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命健康
icon
搜索文档
全球创新创业人才落地上海“首站枢纽”!临港新片区再迎一批创客
新浪财经· 2025-05-24 16:24
海聚英才大赛概况 - 第五届"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大赛临港新片区选拔赛于5月22-23日在上海临港举办 临港新片区党工委副书记吴晓华出席并为临港科创中心分园授牌 [1] - 大赛进一步丰富新片区承接海外科创项目和高端人才的资源储备 为海外人才提供全链条支持 目标成为全球人才落地上海的"首站枢纽" [1] 参赛项目数据 - 自2025年3月启动征集以来 吸引101个海内外项目报名 包括种子期21个 初创期61个 成长期19个 其中海外项目9个 [3] - 经线上评审后 93个项目进入路演 覆盖未来智能 信息技术 生命健康等六大赛道 [3] - 参赛数量从最初个位数增至突破100个 人工智能和集成电路项目占比超70% [3] 人才与产业趋势 - 参赛者范围扩大 海外人士积极参与 年龄结构年轻化 硕士博士占比高 包括应届毕业生 [3] - 临港新片区定位为"国际创新协同重要基地" 赛事已吸引十余个团队表达落地意向 [3] 政策支持体系 - 2025年临港科创大会发布《临港创客新政"十二条"》 构建"360"全周期政策服务体系 提供3项免费 6项补贴及0等待服务 [3] - 推出"蓝鲸计划" 对入选领军型人才给予最高100万元个人资助 创新创业人才可获最高500万元购房补贴 [4]
“五链”协同打造营商新高地
中国经济网· 2025-05-21 20:20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 内乡县通过市场主导、企业主体、人才主力、政府主推的方式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五链"融合 [1] - 依托牧原集团布局装备制造、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五大传统主导产业 [1] - 培育合成生物、生命健康、新能源三大战新产业 目标创建百亿级省级合成生物未来产业先导区 [1] 产业升级与科技创新 - 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 支持牧原集团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 [1] - 培育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86家 [1] - 推进工业企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 已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 拥有2家国家级绿色工厂 9家省级智能工厂 17家智能车间 [1] 供应链金融与资金支持 - 建成现代猪产业数字化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 累计为上千家牧原供应链企业提供超400亿元金融支持 帮助企业节约资金成本约4亿元 [2] 人才发展机制 - 构建"引、育、用、留"全链条工作机制 围绕"5+3"产业链引才 [2] - 通过职业培训、企业培训、公办培训等方式育才 [2] - 建成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平台用才 落实住房和补贴政策留才 [2]
衢州智造新城多举措助推企业“升规纳统”
中国化工报· 2025-05-20 15:23
公司发展情况 - 浙江特盈低温液化装备有限公司去年产值2亿元,今年至今产值已超1亿元,实现投产即升规,发展势头迅猛 [1] - 浙江博来纳润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同样实现投产即升规,计划将自主研发生产的CMP材料产值翻一番,第三季度高新区工厂一期将投入试生产 [1] - 衢州协同完备的上下游产业链为博来纳润实现CMP材料国产化、打破国外垄断提供强有力支撑 [1] 政策与营商环境 - 衢州智造新城聚焦产业转型主线,通过加强政策扶持、深化培育机制、创新服务模式,全力助推企业升规纳统 [1] - 衢州智造新城建立健全小升规企业培育部门分级联动机制,做到成熟一户、申报一户、入库一户,通过政策扶持和要素保障双轮驱动推动中小微企业梯次成长 [2] - 经信、统计、税务等部门及企业社区服务中心紧密协同,落实惠企政策,支持小微企业创新驱动发展,争取早投产、早达效、快升规 [2] 行业数据与成果 - 2024年衢州智造新城38家工业企业完成小升规蜕变,数量创历史之最,带动产值达23.45亿元 [2] - 升规企业涵盖装备制造、新材料、生命健康、集成电路等多个行业领域 [2] - 截至目前衢州智造新城规上工业企业已达378家 [2]
40亿战略资本落地大兴
FOFWEEKLY· 2025-05-19 18:00
基金合作签约仪式 - 大兴区人民政府与北京国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设立"北京大兴京国瑞"和"北京大兴顺禧"两支股权投资基金,总规模达40亿元 [1] - 该基金规模在北京国管与区级平台合作设立基金中位居前列 [1] - 新基金将重点支持大兴区生命健康、氢能、商业航天、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等领域创新型企业 [1] 基金投资方向 - 采用"资本+产业+生态"协同模式,加速构建全生命周期产业链生态 [1] -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落地 [1] - 累计向市级基金推荐项目100余个,涉及人工智能、绿色能源、低空经济、新材料、医药等多个产业领域 [2] 产业发展成果 - 大兴区持续优化区域营商环境,创新市区两级基金联动投资 [2] - 已为鞍石生物、智谱华章、翼华科技等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超15亿元 [2] - 围绕政策支持、资源整合、项目研判、风险控制等方面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链升级 [2]
