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冶·钢铁大模型
搜索文档
江海奔流,“苏”写新篇——从“苏超”现象探寻江苏高质量发展动能
中国证券报· 2025-10-15 08:03
宏观经济实力 - 江苏省以全国1%的陆域面积,承载了6%的人口,创造了10%以上的经济总量,GDP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二 [1] - 2024年江苏地区生产总值达13.7万亿元,增量为全国第一 [3] - 全省制造业增加值达4.66万亿元,约占全国制造业增加值的14% [3] 工业与制造业规模 - 2024年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4%,比全国增速高1个百分点 [3] - 制造业覆盖31个大类、191个中类、500多个小类,是全国制造业门类最齐全的省份之一 [7] - 累计实施数字化转型项目5.6万余个,重点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70.1%,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达89.1% [9] 产业结构与新兴产业 - 2024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达41.8% [3] -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在2024年首次突破50%达50.7%,并于2024年上半年进一步升至51.8% [3] - 未来产业核心企业总数超3100家,营收规模超7500亿元,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3] 产业集群与区域协同 - 累计培育14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总数全国第一,并实现全省13个设区市全覆盖 [5] - 盐城、常州、宿迁、淮安四市构建起完整度超90%的光伏产业链,成功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4] - 苏南与苏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值缩小到1.86,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缩小到1.80,区域发展均衡 [5] 企业案例与产业升级 - 蜂巢能源今年1-7月装机总量同比增长97.1%,增速居全球第一,总量跻身全球前十 [7] - 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总投资约677亿元,具备1600万吨年加工原油能力,为国内单流程规模最大的炼化一体化项目 [7] - 南钢通过联合华为研发“元冶·钢铁大模型”,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提升生产效率并有效压降综合成本 [9] 科技创新与研发投入 - 诚迈科技近二十年专注于基础软件,从引入安卓系统到参与鸿蒙生态,致力于国产信创 [14] - 吉贝尔药业历经十余年投入,抗抑郁新药即将完成III期临床试验,抗肿瘤新药正在开展IIa期临床试验 [14] - 泛亚微透的CMD产品投向市场后历时7年达到8000万元年营收规模,现已被越来越多主机厂和车灯厂采纳 [10] 资本市场与金融支持 - 江苏省为全国上市公司数量第三、北交所与科创板公司数量第一的省份 [16] - 2024年6月启动总规模500亿元的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截至2024年8月已组建三批共41只产业专项基金,总规模达1069亿元 [17] - 基金集群已投资93个项目,其中英诺赛科、正力新能成功上市 [17] 出海与内销战略 - 森萱医药2024年上半年实现出口收入超8000万元,同比增长13.3% [15] - 海伦哲2024年上半年新签海外订单3000万元,大幅超去年全年总额 [15] - 天工国际以外贸销售为主(占比超六成),正以高端精密刀具为突破口加快布局国内数百亿元市场 [16]
江海奔流,“苏”写新篇——从“苏超”现象解码江苏高质量发展底气
中国证券报· 2025-10-15 08:03
