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汽车热管理
icon
搜索文档
盾安环境(002011):立足主业,开辟增量
长江证券· 2025-06-22 22:13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给予“买入”评级 [9]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报告公司作为全球制冷元器件龙头,聚焦主业及格力入主后内核企稳,盈利能力上升 [9] - 国内空调有增量空间,变频空调渗透提升阀件价值量,公司有望在制冷配件业务实现营收和利润增长 [9] - 新基建或带动特种空调需求,公司在格力加持下有望中标更多项目 [9] - 新能源汽车市场广阔,公司热管理业务已布局且阀件性能对标龙头,有望成未来增长核心动力源 [9]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盾安环境——全球制冷元器件行业龙头 - 报告公司是制冷元器件行业龙头,深耕三十余年,2024 年截止阀市占率第一,四通阀与电子膨胀阀第二 [6][17] - 公司前身 1987 年成立,1992 年进入空调零部件行业,2004 年上市后多元化发展,2019 年起聚焦制冷主业 [17] - 聚焦主业后业务涵盖制冷配件、制冷空调设备、新能源汽车热管理三大领域 [19] 激进扩张叠加财务困境,经营表现差强人意 - 2010 - 2012 年公司多元化扩张,营收增长但归母净利润率下降 [23] - 2013 年起业务分散,收入和盈利能力下滑,2016 年营收和归母净利润率较 2012 年下降 [23] - 2017 年收入增长,2018 年受原控股公司债务问题拖累亏损,2020 年因担保协议计提损失致净亏损 [24] 业务聚焦外加格力入主,公司内核已逐步企稳 - 2018 年公司开始业务瘦身,聚焦制冷主业,2019 - 2020 年处置多家子公司 [31][33] - 2021 年格力电器受让股份并认购非公开发行股票成为控股股东,后续解决担保债务并提供金融授信 [35] - 公司董事会成员变动,格力派遣董事利于决策,原高管团队熟悉业务利于日常经营 [35] - 公司近年营收和业绩改善,2024 年营收增长,归母净利润大幅增长 [38] - 2024 年制冷配件业务收入占比 75.8%,海外业务收入占比 18.0% [42] 制冷配件竞争力领先,下游回暖或迎来稳健提升 刚需性与壁垒性铸造企业护城河 - 阀门部件是制冷设备温控循环系统关键部分,空调制冷分压缩、冷凝、节流和蒸发四个过程 [47] - 阀件是制冷循环刚需部件,影响制冷系统性能、能耗和安全性,家用空调常见刚需阀件有四通阀、截止阀和热力/电子膨胀阀 [52] - 阀件存在技术壁垒,电子膨胀阀生产需近 40 道流程,公司有授权专利和研发平台,不锈钢四通阀拓宽使用场景 [55][58] - 制冷零部件产业有产品多元化壁垒,公司阀件可覆盖制冷设备细分品类,利于与客户合作 [59] - 国内制冷阀件行业盾安环境和三花智控胜出,2023 年三大阀件 CR2 集中度高,公司份额位列全球第二 [62] 结构优化后公司份额有望实现回升 - 2021 年后公司阀件份额下滑,原因是海外进程缓、外销收入占比低,客户多为家用空调厂商,商用领域弱 [66] - 随着业务瘦身和格力入主,公司资本结构改善,资产负债率降低,加大泰国工厂投入,有望获海外订单 [70] - 控股股东格力电器是商空巨头,公司作为其制冷阀件布局,未来或获更多资源 [70] 下游空间仍存,受益于家用空调或实现量价齐升 - 家用空调内销 2023 年增长,外销 2015 - 2024 年中枢上涨,行业仍有增量空间,中国空调保有量距饱和有差距 [78][82] - 政策推动变频空调需求,带动电子膨胀阀需求,提升公司盈利能力 [84][85] - 商用空调 2021 年受政策推动景气提升,2024 年单元机和多联机市场规模下滑 [87] - 家用需求受地产因素影响,短期内修复难;商用需求与固定资产投资相关,后续或有正向拉动 [89][92] - 制冷阀件行业中短期内量的驱动力来自家用空调,变频空调渗透带动电子膨胀阀需求,实现“量价齐升” [94] 展望:看好公司发挥技术优势,巩固行业龙头地位 - 家用空调行业景气有望延续,制冷阀件作为刚需部件将受益,行业竞争格局稳定,公司有望提升销量和份额 [95][96] - 对 2025 - 2027 年公司制冷配件收入进行预测,包括空调销量、阀件销量、价格和收入等指标 [101][102] 阀件产品能力外溢,开拓热管理第二增长曲线 新能源热管理结构复杂,催生巨量阀件需求 - 传统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差异大,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复杂,单车价值量高于传统燃油车 [104][106] - 热泵空调或成趋势,相比 PTC 方案能效比高,可提升车辆续航,越来越多车型标配或选配 [111][112] -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衍生大量阀件需求,热泵空调普及刺激阀件规模,对阀件性能要求更高 [113] 汽车电动化加速,或长期维持高景气 - 2014 - 2024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 CAGR 达 48.8%,在小型乘用车中占比从 0.4%增至 20% [115] - 中国新能源汽车引领全球,2020 - 2024 年销量 CAGR 约 75.1% [117] - 多国拟禁售燃油车,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和销量有望进一步提升,行业将维持高景气 [120][124] 热管理与制冷阀件技术互通,公司把握机会强势切入 -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与空调制冷阀门技术互通,公司 2015 年成立研发中心,2017 年进军热管理赛道,能较全覆盖热管理冷媒阀件 [125] - 公司热管理冷媒阀件性能基本对标龙头三花智控,适用环境温度范围更广 [130] 高压快充趋势明朗,公司有望抢占大口径阀细分市场 - 高压快充趋势下,公司大口径阀件领先,或凭此争取主机厂一供机会,提升份额 [8] - 预测 2025 - 2027 年公司热管理阀件领域全球份额分别为 3.8%/4.2%/4.9% [8] 展望:增长逻辑已具,公司市场份额有望提升 -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市场空间大,公司技术和产品优势明显,增长逻辑具备,未来市场份额有望提升 [8]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分业务收入及毛利率预测 - 预测 2025 - 2027 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1.78、13.39 和 15.21 亿元,对应 PE 分别为 10.02、8.82 和 7.76 倍 [9] - 对制冷配件、新能源汽车热管理、制冷设备业务收入及公司整体收入和毛利率进行预测 [101][102] 投资建议:把握多线发展阀件龙头 - 公司作为全球制冷元器件龙头,制冷配件业务有望稳健增长,新能源汽车热管理业务成增长核心动力源,给予“买入”评级 [9]
新富科技北交所IPO:募资4.6亿,员工中低学历占比高达八成
搜狐财经· 2025-06-21 11:34
公司概况 - 安徽新富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向北交所递交IPO申请,中信证券担任保荐机构,容诚会计师事务所提供审计支持 [1] - 公司专注于新能源汽车热管理零部件的研发、制造与销售,主打产品为电池液冷管与电池液冷板 [1] 财务表现 - 2022年至2024年营业收入从4.64亿元增长至13.81亿元 [1] - 同期净利润从3964.2万元增至7195.75万元,呈现稳步上升趋势 [1] 客户群体 - 客户包括全球知名新能源汽车制造商T公司,以及零跑汽车、蔚来汽车、小鹏汽车等国内领先厂商 [1] - 电池及电池结构件领域客户涵盖宁德时代、长盈精密、欣旺达、中创新航等行业佼佼者 [1] 募资计划 - 本次IPO计划募集4.63亿元资金,主要用于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核心零部件扩产建设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 [2] 员工结构 - 截至2024年员工总数1637人,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21人(1.28%),本科281人(17.17%),专科555人(33.9%),专科以下780人(47.65%)[2][4] - 年龄结构:30岁以下770人(47.04%),31-40岁699人(42.7%),41-50岁135人(8.25%),51岁以上33人(2.02%)[3][4] 行业前景 - 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扩大,公司作为行业佼佼者未来发展备受瞩目 [4] - IPO成功将为公司在新能源汽车热管理零部件领域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4]
