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洞察优势

搜索文档
新基遭抢购,老基忙限购
第一财经· 2025-09-07 20:34
基金市场热度提升 - 9月首周38只新基金成立 发行规模达275.73亿元[2][4] - 权益类基金占比超88% 募集规模243.28亿元[5] - 出现年内首只"一日售罄"非发起式主动权益爆款基金[2][5] 新基金发行表现 - 招商均衡优选基金首日募集超87亿元 确认比例56.67%[5] - 该产品成为年内首发规模最大权益类基金[5] - 三季度已有404只新基金启动认购 创2022年以来季度峰值[6] - 93只基金提前结募 81只在10天内完成认购[6] 存量基金限购情况 - 330只权益基金暂停大额限购[7] - 永赢科技智选基金限购额度从100万元收紧至1万元[6] - 该产品年内累计回报达171.99%[6] - 多只翻倍收益基金实施限购 包括中银港股通医药A等[7] 投资者行为变化 - 咨询市场动态和基金配置建议的客户数量明显增加[2][9] - 投资者对后市走势讨论更趋活跃[2][9] - 绝对收益机构成为市场新增主力资金[10] 市场情绪分析 - 投资者兴趣度显著提升 但情绪尚未达到过热水平[9] - 个人投资者未创造历史高点 杠杆资金成为重要推动力[9] - 市场呈现动量效应扩散特征 微观结构风险有所积累[10] 板块表现特征 - AI+板块构成绝对主线 海外算力和国产算力表现突出[12] - 其他主题性板块鲜有表现机会[12] - 部分板块出现交易持续拥挤情况[12] 机构观点分歧 - 有观点认为市场不具备脱离合理估值体系的基础[10] - 建议维持低估高质的结构切换 对情绪过度发酵保持审慎[10] - 三季度向上拐点可能引发风格向顺周期资产倾斜[10] - 回调释放交易过度拥挤压力 利于后续市场行稳致远[11]
从新发“日光基”到绩优“限购令”,市场现在“热不热”?
第一财经· 2025-09-07 19:32
新基金发行热度 - 9月首周38只新基金成立 发行规模达275.73亿元[1][2] - 权益类基金占比超88% 募集规模243.28亿元[1][2] - 招商均衡优选基金首日募集超87亿元 成为年内首只"一日售罄"的非发起式主动权益产品[2] - 三季度新发基金达404只 创2022年以来季度峰值[3] - 93只基金提前结募 81只在10天内完成认购[3] 存量基金限购情况 - 永赢科技智选基金限购额度从100万元收紧至1万元 年内累计回报达171.99%[4] - 330只权益基金暂停大额限购 多只产品年内回报翻倍[4] - 中欧数字经济A和广发成长领航一年持有A单日限购5万元[4][5] 投资者情绪与资金流向 - 投资者咨询市场动态和基金配置建议的数量显著增加[1][6] - 瑞银证券调研显示各类机构投资者对A股兴趣度提升[6] - 市场情绪改善源于政策宽松和理财搬家预期[6] - 个人投资者交易占比未达历史高点 杠杆资金成为重要推动力[6] 市场结构与板块表现 - 市场呈现动量效应扩散特征 强势板块涨幅显著[7] - AI+板块(海外算力、国产算力)构成近两个月绝对主线[8] - 其他主题性板块鲜有表现机会[8] - 绝对收益机构成为新增主力资金 市场估值体系保持合理[7] 机构观点分歧 - 有观点认为市场情绪尚未过热 个人投资者未大规模入场[6] - 另有观点提示需对情绪过度发酵保持审慎[1][7] - 部分资金存在收益兑现预期 对监管导向存在担忧[7] - 稳定性资金力量表现不活跃 助长市场担忧情绪[7]
南方基金出手!2.3亿,自购!
