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
搜索文档
太力科技(301595.SZ):公司防刺割材料已具备支撑高端人形机器人外层需求的底层能力
格隆汇· 2025-10-14 11:47
核心技术能力 - 公司防刺割材料具备支撑高端人形机器人外层需求的底层能力 [1] - 材料在防护端可抵御刀具、尖锐物体的切割与穿刺 [1] - 材料在柔性端可随机器人关节灵活形变,适配精细化机械运动 [1] - 在定制端,从材质调整到外观适配的研发周期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1] 产品矩阵与应用 - 公司已构建覆盖多场景的防护材料矩阵 [1] - 产品包括满足高强度作业需求、防刺割性能达警用标准的防刺割服和防弹衣 [1] - 防刺等级符合GA 68-2022最高级,耐切割性能突破EN 388 5级阈值 [1] - 研发的"丝绸"系列柔性防刺割复材如蝉翼般轻薄,在0.6毫米超薄厚度下仍保持出色耐针刺性能 [1] - 可根据客户差异化诉求定制不同厚度、颜色甚至肌理的防护方案 [1] 目标市场与场景 - 材料技术满足家庭服务、工业协作等场景对人形机器人的安全要求 [1]
英国材料、矿物与采矿学会会士制度分领域全面解析(附申报流程)
搜狐财经· 2025-10-10 18:58
注:上文内容部分来源网络。由于文章推送未能及时联系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留言联系我们。 高引学者智库 聚焦全球各个国家的主要科学组织,硬核解读,追踪重大科学突破,挖掘组织背后故事与趣闻。为科学家、科研机构及创新企业提供全链条科技申报与成 果管理服务。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相互交流。 学会历史英国材料、矿物与采矿学会 (Institute of Materials, Minerals and Mining,简称 IOM3) 是具有世界性影响力的英国工程类学会,也是英国王室特许 学会。该学会历史可追溯到 1869 年建立并于 1899 年和 1975 年获得英国皇家特许的钢铁学会 (The Iron and Steel Institute)。2002 年 6 月,英国材料学会 (The Institute of Materials) 与英国采矿和冶金学会 (The Institution of Mining and Metallurgy) 合并为英国材料、矿物与采矿学会。IOM3 的宗旨是促进材料科 学与工程、地质学、采矿学以及相关技术的发展,是全球材料和矿业界的权威机构。作为英国王 ...
特殊材料助力脱碳、为量子技术辟新路、发现免疫系统“密码”,诺贝尔自然科学三大奖出炉
环球时报· 2025-10-09 07:13
化学奖:金属有机框架材料 - 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北川进、理查德·罗布森和奥马尔·亚吉,表彰其在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开创性工作 [1] - 金属有机框架是一种多孔材料,内部布满微孔,每克材料的表面积堪比一个足球场,可高效分离、回收和储存特定气体分子 [2] - 该材料制造简单且可定制设计,已在保持水果新鲜(吸附乙烯气体)、半导体制造、从水中分离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以及处理剧毒气体等领域实现实用化 [2] - 该材料在脱碳领域被寄予厚望,有望通过从工厂废气或空气中分离回收二氧化碳来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1][2] 物理学奖:宏观量子现象 - 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约翰·克拉克、米歇尔·H·德沃雷特和约翰·M·马丁尼斯,表彰他们“在电路中发现宏观量子隧穿效应与能量量子化现象” [3] - 获奖科学家在一个“足以握在手中”的宏观电回路中观察到了量子隧穿等通常只在微观领域出现的量子现象 [3][4] - 其实验构建了包含两个超导体的电路,系统通过量子隧穿效应从零电压状态“逃离”并产生可观测的电压,证明了量子效应的宏观显现 [4] - 该成果为下一代量子技术(如量子密码学、量子计算机和量子传感器)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4] 生理学或医学奖:免疫耐受机制 - 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坂口志文、玛丽·E·布伦科和弗雷德·拉姆斯德尔,表彰他们在外周免疫耐受机制方面的研究贡献 [5] - 坂口志文于1985年发现并证明了调节性T细胞的存在,该细胞能有效阻止免疫系统攻击人体自身,防止自身免疫疾病 [5] - 布伦科和拉姆斯德尔在2001年找到了与调节性T细胞相关的基因,促使科学界普遍接受该概念 [6] - 该研究加深了对免疫系统运作的理解,为自身免疫疾病、过敏、癌症治疗及抑制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新疗法开发开辟了道路 [5][6]
