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

搜索文档
欧莱雅又买了一个高端科学品牌
36氪· 2025-06-10 11:29
收购交易概述 - 欧莱雅集团签署协议收购英国护肤品牌Medik8的多数股权,并保留未来全面收购少数股东股权的权利 [1][2] - 交易金额未披露,但Medik8企业价值约1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82亿元) [3] - 交易预计在未来几个月内完成,完成后Medik8将纳入欧莱雅集团财务报表 [3] - 私募股权公司Inflexion将继续作为少数股东,品牌创始人Elliot Isaacs及现有管理委员会将保留 [3] 品牌定位与战略 - Medik8将被纳入欧莱雅高档化妆品部门,而非此前猜测的皮肤科学美容部门 [1][3] - 此次收购增强了欧莱雅高档产品组合,增加了一个以科学为依托的高端护肤品牌 [4] - Medik8定价亲民,与欧莱雅高档化妆品部门现有品牌矩阵高度互补 [4] - 欧莱雅高档化妆品部门目前拥有24个品牌,涵盖护肤、彩妆、香氛等多个品类 [7] Medik8品牌背景 - Medik8由英国药理学及生物化学专家Elliot Isaacs于2009年创立,专注于科学配方护肤品 [8] - 品牌最早提出CSA护肤哲学理念(即"早C晚A"概念雏形) [8] - 明星产品Crystal Retinal系列针对不同护肤需求开发多种浓度视黄醇产品 [10] - 产品线涵盖抗衰老、痘痘、色斑、敏感等肌肤问题解决方案 [10] - 品牌与高校及皮肤科医生保持密切合作,产品销往全球25个国家和地区 [10] 财务与市场表现 - 在截至2023年9月的一年里,Medik8营收为4530万英镑(约4.4亿元),税前利润为1560万英镑(1.5亿元) [18] - 2024年销售额增长高达50% [18] - 在私募基金Inflexion投资期间,员工数量和销售额均增长两倍,美国收入份额增长七倍 [11] - DTC渠道销售额实现六倍增长 [10] 中国市场情况 - Medik8曾试图借"早C晚A"风口布局中国市场,但本土化推进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11] - 目前在中国已无官方线上销售渠道,仅有部分代购店铺有售 [12] - 品牌官方公众号更新停留在2021年5月,官方商城链接已失效 [11][12]
进口化妆品金额创5年最低
36氪· 2025-06-10 08:38
进口美妆市场表现 - 2024年5月进口化妆品数量3.12万吨同比增长7.7%但金额101.9亿元同比下滑4.9% [1] - 1-5月累计进口数量14.21万吨同比增长8.6%但金额503.7亿元同比微降0.2% [3] - 进口金额为近5年最低值较2021年同期差距达150亿元 [11] 国际美妆集团在华困境 - 雅诗兰黛亚太市场受中国香港和韩国拖累中国大陆仅中个位数增长 [15] - 联合利华中国市场高个位数下滑预计下半年改善 [15] - LVMH亚太区下滑11%因中国消费未回暖 [15] - 欧莱雅中国增长停滞仅0.2%-0.3%受旅游零售疲软影响 [15] 品牌调整与市场策略 - ORBIS、TATCHA、ColourPop等外资品牌2025年陆续关闭中国线上渠道 [18] - 国际品牌加速下沉三四线城市欧莱雅计划覆盖5000个购物中心 [20] - 部分品牌如NOBLE ISLE因关税压力降价10%以保市场份额 [20] 消费趋势变化 - 消费者转向中端/平价替代品国货珀莱雅登顶618预售榜 [20] - 需求更注重性价比与质价比文化共鸣成为新消费决策因素 [21]
联合利华中国区高层大“换血”
第一财经· 2025-06-09 18:46
联合利华(中国)有限公司人事变动 - 2025年5月26日公司发生工商变更 钟兆民卸任法定代表人及董事长职务 由ROLAND POLAROID HUTABARAT接任 [2] - 同时变更高级管理人员备案 原团队钟兆民、徐卓、朱筱瑾、严岚调整为ROLAND POLAROID HUTABARAT、徐卓、朱筱瑾、严岚 [2] - 其他事项备案同步更新 涉及开户许可证 统计证等行政文件 [2] 公司背景与业务范围 - 成立于1999年8月 注册资本3 1亿美元 由联合利华(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全资持股 [3] - 经营范围覆盖个人卫生用品销售 美发饰品生产 化妆品批发 日用化学产品制造等 [3] - 