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产业
搜索文档
科技自立自强迈上新台阶
经济日报· 2025-10-02 07:05
科技投入与基础研究 - 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 [1] - 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8%,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 [1] - 2024年基础研究经费达2497亿元,较2020年增长超过70% [1] - 基础研究人才队伍由2021年的47.2万人年增长到2023年的57.5万人年 [2] - 2024年高被引科学家达到1405人次,比2021年增长50%,占全球五分之一 [2] 创新能力与产业融合 - 国家创新指数世界排名从2020年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第10位 [2] - 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十三五”末增长42%,“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8% [3] - 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过77%,524家中国大陆企业进入全球工业研发投入2000强,占比26.2% [3] - 全国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2024年达6.8万亿元,是2020年的2.4倍 [3] - 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5.3件,全球1523家独角兽企业中我国有343家,居世界第二 [3] 科技体制改革与金融支持 - 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试点单位在3年试点期内转化成果合同金额累计达120.9亿元,比试点前增长126.5% [4] - 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规模增至8000亿元,利率降至1.5% [5] - 截至今年6月底,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达3.46万亿元,同比增长22.9% [5] - A股科技板块市值占比超四分之一,市值前50公司中科技企业从18家增至24家 [5] 重大科技设施与区域创新 - “中国天眼”发现超千颗脉冲星,散裂中子源解决大型装备无损检测难题 [6] - 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排行榜中,中国占24席,数量全球最多 [6] - 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支撑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7]
20cm速递|科创板100ETF(588120)盘中涨超3%,机构: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步伐不断加快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30 14:58
注:如提及个股仅供参考,不代表投资建议。指数/基金短期涨跌幅及历史表现仅供分析参考,不 预示未来表现。市场观点随市场环境变化而变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承诺。文中提及指数仅供参 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也不构成对基金业绩的预测和保证。如需购买相关基金产品,请选择与风险 等级相匹配的产品。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民生证券指出,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步伐不断加快,含"科"量显著上升。目前,A股科技板块 市值占比超过四分之一,已明显高于银行、房地产行业市值合计占比。市值前50名公司中科技企业 从"十三五"末的18家提升至当前的24家。这一变化反映出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作用日益凸显,科 技创新企业在资本市场的推动下不断发展壮大,进而提升了中国资产的整体吸引力。 科创板100ETF(588120)跟踪的是科创100指数(000698),涨跌幅达20%,该指数从科创板市场 中选取市值较大、流动性较好的100只证券作为指数样本,覆盖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 等多个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以反映科创板市场中优质企业的整体表现。 (责任编辑:董萍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 ...
广东省区域创新能力蝉联全国第一,实现“九连冠”
中国发展网· 2025-09-30 14:41
区域创新能力排名 - 广东区域创新能力蝉联全国第一,实现九连冠 [1] - 广东在企业创新和创新环境两个一级指标上排名全国第一 [1] - 广东在创新绩效和知识创造两个一级指标上排名全国第二,知识获取排名全国第四 [1] 企业创新表现 - 广东企业创新指标连续九年全国首位,效用值为68.11,远高于第二名的57.15 [1] - 广东在高新技术企业数、企业研发活动经费支出强度、新产品销售收入等基础指标中均排名全国第一 [1] 科技创新成果与投入 - 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跃居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榜首 [1] - 广东全省研发经费投入突破5100亿元,继续领跑全国,研发投入强度达3.6% [2] - 广东的研发经费投入、研发人员、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等主要科技指标均保持全国首位 [2] - 广东的财政科技支出、发明专利授权数、教育经费支出等基础指标均位居全国榜首 [2]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与项目 - 江门中微子实验正式运行取数,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相继启动建设 [1]
