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外卖
icon
搜索文档
低价“卷”不动了!商家喊话外卖平台:禁止强制摊派补贴成本
南方都市报· 2025-07-16 07:50
外卖补贴大战影响 - 连续两个周末的外卖补贴大战引爆消费者下单热潮 将外卖平台日订单量推向新高 [1] - 部分平台发起的即时零售价格补贴大战愈演愈烈 依赖资本力量的低价竞争扰乱市场秩序 [2] - 补贴大战导致实体商家正常经营受挑战 商品品质缩水 服务标准下降 商家利润承压 [2] 行业协会倡议内容 -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呼吁联合抵制价格补贴内卷式竞争 推动行业回归价值竞争本源 [1] - 要求平台企业停止利用市场优势地位实施强制行为 严禁流量倾斜 搜索降权等手段变相强制商家参与补贴 [2] - 严禁通过格式条款 算法规则强制商家承担超过合理比例的补贴份额 严禁实施二选一等垄断行为 [2] - 要求平台公示算法规则与补贴机制 明确订单分配 流量加权 补贴分摊计算逻辑 [2] - 建议为商家配置接单控制权限 保障实体商家自主经营决策权和自主定价权 [2] 商家应对措施 - 连锁经营协会要求会员单位严格执行商品或服务安全与质量标准 杜绝偷工减料 品质下降 [2] - 不得通过先涨价后补贴 虚构原价等方式误导消费者 不得以0元购 超低价为噱头捆绑消费 [2] - 主动远离价格比拼 补贴换流量等短视行为 避免陷入利润为负-品质下降-消费者流失恶性循环 [3] 地方行业组织反应 - 贵州遵义红花岗区餐饮行业商会指出0元购 满18减18等极端补贴导致餐饮企业陷入不参与则无流量 参与则破价亏损困境 [3] - 呼吁保障商家合法权益 禁止强制摊派补贴成本 商家参与促销需遵循自愿原则 [3] - 建议优化算法和补贴规则 避免爆单破价现象 对未参与补贴的中小商家提供流量扶持 [3]
京东美团阿里:谁在为疯狂补贴埋单?
搜狐财经· 2025-07-16 06:03
补贴洪流的双面性 - 美团"疯狂星期六"活动使骑手日均单量突破120单,但商家每单利润被压缩至0.8元[4] - 京东"16.18元小龙虾"促销导致60%订单为同一用户反复弃单,生鲜损耗率飙升至47%[4] - 杭州奶茶店单日倾倒800杯未领取饮品,反映补贴导致的资源浪费[2] 中美模式的镜像对决 - 中国外卖平台抽成普遍超过22%,而美国Grubhub稳定在15%[9] - 美国DoorDash通过会员服务和AI技术实现2.4%净利润率,中国平台因过度补贴普遍低于行业平均2.2%水平[9][11] - 达美乐披萨在硅谷测试无人机配送时,中国骑手仍在为"准时送达奖励"承担高风险[9] 价格战的牺牲品 - 郑州同款汉堡在京东外卖售价16.8元(骑手提成8元)VS美团21.9元,商家利润不足1元[7] - 厦门奶茶店日接1000单仍难以盈利,反映补贴模式下商家生存困境[7] - 深圳连锁品牌因"准时赔付"损失全年利润的18%[12] 生态重构的生死线 - 京东"秒送仓"在苏州试点因冷链损耗率上升9%被迫暂停[6][12] - 青岛海鲜供应商因平台24小时备货要求导致损耗率翻倍[6][12] - 美团34分钟送达速度背后是骑手冒暴雨完成任务的系统性风险[6] 突围路径 - 供应链升级可借鉴DoorDash"中央厨房预处理+分店组装"模式降低损耗[13] - 利润分配改革需参考Grubhub15%抽成模式平衡平台/商家/骑手利益[14] - 政策引导应鼓励无人机配送等技术创新而非价格战[15] 行业本质反思 - 华尔街分析师指出中国即时零售GMV存在30%水分,美国市场通过技术创新实现15%年利润增长[9] - 人民日报强调"向下卷价格没有赢家,向上卷创新才有未来"[16] - 实体商家正沦为资本游戏的炮灰,需建立可持续的生态共赢机制[16]
外卖补贴大战 餐饮人不可承受之重
北京商报· 2025-07-16 00:01
