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辅助驾驶技术
icon
搜索文档
采用4695大圆柱电池 宝马新世代iX3续航将突破900公里
凤凰网· 2025-11-21 19:01
电池技术与性能 - 公司计划在明年推出的新世代iX3上首发4695大圆柱电池,该电池可实现900+千米的CLTC续航里程 [1] - 新电池能量密度较前代棱柱型电池提升20%,并搭配800V高压平台和自研碳化硅逆变器以提升充电性能和能效 [1] - 补能方面,新电池支持10分钟补能400千米,21分钟可充电至80% [1] - 4695大圆柱电池采用高镍三元正极与硅碳负极技术,结合钢壳和底置防爆阀设计,旨在提升能量、延长寿命并增强安全性 [1] 产品设计与空间优化 - 新世代iX3采用无模组和电池车身一体化设计,使车内纵向空间更加宽裕 [1] - 新车具备大空间、长续航、更安全和超快充四大亮点 [1] 智能座舱与辅助驾驶 - 公司展示了新世代车型的座舱交互技术,包括仪表台前方的4K投影区域,该区域采用纳米涂层玻璃,可在佩戴偏光墨镜的情况下正常使用 [2] - 在辅助驾驶方面,公司与Momenta合作,研发团队在北京、上海、沈阳、南京四大基地进行实地开发与测试 [2] - 该辅助驾驶方案未来将应用于包含国产新世代BMW iX3在内的多款车型 [2]
理想汽车荣获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杰出贡献奖
新京报· 2025-11-11 14:55
获奖与行业认可 - 公司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荣获“世界互联网大会杰出贡献奖”,其自研辅助驾驶技术从全球400余项科技成果中脱颖而出,入选领先科技奖成果集《科技之魅》[1] - 公司作为“成长潜力类”获奖企业,从全球近200家申报企业中胜出,标志着其在人工智能技术与智能汽车融合领域的实践获得全球互联网领域高度认可[3] 技术战略与行业愿景 - 公司未来战略重点是将人工智能更深地扎根于企业经营全链路,并主动推动行业协同发展,探索技术标准与构建产业生态[3] - 公司秉持开放协同理念,致力于将“开放合作、安全普惠”的价值导向转化为汽车产业实践路径,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6] 核心技术研发与投入 - 公司坚持核心技术自研,构建了从学术研究到技术落地应用的体系化能力,并在自动驾驶、基座模型等前沿技术领域于顶级学术会议和期刊发表多篇论文,部分代码和数据库已开源[4] - 在完善研发体系和高额研发投入支撑下,公司在辅助驾驶和智能座舱两大人工智能产品上实现重大突破[4] 辅助驾驶技术进展 - 2024年以来,公司辅助驾驶技术历经两次技术架构变革,从依赖规则算法迈入以模仿学习和强化学习为核心的人工智能时代[4] - 公司于今年8月正式推送全球首个VLA司机大模型,该模型具备空间理解、思维、沟通与记忆、行为与迭代五大核心能力[4] 智能座舱技术进展 - 公司自研的MindGPT多模态认知大模型是首个通过国家《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备案的汽车企业自研大模型[6] - 基于MindGPT打造的“理想同学”从智能语音助手进化为智能体,具备自主使用工具、完成复杂任务、记忆理解三大核心能力[6] - 为精准匹配用户体验,公司针对多模态交互、车载语义理解等独特需求,坚持自主研发基座模型[6]
儿童能避开的纸箱,难倒了天价开发的AI司机
第一财经· 2025-10-20 12:12