文章核心观点 - 江苏省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均衡协调的发展模式,展示了实体经济根深叶茂、新质生产力拔节生长的强劲势头 [1] - 江苏经济的“强”体现在坚实的经济底盘与向新结构、鲜明的区域特色与协同共进、齐全的产业门类与完备链条三大方面 [4][8][11] - 江苏发展的内生动力源于传统产业的智改数转、民营企业的创新韧劲以及政府的精准赋能 [13][15][17] - 江苏实践的启示在于注重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出海与内销并举、以及金融活水的精准浇灌 [20][21][23] 经济规模与结构 - 2024年江苏地区生产总值达13.7万亿元,增量全国第一,制造业增加值4.66万亿元,占全国约14% [4] - 2024年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4%,比全国增速高1个百分点 [4] - 2024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达41.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50.7%,并于上半年升至51.8% [6] - 江苏未来产业核心企业总数超3100家,营收规模超7500亿元,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6] 区域发展与产业协同 - 江苏已累计培育14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总数全国第一,并实现全省13个设区市全覆盖 [10] - 苏南与苏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值缩小到1.86,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缩小到1.80,区域发展均衡 [10] - 盐城、常州、宿迁、淮安四市构建了完整度超90%的光伏产业链,成功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9] - 苏州在纳米新材料、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高端科技仪器三个领域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 [9] 产业基础与供应链 - 江苏制造业覆盖31个大类、191个中类、500多个小类,是全国制造业门类最齐全的省份之一 [12] - 江苏正着力构建“1650”产业体系,即发展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50条产业链 [13] - 蜂巢能源案例显示,其在常州金坛方圆9公里内可采购绝大部分上游材料,极大降低运输成本并增强供应链稳定性 [11] 产业转型升级与创新 - 江苏自2022年起实施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累计实施数字化转型项目5.6万余个 [14] - 全省重点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70.1%,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达89.1%,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连续十年居全国第一 [14] - 近三年来,全省累计实施单个项目投入超500万元的老旧设备更新改造重点项目超过2000个 [14] - 民营企业如泛亚微透的CMD产品投向市场后历时7年做到8000万元年营收规模,展现创新韧劲 [15] 政府规划与产业生态 - 无锡集成电路产业链企业超600家,产值达2512亿元,构建起从设计、制造、封测到材料设备的全链产业集群 [17] - 政府对产业的规划注重因势利导,立足各城市资源禀赋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并组织产业链供需对接活动 [18] - 2023年出台政策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所有行业和领域,并审议《江苏省民营经济促进条例(草案)》 [16] 企业战略与市场拓展 - 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例如森萱医药上半年出口收入超8000万元,同比增长13.3%,海伦哲新签海外订单3000万元 [21] - 部分企业从商品出海迈向产能出海,如澳弘电子在泰国投建生产基地,沪光股份在欧洲设工程中心和工厂 [22] - 外向型企业如天工国际(外贸销售占比超六成)正以高端精密刀具为突破口加快布局国内市场 [22] 金融支持与资本市场 - 江苏是全国上市公司数量第三、北交所与科创板公司数量第一的省份,形成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体系 [23] - 2024年6月总规模500亿元的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启动,已组建三批共41只产业专项基金,总规模1069亿元 [23] - 该基金集群累计投资93个项目,其中英诺赛科、正力新能成功上市 [23]