平台订单与业绩表现 - 美团即时零售日订单量超过1.5亿 [3] - 淘宝闪购联合饿了么日订单量突破8000万创新高(不含自提及0元购) [3] - 美团骑手单日收入增长111%,人均日单量增长33%,夏季活动日人均补贴达120元,部分熟练骑手额外补贴超400元 [4] - 饿了么众包骑手数量整体增长120%,活跃稳定众包骑手月均收入超12500元 [4] 商家运营与盈利状况 - 茶饮店周末日订单量达上千杯,部分门店订单量同比激增超30% [2][5] - 商家净利润增长不明显,差评率上升10%,原材料消耗速度翻倍 [6] - 头部茶饮品牌门店排班人数从2人增至4人仍难以应对高峰出餐压力 [6] - 加盟商反映订单积压导致退单或延迟取餐,消费者满意度下降 [3][6] 行业竞争与补贴影响 - 平台补贴活动(如"满25减21""0元购")导致订单激增但商家需承担部分成本 [7] - 嘉和一品创始人指出补贴大战将堂食客流转移至线上,商家面临高佣金和流量推广费用挤压利润 [7] - 消费者因低价促销选择低毛利产品(如纯茶饮品),对门店复购率无帮助 [8] - 业内人士认为补贴大战未解决供应链和服务质量问题,行业需转向差异化竞争 [9] 资本市场反应与机构观点 - 阿里巴巴、美团、京东集团7月15日股价分别涨6.97%、4.38%、2.12%,但年内美团跌16.81%,京东跌5.7% [13] - 公募基金一季度重仓阿里巴巴(507.13亿元)、美团(197.03亿元),易方达蓝筹精选混合持股市值居首 [14] - 券商预计补贴战利好头部茶饮品牌,奈雪的茶、茶百道、古茗7月股价分别涨30.95%、6.09%、5.68% [16] - 高盛预测三家平台外卖业务将现巨额亏损,2025年二季度投入达250亿元,阿里外卖业务或亏损410亿元 [17] 行业长期发展建议 - 呼吁平台停止强制商家参与补贴,降低佣金和不合理收费,监管部门需规范低价倾销行为 [10] - 专家建议行业从"烧钱取量"转向"提质增效",建立平衡生态以提升服务质量 [9] - 消费者最终关注服务与质量,补贴大战后需回归品牌竞争本质 [18]
外卖补贴大战不停 餐饮人能赢得什么
北京商报· 2025-07-15 21:22
平台订单与业绩 - 美团即时零售日订单量超过1.5亿,淘宝闪购联合饿了么日订单量突破8000万创新高(不含自提及0元购)[5] - 美团骑手单日收入增长111%,人均日单量增长33%,夏季活动日人均补贴达120多元,部分熟练骑手可获400多元额外补贴[5] - 饿了么众包骑手数量整体增长120%,活跃稳定的众包骑手月均收入超12500元[5] 商家运营压力 - 茶饮店周末日订单量达上千杯,是平时周末的两倍,门店无法按订单顺序出品,只能到店后直接制作或退单[3][4] - 北京朝阳区一茶饮店外卖订单量同比激增超30%,但净利润增长不明显,差评率上升10%[8] - 门店排班人数从2人增至4人仍难以应对高峰时段出餐压力,原材料消耗速度翻倍[8] 行业影响与挑战 - 外卖平台"满25减21""0元购"等补贴导致餐饮门店经历"订单海啸",但商家实际盈利不理想[7] - 堂食客流被线上补贴分流,商家需承担平台高额佣金与流量推广费用,经营压力增大[9] - 消费者长期习惯于低于成本的价格可能抑制正常堂食消费习惯,不利于健康餐饮生态构建[9] 补贴大战的短期效应 - 补贴驱动的"繁荣"刺激短期消费,消费者下单时只看"实付多少钱",难以培养长期消费习惯[10] - 消费者选择价格最低的饮品(如纯茶),对门店复购率和长期运营无帮助[10] - 平台获得订单数据但付出巨额补贴成本,商家服务质量下滑,消费者体验感打折,形成"三输"局面[11] 行业呼吁与建议 - 建议平台停止强制商家参与补贴活动,降低佣金及不合理收费,使商家专注合理定价与品质提升[12] - 呼吁监管部门介入规范可能构成不正当竞争的低价倾销行为,维护良性市场秩序[12] - 行业需从"烧钱取量"转向"提质增效"及差异化错位竞争,促成可持续良性发展[11]
“0元购”爆单!券商眼中的外卖补贴大战,谁将受益
北京商报· 2025-07-15 21:15
