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

搜索文档
上市公司年报勾勒中国经济“向新力”
中国证券报· 2025-04-30 05:43
核心观点 - 上市公司加速锻造新质生产力,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驱动转型的核心力量,为中国经济注入新动能 [1] - 头部企业向AI、新能源等战略领域倾斜,加快宏观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1] - 上市公司业绩表现直接反映行业景气度、技术变迁和宏观经济变化,为研判经济增长提供微观证据 [1]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 200家企业2024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占比52% [2] - 339家企业营收同比增长,328家企业研发投入同比增加 [2] - 智微智能、江波龙、英力股份、远航精密归母净利润同比增幅均超100% [2] - 海天瑞声、倍轻松、杰美特、微创光电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均超100% [2] - 思特威、生益电子、德明利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均超1000% [2] - 智微智能智算业务毛利率达81.89%,成为新增创收板块 [2] - 海天瑞声智能语音业务收入同比增长超60%,境外业务扩张成为新增长极 [2] - 科大讯飞2024年营收233.43亿元,同比增长18.79%,AI大模型覆盖300多个应用场景 [2]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 291家企业中135家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87家营收同比增长,189家研发费用同比增加 [3] 新材料产业 - 285家企业中131家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 [3] - 明志科技、志特新材、大地熊、南亚新材、光智科技等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均超100% [3] 生物医药产业 - 265家企业中121家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64家营收同比增长,140家研发投入同比增加 [3] 新能源产业 - 太阳能和风能领域企业面临营收压力,但多数仍加大研发投入 [4] - 比亚迪2024年营收7771.02亿元,同比增长29.02%,归母净利润402.54亿元,同比增长34% [4] - 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超40%,市占率提升至33.2% [4] - 宁德时代2024年营收同比减少9.7%,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5.01%,动力电池系统、储能电池系统全球市占率分别达37.9%、36.5% [4] 技术迁移与新赛道布局 - 上市公司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技术产品"含新量",夯实行业竞争"护城河" [4] - 人形机器人成为汽车零部件企业"第二增长曲线",多家企业累计投资超百亿元布局核心零部件 [4] - 夏厦精密将人形机器人定位为核心增长方向,加速布局工业机器人新结构减速器研发及产业化 [5] - 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产业进入新发展阶段,中科星图2024年主营业务收入32.57亿元,同比增长29.49% [5][6] - 中国电信通过控股国盾量子实现量子产业链上下游深度整合,积极布局"量子+"应用场景 [6] 多元化市场布局 - 蓝思科技深化全球化布局,2024年国外销售占比58.63%,营收409.78亿元,同比增长11.33% [7] - 中际旭创2024年境外市场收入占比86.81%,境内市场收入31.46亿元,同比增长91.32% [7] - 中际旭创设立专门子公司开拓国内市场,预计2025年国内订单和收入将增长 [7]
湖北部署推进六大举措 强化创新策源体系化支撑
中国新闻网· 2025-04-29 02:54
创新策源能力建设 - 湖北省从力量建设、空间布局、科技攻关、成果转化、人才集聚、创新生态六方面部署举措,系统强化创新策源能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1] - 以国家实验室为龙头锻造高水平实验室体系,以武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为核心、全域创新"金三角"为引擎打造创新增长极 [1] - 建立重大任务凝练机制,打造"国家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国家量子联合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省联合基金"基金群,构建颠覆性技术全生命周期培育体系 [1] 武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进展 - "一城一廊"主阵地基本成型,重大创新平台加快落地,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创新能级大幅提升 [2] -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壮大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推进生命健康、北斗等产业快速发展 [2] - 前瞻布局人形机器人、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在重点产业领域打造全球创新策源地 [2] 科技金融支撑 - 推出"科担快贷""科担人才贷""专精特新担"等科担系列产品和服务模式 [2] - 截至2025年3月底,全省科技担保在保业务17266笔,在保余额525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777%、579% [2]
