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南方恒生科技
icon
搜索文档
图解丨南下资金净买入小鹏汽车、华虹半导体、小米和中芯国际
格隆汇APP· 2025-11-06 17:58
格隆汇11月6日|南下资金今日净买入港股54.79亿港元。其中: 净买入小鹏汽车-W 12.14亿、南方恒生科技10.52亿、华虹半导体9.61亿、小米集团-W 6.62亿、中芯国际6.18亿、腾讯控股3.64亿; 净卖出潍柴动力5.48亿、泡泡玛特4.18亿、阿里巴巴-W 3.08亿、美团-W 2.03亿。 据统计,南下资金已连续7日净买入小米,共计42.2827亿港元。(格隆汇) ...
净卖出超54亿港元 抛售两大ETF加仓小米及泡泡玛特
新浪财经· 2025-10-15 18:35
南向资金整体流向 - 南向资金全天成交约1436.45亿港元,较前一日缩量约385亿港元,占恒指成交总额的45.49%,占比连续3日跌破5成 [2] - 南向资金全天净卖出约54.43亿港元,其中沪港股通净流出约63.1亿港元,深港股通净流入约8.67亿港元 [2] - 近一月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1541.31亿港元,其中沪港股通净流入623.29亿港元,深港股通净流入918.02亿港元 [5] 主要ETF及指数产品资金流向 - 盈富基金(02800 HK)被大幅抛售85.75亿港元,在沪港股通和深港股通中分别净流出62.71亿港元和23.04亿港元 [2][5] - 恒生中国企业(02828 HK)被大幅抛售33.38亿港元,在沪港股通和深港股通中分别净流出23.20亿港元和10.18亿港元 [2][5] 个股资金流向:净买入 - 阿里巴巴-W(09988 HK)获净买入8.57亿港元,股价上涨3.86%,在沪港股通和深港股通中分别净流入4.86亿港元和3.72亿港元 [2][3][5] - 华虹半导体(01347 HK)获净买入4.46亿港元,股价上涨5.34%,在深港股通中净流入3.14亿港元 [2][3][5] - 小米集团-W(01810 HK)获净买入2.96亿港元,股价上涨1.77%,南向资金已连续8日净买入该股 [2][3] - 泡泡玛特(09992 HK)获净买入2.04亿港元,股价上涨3.80% [2][3] - 三花智控(02050 HK)获净买入1.64亿港元,股价大幅上涨12.92% [2][3] 个股资金流向:净卖出 - 中芯国际(00981 HK)遭净卖出6.42亿港元,股价上涨3.61%,南向资金已连续5日减持该股 [2][3] - 腾讯控股(00700 HK)在深港股通中遭净卖出3.62亿港元,股价上涨0.97% [5] 个股近期资金趋势 - 阿里巴巴-W前5日获加仓2592万股 [3] - 华虹半导体前5日遭减持1780万股 [3] - 小米集团-W前5日获加仓6008万股 [3] - 泡泡玛特前5日获加仓724万股 [3] - 三花智控前5日遭减持58万股 [3] - 中芯国际前5日遭减持4987万股 [3]
南向资金今日净买入86.03亿港元,南方恒生科技净买入11.47亿港元
证券时报网· 2025-10-14 21:49
市场整体表现 - 10月14日恒生指数下跌1.73% [1] - 南向资金全天成交总额为1812.45亿港元,其中买入成交949.24亿港元,卖出成交863.21亿港元,实现净买入86.03亿港元 [1] - 港股通(沪)成交金额1116.91亿港元,净买入49.73亿港元 [1] - 港股通(深)成交金额695.53亿港元,净买入36.31亿港元 [1] 个股成交活跃度 - 阿里巴巴-W成交额最高,达210.24亿港元 [1] - 中芯国际成交额129.81亿港元,腾讯控股成交额74.05亿港元 [1] - 小米集团-W成交额54.08亿港元,腾讯控股成交额74.05亿港元 [2] 南向资金净买入情况 - 净买入金额居首的为南方恒生科技,净买入额11.47亿港元,该股收盘下跌3.33% [1] - 小米集团-W获净买入9.23亿港元,腾讯控股获净买入6.63亿港元 [1][2] - 小米集团-W获南向资金连续7天净买入,其间合计净买入56.32亿港元 [2] 南向资金净卖出情况 - 中芯国际遭净卖出金额最多,为9.58亿港元,该股收盘股价下跌8.48% [1][2] - 阿里巴巴-W遭净卖出7.95亿港元,信达生物遭净卖出7.67亿港元 [1][2] - 中芯国际和阿里巴巴-W遭连续净卖出,合计净卖出金额分别为65.87亿港元和49.79亿港元 [2] 其他活跃股表现 - 华虹半导体成交额69.11亿港元,股价下跌13.08% [2] - 快手-W成交额30.32亿港元,股价下跌6.77% [2] - 中兴通讯成交额38.94亿港元,股价下跌9.47% [2] 相关ETF信息 - 恒生医药ETF(代码:159892)跟踪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指数 [4][5] - 恒生医药ETF最新份额为63.0亿份,增加7800.0万份,主力资金净流出1.2亿元 [5]
南向资金追踪|净买入超153亿港元 扫货三大ETF加仓阿里和美团
新浪财经· 2025-08-27 18:29
南向资金整体流向 - 南向资金单日成交额达1911.72亿港元 较前一日放量近430亿港元 占恒指成交总额比重为51.48% [2] - 南向资金全天净买入153.71亿港元 其中沪港股通净流入90.05亿港元 深港股通净流入63.66亿港元 [2] - 三大ETF获资金大幅流入 盈富基金净买入55.49亿港元 恒生中国企业净买入30.43亿港元 南方恒生科技净买入9.53亿港元 [2] 个股资金净买入情况 - 阿里巴巴-W获净买入21.78亿港元 沪股通净流入11.35亿港元 深股通净流入10.42亿港元 [3][6][7] - 美团-W获净买入17.82亿港元 深股通净流入5.91亿港元 [3][7] - 康方生物获净买入5.74亿港元 深股通净流入5.24亿港元 [3][7] 个股资金净流出情况 - 中芯国际遭净流出6.59亿港元 沪股通净流出5.86亿港元 深股通净流出0.72亿港元 [3][6][7] - 小米集团-W遭净流出2.97亿港元 深股通净流出3.00亿港元 [3][7] 重点个股价格及短期资金动向 - 阿里巴巴-W股价微涨0.16% 前5日累计减持154万股 [4] - 美团-W股价下跌3.08% 前5日累计加仓2410万股 [4] - 康方生物股价下跌7.10% 前5日累计减持9万股 [4] - 中芯国际股价微涨0.09% 前5日累计加仓422万股 [4] - 小米集团-W股价下跌0.56% 前5日累计加仓2527万股 [4] 沪港通十大成交活跃股 - 中芯国际成交额68亿港元 净流出5.86亿港元 [6] - 腾讯控股成交额40.78亿港元 净流入0.54亿港元 [6] - 恒生中国企业ETF净流入30.43亿港元 盈富基金ETF净流入30.56亿港元 [6] 深港通十大成交活跃股 - 南方恒生科技ETF净流入9.54亿港元 [7] - 华虹半导体成交额10.48亿港元 净流出0.34亿港元 [7] - 商汤-W股价大涨8.90% 成交额10.12亿港元 净流出0.30亿港元 [7]
图解丨南下资金净卖出港股146.8亿港元,逆势加仓腾讯、泡泡玛特
格隆汇APP· 2025-08-20 18:27
