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汽车

搜索文档
智驾的遮羞布被掀开
虎嗅APP· 2025-05-26 21:57
智能驾驶技术路线分化 - 行业进入端到端2.0阶段,技术路线无统一标准,理想、小鹏、华为分别推出VLA、世界基座模型、WEWA架构等差异化方案 [3] - 小鹏布局云端72B参数世界基座模型(车端模型的35倍),计划覆盖汽车、机器人及飞行汽车业务,自研图灵芯片支持30B参数模型部署 [5] - 理想自研LLM基座模型替代第三方模型,以解决3D世界理解不足导致的幻觉问题,但受限于自研芯片"舒马赫"进展缓慢,仍依赖英伟达Thor芯片 [7] - 华为采用多模态基座模型+MoE架构,通过多传感器输入生成轨迹和场景意图,目标实现L3级十秒预警能力 [9] 数据训练瓶颈与仿真解决方案 - 行业面临优质数据短缺困境,人工标注成本高且难例数据获取困难,华为指出Corner case数据是训练关键缺口 [11] - 厂商转向世界模型仿真生成数据,真数据与合成数据比例达1:2,可降低采集成本并丰富场景类型 [12] - 地平线认为99%司机行为不值得学习,仿真将成为核心训练手段,提出"AI教AI"的终极形态 [12][13] - 当前仿真数据质量仍不及真实数据,技术差距因模型探索门槛拉大 [13] 技术商业化与行业格局演变 - L3级技术需"重技术+强运营"体系,责任归属从用户转向车企,要求硬件冗余与持续维护能力 [16] - 城区自动驾驶难度是高速场景的10-100倍,头部厂商通过技术滚雪球效应加速领先 [16] - 供应商集中化趋势明显,量产经验、交付周期及成本成为主机厂筛选核心标准,未量产厂商基本出局 [17] - 行业进入分化期,无实质技术支撑的营销话术失效,市场将呈现强者恒强格局 [15][17]
中证智能汽车主题指数下跌0.18%,前十大权重包含闻泰科技等
金融界· 2025-05-26 21:24
金融界5月26日消息,上证指数低开震荡,中证智能汽车主题指数 (CS智汽车,930721)下跌0.18%,报 4792.29点,成交额212.97亿元。 数据统计显示,中证智能汽车主题指数近一个月上涨1.76%,近三个月下跌14.28%,年至今上涨 2.08%。 据了解,中证智能汽车主题指数选取为智能汽车提供终端感知、平台应用的公司,以及其他受益于智能 汽车的代表性公司作为样本,以反映智能汽车产业公司的整体表现。该指数以2012年06月29日为基日, 以1000.0点为基点。 跟踪CS智汽车的公募基金包括:天弘中证智能汽车A、天弘中证智能汽车C、富国中证智能汽车C、汇 添富中证智能汽车主题ETF、华夏中证智能汽车ETF、国泰中证智能汽车主题ETF、富国中证智能汽车 A、富国中证智能汽车主题ETF、华泰柏瑞中证智能汽车ETF。 从指数持仓来看,中证智能汽车主题指数十大权重分别为:韦尔股份(5.06%)、科大讯飞 (5.04%)、欧菲光(4.92%)、拓普集团(4.54%)、闻泰科技(4.36%)、立讯精密(4.34%)、芯原 股份(4.23%)、华域汽车(4.2%)、德赛西威(4.15%)、长城汽车(4.12% ...
TCL华星独供Xiaomi YU7车载显示方案,共筑智能驾驶新视界
财富在线· 2025-05-26 16:32
产品发布 - 小米首款SUV YU7正式亮相 配备由TCL华星独供的车载显示屏方案 包含16 1吋中控屏和3块11 98吋天际屏 [1] - 中控屏与德赛西威合作 天际屏与华阳集团合作 标志着智能车载领域的重要合作成果 [1] 技术创新 - 天际屏全景显示技术覆盖A柱至另一侧A柱的挡风玻璃下部区域 采用超近距投影实现大面积高精度远视野显示 [4] - 该技术通过挡风玻璃底部黑色区域投射信息 降低光学反射误差 提高显示清晰度和稳定性 [6] - 结合Mini LED背光技术 确保强光环境下图像清晰 提供全天候精准信息读取体验 [6] - 天际屏全景显示技术在CES2025获得行业高度关注 [4] 合作历程 - TCL华星与小米合作始于2020年Xiaomi 10系列手机屏供应 [7] - 2021年8月双方签署联合实验室协议 聚焦半导体显示前沿技术预研 [7] - 业务合作已覆盖手机 车载 平板 TV等多个细分市场 [7] 行业影响 - TCL华星成为国内首家实现天际屏全景显示商业量产的显示屏供应商 [7] - 公司已建立覆盖多尺寸多场景的车载显示解决方案体系 [7] - 未来将深化与小米等技术合作 推动智能座舱在光学性能 可靠性及人机交互方面的进步 [7]
在舆论漩涡中的小米雷军、格力董明珠,走出至暗时刻?