新富科技IPO:潘一新控股62%、曹立新任董事长,二人曾是活塞环厂技术员
搜狐财经· 2025-06-21 11:01
公司IPO进展 - 北交所IPO获受理 保荐机构为中信证券 保荐代表人为万同、姚玉洁 会计师事务所为容诚会计师事务所 [3] - 公司专注于新能源汽车热管理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主要产品包括电池液冷管、电池液冷板 [3]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4.64亿元、6亿元、13.81亿元 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964.2万元、4775.07万元、7195.75万元 [3] - 2024年资产总计17.89亿元 较2023年10.3亿元增长73.7% 较2022年5.8亿元增长208.6% [4] - 2024年股东权益合计4.31亿元 较2023年1.93亿元增长123.4% 较2022年5971.75万元增长620.9% [4] - 资产负债率从2022年87.89%降至2024年68.32% [4] - 2024年毛利率15.94% 较2023年25.37%下降9.43个百分点 较2022年25.86%下降9.92个百分点 [4] - 2024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3.46% 较2023年5.98%下降2.52个百分点 较2022年6.45%下降2.99个百分点 [4] 客户群体 - 服务于新能源汽车、储能行业领先客户 包括全球领先新能源汽车制造商T公司 国内主机厂零跑汽车、蔚来汽车、小鹏汽车 以及宁德时代、长盈精密、欣旺达、中创新航等电池及电池结构件厂商 [4] 股权结构 - IPO前创新壹号持股42.72%为控股股东 [5] - 潘一新通过创新壹号、创新贰号、创新叁号及创新肆号间接控制61.83%股份 为公司实际控制人 [5] - 潘一新拥有丰富行业经验 曾任职活塞环厂、环新集团等企业高管 [5] - 曹立新任公司董事长 同样具有活塞环行业丰富从业经历 [6]
A+H板块持续扩容 长线资金踊跃入局
证券时报· 2025-06-21 02:34
香港新股市场表现 - 2025年上半年香港新股市场表现亮眼,宁德时代、恒瑞医药、海天味业、三花智控4家A+H上市公司跻身全球IPO融资额前十席位,其中宁德时代募资额位居榜首[1] - 宁德时代港股上市募资额约410亿港元,恒瑞医药、海天味业、三花智控的融资额分别约为114亿港元、101亿港元和79亿港元[3] - 三花智控IPO募资净额约为77.41亿港元,基石投资者认购额占比约为56%,其中施罗德认购1.42亿美元,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认购9000万美元[1] - 海天味业获得8名基石投资者总共认购1.29亿股发售股份,认购金额近47亿港元,占比近50%[2] - 宁德时代基石投资者合计认购金额26.28亿美元(约203.71亿港元),占募资总额高达66%[2] - 恒瑞医药基石投资者认购金额约为41.31亿港元,认购金额占发行规模的41.77%[3] 行业龙头公司概况 - 三花智控是全球最大的制冷空调控制元器件和全球领先的汽车热管理系统零部件制造商,在全球制冷空调控制元器件市场的占有率约为45.5%[2] - 海天味业是中国调味品行业的绝对领导者,是全球前五的调味品企业,按销量计已连续28年蝉联中国最大调味品企业[2] - 宁德时代是新能源龙头企业,H股相较A股已有约12%的溢价,是A+H板块价格倒挂幅度最高的股票[7] - 恒瑞医药是A股市场的"医药一哥",通过持续研发投入构建了庞大且差异化的创新药物组合[3] - 兆易创新是一家全球领先的多元芯片设计公司,已在消费电子、工业应用、通信、汽车电子等领域实现了全品类覆盖[4] - 兆威机电是中国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四的一体化微型传动与驱动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4] A+H市场趋势 - A+H板块扩容趋势显著,预计今年内将有25只A+H新股挂牌,目前香港有超过170宗正在处理的上市申请个案[6] - 近期出台的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回A"试点政策引发市场对"H+A"模式关注,内地可能会为H股或红筹股回内地上市提供绿色通道[6] - 6月12日恒生AH溢价指数最低触及126.91点,创近5年新低,随着A+H板块持续扩容,AH溢价逐渐趋于合理区间[8] - 在156家A+H公司中,仅4只出现价格倒挂,其中42只股票的溢价率超过100%[7] - 宁德时代H股对A股出现溢价,H股估值提升对其他内地企业产生吸引力[7] - 未来新消费和硬科技企业IPO占比将进一步提升,A+H板块将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推动AH溢价情况进一步优化[8]
三花智控H股招股拟募77亿港元 加码研发扩产能吸引17家基石投资
长江商报· 2025-06-17 07:41
全球发售及港股上市进展 - 公司拟全球发售3.6033亿股H股,预计收取所得款项净额约77.41亿港元,用于全球研发及产能扩张 [1] - H股发行价格区间为21.21至22.53港元,预计6月23日在港交所挂牌交易 [2] - 香港发售占7%(2522.31万股),国际发售占93%(3.351069亿股),另有15%超额配股权 [2] 基石投资者认购情况 - 吸引17家基石投资者合计认购约5.62亿美元(44.09亿港元),包括施罗德、新加坡主权基金等 [1][3] - 施罗德单独认购约1.42亿美元 [3] 资金用途分配 - 30%用于全球研发及创新(其中10%专项用于仿生机器人研究) [2] - 30%用于中国工厂扩建及生产自动化 [2] - 25%用于扩大海外产能 [2] - 5%用于数字智能基础设施建设 [2] 业务结构与市场地位 - 2024年收入结构:制冷空调电器零部件占59.3%,汽车零部件占40.7% [5] - 全球制冷空调控制元器件市占率45.5%(排名第一) [4] - 全球汽车热管理系统零部件市占率4.1%(排名第五) [4] 财务表现 - 2024年营收279.47亿元,净利润30.99亿元,实现连续10年净利润增长 [4] - 2024年一季度营收76.69亿元(同比+19.1%),净利润9.03亿元(同比+39.47%) [5] 战略布局与新兴业务 - 正在布局仿生机器人产业作为第三大核心增长点 [1][5] - 研发方向包括仿生机器人机电执行器等战略新兴业务 [1] - 目前仿生机器人产业仍处于探索阶段 [5] 全球化运营基础 - 已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建立海外子公司 [3] - 全球共48个生产工厂(含13个海外工厂) [3]
港股打新机会来了!四箭齐发,哪些值得一搏?资金如何规划?
格隆汇APP· 2025-06-14 15:44
港股新股申购分析 - 海天味业和三花智控作为A+H双重上市公司市场认可度高主打胜率值得申购药捷安康-B和佰泽医疗主打赔率其中药捷安康-B基本面优于佰泽医疗 [1] - 海天味业申购截止日为6月16日资金释放时间约6月17日三花智控申购可追求胜率药捷安康-B可分配部分资金佰泽医疗建议放弃 [1] 药捷安康-B(2617.HK) - 招股时间为6月13日至18日上市日为6月23日招股价13.15港元每手500股入场费6641.31港元集资额2.01亿港元募资净额1.613亿港元发行比例3.9%绿鞋前总市值52.19亿港元 [2] - 保荐人为中信证券和华泰国际绿鞋由中信里昂证券担任基石投资者占比64.06%募资主要用于核心产品Tinengotinib的III期临床试验 [3] - 公司为临床阶段生物制药公司专注肿瘤等领域核心产品Tinengotinib正进行两项III期临床试验2023-2024年收入分别为118万元和0元净亏损3.4亿元和2.7亿元研发成本3.45亿元和2.44亿元截至2025年4月现金储备5.3亿元 [3] - 发行规模小募资比例低基石占比高保荐人首日上涨概率超80%适合作为赔率票押注 [4] 佰泽医疗(2609.HK) - 招股时间为6月13日至18日上市日为6月23日招股价4.22-6.75港元每手600股入场费4090.85港元集资规模5.617-8.985亿港元募资净额6.236亿港元发行比例10.1%总市值55.61-88.96亿港元 [4][5] - 保荐人为招银国际基石投资者嘉实基金认购占比16.6%-26.5%募资用途主要为肿瘤医疗服务强化和医院收购 [5] - 公司运营管理8家医院2021-2024年收入分别为4.62亿元8.03亿元10.72亿元和11.89亿元净亏损逐年收窄至355.7万元2023年市场占有率0.6%排名第四 [5][6] - 发行估值静态PS4.3-6.9倍远高于龙头海吉亚医疗的2倍PS发行市值偏贵建议放弃 [6] 海天味业(3288.HK) - 招股时间为6月11日至16日上市日为6月19日招股价35-36.3港元折价18.5%-19.5%静态PE28倍每手100股入场费3666.62港元募资额95.56亿港元发行比例4.52%绿鞋前 [7] - 基石投资者占比49.74%包括源峰基金高瓴集团等保荐人为中金高盛摩根士丹利 [7] - 公司为中国调味品市场龙头2024年市场份额4.8%全球第五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256.1亿元245.6亿元和269亿元净利润61.98亿元56.27亿元和63.44亿元 [7][8] 三花智控(2050.HK) - 招股时间为6月13日至18日上市日为6月23日招股价21.21-22.53港元折价17.94%-22.75%每手100股入场费2275.72港元募资额上限81.1亿港元发行比例8.81%绿鞋前PE26.7倍 [9][10] - 基石投资者占比55.95%包括施罗德泰康人寿等保荐人为中金香港华泰金控募资用途主要为研发和工厂扩建 [10][11] - 公司为全球最大制冷空调控制元器件制造商2024年全球市占率45.5%汽车热管理市占率4.1%全球第五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213.48亿元245.58亿元和279.47亿元净利润25.73亿元29.21亿元和30.99亿元 [11]
三花智能(02050)6月13日至6月18日招股 拟全球发售3.6亿股H股 引入Schroders、GIC等基石投资者
智通财经网· 2025-06-13 07:23
公司概况 - 三花智能拟全球发售3.6亿股H股 其中香港公开发售占7% 国际发售占93% 另有15%超额配股权 每股发售价21.21-22.53港元 每手100股 预期2025年6月23日在联交所上市 [1] - 公司是全球最大制冷空调控制元器件制造商 2024年全球市场份额45.5% 同时也是全球第五大汽车热管理系统零部件制造商 2024年市场份额4.1% [1] - 公司业务横跨制冷空调电器零部件及汽车零部件两大板块 并拓展至仿生机器人机电执行器等新兴领域 [1] 基石投资者 - 已与Schroders、GIC、香港景林等16家机构签订基石投资协议 总认购金额约5.62亿美元 [2] - 按中位数发售价21.87港元计算 基石投资者将认购2.02亿股 [2] 募资用途 - 全球发售预计净筹资77.41亿港元(按中位数发售价21.87港元计算) [3] - 30%资金用于全球研发及创新 30%用于中国工厂扩建及生产自动化 25%用于扩大海外产能 5%用于数字智能基础设施建设 10%用于营运资金 [3]
银轮股份(002126):汽车热管理老牌龙头,液冷行业新星
源达信息· 2025-05-14 13:30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买入 [3] 报告的核心观点 - 银轮股份是热管理行业龙头,2005 - 2024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速达19%,产品多元化发展,从商用车拓展至多领域,2023年成立数字能源事业部作为第三成长曲线 [1] - 液冷行业在储能、数据中心、超充领域多点开花,预计2025年中国数据中心液冷、储能液冷、超充液冷市场规模分别为140亿元、121.5亿元、31.7亿元 [1][2] - 银轮股份凭借车规级技术向液冷领域拓展,产品矩阵齐全,有望受益于液冷行业放量,汽车热管理业务提供稳健基本盘,预计25/26/27年营业收入156/186/219亿元,同比分别+23%/19%/17%,归母净利润11.0/13.5/16.3亿元,同比+40%/23%/21%,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深耕热管理行业,产品多元化发展 - 公司介绍:银轮股份深耕热管理行业四十余年,前身是1958年的天台机械厂,抓住商用车国产化替代需求进入热交换领域,2007年深交所上市,战略决策把握行业趋势,从商用车拓展至多领域,有望在机器人领域持续高成长,2005 - 2024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速达19% [9][10] - 