四大变化,折射发展新动能
新华日报· 2025-09-01 10:09
核心业绩表现 - 江苏713家A股上市公司合计实现营收超1.68万亿元,净利润近1482亿元 [1] - 429家公司营收正增长,45家营收增幅超50%,超四成公司营收超10亿元 [1] - 573家公司实现盈利,193家净利润超1亿元 [1] AI技术应用与行业融合 - 超半数上市苏企在半年报中提及"AI"或"人工智能",AI工具与主营业务深度融合 [2] - 恒瑞医药利用AI靶点发现平台提升临床转化效率,重塑从靶点验证到临床前研究的全链条 [2] - 太湖雪结合AI模型优化产品设计,南钢通过"元冶·钢铁大模型"实现研发成本减少20%及周期缩短30% [2][3] - 京源环保垂直领域大模型提供全栈智能服务,博众精工集成AI技术提升研发效率与产品精度 [3] - AI技术应用重心向垂直领域倾斜,满足效率提升和决策优化需求 [3][4] 行业"反内卷"战略 - 光伏、钢铁、水泥、化工等行业通过技术升级与战略调整实现差异化竞争 [5] - 迈为股份优化HJT电池制造方案提升产能,中天科技以轻资产模式实现N型组件量产及钙钛矿电池效率突破23% [6] - 无锡隆盛科技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议价能力,富淼科技聚焦高附加值市场,上半年营收7.21亿元(同比下降5.80%) [6][7] - 行业通过产能控制、淘汰落后产能及并购整合优化供给,注重政策力度与市场化手段 [7] 海外市场拓展与供应链重构 - 440家上市苏企公布海外收入,合计2906亿元,通过本土化生产与供应链重构化解风险 [8] - 中信博全球跟踪支架市占率16%,排名全球第二,在印度、中东、亚太等多地区位居榜首 [8] - 天合储能海外出货量累计突破12GWh,在10余个国家设立服务中心,覆盖全球六大区域市场 [9] - 科沃斯海外业务收入占比40.8%,美国市场二季度同比增长86.5% [9] - 江苏国泰在缅甸、柬埔寨、越南建设货源基地,推动供应链向"全球整合"转型 [9] - 江苏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新增502个投资项目,协议投资额37亿美元 [10] 中期分红与股东回报 - 江苏超120家A股上市公司发布中期分红预案,总规模超百亿元 [11] - 常熟银行中期分红每股0.15元,共计4.97亿元,占半年度净利润比例25.27% [11] - 华泰证券派息13.54亿元,国电南瑞派息11.75亿元,南钢股份派息7.31亿元(占净利润50%) [12] - 雅克科技、华信新材料承诺现金分红比例不低于归母净利润30%,江苏国泰承诺每年现金分红不少于可分配利润40% [12] - 中期分红反映监管政策引导及公司治理水平提升,增强投资者信心与市场认可度 [13]
刚刚发布:14.63亿元!↗18.63%
南京日报· 2025-08-19 22:43
财务业绩 - 2025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63亿元 同比增长18.63% [1] - 拟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186元 合计派发7.31亿元 占当期净利润50% [1] 产品与技术突破 - 核心产品先进钢铁材料销量133.72万吨 占总销量29.77% 占比同比提升2.64个百分点 [5] - 先进钢铁材料毛利率20.26% 同比增加2.32个百分点 毛利总额13.67亿元占钢材产品毛利总额46.67% [5] - 95mm厚止裂钢国内率先供货世界最大集装箱船 100mm厚止裂钢实现全球首次应用 [3] - 液态二氧化碳储罐用高强钢应用于全球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项目挪威北极光项目 [3] - 牵头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极低温清洁能源储罐用特种合金开发与示范应用项目 [3] 数字化转型 - 携手华为开展钢铁大模型百日会战 发布元冶·钢铁大模型架构 [5] - 落地炼数成金数据资产入表管理与运营平台 推动两项数据产品在江苏省数据交易所挂牌 [5] - 实现数据资产入表714万元 率先建立数据+模型+应用价值核心理念 [5] - 入选国家及江苏省数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员单位 联合发起钢铁行业高质量工业数据集倡议 [5] 可持续发展 - 全面实现全流程超低排放 连续两年获评江苏省长流程环保绩效A级企业 [5] - 入选全国第一批新四类环保设施开放单位名单 [5] - 完成基于ISO 14064标准的碳盘查 首次获得包含范围3的核查证书 [7] - 帘线钢产品通过ISO 14067碳足迹核查认证和14021再生含量受控混合认证 [7] - 以降低帘线钢碳足迹方案落地江苏省钢铁行业首笔产品碳足迹挂钩贷款 获3亿元碳金融授信 [7]