搜狐财经· 2025-05-26 03:02
小米新品发布会与品牌信任危机 - 雷军在发布会上推出自研3nm SoC芯片玄戒O1和YU7,试图扭转因车祸、锁马力、前风舱事件引发的品牌信任危机 [1] - 小米长期被诟病为"组装厂",Su 7成功和雷军创始人IP初步实现高端化,但车祸事件对品牌声誉造成实质性损害 [3] - 锁马力事件引发产品性能真实性质疑,前风舱问题加剧对品控和营销的担忧,触及消费者对品牌承诺和产品质量的底线 [5] 小米芯片战略与风险 - 玄戒芯片填补国产高端芯片空白,使小米成为华为被制裁后唯一能自研3nm SoC的中国大陆企业,转移公众对事故争议的注意力 [6] - 若芯片性能、功耗达标并持续量产,可消除"组装厂"刻板印象,推动品牌高端化;但面临美国制裁扩大和技术断供风险 [6] - 芯片若无法与高通、联发科竞争,将难以大规模应用,巨大投入打水漂影响利润和口碑,属于高风险战略豪赌 [6][9] 危机公关策略对比(格力vs小米) - 格力采用转移注意力策略,通过董明珠与小孟合作直播制造新话题,但可能加剧"重营销轻管理"负面标签 [10][15][17] - 小米采用"情感修复+技术透明"双轨回应,第一时间致歉并公布NOA系统数据,符合互联网企业技术信仰与社群运营特性 [12][14][17] - 格力策略体现制造业强人权威和实用主义,适合短期止血;小米策略通过危机倒逼技术透明化与价值观重塑,需长期承诺 [18][20] 公关模型与执行差异 - 小米运用"三层响应"模型:情感层(共情+行动承诺)、事实层(可视化数据披露)、价值层(第三方权威背书) [14] - 格力回应延迟且回避核心矛盾,小米48小时内回应并分阶段公布技术数据,雷军亲自发声建立情感共鸣 [15] - 小米明确责任承担并启动"安全日"机制,格力未承认管理缺陷且依赖短期流量红利 [15][17]
华为智能汽车生态“朋友圈”持续扩大与东风汽车全面深化战略合作
证券日报· 2025-05-26 00:03
战略合作升级 - 东风汽车与华为签署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围绕汽车智能化、企业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生态共建等领域开展全方位深度合作 [1] - 这是继2018年首次合作后的里程碑式升级,标志着东风汽车迈向高端化、智能化、全球化的重要举措 [1] - 合作进入"深水区",将充分挖掘双方在产业资源储备与前沿技术能力上的互补潜力 [2] 合作技术领域 - 合作涵盖智能辅助驾驶系统、智能座舱交互、智能车辆控制、智能网联生态及电动化核心部件等关键技术领域 [2] - 华为将提供云计算服务、人工智能算法、大数据分析、工业物联网技术等全方位技术支持 [2] - 双方计划筹建联合创新实验室,专注于车载软件研发平台、智能辅助驾驶技术迭代及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开发 [2] 合作品牌与产品 - 合作范围延伸至东风岚图、东风猛士、东风奕派、东风日产等多个品牌 [3] - 首款合作车型岚图梦想家已搭载乾崑ADS 3.0,实现"车位到车位"全场景智驾 [1] - 猛士M817将搭载乾崑ADS 4.0,首次将华为智驾技术应用于硬派越野市场 [1] 华为汽车生态战略 - 华为通过HI模式、智选模式、零部件供应模式等与车企共建智能生态 [3] - 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已覆盖超过20家主流车企,合作车型累计销量突破300万辆 [3] - 华为正以"技术赋能者"身份重构行业生态,从技术供应商向产业赋能者进化 [4] 行业影响 - 华为技术赋能叠加东风制造底蕴,将实现"1+1>2"的效应 [4] - 华为打造的"技术+生态"飞轮或将决定未来十年汽车产业的竞争走向 [4] - 智能汽车竞争进入生态协同深水区,华为"朋友圈"持续扩大 [3]
【招商电子】小米集团:玄戒O1开启硬核科技新起点,YU7激光雷达、超长续航全系标配
招商电子· 2025-05-24 18:52