铁磁性和反铁磁性共存 原子级厚度二维材料可大幅降低存储器能耗
科技日报· 2025-09-30 07:53
据最新一期《先进材料》杂志报道,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研究人员在开发新型层状磁性材料方面取得 突破。他们研发出一种原子级厚度的二维材料,能够使铁磁性和反铁磁性在材料结构中共存,从而将存 储器的能耗降低至原来的约十分之一。这一发现可能为人工智能、移动技术和高级数据处理带来新一代 超高效、可靠存储方案。 随着数字数据量呈指数增长,未来几十年内,数据存储、处理和传输或将占全球能源消耗的近30%。这 一趋势迫使科研人员寻找更加节能的存储技术,同时探索全新的技术可能性。磁性在数字存储技术发展 中已成为关键因素。利用磁性材料中电子在外部磁场和电流作用下的行为,人们可以设计更快、更小且 更节能的存储芯片。 通常存在两种基本磁性状态,即铁磁性和反铁磁性。将这两种相反磁性结合,既具有科学研究价值,也 能为计算机存储和传感器提供技术优势。然而,在此前的存储器材料中,这种共存只能通过堆叠不同铁 磁和反铁磁材料的多层结构实现。 此次研究的突破在于,将铁磁性和反铁磁性整合到单一的二维晶体结构中,实现了电子方向切换的倾斜 磁性。这种设计使电子能够快速、轻松地切换方向,无需外部磁场,从而将存储器能耗降低至约原来的 十分之一。 这种材料由钴、 ...
新材料研发提速,上交大团队开发新AI材料设计模型CGformer,融合全局注意力机制
36氪· 2025-09-29 15:26
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与微结构实验室李金金教授和黄富强教授团队研发出全新 AI 材料设计模型 CGformer,成功突破传统晶体图神经网络局限。 人工智能正深刻重塑材料科学研发范式,在加速新材料发现与性能优化中展现出突破性价值。通过高通量计算与机器学习的深度融合,传统「试错法」存 在的实验周期长、资源消耗大等痛点被有效破解,材料探索进入到「计算驱动-实验验证」的高效迭代阶段。然而随着人类技术和生活方式的革新,新能 源、航空航天等领域对新材料的性能需求日益严苛,传统机器学习方法的局限性逐渐凸显,尤其是在高熵材料研发领域。 所谓「高熵」材料,是一类由多主元元素混合制备的新型材料。高熵材料通过多主元协同作用显著提升原子排列的构型熵(即无序性),从而赋予其相较 传统材料更优异的力学、耐高温、耐腐蚀等综合性能,在能源存储、航空航天、极端环境装备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此前方法如 Crystal graph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GCNN)、Atomistic line graph neural network(ALIGNN) 等人工智能模型均存在架构上的缺 陷:受限于局部信息交 ...
助力科技强国,港澳大有可为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29 06:42
从嫦娥五号工程中的"表取采样执行装置",到天问一号"火星相机";从3项香港学生实验随神舟十 一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到天舟五号搭载"澳门学生科普卫星一号";从港澳载荷专家首次入选国家预备 航天员,到香港大学、澳门科技大学获得研究嫦娥月壤的宝贵机会……近年来,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 港澳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深入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范围越来越广、机遇越来越多、舞台越来越 大。一系列丰硕成果,不仅表明国家对港澳科创力量的高度重视,同时也证明了港澳具备不俗的科创实 力,有能力为国家作出独特贡献。 此次获得授牌的19所实验室,研究范畴涵盖航空航天、生物医药、量子信息、材料科学、电子工程 等多个国家战略发展所需的前沿领域。其中,15所在港全国重点实验室均来自全球百强大学,在基础研 究、技术创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具备世界一流水平,彰显香港雄厚的科研实力。4所在澳全国重 点实验室也在科学研发、科研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领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果。以此次授 牌为契机,将港澳的科研优势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进行"精准咬合",强化港澳与内地的"产、学、研、 用"协同合作,香港、澳门将在服务国家所需中实现自身更好发展。 此外, ...