长城策略周观点:沿政策发力和自主可控方向布局-20250428
长城证券· 2025-04-28 19:34
报告核心观点 - 4月25日政治局会议强调强化底线思维、备足预案,以“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为导向,扩大内部总需求是对冲外部扰动和内部低通胀的关键,后续政策围绕扩消费、稳外贸、稳地产、稳股市、新质生产力等展开;投资可沿政策发力和自主可控方向布局,股市有较好投资性价比 [1][8] 分组1:政治局会议:以我为主、底线思维、备足预案 - 会议肯定一季度经济向好,指出回升基础需巩固,强调强化底线思维、备足预案,坚持“以我为主”,以自身发展确定性应对外部不确定性,要求既定政策早见效并适时推出增量政策,加强逆周期调节 [8] - 扩大内部总需求是对冲外部冲击和内部低通胀的重要抓手,相关增量政策涉及扩消费、稳外贸、稳地产、稳股市、新质生产力等方面 [1][8] - 扩消费从需求端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供给端强调服务消费,“两新两重”扩围提质,设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清理消费限制措施 [9][10] - 稳外贸重点帮扶困难企业,通过加强融资支持、推动内外贸一体化,金融财税措施或加快落地,“出口转内销”有望获更多政策支持,提高失业保险基金稳岗返还比例 [11] - 房地产加力城市更新,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构建新模式,加大高品质住房供给,“收储”存量房作保障性住房是重点发力方向,城市政府收储自主权或扩大,资金来源可能更丰富 [12][13] 分组2:市场机会:沿着政策发力和自主可控方向 - 国内一季度经济数据开门红,二季度或波动,工业生产和消费动能足,3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7.7%、社零总额同比增5.9%,地产销售价格修复,外贸3月出口同比增12.4%,4月受关税战扰动,需关注政策对冲及落地节奏 [2][16] - 海外“关税战”有缓和迹象,4月22日特朗普称将大幅降低自中国进口商品关税,美财长表示关税对峙难以为继,上周美股反弹,但正式贸易谈判未启动,外贸风险仍高,需落实帮扶企业等政策 [2][17] - 配置沿增量政策发力和自主可控布局,政治局会议扩内需信号支撑资本市场风险偏好,“国家队”资金支撑市场,财报季将结束,股市投资性价比高 [3][18] - “扩内需”受益方向大消费板块有估值优势,家电、汽车、医药等行业受益,五一假期临近,旅游、餐饮、商贸零售等有短期机会 [3][18] - 避险方向建议布局避险资产和股市红利板块(公用事业、银行等)分散风险 [3][18] - 科技和自主可控关注国产替代(芯片、量子科技)、新兴产业(卫星、机器人)、内需驱动(消费电子、医疗)领域、战略资源等 [5][18]
中国科技崛起的“六大效应”
新华网· 2025-04-28 09:11
中国科技创新六大效应 一、国运提升效应 - 中国在战略高技术前沿取得突破,"东数西算"工程贯穿全国,"嫦娥六号"首探月背,"地壳一号"挺进地心,"奋斗号"探寻万米深海 [2] - 造船业三大指标连续15年全球领跑,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10年全球第一,工业机器人安装量占全球1/2 [2] -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显示中国是10年来创新力上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 [2] 二、资产重估效应 - 高盛预测人工智能应用将每年提升中国每股收益2.5%,带来超2000亿美元投资组合资金流入 [4] - 2025年一季度全国新设外商投资企业12600多家同比增长4.3%,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达786亿元 [4] - 奔驰宣布未来5年在华研发投入翻倍,宝马过去十年在华投入超1160亿元,苹果追加300亿元投资中国研发中心 [4][5] 三、创新飞轮效应 - 阿里宣布未来三年投入3800亿元建设云与AI基础设施,腾讯推进人工智能战略"深水区",宁德时代加速全固态电池量产 [6] - 中国每年理工科毕业生超500万,9000多万科研人员推动创新,DeepSeek打破"西方创新垄断"神话 [6] - "杭州六小龙"现象背后是创新型城市培育体系,"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新措施完善创新生态 [7] 四、铁幕销镕效应 - 美国科技封锁倒逼中国突破,网民戏称"西方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已不剩几颗" [7] - 美国半导体行业若完全脱钩将失去18%全球市场份额,减少1.5万至4万个高技能岗位 [8] - 英伟达总裁黄仁勋在H20芯片禁令后紧急访华,表态"坚定不移服务中国市场" [8] 五、技术平权效应 - DeepSeek开源模式打破美国AI算力垄断,开启"AI民主化进程" [10] - 嫦娥六号月壤样本与全球50多家机构共享,北斗服务覆盖半数以上国家,"中国天眼"向全球开放 [10] - 中国光伏电池、华为智慧教室、杂交水稻技术惠及70国,推动全球科技普惠 [10] 六、霸权拆解效应 - 国产大飞机冲击波音市场,中国生物制药贡献全球23%创新管线,华为鸿蒙重塑万物互联生态 [11] - 台积电亚利桑那工厂招工困难,富士康威斯康星项目烂尾,美国制造业产值份额或降至11% [11] - 科技霸权动摇导致美元大跌、美债爆雷、股市低迷等连锁反应 [11]
安徽合肥有条“量子大道”(经济聚焦·未来产业看未来)
人民日报· 2025-04-28 06:11