南钢股份股价微跌0.87% 钢铁行业利润同比改善63%
金融界· 2025-08-08 01:39
股价表现 - 截至2025年8月7日收盘,南钢股份股价报4.54元,较前一交易日下跌0.87% [1] - 当日成交额1.19亿元,股价波动区间为4.48元至4.58元,振幅2.18% [1] 资金流向 - 8月7日主力资金净流出532.75万元 [2] - 近五日累计净流入2051.98万元 [2] 公司业务 - 主营业务涵盖钢铁冶炼、加工及销售,产品应用于建筑、机械、能源等领域 [1] - 持续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探索数字化技术应用 [1] - 近期发布"元冶·钢铁大模型",推动AI与工业场景融合 [1] 行业动态 - 2025年上半年钢铁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63.26% [1] - 行业自律控产带动供需关系改善 [1] - 重点钢企钢材库存处于近四年低位 [1] - 高端制造、新能源等领域用钢需求呈现结构性增长 [1]
上半年钢铁产量同比减少 行业利润合理回升
经济日报· 2025-08-07 08:09
行业经济效益 - 上半年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利润总额592亿元 同比增长63.26% [2] - 行业平均利润率1.97% 同比上升0.83个百分点 [2] - 营业收入29985亿元同比下降5.79% 营业成本28055亿元同比下降6.83% [2] 产量与供需关系 - 全国粗钢产量5.15亿吨同比下降3.0% 表观消费量4.52亿吨同比下降5.6% [2] - 企业平均月末钢材库存1891万吨 处于近4年最低水平 [3] - 自律控产保持供需基本平衡 带来原燃料需求下降和成本重心下移 [2] 产品结构升级 - 高端制造业用材/绿色低碳用材/新能源用材存在量质双升需求 [3] - 首钢汽车板/电工钢/镀锡镀铬板保持较好盈利水平 [3] - 宝钢极低铁损高磁感无取向硅钢/河钢2GPa超级抗氢脆热成型钢等高端产品实现技术突破 [3] 绿色低碳发展 - 重点企业节能环保投资占比28.9% 同比提高4.3个百分点 [4] - 总能耗同比下降1.5% 吨钢可比能耗同比下降0.6% [4] - 193家企业完成超低排放改造 中天钢铁实现固废综合利用率99.8% [4] 数智化转型 - 首钢冷轧成为全球钢铁行业第7家"灯塔工厂" [5] - 沙钢部署AI大模型与生产场景深度适配 南钢构建多个AI应用场景试点 [5] - 行业面临高质量数据采集难/数据流通不足/复合型人才短缺等挑战 [5] 政策与行业自律 - 工信部印发《钢铁行业规范条件(2025年版)》全面提升基础指标要求 [6] - 行业坚持"三定三不要"经营原则 杜绝恶性竞争 [6] - 下半年将实施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 推动淘汰落后产能 [6]
上海探路“人工智能+”:共建生态、场景落地、金融滴灌三线并进
国际金融报· 2025-07-28 15:04
论坛背景 - 中信集团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举办科产融创新发展论坛 聚焦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和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1] 政府战略规划 - 上海将紧抓人工智能+战略机遇 着力构建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发展新生态 在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协同发展中实现新突破[4] - 上海人工智能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基础能力全面提升 创新生态日益完善 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4] 企业战略布局 - 中信集团以人工智能+为引领 推动科技跨越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 通过四方面措施:联合推进核心技术攻关 开放自身优势场景和优质数据 综合金融提升股贷债保联动供给效率 完善内部模型风险监管和数据权限隔离[4] AI技术前沿发展 - 虚实融合网成为数字孪生、混合现实、具身智能增强学习等新应用的技术核心 需要AI、VR、5G/6G、新型网络等技术迭代发展支撑[6] - VR技术从3I特征(沉浸感、交互性、构想性)迭代发展为6I特征(增加智能化、互通性和迭代性)[6] - 人工智能成为新一代行业科研新基建 