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健康
搜索文档
首届 “湘智兴湘” 大会释放引才育才强信号:人才来了有舞台 留下能出彩
长沙晚报· 2025-09-21 09:37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当前,湖南正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奋力冲刺,长沙正全力建设 全球研发中心城市,迫切需要在更广范围、更大力度吸纳全球智力资源。 经过前期全省范围广泛动员、用人单位深度参与、多轮精准对接,大会现场发布了275项重点科技人才 需求,计划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1500余人。需求领域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空天科 技、生命健康、先进制造等湖南重点发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这些需求源自120家用人 单位,包括我省全部"双一流"建设高校、3家科研院所、5家国家级和省级科技创新平台、100家科技型 企业。 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内外知名院士及专家学者云集,为湖南和长沙引才留才用才等出谋划策……9 月18日至19日,一场高规格、大规模的人才盛会——首届"湘智兴湘"大会在长沙举行。随着湖南主场活 动、长沙专场活动以及系列配套活动的成功举办,这场引才引智大会,既彰显了湖南和长沙拥抱全球英 才的开放姿态,更释放了引才育才的鲜明信号:让人才"来了有舞台、留下能出彩"。 求贤若渴:发布275项重点科技人才需求 此次湖南主场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签约了一批院士工作站、重要人才团队、重大科 ...
首届“湘智兴湘”大会开幕 沈晓明出席 毛伟明致辞
长沙晚报· 2025-09-20 09:11
9月19日,首届"湘智兴湘"大会在长沙开幕。省委书记沈晓明出席,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致辞,省政协主席毛万春,省委副书记、岳阳市委书记 谢卫江出席。 9月19日,首届"湘智兴湘"大会在长沙开幕。 毛伟明致辞。 会上,诺贝尔奖获得者等嘉宾代表发言。大会发布了湖南省重点科技人才需求,共计275项,需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1500余人,需求产业涵盖新一代 信息技术、先进制造、人工智能、新材料、生命健康、新能源、空天科技等领域。大会现场还发布了湖南省常用科技人才政策清单,推介了长沙建设全球 研发中心城市,并举行了院士工作站、重要人才团队、重大科研合作项目等签约仪式。 省领导吴桂英、隋忠诚、刘红兵、郭灵计、乌兰、曹志强、陈竞,有关院士专家,知名高校、企业及港澳台优秀人才代表,科技部、农业农村部有关 负责同志出席。 深入推进"湘智兴湘"行动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旨在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着力打造国家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加快实现"三 高四新"美好蓝图提供人才支撑。本届大会以"智汇潇湘 湘智兴湘"为主题,包括主场活动、7场重点专场活动以及系列学术交流、产学研对接等配套活 动,将搭建人才交流平台,推动科技创新合作, ...
李家超:香港创科产业引导基金将于2026—2027年度启动
FOFWEEKLY· 2025-09-19 17:39
来源:财联社 9月17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发表新一份施政报告指出,香港创科局正推进香港微电子研发院开展两条中试线的组装,并于明年内完成生命健 康研发院及香港人工智能研发院的筹建工作。此外,香港将提速建设第三个"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聚焦可持续发展、能源、先进制造及材 料,旗下的研发中心将于2026年上半年成立。备受关注的"创科产业引导基金"也将于2026—2027年度启动,由政府积极引导市场投资策略性新兴和 未来产业。 每日|荐读 论坛: 2025母基金年度论坛圆满举办:内地携手香港,共话科创时代中国力量 荐读: 重新发现香港:科创时代的新蓝图 榜单: 「2025投资机构软实力排行榜」正式发布 热文: 今天,LP、GP都往厦门飞 ...