文章核心观点 - 终端市场对辅助驾驶能力的认知存在显著偏差,消费者认为简单的场景(如识别静止纸箱、砖头)对智驾系统而言是技术难题,这种“反常识”的认知差异是当前智驾安全问题的核心 [3][5][6] - 智驾系统基于数据和概率进行感知,其逻辑与人类基于常识的感知方式存在根本不同,导致系统在处理未标注的通用障碍物和静止物体时面临挑战,并倾向于谨慎忽略静止物体以避免频繁“幽灵刹车” [10][11] - 行业正通过多传感器融合、收集极端案例数据以及加强终端市场教育(如制定试驾培训材料)来明确能力边界、提升安全性并推动技术进步,目标是实现长期的完全自动驾驶 [12][13] 辅助驾驶的认知偏差 - 信息从智驾专业团队到车企营销团队,再到终端消费者传递过程中会出现失真和模糊,导致消费者对辅助驾驶能力产生过高预期 [5] - 消费者普遍认为辅助驾驶应能轻松识别大型静止物体(如工程车)或常见障碍物(如50厘米纸箱),但这些场景实际是当前技术的难点,高度依赖高性能激光雷达,纯视觉方案更难应对 [6] - 人类大脑是精密的感知模型,能轻易调用常识识别物体,而机器需依赖海量标注数据训练,对未标注的通用障碍物识别能力有限 [7][11] 技术挑战与系统逻辑 - 智驾系统将摄像头捕捉的像素点或激光雷达的点云数据通过标注分类,若物体未被标记则无法识别,这与人类直观认知形成反差 [11] - 系统对静止物体识别极其谨慎,因为道路大部分静止物(如路灯、阴影)无需避让,过度反应会导致频繁“幽灵刹车”从而带来更大安全风险 [11] - 移动物体因是道路异常信号,系统可通过连续帧图像轻松计算其速度和轨迹,从而更有效地作出反应 [11] - 技术案例显示,系统可能误判广告牌上的车辆图片或起跑人像为真实障碍物引发急刹,这体现了机器感知基于概率的特性 [9][10] 行业解决方案与进展 - 技术层面采用多传感器融合(如激光雷达、4D毫米波雷达)提供感知冗余,并加速收集极端案例数据以填充模型认知空白 [12] - 企业加强终端市场教育,例如与车企合作制定试驾路线培训材料,让销售人员在试驾中明确告知用户适用场景和能力边界 [13] - 行业价值观强调对安全的敬畏心,指出汽车软件工程需高要求纪律,与互联网产品快速迭代模式不同 [12] - 行业设定技术发展目标为3年实现“脱手”驾驶、5年“闭眼”驾驶、10年“随心”驾驶的完全自动驾驶愿景 [12]
儿童能避开的纸箱,难倒了天价开发的AI司机
第一财经· 2025-10-20 11:22
文章核心观点 - 终端市场对辅助驾驶能力边界存在显著的“反常识”认知鸿沟,即消费者认为简单的场景对机器而言可能极其复杂,这是当前辅助驾驶安全面临的核心挑战 [2][3] - 行业认为,明确并教育市场认知辅助驾驶的能力边界是提升安全性的重要前提,同时正通过技术进步和用户培训来解决问题 [2][8] 辅助驾驶的认知鸿沟 - 行业高管指出,关于辅助驾驶能力边界的信息从技术团队到营销团队再到终端消费者传递过程中出现失真和模糊,导致消费者认知偏差 [3] - 消费者普遍认为辅助驾驶应能轻松识别大型静止物体如箱子、砖头、翻倒货车等,但实际上这些是技术上的长尾难题,识别难度大 [3] - 具体案例显示,一辆开启ACC(自适应巡航控制)的车辆在高速路段未能识别静止工程车和雪糕筒警示物,未减速导致追尾,引发消费者对辅助驾驶识别能力的困惑 [3] 技术挑战与“反常识”逻辑 - 工信部L2强制性国标征求意见稿中最难的试验场景是50厘米纸箱子障碍物探测,该场景高度依赖高性能激光雷达,目前能通过该试验的车企很少 [4] - 人类大脑是超级复杂精密的大模型,能基于常识瞬间识别通用障碍物,而机器感知系统完全依赖数据和概率,需海量数据训练和标注才能识别 [4][6] - 智驾系统对静止物体识别尤其困难,因为道路上大部分静止物是道路一部分,无需避让;若对每个静止物都反应会导致频繁“幽灵刹车”,危害更大 [6] - 系统内置重要安全策略是对静止物体识别非常谨慎甚至“忽略”,而更易识别和处理移动物体,因其可通过连续帧图像或雷达回波计算速度和轨迹 [6][7] 行业解决方案与努力 - 技术层面通过多传感器融合方案如激光雷达、4D毫米波雷达做感知安全冗余,并加速收集极端案例数据填充模型认知空白,攻关长尾问题 [7] - 企业通过试驾路线培训,制定销售人员与用户沟通辅助驾驶功能的内容,让用户理解适用场景和当前技术能力边界,并做成培训材料 [8] - 行业价值观上强调对安全的敬畏心,汽车软件对工程质量、流程、纪律要求高,需要沉重的责任感 [7] - 行业目标为加速推动智能驾驶三年“Handsoff”(脱手),5年“Eyesoff”(闭眼开),10年“Mindsoff”(随心开),实现完全自动驾驶 [7]