外卖补贴大战现状 - 美团、京东集团、阿里巴巴开启激烈补贴大战,美团App上线"0元购"活动[1] - 7月以来补贴持续加码,已连续两周开展平台补贴活动[3] - 外卖"0元购"登上微博热搜,显示市场关注度极高[3] 资本市场反应 - 7月15日港股三巨头全部上涨:阿里巴巴涨6.97%、美团涨4.38%、京东集团涨2.12%[3] - 年内表现分化:阿里巴巴累计涨40.06%,美团跌16.81%,京东集团跌5.7%[3] - 部分茶饮股7月以来上涨明显:奈雪的茶涨30.95%、茶百道涨6.09%、古茗涨5.68%[5] - 蜜雪集团年内已大涨151.85%,尽管7月小幅下跌0.78%[5] 公募基金持仓情况 - 阿里巴巴一季度末获765只基金重仓,持股市值507.13亿元,位列公募前十大重仓股[4] - 易方达蓝筹精选混合对阿里持股市值达37.56亿元,为主动权益类基金最高[4] - 美团一季度末获248只基金重仓,持股市值197.03亿元[4] - 易方达蓝筹精选混合对美团持股市值17.25亿元,泉果旭源三年持有期混合持股市值10.48亿元[4] - 京东集团仅获南方恒生H股ETF联接一只产品重仓[4] 行业影响分析 - 补贴资源向咖啡茶饮头部品牌集中,利好古茗、瑞幸等茶饮品牌[5] - 外卖补贴战有望刺激餐饮订单量,带动餐饮供应链需求增加[5] - 食饮包装企业有望受益于外卖大战带来的需求增长[6] - 餐饮收入自3月以来呈逐渐回升态势[5] 公司财务影响预测 - 高盛预计2025年二季度三家平台在外卖领域投入将达250亿元[6] - 预计2025年7月至2026年6月阿里外卖业务亏损410亿元,京东亏损260亿元[6] - 美团EBIT预计减少250亿元[6] - 二季度利润端受补贴投入影响承压明显[6] 市场竞争格局 - 补贴大战本质是争夺市场份额,美团受影响可能最大,阿里影响相对有限[7] - 京东外卖正式上线后加剧了市场竞争[3] - 最终竞争将回归服务质量,补贴大战后质量与服务成为关键[7]
外卖大战的第一个「受害者」出现了?
36氪· 2025-07-15 20:48
外卖补贴大战对现制茶饮行业的影响 - 美团、淘宝闪购等平台推出大量0元奶茶咖啡活动,引发消费者抢购热潮,蜜雪冰城、瑞幸、古茗等现制茶饮品牌单日销量暴涨 [2] - 现制茶饮价格战导致心理锚定价格从9.9元降至3元以下,开始抢占罐装饮料市场 [5] - 外卖平台补贴加速了消费者从冲泡饮品向即买即饮消费习惯的转变,夏季冰镇饮品成为刚需 [4][6] 香飘飘业绩与转型困境 - 2025年上半年预计营收10.35亿元,同比下滑超12%,净利润亏损扩大至9739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6789万元亏损 [2][5] - 公司股价较2019年历史高点累计跌幅超60%,截至2025年7月14日报收13.77元 [5] - 传统冲泡产品旺季销售承压,一季度旺季持续时间缩短,冲泡业务提早进入淡季 [8] 香飘飘的转型尝试 - 推出"原叶现泡轻乳茶"等新品,主打0反式脂肪酸、0植脂末、0香精标准,单杯售价提升至8元左右 [8][9] - 拓展零食量贩渠道,直营合作头部系统门店超3万家,Meco果茶等产品已进入该渠道 [8] - 在京东旗舰店强调"鲜制现喝"概念,试图在品质和口感上对标现制饮品 [9] 外卖平台竞争格局 - 京东外卖日单量突破2500万单,近200个餐饮品牌销量破百万 [13] - 淘宝闪购日订单量突破8000万创新高,日活跃用户数突破2亿并环比净增15% [14] - 京东强化对正餐、小龙虾等品类的补贴,淘宝借助流量红利实现精准破局 [16][17] 行业趋势与启示 - 即时零售快速发展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模式创新,企业需持续提升创新能力 [13] - 现制茶饮行业变局反映传统向新型饮品模式的演化,香飘飘困境成为行业缩影 [10] - 外卖大战显示企业需持续创新和精准洞察用户需求,无永恒护城河 [11][17]
外卖补贴战,平台的钱都花哪了?
