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网约车
icon
搜索文档
中信证券:首予曹操出行“买入”评级 目标价73港元
智通财经· 2025-10-17 14:34
投资评级与财务预测 - 中信证券首次覆盖曹操出行并给予买入评级 目标价73港元 较报告发布日股价48.32港元有51%上行空间 [1][2] - 预测公司2025-2027年收入分别为213.92亿元、270.91亿元、338.45亿元 同比增长45.9%、26.6%、24.9% [1] - 公司有望在2026年实现净利润转正 [1] 市场地位与运营表现 - 公司是中国市场份额第二的网约车平台 2024年市场份额为5.4% [1] - 2025年上半年公司收入达95亿元 同比增长53.5% [1] - 2025年上半年平台月活跃司机数达55.4万 同比增长53.5% 月活跃用户数增至3810万 同比增长57.4% [1] 成本控制与运营效率 - 通过推广定制化纯电车型有效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 纯电动汽车每公里成本为0.8元 较传统燃油车低30% [2] - 截至2025年6月底 公司在31个城市投放超过3.7万辆定制车 相关订单GTV达25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34.7% [2] - 公司毛利率从2024年的5.1%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8.4% 经营亏损率大幅收窄 [2] 自动驾驶与未来战略 - 公司于2025年2月启动Robotaxi试点服务 并计划在2026年底前推出支持L4级自动驾驶的定制车型 [2] - 凭借吉利集团在汽车产业链的积淀和自身运营数据积累 公司正构建定制车-智驾系统-服务运营的端到端生态 [2]
部分城市叫停网约车“一口价” 如何平衡司乘权益?
央视网· 2025-10-16 07:03
近年来,网约车"空调大战"屡次登上热搜,不少乘客遭遇了乘坐"一口价"网约车时空调要另行收费的窘 境。一边是司机倒苦水"亏不起",另一边却是乘客被吐槽"一口价低人一等"。记者注意到,西安、开封 等几个城市先后出台禁止"一口价"的措施;但杭州此前却辟谣,表示不会"一刀切"取缔网约车"一口 价"。到底应该如何看待"一口价"? 日前,西安市交通运输局印发《关于规范网约车平台经营价格行为的通知》,明确提出全面暂停"一口 价""特惠价"等。在此之前,广东清远、河南开封、江西鹰潭等多地已先后推出类似政策、约谈网约车 平台,禁止平台以"一口价"模式强制司机接单,着力整治无序低价竞争乱象。 所谓网约车"一口价"订单,是指乘客设定目的地后,网约车平台根据预估里程、时长,以及预期路况等 给出的固定价格,在之后的行程中,无论路况如何,乘客均将按此固定价格付费。 针对网约车行业整体的良性发展,顾大松强调,应聚焦司机的小时收入与劳动时长,尤其是以小时收入 为核心衡量标准,划出一条合理的底线。 近期,南京市交通运输局向社会公开发布《南京市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管理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 稿)》(下称"征求意见稿"),就将司机最低小时收入纳入了规 ...