新型超材料能通过遥控改变尺寸和形状
科技日报· 2025-09-24 07:35
团队通过在材料结构中引入梯形支撑段和加强梁等特定几何特征,将"多稳定性"编程到软结构中,使其 能够以多种稳定状态存在。这些结构形成"能量屏障",使材料在外部驱动力消失后仍能锁定在新的形态 中,持久保持形状。该超材料采用3D打印制造,构建出很多相互连接的微结构单元,每个单元可在"打 开"与"关闭"状态之间快速切换,且切换后无需持续供能即可维持新形态。 通过将多个这样的基本单元像积木一样组合,团队构建出复杂的三维结构,不仅能够整体变形,还能在 外部磁场驱动下产生类似蠕动的运动。尤为关键的是,即使在长期暴露于机械应力和模拟人体胃部的强 酸腐蚀环境后,该材料仍能保持功能完整性。 这种可远程调控形状与尺寸的超材料,有望在医疗领域实现精确定位、靶向药物递送或在体内特定位置 施加可控的机械刺激。目前,团队正与外科医生合作,致力于设计无线流体控制系统,以应对当前临床 中尚未满足的重要医疗需求。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由美国莱斯大学领导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新型超材料,兼具柔软性与高强度,能够通过远程控制快速 改变其尺寸和形状。这一成果有望赋予体内医疗设备全新的能力,标志着可植入和可摄入医疗设备领域 的一项重大突破。相关论文发 ...
全球青年创新者齐聚上海,新一届TR35亚太区名单揭晓
国际金融报· 2025-09-23 14:20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执行主编Amy Nordrum致辞时分享了TR35评选的背景与意义,介绍了TR35评选的严格流程与国际视野,鼓励大家从青年创新者 的奋斗与成就中汲取灵感,共同应对全球挑战。 昌平实验室副主任、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理事长金勤献在致辞中表示,全球科技创新正深刻改变社会发展,亚太尤其是中国和上海已成为重要引 擎。他强调,青年科学家是创新的核心力量,代表着未来的希望,TR35评选正是为了发现和表彰这些敢于探索、勇于突破的青年领袖。他期待通过这一平 台构建更加紧密的全球创新共同体,共享智慧与成果,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挑战。 首场圆桌"全球创新生态"上,嘉宾们围绕差异化发展与国际合作的平衡、基础研究与产业生态的协同、科研文化差异下的互补共存以及绿色技术的跨界 共创等话题,深入讨论不同地域与文化背景下创新模式的根本差异与融合潜力,呼吁在全球化新格局中构建开放共生、协同互鉴的创新生态系统。 9月22日,2025科技青年论坛Meet the TR35 Summit 2025暨《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TR35)亚太区发布仪式在上海举行。 个人能够单点解决复杂挑战,唯有协同整合,才能实 ...
晶泰控股(02228):AI+人工智能自主实验平台驱动药物及材料研发,商业化加速
招商证券· 2025-09-10 19:36
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给予"强烈推荐"评级 [1][6][7] 核心观点 - 晶泰控股以量子物理为基础,融合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自动化技术,构建多模态AI模型体系覆盖药物发现核心环节,形成以数据为核心的技术壁垒 [1] - 公司自建干湿结合自动化实验平台,高通量生产高质量正负样本优化数据集反哺AI模型训练,形成正向数据循环闭环系统 [1] - 长期订单验证下平台获多家跨国药企高度认可,业务量稳步攀升并加速向新材料等领域延伸,商业化潜力持续释放 [1] - 2025年上半年实现扭亏为盈,收入5.17亿元同比增长404%,经调整净利润1.42亿元 [6] - 与DoveTree新签署管线合作订单规模达59.9亿美元,并已收到首付款5100万美元 [6] 财务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2.66亿元同比增长53%,净利润-15.2亿元同比减亏 [6] - 2025年上半年收入5.17亿元同比增长404%,经调整净利润1.42亿元 [6] - 智能自动化解决方案2024年收入1.63亿元同比增长87.76%,2025年上半年收入8186万元同比增长95.9% [6] - 