财务数据:2005 - 2024年营业收入从4.85亿元提升至127.0亿元,年均复合增速18.8%,2024年总营业收入127.02亿元,同比增长15.28%,归母净利润7.84亿元,同比增长28%;2025年一季度总营业收入34.16亿元,同比增长15.05%,归母净利润2.12亿元,同比增长10.89%;2024年数据中心液冷业务营业收入10.27亿元,同比增长47.44%,占总收入8.08%;近四年净利率持续提升,2024年和2025年一季度净利率7% [12] - 股权结构较分散,董事长徐小敏直接持股6.66%,间接持股0.19%,总计持股6.85%,其子徐铮铮间接持股3.64%,两人合计持股10.30%;2022年发布股票期权激励计划,授予5130万份,激励对象包括董事等,考核年度为2022 - 2025年,2023年激励计划顺利完成,2024年归母净利润指标达成,2025年考核目标是归母净利润不低于10.5亿元,营业收入不低于150亿元 [21][23] 液冷行业:储能 + 数据中心 + 超充多点开花,“从1到N”放量在即 - 温控核心技术分为风冷和液冷,液冷占比将逐步提升:温控底层技术主要分风冷和液冷,2023年液冷在数据中心占比约25%,2025年预测提升至40% - 50%,2025年液冷储能占比超40%;液冷可分为间接冷却和直接冷却,91%为冷板式,8%为浸没式,1%为喷淋式;液冷具有换热效率高、节能、成本低、空间利用充分等优势 [24][25][28] - 液冷产业链:温控底层技术同源,多赛道企业纷纷入局:上游为零部件及液冷设备供应商,中游为液冷方案供应商,多赛道企业入局,下游为应用方,包含储能、数据中心、超充等领域;2024年液冷服务器市场占比前三的厂商分别是浪潮信息、超聚变和宁畅,占据七成左右市场份额 [43][46][47] - 数据中心液冷:功耗、政策、成本驱动数据中心液冷2025年“从1到N”:单芯片功耗和机柜功率密度提升,超过传统风冷上限,驱动液冷从“选配”转为“必配”;政策严控PUE值,催化液冷散热加速应用;芯片端、服务器端、运营商端协同推进液冷应用;预计2025年数据中心液冷市场规模140亿元 [50][53][64] - 储能液冷:渗透率持续提升:热管理是储能系统安全性保障的关键一环,储能温控技术包括风冷、液冷等四种;发电及电网侧的中大型储能项目使用液冷比例更高,中国液冷占比约20% - 25%,其中发电侧/电网侧储能液冷占比约30% - 40%;测算2025年中国储能液冷市场空间121.5亿元 [67][71][72] - 超充液冷:车桩共同推进液冷技术应用:高功率快充趋势下,液冷超充逐步渗透,政策支持超充桩建设,华为发布全液冷超充方案;预计2025年液冷超充市场规模31.7亿元 [74][75][77] 银轮股份:从汽车热管理龙头到液冷龙头 - 凭借车规级技术,向储能和数据中心液冷拓展:液冷产业链中游竞争格局未稳定,银轮股份具备技术积累和大客户资源优势;液冷产品布局齐全,数字能源业务板块增长迅速,在手订单充足,2024年累计获得超300个项目,达产后新增年销售收入约90.73亿元,其中数字能源业务9.53亿元;绑定储能、数据中心头部大客户 [79][82][85] - 汽车热管理业务稳健,提供稳定基本盘:银轮股份是汽车热管理龙头企业,竞争实力强,具备全领域热管理产品配套能力,在手订单充分;坚持国际化布局,属地化生产响应能力强 [86][87][88] 盈利预测 - 基于假设,乘用车业务预计2025/2026/2027年收入同比+27%/+20%/+15%,毛利率分别为17.0%/17.5%/17.8%;商用车及非道路业务预计2025/2026/2027年收入同比分别为+10%/+8%/+7%,毛利率分别为23.5%/24.0%/24.5%;数字与能源热管理业务预计收入增速分别为55%/50%/50%;整体来看,公司2025/2026/2027年整体收入有望达156/186/21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19%/17%;预计25/26/27年净利润11.0/13.5/16.3亿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91][92][95]
盾安环境(002011) - 2025年5月13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业绩说明会
2025-05-13 20:48
