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氢站
搜索文档
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概览
中国汽车报网· 2025-10-09 10:16
京津冀示范城市群 以北京为核心,京津冀示范城市群形成了"北京-天津-保定-淄博"产业发展链和"北京-保定-滨州"氢能供 应链,重点发展电堆、膜电极等关键零部件。示范期内在北京冬奥会运输保障、港区物流、矿石钢材运 输等应用场景推广燃料电池重卡、公交车和物流车,目标是京津冀区域相关产业链规模超1000亿元。截 至2025年2月,该示范群已提前完成推广目标,推广燃料电池汽车5327辆,完成进度达100.51%。 上海示范城市群 上海市牵头,联动苏州、南通等城市形成"1+6"城市示范群。示范群聚焦燃料电池系统集成、电堆技术 等领域,支持上海捷氢、重塑科技等企业突破核心技术。计划到2025年累计建成加氢站73座,支持油氢 合建站和制氢加氢一体化项目。 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上海示范城市群坚持"商乘并举",积极探索燃料电池乘用车应用。日前,全国首 批燃料电池网约车正式在上海投入运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上海市加氢站与燃料电池汽车公共 数据平台已接入燃料电池汽车超5500辆,涉及24家车企、24个品牌和66款车型。 广东示范城市群 广东示范城市群规模庞大,以佛山为核心,联动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云浮以及省外福 ...
“零碳交通”应用“多点开花” 成本“拦路虎”仍待突破
中国能源网· 2025-10-02 15:23
文章核心观点 - 交通与能源融合正从理念走向实践,转型范围已从电动乘用车扩展至商用车、航运、航空及多式联运等全领域,目标是推动交通行业从单纯能源消费者转变为深度参与能源“源网荷储”全流程的实践者,以打造绿色低碳产业链、带动投资增长和产业升级 [1] - 政策层面通过指导意见和具体激励措施(如资金支持、电价政策、补贴等)为交能融合提供基石,并强调政策连续性以注入行业确定性 [2] - 交能融合落地场景在全国“多点开花”,包括高速服务区升级为综合能源站、路域光伏项目、虚拟电厂试点以及氢能走廊等,已产生实际效益如清洁电力8317.13万千瓦时、节约标准煤2.5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09万吨 [3][4] - 成本与商业模式仍是规模化推广的主要挑战,需通过全产业链协同降本、完善技术标准与安全规范,并解决系统性问题如跨区域政策协调和电网接入能力,以实现能源安全、经济增长与低碳转型的多重目标平衡 [6][7] 政策支持 - 交通运输部等十部门发布《关于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通过“约束与激励并重”的机制设计(如中央大气污染资金支持老旧货车淘汰、碳普惠激励绿色出行)提升参与主体积极性 [2] - 地方政府积极响应,湖北、上海、重庆等六个省市出台V2G上网电价政策,广东、江苏等地推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补贴,构成政策基石 [2] - 政策连续性受行业关切,交通运输部发布《交通强国建设试点申报方向指引(2025年)》,明确电动重卡零碳货运走廊建设、交能融合发展等方向,为行业注入确定性 [2] 落地场景与案例 - 高速服务区转型为“能源码头”,例如四川蜀道集团将天全服务区打造成“交能融合迪士尼”,布局200余座充电站、9座LNG加注站,并计划今明两年建设8—10座加氢站,推动服务区向价值平台升级 [3] - 路域光伏成为新基建,枣菏高速公路绿色能源融合项目作为中国首条全路域交能融合项目,累计产生清洁电力8317.13万千瓦时,节约标准煤约2.5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09万吨,申领交易绿证83171张,缓解当地用电高峰紧张局面 [3] - 虚拟电厂试点推进,济青中线济潍段三个光伏站点总容量约14兆瓦,注册电力交易平台后可通过虚拟电厂调节交易 [3] - 氢能应用场景拓展,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氢走廊”项目累计开通4趟车次(干线全运行19车次),实现公海联运直达泰国港口,通过运输场景反向带动氢能全产业链发展 [4] 产业机遇与效益 - 交能融合可保障能源安全、扩大国内有效消费、培育新经济增长点,通过盘活交通存量资产和带动产业链升级开辟庞大市场空间 [6] - 具体效益包括枣菏高速公路项目产生的清洁电力8317.13万千瓦时、节约标准煤2.5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09万吨,以及降低高速公路及周边区域用能成本 [3] - 智能化成为提质增效关键,V2G技术突破后可使电动车变身“移动储能单元”,深度参与电网调节,实现“停车赚钱”的用户体验 [6] 挑战与瓶颈 - 成本与商业模式是规模化推广的“拦路虎”,例如氢能重卡购置成本高、加氢站利用率低,需全产业链协同降本 [6] - 技术标准与安全规范亟待完善,重卡换电场景需解决电池标准化、站网协同等问题 [6] - 系统性问题如跨区域政策协调、电网接入能力、不同技术路线适配性,需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合力破解,以平衡能源安全、经济增长与低碳转型多重目标 [7]
CCTP年度会议在京举行,多方共探中国交通绿色低碳转型路径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24 17:19
行业政策与顶层设计 - 交通运输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标志着交能融合从顶层设计全面走向实践 [3] - 过去五年中国交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零排放货运、多元化能源应用等理念不断写入政策并逐步落地 [3] - 交通电动化已从乘用车、公交车逐步拓展至重载装备,货车、船舶、工程机械等领域均在寻求突破 [3] - 多式联运与交能融合作为推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路径,有望在“十五五”期间发挥更大作用 [5] 技术路线与多元化能源应用 - 能源属性呈现多元化趋势,除电力外,氢、醇、生物柴油等赛道均有布局 [3] - V2G(车辆到电网)技术即将进入规模化商业应用阶段,在私人及园区场景中潜力巨大 [4] - 私家车将成为未来V2G发展的主力,特来电公司已在多地参与虚拟电厂项目 [5] - 对于各类技术路线,市场接受度和企业使用成本是决定其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 [3] 企业实践与产业布局 - 四川蜀交新能源有限公司积极布局氢能源产业,中标北京冬奥会氢能保障项目、湖北加氢站项目,并与丰田成立合资公司,预计10月底氢能重卡将面世,同时计划2025-2026年建设8-10座加氢站 [5] - 国鸿氢能科技指出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已取得进展,但目前仍面临氢价偏高、加氢站利用率不足等问题,随着高速过路费减免、加氢补贴等政策出台,氢能汽车在特定场景的应用逐渐具备可行性 [5] - 中国汽车年产量突破3000万辆,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一,汽车及相关零部件对高效、低碳的运输模式需求显著,为多式联运发展提供了现实场景 [5] 产业发展成就与全球视野 -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取得显著成就,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光伏等绿色产业已形成显著优势,相关投资、产能与专利数量位居世界前列 [4] - 全球已有近150个国家提出碳中和愿景,绿色低碳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 [4] - 中国通过“双碳”目标引领和产业政策支持,已初步构建起绿色交通供应链体系,不仅助力减排降碳,也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 [4] -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涉及全产业链的模式重构与服务升级,而非简单的“油车换电车、换氢车” [3]
武汉启动2025第二批氢能财政资金申报,五大类场景获支持
势银能链· 2025-09-17 11:42
武汉市氢能产业财政支持政策 - 武汉市发布2025年度第二批氢能产业财政资金申报通知,围绕氢能龙头企业培育、氢能汽车研发制造、加氢站建设/运营及燃料电池应用等领域提供支持 [2] - 申报遵循“事后奖补”原则,企业需在10月10日前完成网络平台申报,主体须为武汉市注册并接入氢燃料电池汽车溯源管理平台的企业 [3] - 政策支持涵盖五大类场景,包括氢燃料电池汽车(船舶、叉车)应用奖励、氢能龙头企业培育奖励、氢能汽车研发制造奖励、加氢站建设补贴及加氢站运营补贴 [3][7] 财政资金申报细节 - 氢燃料电池汽车等应用奖励分两次申报,首次针对2025年1月1日至9月30日注册登记的车辆等,可申领50%奖励资金,二次申报针对2022年1月1日至2025年9月30日完成2万公里纯氢行驶里程的车辆,申领剩余50%资金 [3][4] - 培育氢能龙头企业奖励政策享受期限定为2024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对在产业规模、技术创新等方面达标的企业给予奖励 [7] - 加氢站建设补贴针对2024年期间完成建设的加氢站,加氢站运营补贴政策享受期为2024年全年,旨在降低运营成本并提升效率 [7] 首批财政资金审计结果 - 武汉市第一批氢能产业财政资金审计结果于7月初公示,合计投入资金889.1万元,覆盖12家企业 [5] - 获得市级支持资金较多的企业包括:湖北安捷楚道供应链有限公司(137.55万元)、武汉绿动氢能能源技术有限公司(122.36万元)以及武汉理工氢电科技有限公司(41.6万元)等 [6] - 补贴类型分布显示,加氢站建设与运营补贴以及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奖励是首批资金支持的重点方向 [6]
郑德雁来青岛,为何去了这家企业?
搜狐财经· 2025-09-03 11:15
山东省能源局局长调研青岛能源项目 - 山东省能源局局长郑德雁履新后首次调研选择青岛和日照 重点考察能源电力供应保障和重点项目 并征求对"十五五"能源发展规划的意见[1] - 调研涉及中石化青岛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和中石化青岛炼化公司光伏制氢项目 呼应能源保供与能源转型两大关注领域[1] - 调研企业均带有鲜明中国石化印记 反映该央企与青岛合作持续升级[1] 中国石化LNG业务发展 - 中石化青岛LNG接收站是山东省唯一在用液化天然气接收终端 市场覆盖山东河北江苏河南等省份[5] - 接收站2014年投产 经2021年和2023年两次扩建后 年接转能力达1100万吨 年供气能力165亿立方米[5] - 2023年青岛胶州湾海底天然气管线投运 可满足未来20年用气需求 每年替代煤炭536万吨 减少碳排放500万吨[12] - 截至今年7月底 青岛LNG接收站累计接卸资源近5000万吨 气化外输天然气约540亿方 相当于替代燃煤约6264万吨 减少碳排放约1.13亿吨[7] 氢能与光伏项目进展 - 中石化青岛炼化建成我国首个工业运行海水漂浮式光伏项目 年发绿电1670万千瓦时 降低二氧化碳排放1.4万吨[8] - 项目与桩基式水面光伏联动 形成中国石化规模最大水面光伏电站 