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装备制造

搜索文档
外媒观察:“草原云谷”绿电驱动算力是科技与自然共生的典范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5-15 10:20
新能源发展现状 - 内蒙古2024年新能源累计发电量超过2000亿千瓦时,外送新能源电量达到600亿千瓦时,位居全国第一 [1] - 当地加快布局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全力推动新能源全产业链发展 [1] 风电装备制造 - 运达风电装备制造厂房生产巨型风力涡轮发电机,从精密零部件打磨到一体成型 [1] - 厂房内展示巨型螺栓螺母等零部件,外媒记者对生产流程的高效性表示赞叹 [2][5] - 斐济广播公司记者尼基尔·库马尔表示,亲眼所见的风力涡轮机规模远超视频印象,能储存大量能源 [5] 绿色能源转型 - 内蒙古正全力推动产业向绿色环保能源转型,系统性努力获外媒记者认可 [6] - 菲律宾《商业镜报》记者蔡辰威指出,内蒙古与菲律宾不同,后者可再生能源仅为补充性能源 [6] - 外媒记者认为内蒙古正成为绿色能源重镇,高效、创新、可持续和绿色发展是关键词 [11] 数据中心与绿电应用 - 华为、阿里等公司在乌兰察布建立数据中心,依托本地风光资源,绿电比例可达80%以上 [8] - 乌兰察布全年平均气温4.3℃,数据中心散热能耗较南方地区节约20%—30% [8] - 乌兰察布被称为"草原云谷",草原为风电、太阳能提供自然条件,支撑全国大数据处理需求 [10] 科技与自然融合 - 外媒记者认为内蒙古正成为科技与自然融合的典范,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发展绿色能源 [10] - 菲律宾记者蔡辰威强调"科技与自然共生",不应强行改造自然,而应利用土地馈赠 [11]
合规纳税小课堂丨做好合规经营“必答题” 企业多年获评A级纳税人
搜狐财经· 2025-05-15 00:33
企业纳税信用管理实践 - 企业逐渐认识到良好纳税信用的重要性,主动将税务合规融入企业管理,将涉税风险点纳入内控机制[1] - 建筑行业企业通过自主研发智慧财税系统实现项目成本自动归集、电子发票实时验真、跨区域涉税风险预警,使33个在建项目毛利率核算误差率从5%降至0.3%[3][4] - 智慧财税系统自动拦截异常数据26次,实现涉税申报零差错,助力企业连续五年获评A级纳税人[4] 纳税信用带来的商业价值 - 湖南省特构工程凭借"五连A"信用名片承建大批省内外重点建设项目,年建筑安装项目产值逾14亿元[4] - 河南明阳智慧能源通过A级信用"绿色通道"提前获得1000多万元增值税加计抵减税款,专项用于碳纤维拉挤板技术研发[6] - 南京高速齿轮因优质纳税信用在招投标、融资授信等方面获得优势,产品出口至全球30多个国家,市场份额连续多年全球第一[7][8] 行业标杆企业的合规体系建设 - 河南明阳智慧能源制定《税务合规管理办法》,设立专职税务岗位,要求核心供应商纳税信用不低于B级且在五年内无税务处罚记录[5] - 南京高速齿轮建立从法定代表人到办税人员的全链条税务管理机制,连续8年获评A级信用,其20-22MW传动链齿轮箱获2024全球金奖[7][8] - 建筑企业通过数字化管控覆盖材料采购、机械租赁等12个环节,风电企业实现从采购合同到产品销售的全业务链合规管控[4][5] 政企协作促进税务合规 - 税务部门指导企业完善组织架构和职责分工,厘清研发、采购、销售等部门在税务合规中的职责[8] - 初创阶段税务部门即提醒企业建立台账和资料归集体系,后续持续上门辅导企业健全税务管理制度[8] - 企业将税务部门专业指导与自主研发系统相结合,如特构工程智慧财税系统实现跨区域项目实时监控[3][4]
青海德令哈新能源装备制造迎来新进展
中国经济网· 2025-05-13 11:40
中国中车高原风电机组下线及德令哈产业园建设 - 中国中车研制的首台套应用于高海拔地区的高原风电机组成功下线,标志着我国西部规模最大、产业最全的"风光储氢"一体化产业基地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1] - 该高原风电机组和储能系统专为高原环境设计,可在高海拔、高湍流、高辐射、强风沙、低气温、低气压等严苛条件下安全高效稳定运行 [1] - 中国中车作为轨道交通装备领军企业,具有风电装备完整产业链,并发展出"风光储氢"一体化系统解决方案和"源网荷储"一体化能力 [1] 德令哈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项目 - 德令哈产业园一期项目已建成储能系统和风电整机制造车间,后续将布局风电叶片、风电塔筒、电气装备等相关产业 [2] - 公司将发挥轨道交通装备与清洁能源装备"双赛道双集群"产业优势,将德令哈产业园建设成为西部规模最大、产业最全的"风光储氢"一体化产业基地 [2] - 相邻的中车德令哈100万千瓦源网荷储项目正在建设,包括70万千瓦光伏、30万千瓦风电和200兆瓦/800兆瓦时电化学储能 [2] 产业链合作与本地化发展 - 公司已与天合光能(青海)、青海赣锋锂业等十余家青海省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签署《清洁能源装备产业链共建行动方案》 [2] - 项目将全面采用中国中车在青海本地化制造的核心装备,实现"源网荷储消"全产业链清洁能源装备本土化生产、制造和使用 [2] - 公司将把技术创新、生产制造、质量管理经验延伸到产业链供应链,助力青海建设现代化清洁能源产业体系 [2]
ST百利: 百利科技2024年年度股东大会会议资料
证券之星· 2025-05-12 17:23