前理想CTO王凯创业具身智能,已获约5000万美元融资|早起看早期
36氪· 2025-09-18 08:19
创业项目概况 - 元璟资本投资合伙人、前理想汽车CTO王凯已投入具身智能创业,并获得元璟资本第一轮投资,红杉资本、蓝驰资本等机构进行第二轮投资,项目总融资额约5000万美元[5] - 一家头部造车公司的辅助驾驶核心技术高管也参与该项目筹建,目前该技术负责人处于休假状态[5] - 该项目成立仅数月即获得头部机构青睐,相当抢手[5] 创始团队背景 - 王凯在2020年9月加入理想汽车出任CTO,全面负责智能汽车相关技术研发和量产工作,包括电子电气架构、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6] - 在加入理想汽车前,王凯有8年伟世通工作经历,是伟世通辅助驾驶平台DriveCore的创始设计人,主导了五款不同方向的量产项目[6] - 王凯在理想汽车推动了基于地平线芯片的辅助驾驶方案量产上车,创造了7个月辅助驾驶量产上车速度[6] - 另一位项目创始成员拥有亮眼的大厂背景,经历了完整的端到端和VLA的量产交付过程,在一众具身智能创业项目中是少有的AI技术交付经历[6] 具身智能行业趋势 - 具身智能赛道作为辅助驾驶之外大模型产业化落地的另一大热门方向,近年吸引了众多辅助驾驶人才及大量热钱[7] - 成立仅50多天的具身智能初创公司它石智航获得了1.2亿美元天使轮融资,创下中国具身智能行业天使轮最大融资额纪录[7] - 汽车被视为没有手的机器人,自动驾驶技术路线与具身智能一脉相承,特斯拉、小鹏等车企将具身智能视为新增长点[8] - 前地平线副总裁余轶南、前Momenta量产研发负责人高继扬等汽车行业高管创业时均选择具身智能赛道[9] - 车企在辅助驾驶技术上展开激烈角逐,华为宣布其辅助驾驶算力投入已达45Efolps,具身智能领域同样资本汹涌,双方关于核心人才的争夺将持续[9]
智能化新升级,高增长下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15 17:10
行业增长与技术驱动 - 中国辅助驾驶技术进入高速发展期,2025年上半年增长率达到62.1%,技术已从实验室研发全面走向产业化应用 [1] - 硬件成本大幅下降驱动市场增长,激光雷达成本在近十年中下降高达千倍,计算芯片算力从2014年至2024年间实现千倍增长 [3] - 算法模型从以规则为基础全面转向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数据驱动范式,强化学习、世界模型等前沿人工智能技术被用于应对极端场景 [3] - 城区领航辅助驾驶(City NOA)成为技术竞争高地,通过多传感器融合+高精地图+强算力平台实现城市复杂道路的自动操作 [4] 技术挑战与成本优化 - 技术面临不同车型和系统间互操作性差、研发投入巨大及能源消耗等问题,需在性能、成本与可靠性间找到平衡 [4] - 产业协同推动成本优化,已有方案将城区辅助驾驶系统总成本控制在万元以内,并有望在10万元以下车型中普及 [9] - 企业面临成本压力与技术快速迭代的双重挑战,需通过联合开发、数据共享等方式提升系统整体性能 [8][9] 安全保障与系统可靠性 - 辅助驾驶技术旨在通过技术手段弥补人为操作失误,全球超过90%的交通事故源于人为操作失误 [5] - 当前系统在复杂现实环境中可靠性存短板,曾出现因系统决策犹豫造成交通堵塞或无法识别特殊交通标志导致的事故 [6] - 提升安全性需从技术、标准与用户教育三方面发力,国家正推动超过100万公里虚拟测试及10万公里实车测试等强制性要求 [7] 法规标准与行业生态 - 市场存在碎片化发展模式,不同地区路侧设备与通信协议标准不一,严重制约技术的大规模推广 [8] - 需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全国统一的“车-路-云”协同标准与数据交互协议,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以明确法律责任划分 [8][9] - 应鼓励各方共建开放生态,政府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行业组织推动企业自律公约,以实现产业良性发展 [9]