南下资金流向 - 南下资金单日净卖出港股146.82亿港元 [1] - 净买入腾讯控股9.69亿港元 连续4日累计净买入37.02亿港元 [1] - 净买入泡泡玛特3.43亿港元 [1] - 净买入东方甄选3.02亿港元 [1] - 净买入小米集团-W 1.85亿港元 [1] - 净卖出盈富基金103.2亿港元 [1] - 净卖出恒生中国企业57.27亿港元 [1] - 净卖出南方恒生科技27.12亿港元 [1] - 净卖出阿里巴巴-W 5.27亿港元 [1] - 净卖出小鹏汽车-W 3.84亿港元 [1] 沪股通交易情况 - 益高基金净卖出66.81亿港元 成交额69.04亿港元 股价涨幅0.2% [3] - 东方甄选净买入3.04亿港元 成交额48.96亿港元 股价涨幅8.2% [3] - 泡泡玛特净买入6.06亿港元 成交额43.35亿港元 股价涨幅12.5% [3] - 中芯国际净卖出1.50亿港元 成交额32.13亿港元 股价涨幅3.4% [3] - 腾讯控股净买入11.88亿港元 成交额31.28亿港元 股价跌幅0.3% [3] - 小米集团-W净买入6.51亿港元 成交额31.15亿港元 股价涨幅0.3% [3] - 恒生中国企业净卖出29.12亿港元 成交额30.21亿港元 股价持平 [3] - 阿里巴巴-W净卖出1.45亿港元 成交额28.14亿港元 股价跌幅0.7% [3] - 南方恒生科技净卖出18.60亿港元 成交额20.22亿港元 股价跌幅0.1% [3] 深股通交易情况 - 盈富基金净卖出36.41亿港元 成交额36.58亿港元 股价涨幅0.2% [3] - 恒生中国企业净卖出28.15亿港元 成交额28.16亿港元 股价持平 [3] - 小米集团-W净卖出4.65亿港元 成交额26.46亿港元 股价涨幅0.3% [3] - 泡泡玛特净卖出2.63亿港元 成交额23.40亿港元 股价涨幅12.5% [3] - 南方恒生科技净卖出8.52亿港元 成交额22.18亿港元 股价跌幅0.1% [3] - 中芯国际净买入0.57亿港元 成交额19.92亿港元 股价涨幅3.4% [3] - 阿里巴巴-W净卖出3.83亿港元 成交额19.66亿港元 股价跌幅0.7% [3] - 东方甄选净卖出0.01亿港元 成交额18.69亿港元 股价涨幅8.2% [3] - 腾讯控股净卖出2.18亿港元 成交额18.11亿港元 股价跌幅0.3% [3] - 小鹏汽车-W净卖出3.85亿港元 成交额12.24亿港元 股价涨幅4.4% [3]
单日狂扫359亿港元!南向资金创纪录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8-15 23:37
南向资金流入情况 - 8月15日南向资金单日净买入358.76亿港元,创历史最高纪录,规模超过8月前两周总和 [2][3] - 2025年累计净流入突破9389亿元,8个月超越2024年全年总量,净流入交易日占比超八成 [2][3] - 2020-2024年南向资金年度净买入额分别为6721.25亿港元、4543.96亿港元、3862.81亿港元、3188.42亿港元和8078.69亿港元 [3] 资金配置策略 - 采取"哑铃型"布局:高股息金融股与科技成长、医疗板块并重 [2][3] - 8月以来金融、信息技术、医疗保健净买入领跑,分别达482.2亿港元、317.48亿港元、238.54亿港元,可选消费板块净卖出220.05亿港元 [4][5] - 腾讯控股持仓金额最高达5564亿港元,中国移动、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小米集团持仓均超2000亿港元 [5] 市场影响与个股表现 - 医药股逆势走强:银诺医药-B单日涨超200%,派格生物医药-B涨32%,基石药业-B涨24% [5] - 券商股表现突出:中国银河涨9%,中信证券涨7% [5] - 恒生沪深港通AH股溢价指数从6月137.22点回落至8月122.59点,创2021年新低 [9] 资金流入驱动因素 - 港股估值洼地效应,包含腾讯、美团、阿里等稀缺资产吸引力 [5] - 内地"资产荒"背景下,M2达330万亿元人民币(GDP的2.4倍),资金寻求港股稳定分红或成长性资产 [6] 市场定价权分析 - 2024年南向资金交易额占港股成交34.64%,较2017-2020年10%-20%显著提升 [7] - 外资持股占比从2020年75%降至2025年61%,但仍是主导力量 [8] - 南向资金在食品零售、电信服务领域持仓占比超50%,对小盘股和红利股定价权增强 [8][9]