自研芯片玄戒 - 玄戒O1采用第二代3nm工艺,面积109mm²集成190亿晶体管,CPU为10核4丛集架构,GPU为16核Arm图形处理器,NPU算力44TOPS,安兔兔跑分超300万[1][4][5][6] - 玄戒T1为小米首款4G手表芯片,集成自研4G基带,4G-LTE性能提升35%,数据业务功耗降低27%,待机功耗降低66%[1][11] - 玄戒项目已研发4年多,累计投入135亿元,研发团队超2500人,长期计划至少投入500亿[1] 手机新品 - 小米15S Pro搭载玄戒O1芯片,售价5499元起,配备龙鳞纤维/远空蓝外观、6100mAh电池、90W快充、UWB超宽带技术[2][13][14] - 小米Civi 5 Pro搭载骁龙8sGen4处理器,售价2999元起,厚度仅7.45mm,配备6000mAh电池、徕卡浮动长焦镜头[18][19][20] - 25Q1国内手机销量同比增40%,市场份额19%排名第一[2] 平板与手表 - 小米平板7 Ultra为首款OLED平板,搭载玄戒O1芯片,售价5699元起,配备3.2K屏幕、12000mAh电池、120W快充[25][26][27] - 小米手表S4搭载玄戒T1芯片,售价1299元,支持eSIM独立通信、小米汽车远程控车、150+运动模式[33][34] 汽车业务 - YU7定位豪华高性能SUV,全系标配英伟达Thor芯片+激光雷达,最大马力690PS,标准版续航835km[3][40][47][48] - YU7采用2200MPa超强钢车身,扭转刚度47610N·m/deg,配备连续阻尼可变减振器+闭式双腔空气弹簧[55][56][53] - 预计7月上市,暂未公布售价[3] IoT业务 - 25Q1空冰洗销量中国第四,空调业务增速超100%,家庭中央空调销量表现优异[37] - 电视国内第三,净水器线上第一[37]
中金《秒懂研报》 | 智能驾驶:引领出行变革的新时代
中金点睛· 2025-05-24 16:32
智能驾驶背后的技术引擎 - 端到端架构降低数据标注难度并优化数据处理流程,减少人工工作量,提升信息传递效率[2] - 视觉语言模型和云端模型的引入增强系统处理复杂场景的能力[3] - 城市导航辅助驾驶(NOA)或成为车企竞争新热点,未来可能向L3/L4高阶自动驾驶发展[3] 智能驾驶的普及步伐 - 高速NOA功能2024年已规模化上车,有望成为20万元以上智能驾驶汽车的标配[5] - 城市NOA渗透率2024年有望达6.5%,成本降低推动搭载车型价格下探至20万元级市场[7] 智能驾驶的商业模式 - L2++智能驾驶软件收费面临挑战,车企多选择标配系统积累用户数据,探索减配方案增厚硬件利润[11] - 头部车企尝试买断或订阅付费模式,如华为ADS 3.0订阅价720元/月或7200元/年,买断价36000元[12] - L3自动驾驶功能落地可能推动后向功能订阅收费,2025年或迎来收获期[12] 城市NOA的益处 - 带动高配置、高毛利车型销售,硬件成本增加但单车毛利增量可观[13][14] - 理想L7 Pro/Max车型差价28000元,单车毛利润增量13700元;小鹏G6 Pro/Max差价20000元,毛利润增量10000元[15] - Robotaxi与城市NOA技术栈需求重叠,2025年头部智驾企业或公布相关路标推动行业转型[15] - 国内Tier1企业凭借技术和量产经验具国际市场代际优势,合资车企合作推动全球化发展[16][17]
21观察丨小米蜕变:攻芯向内,破局向外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3 18:00
小米自研芯片突破 - 公司推出首款3nm制程处理器"玄戒O1",成为中国大陆首家、全球第四家掌握3nm技术的企业 [4] - 芯片集成10核CPU、16核GPU及190亿晶体管密度,性能虽落后苹果但已具备高端市场竞争力 [4][12] - 研发投入超135亿元,历时十年技术积累,标志着公司从"组装厂"向芯片设计第一梯队转型 [4][12] 生态战略布局 - 以自研芯片为纽带推动"人车家全生态"协同,覆盖手机、平板、手表及汽车等多终端 [3][4][5] - 搭载玄戒O1的小米15S Pro、Pad 7 Ultra和Watch S4同步发布,展示硬件深度整合能力 [5][7] - 汽车业务通过800V高压平台与700TOPS算力辅助驾驶芯片(英伟达Orin)强化差异化竞争 [13][14] 技术挑战与市场目标 - 3nm工艺良率、千万级装机量生死线及基带技术成熟度是当前主要技术瓶颈 [3][9][10] - 2024年公司高端智能手机出货量占比达23.3%,同比提升3个百分点,但仍需缩小与苹果、华为差距 [10] - 未来五年计划投入2000亿元研发,需平衡芯片与汽车业务的现金流压力 [10][14] 行业意义与竞争格局 - 玄戒O1被视为中国芯片行业转折点,突破高端芯片自主可控困境 [10][11] - 全球半导体竞争加剧,面临苹果、高通、联发科等技术迭代压力 [10] - 公司需重构用户心智,从性价比转向技术溢价,以支撑高端化转型 [14] 汽车业务战略 - YU7 SUV未采用自研芯片,但通过外部供应链整合聚焦补能效率与智能驾驶 [13][14] - 汽车定位从"年轻人第一台"转向"技术平权者",强化生态联动与超级终端网络价值 [12][13] - 基带芯片T1的推出是通信技术自主化关键一步,但完全自主仍需时间 [4][14]
人工智能、半导体、新能源、文化产业……多个关键词透视外资眼中投资中国的新机遇
央视网· 2025-05-23 16:34
央视网消息:2025年全球贸易投资促进峰会5月22日在京举行。来自各国商协会、贸促机构和知名公司的800余名代表汇聚一堂、凝 聚共识、共商合作。当前,以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产业、新技术广泛应用,正在改变全球贸易和投资格局。什么才是 中国投资的下一个风口? 英中贸易协会主席古沛勤表示,人工智能方面中国做得非常好,他们绝对可以投资人工智能、半导体和数字经济。 这场大会聚集了48个国家和地区的136个国际组织、知名企业的800多名代表。我们列出了最近讨论度比较高的一些投资领域。请商 界大咖选出他们眼中,投资中国的新机遇在哪里。 中国丹麦商会全国创始会长李曦萌表示,医疗健康、新能源、智能汽车、文化产业这些都很强。 中国美国商会会长何迈可表示,现在对他们的成员企业来说,中国消费市场仍然很重要。医疗保健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领域,人工智 能是他们合作的领域。 国际中小企业理事会主席金基燦表示,智能汽车包含了所有的技术,半导体、人工智能、清洁能源、金融、数字经济,甚至文化产 业、消费领域,所以他认为智能汽车是人工智能产业的典范。 不仅看好中国投资前景,不少商会和企业的代表早已有规划。这次参会是想寻找更多、更好的投资机遇 ...
流量控与敬畏心碰撞下的小米危机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5-23 15:58
5月,小米汽车因SU7 Ultra的"功率限制"和"碳纤维前舱盖功能争议"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此前,在3月的安徽高速事故中,一辆SU7因碰撞起火致3 人不幸遇难,这一事件揭示了智能驾驶系统的可靠性问题;紧接着的4月,SU7 Ultra在公共道路上超速行驶至303km/h,引发了公众对性能车安全性的广 泛质疑。这一连串的事件将小米汽车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同时也映射出智能汽车企业在追求流量和实现技术落地之间所面临的深刻矛盾。 小米汽车并非是行业的特例。2024年,一家新兴汽车品牌因在冰雪路面上关闭AEB功能而遭到用户投诉,最终承认了"测试环境与实际使用场景之间 存在差异";到了2025年4月,华为联合10余家车企发布了《智能辅助驾驶安全倡议》,直接批评了行业普遍存在的"夸大宣传"和"功能缩水"问题。从"全 球首款"和"颠覆性技术"的宣传标签,到"期货式宣传",车企在争夺流量的战斗中逐渐偏离了技术核心,小米汽车的危机正是这一趋势的集中爆发。 当"颠覆性创新"沦为营销话术 小米汽车在SU7 Ultra的宣传中,曾以"地表最快四门量产车"、"3秒级破百"等引人注目的参数吸引公众目光,然而在实际交付后,由于"功率解锁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