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洞察优势
搜索文档
年内新发基金数量超去年全年 股基占比创近15年新高
证券时报· 2025-10-20 06:30
基金市场整体态势 - 2025年新成立基金总数达1163只,已超越2024年全年的1135只,显示基金市场强劲复苏 [1] - 今年以来基金发行总规模达9062.73亿元 [1] - 7只产品首募规模突破60亿元,超30亿元基金达50只,20亿元以上产品达到110只 [1] 股票型基金表现 - 股票型基金呈现爆发式增长,新成立数量达661只,发行规模为3393.96亿元 [1] - 股票型基金发行规模占总发行规模的37.45%,该比例创下2011年以来的近15年新高 [1] - 股票型基金占比从2016年的4.43%和2021年的12.77%大幅提升至2025年的高位,反映投资者在牛市中通过基金获取更高收益的心态 [1] 大型基金产品特点 - 上海东方证券资产管理旗下东方红盈丰稳健配置6个月持有A以65.73亿元募集规模位居榜首,为年内突破60亿元的混合型FOF基金 [2] - 富国基金、京管泰富、天弘基金等公司旗下5只产品募集规模均达60亿元,显示机构对债券指数型工具及稳健策略产品的青睐 [2] - 在30亿至60亿元区间,被动指数型债券基金成为主力,贝莱德基金、浦银安盛基金、国泰基金等12家机构产品募集规模集中于此 [2] 权益类基金发行升温 - 权益市场反弹带动主动权益基金发行升温,招商均衡优选A以49.55亿元募集规模领跑偏股混合型基金 [3] - 大成基金、中欧基金等公司旗下7只权益类产品规模突破20亿元 [3] - 科创主题ETF持续吸金,华夏基金、易方达基金、建信基金等公司推出的科创板相关ETF及联接基金合计12只产品规模均超15亿元,其中建信上证科创板综合ETF、易方达上证科创板综合ETF实现“一日售罄” [3] 市场结构变化与资金流向 - 基金发行市场结构变化反映资金流向转变,投资者风险偏好提升,公募基金成为资金流入A股市场的重要渠道 [3] - 与权益类产品形成对比,债券型基金发行规模占比相比去年有所降低,“股债跷跷板”效应显现 [3] - 股票型基金发行回暖体现投资者对经济转型升级的信心,若A股盈利周期进一步确认,四季度权益类基金发行有望延续回升态势 [3]
新资金来了,近70只基金定档10月,谁能成大赢家?
证券时报· 2025-10-09 06:43
新基金发行市场概况 - 国庆中秋双节后新基金发行迎来高潮,10月9日当天有23只基金同日发售,定档10月份发行的新基金数量接近70只 [2] - 前三季度新成立基金总数达到1148只,超过去年全年 [11] - 发行结构呈现股强债弱的新趋势,前三季度债券型新基金成立数量仅有214只,发行份额为3944.51亿份,均为近年来最低 [10][13] 主动权益基金发行亮点 - 10月份已有19只主动权益基金定档发行,由业绩突出的基金经理挂帅,例如闫思倩管理的鹏华碳中和主题基金今年业绩实现翻倍增长 [4] - 科技主题基金业绩表现强势,金梓才管理的科技主题基金近三个月累计涨幅接近翻倍 [4] - 价值主题基金业绩稳健,中欧基金蓝小康管理的中欧红利优享连续2年斩获20%以上正收益 [5] - 主动权益基金新发数量和规模稳步攀升,股票型基金成立654只为历年之最,发行份额达到3366亿份,为2022年以来最高 [12] - 7月后出现多只大规模主动权益基金,招商均衡优选混合基金成立规模接近50亿元,为今年发行规模最大的主动权益基金 [12][13] 指数与量化基金发行情况 - 定档10月份的指数基金产品数量超过30只,覆盖成长风格、红利风格和宽基等指数 [7] - 量化基金今年业绩表现普遍较好,大多数基金净值在历史最高点附近,多家基金公司加大布局力度 [7] 债券基金发行特点 - 10月发行的债券基金均为二级混合债基(固收+),无纯债基金 [7] - 债基审批新规迎来差异化调整,监管严格控制纯债基金在审产品数量,鼓励布局固收+、科创主题债券ETF等 [7][8] 基金发行市场驱动因素 - 主动权益基金发行热度升温与股票市场自7月开启的持续上行走势密不可分 [13] - 债券市场近期表现不佳,纯债基金业绩持续震荡,短期暂未出现反转迹象 [7]