单日狂扫359亿港元!南向资金创纪录
第一财经· 2025-08-15 23:19
南向资金加速涌入港股 - 8月15日南向资金单日净买入358.76亿港元,创历史最高纪录,超过8月前两周总和(330.55亿港元)[3][4] - 2025年累计净流入突破9389亿元,已超越2024年全年总量(8078.69亿港元),年内净流入交易日占比超八成[3][5] - 配置策略呈现"哑铃型"布局:高股息金融股与科技成长、医疗板块并重[3][5] 行业配置偏好变化 - 8月以来金融、信息技术、医疗保健净买入领跑,金额分别为482.2亿港元、317.48亿港元、238.54亿港元[5] - 可选消费板块遭净卖出220.05亿港元,呈现"弃消费、追金融医疗"趋势[5][6] - 医药股表现强势,银诺医药-B单日涨超200%,派格生物医药-B涨32%,券商股中国银河涨9%[6] 重点持仓个股 - 腾讯控股为南向资金持仓金额最高个股,达5564亿港元[6] - 中国移动、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小米集团-W持仓均超2000亿港元[6] - 盈富基金、恒生中国企业、南方恒生科技为8月15日单日净买入前三,金额分别为127.88亿、53.56亿、21.77亿港元[4][5] 资金流入驱动因素 - 港股估值洼地效应显著,稀缺资产(如腾讯、美团、阿里)吸引内地资金[7] - "资产荒"背景下,内地M2达330万亿元(GDP的2.4倍),资金寻求港股稳定分红或成长性资产[7] - AH溢价指数从6月137.22点回落至8月122.59点,创2021年新低[11] 市场定价权分析 - 2024年南向资金成交额占港股市场34.64%,较2017-2020年(10%-20%)显著提升[9] - 外资仍主导港股(持仓占比61%),但南向资金在泛消费、红利板块定价权提升(部分领域持仓超50%)[10] - 南向资金持股占比30%以上个股多为小盘股(市值<50亿港元)和高分红标的(占增持前15大个股的三分之二)[11]
单日狂扫359亿港元!创纪录的南向资金都买了啥
第一财经· 2025-08-15 22:45
南向资金加速涌入趋势 - 8月15日南向资金单日净买入358.76亿港元创历史最高纪录 规模超过8月前两周总和 [2][3] - 2025年累计净流入突破9389亿元 8个月超越2024年全年总量 [2][3] - 年内南向资金净流入交易日占比超八成 [3] 配置策略与行业偏好 - 采取"哑铃型"布局 高股息金融股与科技成长/医疗板块并重 [2][3] - 8月以来金融/信息技术/医疗保健净买入领跑 分别达482.2亿/317.48亿/238.54亿港元 [3][4] - 可选消费板块遭净卖出220.05亿港元 [4] - 腾讯控股持仓金额最高达5564亿港元 中国移动/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小米持仓均超2000亿港元 [4] 资金流入驱动因素 - 港股估值洼地效应 包含腾讯/美团/阿里等稀缺资产 [5] - 内地"资产荒"推动 M2达330万亿元人民币为GDP2.4倍 优质资产供给不足 [5] 市场影响力分析 - 2024年南向资金成交占比达34.64% 较2017-2020年10%-20%显著提升 [6] - 外资持股占比从2020年75%降至2025年61% 仍居主导地位 [7] - 在泛消费/红利板块定价权提升 食品零售/电信服务持仓占比超50% [7] - 南向资金持股30%以上个股集中于小盘股(市值<50亿港元)和高分红标的 [8] AH溢价变化 - 恒生沪深港通AH股溢价指数从6月137.22点回落至8月122.59点 创2021年新低 [8]
公募加码、ETF爆量、南向破纪录,港股后市机会在哪儿?