古根海姆:优步(UBER.US)有望成为自动驾驶长期赢家,外卖价值同样不容忽视
智通财经网· 2025-10-15 16:47
古根海姆对优步的首次覆盖与评级 - 古根海姆首次覆盖优步并给予买入评级 押注其未来12个月股价有接近50%的潜在上行空间 [1] - 古根海姆设定的目标股价为140美元 较周二收盘价有48%的上涨空间 [2] - 优步2025年以来股价涨幅高达56% 大幅跑赢纳斯达克100指数 [2] 看好优步的核心投资逻辑 - 核心逻辑在于优步的行业领先多平台网络规模是其最接近竞争对手的3倍以上 [1] - 优步凭借其网约车市场需求 品牌资产和技术前沿性 有望成为自动驾驶领域的长期赢家 [1] - 投资者相对忽视了优步的外卖和商品配送业务 该业务在顺风因素推动下有望实现两位数增长 [2] 自动驾驶市场的增长预期与机遇 - 古根海姆预计到2035年 自动驾驶车辆将占美国网约车市场的20% [2] - 摩根士丹利预计到2030年 配备部分到完全自动化驾驶的车辆在发达市场采用率将从2024年的8%升至28% [4] - 到2030年自动驾驶相关市场机会规模约2000亿美元 高盛预测2025-2030年美国Robotaxi网约车出行规模年复合增速高达90% [4] 优步和Lyft在自动驾驶领域的角色与合作 - 美国银行认为优步和Lyft将在自动驾驶新兴技术市场中发挥重要作用 并对两家公司均给予买入评级 [3] - 优步和Lyft预计将宣布与大型汽车制造商的深度合作 并在2026-2027年处于自动驾驶领域的有利地位 [3] - 两家公司正积极建设支持自动驾驶车辆的基础设施 如充电站和高速互联网 以提升Robotaxi服务体验 [4] 特斯拉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展望 - 摩根士丹利将特斯拉移动出行/Robotaxi视为其中长期核心利润池 [5] - 预计到2040年 特斯拉自动化移动出行车队可达约750万辆 每英里收入约1.46美元 EBITDA率约29% [5] - 基于Robotaxi和机器人增长预期 摩根士丹利对特斯拉的长期牛市情景目标股价上看至每股800美元 [5]
政府基金入局,滴滴再获20亿融资,自动驾驶上升至城市基建新高度
搜狐财经· 2025-10-14 17:45
融资与战略合作 - 滴滴自动驾驶完成D轮融资,总金额达20亿元人民币 [1] - 投资方包括中关村科学城基金、北京市信创产业发展基金、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以及广汽集团,阵容涵盖地方政府产业基金、国家队资本和传统车企 [1] - 融资资金将重点投入AI核心算法研发与L4级自动驾驶应用落地,以推动技术创新、规模化运营及商业化闭环 [1] - 自第三轮融资起,投资主体发生显著变化,广汽集团以2.98亿美元主投,此后参与者多为战略与产业资本而非纯粹的财务风险投资 [3] 技术研发与布局 - 公司已基本打通“车-路-云-图”全链路技术布局,并自建“慧桔港”运维网络 [6][9] - 推出自研硬件,包括与北醒公司联合设计的国内首个2K图像级高精度激光雷达“北曜Beta”,以及量产化的三域融合计算平台“Orca虎鲸” [8] - 公司在无人驾驶领域累计投入已超过百亿人民币,显示出其在该领域的决心 [9] - 滴滴拥有无与伦比的数据优势,其日常运营收集的真实、动态路况数据远比其他车企的路测数据更鲜活和真实 [6] 商业化进展与规划 - 公司与广汽埃安合作的新一代前装自动驾驶车计划于2024年底交付,之后将在北京、广州等地开展示范应用 [9] - 2024年以来,滴滴自动驾驶已在北京和广州开启全场景、全无人测试,车辆在早晚高峰、深夜、骤雨等复杂场景中表现稳定 [9] - 与广汽集团联合研发的L4车型将于2027年推出,旨在构建“整车制造+出行服务”的完整生态 [1] 行业趋势与战略意义 - 无人驾驶行业正从技术演示阶段全面进入商业化落地的深水区 [3] - 地方政府产业基金的入场意味着无人驾驶被提升至“城市级新基建”和“未来产业核心”的战略高度 [4] - 行业价值衡量标准从技术领先转向对区域经济、产业链拉动和城市智慧交通建设的实际贡献 [6] - “造车”与“智驾”走向深度融合,车企需要前沿自驾技术赋能产品,科技公司则需要车企的制造能力和供应链以实现技术规模化搭载 [6]
盛威时代冲刺港股IPO 关联交易扮演重要角色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3 21:52