节后新基金发售迎小高潮 A股市场增量资金在路上
证券时报· 2025-10-09 05:58
新基金发行概况 - 国庆中秋双节后新基金发行迎来高潮,10月9日当天有23只基金开启发售,定档10月份发行的新基金数量接近70只 [2] - 四季度是基金管理人本年度最后的决战季,新基金发行市场持续回暖 [1][2] - 新发基金类型以主动权益基金、指数基金和含权债基为主力,有望为权益市场带来增量资金 [2] 主动权益基金发行特点 - 10月已有19只主动权益基金定档发行,由今年业绩突出的绩优基金经理挂帅 [3] - 科技主题基金业绩强势,前三季度表现突出,基金公司在四季度加大布局,例如广发信息产业、国泰半导体制造精选等 [3] - 价值主题基金业绩稳健增长,多位价值派基金经理产品收益创历史新高,带动相关新基金发行,如中欧价值领航、永赢价值回报等 [3][4] - 主动权益基金新发数量和规模稳步攀升,出现单日募集超50亿元的盛况,前三季度股票型基金成立654只为历年之最,发行份额达3366亿份为2022年以来最高 [7] - 招商均衡优选混合基金募集规模接近50亿元,成为今年发行规模最大的主动权益基金,大成洞察优势等基金发行规模在20亿至25亿元之间 [8] 指数与量化基金发行情况 - 定档10月发行的指数基金产品数量超过30只,覆盖成长风格、红利风格和宽基等指数,如上证180、创业板人工智能等 [5] - 量化基金今年业绩普遍较好,净值多在历史最高点附近,中小型基金公司加大布局力度,如中邮新锐量化选股、万家智胜量化选股等在10月发售 [5] 债券基金发行趋势 - 定档10月发行的债券基金均为二级混合债基(固收+),无一只纯债基金,含权债基发行提速 [5] - 债券基金新发市场显著萎缩,前三季度新成立数量仅有214只,发行份额为3944.51亿份,均为近年来最低 [8] - 此趋势背后原因包括债券市场表现不佳,纯债基金业绩震荡,以及监管新规鼓励加大含权中低波动产品创设,严格控制纯债基金上报数量 [6] 基金发行市场整体表现 - 前三季度新成立基金总数达1148只,超过去年全年,发行份额超50亿份的基金共有23只 [7] - FOF新基金发行市场回暖,募集成立产品数量反超去年全年,发行份额是去年全年的3倍之多,东方红盈丰稳健配置和富国盈和臻选发行规模分别为65.73亿份和60.01亿份 [7] - 主动权益基金发行热度升温与7月后股票市场持续上行密切相关,投资者对主动权益基金的信任裂痕呈现逐步弥合态势 [8]
新资金来了!近70只基金定档10月,谁能成大赢家?
券商中国· 2025-10-09 00:13
新基金发行市场概况 - 国庆中秋双节后新基金发行迎来高潮,10月9日当天有23只基金同日开启发售,定档10月份发行的新基金数量接近70只 [2] - 前三季度新成立基金总数达到1148只,超过去年全年 [8] - 发行结构呈现股强债弱趋势,前三季度债券型新基金成立数量仅有214只,发行份额为3944.51亿份,均为近年来最低 [10] 主动权益基金发行 - 10月已有19只主动权益基金定档节后发行,由今年业绩突出的基金经理挂帅 [3] - 招商均衡优选混合基金募集规模接近50亿元,成为今年发行规模最大的主动权益基金 [9] - 主动权益基金发行热度升温与股票市场积极变化相关,7月后成立的多只基金发行规模在20亿至25亿元之间 [9][10] 绩优基金经理动态 - 鹏华基金闫思倩挂帅的新基金鹏华制造升级于10月9日发售,其管理的鹏华碳中和主题基金今年业绩实现翻倍增长 [3] - 财通基金金梓才时隔2年再度挂帅新基金财通品质甄选,其管理的科技主题基金近三个月累计涨幅接近翻倍 [3] - 中欧基金蓝小康管理的中欧红利优享连续2年斩获20%以上正收益,其领衔的中欧价值领航定档10月16日发售 [4] 指数与量化基金布局 - 定档10月份的指数基金产品数量超过30只,覆盖成长风格、红利风格和宽基等指数 [5] - 