36氪· 2025-07-15 20:28
外卖市场竞争格局 - 外卖市场从"黄蓝"大战升级为"黄蓝红"三巨头竞争,京东加入后行业竞争加剧 [2] - 7月外卖大战升温,京东百亿补贴后饿了么追加500亿补贴,美团发放大量大额券 [2] - 市场总量从年初日均1亿单翻倍至2.5亿单,主要增量在美团达1.5亿单,饿了么8000万单,京东1000多万单 [2] - 新茶饮品牌受益明显,茶话弄外卖订单环比增长超160%,茉莉奶白两天线上外卖超120万单 [2] 平台补贴策略分析 - 美团策略:将更多成本转嫁商家,实收率74.81%,平台费用占比25% [3][6] - 饿了么策略:商家实收率不足70%,平台费用占比达35%,商家承担主要流量成本 [5][6] - 京东策略:对消费者最大让利,商家收入甚至高于消费者支付金额,平台每单至少亏1.3元 [5][6] 淮海战役影响 - 阿里投入500亿发起百日补贴,三大平台全部转入亏损状态 [7] - 美团补贴后消费者实付降至23.76元,商家收入降至18.92元但实收率提升至79.63% [7] - 饿了么消费者实付降至19.74元,平台单均亏损3.2元为行业最高 [9] - 京东保持原有补贴力度未加码,饿了么和美团承担补贴比例分别为58%和25% [9] 平台亏损情况 - 美团单均净亏损至少1.86元,京东2.75元,饿了么3.2元 [10] - 饿了么承担最高比例补贴成本,美团展现最强成本控制能力 [9][10] 竞争策略差异 - 阿里以高额平台补贴换取市场冲击力,承担最重亏损 [11] - 美团展现更强成本控制与转嫁能力,将压力置于商家 [11] - 京东坚守"最大让利"消费者定位,保持策略稳定性 [11]
“月入3万元不稀奇”!外卖小哥成意外赢家?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5 20:24
外卖平台行业动态 - 外卖平台通过"满25减24"、"满15减15"、"0元喝奶茶"等促销活动推动订单量激增,日订单量突破8000万、1.2亿、1.5亿新高 [2] - 平台竞争促使骑手收入显著提升,部分骑手时薪超百元,月收入可达1万-3万元 [2] - 外卖、即时零售等新就业形态成为重要就业蓄水池,但存在社保和劳动保障短板 [2] 高质量就业政策讨论 - 高质量就业定义为劳动者权利的实现,涵盖就业持续过程,需平衡质量提升与数量增长 [4] - 我国正从制造业大国向创新型经济体转型,需通过人力资本投资、产业结构协同和现代化治理体系完善来提升就业质量 [4] - 就业质量与数量存在替代关系,当前阶段应优先保障充分就业作为提升质量的前提 [5] - 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岗位供给不足是主要矛盾,提升企业就业质量有助于实现充分就业 [5] 灵活就业群体权益保障 - 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外卖骑手等灵活就业者面临劳动权益保障缺失问题,主要因非标准劳动关系导致 [7] - 专家建议确认平台劳动者雇佣身份,适用劳动法保护,或通过劳务派遣模式建立合法劳动关系 [7][8] - 集体协商机制需解决灵活就业者利益代表问题,可探索劳务派遣公司作为代表,但需限制用人单位持股比例 [8]
对赌失败或将易主,A厂背水一战;E厂业务没进展,玄学来背锅;G厂明星游戏项目栽在「手滑」丨鲸犀情报局Vol.15
雷峰网· 2025-07-15 20:05