业务扩张与财务表现 - 公司网约车服务业务规模快速扩张,总交易金额从2022年的7.18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5.21亿元,2025年上半年同比增长27.04% [2] - 公司订单量从2022年的3270万单增长至2024年的7030万单,2025年上半年同比增长40.45% [2] - 业务扩张以牺牲短期利润为代价,网约车服务平均净抽佣率从2022年的2.9%下降至2024年的-0.2%,2025年上半年提升至0.4% [3] - 公司网约车服务每单平均直接利润从2022年的0.6元下降至2024年亏损0.1元,2025年上半年提升至0.1元 [3] - 报告期内公司收入持续增长,从2022年8.16亿元增至2024年15.94亿元,但同期持续亏损,2022至2024年分别亏损4.99亿元、4.82亿元、4.26亿元 [7] - 公司整体毛利率处于较低水平,报告期内分别为6.6%、7.1%、3.5%和4.1%,其中网约车服务业务毛利率分别为2.9%、1.2%、-0.2%和0.5% [7] 关联交易依赖 - 公司网约车服务业务高度依赖阿里巴巴旗下高德平台,报告期内通过高德产生的总交易金额占比分别为92.9%、89.5%、93.9%和94.5% [4] - 阿里巴巴旗下阿里旅行为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为27.0067% [5] - 在司机招募和管理中,公司向联营企业陕西丰行景途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支付的运力伙伴费在报告期内占总运力伙伴费的比例最高达28.1% [5] - 数字化及业务解决方案业务中,报告期内向关联方提供服务的金额占该业务收益的比例最高达54.52% [5] - 公司数字化及业务解决方案业务的第一大客户北京凯宝为公司一名主要管理人员配偶控制的公司,属于关联方 [6] - 报告期内,公司向关联方购买网约车服务的金额分别为5638.20万元、7452.90万元、1.04亿元和6336.10万元 [8] 成本结构与运营合规 - 公司网约车服务业务成本中,除占比约八成的司机服务费外,聚合平台费占比最高,约为10% [8] - 报告期内,公司就聚合平台服务向高德支付的服务费分别约为5260万元、7010万元、1亿元及6140万元 [8] - 公司给予每单乘客的奖励从2022年的0.3元大幅提升至2024年的0.7元,2025年上半年下降至0.5元 [3] - 公司网约车服务业务存在合规问题,因平台上部分车辆和司机未取得所需证件,报告期内相关行政处罚总额分别约160万元、240万元、240万元和210万元 [3] - 公司数字化及业务解决方案业务的收入并非主要来自出行行业,报告期内非出行行业项目收入占比均在七成以上,2024年为61.9% [6]
永远不要赚门槛太低的钱
洞见· 2025-10-13 20:34
低门槛行业的竞争困境 - 2024年外卖员人数超过1000万,平均每个订单有7个外卖员同时抢单,导致收入仅能勉强应付日常所需[6][7] - 送快递、跑滴滴等无门槛行业同样面临人满为患,付出与收入严重不对等的情况[8][10] - 投资家格雷厄姆指出,总是做显而易见或大家都能做的事,生活不可能变好[11] 短期收益与长期发展的矛盾 - 调查显示大部分人选择培训半个月月薪5000的A工作,而非培训3个月月薪15000的B工作,因看重眼前确定收益[14][15][16] - 朋友老杨通过翻译兼职和顺风车每月多赚4000元(相当于涨薪30%),但AI翻译普及和顺风车竞争加剧后陷入困境,缺乏跳槽技能[23][25][28][31] - 低门槛赚钱会削弱自我学习动力和认知提升意识,导致陷入低水平竞争和穷忙困境[18][35][36] 高门槛能力的竞争优势 - 大厂HR面试显示,要求从办公软件到英语交流再到独立策划项目,竞争者从满屋减少到寥寥几人,门槛能筛选掉大部分竞争者[38][39][40][41][42][43][44] - 外贸博主Ruby主动开发东南亚新市场,积累产品知识和沟通技巧,最终获得涨薪,而依赖老客户的同事被降薪或辞退[46][47][48][49] - 博主李苦李放弃数据分析外快,专注学习数据库,一年后帮助公司系统负载降低40%,三年后成为技术骨干并获得华为高薪offer[53][56][58][59] 时间资源配置的战略意义 - 作家佟十二指出,低水平重复工作挤占的时间会将人牢牢锁在当下,无法进行长远规划[50][51] - 前辈提醒25岁专注学习数据库,30岁可成为领域专家并拥有谈薪权利,与打零工者形成鲜明对比[56][57] - 当在某个领域做到难以替代时,赚钱会变得水到渠成,筛选有挑战性的事比赚没成长的辛苦钱更重要[60][61]
曹操出行入围《经济观察报》2024—2025年度受尊敬企业
经济观察网· 2025-10-13 17:56
2025年10月13日,曹操出行在优质运营、创新突破、社会贡献等指标中表现优异,根据经观受尊敬企业 组委会初步评估,入围《经济观察报》2024—2025年度受尊敬企业。 ...