量化基金业绩表现普遍较好,多数基金净值在历史最高点附近,中邮新锐量化选股、万家智胜量化选股等产品将在10月发售 [5] - 前三季度股票型基金成立了654只,为历年之最,发行份额达到3366亿份,为2022年以来最高 [9] 债券基金发行变化 - 定档10月发行的债券基金均为二级混合债基(固收+),无纯债基金 [6] - 债基审批新规迎来差异化调整,监管将严格控制纯债基金在审产品数量,鼓励布局固收+、科创主题债券ETF等 [6] - FOF新基金发行市场回暖,东方红盈丰稳健配置和富国盈和臻选发行规模分别为65.73亿份和60.01亿份,发行份额是去年全年的3倍 [9]
新基遭抢购,老基忙限购
第一财经· 2025-09-07 20:34
基金市场热度提升 - 9月首周38只新基金成立 发行规模达275.73亿元[2][4] - 权益类基金占比超88% 募集规模243.28亿元[5] - 出现年内首只"一日售罄"非发起式主动权益爆款基金[2][5] 新基金发行表现 - 招商均衡优选基金首日募集超87亿元 确认比例56.67%[5] - 该产品成为年内首发规模最大权益类基金[5] - 三季度已有404只新基金启动认购 创2022年以来季度峰值[6] - 93只基金提前结募 81只在10天内完成认购[6] 存量基金限购情况 - 330只权益基金暂停大额限购[7] - 永赢科技智选基金限购额度从100万元收紧至1万元[6] - 该产品年内累计回报达171.99%[6] - 多只翻倍收益基金实施限购 包括中银港股通医药A等[7] 投资者行为变化 - 咨询市场动态和基金配置建议的客户数量明显增加[2][9] - 投资者对后市走势讨论更趋活跃[2][9] - 绝对收益机构成为市场新增主力资金[10] 市场情绪分析 - 投资者兴趣度显著提升 但情绪尚未达到过热水平[9] - 个人投资者未创造历史高点 杠杆资金成为重要推动力[9] - 市场呈现动量效应扩散特征 微观结构风险有所积累[10] 板块表现特征 - AI+板块构成绝对主线 海外算力和国产算力表现突出[12] - 其他主题性板块鲜有表现机会[12] - 部分板块出现交易持续拥挤情况[12] 机构观点分歧 - 有观点认为市场不具备脱离合理估值体系的基础[10] - 建议维持低估高质的结构切换 对情绪过度发酵保持审慎[10] - 三季度向上拐点可能引发风格向顺周期资产倾斜[10] - 回调释放交易过度拥挤压力 利于后续市场行稳致远[11]
从新发“日光基”到绩优“限购令”,市场现在“热不热”?
第一财经· 2025-09-07 19:32
新基金发行热度 - 9月首周38只新基金成立 发行规模达275.73亿元[1][2] - 权益类基金占比超88% 募集规模243.28亿元[1][2] - 招商均衡优选基金首日募集超87亿元 成为年内首只"一日售罄"的非发起式主动权益产品[2] - 三季度新发基金达404只 创2022年以来季度峰值[3] - 93只基金提前结募 81只在10天内完成认购[3] 存量基金限购情况 - 永赢科技智选基金限购额度从100万元收紧至1万元 年内累计回报达171.99%[4] - 330只权益基金暂停大额限购 多只产品年内回报翻倍[4] - 中欧数字经济A和广发成长领航一年持有A单日限购5万元[4][5] 投资者情绪与资金流向 - 投资者咨询市场动态和基金配置建议的数量显著增加[1][6] - 瑞银证券调研显示各类机构投资者对A股兴趣度提升[6] - 市场情绪改善源于政策宽松和理财搬家预期[6] - 个人投资者交易占比未达历史高点 杠杆资金成为重要推动力[6] 市场结构与板块表现 - 市场呈现动量效应扩散特征 强势板块涨幅显著[7] - AI+板块(海外算力、国产算力)构成近两个月绝对主线[8] - 其他主题性板块鲜有表现机会[8] - 绝对收益机构成为新增主力资金 市场估值体系保持合理[7] 机构观点分歧 - 有观点认为市场情绪尚未过热 个人投资者未大规模入场[6] - 另有观点提示需对情绪过度发酵保持审慎[1][7] - 部分资金存在收益兑现预期 对监管导向存在担忧[7] - 稳定性资金力量表现不活跃 助长市场担忧情绪[7]
南方基金出手!2.3亿,自购!