第十届(夏季)央企投资发展会议盛大开幕
搜狐财经· 2025-09-19 07:15
会议概况 - 第十届(夏季)央企投资发展会议于9月19日在武汉东湖宾馆盛大开幕 [5] - 会议主题为“央地联动 向新向未来”,由央企投资协会和长江产业集团联合主办 [9] - 活动汇聚了200余家央国企代表,以及来自政府、投资机构、产业龙头、高校院所的500余名政商学界嘉宾 [6][9] 央地合作现状与意义 - 湖北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枢纽和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央企在鄂投资是服务国家战略和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机遇 [6] - 湖北的央企具有数量多、规模大、布局广的特点,基本覆盖全省所有重要产业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举足轻重 [8] - 推动央企与湖北地方国企深化协同是实现优势互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路径 [8] 会议成果与活动 - 会议期间将完成一批央地合作基金的签约,总规模超过400亿元 [11] - 长江产业集团将与6家中央企业代表签署央地战略合作协议,并展示最佳央地合作投资基金成果 [11] - 活动包括发布2025年度国有资本运营平台优秀投资案例,以及举办AI赋能未来能源、前沿新材料产业创新、科创项目早期投资、中企出海等一系列分会论坛 [10][11] 长江产业集团的央地合作实践 - 长江产业集团联合国家级基金及多家央企巨头,共同发起设立20余支产业基金,管理规模超过5000亿元,构建了多层次央地基金合作生态 [12] - 通过央地合作基金支持了长江存储、中信科、长飞等公司在芯片、通信、光模块等领域的核心技术突破 [13] - 围绕湖北“51020”现代产业体系,与央企在多个领域开展深度产业链融合,目前央地合作共建的产业项目已达7个,总投资额120亿元 [13] 未来合作方向与规划 - 未来将聚焦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光电子、现代化工等重点产业领域,联合央企发起设立一批产业基金,构建“国家级基金+央企资本+地方国有资本”三级联动资本体系 [16] - 计划深化与央企的战略合作,协同推进关键技术攻关,推动一批标志性产业项目和AIC科创基金在湖北落地 [16] - 将联合央企共建高水平科创服务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并加强在国际市场开拓、供应链协同等方面的合作 [16][17]
上海聚力建设“五个中心”推动高质量发展
央视网· 2025-09-17 20:08
综合实力与战略定位 - 上海在“十四五”期间聚焦建设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 [1] 改革开放与基础设施建设 - 浦东引领区与自贸试验区叠加联动,9家外资企业获批增值电信开放试点 [3] - 上海港集装箱年吞吐量连续15年保持世界第一 [3] - 金融中心建设全面深化,已形成涵盖15个金融要素市场的完备基础设施,成为全球金融要素市场最齐全的城市之一 [3] - “上海价格”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成为全球资产配置的重要风向标 [3] 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 - 上海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57.9件 [5] - C919大飞机、国产邮轮、LNG船等一批重大装备实现突破 [5] - 形成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4个万亿级产业集群 [5] -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3.6% [5]
李家超:香港创科产业引导基金将于2026—2027年度启动
证券时报网· 2025-09-17 12:34
研发机构建设进展 - 香港微电子研发院正推进两条中试线的组装工作[1] - 生命健康研发院及香港人工智能研发院将于明年内完成筹建[1] - 第三个"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聚焦可持续发展、能源、先进制造及材料领域[1] - 第三个"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旗下的研发中心将于2026年上半年成立[1] 产业投资引导计划 - "创科产业引导基金"将于2026—2027年度启动[1] - 政府将通过该基金积极引导市场投资策略性新兴和未来产业[1]
看上海市静安区“十四五”如何高质量发展
国际金融报· 2025-09-17 11:09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上海市政府新闻办推出"实干绘答卷 接力新蓝图"上海"十四五"规划成果 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展现十六个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 9月16日上午,该系列第四场发布会举行,围绕"奋力打造卓越的现代化国际城区"主题,静安区委书记 钟晓咏介绍静安区"十四五"期间建设发展成果,静安区委副书记、区长翟磊,区发展改革委主任沈虹, 区商务委主任姚磊,区建设管理委主任施煜共同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吴典 摄 静安作为上海中心城区核心区,国际化程度高,高端要素集聚,服务经济发达,长期走在全市区域经济 社会发展前列。"十四五"时期,是静安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静安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围 绕"加快建设卓越的现代化国际城区"目标,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改革开放、高品质生活、高效 能治理,奋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区样本。 在提升核心竞争力中构筑更独特的优势 "十四五"以来,静安坚持发扬优势,发挥中心辐射功能,持续增强城区核心竞争力,为全市发展大局贡 献静安力量。 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跃升。2024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3369.9亿元,突破3000亿元关口;人均生产总值 达36万元 ...