钟兆民此前担任联合利华北亚区供应链副总裁 2022年9月起接任中国区董事长 并兼任广州公司董事长 [3] 新任管理层履历 - ROLAND POLAROID HUTABARAT于2025年3月调任中国区 此前在印尼市场担任美妆与健康业务供应链负责人 [3] - 全球层面 原CEO司马翰(Hein Schumacher)于2025年2月宣布卸任 由CFO费尔南多・费尔南德斯接任 [4] 中国市场表现与战略调整 - 2025年一季度中国区业绩呈现高个位数下滑 主力品牌清扬和Lifebuoy均出现销售下滑 [4] - 司马翰任期内推行"瘦身增肌"战略 包括剥离冰淇淋业务 全球裁员及削减部分品牌 [4] - 中国区近年人事变动频繁 2024年11月瞿巍卸任投资公司董事长 由陈戈接任 [3][4] 高管职业轨迹 - 瞿巍职业经历具有代表性 1998年加入联合利华 后跳槽至达能 2016年回归并历任家庭护理品类副总裁 2022年升任中国区总裁 [4] - 司马翰在联合利华任职不足两年 此前曾任荷兰皇家菲仕兰CEO 并拥有亨氏亚太区转型经验 [4]
华熙生物回应争议:透明质酸业务并未承压 重组胶原蛋白尚需验证
证券时报网· 2025-06-09 16:55
重组胶原蛋白争议 - 公司质疑资本市场对重组胶原蛋白的热捧偏离科学逻辑,认为误导性认知会影响行业经营环境和资源配置[1] - 指出重组胶原蛋白仅是胶原蛋白研究中很小的分支,蛋白质组学制高点仍掌握在科研机构而非化妆品公司[1] - 强调国际上尚无重组胶原蛋白医美三类械证书获批,产业成熟度远低于透明质酸(2024年中国透明质酸出口161吨vs重组胶原蛋白不足20公斤)[2] 透明质酸业务现状 - 公司透明质酸业务年增幅超10%,医药级和海外出口业务增速超20%,与市场传言承压不符[3] - 拥有11张医美三类医疗器械证,基于ECM衰老干预技术已建立竞争壁垒[3] - 活性物和医美业务营收均达十几亿规模,净利率保持在50%左右[3] 业绩下滑原因 - 消费品业务下滑及资产减值导致亏损,而非透明质酸业务承压[4] - 指出近期业绩良好企业多因电商运营能力强,重组胶原蛋白赛道中也有大量亏损企业[4] 学术标准争议 - 强调重组胶原蛋白需满足特征氨基酸序列和三螺旋结构两大标准,当前多数概念产品无法实现[4] - 认为重组胶原蛋白在护肤品中添加比例极低,难以成为关键技术支撑[5] - 指出ECM(含透明质酸、胶原蛋白、弹性蛋白)才是全球科研重点,过分强调重组胶原蛋白分支不符合科研趋势[6] 行业生态建设 - 反对学术名称滥用和标准疏漏,认为会扭曲资源配置[7] - 批评网络平台压制真实评价和学术探讨的现象[7] - 呼吁行业遵循科学发展规律,避免制造"神话"式发展预期[7] 资本市场沟通 - 指出分析师缺乏生物学背景导致将透明质酸与胶原蛋白错误归类为竞争赛道[8] - 认为资本市场追求新题材的特性与科研转化复杂性存在根本矛盾[8] 检测验证目的 - 希望通过检测验证产品功效安全性和添加标准真实性[9] - 倡导多方参与检测标准讨论以提升行业认知和辨识能力[9] - 强调举措旨在改善生态环境而非短期市场竞争[9]
复兴亚洲(00274.HK)6月9日收盘上涨43.43%,成交932.46万港元
金融界· 2025-06-09 16:33
市场表现 - 恒生指数6月9日上涨1.63%至24181.43点,复兴亚洲股价单日大涨43.43%至0.71港元/股,成交量1506.33万股,成交额932.46万港元,振幅达63.64% [1] - 复兴亚洲近一个月累计涨幅59.68%,但年内仍下跌51.11%,跑输恒生指数同期18.61%的涨幅 [1] 财务数据 - 截至2024年9月30日,公司营业总收入3.04亿元,同比激增309.94%,归母净利润-2181.88万元,同比微增1.05%,毛利率2.79%,资产负债率62.25% [1] 行业估值 - 黄金及贵金属行业平均市盈率(TTM)33.2倍,中值29.96倍,复兴亚洲市盈率为-1.01倍,行业排名第14位 [2] - 同业公司市盈率对比:紫金矿业12.59倍、龙资源13.19倍、港银控股16.72倍、灵宝黄金21.17倍、赤峰黄金24.87倍 [2] 业务构成 - 公司主营采矿与化妆品双业务,采矿分部涉及黄金勘探开发,化妆品分部提供美容服务及护肤产品贸易 [2]
欧莱雅集团收购英国护肤品牌Medik8多数股权
快讯· 2025-06-09 15:14
6月9日,欧洲私募股权公司Inflexion宣布,欧莱雅集团已同意收购英国高端护肤品牌Medik8的多数股 权。Inflexion表示,此次与欧莱雅的合作将使Medik8进一步深化其市场影响力并拓展全球业务。 Inflexion将保留Medik8的少数股权。 ...