畅通人才招引的现代“驿路”
科技日报· 2025-05-19 09:32
人才招引策略 - 高邮市实施人才强链行动,围绕优势和主导产业精准匹配"首席专家"和"特聘导师",并辅以部门业务科室和"优青联络员" [1] - 高邮市在人才资源富集区域建成六大引才"驿站",包括秦邮人才"长安驿""珞珈驿""津门驿"等 [1] - 高邮市建立"人才问诊月月访"制度,深入摸排企业产品改良、技术改进、创新改革的需求清单 [2] 引才机制与成果 - 2024年高邮市梳理企业人才需求125项、技术需求82项,通过人才专员"秒上传"、人才专班"精筛选"、科技镇长团"准投送"的机制帮助企业匹配人才 [2] - 高邮市聚焦储能(氢能)、智慧照明和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发展,出台重大引才专项政策 [2] - 高邮市与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学等共建产才攻关联合体,推动顶尖人才参与光储充、电子信息和生命健康产业技术攻关 [2] - 高邮市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吸引近千名高层次人才参赛,落地各类人才科技成果40余项 [2] - 高邮市联合江南大学建成生命健康公共服务中心,实现成果转化20项、专利转让8件,引进企业博士后等高层次人才8名 [3] 人才服务与保障 - 高邮市为人才提供创业服务、金融支持和安居保障,打造高品质人才生态 [4] - 高邮市完善重点人才"三包一"服务机制,由组织、人社部门及企业组成三人专班促进产才对接 [4] - 高邮市为19名高层次人才争取天使梦想基金1.2亿元,并在发展关键期提供"人才贷""人才投"等金融产品 [4] - 高邮市每年为各类人才企业争取投融资资金近亿元,定向助力企业转型攻坚 [4] - 高邮市计划推进"新高邮人"服务十大行动,解决人才生活琐事和关键小事 [4]
天工开路启新程——解码资本市场“镇江板块”
上海证券报· 2025-05-13 02:53
镇江上市公司概况 - 截至2024年底镇江共有25家上市公司 其中境内上市公司22家 数量居江苏省第6位 [15] - 境内上市公司板块分布:主板11家 科创板3家 创业板6家 北交所1家 [4] - 市值分布:超100亿元5家 50-100亿元6家 50亿元以下10家 [6][8] - 市值Top5为鱼跃医疗、新泉股份、天奈科技、正丹股份、明月镜片 总市值1916.72亿元 相当于镇江GDP的34.6% [8] - 2024年营业收入814.65亿元 同比增长13% 营收增长Top5为正丹股份、骏成科技、鼎胜新材、新泉股份、威腾电气 [10] 研发与创新 - 2024年研发支出35.3亿元 同比增长8.95% 平均研发强度4.33% 高于全国水平 [13][17] - 研发强度Top5为鼎胜新材、新泉股份、鱼跃医疗、江苏索普、东方电热 均超5% [13] - 2024年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60家 独角兽企业9家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73家 省级497家 [18] 产业布局 - 制造业占比突出 拥有20余项全国细分行业冠军产品 如常青科技二乙烯苯、三维股份高强度耐磨畚斗等 [16] - 航空航天产业为C919提供10%零部件和50%复合材料结构件 园区内多家企业入选商飞供应商 [20] - 主导产业体系为"四群八链":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命健康、数字经济4大集群 8条重点产业链 [20] 资本市场发展 - 1996年至今累计融资超355亿元 2020年以来新增上市公司占总数超30% [19] - 现有93家上市后备企业 其中高端装备制造37家 新材料16家 数字经济9家 生命健康10家 [19][20] - 政府推出"三帆两金一甘露"金融服务体系 包括资本市场"扬帆计划"等支持政策 [22][23] 企业案例 - 天工股份为钛合金新材料领域专精特新"小巨人" 产品应用于消费电子和航空航天 [16] - 天奈科技掌握单壁碳纳米管规模化技术 为全球少数供应商之一 [17] - 鱼跃医疗市值超百亿 产品覆盖30万家医疗机构 布局呼吸治疗、血糖管理等多元领域 [17]
北京经开区工业科技旅游三年行动计划及扶持措施即将出炉
新京报· 2025-05-11 15:46
京津冀工业旅游协同发展 - 京津冀三地相关部门联合发出规划共编、市场共建、线路共推、产业共育四项倡议,推动工业旅游协同发展 [2] - 三地将打造主题鲜明、内涵丰富、体验优质的精品旅游线路,展现智能工厂科技魅力,传承老字号工匠精神 [2] - 力争将京津冀工业旅游培育成具有全国示范效应的特色品牌 [2] 北京经开区工业科技旅游规划 - 北京经开区即将推出工业科技旅游三年行动计划及扶持措施 [1] - 支持企业改造展馆、升级配套,支持旅行社和研学机构开发产品、打造路线 [1] - 努力打造全国首个全域工业科技旅游示范地 [1] - 北京经开区已推出无人驾驶、航空航天、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8条工业科技旅游线路 [1] 北京经开区工业旅游线路详情 - 解构高级别自动驾驶线路:包括百度、小马智行、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新石器慧通无人车科技展厅等点位 [3] - 天工开物制造之旅:包括机器人大世界、优必选、京城机电智能制造创新中心、视源科技展厅等 [3] - 寻梦航天太空之旅:包括蓝箭航天科技展馆、星河动力星河太空博物馆、中科宇航企业展厅等 [3] - 生命健康之旅:包括同仁、可口可乐、三元牛奶等多个点位 [4] - 零碳绿色环保之旅:包括金风科技智慧能源馆、北控水务展馆、南海子麋鹿苑等 [5]
科创债支持企业并购出资 长江产业集团在上交所成功发行首单并购信用债
证券日报网· 2025-05-07 20:14