好的,我将为您分析湖南百利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年度股东大会会议资料。作为拥有10年经验的投资银行研究分析师,我会专注于提取关键业务和财务信息。 核心财务表现 - 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21,682.79万元,同比下降41.19% [5] - 工程咨询设计收入0.91亿元,专用设备销售和新能源材料智能产线系统收入6.38亿元,工程总承包收入4.81亿元 [5] - 归属上市公司净利润亏损40,144.94万元 [5] - 全年累计新签合同额21.16亿元,其中化工板块工程咨询设计合同8300万元,总承包及产线合同20.33亿元 [5] - 研发投入占比保持在9.7% [5] 业务运营状况 - 工程总承包在建项目共计15项 [6] - 贵州磷化10万吨/年磷酸铁锂项目EPC总承包项目建筑工程完成80%以上,公辅安装工程完成90%以上,产线安装工程完成60% [6][7] - 四川海创尚纬年产4万吨动力储能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建筑工程已完工验收,石墨化区域设备安装完成97% [7] - 巴斯夫杉杉年产24000吨动力锂电池三元正极材料项目主合同内工程全部完工 [8] - 宜宾万鹏时代一期2万吨/年磷酸铁锂工厂EPC项目已完成整体验收 [8]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 - 2023年度内部控制被出具否定意见,2023年度财报被出具保留意见 [8] - 实际控制人王海荣在2022年至2023年期间累计占用非经营性资金19,191.05万元 [8] - 截至报告期末,资金占用款及利息已全部归还完毕 [9] - 2024年10月公司及实控人被监管警示后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10] - 2025年1月完成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换届选举,董事长变更为雷立猛先生 [10] 战略发展与投资布局 - 2024年1月百利坤艾氢能在常州设立全资子公司开展氢燃料电池及核心部件研发制造 [12] - 2024年4月设立岳阳化工分公司承接石油化工板块业务 [13] - 百利锂电布局从立项到设计、EPC总包到装备制造及智能运维托管全产业链发展 [13] - 联合研发全球首套工业规模内热式多级固定床化学链应用系统成功试运行 [16] 2025年经营计划与战略方向 - 坚持核心制造+综合服务商业模式,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18][24] - 发展机器人产业,培育人形机器人、防爆四足机器人、低空装备等通用平台 [23] - 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产业,构建轻资产运营模式实现双轮驱动 [24] - 发展先进材料产业,将全产线装备自供率提升至行业较高水平 [25] - 拓展工程成套装备产业,打造设计总包、主机装备、成套工程与施工运维协同发展格局 [26][27] - 推进数字化转型升级,打造集团级数智管控平台和黑灯智慧工厂数字生态中央控制系统 [33][34] - 申请不超过人民币20亿元的综合授信额度 [49] - 为下属控股公司提供担保总额度不超过8亿元 [50][51] - 预计2025年度日常关联交易金额不超过7,380.00万元 [53]
四川培育壮大高端能源装备集群
中国化工报· 2025-05-07 10:24
新能源产业链发展目标 - 四川省计划到2027年形成新能源产业链关键材料、核心技术和装备自主可控的格局,市场机制、标准体系和管理体制更加健全 [1] - 链主链核企业规模实力将不断壮大,产业创新能力、营收规模、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均居国内领先 [1] - 四川已构建"成乐眉宜"光伏产业走廊和"三州一市"光伏应用基地、成德高端能源装备先进制造业集群、成德自攀氢能产业集群 [1] 光伏产业链发展重点 - 重点解决电子级多晶硅、光伏玻璃、银浆、坩埚、电池组件等环节产能不足短板 [2] - 巩固多晶硅和高效电池片规模优势,适度扩大拉棒、切片等低耗高效产能规模 [2] - 发展新型高效太阳能电池等前沿产品,加快大尺寸超薄硅片、钙钛矿电池、化合物薄膜电池等前沿技术研发 [2] 风电产业链发展重点 - 重点解决叶片、轴承、变压器等配套企业缺失,整机、塔筒企业竞争力弱等短板 [2] - 发展大功率风力发电机、风电塔筒、风电整机等成套产品 [2] - 推进150米级超长柔性风电叶片、12兆瓦级陆上风力发电机组、深远海风电机组等产品研发 [2] 氢能产业链发展重点 - 重点解决氢源不足、氢能基础设施滞后、利用率不足、应用场景不多等短板 [2] - 加速双极板、膜电极等核心材料器件研发应用 [2] - "成渝氢走廊"不断提质扩容 [1] 智能制造升级方向 - 推广应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分布式控制系统、安全仪表系统等工业控制系统 [2] - 加快自动导引车、作业机器人、智能检测装备等新型智能装备部署应用 [2] - 提升工业质检、设备运维、供应链配送调度等核心环节智能化水平,打造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 [2]
甘肃凭什么后来居上
和讯· 2025-04-28 17:14