证券时报· 2025-08-11 08:27
公募基金自购动态 - 南方基金于8月10日宣布以2.3亿元自购旗下三只权益类ETF(南方中证A500ETF联接A、南方标普中国A股大盘红利低波50ETF联接A、现金流ETF南方),并承诺至少持有1年[1][4] - 截至8月10日,年内已有近130家公募基金启动自购,总额超50亿元,其中权益类产品占比过半[2][4] - 大成基金、方正富邦基金、工银瑞信基金等机构7-8月持续加码自购,单笔金额在1000万至2500万元不等,均承诺1年以上锁定期[4][5] 市场信心与估值分析 - 公募基金普遍认为下半年权益市场行情可期,头部机构大额自购行为凸显持仓信心[2][4] - 截至8月6日,沪深300指数市盈率13.93倍,恒生指数11.83倍,显著低于标普500(26.89倍)和日经225(18.88倍),显示中国股市处于全球估值洼地[2][7] - 上半年中国GDP增长5.3%,宏观经济稳中有进,叠加完整产业链和人才优势,为资本市场提供基本面支撑[7] 慢牛行情与资金动向 - 前海开源基金杨德龙指出当前市场为慢牛长牛行情,居民储蓄大转移(存款利率低于1%)将推动更多资金进入资本市场[8] - 权益类基金发售回暖,部分新基金首发规模超10亿元,外资上半年净流入A股和港股超101亿美元[8] - 中国在AI(如DeepSeek)和半导体(光刻机突破)等领域的技术突破,有望提升全球资本对中资资产的估值水平[8]
南方基金出手!2.3亿,自购!
券商中国· 2025-08-11 00:05
公募基金自购动态 - 南方基金于8月10日宣布以2.3亿元自购旗下三只权益类ETF,包括南方中证A500ETF联接A、南方标普中国A股大盘红利低波50ETF联接A和现金流ETF南方,并承诺持有至少1年 [1][3] - 年内已有近130家公募基金启动自购,总额超50亿元,其中权益类产品占比过半 [2][3] - 大成基金7月4日公告自购不低于1000万元认购大成洞察优势,工银瑞信基金8月8日公告自购不低于1000万元认购工银瑞信臻选回报混合,均承诺持有1年以上 [3][4] 市场估值与机构观点 - 截至8月6日,沪深300和恒生指数市盈率分别为13.93倍和11.83倍,显著低于标普500(26.89倍)和日经225(18.88倍),显示中国股市处于全球估值洼地 [2][7] - 公募基金认为中国经济上半年GDP增长5.3%的韧性和完整产业链支撑资本市场长期向好,慢牛行情可期 [7][8] - 前海开源基金杨德龙指出居民储蓄大转移(存款利率低于1%)将推动资金流入资本市场,上半年外资流入A股和港股超101亿美元,预计下半年进一步增加 [8] 行业趋势与信号 - 权益类基金发售回暖,部分新基金首发规模超10亿元,较去年同期大幅改善,反映场外资金入场意愿提升 [8] - 机构自购行为被视为向市场传递信心的重要信号,同时通过利益绑定机制增强投资者信任 [5] - 科技领域突破(如DeepSeek和光刻机技术)可能提升全球资本对中国资产的估值水平 [8]
基金业绩回暖!超90%主动权益基金正收益,翻倍产品涌现
证券时报· 2025-08-04 18:27
公募基金业绩回暖 - 2025年主动权益基金迎来业绩翻身,超九成产品实现正收益,平均收益率超过13%,业绩翻倍产品达17只,最高收益超140% [1][2] - 超800只主动权益基金复权单位净值近一个月创历史新高,部分基金经理取得近5年最好业绩 [3] - 医药等前期表现不佳的基金经理今年业绩逆袭,有产品斩获超70%正收益,但2020-2022年高位买入的持有人仍亏损 [4] 基金经理策略调整 - 全市场近2500只基金在二季度同时提高股票仓位与持股集中度,部分基金仓位提升幅度达5-8个百分点,聚焦科技成长方向 [5] - 嘉实红利精选A股票仓位从15.82%大幅提升至92.8%,持股集中度从9.88%升至43.58%;中信保诚至瑞A仓位从9.19%提升至81.06%,集中度从2.98%升至41.7% [6] - 