量子科技产业政策支持 -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特别指出要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 [3] - 合肥市实施"揭榜挂帅""定向委托"重大科研项目12个,推动量子计算芯片和量子计算机等创新成果转化 [6][7] - 合肥市级财政投资近百亿元,全周期支持量子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企业发展和产业应用 [9] 合肥量子产业发展现状 - 合肥聚集全国近1/3的量子科技企业,全市量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70余家,居全国首位 [4] - 合肥高新区"量子大道"集聚30余家量子科技龙头企业,涵盖量子计算、通信和测量三大领域 [3] - 合肥初步构建了从基础研究、核心技术攻关到工程化、产业化的完整生态链 [4] 量子通信技术发展 - 国盾量子建成世界上第一个量子通信网络,技术从实验室样机转化为初具产业功能的样机 [4] - 量子密钥分发设备从冰箱式样机迭代为录像机大小产品,集成度提高且安装成本降低 [4] - 主导建成全国最大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合肥量子城域网"和"京沪干线"量子保密通信网络 [4] 量子计算技术突破 - 成功构建105比特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三号",实现超导和光量子两条技术路线的"量子优越性" [5] - 本源量子研发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形成我国第一条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制造链 [5] - "本源悟空"被139个国家和地区用户访问超2000万次,完成34万余个量子计算任务 [5] 企业创新与融资支持 - 幺正量子获合肥高新区3000万元投资,短期内研制成离子阱量子计算原型机 [8] - 合肥将天使基金、种子基金风险容忍度分别提高至40%、50%,助力科技成果转化 [9] - 创新推出"星火贷""科大校友创业贷"等特色金融产品,支持中小型量子科技企业成长 [9] 产业生态建设 - 合肥连续举办4届量子科技和产业大会、高端学术会议论坛,链接上下游项目和创新要素 [9] - 量子科技企业推动科技成果"沿途下蛋",研制出多光子纠缠源、脉冲压缩器等光学产品 [8] - 合肥依托中国科大、国家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参与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联合攻关 [7]
差异化量子计算产业生态逐步构建(链接)
人民日报· 2025-04-28 06:11
量子科技发展现状 - 量子力学催生了第一次量子革命,带来了激光、晶体管、核磁共振等技术突破 [1] - 第二次量子革命基于量子叠加和纠缠特性,催生了量子计算、通信、测量等新兴技术 [1] - 量子计算相当于"发动机",量子通信相当于"无线电",量子测量相当于"雷达" [1] 中国量子计算产业格局 - 中国量子计算产业已形成区域协同发展格局 [1] - 安徽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研优势,集聚量子科技企业超70家,建设合肥量子科技省未来产业先导区 [1] - 北京、上海等地加速推进量子技术在金融、医疗等领域的示范应用 [1] 中国量子计算技术进展 -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具备量子计算机整机交付能力的国家 [2] - 自主研发的"本源悟空"搭载72位自主超导量子芯片"悟空芯",可执行200个量子线路计算任务 [2] - 研制团队全栈式完成量子芯片、测控系统、操作系统等关键点自主研发 [2] - 基本建成我国首条超导量子计算机制造链 [2]
集聚30多家行业龙头企业,涵盖量子计算、通信和测量三大领域 安徽合肥有条“量子大道”(经济聚焦·未来产业看未来)
人民日报· 2025-04-28 05:56
文章核心观点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培育壮大新兴和未来产业,量子科技有望引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合肥作为量子科技创新策源地,在产业布局、协同创新、资金支持等方面积极推动量子产业发展 [1] 瞄准技术前沿布局未来产业 - 合肥“量子大道”集聚30余家量子科技龙头企业,涵盖量子计算、通信和测量三大领域,形成全国最密集量子产业生态圈 [1] - 国盾量子2009年成立,承接合肥“量子通信试验示范网”项目,建成世界首个量子通信网络,其密钥分发设备加速迭代升级 [2] - 国盾量子主导建成“合肥量子城域网”和“京沪干线”,“墨子号”卫星将保密通信扩展到天地间,合肥聚集全国近1/3量子科技企业,全市量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70余家居全国首位,初步构建完整生态链 [3] 加快协同创新助推成果转化 - 潘建伟等科学家团队成功构建105比特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三号”,使我国在两条技术路线上均实现“量子优越性” [4] - 本源量子研发的“本源悟空”上线,使合肥初步形成我国第一条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制造链,已被139个国家和地区用户访问超2000万次,完成34万余个量子计算任务 [4] - 合肥实施“揭榜挂帅”“定向委托”重大科研项目12个,推动“骁鸿”芯片、“本源悟空”等创新成果转化,依托高能级平台参与国家级联合攻关,区域间多为合作关系 [5] 强化资金支持完善科创生态 - 合肥高新区帮助幺正量子对接天使、种子基金,注资3000万元,使其短期内研制出原型机,2023年完成工程机研制,实现技术突破并推动成果产业化 [6] - 合肥将天使、种子基金风险容忍度分别提高至40%、50%,推出特色金融产品,市级财政投资近百亿元全周期支持量子产业,还搭建交流平台举办会议,推动企业聚链成群 [7]
超3200亿,成都高新区产业基金集群发力
母基金研究中心· 2025-04-26 14:26