广东区域创新能力实现“九连冠”
深圳商报· 2025-09-28 14:43
区域创新能力排名 - 广东区域创新能力排名全国第一,实现九连冠,江苏、北京、浙江、上海分别位列第二至第五位 [1] - 广东在企业创新、创新环境两个一级指标上排名全国第一,创新绩效和知识创造排名第二,知识获取指标下降一位至全国第四 [1] 研发投入与科技指标 - 广东全省研发经费投入突破5100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6%,研发经费投入、研发人员、高新技术企业、发明专利有效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等主要科技指标均保持全国首位 [1] 企业创新表现 - 广东企业创新指标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企业研究开发投入综合指标排第2位,设计能力综合指标排第1位,技术提升能力综合指标排第1位,新产品销售收入综合指标排第3位 [2] - 7.7万家高新技术企业构成广东创新主力军,在设计能力、技术提升能力等核心维度排名全国首位 [2]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与成果转化 - 粤港澳大湾区布局多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拥有全国重点实验室45家(广东26家、港澳19家),包括散裂中子源、中微子实验装置、合成生物研究设施等 [2] - 大科学装置带动产业升级,例如散裂中子源孵化的硼中子俘获治疗装置已进入临床研究,合成生物设施周边汇聚众多研发企业,形成“科研-技术-产业”转化路径 [2] 基础研究投入与原创成果 - 广东实施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将三分之一以上的省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 [3] - 涌现出首个国产移动操作系统原生鸿蒙、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入列等引领性原创成果,“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跃居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榜首 [3]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5》发布江苏保持全国第二,创新能力全面均衡
新华日报· 2025-09-28 07:01
区域创新能力排名 - 江苏区域创新能力排名保持全国第二 广东 江苏 北京处于第一方阵 综合值在50分以上 江苏与榜首广东的差距缩小 [1] - 江苏是唯一所有一级指标得分均高于50分的省(市、区) 创新能力全面均衡 [1] - 江苏创新绩效 科技孵化器数量等多项一级指标 基础指标排名第一 [1] 创新绩效与细分指标 - 江苏创新绩效总体得分由第二位升至第一位 [2] - 高新技术产业从业人员数量上升一位至全国第二 高技术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 高技术产品出口额 第三产业增加值均保持全国第二 [2] - 知识创造 知识获取 创新环境的总体得分皆保持第三 企业创新的总体得分稳居第二 [2] 企业创新与开放合作 - 江苏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 科技孵化器当年毕业企业数均居全国首位 [2] - 实际使用外资金额 规上工业企业国外技术引进金额 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数均居全国首位 [2] - 高新技术企业超5.7万家 新增中国独角兽和潜在独角兽企业数量均居全国第一 [3] 基础研究与战略科技力量 - 布局建设物理 应用数学 合成生物三大省基础科学中心 实施省科技重大专项 前沿技术研发和基础研究重点项目 [3] - 在全球首次发现引力子激发 成功研发全球首套多电极血管内消融设备 全球最大无人货运飞机总装下线 [3] - 累计获批牵头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44家 苏州实验室 紫金山实验室 太湖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建设 [3] - 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获批建设 中国科学院工业人工智能研究机构落地江苏 [3]
江苏保持全国第二,创新能力全面均衡
新华日报· 2025-09-28 05:45
区域创新能力排名 - 江苏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保持全国第二 广东 江苏 北京处于第一方阵 综合值在50分以上 江苏与榜首广东的差距缩小 [1] - 江苏是唯一所有一级指标得分均高于50分的省(市、区) 创新能力全面均衡 [1] - 江苏创新绩效 科技孵化器数量等多项一级指标 基础指标排名第一 [1] 一级指标表现 - 创新绩效总体得分由第二位升至第一位 [2] - 知识创造 知识获取 创新环境的总体得分皆保持第三 [2] - 企业创新的总体得分稳居第二 [2] 基础指标亮点 - 高新技术产业从业人员数量上升一位至全国第二 [2] - 高技术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 高技术产品出口额 第三产业增加值均保持全国第二 [2] - 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 科技孵化器当年毕业企业数均居全国首位 [2] - 实际使用外资金额 规上工业企业国外技术引进金额均居全国首位 [2] - 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数居全国首位 [2] 具体创新成果 - 高新技术企业超5.7万家 [3] - 新增中国独角兽和潜在独角兽企业数量均居全国第一 [3] - 累计获批牵头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44家 [3] - 9家高新区进入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前50强 [3] - 布局建设物理 应用数学 合成生物三大省基础科学中心 [3] - 成功研发全球首套多电极血管内消融设备 全球最大无人货运飞机总装下线 [3]
8小时速抵59个国家和地区,这座海岛何以“圈粉”全球?