小米高管解读Q2财报:肯定会增加AI和芯片投入 相信Q4手机毛利率会回升
新浪科技· 2025-08-19 23:05
财报核心数据 - 2025年第二季度总收入达1160亿元,同比增长30.5% [1] - 净利润119亿元,同比增长134.2% [1] - 经调整净利润108亿元,同比增长75.4% [1] AIoT业务表现 - 中国市场增速高于海外市场,主要因大家电业务(如空调)在中国的高增长 [3][6] - 海外渠道扩张显著,过去两三年重点打开海外渠道 [3] - 中国区空调出货量超500万台,带动IoT收入增长 [6] - 海外新零售计划:2025年预计开设400-500家门店,2026年目标超1000家 [4] 手机业务毛利率 - 短期下降主因:内存(LPDDR4X)和电池材料成本上涨,叠加二季度新品发布较少 [5] - 长期提升路径依赖高端化战略,技术投入聚焦芯片、澎湃OS和AI [5] - 预计第四季度毛利率回升,因新品集中上市 [5] AIoT业务毛利率 - 二季度环比下滑受"618大促"促销影响,同比仍提升 [6][9] - 连续四个季度毛利率保持在20%以上,历史第二高为28% [9] - 家电板块竞争未显著影响年初目标完成度 [7] 研发投入方向 - 二季度研发投入同比增40%,覆盖芯片、AI、澎湃OS及产品线技术(手机/家电/汽车) [7][8] - 辅助驾驶技术采用1000万Clips数据训练,提升传感器精度 [8] - AI投入以硬件折旧为主,芯片投入以人员费用为主 [9]
雷军:在辅助驾驶技术上投入很大;奇瑞达成里程碑成就:成中国首家累计出口突破500万辆的车企丨汽车交通日报
创业邦· 2025-08-03 18:42
上汽集团销售表现 - 7月份销售整车33.8万辆 同比增长34.2% 实现今年以来单月销量同比"七连涨" [1] - 1-7月累计整车批售239万辆 同比增长15% 终端零售交付256.7万辆 产销存结构持续改善向好 [1] 广汽传祺新产品发布 - 传祺向往S9乾崑系列定位"大家庭智能旗舰SUV" 全系标配智电四驱 [2] - 全地形通过性提升35% 打滑程度下降40% 极限加速度提升2.5% 提供三种路面辅助模式 [2] - 搭载ASTC 2.0鹰爪系统 行业首个量产主动稳向功能 可在30毫秒内修正车身姿态 [2] 奇瑞汽车出口成就 - 7月出口汽车11.91万辆 1-7月累计出口66.93万辆 [3] - 成为国内首个累计出口突破500万辆的中国品牌车企 [3] - 连续22年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量第一 [3] 小米汽车技术投入 - 雷军表示公司在辅助驾驶技术上投入很大 相信会越来越好 [4]
雷军:在辅助驾驶技术上投入很大
证券时报网· 2025-08-03 12:08
公司动态 - 小米董事长雷军表示公司在辅助驾驶技术上投入很大,并相信技术会越来越好 [1]
中国汽研信息智能事业部副总经理张强:车企出海需建设本地化服务能力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7-31 21:57
智能网联汽车发展 - 辅助驾驶技术落地需要政策和标准的推动 [1] - 自动驾驶标准体系尤其是安全标准需与汽车产业发展协同 [1] 中国车企海外战略 - 产品出口是中国车企走出去的必要方向 [1] - 需采取"一国一策"精细化定位 [1] - 根据海外目标市场的政策法规、环境特点和消费偏好差异建设本地化服务能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