基金经理转向"强者恒强"策略,前十大重仓股集中度从50%提升至60%,重点配置商业模式清晰、估值调整充分的科技和高端制造龙头 [5][7] 基金发行市场动态 - 7月以来116只权益基金提前结募,大成洞察优势8天募集24.61亿元,创今年主动权益基金首发规模之最 [9][10] - 6月新成立基金155只(仅次于2023年3月),7月成立135只,149只新基金启动发行 [9][11] - 特色行业基金(如机器人、医药、军工)及红利、科创等主题产品规模增长显著,科创综指增强产品销量达目标额130% [9] 市场资金与投资者行为 - 居民储蓄高增长叠加"资产荒",场外资金配置需求强劲,市场或进入资金流入与行情正向循环 [4] - 业绩靠前基金获净申购但未爆发,存量基金中表现不佳产品规模持续缩水,"回本即赎"现象强化 [11] - 被动投资产品热度高于主动权益基金,高弹性产品更受青睐,券商营业部权益基金销售完成率分化(30%-75%) [11] 相关ETF表现 - 游戏ETF(159869)近五日涨0.54%,主力资金净流入2.1亿元,市盈率43.19倍 [14] - 云计算50ETF(516630)近五日涨2.22%,市盈率114.70倍,估值分位达91.20% [15] - 食品饮料ETF(515170)份额增加3450万份但主力净流出257.5万元,市盈率19.87倍 [14]
基金渐入夏,超90%主动权益基金收益,翻倍产品涌现
证券时报· 2025-08-04 16:23
核心观点 - 公募基金行业在2025年迎来显著复苏 主动权益基金业绩大幅改善 超九成产品实现正收益 业绩翻倍产品批量涌现 基金经理风险偏好提升 股票仓位和持股集中度明显提高 基金发行市场回暖 新产品发行节奏加快 但投资者信心仍需进一步修复 "回本即赎"现象仍存 [1][3][7][12][14] 主动权益基金业绩表现 - 主动权益基金今年以来平均收益率超过13% 超九成产品实现正收益 [3] - 业绩翻倍产品批量涌现 7月29日年内翻倍产品总数达17只 业绩最佳基金收益率超140% [3] - 超800只主动权益基金复权单位净值在近一个月创出历史新高 [3] - 部分曾连续亏损的基金经理今年业绩惊艳 例如一位曾连续亏损4年的医药基金经理产品一度斩获超70%正收益 [4] 基金经理策略调整 - 全市场近2500只基金在二季度同时提高股票仓位与持股集中度 [1][8] - 上海某新锐基金经理近期仓位提升5到8个百分点 主要加仓科技成长方向 [8] - 另一位上海基金经理将前十大重仓股集中度从50%提升至接近60% [8] - 嘉实红利精选A股票仓位从15.82%大幅提升至92.8% 持股集中度从9.88%提升至43.58% [9] - 中信保诚至瑞A股票仓位从9.19%大幅提升至81.06% 持股集中度从2.98%提升至41.7% 持仓从传统消费转向成长性更高股票 [9] 基金发行市场情况 - 7月以来有116只权益基金提前结束募集 [1][13] - 6月共有155只新基金成立 为近年之最 仅次于2023年3月的156只 [13] - 7月有135只基金募集成立 数量与3月份并列第二 [13] - 7月共有149只新基金启动发行 数量与2022年11月持平 [13] - 大成洞察优势基金仅募集8天就提前结束募集 募集24.61亿元 创今年主动权益基金首发规模之最 [12] - 汇添富创新医药、华夏军工安全、中欧红利优享等产品二季度规模增长居前 [12] 市场资金流向特征 - 业绩靠前的基金产品多有净申购 但净申购规模尚未爆发 [13] - 主动权益基金份额并未因业绩回暖出现较大幅度净申购 [14] - 回本即赎回现象在基金投资者中有所强化 [14] - 被动投资产品受青睐程度大于主动权益基金 业绩弹性高产品热度高于稳健型产品 [14] 投资机会领域 - A股在人形机器人、北交所、AI硬件、创新药等领域不断涌现结构性机会 [3] - 新经济领域展现出显著产业竞争优势 长期投资价值不断凸显 [4] - 科技和高端制造领域估值调整充分 业绩有望率先复苏 [10] - 特色基金产品较受资金青睐 多聚焦机器人、医药、军工等特定行业及红利、科创、小微盘等主题 [12]
