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物医药研究
icon
搜索文档
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称研究资金削减将致未来30年美国新药数量骤降
第一财经· 2025-07-21 22:07
NIH预算削减影响 - 特朗普政府计划将2026年NIH预算削减180亿美元 削减幅度达40% 若通过将于2024年10月1日生效 [1] - 若临床前研究资助削减10% 未来30年每年减少2种进入临床试验的候选药物 累计减少20种药物研发 最终上市新药数量减少约4.5% [1] - 截至7月3日 受影响NIH拨款项目达4473项 涉及资金超100亿美元 其中研究拨款占比超三分之二 [1] NIH在生物医学领域的作用 - NIH拨款支持全美2500家机构的30多万名科研人员工作 大部分美国生物医学研究者依赖其资金 [2] - 2010-2016年FDA批准的210种新药中 NIH资金支持了相关基础研究 [2] - 基础研究虽不直接产出药物 但为后续创新提供关键机会 包括拯救生命的药物开发 [3] 人才与科研体系冲击 - 预算不确定性或导致年轻研究人员流向海外 削弱美国全球科研领导地位 [2] - 人才外流将缩减研究机构规模 降低国际合作意愿 影响重大突破后的创新能力 [2][3] - 免疫学家协会警告 研究项目中断将产生代际连锁反应 临床试验被迫暂停 [3] 监管环境变化 - 特朗普政府已裁减FDA 3500名员工 预计新药审批时长将增加9个月 [3]
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称研究资金削减将致未来30年美国新药数量骤降
第一财经· 2025-07-21 18:28
NIH预算削减影响 - 特朗普政府计划将2026年NIH预算削减180亿美元,削减幅度达40%,若获国会通过将于今年10月1日生效 [1][3] - 预算削减将导致未来30年内每年减少2种进入临床试验的候选药物,累计减少20种药物研发,最终使上市新药数量减少约4.5% [3] - 截至7月3日,受影响的NIH拨款项目达4473项,涉及资金超过100亿美元,其中研究拨款占比超三分之二 [3] 研究资金与人才影响 - NIH拨款支持着美国2500家机构的30多万名科研人员,大部分生物医学研究人员依赖NIH资金 [3] - 2010-2016年期间,NIH资金支持了FDA批准的210种新药的相关研究 [3] - 资金削减可能导致大规模人才流失,年轻研究人员可能流向海外,削弱美国全球研究领导地位 [4] - 人才外流将缩减研究机构和实验室数量,削弱重大基础研究突破后的合作能力及后续创新 [4] 监管审批影响 - 特朗普政府已对FDA裁员3500人,预计将导致新药申请审查时长增加9个月 [5] 长期行业影响 - 资金不确定性将迫使研究项目停止、临床试验暂停,对下一代生物医学研究产生连锁反应 [4] - 可能削弱美国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影响基础研究成果转化能力 [4]
Immunity:西湖大学何丹阳/徐和平团队发现神经炎症复发的关键开关与治疗新靶点
生物世界· 2025-07-16 12:11
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疾病研究 - 脑膜内自身反应性B细胞与抗原特异性T细胞相互作用促进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炎症的复发 [2] - 研究首次证实中枢神经系统局部B细胞是神经炎症复发的关键开关 [2] - 该研究为多发性硬化症的"中枢炎症驱动"理论提供了直接证据 [2]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模型发现 - 位于大脑边缘的自身反应性B细胞通过直接与致脑炎性T细胞结合加速神经炎症 [3] - 脑膜区域的自身反应性B细胞与T细胞相互作用能放大局部促炎性循环机制 [4] - 这种相互作用在疾病临床发作前即可促进中性粒细胞募集和内皮细胞活化 [4] 致病机制 - 致病机制需要B细胞表达MHC II类分子以及T细胞产生GM-CSF [5] - 抗原呈递驱动脑膜自身反应性B细胞的致病性 [7] - 脑膜T细胞与B细胞相互作用引发中性粒细胞-内皮细胞炎症循环 [7] 治疗潜力 - 脑内局部自身反应性B细胞是复发性多发性硬化症中神经炎症的关键启动因素 [6] - 选择性耗竭脑内定位的B细胞可减轻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的复发 [7] - 该发现表明B细胞是极具前景的治疗靶点 [6]
65%糖代谢案例,异常有望通过饮食干预逆转!