公司技术亮点 - 新产品 NEV 全静音电子膨胀阀集成 87 项专利技术,攻克两大噪音难题,处于行业引领地位 [1] - 超静音电子膨胀阀与 MPHX 新型无折弯双排微通道换热器荣获 2025 年中国制冷展“创新产品奖” [1] - “采用隔振机座的核级冷水机组”通过产品鉴定,填补国内空白,技术指标达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 [1] 公司 2025 年增长亮点 -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业务产品矩阵完善、客户群体拓展,竞争力增强 [3] - 海外市场订单持续增长 [3] - 电子膨胀阀业务受益于“以旧换新”政策,市场占有率快速提升 [3] - 微通道换热器业务市场拓展进程加速 [3] - 商用部品业务技术创新与市场拓展双驱动,市场份额提升 [3] 各业务板块情况 核电业务 - 中标中核三门核电站、中广核三澳核电站、上海核工院广东廉江核电站等项目,投标进展顺利 [5] 液冷机组业务 - 获多家行业前十客户订单,部分头部企业进入批量供货阶段,部分客户进入送样验证或小批供货阶段 [6] 海外基地业务 - 泰国工厂计划新建换热器与汽车热管理零部件产能,提升运营管理效率 [7] - 审慎评估在海外其他区域设新基地可能性 [7]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业务 - 产品获国内主机厂普遍认可,海外获项目定点,实现重要客户合作新突破 [10] 汽车热管理配件业务 - 在手订单规模约 150 亿元,订单执行周期受主机厂车型销量影响 [10] 其他问题回复 技术水平问题 - 公司在技术创新领域成果亮眼,彰显硬核实力 [1] 与特定客户合作问题 - 与某些特定客户签保密协议,未透露相关信息 [8] 热管理大客户问题 - 已取得国内主机厂认可,海外获项目定点 [10] 比亚迪供货问题 - 为比亚迪提供电磁阀、电子膨胀阀、大口径阀等产品,市场份额有增长空间 [10] 特斯拉合作问题 - 因保密协议未透露相关信息 [8] 业绩差异问题 - 业绩与同行差异源于业务结构不同,制冷设备业务受市场低迷影响下滑 [13] 铜价波动问题 - 构建多维度风险应对体系,对冲价格波动风险,降低生产成本 [13] 美的集团份额问题 - 2022 年份额下滑,2023、2024 年显著回升与增长 [15] 同业竞争问题 - 格力遵守避免同业竞争承诺,关注公司公告 [16] 订单单价问题 - 与客户遵循市场化定价原则,保持良好合作关系 [17] 投资者回报问题 - 已制定未来股东回报规划,关注公司公告 [17] 利益平衡问题 - 公司业务、人员等独立于控股股东 [18]
星海逐光,智造奔涌 深市工业制造企业勾勒产业跃迁新图景
证券时报网· 2025-05-12 23:03
行业转型趋势 - 工业制造领域正经历从"制造"向"智造"的转型,技术+资本+生态模式推动全球产业链重构 [1] - 深市工业制造企业在技术创新、产能优化和市场拓展方面持续发力,为行业提供强劲动力 [1] - 新能源和先进制造领域涌现领军企业,代表中国工业整体水准 [2] 领军企业表现 - 中集集团2024年研发投入27.1亿元,近五年复合增长率达13.38%,拥有8项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 [2][4][6] - 中集集团集装箱、半挂车、空港登机桥设备连续10年全球第一,LNG装备、海工装备、氢能装备国内领先 [2] - 鲍斯股份螺杆压缩机主机被评为第五批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真空泵突破半导体国产化瓶颈 [3][4] - 三花智控2024年营收和净利润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超23%和25%,深度布局人形机器人执行器研发 [3][4] 技术创新与研发 - 中集集团利用工业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推进智能制造,拥有32个明星产品 [6] - 鲍斯股份秉持"节能减排、进口替代"理念,加速推进高效环保产品研发 [6] - 三花智控打造3层全球研发体系,优化核心产品设计结构和材料,实现"从0到1"开发 [7] 新兴领域布局 - 中集集团氢能、储能、海上风电业务快速增长,入选恒生沪深港通氢能主题指数 [5] - 三花智控推动生产智能化、信息化,打造智能工厂提升效率 [7] - 深市工业制造龙头在AI、新能源、人形机器人等赛道形成技术共振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