线上停售倒计时、专柜陆续撤柜 日妆品牌美伊娜多发展遇阻
新京报· 2025-06-09 14:52
1994年进入中国市场,如今正值"而立之年"的日本化妆品品牌美伊娜多(MENARD)遇到了瓶颈。6月6日,新京 报贝壳财经记者获悉,"美伊娜多化妆品"微信公众号发文称,品牌微信商城运营进入倒计时,销售将于8月25日截 止,"当告别的钟声即将敲响,我们不禁感慨时光匆匆。" 1994年1月,美伊娜多正式进军中国市场——日本美伊娜多化妆品株式会社投资的苏州百美化妆品有限公司注册成 立。据该品牌称,"根据日本美伊娜多总公司的要求,苏州百美化妆品有限公司引进了日本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各类 检测仪器,致力于提高品质管理和生产效率。"2014年11月,据"美伊娜多中国"官方微博消息,品牌针对中国市场 研发出一系列中高端产品,累计数量达几百件。 入华早期,美伊娜多凭借与丝芙兰的合作,迅速找到打开线下市场的钥匙,巅峰时期在全国拥有200多个专柜。 据"2015年全球百大化妆品企业榜单"数据,彼时,美伊娜多化妆品业务的销售额约28.8亿元。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国货美妆品牌通过多种策略突围、消费者需求与观念的转变等,美伊娜多逐渐走向"下坡 路"。去年年中,便有该品牌"逐步退出丝芙兰渠道"的消息传出。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在丝芙兰小程序和线 ...
成分大变局,宝洁资生堂选中的美白新顶流
新浪财经· 2025-06-09 14:34
传明酸市场崛起 - 传明酸从医用止血领域跨界至护肤赛道,近年因研究深入证实其美白、抗炎、抗泛红等多重功效而重新受到关注[1] - 2025年Q1传明酸跻身美妆成分TOP10榜单,排名从2024年同期的第15位跃升至第10位[5][6] - 名称含"传明酸"的备案产品2024年新增918个,近三年复合增长率超80%,截至2025年5月总量超3000个,同比增长100%[6] - 含传明酸成分的新品2025年超7000个,近三年复合增长率60%,相关品牌数和工厂数分别增长63%和70%[6][8] 行业竞争格局 - 美白成分市场长期由烟酰胺、377等经典成分主导,但已现审美疲劳,传明酸作为新兴成分提供差异化机会[13] - 宝洁通过学术研究为传明酸背书,在OLAY第三代淡斑小白瓶中首次添加传明酸,与烟酰胺形成协同效应[9][12] - 资生堂、第一三共等跨国企业重启传明酸应用,资生堂HAKU精华采用高浓度传明酸组合配方,第一三共TRANSINO系列侧重抗炎舒缓[14] - 国产品牌如珀莱雅推出含传明酸的恒光净透精华液,敷尔佳、优斐斯等通过面膜、院线产品实现品类创新[15][16] 技术发展与挑战 - 传明酸透皮吸收率低是主要技术瓶颈,部分厂商探索微针+传明酸疗法提升渗透效率,采用可降解材料降低副作用[18] - 当前传明酸价格约500元/千克,是烟酰胺的3倍以上,成本因素限制产品普及[19] - 多数产品仍将传明酸作为辅助成分与烟酰胺复配,消费者认知建立面临经典成分的竞争压力[19] - 行业需突破纯度提升、包裹技术及协同配方创新,开发喷雾/凝胶等新剂型以扩大应用场景[19] 市场趋势展望 - 传明酸应用从单一美白向抗炎、修复等全周期护肤方案扩展,产品形态覆盖精华、面膜、院线专业护理等多品类[14][16] - 品牌通过"成分命名"策略强化专业形象,名称含特定成分的产品中烟酰胺/玻色因各1.6万件,胶原蛋白1.39万件,传明酸正成为新命名热点[4] - 未来增长依赖高效复配技术、医美跨界应用及成本优化三重驱动,或重塑美白市场格局[20]
华熙VS巨子的生物战,已经打到了「滴血验胶原」
36氪· 2025-06-09 12:58