GLP1减重宝典· 2025-07-14 08:56
全球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与治疗突破 - 全球2型糖尿病发病率持续攀升,肠道微生物群与宿主代谢的相互作用在疾病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 [3] - 最新研究通过多组学联合分析首次系统阐明肠道菌群动态变化与血液代谢物互作影响糖代谢的分子机制 [3] - 临床试验数据显示,通过为期12个月的个性化膳食干预,65%受试者的糖代谢指标恢复至正常范围 [3] 研究方法与数据验证 - 研究采用瑞典IGT队列(n=697)作为发现队列,SCAPIS队列(n=470)作为验证队列 [6] - 运用高通量代谢组学技术检测了978种血浆代谢物,通过宏基因组测序鉴定了1,427个微生物共丰度基因群(MGS) [6] - 采用梯度提升决策树(GBDT)机器学习算法整合临床指标、饮食摄入数据和微生物特征,成功构建代谢物水平预测模型 [7] 肠道菌群代谢轴与糖尿病关联 - 肠道菌群贡献了近30%的血液代谢物变异,远超健康人群 [8] - 临床因素解释变异度最高(13.6%-66.3%),微生物群次之(7.8%-47.2%),饮食因素影响相对较小(1.3%-38.3%) [8] - 研究共鉴定出502种与糖代谢异常显著相关的代谢标志物,主要涉及脂质和氨基酸代谢通路 [9] 糖尿病亚型与代谢特征 - 孤立性空腹血糖受损(IFG)患者中58.9%的代谢异常与肥胖相关 [9] - 孤立性糖耐量异常(IGT)患者仅26.2%的代谢物与肥胖相关 [9] - 52.3%的异常代谢物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重叠 [9] 生活方式干预效果 - 65.9%的糖尿病相关代谢物可通过饮食或运动干预实现逆转 [10] - 低碳水高蛋白饮食在14天内即可显著改善116种代谢物(包括77种脂类和39种氨基酸) [10] - 急性有氧运动可特异性逆转21种代谢物 [10] 糖尿病早期干预新策略 - 首次在未接受治疗的群体中精准识别出502种与血糖调控密切相关的代谢标志物,其中143种与肠道菌群存在显著关联 [11] - 在心血管疾病临床症状出现前,微生物-代谢轴已发生显著改变 [11] - 通过整合个性化营养指导、科学运动方案和靶向菌群调节的综合干预模式,有望实现对糖尿病发生发展的有效阻断 [12]
关键分子信号有望破解造血难题
科技日报· 2025-07-10 09:30
人工血液研究突破 - 德国康斯坦茨大学与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的研究团队首次识别出趋化因子CXCL12可诱导红细胞前体排出细胞核 这是红细胞成熟的关键环节 [1] - 该发现为大规模生产人工血液提供了新路径 解决了人工造血技术长期无法实现临床规模应用的核心瓶颈 [1] - 研究证实CXCL12信号分子被红细胞前体细胞主动内化并进入细胞核 从而加速成熟和排核过程 这与大多数细胞在CXCL12刺激下产生迁移的反应机制截然不同 [2] 技术应用前景 - 突破性发现将显著提升人工造血效率 未来可能实现血液的大规模个性化生产 [2] - 技术成熟后有望缓解全球血源短缺问题 并推动稀有血型的定向合成 [2] - 潜在应用场景包括癌症和遗传病患者的自体血液再生治疗 实现精准医疗突破 [2] 生物学机制 - 人体自然造血过程中 红细胞前体需精确排出细胞核以腾出空间容纳更多血红蛋白 该过程仅存在于哺乳动物 [1] - 骨髓中的CXCL12因子需在特定时间点与多种因子协同作用 才能成功触发排核过程 研究人员通过精准控制CXCL12添加时机复现了这一关键步骤 [1]
江南大学发表最新Cell子刊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7-09 15:24
铁死亡与ACSL4抑制剂研究 - 铁死亡是一种铁依赖性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形式,与多种肝脏疾病密切相关,目前尚无特异性共价抑制剂[2] - ACSL4是脂质代谢关键酶,其异常激活会引发铁死亡,成为铁死亡相关疾病的重要治疗靶点[3] 罗西替尼(ROC)的发现与作用机制 - 研究团队通过虚拟筛选确定罗西替尼(ROC)为强效铁死亡抑制剂,ROC是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EGFR抑制剂[4] - ROC与ACSL4蛋白第170位半胱氨酸共价结合,抑制其酶活性,从而阻断脂质过氧化和铁死亡过程[5] 罗西替尼的治疗潜力 - 动物实验显示ROC能有效减轻铁死亡介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5] - ROC作为直接靶向ACSL4的共价抑制剂,为铁死亡相关疾病提供了潜在治疗策略[7] 研究核心结论 - ROC通过靶向ACSL4抑制铁死亡[8] - ROC通过共价修饰ACSL4第170位半胱氨酸抑制酶活性[8] - ROC在小鼠模型中通过阻断铁死亡缓解急性肝损伤[8]
胆固醇平衡破坏“元凶”酶锁定