7月新发数量创今年新高 权益类基金发行大幅回暖
中国证券报· 2025-08-04 06:01
公募基金发行回暖 - 7月新发基金数量达150只(主代码口径),创今年月度新高,股票型基金发行数量与今年3月持平 [1] - 行情走强带动投资者情绪升温,基金公司借机发行新产品,同时透露出对后市乐观态度 [1] 发行规模与结构 - 截至8月3日,7月新发149只基金中90余只成立,累计发行份额超800亿份,债券类基金占比超50% [2] - 汇添富稳惠6个月持有以37.41亿份成为单只规模最大产品,首批10只科创债ETF合计发行280亿份,占比近40% [2] - 科创债ETF发行节奏快,7月7日首发至17日上市,5个交易日内规模突破1000亿元,截至8月1日总规模达1090亿元 [2] - 债券型基金发行规模同比减少逾40%,前7个月债基总规模不足去年同期一半,数量减少超70只 [2] 权益类基金表现 - 7月股票型基金发行81只,数量同比增2.8倍,规模同比增5.7倍,占比从去年7月的5.27%升至32.33% [3] - 前7个月股票型基金发行472只,总规模超2100亿元,均较去年同期成倍增长 [3] - 华宝沪深300自由现金流联接以27亿元规模领跑,大成洞察优势、华商致远回报等主动权益类基金发行规模超20亿元 [3] - 自由现金流、红利主题基金为主力,多只产品规模超10亿元,港股科技、创新药、人工智能等主题基金活跃 [3] 未来发行趋势 - 8月拟新发60余只基金,权益类占比超80%,首日10只权益类基金同日发行,含崔宸龙、韩创等知名基金经理产品 [4] - 8月4日18只权益类基金集中发行,主动权益类占比过半 [4] - 第二批12只浮动费率产品获批,含2只股票型与10只偏股混合型,涵盖全市场选股及行业主题 [5] - 政策要求头部机构未来一年浮动费率产品占比不低于主动权益类发行数量的60%,行业看好其常态化发展前景 [5]
权益类基金发行大幅回暖
中国证券报· 2025-08-04 05:12
公募基金发行市场回暖 - 7月新发基金数量达150只(主代码口径),创年内月度新高,其中股票型基金发行数量与3月市场行情较好时持平 [1] - 7月新发基金累计份额超800亿份,债券类基金占比过半,汇添富稳惠6个月持有以37.41亿份成为单只规模最大产品 [1] - 首批10只科创债ETF合计发行280亿份,占全月发行规模近40%,上市后5个交易日总规模突破1000亿元,截至8月1日达1090亿元 [1][2] 债券型基金与权益类基金表现分化 - 7月债券型基金发行规模同比减少逾40%,前7个月债基总发行规模不足去年同期一半,发行数量同比减少超70只 [2] - 权益类基金(含混合型FOF)显著回暖,7月股票型基金发行81只(同比增2.8倍),规模达去年同期5.7倍,占比从5.27%提升至32.33% [2] - 前7个月全市场股票型基金发行472只,总规模超2100亿元,均较去年成倍增长 [2] 权益类基金产品结构及主题分布 - 华宝沪深300自由现金流联接以27亿元规模领跑权益类基金发行,大成洞察优势、华商致远回报等主动权益类产品规模均超20亿元 [3] - 自由现金流、红利主题基金表现突出,多只产品规模超10亿元,港股科技、创新药、人工智能等热门主题基金密集现身 [3] - 8月新发权益类基金占比超80%,首日10只同发,含崔宸龙(前海开源研究优选)、韩创(大成创优鑫选)等知名基金经理产品 [3] 新型浮动费率产品动态与政策导向 - 第二批12只浮动费率产品获批,含2只股票型基金和10只偏股混合型基金,覆盖全市场选股及行业主题 [4] - 根据《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头部机构需在一年内将浮动费率产品占比提升至主动权益类新发产品的60%以上 [4] - 行业普遍看好浮动费率产品前景,认为其有助于实现管理人与投资者利益绑定,推动常态化发行 [4]