行业竞争格局 - 华熙生物代表的玻尿酸阵营与巨子生物代表的重组胶原蛋白阵营正在争夺医美市场主导权 [39] - 玻尿酸阵营因技术突破导致原料价格下降、专利壁垒消散,行业盈利能力大幅削弱 [40] - 重组胶原蛋白阵营受益于新赛道红利期和行业标准真空期,但存在概念炒作和研发投入不足问题 [41] 事件时间线 - 5月17日华熙生物公开驳斥券商研报唱衰玻尿酸、吹捧重组胶原蛋白的行为 [5][6] - 5月24日美妆博主郝宇发布检测报告质疑巨子生物核心产品可复美胶原棒重组胶原蛋白含量仅0.0177%,远低于标注的0.1% [13][16] - 6月1日华熙生物公开支持郝宇并披露资本关联,巨子生物三小时后宣布启动法律程序 [25][26] - 6月5日郝宇再次质疑巨子生物检测报告真实性,监管部门已介入调查 [33] 产品与市场影响 - 可复美胶原棒占巨子生物超80%营收,年销售额达45亿元,是电商平台类目榜首 [16] - 争议爆发后巨子生物股价9个交易日累计下跌25.2%,市值蒸发超160亿港元 [34] - 天猫618预售排名显示可复美从第3位下滑至第12位 [36] 技术争议焦点 - 华熙生物指出"重组胶原蛋白"与"胶原蛋白"存在概念差异,多数重组产品实为多肽 [31] - 巨子生物被质疑检测方法不合规,报告缺乏机构名称和盖章,涉嫌"拼图式嫁接" [1][33] - 行业缺乏统一的重组胶原蛋白国家标准和检测方法,企业宣传自由度较高 [41] 公司财务对比 - 巨子生物2024年销售费用达20.08亿元(营收占比36.25%),研发费用仅1.06亿元(占比1.9%) [41] - 华熙生物研发投入占比6%,显著高于巨子生物 [41] - 华熙生物市值从1400亿缩水至261亿,巨子生物上市后市值反超华熙 [37]
三大指数有所回调,港股市场6月再迎三支新股上市|港股一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09 09:21
港股市场表现 - 恒生指数全周上涨2.16%至23792.54点,最高触及23950点,累计上涨超600点 [1] - 恒生科技指数上涨2.25%至5286.52点,国企指数上升2.34%至8629.75点 [1] - 汇丰私行预测恒生指数目标价为25830点,认为仍有上升空间 [1] 外资流向与投资偏好 - 外资持续流入港股市场,但规模未达历史峰值,配置空间较大 [1] - 外资主要关注人工智能板块及高息股 [1] - 国际投资者因美国政策不确定性转向中国资产,尤其关注2025年中国科技突破后的机会 [1] 新消费股动态 - 新消费股因"宅经济"红利及机构抱团买入大幅跑赢大盘,但近期估值过高 [2] - 未来两个月将迎基石投资者及大股东解禁,股价波动性或加剧 [2] - 古茗上市以来累计涨幅超165%,2024年营收87.91亿元(+14.5%),净利润14.93亿元(+36.2%) [4] 消费次新股表现 - 毛戈平调入港股通后累计涨超20%,上市以来涨幅达135% [5] - 蜜雪集团上市至今涨104%,全球门店超4.6万家,规模超越麦当劳和星巴克 [5] - 布鲁可股价创新高至175港元/股,上市至今涨幅约102% [5] 港股IPO市场 - 6月10日元光科技、新琪安、容大科技上市,元光科技获超额认购300倍以上 [3] - 元光科技运营"车来了"App,覆盖466个城市,用户2.984亿,月活2900万 [3] - 新琪安集资额超2.2亿港元,招股价18.9-20.9港元;容大科技招股价10-12港元 [3] 稳定币监管进展 - 香港《稳定币条例》8月1日生效,设立发牌制度规范稳定币活动 [6] - 沙盒计划允许京东币链科技、圆币科技及渣打银行等联合发行稳定币 [6] - 众安在线因与圆币科技合作,5月23日至6月3日股价累计涨超86% [7] 本周财经焦点 - 6月9日公布中国5月PPI月率,10日公布M0/M1/M2货币供应年率及新增人民币贷款数据 [8] - 周大福、衍汇亚洲、经济日报集团等将发布财报,月底进入财报季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