网约车大战背后,有什么样的资本博弈?
虎嗅· 2025-10-13 16:35
公司发展历程 - 公司创始人于2012年离开阿里巴巴并创立滴滴 [1] - 公司上线初期仅有16名司机 [1] - 公司通过合并快的实现了市场扩张 [1] - 公司在竞争中成功反制Uber [1] - 公司实现了独立运营,摆脱了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的控制 [1] 行业市场地位 - 公司通过一系列战略整合统一了出行市场 [1]
“空中滴滴”来了,滴滴入局低空经济!
搜狐财经· 2025-10-13 12:32
据悉,中国将"低空经济"写入国家发展战略,全国已经有三十多个省份出台扶持政策,开放空域、提供补贴、建立行业标准。 除了滴滴外,7月30日高德地图入局低空经济,推出低空导航"空中高德"解决方案。 10月9日,北京滴滴低空科技有限公司成立,该公司由滴滴出行的关联公司北京小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全资持股,注册资本500万元人民币,法定代表人为 陈凯。 从经营范围来看,新公司并未直接涉足飞行器制造,而是聚焦于软件开发、人工智能应用软件开发及咨询服务等领域。 有行业人士分析认为:滴滴进军"空中出行",很可能先发挥它的老本行优势:搭建一个"空中版"的滴滴平台。具体来说,就是先开发手机App让用户能像 现在打车一样方便地叫"飞的"。滴滴拥有数亿用户,可以轻松实现"一键打飞车"的功能迁移,用户教育成本低。 为此,它们正在下一盘大棋,布局三个核心业务:巩固现有的网约车基本盘,同时提前抢占"空中出租车"的赛道,并大力研发自动驾驶技术,形成一个覆 盖地面和低空的全面出行网络。 如今,不少网约车平台的终极目标,是让你用它的一个App,就能搞定所有出行。 上月,曹操出行高调宣布打造"天地空一体化"共享出行。 ...
从“催单”到“提醒休息”,140万名司机权益有了“防护盾”
南京日报· 2025-10-13 10:44
核心观点 - 全国首个网约车平台算法和劳动保障集体协议签署,覆盖T3出行全平台140万名网约车司机,旨在通过算法协商保障司机权益 [1][2] 行业痛点与背景 - 网约车司机面临收入波动、算法透明不足、休息无保障等痛点,日均在线10小时但每小时收入比两年前少5元到10元 [1] - 司机工作地点分散,面临吃饭难、充电难、休息难等现实困境 [1] - 算法由平台单方面制定,重大规则调整往往先执行后告知,缺乏有效协商渠道,形成算法霸权 [1] 协议核心突破 - 设定抽成比例上限,高峰时段收入不低于当地小时最低工资,节假日发放专项补贴 [2] - 连续服务4小时强制休息20分钟,单日满10小时自动停单6小时 [2] - 优化工会驿站布局,提供平价餐饮和应急充电,破解三难问题 [2] - 重大规则调整前公示征求意见,App设置反馈通道,申诉72小时内办结 [2] 协商与监督机制 - 南京市总工会牵头多部门建立协同机制,将T3出行列为全国首个试点平台 [1] - 经过4个月调研筹备,召开全平台算法协商恳谈会,8名司机代表与平台高管面对面交锋 [1] - 建立线上监测、线下抽访、热线反馈的多元监督模式,联合交通和人社部门定期核查条款执行情况 [2] - 平台承诺每季度召开算法恳谈会,让司机诉求持续融入规则优化 [2] 实施效果 - 司机端App实时显示乘客支付、司机收入、抽成比例明细,破除隐藏扣款疑虑 [2] - 高峰时段奖励实时到账,疲劳提醒弹窗取代催单通知 [2] - 平台承诺非司机责任取消订单3日内核实支付空驶补偿,乘客未支付订单7日内垫付分成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