桃厂(长视频平台) - 公司频繁传出被收购传闻,收购方包括鹅厂、猫厂等大厂,但尚未有明确结果 [1] - 短视频崛起导致长视频平台面临挑战,爆款内容减少,团队压力增大 [1][2] - 内容团队人才流失严重,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 [3] - 出售可能成为公司寻求更好发展的选择 [3] A厂(区域即时零售) - 公司在即时零售赛道坚守区域市场,但全国化扩张进展缓慢 [5] - 行业竞争激烈,美团、阿里、京东等巨头纷纷入局 [6] - 公司估值难以获得资本认可,管理层压力增大 [7] - 公司与投资方签订对赌协议,面临背水一战的局面 [7] B厂(外卖平台) - 公司曾寻求被京东收购但遭拒绝,京东认为外卖业务烧钱且难以持续 [8] - 外卖行业竞争激烈,曾出现"0元吃大餐"等补贴大战 [8] - 公司最终选择接受动物厂(推测为阿里)的投资 [8] D厂(互联网公司) - 公司高管"老K"以严厉管理风格著称,但实际待人nice [9] - 老K曾带领美团酒旅三四千人团队,擅长管理平衡术 [9][10] E厂(互联网生活指南) - 公司发展策略不明确,业务方向频繁变动 [11] - 创始人因缺乏安全感和迷信玄学导致决策犹豫 [11] - 员工因频繁调整的KPI和工作方向而困扰 [12] F厂(互联网公司) - 公司下午茶政策经历从丰盛到取消的变迁 [13][14][15] - COO认为定时发下午茶会惩罚认真工作的员工,最终改为提供泡面 [16] - 员工对公司福利缩水表示不满 [16] G厂(游戏公司) - "搜打撤"游戏项目团队面临严重内斗和人才流失问题 [17][18] - 项目定位与实现存在错位,战斗环节表现不佳 [18] - 因运营失误导致项目泄露,最终团队从200人裁至80人 [18] H厂(出版领域龙头) - 公司借助短剧概念股价大涨,成为A股元宇宙第一股 [19] - 管理层忙于减持套现,被质疑缺乏长期发展信心 [19][20] - 公司被指利用题材炒作股价后套现 [20]
人民日报点赞!马云刘强东回归督战,外卖战场变民生竞技场
搜狐财经· 2025-07-15 18:17
行业竞争态势 - 美团、京东、淘宝三家平台近期展开高强度补贴战,推出满18减18、满15减15甚至0元购等优惠活动,覆盖饮品、食品、日用品等即时零售品类 [1] - 淘宝闪购宣布未来一年补贴500亿元,美团计划三年投入千亿,京东未设补贴上限,显示补贴可能成为行业新常态 [3] - 美团闪购商品种类已超过200万个,淘宝闪购日单量达6000万单,京东外卖日单量2500万单,反映即时零售市场快速扩张 [5] 市场数据与增长 - 中国即时零售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达3万亿元,年增长率超过30% [5] - 淘宝500亿补贴上线一周后,4124个餐饮品牌销售额创历史新高,2318个非餐饮品类订单翻倍,非餐饮订单总量增长143% [5] - 补贴活动显著提升用户参与度,从大学生到退休人员广泛参与,导致订单量激增,部分餐饮门店出现爆单现象 [9] 商业模式变革 - 平台转向自掏腰包补贴,改变过去要求商家承担成本的做法,形成平台、消费者、商家、骑手多方共赢格局 [11] - 阿里战略意图明确,通过外卖高频消费带动淘宝、支付宝、飞猪等生态流量,构建闭环生态 [3] - 美团迅速应对竞争,当天反击对手补贴策略,显示行业竞争将更趋激烈 [3] 企业战略调整 - 刘强东回归后强化骑手权益保障,亲自体验配送工作,提出"兄弟们的钱一分都不能少",将劳动者权益置于战略核心 [13] - 马云转向农业和民生领域,通过直播推广农村产品,阿里战略重心从市占率转向回归"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初心 [7][13] - 京东通过补贴战重新争夺市场份额,创始人亲自参与外卖配送以提振士气 [7] 行业监管与趋势 - 监管部门约谈平台要求公平竞争,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与当前社会反内卷呼声形成共振 [15] - 行业从流量垄断、压榨产业链的野蛮生长模式,转向扎根民生、创造实际价值的发展阶段 [15] - 《人民日报》肯定"让利于民"的良性竞争模式,显示政策导向支持行业健康发展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