公募收获“盛夏的果实” 基民“信任裂缝”待修复
证券时报· 2025-08-04 03:47
公募基金市场回暖 - 2025年公募基金热度攀升,主动权益基金年内超九成实现正收益,业绩翻倍产品达17只,最牛基金收益率超140% [1][2] - 主动权益基金平均收益率超13%,超800只基金复权单位净值近一月创历史新高 [2] - 二季度近2500只基金同时提高股票仓位与持股集中度,7月以来上百只权益基金提前结募加速入场 [1][6] 基金经理操作策略 - 基金经理风险偏好提升,上海新锐基金经理近期仓位提升5-8个百分点,主要加仓科技成长方向 [5] - 组合前十大重仓股集中度从50%提升至60%,基于深度研究强化对盈利确定性和成长韧性的把握 [6] - 嘉实红利精选A二季度股票仓位从15.82%大幅提升至92.8%,持股集中度从9.88%提升至43.58% [6] - 中信保诚至瑞A股票仓位从9.20%提升至83.94%,重仓股从消费切换至高成长股票 [7] 基金发行市场动态 - 6月新成立基金155只创近年之最,7月135只基金募集成立 [9] - 大成洞察优势基金8天募集24.61亿元,创今年主动权益基金首发规模纪录 [8] - 二季度汇添富创新医药、华夏军工安全等特色行业基金规模增长居前 [8] - 7月149只新基金启动发行,116只权益基金结束募集 [9] 市场结构与投资者行为 - 新经济领域展现产业竞争优势,成为资产配置关键选项 [3] - 基金投顾组合业绩回升明显,大幅跑赢业绩比较基准 [3] - 部分营业部权益基金销售完成率超75%,但整体销售差异较大 [10] - 被动投资产品受青睐程度大于主动权益基金,高弹性产品热度高于稳健型产品 [10]
牛市点燃中,基金公司新发产品明显提速
36氪· 2025-07-30 11:09
市场表现 - 上证指数突破3600点关口,收涨0.33%报3609.71点,扭转上半年震荡格局 [1] - 公募基金新发市场情绪积极,资金面改善带动基金公司密集推出股票型、偏股混合型、ETF等产品 [1] - 投资者情绪明显改善,老客户定投恢复且新客户开户增长,认购转化率提升 [1] 新发基金动态 - 7月28日-8月3日当周新发基金31只,环比增长34.78%,创近一个月新高 [2] - 新基金平均认购周期缩短至14.97天,显示发行节奏提速 [2] - 权益类基金主导发行,股票型与偏股混合型合计占比83.87%,被动指数型占股票型基金84.21% [2] - 债券型基金仅发售4只,占比12.90%,较上周大幅下滑 [2] - 7月新发基金149只,创年内单月新高,招商基金以3只产品位居首位 [3] 基金市场份额 - 公募基金总份额达30.94万亿份,较6月30.89万亿份再度上行 [4] - 二季度累计净增基金份额超1.3万亿份,新发基金成为增长重要驱动力 [4] - 5月起新发基金月度募集金额稳步提升,多个产品合并发行规模达60亿元 [4] 产品结构与策略 - 东方红盈丰稳健配置6个月持有以65.73亿元募集金额位居全市场之首 [6] - 债券型基金与FOF基金在募集规模前十中占主导,但权益类产品热度逐步回升 [6] - 年内股票型基金发行449只,份额2163.32亿份,占比超三成 [7] - 偏股混合基金发行118只,份额568.51亿份,混合型基金整体回暖 [7] - 债券型基金发行份额占比48.08%,达2995.43亿份 [7] 指数型基金发展 - 指数型基金年内新发471只,占比超六成,份额3386.10亿份占整体54.35% [8] - 增强指数、Smart Beta等策略逐步推广,年内成立89只指数增强基金,募集份额427.30亿份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