5.93亿港元,腾讯、阿里巴巴、理想汽车分别遭净卖出11.78亿、7.07亿、2.01亿港元 [8] 市场观点 - 华泰证券认为港股流动性充裕,可有效承接大型IPO融资,优质资产上市吸引增量资金 [4] - 尽管美债利率上行,港元需求强劲推动金管局释放大量流动性,有效对冲海外利率压力 [4] - 港股与美股相关性减弱,外部市场不稳定或巩固港股承接超配美元资产的地位 [4]
小米集团收入及盈利均再次创下历史新高
快讯· 2025-05-27 17:33
财务表现 - 2025年第一季度总收入达人民币1113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47.4% [1][4] - 集团整体毛利率为22.8%,同比提升0.5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 [1] - 经调整净利润为人民币107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64.5% [1] 业务分部收入 - 手机×AIoT分部收入为人民币927亿元,同比增长22.8% [1] - 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分部收入为人民币186亿元 [1] 同比及环比变动 - 总收入同比变动+47.4%,环比变动+2.1% [4] - 毛利同比变动+51.0%,环比变动+13.1% [4] - 经营利润同比变动+256.4%,环比变动+47.6% [4] - 期内利润同比变动+152.1%,环比变动+40.0% [4] - 母公司拥有人应占利润同比变动+161.0%,环比变动+21.1% [4]
第三届链博会倒计时50天 全球产业链期待“确定性之约”
中国新闻网· 2025-05-27 16:51
全球贸易投资促进峰会与链博会 - 中国美国商会会长何迈可呼吁美国企业积极参加第三届链博会 [1] - 第三届链博会开启50天倒计时 海内外企业参展热情空前高涨 [1] - 链博会作为全球首个以供应链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 以"链"为纽带推动全球产业融合 [2] 供应链"去风险"与产业链韧性 -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需实现深度互嵌以构建安全生态 [2] - 链博会设置6大链条及供应链服务展区 突出"链"式逻辑并展示国际合作新成果 [2] - 中国链博会以开放姿态对抗贸易壁垒 被称作"不确定性世界里的合作绿洲" [3] 链博会商业价值与区域合作 - 链博会成为企业精准对接上下游业务和跨界合作的关键渠道 [4] - 东盟国家高度重视与中国产业链合作 将深度参与第三届链博会 [4] - 前两届链博会累计签署协议金额超3000亿元 实现宣传声量与业务增量双收 [4] 参展规模与企业合作 - 第三届链博会已吸引数百家中外企业报名 企业家期待深化产业合作 [5] 技术创新与行业引领 - 链博会成为企业首发创新产品的平台 如伊利低碳冰淇淋引发市场反响 [6] - 第三届链博会将展示AR应用、减碳成果等新技术 增设创新链专区展示高价值专利 [6][7] - 链博会的创新活力证明开放合作仍是全球发展共识 [7]
智驾的遮羞布被掀开
虎嗅APP· 2025-05-26 21:57
智能驾驶技术路线分化 - 行业进入端到端2.0阶段,技术路线无统一标准,理想、小鹏、华为分别推出VLA、世界基座模型、WEWA架构等差异化方案 [3] - 小鹏布局云端72B参数世界基座模型(车端模型的35倍),计划覆盖汽车、机器人及飞行汽车业务,自研图灵芯片支持30B参数模型部署 [5] - 理想自研LLM基座模型替代第三方模型,以解决3D世界理解不足导致的幻觉问题,但受限于自研芯片"舒马赫"进展缓慢,仍依赖英伟达Thor芯片 [7] - 华为采用多模态基座模型+MoE架构,通过多传感器输入生成轨迹和场景意图,目标实现L3级十秒预警能力 [9] 数据训练瓶颈与仿真解决方案 - 行业面临优质数据短缺困境,人工标注成本高且难例数据获取困难,华为指出Corner case数据是训练关键缺口 [11] - 厂商转向世界模型仿真生成数据,真数据与合成数据比例达1:2,可降低采集成本并丰富场景类型 [12] - 地平线认为99%司机行为不值得学习,仿真将成为核心训练手段,提出"AI教AI"的终极形态 [12][13] - 当前仿真数据质量仍不及真实数据,技术差距因模型探索门槛拉大 [13] 技术商业化与行业格局演变 - L3级技术需"重技术+强运营"体系,责任归属从用户转向车企,要求硬件冗余与持续维护能力 [16] - 城区自动驾驶难度是高速场景的10-100倍,头部厂商通过技术滚雪球效应加速领先 [16] - 供应商集中化趋势明显,量产经验、交付周期及成本成为主机厂筛选核心标准,未量产厂商基本出局 [17] - 行业进入分化期,无实质技术支撑的营销话术失效,市场将呈现强者恒强格局 [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