金融时报· 2025-09-23 17:23
在擦亮免税购物金字招牌之余,吸引高端医疗消费回流、大力发展教育也是海南吸引境外消费回流,推 动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的主要举措。 在这里,4小时飞行时间可以覆盖亚洲21个国家和地区,世界47%的人口;8小时飞行时间 就 可以覆盖 全球59个国家和地区,世界67%的人口和全世界41%的GDP,真正实现"天涯若比邻"。 这个地方就是海南。 目前,海南自贸港建设已进入成型起势、即将全岛封关运作的新阶段,吸引了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 距离海南自由贸易港全岛封关运作不足3月,《金融时报》记者跟随"活力中国调研行"海南主题采访 团,两路开拔,深入海口、澄迈、陵水、琼海、万宁、洋浦、三亚等地,解码海南如何做好高水平对外 开放这一课题。 极具活力的消费"增长极" 提及海南,除了椰风摇曳的阳光与沙滩,"免税购物天堂"或许是无数游客心中的重要标签。 如今,海南的免税商业版图已形成全方位覆盖的成熟格局。据了解,海南共有7家离岛免税经营主体, 共设立12家离岛免税门店,覆盖了南北和东线主要城市,经营面积超过50万平方米。除常见的离岛自提 外,海南于2021年和2023年分别新增"邮寄送达""返岛提取"和"即购即提""担保即提"四 种 提 ...
创新环境明显优化 整体效能稳步提升——专家解读《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5》
科技日报· 2025-09-23 16:52
9月21日,《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5》在2025浦江创新论坛发布。作为国家创新调查制度的重 要组成部分,《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自2015年开始发布,是迄今国内持续时间较长、评价体系 较为稳定的评价报告之一。报告评价结果被纳入多地科技发展五年规划目标、指标,为国家和地方科技 管理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今年的报告显示,我国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得分为80.20分,比上年提高1.77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 研究院党委书记刘冬梅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说,与去年相比,今年报告综合考虑高质量发展、新质 生产力培育和科技强国建设总体要求,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修订和完善。 《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5》从科技创新环境、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产出、高新技术产业和 创新促进发展5个方面,设置12个二级指标和49个三级指标,对全国31个地区综合科技创新水平进行评 价和分析。数据显示,近年来全国创新投入和产出规模不断扩大,创新环境优化明显,创新绩效显著提 升。 区域创新驱动发展路径凸显 根据地区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得分,《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5》将全国31个地区划分为三大梯 队。上海、北京、江苏、广东、浙 ...
海南离岛免税销售额占全球免税市场超8%
中国青年报· 2025-09-23 08:49
今年1-8月海南全省社零总额1762亿元,增长9.6%,较全国平均高5个百分点。离岛免税累计购物金 额突破2500亿元,免税市场规模占全国68%以上。 今年12月18日,海南自贸港将启动全岛封关运作。丛劲松介绍,目前海南自贸港建设已进入成型起 势、即将全岛封关运作的新阶段,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创新活力加速奔涌。"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做好 封关运作系列准备工作,全力打造引领中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以最开放的胸怀、最优惠的政 策、最高效的服务,推动海南自贸港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本报海口9月22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喆)记者在今天上午举行的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海 南主题采访活动情况介绍会上获悉,海南自贸港建设5年来,开放力度越来越大、产业体系越来越优, 离岛免税销售额占全球免税市场的比重超过8%。 海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丛劲松提到,过去5年,海南省累计实际使用外资1025亿元,年均 增长14.6%,累计176个国家和地区在琼投资。可免签入境海南国家扩大至85个,同境外39个自贸区 (港)建立伙伴关系。 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四大主导产业 ...
人民财评:持续深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联动
人民网· 2025-09-20 08:57
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 -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速融合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力支撑[1] -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 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2024年达到6.8万亿元[1] 企业创新能力 - 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十三五"末增长42%[2] - 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过77% 524家中国大陆企业进入全球工业研发投入2000强 占上榜企业比重26.2% 较2020年增加4.8个百分点[2] - 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0万家 较2020年增加83%[2] 产业结构优化 - "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8% 创新驱动下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态势明显[2] - 航天产业链协同发展带动上下游材料 电子 机械等领域技术突破[3] - C919大飞机商业飞行推动航空工业体系完善 带动航空材料 航空发动机等关键领域创新升级[3] 研发投入与成果 - 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 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第一[3] - 基础研究与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显著进步 科技成果惠及农业 健康 环保等领域[3] - 科技体制改革深化 "揭榜挂帅"等模式与人才 金融政策释放创新活力[3] 重大科技成果 - "天宫"空间站常态化运营推动航天产业链协同发展[3] - "嫦娥六号"月背采样返回促进深空探测技术产业化 催生航天器研制 深空探测装备制造等新产业增长点[3] - 实现关键技术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跨越 构建科技创新突破—产业转型升级—新质生产力培育的良性循环[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