证券时报· 2025-08-11 08:27
公募基金自购动态 - 南方基金于8月10日宣布以2.3亿元自购旗下三只权益类ETF(南方中证A500ETF联接A、南方标普中国A股大盘红利低波50ETF联接A、现金流ETF南方),并承诺至少持有1年[1][4] - 截至8月10日,年内已有近130家公募基金启动自购,总额超50亿元,其中权益类产品占比过半[2][4] - 大成基金、方正富邦基金、工银瑞信基金等机构7-8月持续加码自购,单笔金额在1000万至2500万元不等,均承诺1年以上锁定期[4][5] 市场信心与估值分析 - 公募基金普遍认为下半年权益市场行情可期,头部机构大额自购行为凸显持仓信心[2][4] - 截至8月6日,沪深300指数市盈率13.93倍,恒生指数11.83倍,显著低于标普500(26.89倍)和日经225(18.88倍),显示中国股市处于全球估值洼地[2][7] - 上半年中国GDP增长5.3%,宏观经济稳中有进,叠加完整产业链和人才优势,为资本市场提供基本面支撑[7] 慢牛行情与资金动向 - 前海开源基金杨德龙指出当前市场为慢牛长牛行情,居民储蓄大转移(存款利率低于1%)将推动更多资金进入资本市场[8] - 权益类基金发售回暖,部分新基金首发规模超10亿元,外资上半年净流入A股和港股超101亿美元[8] - 中国在AI(如DeepSeek)和半导体(光刻机突破)等领域的技术突破,有望提升全球资本对中资资产的估值水平[8]
南方基金出手!2.3亿,自购!
券商中国· 2025-08-11 00:05
公募基金自购动态 - 南方基金于8月10日宣布以2.3亿元自购旗下三只权益类ETF,包括南方中证A500ETF联接A、南方标普中国A股大盘红利低波50ETF联接A和现金流ETF南方,并承诺持有至少1年 [1][3] - 年内已有近130家公募基金启动自购,总额超50亿元,其中权益类产品占比过半 [2][3] - 大成基金7月4日公告自购不低于1000万元认购大成洞察优势,工银瑞信基金8月8日公告自购不低于1000万元认购工银瑞信臻选回报混合,均承诺持有1年以上 [3][4] 市场估值与机构观点 - 截至8月6日,沪深300和恒生指数市盈率分别为13.93倍和11.83倍,显著低于标普500(26.89倍)和日经225(18.88倍),显示中国股市处于全球估值洼地 [2][7] - 公募基金认为中国经济上半年GDP增长5.3%的韧性和完整产业链支撑资本市场长期向好,慢牛行情可期 [7][8] - 前海开源基金杨德龙指出居民储蓄大转移(存款利率低于1%)将推动资金流入资本市场,上半年外资流入A股和港股超101亿美元,预计下半年进一步增加 [8] 行业趋势与信号 - 权益类基金发售回暖,部分新基金首发规模超10亿元,较去年同期大幅改善,反映场外资金入场意愿提升 [8] - 机构自购行为被视为向市场传递信心的重要信号,同时通过利益绑定机制增强投资者信任 [5] - 科技领域突破(如DeepSeek和光刻机技术)可能提升全球资本对中国资产的估值水平 [8]
基金业绩回暖!超90%主动权益基金正收益,翻倍产品涌现
证券时报· 2025-08-04 18:27
公募基金业绩回暖 - 2025年主动权益基金迎来业绩翻身,超九成产品实现正收益,平均收益率超过13%,业绩翻倍产品达17只,最高收益超140% [1][2] - 超800只主动权益基金复权单位净值近一个月创历史新高,部分基金经理取得近5年最好业绩 [3] - 医药等前期表现不佳的基金经理今年业绩逆袭,有产品斩获超70%正收益,但2020-2022年高位买入的持有人仍亏损 [4] 基金经理策略调整 - 全市场近2500只基金在二季度同时提高股票仓位与持股集中度,部分基金仓位提升幅度达5-8个百分点,聚焦科技成长方向 [5] - 嘉实红利精选A股票仓位从15.82%大幅提升至92.8%,持股集中度从9.88%升至43.58%;中信保诚至瑞A仓位从9.19%提升至81.06%,集中度从2.98%升至41.7% [6] - 基金经理转向"强者恒强"策略,前十大重仓股集中度从50%提升至60%,重点配置商业模式清晰、估值调整充分的科技和高端制造龙头 [5][7] 基金发行市场动态 - 7月以来116只权益基金提前结募,大成洞察优势8天募集24.61亿元,创今年主动权益基金首发规模之最 [9][10] - 6月新成立基金155只(仅次于2023年3月),7月成立135只,149只新基金启动发行 [9][11] - 特色行业基金(如机器人、医药、军工)及红利、科创等主题产品规模增长显著,科创综指增强产品销量达目标额130% [9] 市场资金与投资者行为 - 居民储蓄高增长叠加"资产荒",场外资金配置需求强劲,市场或进入资金流入与行情正向循环 [4] - 业绩靠前基金获净申购但未爆发,存量基金中表现不佳产品规模持续缩水,"回本即赎"现象强化 [11] - 被动投资产品热度高于主动权益基金,高弹性产品更受青睐,券商营业部权益基金销售完成率分化(30%-75%) [11] 相关ETF表现 - 游戏ETF(159869)近五日涨0.54%,主力资金净流入2.1亿元,市盈率43.19倍 [14] - 云计算50ETF(516630)近五日涨2.22%,市盈率114.70倍,估值分位达91.20% [15] - 食品饮料ETF(515170)份额增加3450万份但主力净流出257.5万元,市盈率19.87倍 [14]
基金渐入夏,超90%主动权益基金收益,翻倍产品涌现
证券时报· 2025-08-04 16:23
核心观点 - 公募基金行业在2025年迎来显著复苏 主动权益基金业绩大幅改善 超九成产品实现正收益 业绩翻倍产品批量涌现 基金经理风险偏好提升 股票仓位和持股集中度明显提高 基金发行市场回暖 新产品发行节奏加快 但投资者信心仍需进一步修复 "回本即赎"现象仍存 [1][3][7][12][14] 主动权益基金业绩表现 - 主动权益基金今年以来平均收益率超过13% 超九成产品实现正收益 [3] - 业绩翻倍产品批量涌现 7月29日年内翻倍产品总数达17只 业绩最佳基金收益率超140% [3] - 超800只主动权益基金复权单位净值在近一个月创出历史新高 [3] - 部分曾连续亏损的基金经理今年业绩惊艳 例如一位曾连续亏损4年的医药基金经理产品一度斩获超70%正收益 [4] 基金经理策略调整 - 全市场近2500只基金在二季度同时提高股票仓位与持股集中度 [1][8] - 上海某新锐基金经理近期仓位提升5到8个百分点 主要加仓科技成长方向 [8] - 另一位上海基金经理将前十大重仓股集中度从50%提升至接近60% [8] - 嘉实红利精选A股票仓位从15.82%大幅提升至92.8% 持股集中度从9.88%提升至43.58% [9] - 中信保诚至瑞A股票仓位从9.19%大幅提升至81.06% 持股集中度从2.98%提升至41.7% 持仓从传统消费转向成长性更高股票 [9] 基金发行市场情况 - 7月以来有116只权益基金提前结束募集 [1][13] - 6月共有155只新基金成立 为近年之最 仅次于2023年3月的156只 [13] - 7月有135只基金募集成立 数量与3月份并列第二 [13] - 7月共有149只新基金启动发行 数量与2022年11月持平 [13] - 大成洞察优势基金仅募集8天就提前结束募集 募集24.61亿元 创今年主动权益基金首发规模之最 [12] - 汇添富创新医药、华夏军工安全、中欧红利优享等产品二季度规模增长居前 [12] 市场资金流向特征 - 业绩靠前的基金产品多有净申购 但净申购规模尚未爆发 [13] - 主动权益基金份额并未因业绩回暖出现较大幅度净申购 [14] - 回本即赎回现象在基金投资者中有所强化 [14] - 被动投资产品受青睐程度大于主动权益基金 业绩弹性高产品热度高于稳健型产品 [14] 投资机会领域 - A股在人形机器人、北交所、AI硬件、创新药等领域不断涌现结构性机会 [3] - 新经济领域展现出显著产业竞争优势 长期投资价值不断凸显 [4] - 科技和高端制造领域估值调整充分 业绩有望率先复苏 [10] - 特色基金产品较受资金青睐 多聚焦机器人、医药、军工等特定行业及红利、科创、小微盘等主题 [12]