宏观经济表现 - 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318758亿元,同比增长5.4%,甘肃GDP为3118.7亿元、增长6.2%,增速全国第3 [2] - 甘肃一产、二产增加值分别增长6.6%、8.1%,增速均居全国第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9%,增速全国第8 [2] - 进出口总值增长49.4%,增速全国第2,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占比75.8% [2][8] 投资与基建拉动 - 1-3月全国重大项目开工投资额18.6万亿元,同比高29%,甘肃基建投资增长11.5%,增速环比回升16个百分点 [4] - 甘肃集中开工重大项目447个,总投资4318亿元,亿元以上项目投资增长11.9%,拉动全省投资增长8.1个百分点 [4] - 中央项目投资同比增长63.4%,"两重"项目对甘肃带动明显,工业投资增长19.8% [4][6] 产业竞争力 - 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4%,有色、医药等行业景气度高,有色行业拉动规上工业增长4.4个百分点 [6] - 装备制造产业产值214亿元(+24%),新能源装备产值89亿元(+37%),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5.2% [6] - 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9.2%、17.3%,生物医药增长22.1% [6] 外贸与开放红利 - 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147.6亿元(+45.4%),对印尼、澳大利亚进出口分别增长383.8%、189.5% [8] - 机电产品出口增长15%,"新三样"出口增长13.6倍,兰州新区综保区出口增长802.4% [8] - 文旅消费增长显著,接待游客及旅游花费分别增长11.7%、16.5%,敦煌等4地入选全国经典目的地 [8] 产业升级规划 - 《甘肃省现代制造业基地行动方案》目标2025年工业增加值突破3700亿元,制造业占GDP比重17% [6][7] - 拟打造四大产业承接区,聚焦石化化工、新能源装备、数据中心等优势领域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7] - 石化化工行业占规上工业29.7%,但石油加工业增加值下降3.6%,需通过延链补链强化韧性 [6][7]
把握关键抓手 深化区域产业协作
经济日报· 2025-04-24 07:13
区域产业协作的战略意义 - 深化东、中、西、东北地区产业协作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抓手,通过产业梯度转移、产业链分工、技术转移等方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1] - 东西部协作带动西部欠发达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壮大,东北地区通过对口合作吸收先进产业发展理念,中西部城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成为特色制造基地(如宜宾"动力电池之都"、包头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 [1] - 区域产业协作可优化生产力布局,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探索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发挥经济发达地区带动作用 [2] 区域产业协作的驱动因素 - 各地区要素禀赋、产业基础差异形成比较优势,科技创新赋能创造动态协作机会(如"东数西算"工程利用西部电力资源发展数据产业) [2] - 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通用大模型、新型储能)拓展协作广度深度,东部科技企业可开发中西部应用场景,数智技术推动协作方式向数实融合转变 [3] - 应对国际产业外迁压力需深化国内协作,利用区域发展梯度解决产业链布局不平衡、产业空心化等问题 [4] 区域产业协作的实施路径 - 发展飞地经济模式: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共建飞地园区、科创基地,推动低效园区转型 [6] - 数智赋能协作创新:建设"产业大脑"优化资源配置,依托龙头企业提高跨区域合作效率,营造创新环境驱动场景创新 [6] - 完善利益共享机制:探索跨省产业转移税收分成(属地征收、横向兑付),建立能源资源区际补偿机制吸引高载能产业西移 [7] - 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清理歧视性政策,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推进资质跨区域互认,促进重点区域(京津冀、长三角等)创新要素流动 [7] 当前区域产业协作的挑战 - 体制机制障碍:跨区域合作税收分成等利益共享问题未理顺 [5] - 地方保护主义:部分地区追求全产业链独享收益,不愿分享发展机会 [5] - 产业同质化竞争:盲目投资热门行业导致产能过剩(如新能源、动力电池等领域) [5]
先惠技术:签订约6.84亿元销售合同
快讯· 2025-04-11 16:49
合同金额 - 公司及控股子公司累计收到宁德时代及其控股子公司合同及定点通知单金额合计约为人民币6.84亿元(不含税) [1] 合同影响 - 该销售合同属于日常经营活动相关合同 [1] - 预计对公司2024-2025年度业绩产生积极影响 [1] - 将提升公司持续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1] 业务独立性 - 合同履行不会对公司业务独立性构成影响 [1] - 不会因履行合同而对宁德时代形成依赖 [1]
这家曾经千亿市值的龙头要赴港上市!看看AI从15个方面的分析!