实现"光伏制绿电 绿电制绿氢"产业格局[9] - 青岛将绿色能源列为新兴产业 重点发展海上风光氢储及海洋能综合开发 氢燃料电池等细分赛道[9] 央地合作与资本运作 - 青岛能源集团2022年8月入股中石化青岛液化天然气公司 取得董家口LNG接收站220万吨接卸能力和1.47亿立方米储气能力[17][20] - 合作后自主采购能力达30.8亿立方米 覆盖全市48%天然气供应量和东岸主城区95%燃气市场[19][20] - 双方在LNG槽车运营 保税转口业务 国际加注服务等领域深入合作 打造辐射华北的LNG储备供应基地[20] 产业合作与升级 - 中国石化与青岛合作始于2000年青岛石油化工厂划转 近年重点围绕LNG 新兴产业和炼化业务展开[11][12] - 2022年双方签署战略协议 计划在董家口化工产业园新建化工新材料项目 推进青岛石化异地搬迁[22] - 2023年9月青岛液化与四川空分签约 投资2.3亿元建设LNG冷能综合利用空分项目 生产液氮液氧液氩等产品[16]
高端访谈|对话楚天高速董事长王南军:湖北冲刺千亿氢能产业底气在哪
搜狐财经· 2025-09-01 16:12
公司氢能业务布局 - 公司实施"实体经营+资本运作"双轮驱动 连续七年完成七次投资并购 形成路桥投资运营、综合能源、交通科技三大业务格局[4] - 依托场景优势前瞻性布局氢能、低碳高速、光储充等新能源领域 打造全国首条规模化常态运营氢能源示范线 建成全国首个"碳中和"认证零碳收费站和全省首座"源网荷储"一体化服务区[4] - 与中钢研安泰环境成立合资公司钢研华普(武汉)科技有限公司 投资建设高端氢燃料电池制造基地[16] 汉宜氢能示范线运营成果 - 在汉宜沿线建设三座加氢站 采购30辆东风氢能源重卡[9] - 累计消纳氢气超180吨 行驶里程突破180万公里 实现减碳超1800吨 潜江服务区加氢站多次日加氢突破500公斤[9] - 形成以武汉为中心辐射6地市的跨城氢能干线物流网络 向西走鄂川渝线运输400多趟 向北走鄂豫线运输150多趟 向东到苏州运输50多趟[12] 氢能产业战略规划 - 湖北提出"氢能强省"战略 目标2027年氢能全产业链总产值达1000亿元 2024年产业规模已达365亿元[5] - 计划推进"3线19站"加氢站建设 打通京港澳、沪汉蓉和汉襄十三条线 在7个地区新设14座加氢站[19] - 成立湖北楚道氢能科技有限公司 切入绿色工地、绿色矿山和干线物流业务 联合发起设立湖北省氢能产业联盟[20] 产业链协同发展 - 湖北现有氢能产业链主企业15家 链创机构11家 累计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超1000辆 建成加氢站25座以上[5] - 汉宜示范线采用全链条"湖北造":东风重卡、国电投氢燃料电池、和远气体制氢、石化机械加氢设备[12] - 与上海重塑能源在潜江服务区搭建两个氢能源离网超充站并投入正常运营[10] 行业发展机遇 - 氢能作为21世纪最具潜力清洁能源 正重塑全球能源版图 湖北能源对外依存度达85% 发展氢能是破解能源困局的必然选择[4] - 项目验证重卡运输技术可行性和商业可行性 若支持政策到位 氢能重卡物流企业有望实现盈利[9] - 沿长江氢走廊可联动河南"中原氢都"和川渝清洁能源基地 建立跨省氢能联盟 推动区域氢能交易市场诞生[14]
国富氢能:拟配售173万股H股,净筹9099万港元
新浪财经· 2025-08-31 21:25
融资活动 - 公司拟配售173万股H股 配售价格为每股54.03港元 [1] - 预计配售事项所得款项净额约为9099万港元 [1] 资金用途 - 配售所得款项拟用于中国及海外氢能项目投资 [1] - 资金投向包括制氢工厂、加氢站及氢气液化工厂等氢能基础设施 [1]
国富氢能拟按每股54.03港元配股 最多净筹约9099万港元
智通财经· 2025-08-31 18:13
公司融资计划 - 公司于2025年8月29日交易时段后与配售代理订立配售协议 [1] - 配售股份价格为每股54.03港元 配售规模最高达173万股 [1] - 预计净筹资额约9099万港元 资金将用于氢能项目投资与合作 [1] 资金用途规划 - 募集资金专项用于中国及海外氢能项目开发 [1] - 具体项目类型包括制氢工厂、加氢站及氢气液化工厂 [1] - 资金用途同时涵盖项目投资与合作协议拨付 [1]