药物发现解决方案2024年收入1.04亿元同比增长18.16%,2025年上半年收入4.35亿元同比增长615% [6] - 预期2025-2027年营业收入达7.86/9.75/14.07亿元,经调整净利润-0.15/0.94/3.00亿元 [6][82] - 当前股价对应PS分别为53.44/43.08/29.85倍 [6] 技术优势 - 累计超650万条高精度量化数据,云端数据总量达1.9PB [6] - 实验室持续月产出反应数据3万+,内外部反应月积累20万+ [6] - 拥有200多种垂类AI模型,包括全球领先算法如蛋白质结构预测算法XtalFold™ [6] - 拥有200+研发机器人工站,5000m²+自有自动化实验室,以及先进AI Agent系统 [6] - 基于量子力学自主研发XFF力场和XFEP自由能计算等高精度虚拟数据生成模型 [62] - 自研UV谱图预测模型和基于LCMS谱图的产率预测模型准确率超过90% [62] 业务进展 - 小分子药物发现平台ID4Inno拥有200万个分子砌块,化学空间扩展到10^12化合物库 [59] - 大分子药物发现平台XupremAb™包含抗体药物发现流程的不同重要功能 [60] - 与全球超过300家企业及行业龙头建立深度合作,客户续约率超行业平均 [54] - 前20大药企中的16家与晶泰建立合作关系,2021-2023年客户留存率分别约67.5%/51.4%/64.9% [71] - 技术平台成功拓展至新能源、农业及工业材料等多个领域 [6][77] 行业前景 - 全球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市场规模预计从2023年1870亿美元增至2030年14142亿美元,CAGR为33.5% [32] - 全球自动化实验室市场预计从2023年59亿美元跃升至2030年607亿美元,CAGR为39.6% [32] - 全球药物研发外包服务市场规模预计从2023年1512亿美元增至2030年3632亿美元,CAGR为13.3% [38] - 全球材料科学研发支出2030年将达1779亿美元,2023-2030年CAGR为12.8% [48] - AI赋能的材料研发服务占比将从2023年8%提升至2030年25%,对应市场规模从61亿美元扩张至445亿美元 [48]
道氏技术20250903
2025-09-03 22:46
纪要涉及的行业或公司 * 道氏技术 一家从陶瓷墨水材料转型至新能源和人工智能领域的上市公司 投资了长脑科技并布局AI加材料战略[1][3][12] * 长脑科技 专注于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的公司 由哈佛大学脑科学中心博士韩必成于2015年创立 产品包括智能仿生手 仿生腿 脑电波监测仪器 神经信号解码仪器等[4] * 新培森 道氏技术AI布局中的关键组成部分 专注于算力芯片研发 致力于解决数学方程描述物理事物和复杂数据处理两类人工智能问题[2][5][6] 核心观点和论据 * 道氏技术以3000万美元参股长脑科技 旨在通过AI赋能脑机接口技术 提升产品研发效率和迭代速度 并探索在机器人皮肤 手臂等领域的合作 提升导电性能和传感精度[2][4] * 新培森通过AI算力发现新材料并提升现有材料性能 在人形机器人 特种机器人及传感器材料上提供计算支持 实现性能提升[2][5] * 新培森在应对维度灾难方面取得突破 通过存算一体技术 其APU芯片在分子动力学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中 速度显著提升 功耗大幅降低[8] * 新培森的APU芯片通过模拟薛定谔方程 已在原子尺度上应用于军工 化工 锂电池 光伏 半导体 化妆品等材料科学领域 预测反应过程及结果[9][10] * 人工神经网络擅长处理无法用方程描述的复杂问题 如大语言模型 图像识别等 当前AI领域的大语言模型训练和推理主要依赖GPU技术[2][7] 其他重要内容 * 道氏技术自2018年转型进入新能源赛道 并结合人工智能机会进行发展 展现了敏捷的市场反应能力[3][12] * 新培森的研究成果已获国内外专家认可 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和孙凝晖 以及DeepMind首席科学家哈萨比斯[6] * 新培森未来计划开发EPU芯片 拓展至更大尺度的有限元分析 如气象模拟 风洞实验及车辆风阻模拟等 通过高速低功耗方式解决复杂物理过程模拟问题[8][11] * 道氏技术致力于成为AI加材料的平台型企业 通过AI与各种材料结合 实现跨领域合作[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