第一财经· 2025-08-06 14:05
港股市场资金流向波动 - 南向资金8月5日大举回流234.25亿港元,逆转前一日净卖出超180亿港元的趋势 [3][5] - 盈富基金、南方恒生科技等ETF产品在8月4日遭集中抛售,分别净卖出145.35亿港元、14.53亿港元,但次日重新获大额增持62.93亿港元、7.98亿港元 [5] - 腾讯控股、快手-W、理想汽车-W、阿里巴巴-W等多只个股获5亿港元以上资金流入 [5] 全年南向资金流入创历史新高 - 截至8月5日,南向资金年初至今已流入8843.81亿港元,超过去年全年8078.69亿港元的流入总规模 [6] - 借道ETF布局港股趋势明显,79只港股通主题ETF合计规模达2381.62亿元,较去年底819.97亿元增加近两倍(190.45%) [6] - 汇添富国证港股通创新药ETF、广发中证港股通非银行金融主题ETF规模年内增幅均在14倍以上,分别从6.53亿元、8.23亿元增至120.51亿元、125.16亿元 [6] 公募基金港股配置力度提升 - 二季度超过1700只产品提升港股仓位,250只产品对港股配置力度提升超10个百分点 [7] - 公募港股持仓占股票投资市值比例从36.9%升至39.8%,创沪港通开通以来新高 [7] - 主动偏股型基金二季度港股持仓4379亿人民币,环比增加6.5%;被动ETF持有港股市值从3264.1亿元提升近17%至3809.3亿元 [7] 港股投资逻辑变化 - 医药生物、银行、非银金融是公募重点加仓方向,分别获增持9.31亿股、7.11亿股、4.87亿股 [10] - 石药集团、三生制药、建设银行等个股被增持超过2.4亿股 [10] - 港股核心逻辑从估值修复转向基于新质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的价值重估,生物医药、科技、高股息三大板块持续大涨 [10] 港股市场运行特征变化 - 南向资金持仓占比提升使港股对地缘政治更脱敏,与全球股市相关性下降,与A股相关性维持较高水平 [10] - 资金流动和本地流动性对指数表现影响增大 [10] - 预计"趋同交易"机会增加,港股小盘股属于潜在标的 [11] 创新药板块投资机会 - 创新药板块呈现快速上涨后短期休整,部分股票估值可能形成泡沫化 [12] - 需重点挖掘有基本面支撑的个股,警惕单纯依赖资金推动的个股 [12] - 港股中小型公司成长性显现,随着业绩稳定性提升将进入更多投资者视野 [11][12]
公募加码、ETF爆量、南向破纪录 港股后市机会在哪儿?
第一财经· 2025-08-06 08:40
港股市场资金流向 - 南向资金在8月4日净卖出超过180亿港元后,于8月5日逆转方向,大举回流234.25亿港元 [1][2] - 截至8月5日,南向资金年初至今已流入8843.81亿港元,超过去年全年8078.69亿港元的流入总规模,并创下历史新高 [1][3] - 盈富基金、恒生中国企业、南方恒生科技在8月4日遭集中抛售,分别净卖出145.35亿港元、63.26亿港元、14.53亿港元,但在8月5日,盈富基金和南方恒生科技重新获大额增持,分别被净买入62.93亿港元和7.98亿港元 [2] 港股ETF投资趋势 - 借道ETF布局港股趋势明显,截至8月4日,79只港股通主题ETF合计规模为2381.62亿元,较去年底的819.97亿元增加了近两倍(190.45%) [3] - 多只港股通ETF产品规模出现爆发式增长,例如汇添富国证港股通创新药ETF规模从去年底的6.53亿元增至120.51亿元,广发中证港股通非银行金融主题ETF从8.23亿元增至125.16亿元,二者年内规模增幅均在14倍以上 [3] - 易方达香港证券ETF规模从6月底的97.03亿元增至7月底的228.76亿元,增加了131.73亿元,其规模暴增带来了对11家券商H股的被动配置需求 [4][5] 机构持仓与配置 - 公募基金对港股配置力度提升,在有近两季度数据的2778只产品中,超过1700只产品在二季度选择提升港股仓位,其中250只产品对港股的配置力度提升了超10个百分点 [4] - 截至二季度末,公募港股持仓占其股票投资市值比例从上季度的36.9%升至39.8%,创沪港通开通以来新高,主动偏股型基金二季度港股持仓4379亿元人民币,环比增加6.5% [4] - 公募基金在二季度重点加仓医药生物、银行、非银金融三大方向,分别增持9.31亿股、7.11亿股、4.87亿股,石药集团、三生制药、建设银行等个股被增持超过2.4亿股 [6] 市场观点与投资逻辑 - 机构认为港股市场短期受海外市场扰动出现调整,恒生指数和恒生科技指数在最近10个交易日的最大回撤分别达到5.3%和7.79%,但中长期看,香港科技板块因高成长性和技术壁垒或成为资金关注重点 [1][2] - 港股市场的核心投资逻辑已从估值修复转向基于新质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的价值重估,呈现出生物医药、科技、高股息三大主流板块持续大涨 [6] - 随着南向资金持仓占比提升,港股市场运行特征发生变化,包括对地缘政治更脱敏、南向资金和本地流动性对指数影响更大、与全球股市相关性下降而与A股相关性较高等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