珠海市:2027年前投运19座加氢站
势银能链· 2025-08-22 11:16
珠海市加氢站建设规划 - 2026年前力争建成投运加氢站15座 2027年前累计建成投运加氢站19座 [3] - 加氢站供氢规模总体不低于20吨/天 [4] - 香洲区规划8座加氢站(加油加氢合建站3座 改建/新建加氢站5座) 金湾区规划7座(加油加氢合建站3座 改建/新建加氢站4座) 斗门区规划4座(加油加氢合建站3座 改建/新建加氢站1座) [5] 加氢站建设时序原则 - 优先将已注销营业加气站改建为加氢站 运营中面临转型的加气站列入中远期计划 [7] - 2025年前规划建设的加油站列入近期加油加氢站建设计划 2025年后列入中远期计划 [7] - 氢源项目周边及港口/物流园等应用场景集聚区域优先列入近期建设计划 [7]
氢能补贴:攀枝花重降本/技术,九江重车/船/工业应用
势银能链· 2025-08-21 11:06
攀枝花市氢能产业补贴政策 - 通过氢源与加氢站补贴降低用氢成本 对新改扩建35MPa及以上固定式加氢站和制氢加氢一体站按省级奖励30%配套奖励 移动式撬装加氢站按设备投资额20%给予每座不超过50万元奖励[3][4] - 对氢气销售价格不高于20元/kg的加氢站按年度累计加氢量给予15元/kg奖励 每座加氢站每年不超过200万元 奖励政策执行期间总金额按每年20%退坡[4] - 支持绿氢制备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项目 按实际投资总额20%给予不超过400万元一次性奖励[4] - 支持工业副产氢提纯利用 按设备投资额10%给予不超过100万元一次性奖励[6] - 扩大氢能应用 对购置氢燃料电池商用车企业按财政部示范奖励积分评价体系1:1比例奖励 对年加氢量超3000kg的氢能车辆给予货源企业1万元/年/辆奖励 每企业每年不超过100万元[6] - 对氢能监控应用平台按设备投资额30%给予场景运营企业不超过200万元一次性奖励[6] - 对氢气运输企业按设备实际投资额20%给予每户企业不超过100万元一次性奖励[6] - 支持氢储能/氢发电/氢冶金等产业化应用示范项目 按涉氢装备实际投资20%给予不超过500万元一次性奖励[6] - 支持装备制造 对燃料电池及制氢/加氢装备生产线按实际销售收入5%给予奖励 累计不超过1000万元 对氢燃料电池整车组装企业按实际投资额20%给予不超过500万元一次性奖励[7] - 支持技术创新 对获批省级创新平台给予300万元一次性奖励 对获得国家/省级立项的重大科技项目按实际投资总额20%/10%给予不超过200万元/100万元奖励[8] 九江市氢能产业补贴政策 - 政策设计突出港口经济与氢能特色 通过船舶和交通领域规模化应用探索内河航运绿色转型路径[11] - 对新购入生产性涉氢设备实际投资额1000万元以上企业按设备投资额最高8%予以奖励 单个企业最高300万元 投资额超1亿元按一事一议奖励[13] - 推动氢燃料电池车辆应用 按功率3000元/千瓦给予一次性购置补贴 对轻型/中重型车辆分别按最高5000元/万公里/1万元/万公里标准给予运营支持 每家企业年度支持金额最高300万元[13] - 鼓励采购氢燃料电池船舶 按功率给予一次性购置补贴 单船奖励最高200万元 对运营船舶按总装机功率分级给予年度运营补贴 500千瓦及以下最高8万元/年 500-1000千瓦最高10万元/年 1000千瓦以上最高12万元/年 每家企业补贴金额最高300万元[13] - 支持加氢站建设 对日加氢能力500公斤及以上加氢站给予建设补贴 油氢合建站/制氢加氢一体化站每站补贴100万元 其余固定式加氢站每站补贴50万元[14] - 支持加氢站运营 对氢气销售价格低于35元/千克的加氢站给予奖补 每低1元给予1元/千克奖补 每座加氢站每年氢气补贴不超过100万元[14] - 优化使用体验 氢燃料电池汽车在市政道路停车位停放免收停车费[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