科技日报· 2025-07-07 09:01
胆固醇代谢机制突破 -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阿灵顿分校研究团队发现IDO1酶在胆固醇代谢中扮演关键角色 [1] - 通过抑制IDO1酶活性可有效维持机体健康胆固醇水平 [1] - 该发现为治疗心脏病、糖尿病、癌症等多种重大疾病带来新希望 [1] IDO1酶作用机制 - 当IDO1酶被阻断时能显著抑制巨噬细胞的炎症反应 [1] - IDO1酶激活会产生犬尿氨酸干扰巨噬细胞处理胆固醇的方式 [1] - 使用抑制剂关闭IDO1酶后巨噬细胞重新获得胆固醇代谢能力 [1] 协同效应发现 - 研究发现一氧化氮合酶会与IDO1酶产生协同效应 [1] - 靶向这两种酶有望为炎症驱动疾病患者带来革命性疗法 [1] 疾病关联性 - 巨噬细胞内胆固醇积聚过多会引发动脉堵塞、心脏病等一系列疾病 [2] - 慢性炎症是心脏病、癌症、糖尿病乃至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的共同诱因 [1] 研究进展 - 团队正深入探索IDO1酶与胆固醇调控的网络关系 [2] - 正在筛选其他可能参与胆固醇调控的酶 [2] - 开发安全有效的IDO1抑制剂或开启炎症相关疾病预防大门 [2]
中国团队联合破解细胞膜的“脆弱密码”
研究突破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团队联合美国罗格斯大学破解细胞膜的"脆弱密码",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期刊 [1] - 研究发现通过调控或抑制NINJ1蛋白可以在炎症发展初期包裹死亡细胞,降低炎症风暴发生概率 [1] - 该研究为治疗脓毒败血症等与炎症风暴相关的疾病探索新思路 [1] 研究机制 - 团队对几千个人类多跨膜蛋白进行系统性敲低筛选,发现NINJ1跨膜蛋白显著影响机械张力下膜破裂概率 [1] - NINJ1蛋白活跃时细胞膜在压力下更容易破裂,被敲除时细胞膜抗压能力大大增强 [2] - NINJ1不仅在死亡信号激活后起作用,在没有炎性通路参与的机械应力情况下也能决定膜的稳定性 [1] 临床应用 - NINJ1可能成为调节应力相关组织损伤、过度炎症反应乃至自身免疫疾病的新型靶点 [2] - 在肺损伤、败血症或肿瘤微环境中限制NINJ1活性有助于控制损伤相关分子模式释放 [2] - 该发现可为临床上对病人的处理赢得宝贵时间 [1]
浙江大学发表最新Cell子刊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6-16 16:49
微肽在肝细胞癌中的研究 - 微肽源自非经典翻译,具有维持组织稳态和促进癌症发展等关键作用的新型生物分子,但肝细胞癌中微肽的蛋白质组学图谱和功能机制仍不清楚 [2] - 研究发现一类与肝细胞癌相关的微肽,揭示了它们调控肝细胞癌中线粒体RNA加工的机制,为癌症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3] 微肽MRPIP的发现与功能 - 研究团队采用新设计的超滤串联质谱检测法,在临床肝细胞癌样本中鉴定出大量微肽,其中来自长链非编码RNA的微肽MRPIP通过调控线粒体RNA加工机制抑制肝细胞癌进展 [4] - 能量应激诱导的MRPIP通过与HSD17B10的R25残基相互作用,阻碍线粒体核糖核酸酶P复合物组装,破坏HSD17B10四聚化和HSD17B10-TRMT10C子复合物形成,导致线粒体中转录后RNA加工、翻译和能量生成紊乱,从而抑制癌症进展 [5] 微肽的应用潜力 - 从MRPIP序列生成的20个氨基酸功能肽在体外和体内均能显著抑制肝细胞癌进展 [6] - 该研究为癌症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8]
Nature Cancer:中科大刘连新团队等揭示相分离促进肝癌发展的新机制
生物世界· 2025-06-05 11:43
肝细胞癌耐药机制研究 - 研究发现RIOK1通过相分离形成应激颗粒隔离PTEN mRNA降低其翻译水平从而促进肝细胞癌肿瘤生长[2][3][6] - RIOK1在肝细胞癌中高表达且与不良预后相关并在应激条件下由NRF2转录激活[6] - 应激颗粒通过激活戊糖磷酸通路缓解应激压力保护细胞免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损害[6][7] 潜在治疗策略 - 小分子西达本胺可下调RIOK1并增强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疗效[6] - 在多纳非尼耐药肝细胞癌患者肿瘤中发现RIOK1阳性应激颗粒存在[6] 研究意义 - 揭示了应激颗粒动态变化与代谢重编程及肝细胞癌进展的联系[7] - 为提高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疗效提供了潜在手段[7] - 阐明了应激颗粒通过代谢重编程影响癌症耐药性的机制[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