成都高新区产业基金协同发展大会 - 大会于2025年4月25日在成都高新区菁蓉汇举办 [2] - 发布"3+6+6"现代化产业体系:3大特色优势产业(电子信息、医药健康、数字经济)、6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网络空间安全、先进装备、先进能源)、6大未来产业(人形机器人、细胞与基因治疗、合成生物、新型储能、量子科技、脑机接口) [4] 产业基金集群现状 - 已组建154只基金,总规模超3236亿元,为中西部最大产业基金集群 [5] - 构建全生命周期资本支持服务体系,覆盖"资助—种子—天使—创投—产投—并购"链条 [5] - 策源资本已合作组建74支基金,总规模达2143亿元,覆盖本地项目近100个,招引项目超150个 [5] 现场签约与基金设立 - 与11家机构签约产业基金合作,规模超340亿元 [5] - 与11家科创企业直投签约,金额超5亿元(含智谱华章、脑动极光等) [5] - 宣布设立20亿元"中试基金"(聚焦科研成果量产转化)和50亿元"数字文创母基金"(依托本土IP如哪吒、王者荣耀等打造生态闭环) [5] 基金群战略布局 - 2021年提出5年内推出总规模3000亿元的产业基金 [5] - 2022年成立100亿元天使母基金,出资比例最高达50%,返投要求1.5倍且认定灵活,设最高80%让利机制 [5] - 天使母基金特点:出资比例高、地域限制少、投资弹性足、返投认定活、激励力度强 [5] 行业地位与目标 - 全国首批"创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试点,发展质量效益与科技创新实力领先 [5] - 母基金研究中心评价其3000亿产业基金为"大手笔",集群设置科学合理且分工明确 [5] - 目标通过市场化母基金吸引优质GP,实现"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5][6]
21社论丨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中国制造全球竞争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22 09:58
民营企业蓬勃发展 - 截至3月底全国登记在册民营企业超过5700万户,占企业总量的92.3% [1] - 一季度全国新设民营企业197.9万户,同比增长7.1%,超过过去三年平均增速 [1] - "四新"经济民营企业共2267.8万户,一季度新设83.6万户,占同期新设民营企业总量的四成以上,同比增长1.4% [1] - 在民用航空、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等领域民营企业展现出充沛活力 [1] 民营企业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 民营企业已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1] - 新能源、电动汽车、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行业基本由民企主导,出现一批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企业 [1] - 通讯电子、电动汽车、半导体等产业链更加完整 [1] - 民营企业带领中国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方向发展 [1] 制造业升级与国际竞争 - 民营企业广泛参与国际竞争,推动我国占据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网络核心地位 [2] - 技术革命与产业创新驱动的飞轮效应已在各产业领域加速创新迭代 [2] - 我国制造业从价格优势向技术优势转变,初步形成全球竞争力 [3] 生产性服务业短板 - 我国制造业存在生产性服务业水平不足的短板 [2] - 国际先进制造企业普遍实现由传统制造商向服务提供商转型,占据价值链高端位置 [2] - 我国制造业企业主要处于制造环节,利润较薄 [2] - 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度需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发展依赖人力资本和知识创新 [3] 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 - 需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服务业标准体系,打破制造业企业"大而全"格局 [4] - 推动分离和外包服务业务,培育专业性强的研发设计、现代物流、商务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企业 [4] - 发展面向制造业全生命周期的新兴服务,探索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路径 [4] - 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服务业开放体系,提升"中国服务"品牌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 [4] 服务业开放与协同发展 - 积极扩大服务业开放力度,利用国际资源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4] - 引入高水平企业服务中国制造业走出去,发挥"鲇鱼效应"促进本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4] - 鼓励物流、供应链管理、咨询、法律、会计等专业服务与制造业协同"走出去" [4] - 增强全球服务市场资源配置能力,提升中国制造全球综合竞争力 [4]
2025年山东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认定启动 重点面向人工智能、量子科技、人形机器人等产业
快讯· 2025-04-21 13:32
文章核心观点 2025年山东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和认定已启动 重点面向多领域鼓励龙头企业牵头创建 [1] 分组1 - 今年山东重点面向传统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开展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和认定 [1] - 传统产业包括冶金、化工、轻工、建材、纺织服装、机械等 [1] - 优势产业包括高端化工、汽车、智能家电、工业母机、轨道交通、海工装备、农机装备、高端铝材、现代食品等 [1] - 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医药、绿色环保、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安全应急装备、磁悬浮等 [1] - 未来产业包括元宇宙、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未来网络、量子科技、人形机器人、深海空天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