债券发行情况 - 长江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成功发行2025年面向专业投资者公开发行科技创新公司债券(第一期) 发行规模14亿元 期限3年期 票面利率2.00% [1] - 本期债券是公司首单科创主体公司债 也是湖北省属国企首单并购信用债 创下公司中长期信用债票面利率新低 [1] - 债券由中信证券担任牵头主承销商及簿记管理人 国泰海通证券及华泰联合证券担任联席主承销商 [1] - 发行获得市场投资者踊跃认购 全场认购倍数达3.7倍 [1] 资金用途 - 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科技创新领域 包括置换对汽车热管理领军企业的并购出资及置换多支创投基金出资 [1] - 资金用途有助于推动省内产业协同创新 助力湖北打造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1] 公司战略定位 - 公司作为湖北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运营主体和省级产业投资基金投资管理主体 聚焦国家战略和湖北现代化产业集群建设 [1] - 重点布局光电子信息、新能源、生命健康、汽车及高端制造等产业板块 [1] 未来发展计划 - 公司将持续优化资源配置 创新金融工具 强化在长三角新兴产业和资本市场的链接作用 [2] - 加快建设"专业化、市场化、价值化"的产业赋能型投资集团 为湖北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2]
湖北勾勒产业倍增“施工图” 目标五年工业规模达10万亿级
长江商报· 2025-05-01 08:03
湖北省产业倍增战略核心内容 - 湖北省发布《行动方案》提出产业倍增战略,目标到2027年工业规模达7万亿级、服务业达4万亿级,2030年工业达10万亿级、服务业达5万亿级,2035年产业能级跃居全国前列[1] - 战略围绕制造业发展能级、速度、质效和后劲四个方面,谋划七大行动并细化任务分工清单[1] - 七大行动包括产业能级跃升、科产融合领航、数实融合赋能、链群协同提质、绿色制造转型、区域产业协作和现代服务扩容[2][3] 七大行动具体部署 - 产业能级跃升行动:通过传统产业转型、新兴产业培育和未来产业布局"三线并进"推动集群升级[2] - 科产融合领航行动:突破关键技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做强创新平台,推动科技与产业创新融合[2] - 数实融合赋能行动:以智能化推动转型,促进智能转型提质、数智底座升级和数字产业壮大[2] - 链群协同提质行动:通过育企、强链补链和扩展壮群提升链群发展能级[2] - 绿色制造转型行动:协同推进节能降碳、绿色制造和循环利用[2] - 区域产业协作行动:高标准布局产业、推进区域协同和融入全球供应链[3] - 现代服务扩容行动:从文旅、商贸物流和科技服务三方面推动五大现代服务业发展[3] 实施保障措施 - 湖北省将围绕产业布局、设备更新、创新研发等谋划支持政策,推动产业发展跨越突破[3] - 计划建设全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试验区,实施制造业企业雁阵梯队培育等创新举措[3] - 科技工作实施"61020"全链条攻关,每年突破6项基础理论、10项关键技术和20项创新产品[4] - 聚焦"51020"先进制造业集群,编制光通信等重点领域创新图谱,推动创新链精准支持产业链[5] - 一季度湖北投资同比增长6.6%,经济大省排名第一、中部省份排名第二[5] - 以武汉科技创新中心为引领,建设国家实验室等产业创新矩阵,聚焦光电子等优势领域攻关[6] 武汉重点推进方向 -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筑牢现代化产业体系"四梁八柱"[6] - 梯次培育大中小企业,夯实产业底盘[6] - 实施"种苗工程",加强要素保障构建产业发展新生态[6]
湖北部署推进六大举措 强化创新策源体系化支撑
中国新闻网· 2025-04-29 02:54
创新策源能力建设 - 湖北省从力量建设、空间布局、科技攻关、成果转化、人才集聚、创新生态六方面部署举措,系统强化创新策源能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1] - 以国家实验室为龙头锻造高水平实验室体系,以武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为核心、全域创新"金三角"为引擎打造创新增长极 [1] - 建立重大任务凝练机制,打造"国家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国家量子联合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省联合基金"基金群,构建颠覆性技术全生命周期培育体系 [1] 武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进展 - "一城一廊"主阵地基本成型,重大创新平台加快落地,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创新能级大幅提升 [2] -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壮大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推进生命健康、北斗等产业快速发展 [2] - 前瞻布局人形机器人、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在重点产业领域打造全球创新策源地 [2] 科技金融支撑 - 推出"科担快贷""科担人才贷""专精特新担"等科担系列产品和服务模式 [2] - 截至2025年3月底,全省科技担保在保业务17266笔,在保余额525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777%、57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