在药物研发、化学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得到有效应用[6] - 量子计算跨越小规模演示性科学实验 造出工程样机 在特定问题求解上展示出超级计算机无法比拟的算力[9] - 破解RSA和椭圆曲线加密算法成为量子计算未来战略高地[9] 行业应用实践 - 晶泰科技通过机器人与AI融合实现自主干湿实验迭代循环 自动生产和收集高质量数据 打造数据驱动的科研新范式[6] - 华智生物融合生物技术、数据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打造生物育种智能决策系统种谷大脑 内置育种预训练大模型可实现功能基因挖掘和高通量表型精准鉴定[7] - 生物育种智能决策系统可定制化应用于作物、畜禽、水产、微生物等 显著降低育种成本50% 缩短育种周期50% 提高育种效率[7] - 人形机器人是具身智能的最大需求者和挑战 需要解决大规模高质量交互数据获取和跨场景知识学习与迁移泛化等关键问题[9] - 南钢集团人工智能研究院开发元冶·钢铁大模型 以决策与控制模型集群为左脑 感知与认知模型集群为右脑 首期已落地20个场景应用[9]
第三届链博会明日在京开幕,记者提前探访参展企业:会飞的摩托、能“炼钢”的大模型……
南京日报· 2025-07-15 10:57
链博会概况 - 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将于7月16日在北京开幕 为期5天 [1] - 吸引众多企业参与 包括南钢集团 擎天集团 快轮科技 达斯琪 天创机器人等南京新质生产力代表企业 [1] 参展企业科技展示 - 快轮科技展出两栖载人飞行摩托SKYRIDER X1 可在30秒内完成形态转换 成为展会明星展品之一 [2] - 达斯琪展示全息炫屏技术 利用超高密度LED灯带和视觉暂留原理 实现空气悬浮全息立体效果 已应用于文旅和商业场景 [2] - 天创机器人展出T7-S轮式升降臂机器人 可替代人工在复杂室内场景进行全天候设备监测和异常报警 [2] 产业链合作与创新 - 南钢集团展示与华为合作的"元冶·钢铁大模型" 应用于钢铁生产全流程 体现传统产业智能化转型成果 [3] - 链博会注重合作共赢 参展商更倾向于寻找合作伙伴而非竞争 南钢集团希望通过平台融入全球产业链协作 [3] - 擎天集团旗下擎工互联推出"出海合规数字人" 解决跨境贸易中的合规问题 并计划发布"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供应平台"新产品 [4][5] - 擎工互联首次参展 目标从服务贸易企业转向与先进制造业合作 助力拓展海外业务 [5]
南京钢铁与华为联合研发的“元冶·钢铁大模型”正式发布
快讯· 2025-06-27 16:10
数字化转型 - 南钢集团基于华为云Stack大模型混合云完成20个智能场景应用上线 [1] - 实现从"经验炼钢"到"科技炼钢"的转型 [1] 战略升级方向 - 打造AI超级工厂聚焦五大特征:高端化、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全球化 [1]
从“经验炼钢”到“科技炼钢”, 南京钢铁携手华为云Stack开启AI超级工厂之路
搜狐财经· 2025-06-27 14:31
公司战略转型 - 公司从传统钢铁制造向"AI+钢铁"智能化转型,与华为联合研发"元冶·钢铁大模型",覆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服务、经营管理四大业务方向20个智能场景应用,实现从"经验炼钢"到"科技炼钢"的升级[1][10] - 2021年全面启动数据治理,核心数据资产入湖率超90%,2024年一季度成为全国首批数字资产入表上市企业之一,全年数据资产入表超1000万元[2] - 2024年初启动"人工智能百景千模"三年行动计划,基于华为云Stack构建钢铁垂直大模型底座,建立"集团中心—生产产线"两级云边训推体系,形成云边协同的智能闭环[2] 技术应用与成果 - 智能峰谷优化调度系统利用大模型和求解器实现能源实时最优调度,2024年增加发电655万度电,峰谷发电效益提升4.24倍[4] - 碳锰低温钢研发通过大模型混合云实现工艺在线监控与优化,产品性能合格率提升1.5%以上[5] - AI配煤系统将配比计算效率从1-2天压缩至1-2分钟,吨焦成本降低5-10元[7] - 轧制力AI预测引擎融合专家知识与极端工况数据,实现全钢种高精度预测[7] - AI视觉大模型应用于钢铁质检,解决样本稀缺、缺陷多变等难题,实现金相判级、低倍判级等自动化检测[7] 生态合作与未来规划 - 发起"钢铁大模型百日会战",联合华为等生态伙伴推动首批应用试点上线,加速全链条智能化升级[4] - 智能问答系统融合知识库与数据引擎,在阳光智问、设备智通等场景实现效率显著提升,未来将拓展至全业务角色[9] - 与华为云Stack的合作超越技术层面,构建工业智能新范式,推动行业从机械化、自动化向智能化跃迁[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