国际金融报· 2025-03-25 19:12
公司背景与发展历程 - 公司于1999年创立 业务涵盖锂电池智能装备、光伏智能装备、3C智能装备、智能物流、汽车产线、氢能智能装备、激光精密加工装备等领域 是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服务商[3] - 公司全球设立18家境外分/子公司 拥有60多个服务网点 雇员遍布16个国家和地区 产品远销美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瑞典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3] - 创始人王燕清现年58岁 1986年毕业于常州无线电工业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 1999年辞职创业 工厂起初仅有3人[3] 关键合作与股权关系 - 2012年宁德新能源总裁曾毓群向公司定制开发锂电设备 拉开十多年商业合作序幕[4] - 2014年宁德时代与公司签订合计近6000万元采购合同 合同期限三年[5] - 2020年宁德时代通过定增持有公司7.15%股份 成为第二大单一股东 当年对宁德时代销售额达15.7亿元 营收占比26.8%[6][7] - 2024年底宁德时代减持公司股份至4.99999% 不再是持股5%以上股东[18] 资本市场表现 - 2015年5月18日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 发行价21.21元/股 发行后总市值14.4亿元[9] - 上市后连续八年营收和净利润双增长 营收从2015年5.36亿元增至2022年139.32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59.27% 净利润从1.46亿元增至23.18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48.44%[10] - 2021年11月8日股价达历史峰值1752.64元(后复权) 市值超过1300亿元 是上市时的82倍以上[11] - 截至2025年3月24日股价21.71元 后复权447.61元 总市值340亿元 较峰值下跌超过7成[18] 财务业绩分析 - 2023年营业收入突破166亿元 但净利润仅17.71亿元 出现上市后首年下滑[13] - 2021-2023年营收同比增长率分别为71.32%、38.82%、19.35% 净利润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06.47%、46.25%、-23.61%[13] - 2024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91.12亿元 同比下降30.9% 归母净利润6.08亿元 同比下降73.81%[16] - 预计2024年归母净利润2.1-3.1亿元 同比下降82.53%-88.17%[17] 行业地位与竞争优势 - 按2024年订单价值计 公司是全球最大新能源智能装备及解决方案提供商 占据全球市场9.1%份额 较2023年增长3.3%[20] - 锂电池智能装备全球市场份额22.4% 锂电池智能物流装备全球市场份额23.8%[20] - 卷绕机及叠片机出货量市场份额各自超过65% 在全球锂电池智能装备提供商中排名第一[20] - 圆柱电池后道加工组装线设备全球市场份额超过40% 在锂电池智能装备提供商中排名第一[20] 资金状况分析 - 2024年前三季度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25.89亿元 上年同期-14.65亿元 2023年-8.63亿元[22] - 2024年前三季度投资活动现金流净额-4.34亿元 上年同期3567.25万元 2023年-2.12亿元[22] - 2024年前三季度筹资活动现金流净额26.44亿元 同比增加37.7亿元[22] - 2024年前三季度流动比率1.34 速动比率0.73[23] - 2023年末资产负债率66.43%[23] - 2024年前三季度毛利率36.42% 净利率6.44% 较上年同期下降11.14个百分点[24] - 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短期借款30.47亿元 较上年末增加1554.36%[25] - 2024年三季度末应收账款92.79亿元 同比增长64.71%[25] - 2021-2023年存货周转天数从324.1天提高至477.2天 2024年前三季度继续攀升至683.4天[25] - 2024年三季度末货币资金较上年末减少21.41%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19.26亿元[26] 港股上市计划 - 公司向港交所递交主板上市申请 中信证券和摩根大通担任联席保荐人[1] - IPO募资将重点投向三大战略方向:扩建海外研发中心及服务网络 深化新能源装备产品矩阵 提升智能化生产体系与数字化管理平台[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