潮评丨让“黑土地”跑出更多创新黑马
搜狐财经· 2025-09-17 07:31
创新成果与案例 -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研发出全球首款“骨02”骨胶水,断骨黏合仅需3分钟 [2] - 浙大学霸创立的阜博集团在全球数字版权市场取得领先,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迪士尼等提供技术支持 [2] -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杭州创新集群位列全球第13位,创历史新高 [2] - 今年上半年,浙江省在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产生超过50项重大科技成果,例如通义千问Qwen3模型、DeepSeek-R1-0528推理模型和“三体计算星座”首发星座 [3] - 创新成果来源多样,包括老牌科研院所、大型民营企业和初创公司 [3] 创新环境与生态 - 浙江省致力于打造成为创新创业创造最具活力的“黑土地”,强调机会平等、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和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 [2][3][5] - 创新生态的“有机质”包括基础研究的深厚积累以及产学研的深度融合 [3] - 民营经济促进法明确支持民营经济组织参与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并对其开放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 [4] - 各类产业基金集群持续为民营企业科技领域提供资金支持 [4] - 人才使用模式灵活,人才无论落在高校、企业或科研院所,其成果均能实现转化 [4] 未来发展重点 - 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打破制度壁垒,营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5] - 需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为创新活动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 [5] - 需精心营造包容的文化,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多发展机会、更宽的成长通道和更科学的评价考核体系 [5]
上海市松江区 全力推进“四区”建设,澎湃发展新动能
人民日报· 2025-09-17 05:54
工业发展 - 工业产值曾占上海市七分之一 涵盖31个工业大类中的41个 [1] - 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18家 连续3年居上海市首位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三大先导产业制造业产值均列全市第二 [1] - 构建"2+4"现代产业体系:两大千亿级主导产业包括智能终端 智算服务 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新能源设施 仪器仪表为代表的高端装备产业 四大百亿级特色产业包括先进材料 生命健康 时尚消费品 文旅影视产业 [2] 产业生态与要素保障 - 推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实施"拿地即开工"和"一日办结"机制提升企业落地效率 [2] - 通过项目流转与财力共享机制优化产业资源配置 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 [2] - 通过"降本增效·益企同行"政策优化能源 金融 物流要素保障 设立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加速产业资本对接 [2] 科技创新与人才建设 - 松江大学城集聚8所高校和12万余名师生 加快建设"松江大学城科创源"推动产学研协同 [3] -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成果拍卖会累计成交额突破300亿元 通过赛事 孵化器 加速器等机制放大创新效应 [3] - 建有百余家院士专家工作站 完善三级人才服务网络和动态"人才地图"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基金总规模达100亿元重点投向硬科技 新能源 新材料产业 [4] 企业创新与产业培育 -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居上海市第四 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均列全市第三 [4] - 2024年科技服务业增幅23.8%居全市第二 聚焦6G产业培育构建全链条孵化体系 [4] - 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培育创新产品并推动高端创新药械产品研发产出及国际化 [5] 产城融合与城市建设 - "十四五"期间推动广富林 仓城 府城历史文化风貌区 中山生态商务区 松江枢纽及华阳湖等重点片区规划建设 [6] - 2024年导入市级重大功能项目4项 推动区区结对项目3项 协调推进82个新城项目落地 [6] - 构建国家高铁网 轨道交通网 中运量公交网和地面公交网"四网融合"综合交通体系 依托松江枢纽打造一站式服务功能 [6] 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 - 地产农产品品牌发展指数连续3年居上海市第一 "松江大米"成为上海首个稻米类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8] - 水稻亩产量连续6年居全市第一 创新组建优质稻米产业化联合体建设全产业链体系 [8] - 千兆光纤与东方有线覆盖7镇84村 打造300余个养老睦邻点和25所养老机构形成特色互助养老模式 [9] - 近5年创建11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和26个美丽乡村示范村 创建比例均居全市第二 [9] 农村改革与集体经济 - 深化农村集体资产改革和土地制度改革 搭建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平台 [9] - 通过"集体经济+国企"合资建设产业园区 成立区级平台公司赋能集体经济转型 [9] - 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 深化宅基地制度改革 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 [10]
对话浙江省科技厅前厅长周国辉:杭州何来“六小龙”
经济观察报· 2025-09-16 20:24
杭州创新生态与政府角色 - 杭州创新生态由四大要素构成:政府规划作为阳光、市场培育作为土壤、人才会聚作为种子、创业文化作为气候,形成系统性创新环境 [2] - 政府支持方式从传统政策优惠转向专业对接与精准服务,例如强脑科技案例中政府通过懂行交流而非单纯政策承诺吸引企业落户 [6][7] - 特色小镇模式通过生产、生活、生态三融合解决产城分离问题,形成24小时活力社区促进创新孵化,代表案例为云栖小镇和艺创小镇 [12][13] 新浙商特质与产业转型 - 新浙商具备三大新特质:以创新驱动取代低成本扩张、进军数字经济与生命健康等前沿领域、将企业发展融入国家战略与社会责任 [4] - 传承老浙商"四千精神"与奋斗作风,同时更注重科技驱动、可持续发展及社会责任,实现新旧动能融合 [4][5] - 浙江资本重点投资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材料与新能源、生命健康四大产业,投资逻辑强调"投早投小投科技"与"投人"策略 [10][11] 区域创新比较与发展路径 - 杭州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十三位(2025年),与硅谷差距在于科技原创能力,但通过特色小镇"小而美"模式实现差异化创新 [8] - 安徽合肥凭借中科大实验室体系、科大讯飞等企业及政府持续投入形成后发优势,浙江通过构建十大实验室体系补强源头创新短板 [16] - 浙江未来聚焦"人工智能+"赋能实体经济,政府需通过差异化布局、市场调研及数据开放打破同质化竞争 [17][18] 发展范式与政策导向 - 杭州经验被视为"范式"而非固定模式,强调学习精神内核而非简单复制,避免盲目跟风导致的空心化问题 [1][14] - 政府产业筛选基于三维度:符合政策清单、实地调研团队能力、参考风投市场化判断,系统性降低选错赛道风险 [9] - "八八战略"未来聚焦高质量发展、人工智能融合、绿色发展、全球运营及数据改革五大方向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